肾衰竭中医可以治疗好吗?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08-07浏览:1收藏

肾衰竭中医可以治疗好吗?,第1张

中医治疗肾衰竭是否好要看是急性肾衰还是慢性肾衰。慢性肾衰是治愈不了的,无论中医还是西医,治疗慢性肾衰只能延缓其肾功能进展的速度和肾功能恶化的速度。而急性肾衰也要看具体是什么原因,原因比较多,不同原因治疗效果预后也是不一样,总体来说中医在肾衰治疗方面还是有很大特色的,对于慢性肾衰的延缓,减慢其进展速度有很大作用,包括常用的大黄制剂,保肾片等。

理、法、方、药是中医辨证论治密不可分的四个环节。治法是在辨清症候,审明病因、病机之后,有针对性地采取的治疗方法。它是指导组方遣药和选择中成药的指导原则。因而中医学常说:“法随症立,方从法出,方以药成。”可见理、法、方、药四位一体,缺一不可。

中医的治法有多种,结合肾脏病患者临床表现的特点,常见的中医症侯,以及长期临床实践的经验,肾脏病常用的中医治法可以概述如下:

发汗解表法

肾脏病患者由于机体免疫功能低下,常易患感冒及上呼吸道感染。反过来感冒及上呼吸道感染又可使原来的肾脏疾病加重,如水肿加重、蛋白尿及血尿反复、肾衰患者的血肌酐上升等。因此,对肾脏病患者的感冒及上呼吸道感染不能等闲视之。

中医的发汗解表法是通过宜发肺气,调畅营卫,开泄腠理等作用,使人体絷絷汗出,从而使肌表的六*之邪随汗而解的一种治法。它的优点是可以因症、因人、因时而异,使邪祛而正不伤;对病毒性感冒具有特效;还可避免部分抗生素的副作用。

发汗解表法有辛温解表法、辛凉解表法、扶正解表法诸种。辛温解表法适宜于风寒表征。常用方为桂枝汤、杏苏散、九味羌活汤。麻黄汤为峻汗之剂,不宜选用。若夏令外感风寒,内伤湿滞,则宜用藿香正气散,散寒与化湿并进。辛凉解表法适宜于风热表征。常用方为银翘散、桑菊饮。扶正解表法适宜于虚入外感,扶正的目的是有利于鼓邪外出,且祛邪而不伤正。

常用方为人参败毒散、荆苏参豉汤(自拟方:荆芥、苏叶、党参、豆豉)、加减葳蕤汤、小柴胡汤。其中小柴胡汤在《伤寒论》中虽为和解少阳的代表方剂,因方中的药物扶正与祛邪兼顾,且柴胡的药理作用具有较好的抗感冒病毒的作用,故常引申为扶正解表之方剂,临床效如桴鼓。

使用发汗解表剂时要避免“闭门留寇”,也就是说要暂时停用原先的补益的方药,集中力量表散外邪,以利迅速截断病程。因为补益之品有恋邪之弊。另外,要注意轻煎以充分发挥药效。

解毒利咽法

咽炎、腭扁桃体炎是肾炎发病与反复加重的重要诱因之一。如蛋白尿及血尿常因咽炎、腭扁桃体炎的发作而加重。现代医学主张运用抗生素及手术摘除腭扁桃体。中医学认为咽喉是肺、胃之门户,咽炎、腭扁桃体炎主要责之于肺胃热毒上攻。因而,治法为清热解毒、利咽散结,常用方有银翘散、五味消毒饮、银菊玄麦海桔汤(银花、野菊花、玄参、麦冬、胖大海、桔梗)。

利水退肿法

水肿是肾脏病患者主要的临床表现之一,现代医学称之为“肾性水肿”。根据其发生的机制又可细分为肾病性水肿和肾炎性水肿两类。肾病性水肿责之于血管内外的液体交换失衡,主要由于尿蛋白的大量丢失,血浆胶体渗透压降低所致。肾炎性水肿责之于机体内外的液体交换失衡,主要由于各种原因导致肾小球滤过率下降,致使水、钠潴留。

中医治疗肾性水肿的长处在于调整恢复有关脏腑的功能并协调水、气、血三者的关系,即重视机体对水液代谢的自调能力,所以退肿不易反复,且无副作用,同时患者的体力恢复亦较好。此外,也较输注白蛋白或血浆以扩容利尿更为经济。现将利尿退肿诸法分述如下:

