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支刀*的传说与记载<br>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08-07浏览:1收藏

七支刀*的传说与记载<br>,第1张

伊斯兰世界最伟大的英雄:萨拉丁

公元1191年9月3日,第三次十字军东征的主力部队在英格兰国王狮心王理查的率领下逐渐接近雅法城附近的一片开阔的平地阿尔苏夫(Arsuf),那里将是两位浪漫主义传奇英雄的相会和碰撞之处,传说的另一位主角是一位同样威震天下的穆斯林君王,他的名字叫做萨拉丁,是阿育布王朝的开国君主,这位伊斯兰世界最伟大的君王和将领率领着他的大军与理查相对而行。

双方在9月4日先后进入了战场,并且立即开始布阵,一时间两军各成战阵,遥遥观去旌旗如海、矛如苇列、盾如重墙。

就在这个时候,萨拉丁的军使驰向十字军的阵前,喊话邀请理查出阵和萨拉丁一见。

理查欣然策马出阵会见萨拉丁,显然两人对圣地(耶路撒冷)的归属问题上有过一次激烈的争论,萨拉丁为了向理查,掏出一袭纱巾抛向了空中,然后拔出随身的宝剑向纱巾一剑挥去,竟然将漂浮在空中的几乎没有重量的纱巾割成了两半。

这一奇观令平生见过无数名刀宝剑的理查和随行的骑士们大为吃惊,于是从那一天开始在欧洲就流传着一个传说:东方有一种不为人知的金属材料存在,用它锻造出来的刀剑锋利以极。

并引发了骑士们对这种刀剑无尽的渴求。

这种神秘的刀剑以它的原材料命名:“乌兹”(wootz)钢刀剑,或者以它的锻造产地命名:“大马士革”(Damascus)钢刀剑。

拯救伊斯兰世界的“艾因贾鲁战役”

