厚朴麻黄汤简介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08-07浏览:1收藏

厚朴麻黄汤简介,第1张

目录 1 拼音 2 《金匮要略》卷上:厚朴麻黄汤 21 厚朴麻黄汤的别名 22 处方 23 功能主治 24 厚朴麻黄汤的用法用量 25 摘录 3 《金匮》卷上 31 方名 32 厚朴麻黄汤的别名 33 组成 34 主治 35 厚朴麻黄汤的用法用量 36 厚朴麻黄汤的临床应用 37 各家论述 38 附注 附: 1 古籍中的厚朴麻黄汤 1 拼音

hòu pǔ má huáng tāng

2 《金匮要略》卷上:厚朴麻黄汤

21 厚朴麻黄汤的别名

厚朴石膏汤(《圣济总录》卷六十七)。

22 处方

厚朴9克 麻黄12克 石膏9克 杏仁10克 半夏10克 干姜6克 细辛6克 小麦30克 五味子6克

23 功能主治

治咳而脉浮者。

24 厚朴麻黄汤的用法用量

上九味,以水12升,先煮小麦熟,去滓,纳诸药,煎取700毫升,温服100毫升,一日三次。

25 摘录

《金匮要略》卷上

3 《金匮》卷上 31 方名

厚朴麻黄汤

32 厚朴麻黄汤的别名

厚朴石膏汤

33 组成

厚朴5两,麻黄4两,石膏如鸡子大,杏仁半升,半夏半升,干姜2两,细辛2两,小麦1升,五味子半升。

34 主治

咳而脉浮。咳而大逆,上气胸满,喉中不利,如水鸡声,其脉浮者。

35 厚朴麻黄汤的用法用量

上药以水1斗2升,先煮小麦熟,去滓,纳诸药,煮取3升,每次温服1升,1日3次。

36 厚朴麻黄汤的临床应用

咳嗽:朱某,病患咳嗽,恶寒头疼,胸满气急,口燥烦渴、尿短色黄,脉浮而小弱。以《金匮》厚朴麻黄汤服药三剂,喘满得平,外邪解,烦渴止。再二剂,诸恙如失。

37 各家论述

1《医门法津》:若咳而其脉亦浮,则外邪居多,全以外散为主,用法即于小青龙汤中去桂枝、芍药、甘草,加厚朴、石膏、小麦,仍从肺病起见。以故桂枝之热,芍药之收,甘草之缓,概示不用,而加厚朴以下气,石膏以清热,小麦引入胃中,助其升发之气,一举而表解脉和,于以置力于本病,然后破竹之势可成耳。一经裁酌,直若使小青龙载肺病腾空而去。

2《沈注金匮要略》:此以脉之浮沉而分肺之营卫受病也。咳而脉浮,风邪在卫,即肺胀之类,其病尚浅,当使邪从表出。故以厚朴,杏仁下泄胸中气实,麻黄开腠驱邪、石膏以清风化之热,辛、半、干姜兼驱客寒而涤痰饮,五味收肺之热,小麦以调脾胃也。

3《古方选注》:厚朴麻黄汤,大、小青龙之变方也。咳而上气作声,脉浮者,是属外邪鼓动下焦之水气上逆,与桂枝、芍药、甘草和营卫无涉。故加厚朴以降胃气上逆,小麦以降心气来乘,麻、杏、石膏仍从肺经泄热存阴,细辛、半夏深入阴分,祛散水寒,干姜、五味摄太阳而监制其逆,一举而泄热下气,散邪固本之功皆备,则肺经清肃之令自行,何患咳逆上气作声有不宁谧者耶?