(1)宣肺利水法

适宜于肾性水肿急性期,症属肺气不宜者,即前贤所谓的“开鬼门”、“汗法”。常用方为越婢加术汤、越婢五皮饮、麻黄连翘赤小豆汤、麻车五皮饮(五皮饮加麻黄、车前草、车前子)。

(2)活血利水法

适宜于血淤水停者,其发生机制多为水病及血病。如女性患者因肾性水肿可致闭经,肾病综合征患者伴发肾静脉血栓时应首选此法,活血利水并进,俾淤去肿消。常用方为加味当归芍药散(当归尾、白芍、川芎、白术、茯苓、泽兰叶、怀牛膝、丹参)。

(3)行气利水法

适宜于气滞水停者。若系脾气壅塞,脘腹胀满水停,常用方为导水茯苓汤、胃苓汤。若因肝气郁结水肿加重者,应在利水的同时及时配用逍遥散、柴胡疏肝散类方药,并辅以情志护理,俾肝气条达,水液运行。

(4)清热利水法

适宜于湿热内蕴者。湿热之邪常胶着难解,病程缠绵,治宜守方,切勿急于求成。辨识湿热宜分清孰重孰轻及病位重心,用药方能恰到好处。若为下焦湿热,可选八正散、大橘皮汤;若湿热弥散三焦,湿重于热者用三仁汤;湿热并重者用杏仁滑石汤。

(5)温阳利水法

适宜于阳虚水停者。脾阳虚则选用实脾饮。肾阳虚而水停宜用济生肾气汤,肾病撤减激素太快而现水肿反复者,该方效著且药效持久。若心肾阳俱虚,水气凌心者,常选真武汤合苓桂术甘汤。对尿毒症性心包炎,我们曾以苓桂术甘汤合生脉饮,益气温阳蠲饮而收效。

(6)健脾益气利水法

适宜于脾气虚水停者,常用方为防己黄芪汤、防己茯苓汤、春泽汤、五苓散、香砂六君子汤加味、参苓白术散加味。

(7)育阴利水法

适宜于阴虚水停者。因施治较为棘手,为防滋阴腻滞和利水伤阴,宜选甘寒清补之品与甘淡或甘寒利水药并用,常用方为猪苓汤、六味地黄汤加味。

(8)益气养阴利水法

和温肾滋阴利水法适宜于气阴两虚和肾阴阳两虚水停者。前者选参芪地黄汤合五皮饮;后者宜选用济生肾气汤。

通腑泻浊法

通腑泻浊法即中医学的“下法”。主要是运用泻下药通导大便,排除肠胃积滞,使浊邪从下窍而出。结合肾脏病患者而言,此法主要常用于肾衰患者。现代医学认为,尿素氮75%由尿中排出,25%由肠道随粪便排出,因而近年来问世的口服肠道吸附剂,如氧化淀粉等,就是着眼于导泻,以降低尿素氮。然而在临床运用中出现了腹泻过多,患者体力不支;胃脘不适,难以受纳;尿素氮虽降而患者症状不减的情况。中医通腑泻浊法的长处在于结合患者的个体症候特点,灵活地运用大黄,不仅无以上弊病,且在降低尿素氮的同时,患者便调纳香神振,确有扶危救急之功。

运用大黄治疗始自唐代,近20多年来大黄治疗肾衰已成常规,方法多采用灌肠。实验研究提示:大黄有降低尿素氮、降解血内中分子量含氮化合物等促使体内毒物排出和减少其毒害,改善肾功能等多方面的综合作用。运用大黄尤注重在选择制剂、用量、煎法、配合扶正药四个方面下工夫。

生大黄适宜于肠胃积热、大便燥结的患者,用量为3~20克,要注意掌握各个患者的有效治疗量。生大黄宜后下,便前常有轻微腹痛感,不必过虑,便后迅失。对于大便偏干而脾胃虚弱或者是年老的慢性肾衰患者,则宜选用制大黄同煎,用量为3~20克。有时还可采用配服麻仁润肠丸或连翘败毒丸等成药以图缓泻。由于肾衰患者正气多虚,纵然腑气不通,亦多为本虚标实症,所以应采用扶正攻下法方合病机,如此可避免一意攻下后正随邪脱的险候。若系脾胃虚寒大便偏干者,常用香砂六君子汤加制大黄;若系肝肾阴虚而致便秘者,常用六味地黄汤加大黄;倘若气阴两虚兼有大便秘结者,常用参芪地黄汤加大黄;若系肾阳虚而兼大便偏干者,可用肾气汤加制大黄。此外,若痰热中阻较甚且大便干结者,可暂不配扶正药,而选用黄连温胆汤加生大黄以清化痰热、通腑泻浊为首务。运用通腑泻浊法一般掌握药后每日排便两次为度,过多则伤正气。对于肾衰大便并不秘结或反而溏薄,甚至腹泻的患者,则不宜选用大黄,倘若滥用之则有“虚虚”之弊。