1260年8月,埃及马木留克苏丹忽都思率领大军同蒙古军队决战。

即艾因贾鲁战役,地点在艾因贾鲁附近山谷。

此战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忽都思大军共计十二万人,蒙军约二万五千人。

马木留克骑兵全是重骑兵,头戴精钢打造的头盔,身披锁子甲。

武器装备包括一张强弓,一支长矛,一柄大马士革弯刀和一面盾牌。

马木留克强弓射程远,穿透力强,但射速稍慢。

坐骑是阿拉伯纯种马,冲刺速度惊人,耐力也不错。

马木留克骑兵基本上是一人一马,机动性远不如蒙古骑兵。

马木留克军队打仗常采取守势,用强弓齐射打击进攻的敌军。

马木留克骑兵能够远距离射中敌人。

等敌人被弓箭齐射大量消减,阵形散乱后,马木留克骑兵以严整的队形冲向敌阵,接近敌人时先放一拨弓箭,然后冲入敌阵,以长矛或马刀格斗。

马木留克骑兵的刀法出色,享誉世界的大马士革弯刀如虎添翼。

蒙军大将怯的不花领军率先发动进攻。

拜巴尔军团的任务就是佯装退却,而蒙古军队紧追不放,冲进山谷。

拜巴尔军团迅速回归本阵。

五万马木留克骑兵排成六公里长的阵线,部署在两侧群山里的七万北非轻骑兵这时也冲了出来,形成对蒙古军队的三面包围。

蒙古军队出现慌乱,怯的不花立刻命令蒙古军队的两个万人队以亚美尼亚铁甲骑兵为先锋,向马木留克阵营薄弱而突出的两翼突击。

怯的不花亲率一个万人队,向马木留克阵营的左翼猛扑过来。

亚美尼亚铁骑组成的前锋以楔形突进马木留克阵营两翼,而蒙古轻骑兵跟在后面飞快地放箭,重骑兵则拔出马刀左劈右砍。

左翼面对怯的不花亲率的蒙古骑兵已经开始溃散。

而后整个马木留克阵营都开始后退。

千钧一发时,忽都思亲自冲进蒙古军阵中,挥舞着大马士革弯刀大力砍杀,他的行为唤起了马木留克骑兵的勇气,他们狂呼着冲了上去,用大马士革弯刀进行激烈搏斗。

蒙古轻骑兵不擅于近距离格斗,占不到任何便宜。

这场混战从清晨打到下午,蒙古军队伤亡渐增,开始现出败象。

怯的不花亲率自己的卫队发动反冲锋,结果身中数箭而亡。

失去主帅的蒙古军队军心涣散,开始夺路而逃。

马木留克骑兵在一个叫贝珊的地方将蒙古残军团团围住。

蒙古士兵全部力战而死。

拿破仑1798年对埃及的远征

关于乌兹钢刀剑的实际性能可以从古代文献中查到的极为有限,而且大多是一些虚幻的传说,18世纪之后欧洲人加强了对于伊斯兰世界的了解,同时也发生了多次战争,特别是拿破仑在1798年对埃及的远征,其中对于乌兹钢刀剑在战斗中性能的记载则十分详尽。

当时法军中著名的骑兵指挥官Colbert将军曾经和埃及马穆留克骑兵,埃及的马穆留克骑兵十分勇敢善战,拿破仑曾经说过:“法国步兵配上马穆留克骑兵天下无敌。

”所以在这次远征之后,法国人参照马穆留克骑兵的服装和兵器自己组建了一支马穆留克骑兵。

拿破仑皇帝身边就有两名真正的马穆留克仆人——“鲁斯唐”和“阿里”。

根据他的记述,佩带着乌兹钢弯刀的敌军骑兵:“对我军造成的伤害可谓十分的惊人,他们(敌人)只是将刀前伸,靠着战马的冲力和手腕的力量将刀身砍入我们骑兵的身体,或是将刀身横拉,凭着相对速度造成可怕的伤口;”,当第七轻骑兵团与马穆留克发生过遭遇战之后,有的士兵甚至被拦腰砍成两段,“战役之后,我看到部分骑兵牺牲了性命,我的部下有几位身首异处,有的身体断成了两截,受了伤的伤势也极为严重,手背、手腕全部被切断,情况十分凄惨;”。

战斗结束后Colbert将军用一把缴获来的战利品来试刀,“每次都可以将一头山羊或绵羊轻而易举的一刀拦腰切断,似乎毫无阻力似的,血就顺着乌兹钢刀的血槽留过。

据说一个奥斯曼帝国的将领曾经一刀将一头牛砍成两段”。

同时他还记载了如下一段令人惊讶的事实:“马穆留克人通常在练兵室联系刀法,练习者一脚前一脚后得站好将弯刀高举过头,迅速得沿着对角线劈砍,反复不断得联系这种动作,直到非常熟练为止。

之后两名仆人各抓着一条宽大而轻柔的纱巾的两个角,上下摆动直到整条纱巾都吃满了风之后,在向上摆动的时候两人一同松手,只见纱巾轻柔的漂浮在空中,此时联系者迅速举刀过头,自对角线向纱巾一刀砍去,如果此人刀法确以熟练,则纱巾被凌空分成两片,轻轻的飘向地面。

在日记里他还提到缴获的乌兹钢刀剑装饰都十分华丽,护手大都是银质镏金、镀金或错金的,握把是黑色的犀牛角、水牛角,刀鞘内部为硬木外层包裹牛皮后以金、银、铜线缝合(有部分则使用红色、黑色、墨绿色等颜色的绒布包裹),刀鞘的鞘头和鞘口都是金银等贵金属镂刻制成,而且刀柄和刀鞘上多镶有、绿松石、红蓝宝石等宝贝,刀身上还以错金、银的工艺錾有刀匠的名字和古兰经谚语等,每把都是珍贵的艺术品,所以此后的法国将领和骑兵开始大量装备乌兹钢弯刀。