主要是无知导致的。肾衰竭在生活中额也是比较常见的。对患者影响也是比较大的,人们对于肾衰竭就一定要引起重视,在生活中要多了解一下这方面的知识。及时的预防,这样对自己的身体健康也有一定的好处。肾衰竭出现的原因也是比较多的,所以人们在生活中就要多加注意。养成一个良好的生活习惯及饮食习惯,减少患病的几率。

肾作为我们身体器官中重要的器官,现在引起了社会人士的重大关注,由于出现肾病越来越普及,很多人关心的就是肾病的保健还有治疗。这也正好给了很多人产生误区的机会。

一,吃中药竟然吃出肾衰竭?

事实上,中药里具有肾毒性的药物真的不少,当我们熟知的蜈蚣,海马,细辛,防己到已被关木通,夹竹桃,益母草,目前已知的有肾毒性的中药久多达68种。这些中药中多含有一种叫马兜铃酸的物质,它能导致肾小管及间质,近端肾小管中毒及低渗尿,从而引发肾炎肾衰。

二,吃中药都有哪些误区?

1,自己买中成药吃。

现在有很多中成药标有适应症,很多朋友不去医院辩证,而是自己看看,认为自己症状有点类似,就买来吃,结果效果不佳。

2,相信偏方。

很多人相信偏方治百病,于是看到卖的偏方书,或者从其他朋友那边知道他们吃某个方子改善来了病症,就自己去买来吃,也不管对不对症,很多吃出了问题。

3,相信广告。

很多媒体天天放所谓的治疗某某疾病之类的广告,还说什么专利。其实,大部分都是保健品批号,因为药物不能做广告的。所谓专利,不是证明有效,只是证明他们配方是自己的而已。

4,长期吃。

有些病人吃药就是几年,这是非常不科学的,中药也讲疗程。如果短时间没有改善,就应该更换配方。就是有效,也应该经年服用,要给肝肾修复时间。

5,认为中药没有毒副作用。

中药不是主食,不是人体必需营养物质,很多成分是要经过肝肾代谢的,长期服用,可能损害健康。有些中药,如果过量,甚至短期就会中毒,比如何首乌,雷公藤。

6,不注意检查。

服用中药一定要定期测量肝肾指标(比如3个月一次), 这样才能在肝肾损害早起及时停药,减少损害。

三,当肾功能已经受到损伤时,我们也不要过于紧张,立刻到医院接受医生的诊断治疗,轻度的肾功能异常只需要日常做到以下几点,大部分都可以恢复的:

1,多饮水。

肾脏的代谢功能需要充足的水分参与,多饮水可以帮助肾脏减轻代谢压力,帮助废物从尿液排出体外。

2,少吃盐。

高盐饮食是导致肾脏功能异常的因素之一,为了排出体外的盐分,肾脏需要持续工作,导致负担加重,久而久之就会使肾功能异常,所以平常应该坚持低盐饮食。

3,合理膳食。

并不是需要刻意的进补,只需要合理的食用新鲜,干净的食物,都可以给整个身体带来好处,多吃蔬菜瓜果类更是可以减轻肾脏排毒压力。

4,适量运动。

运动可以加速代谢,有利于增强肾的机能,所以适量的运动是对肾有好处的。

慢性肾衰竭治疗方法有哪些?对于这个问题,很多人都是很不了解,专家给大家推荐,中医疗法,中医治疗慢性肾衰竭已自成系统。中医会针对慢性肾衰竭患者所出现不同表现进行针对治疗,通常如果患者出现了慢性肾衰竭的症状,就说明患者体内的平衡其实是出现了紊乱的状态的,所以中医治疗慢性肾衰竭,也就是要更好地恢复混着体内的这些动态平衡。慢性肾衰竭治疗方法有哪些?中医治疗肾病根源于中医理论,因为中医学上的「肾」之定义与西医学上的「肾脏」不同。中医的「肾」除了少部分与水分代谢功能有关外,大部分是指人体维持成长、发育及成熟之荷尔蒙的功能。很多人把肾虚(俗称肾亏)与尿毒症画上等号;事实上,中医讲的「肾虚」是指人体因疾病而出现容易脱发、眼睛昏花、牙齿摇动、腰酸膝软、性能力减退等老化的现象。补肾中饕可以改善尿毒症患者之腰酸膝软、手脚冰冷等类似老化的症状,但却无法使他们摆脱洗肾的恶梦。相反地,中医治疗慢性肾衰竭,并不一定使用补肾的饕物。它可以减少患者感冒的机率,也就减少慢性肾衰竭复发的机会。另一方面,健脾理气不但可以调整患者的肠胃功能,而且可以减轻肾病征候患者之蛋白尿,并提升血中白蛋白浓度。由以上可知,中医治疗肾脏疾病的角色主要以调整免疫,提高生活质量为主。其使用原则必须根据辨证论治原则,也就是依患者体质选择合适的处方,而非一味地补肾。此外,很多人对中饕常抱持着过度的期待,即使肾脏功能已经衰退至必须洗肾的程度,仍坚持服用中饕;事实上,至目前的研究显示:有些中医方虽可以延缓慢性肾肾衰竭的发展。目前还发现中医具有良好的阻断肾脏纤维化作用,可消除肾内产生过多的细胞外基质,恢复受损肾脏固有细胞的功能。但如果肾脏已经完全萎缩或坏死,再怎么吃中饕也无济于事。通过上面的介绍,大家对于慢性肾肾衰竭的治疗方法都有哪些的问题应该也有了很多的了解,如果还有什么问题,或周围其他肾病患者也有类似病情的话,建议不妨提交患者的案例资料,以便本网站专家结合具体病情给予您更详细的指导和分析。还可以点击咨询肾病专家,权威专家将竭诚帮助患者恢复健康。

概述慢性肾功能衰竭(简称慢性肾衰)是发生在各种慢性肾脏疾病晚期的一个临床综合征。是由各种原因所造成的肾单位严重破坏,以及肾实质性不可逆转的功能损害,从而产生临床上以蛋白质代谢产物潴留,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失调和体内各种毒物排泄障碍等一系列中毒症状。

慢性肾衰可由水肿、淋证、尿血等多种肾脏疾病发展而来。中医认为各种肾病日久,损及各脏腑功能,并以脾肾虚损为主,病情逐步发展而使病情加重,最后导致正气虚衰、浊邪、瘀血壅滞肾络,肾脏失去开阖的功能,湿浊尿毒潴留于体内,而引发本病。在其发展过程中,某些因素使病程进展加快,病情恶化。常见的诱因如感受外邪、饮食不节、劳倦过度等。慢性肾衰的病程冗长,病机错综复杂,既有正气的耗损,又有实邪蕴阻,属本虚标实,虚实夹杂之证。

治疗1.脾肾气虚证主症倦怠乏力,气短懒言,纳少腹胀,腰膝酸软,口淡不渴,大便不实,尿液清长。舌淡,脉象沉弱。方一①香砂六君子汤合②二仙汤来源①《古今名医方论》②《妇产科学》组成木香9克,(后下)砂仁6克,(后下)党参18克,甘草5克,茯苓15克,白术15克,仙茅12克,仙灵脾12克。

功效益气健脾补肾。

用法水煎服,每日一剂。

方解方中党参健脾养胃;白术健脾燥湿,茯苓健脾渗湿,苓术合用健脾祛湿之力更强;用甘草调中;木香、砂仁醒胃健脾,更助利湿之功;加用仙茅、仙灵脾以补肾。

按语可加熟地、黄精滋阴补肾。方二①右归丸合②理中丸来源①《景岳全书》②《伤寒论·辨霍乱病脉证并治》组成熟地124克,山药12克,山萸肉10克,枸杞子12克,菟丝子12克,鹿角胶12克,杜仲12克,肉桂5克,当归9克,熟附片6克,党参12克,白术12克,甘草12克,(炙)干姜9克。