一切在战争中结束

公元1797年7月1日,一支舰队出现在埃及亚历山大港附近的海面上。

这支舰队装载着拿破仑·波拿巴的法国东方远征军,他们的目的是切断大英帝国与印度殖民地的联系。

亚历山大港中的马穆留克骑兵和土耳其士兵抵抗不力,法军没怎么费劲就轻松占领了亚历山大港,紧接着法军又开始向开罗进发。

7月13日,法军首先在舒卜拉基与马穆留克骑兵和土耳其兵遭遇,拿破仑击退对手,继续进发。

7月21日,法军抵达开罗城外12公里的尼罗河叉,马穆留克人已经无路可退了,于是一场激战在金字塔下的因八拜爆发。

开战前,拿破仑将手中的5个师21000兵力排成了一个很大的横阵。

每个师都排成一个大方阵,40门火炮安排在师与师之间。

马穆留克骑兵的首领率领8000名精锐骑兵冲向拿破仑的右翼,但是迎接他们的是无数、燧发。

大量的马穆留克骑兵被在地上,但是他们仍不顾一切地冲向法军,用马撞,用乌兹钢刀剑砍,用顶住敌人的脸射击,受伤跌下马的就用刀砍法军士兵的腿。

1个多小时的血战之后,马穆留克人和土耳其步兵被法军赶入尼罗河中,战斗结束。

就这样,这些骑着阿拉伯骏马、穿着华丽长袍、用英国和名贵的乌兹钢刀剑武装起来,能够在中世纪战无不胜的战士,被证明不是军事革新后的欧洲军队的对手。

此战也宣布了乌兹钢刀剑的衰败。

数十年之后,土耳其人甚至不再完全使用传统的乌兹钢刀剑,而乌兹钢的原产地印度也被英国人完全占领。

在乌兹钢刀剑冶炼和技术失传的同时,也有了人们对这种有着神秘而华丽色彩的传奇性刀剑的收藏和喜爱。

乌兹钢刀剑与中国的故事

中国最早的乌兹钢传入时期,是公元368年鲜卑人建立的北魏王朝时期,传入国是当时的波斯萨珊王朝,当时的波斯语发音是“班奈”,传入我国后音译为“镔铁”,由此可见当时有着一条与丝绸之路共同存在的“镔铁之路”。

至北宋时仍然有大量输入,而辽朝就以能够出产镔铁自傲,“辽”的国号在契丹语中就是镔铁之意。

他们的冶铁遗址中发现过使用兽骨作为渗碳催化剂的痕迹,可能与冶炼乌兹钢有关,辽人对外交往也时常以镔铁刀作为贵重礼物相赠。

辽人后的金国也可冶炼,蒙古军事贵族崛起之后南攻金国,1219年金国行将灭亡之时蒙古人发动了令世界为之颤抖的三次西征,一路上灭国无数,1260年成吉思汗孙旭烈兀攻陷叙利亚大马士革,但是1258年南宋守将王坚在四川合州钓鱼城下击毙元蒙哥汗,蒙古军事贵族集团为了汗位开始内讧,至此西征结束。

因为蒙古人在西征的过程中在之余掳掠了大量的工匠,所以元朝乌兹钢刀剑的生产能力应该是最高的,据《元史》载,元朝政府工部的诸色人匠总管府下设有“镔铁局”,专门冶炼镔铁,同时“提举右八作司”也可生产镔铁。

中国对乌兹钢兵器的认识一直延续到明代,但是看来已经不能独立生产了,明人曹昭《格古要论》中记载:“镔铁出西番,面上有旋螺花者,有芝麻雪花者,凡刀剑打磨光净,用金丝矾(硫酸铁化合物,有弱酸性)矾之,其花则见,价值过于银。