功效益气健脾补肾。

用法上药为末,酒糊丸或粥丸。每丸重9克,每次1丸,日服二次。空腹淡盐汤或温开水送下。

方解方中制附子、肉桂温补命门之火,以强壮肾气;熟地、枸杞子、山萸肉、杜仲、菟丝子养血补肾生精;党参、山药、白术、炙甘草健脾益气;干姜温振脾阳;当归养血和营;鹿角胶为血肉有情之品以温养督脉。

按语脾阳不足,便稀频加炮姜10克,补骨脂15克,以温阳止泻;肾阳虚弱,畏寒肢冷加杜仲15克;元气大亏,加人参10克,(另炖),紫河车粉15克,以补肾元,养精血。

2.脾肾阳虚证主症少气乏力,畏寒肢冷,气短懒言,纳少腹胀、浮肿、腰膝酸软、腰部发冷,便溏。舌淡有齿痕,脉象沉弱。方一实脾饮来源《济生方》组成干姜10克,仙灵脾12克,白术15克,茯苓15克,木瓜15克,草果10克,巴戟天15克,党参15克,木香10克,(后下)

功效温肾健脾,行气利水。

用法水煎服,每日一剂。

方解方中仙灵脾、干姜为主药;加巴戟天温养脾肾,扶阳抑阴;党参、茯苓、白术健脾渗湿;木瓜芳香醒脾,化湿利水;木香、草果下气导滞、化湿行水、水行则湿邪得化。诸药合用共奏温肾健脾,行气利水之效。

按语本方偏于脾虚者。方二真武汤合防已黄芪汤来源《金匮要略》组成附子10克,茯苓10克,白术10克,白芍10克,黄芪15克,防己12克,甘草6克。

功效温肾健脾,行气利水。

用法水煎服,每日一剂。

方解真武汤温阳利水,主治脾肾阳虚,水湿内停。方中附子温补肾阳,散寒逐水;茯苓、白术补脾利水,白芍敛阴和阳,合防己黄芪汤增强补气健脾,利水消肿之力。

按语腹胀大、小便短少,加桂技6克,猪苓15克,以通阳化气行水,纳食减少,加砂仁6克,(后下),陈皮6克,紫苏梗10克,以运脾利气。

3.肝肾阴虚证主症头痛头晕,恶心烦热,腰膝酸软,大便干结,口干咽燥,舌红少苔,脉沉细。方一六味地黄汤加味来源《小儿药证直诀》组成熟地黄15克,山茱萸12克,泽泻15克,丹皮12克,丹参12克,茯苓15克,山药12克,何首乌12克,女贞子12克,旱莲草12克,大黄6克。

功效滋补肝肾。

用法水煎服,每日一剂。

方解方中熟地滋阴补肾,填精益髓;山萸肉补养肝肾,并能止涩;山药补益脾阴,益肾固精。熟地、山药、山萸肉三药相配,滋养肝脾肾,成为“三补”,但熟地的用量偏大,故以补肾阴为主,补其不足以治本。配伍泽泻利湿泄浊,以防熟地之滋腻恋邪;牡丹皮清泄相火,并制山萸肉之温涩;茯苓淡渗脾湿,并助山药之健运,三药为“三泻”,渗湿浊,清虚热,平其偏胜以治标。加何首乌、女贞子、旱莲草以补益肝肾,大黄降浊,丹参活血通络。方二一贯煎合消瘀汤来源《续名医类案》组成北沙参15克,麦冬10克,当归9克,生地24克,枸杞子18克,川楝子8克,鳖甲10克,牡蛎30克,赤芍12克,茯苓15克,柴胡12克,青皮10克,三棱10克,莪术10克。

功效滋补肝肾。

用法水煎服,每日一剂。

方解一贯煎养肝肾,消瘀汤凉血化瘀。

按语如头晕明显可加天麻12克,钩藤12克,白蒺藜12克,以平肝潜阳;便干加肉苁蓉12克,火麻仁15克,玉竹12克,以润肠通便。4.阴阳两虚证主症精神萎糜,极度乏力,头晕眼花,腰膝酸冷,大便稀溏,舌质胖,脉沉细。方一桂附八味丸来源《金匮要略》组成生地黄15克,山萸肉12克,山药12克,泽泻12克,茯苓15克,牡丹皮10克,肉桂3克,熟附子10克,(先煎)*羊藿15克,黄芪18克。