假造者是黑花,宜仔细辨认。

”,遗憾的是中国自主生产的乌兹钢刀剑绝少有流传至今者。

中古时期的印度和波斯与中国文化交流至为频繁,古代印度的乌兹钢和以其为原料在波斯的大马士革剑是否传入中国,是学者们很关注的话题。

中国古籍中多次记载的镔铁及其制品被学者们怀疑就是乌兹钢及其制品大马士革剑。

中国古籍对镔铁的记载始于公元6世纪,《魏书·西域》、《周书·异域下》、《隋书·西域》都记载波斯出镔铁,唐代慧琳《一切经音义·苏悉地经》载有镔铁产于今克什米尔一带,系“以诸铁和合,或极精得,铁中之上是也”。

宋代关于镔铁的记载明显增多,元代还专门设立了“镔铁局”主持其生产,明代山西、新疆都生产镔铁。

明代曹昭《格古要论》还详细记载了镔铁制品的特征,“镔铁出西番,上有螺旋纹者,有芝麻雪花者。

凡刀剑器打磨光净,用金丝矾矾之,其花则见,价值过于银。

古语支识铁强如识金,假造者是黑花,宜仔细辨认曾有镔铁剪刀一把,极巧,外面起花镀金,里面镶银回回字者”。

按上述古文献关于镔铁产地和特征的记载,大多数学者认为镔铁就是乌磁钢,“镔”是中亚语言对乌兹钢称呼的音译。

问题是目前我国还没有鉴定出确切的古代镔铁制器,在缺乏实物证据的情况下,镔铁就是乌兹钢的结论还难以最后敲定。

在中国古代兵器中,枪被称为百兵之王,剑被称为百兵之君。

武谚云:枪为百兵之王,剑为百兵之君,棍为百兵之祖,刀为百兵之帅。

不过其实只有百兵之王是枪这种说法在古籍中是有出处的。

程冲斗说:“枪乃艺中之王,以其各器难敌也”,“世人尊枪为艺中之王,盖亦以长技无逾此”。

《手臂录》中写道:“枪为诸器之王,以诸器遇枪立败也。降枪势所以破棍,左右插花势所以破牌镋,对打法破剑、破叉、破铲、破双刀、破短刀,勾扑法破鞭、破锏,虚串破大刀、破戟。人惟不见真枪,故迷心于诸器。一得真枪,视诸器直儿戏也。不知者曰:血战利短器。夫敌在二丈内,非血战乎?真枪手手杀人,敌未有能至一丈内者,短器何所用之?唯劫营巷战,宜用刀鞭棒耳。至于弓弩鸟铳之发,必在二十步外,牌盾可御,大炮不能命中,付诸天数。二者虽更长于枪,而非所畏也。”

《手臂录》中提到了枪面对各种兵器都有破解方法,以致可以出现“诸器遇枪立败”的情况。现代有一项兵击运动。参与者穿着护具使用各种兵器对打。长枪总是能取得非常巨大的优势,在兵击圈中拥有极高的胜率。因为它兼具了一寸长一寸强的特性,却又不失灵活。日本亦有“剑道三倍段,长枪九倍段”的说法。

甚至连只练过一个月长枪的兵击新手都能在兵击单挑中击败练了多年刀剑的老手。

兵击时,单刀进枪总是九死一生。

可以发现许多在演义、评书中使用其他兵器的武将在正史中也是用枪的。

在《三国演义》中使用方天画戟的吕布在正史中的武器却是长矛。《汉末英雄记》中被记载的是“汜、布乃独共对战,布以矛刺中汜。”在《后汉书》中则被记载:“布应声持矛刺卓,趣兵斩之。”

《隋唐演义》中用双锏的秦琼在正史中记载的也是“跃马负枪而进”,将太宗下令斩杀的敌将刺于万众之中。

正史程咬金也用的槊。

一些人可能会说,矛也不是枪啊。其实唐朝官方典籍《唐六典》和明朝重要兵书《武备志》都将枪作为对矛槊的统称。例如,《武备志》说:“历考诸说则矛槊矟皆枪之类也。”也就是说,矛和被某些人认为是“马战神器”的槊,其实都是枪的一种。

其实除了枪是百兵之王之外,其他百兵之称号在古籍中是找不到古籍出处的。

不过剑是百兵之君的说法在民间受到的认可度是比较高的。原因在于剑拥有极高的文化地位。儒家以剑比君子,剑的儒雅气质深受世人的喜爱。不过在某些时期,剑并不是常上战场的兵器。在明末清初《手臂录》有记载:“久不临阵,剑法失传。”

此外,十八般武艺有将刀放在首位的做法,导致一些人误认为刀是十八般武艺之首。正确的解释其实是,十八般武艺分九长九短,刀为“九短之首”,枪为“九长之首” 。而且这个“十八般武艺”的说法是近代戏台出现的,是戏台上的说法,不大适合用于讨论实战方面。

  中国唐刀(文化)

    我们要尽量推广我们中国的刀文化历史别象端午节一样被南朝鲜剽窃,要让我们后代知道扶桑刀只是中国唐刀的扶桑版而已(大唐天朝输入附属国扶桑的技术)就象世界上都知道的日本字,是中国汉字的盗改版一样。以后在所有场合大家都自觉的叫这种类型的刀叫唐刀,<最好写入历史教科书>特别在对青少年影响最大的网络游戏里 把这种类型刀的名字改为唐刀,时间一长,在中国自然不会在有无知的人把我们自己的文化遗产当成别人的。

  唐刀的历史纪录:(转)

  唐帝国通过开明的政治和强大的军事力量,成为当时世界的中心,从唐初的统一之战到盛唐时期所有的对内对外战争,都出现在冷兵器历史上对后世影响巨大的武器——唐刀。

  古籍的定义:

  《唐六典》卷一六武库令丞职掌条记载:刀之制有四,一曰仪刀,二曰障刀,三曰横刀,四曰陌刀。

  仪刀: 盖古班剑之类,晋宋已来谓之御刀,后魏曰长刀,皆施龙凤环。至隋,谓之仪刀,装以金银,羽仪所执。

  障刀: 盖用障身以御敌。

  横刀: 兵士所佩之刀, 名亦起于隋 。《 唐律疏议》卷八卫禁律“诸宿卫者兵仗不得远身”〔疏〕议曰:兵仗者,谓横刀常带;其甲、矟、弓、箭之类,有时应执著者并不得远身。宿卫时,“横刀常带”,故而高宗对为千牛卫将军的王及善说:“他人非搜辟不得至朕所,卿佩大横刀在朕侧。”可见横刀为宿卫官兵的主要兵仗。府兵战士自备横刀,宿卫时常佩横刀,唐横刀是兵土普遍所佩之刀。

  陌刀: 长刀也,步兵所持,盖古之断马剑。

  由此可见后世统称的唐刀有四种,仪刀、障刀、横刀都是短兵,按照使用的不同划为礼仪和战斗刀两种,陌刀与仪刀、横刀、障刀(即一般的护身刀)均不同:首先,它不属于宿卫兵仗,上引《唐律疏议》卷八宿卫者所持兵仗有横刀、甲、矟、弓、箭之类,但没有陌刀。其次,陌刀是重兵器。《唐会要》卷七二军杂录门略云:其年(开成元年)三月,皇城留守奏:城内诸司卫所管羽仪法物数内,有陌刀利器等……其诸司卫所有陌刀利器等,伏请纳在军器使,如本司要立仗行事,请给仪刀。可见陌刀不是羽仪法物,而是利器。

  从历史中分析唐刀

  陌刀:从上面的四个战例可以看出,唐刀中的陌刀是做为军队重要的战争物资装备的,并且在唐中期作为军用器物,严禁民间私造和私藏,其传承应为汉之长剑(汉:称一种长剑为“断马剑”,应该是一种双手使用的长剑),汉长剑现在出土的有长达140余厘米,可推测经过盛唐的发展,变成一个双手所持并加长手柄的两刃长刀, 至今考古资料未曾出土实物,宋《武经总要》总绘制的“掉刀”、“三尖两刃刀”也许就是唐陌刀的直接继承者。