功效阴阳双补。

用法水煎服,每日一剂。

方解熟地黄、山萸肉滋补肾阴;泽泻、丹皮泄浊;茯苓、淮山药、黄芪以益气健脾,滋气血生化之源。肉桂、附子、*羊藿、温肾壮阳;与滋补肾阴药相互作用,阴阳双补。

按语可以加龟甲填补真阴,仙茅温补肾阳,加强阴阳双补的作用。方二济生肾气汤来源《济生方》组成熟地120克,山药30克,山茱蓃15克,丹皮10克,茯苓15克,泽泻12克,制附子3~6克,桂枝6克,怀牛膝15克,车前子20克。

功效温补脾肾。

用法水煎服,每日一剂。

方解方中桂枝、附子通阳化气,补下焦之阳,以鼓舞肾气;熟地、山芋、山药、丹皮、茯苓、泽泻组成六味地黄丸补肾滋阴;牛膝引药下行,活血利水;车前子利水;诸药共奏化气行水之效。

按语如肤糙失润,腰膝酸痛明显可加补骨脂12克,骨碎补12克,以补肾填精髓。

十六、糖尿病概述糖尿病(diabetes)是常见的代谢内分泌疾病,其基本病理特征为相对或绝对胰岛素分泌不足所引起的糖、脂肪、蛋白质、水及电解质代谢紊乱,表现为高血糖及糖尿。临床可出现多饮、多食、多尿、疲乏、消瘦等症候群,严重时发生酮症酸中毒。常见的并发症及伴随症有急性感染、肺结核、动脉粥样硬化、肾和视网膜等大小血管病变以及神经病变。

中医认为,消渴是由肺、胃、肾三脏热的阴亏,水谷转输失常所致的疾病。基本病机是阴虚燥热,阴虚为本,燥热为标,二者互为因果,燥热甚则阴愈虚,阴愈虚则燥热愈甚。病变脏腑在肺、脾、肾三者之中可各有偏重,互相影响。早期阴虚火旺,中期伤气出现气阴两虚,晚期阴损及阳导致阴阳双亏。

治疗1.阴虚燥热证主症渴多饮,随饮随渴,咽干舌燥,多食善饥,溲赤便秘,舌红少津苔黄。脉滑数或弦数。方一消渴方来源《金匮翼方》组成天花粉30克,黄连10克,生地30克,百合10克,人乳汁10克。

功效养阴清热。

用法水煎服,每日一剂。

方解方中重用花粉以生津止渴;配以黄连清心降火;生地,藕汁,人乳汁,百合养阴润燥增液;姜汁佐以和胃防苦寒伤胃。

按语如口干甚者加麦冬,葛根各10克;津伤便秘者加决明子30克;燥热便结加大黄3~6克。方二知柏地黄丸来源《医宗金鉴》组成地黄24克,山萸肉12克,山药12克,知母12克,黄柏12克,茯苓9克,泽泻9克,丹皮9克。

功效养阴清热。

用法水煎服,每日一剂,每日一剂。

方解方中地黄滋补肾阴,山萸肉、山药补肝肾益脾气;知母、黄柏清虚火;茯苓、泽泻、丹皮泻脾肾。

按语口渴甚者,加麦冬、沙参、石斛等以养阴润燥;视网膜出血鲜红、量多者,加白茅根、旱莲草、小蓟、三七以凉血止血。

2.气阴两虚证主症乏力,气短,自汗,动则加重,口干舌燥,多饮多尿,五心烦热,大便秘结,腰膝酸软,舌淡或舌红暗,舌边有齿痕,苔薄白少津,或少苔,脉细弱。方一生脉饮来源《医学启源》组成人参10克,麦冬30克,五味子15克。

功效益气养阴。

用法水煎服,每日一剂。

方解方中人参补益元气,生津止渴;麦冬养阴生津;五味子敛津生液。

按语气虚明显者,加黄芪、玉竹。方二玉女煎来源《景岳全书》组成熟地黄12克,石膏15克,知母10克,牛膝10克,麦冬10克。

功效益气养阴。

用法水煎服,每日一剂。

方解方中石膏辛甘大寒,清阳明有余之火而不损阴,故为君药。熟地黄甘而微温,以滋肾水之不足,用为臣药。君臣相伍,清火壮水,虚实兼顾。知母苦寒质润、滋清兼备,一助石膏清胃热而止烦渴,一助熟地滋养肾阴;麦门冬微苦甘寒,助熟地滋肾,而润胃燥,且可清心除烦,二者共为佐药。牛膝导热引血下行,且补肝肾,为佐使药,以降上炎之火,止上溢之血。