  陌刀也主要为步军所用,个别主要将领使用陌刀作为主战兵器。根据唐《卫公兵法》所记录了唐军的主要作战方法:其中诸军按其职能分为弓手、弩手、驻队、战锋队、马军、跳荡、奇兵等多种。每当战斗展开时候,敌人在一百五十步时候,弩兵开始射击;敌人在六十步时候,弓箭手开始射箭;敌人攻入二十步时候,弓弩手发箭后执刀棒(即陌刀、棒)与战锋队齐入奋击,步兵稍败后,奇兵、马军、跳荡不准轻举妄动,如果步兵的战况不顺利,跳荡、奇兵、马军即迎前腾击, 步兵后退整顿后准备再援, 如果跳荡、奇兵、马军进攻不利,所有的步军必须配合马军同时作战。敌军退却,马军不得轻易追击,必须确认敌人真正溃败后,才能掩杀。唐军步马结合,攻守有职,步兵为先锋,骑兵为侧辅,步兵配以弓弩、陌刀,骑兵负责步兵战后的突击与追击。陌刀作为长柄大刀如墙一般推进,为先锋步兵冲阵的主要兵器,与马军、奇兵一起构成唐作战的主要特色。从史书看唐太宗的作战很有个人特色外,最喜选择敌阵薄弱部位,亲率骑兵冲锋,“敌无不溃败”,一骑飞驰于前,数万骑兵紧随其后的场面,今日想来,尤叫人神往。初唐的时期大量的骑兵是作战胜利的重要保证,而中期的步军的陌刀如墙推进战术,创造了盛唐时期辉煌的战争历史,也创造了陌刀的神话。 从武德到天宝,唐在立国战争及与善骑射的游牧民族战争中能够取得胜利,步兵的进攻性武器陌刀的使用不能说不构成了主要原因之一。陌刀的出现与推广使用也不是一个孤立的现象,它关涉到唐马政及整个军事形势,也可以说,陌刀使用、推广的历史就是唐立国及对外战争、开天武功历史的一个方面。唐代刀虽分为四种,真正在疆场上发挥作用的兵器只有陌刀。

  陌刀军的参战,在任何可查询的战例中都是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陌刀军做为战斗序列中单独的作战力量在唐中期为唐军的争战立下汗马功劳,陌刀是汉民族与善骑射的游牧族战争中改变自己马少不精的劣势、发挥步兵多优势的关键兵器,战争兵器的演化实际是随着战争形式的发展而演化,随着国力的强盛与衰落而变化。随着宋朝统一中原以后,中国冷兵器开始了新一轮的发展,大量新式的长矛、长刀、斧钺、神臂弩的诞生并武装了宋军,豪壮的陌刀成为奢侈的战争器材, 宋朝战争的主要方向是同样是北方游牧民族,为了对付辽金的骑兵,长矛、斧钺开始成为军队的主要兵器,斧钺的大量装备从《武经总要》和宋石雕造像中得以佐证,斧钺的制作和使用技艺比陌刀要简单,对付骑兵同样有效,岳家军用“麻扎刀”“捉刀”“长柯斧”大破金军“连环马”,有效而不昂贵的兵器永远是军队装备的重要兵器,豪华的陌刀从此逐渐退出战争舞台,并且消失的极其彻底,是中国冷兵器的遗憾。

  仪刀:而仪刀多出现在重要的礼仪场合,唐懿德太子墓、长乐公主墓中的壁画中多可看见侍卫所配的长刀,长刀为环手,有明显呈菱形刀挡,刀鞘上有比较明显的双吊环挂在腰间,或双手持握顶部,或伫立身前,仪刀作为皇家御用军队和侍卫的重要兵器,刀比较长,形制上“施龙凤环 ”,承袭汉环手刀式样, 装饰上 “装以金银”极尽奢华,这样精美的环手大刀不仅是威仪的大唐的体现,同样也深远的影响了中国冷兵器的发展,这样的环手大刀随着各国使臣的往来,流向四方,深刻受到仪刀的影响的有两个国家和一个民族:高丽、日本,吐蕃。从现在考古资料来看,高丽、日本都出土环手刀,这些环手刀的刀环都是以龙和凤作为主要的艺术表现,大量的镶嵌金银,这些环手刀都是仪刀的传承,而吐蕃保留了唐仪刀的造型特点。而中原大地随着朝代的更替,战争的蹂躏,唐仪刀也消失和湮灭了。

  仪刀在向东演化的过程中,高丽和日本在最初的阶段都完全照搬形制式样,1965年乌兹别克斯坦的撒玛尔罕遗址的壁画中的高丽使者身配环手大刀,大刀的式样和昭陵壁画中“持甲仪卫图”中侍卫所佩带的长刀完全一样。 四天王寺的“丙子椒林剑七星剑”,正仓院的“金银钿庄唐长刀”,这些刀都被成为“唐样大刀”。据考证这些刀剑是多为中国,朝鲜的舶来品。同样在日本出土的古坟期(公元7-8世纪)的刀剑中,“栃木県芳贺郡益子町天王冢古坟出土金铜装単凤环头大刀”,东京国立博物馆保存的铭文为:“不畏也□令此刀主富贵高迁财物多也”的环手龙头大刀,这些环手刀都符合史书记载的“皆施龙凤环”。这些壁画、出土的文物都充分证明了仪刀是现在的朝鲜刀、日本刀的祖先,根据这些实物和壁画我们来还原一下盛唐时期仪刀的本来面目:

  1、刀环:首先仪刀重要的标记就是有环,环中主要是龙凤作为主要的装饰,龙凤和整个环体镏金,龙凤环是用对焊或者铆接的形式和刀体连接,这样的制作非常巧妙,刀环的制作工艺考究,装饰精美,是由单独的工匠进行操作,刀刃的锻造是专门的锻造匠人锻造,这样两个工序保证了整刀的精美和刀刃锻造的精良的有效结合,这样的工艺在汉朝的环手刀中也有出现,传承有序可见一般。

  2、手柄: 多缠绕金银丝或装饰金银薄片,从西安市今年出土的一只唐环手刀和日本东京国立的博物馆的出土环手刀来看,手柄的制作非常接近,巧合的是这两柄大刀刀背都有错金或错银铭文。

  3、刀刃:唐刀的刀身是直刀,无弧度,刀脊有两种一种是平的,上面会镶嵌文字,一种是现在日本刀称之为“庵栋”,也就是刀背有脊线,这样的刀脊在高古藏刀中也有实物。刀刃靠近手柄部分厚度最厚,然后均匀递减到刀尖。

  4、刀尖:刀尖有两种一种是日本称之为“切刃造”,也就是刀尖不是有弧度的,像阿拉伯数字的“7”一样,另外一种刀尖是弧形的刀尖自然和刀刃结合,古藏刀严格的遵循这个形状并保留下来。

  5、刀挡:从壁画和雕塑上来看,早期的仪刀没有刀档。刀档的出现是在唐中期以后,部分壁画和造像依稀找到唐仪刀的刀档是菱形的,比较小,这样的刀档在日本的唐样大刀中能够看到。

  6、刀鞘: 鞘口和鞘尾都开始采用金属包裹,并镏金银。 早期仪刀也没有吊环,估计佩带还是斜插在腰带上携带,中期以后刀鞘的挂环工艺复杂,极其具备装饰性,正仓院的 “金银