按语若乏力、自汗、气短较重者加生黄芪30克;多食善饥者加玉竹10~15克;口渴甚者加花粉30克。

3.阴阳两虚证主症乏力自汗,形寒肢冷,腰膝酸软,耳轮焦干,多饮多尿,混浊如膏,或浮肿少尿,或五更泻,阳痿早泄,舌淡苔白,脉沉细无力。方一金匮肾气丸来源《金匮要略》组成附子6克,肉桂15克,干地黄40克,山茱萸20克,山药15克,丹皮12克,泽泻10克,茯苓10克。

功效温阳育阴。

用法水煎服,每日一剂。

方解方中以附子、肉桂温补肾阳,引火归元;六味地黄滋养肾阴,阴中求阳,协调阴阳。

按语若夜尿多或尿如脂膏者加益智仁、菟丝子、生白果各10~15克;少尿或浮肿者加生黄芪30克,白术10克,防己10~20克;五更泻者加补骨脂10~15克,吴萸10克,肉豆蔻10克;阳痿早泄加仙灵脾10~15克,仙茅10~15克。

4.血瘀兼证主症上述各证型均可兼见血瘀证候,如面有瘀斑,肢体疼痛,麻木,头痛,胸痛,胁痛,半身不遂,舌有瘀斑,或舌下静脉青紫或怒张,血液流变性异常,微循环障碍等。方一桃红四物汤来源《医宗金鉴·妇科心法要诀》组成桃仁10克,红花10克,熟地10克,当归12克,川芎9克,赤芍10克。

功效活血化瘀。

用法水煎服,每日一剂。

方解方中当归、川芎、芍药、地黄养血活血;桃仁、红花活血化瘀。

按语如血瘀证轻者可用上方加丹参,益母草各30克;血瘀证重者则加水蛭10克,全蝎3~5克。方二血府逐瘀汤来源《医林改错》组成川芎5克,桃仁12克,红花9克,赤芍6克,柴胡3克,桔梗5克,枳壳6克,牛膝9克,当归9克,生地9克,甘草6克。

功效活血化瘀。

用法水煎服,每日一剂。

方解因瘀血停滞于胸,使气机受阻、气滞血瘀、肝失柔和;若瘀血化热,则会瘀热上冲、胃气上逆。本方中当归、赤芍、川芎、桃仁、红花活血化瘀;柴胡疏肝解郁;枳壳、桔梗开胸行气;牛膝引热下行;生地清热养阴;甘草调和诸药。

按语血瘀证重者则加水蛭10克,全蝎3~5克。

5.阴阳欲绝证主症本证型多见于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昏迷或糖尿病高渗性昏迷患者,表现为神志淡漠,迟顿木僵,嗜睡昏迷,气急深大,呼吸有酮味,皮肤干燥,多尿,舌红干,脉微细欲绝或脉细微而数。方一生脉散来源《医学启源》组成人参30克,麦冬30克,五味子15克。

功效救阴回阳。

用法水煎服,每日一剂。

方解方中人参大补元气,回阳救逆;麦冬、五味子敛阴生津,清热止渴。

按语可加黄芪、玉竹加强益气养阴之功。方二参附汤来源《正体类要》组成人参12克,熟附子15克。

功效救阴回阳。

用法水煎服,每日一剂。

方解方中人参大补元气,附子温肾壮阳,二药合用以奏益气回阳固脱之功。亦可用参麦注射液或生脉注射液静脉滴注。

按语若脉微欲绝者加附子10~15克,以回阳救逆;若燥热炽盛内陷心包,内闭外脱者可酌情应用安宫牛黄丸或至宝丹以清热开窍。

十七、骨质疏松概述骨质疏松(osteoporosis)是一种全身性骨病,表现为单位体积骨量降低,骨质有机成分生成不足,继发钙盐沉著减少。骨质疏松的发病率与性别、年龄、种族、地区、饮食习惯等因素有关,女性的发病率大大高于男性。骨质疏松是一种衰老的表现,如果骨质疏松伴有骨折、明显腰背痛或神经症状,应视为一种疾病。骨质疏松可分为原发性骨质疏松,不伴随引起骨质疏松状态的其他疾患或紊乱;继发性骨质疏松多由于内分泌腺功能紊乱引起。