  钿庄唐长刀”能充分体现出来盛唐时期仪刀的威仪和精美。

  7、锻造:唐刀的锻造应该承袭了汉朝发明的“百炼钢”技术,刀刃的锻造也是采用复合锻造。

  日本刀虽然是唐仪刀的传承,但是在日本本土随着战争的锤炼,姿态和锻造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经过平安时期的战乱,刀匠开始研究更加好的锻造技术,由于日本本土的资源匮乏,铁矿和高温燃料的不充足,钢铁的性能受到限制,为了解决刀刃锋利保持很好的硬度,同时具备非常锋利的性能,刀身又要保持适当的弹性,日本刀开始采用三明治式的锻造技术,由于使用材料的性质不同,在淬火的时候金属内部产生的应力不同,刀刃开始变的有弧度,从此日本刀逐渐脱离的中国唐刀的影响,发展成为具有典型日本特色的冷兵器。

  同样作为唐刀的传承的藏刀,由于没有大的对外战争和内部的战争,刀剑的演化和进步基本停止了,所以严格保留的唐刀的姿态,如今对我们研究冷兵器提供了活化石的样本。

  障刀和横刀:从史书记载来看是侍卫和普通士兵的佩刀,和唐长乐公主、章怀太子墓壁画以及昭陵六骏的“飒露紫”中丘行恭佩刀来看,横刀无环手,比仪刀短,手柄的柄头是一个金属管形套在手柄上,手柄中间收腰,有穿绳孔,由于缺乏实物和详细的壁画资料,无法准确的还原横刀的形制,但是日本出土的圭手直刀也是唐末流传到日本的,形制上是非常接近横刀的。唯一能知道的只是横刀佩带范围宽,应该是大量生产和制造的兵器,手绳从仪刀的环挪到刀柄中间,是为了防止刀脱手后的工艺,这样的工艺一直流传到明清,这样的佩刀在以后的演化中就成了军队士兵和普通人防身的随身兵器。

  从现有的考古资料和壁画,以及从史书中的只言片语,我们努力去还原唐刀的形制和发展,去体会盛唐时期冷兵器文化的魅力,唐刀作为中国冷兵器发展的一个高峰不仅伴随着唐帝国的建立、昌盛、荣辱悲欢,也成功的影响到整个亚洲冷兵器文化,随着战争形态的变化,唐刀中的仪刀和横刀发展成为以后的佩刀,仪刀向东流传到高丽和日本,并进化成为本民族的冷兵器,向西南则成为藏刀的祖先,陌刀在以后的演化中成为宋掉刀,其中变化出的来数种长刀都为后世流传,唐刀的诞生和发展见证了中国历史上最强盛的帝国,唐刀是冷兵器文化中最灿烂辉煌的,仅已此文追忆那段伟大的历史。

有实物啊

越王勾践剑

春秋晚期越国青铜器,出土于湖北江陵马山5号楚墓出土。因剑身上被镀上了一层含铬的金属而千年不锈。经无损科学检测,其主要合金成分为铜、锡、铅、铁、硫等。花纹处含硫高,因硫化铜可防锈。(平常就叫青铜,可是青铜分几大类的,古代的原料配比也不知道啊)

要说铜剑的精良,还有一个大家从铜剑表面看不到的复合金属工艺。什么是复合金属工艺呢?简单地说,就是这柄剑是用两种不同成分的铜合金铸成的:为了使剑韧性好,不容易折断,剑脊部的铜中少加一点锡。而为了使剑的刃部锋利,就在刃部的铜中多加一些锡。一把剑用两种合金,因成分不同,熔点也不一样,怎么铸造呢?古代的工匠们巧妙地利用了两种合金在温度上的区别,即先浇铸含铜较高、熔点也较高的剑脊,然后再浇铸溶点较低的剑刃,于是两种合金就复合成一体了。使铜剑既坚韧又锋利。这种金属复合工艺,堪称是中国古代工匠的一大创造,领先世界2000年。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