中医虽无此病名,但祖国医学早有类似记载,综合其临床表现及中医文献,骨质疏松属于中医“骨痹”、“骨痿”的范畴。

治疗1.肾精不足证主症周身骨痛,骨骼变形,腰膝酸软,筋脉拘急,消瘦憔悴,步履蹒跚,反应迟钝,成人则表现为早衰,发落齿摇、阳萎遗精、耳鸣耳聋、健忘等症状;小儿则出现生长发育退缓,身材矮小,智力低下,五迟五软,易惊盗汗或抽搐,舌体瘦小光红,脉细弱。方一①左归丸合②虎潜丸来源①《景岳全书》②《丹溪心法》组成大怀熟地1250克,山药120克,(炒)枸杞子120克,山茱萸肉120克,川牛膝90克,(酒洗,蒸熟)菟丝子120克,(制)鹿胶120克,(敲碎)黄柏250克,(酒炒)龟版120克,(酒炙)知母60克,(酒炒)白芍60克,锁阳45克,虎骨30克,(炙)干姜15克。

功效滋补肝肾,强筋壮骨。

用法上药为末,酒糊丸或粥丸。每丸重9克,每次1丸,日服二次。空腹淡盐汤或温开水送下。

方解方中熟地、龟板、山萸肉、菟丝子、白芍滋阴养虚,补肝肾之阴;锁阳,鹿胶温阳益精,养筋润燥;枸杞益精明目;黄柏、知母泻火清热;虎骨(可用牛骨代替)、牛膝强腰膝,健筋骨;山药、陈皮、干姜温中健脾。

按语本方阴阳双补,临证可根据阴阳盛衰进行加减。方二六味地黄汤来源《小儿药证直诀》组成熟地黄15克,山茱萸12克,泽泻15克,丹皮12克,丹参12克,茯苓15克,山药12克,何首乌12克,女贞子12克,旱莲草12克,大黄6克。

功效滋补肝肾,强筋壮骨。

用法每日1剂,水煎服,每日一剂。

方解方用熟地黄、山茱萸滋补肾阴,泽泻,丹皮泄浊、茯苓、淮山药健脾益气以滋生化之源,加何首乌、女贞子、旱莲草以补益肝肾,大黄降浊,丹参活血通络。

按语关节烦疼或发热加鳖甲、地龙、秦艽、桑枝;骨蒸潮热以生地代熟地,加青蒿、银柴胡、胡黄连;筋脉拘急加木瓜、汉防己、络石藤、生甘草;小儿虚烦易惊多汗抽搐者加牡蛎、龙骨、钩藤;若出现肌肉关节刺痛、拒按或有硬结,皮肤瘀斑、干燥无泽、面白唇暗、舌质淡紫或有瘀点,脉弦涩等血瘀的表现,可选用血府逐瘀汤合复元活血汤加减治疗,以养血活血,活络软坚。

2.脾肾气虚证主症腰背四肢关节疼痛,四肢无力,肌肉衰萎,昼轻夜重,骨骼变形,活动不利,面色白,口淡、自汗,面浮肢肿,夜尿增多,少气懒言,肠鸣腹痛,便溏或五更泄泻,舌淡胖嫩苔白或水滑,脉弦沉无力或迟细。方一①右归丸合②理中丸来源①《景岳全书》②《伤寒论·辨霍乱病脉证并治》组成熟地124克,山药12克,山萸肉10克,枸杞子12克,菟丝子12克,鹿角胶12克,杜仲12克,肉桂5克,当归9克,熟附片6克,党参12克,白术12克,甘草12克,(炙)干姜9克。

功效补益脾肾。

用法上药为末,酒糊丸或粥丸。每丸重9克,每次1丸,日服二次。空腹淡盐汤或温开水送下。

方解方中制附子、肉桂温补命门之火,以强状肾气;熟地、枸杞子、山萸肉、杜仲、菟丝子养血补肾生精;党参、山药、白术、炙甘草健脾益气;干姜温振脾阳;当归养血和营;鹿角胶为血肉有情之品温养督脉。

按语剧痛拘急者加乌尖、细辛、全蝎、蜈蚣;浮肿关节肿胀加茯苓、泽泻、苡仁、身倦乏力者加黄芪;肌肉萎缩者加灵芝、何首乌、鸡血藤、阿胶。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