38 附注

厚朴石膏汤(《圣济总录》卷六十七)。

古籍中的厚朴麻黄汤 《医宗金鉴》:[卷二肺痿肺痈咳嗽上气病脉证并治第七]小青龙加石膏汤方

以去烦躁,兼能解肌出汗也。@@@咳而脉浮者,厚朴麻黄汤主之。脉沉者,泽漆汤主之。注咳,谓咳而不

《医宗金鉴》:[卷二肺痿肺痈咳嗽上气病脉证并治第七]泽漆汤方

皂荚丸以驱风郁之涎。若欬而脉浮,邪居肺气,以厚朴麻黄汤,俾从表解。欬而脉沉,邪入于荣,将成肺痈,以

《医宗金鉴》:[卷二辨太阴病脉证并治全篇]厚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汤方

不浮矣。集注王肯堂曰:病在太阳脉浮无汗,宜麻黄汤。此脉浮当亦无汗,而不言者,谓阴不得有汗,不必

《医宗金鉴》:[卷四医宗金鉴三十七卷]喘急短气

阳表证同见,是为表喘,无汗者麻黄汤,兼烦躁者大青龙汤,有汗者桂枝加厚朴杏子汤与阳明里证同见,是为

《医宗金鉴》:[卷四医宗金鉴四十一卷]疟疾治法

《辞典》:猪胰出处《药对》拼音名ZhūYí来源为猪科动物猪的胰腺。原形态动物形态详"猪肉"条。性味①《本草图经》:"寒。"②《纲目》:"甘,平,微毒。"功能主治益肺,补脾,润燥。治肺损咳嗽、咯血,肺胀喘急,脾虚下痢,乳汁不通,手足皲裂。①《药对》:"通乳汁。"②《本草拾遗》:"主肺痿咳嗽,和枣肉浸酒服之,亦能主痃癖羸瘦。"③《本草图经》:"主肺气干胀喘急,润五脏,去皴、疱、酐蹭,并肪膏。并杀斑猫、地胆、亭长等毒。"④《本经逢原》:"同胡黄连等药,治霉疮。"⑤《随息居饮食谱》:"润燥,涤垢化痰,运食清胎,泽颜止嗽。"用法用量内服:煮食或煎汤。外用:捣涂。附方①治一切肺病,咳嗽脓血不止:猪胰一具,削薄,竹筒盛,于塘火中炮令极熟,食上吃之。(《食医心镜》)②治肺损嗽血、咯血:猪胰切片,煮熟蘸苡仁末,空心服;如肺痈,米饮调下。(《士材三书》猪胰片)③治久咳嗽上气十年二十年:猪胰三具,枣百枚,酒三升。渍数日,服三、二合,加至四、五合。(《补缺肘后方》)④治冷痢久不瘥,此是脾气不足,暴冷入脾,舌上生疮,饮食无味,或食下还吐,小腹雷鸣,时时心闷,干皮细起,膝胫酸痛,羸瘦;及妇人血气不通,逆饭忧烦,四肢无力;丈夫痃癖,两肋虚胀,变为水气:猪胰一具,细切,与青蒿叶相和,以无灰酒一大升,微火温之,药熟,纳胰中,使消尽,又取桂心末一小两,纳酒中,每旦温服一小盏,午夜各再一服。忌面、油腻等食。(《海上集验方》)⑤治手足皴裂,出血疼痛:以酒挼猪胰,洗并敷之。(《肘后方》)⑥治赤白癜风:猪胰一具,酒浸一时,饭上蒸熟食。(《寿域神方》)⑦治目生翳膜:猪胰子一枚(五钱),蕤仁五分,青盐一钱。共捣千下,令如泥,每点少许,取下膜翳为效。(《

详见百科词条:猪胰 [ 最后修订于2009/12/8 1:14:32 共942字 ] 以下结果自动匹配而成,不排除出现与主题不相关的内容,请自行区分。

中医·水肿水肿(edema)为病名。出《黄帝内经素问·水热穴论》。又称水气。古代称水、水气,水病、水胀。是以肌肤浮肿为主要表现的疾病的统称。患者体内水液潴留,泛滥肌肤,引起眼睑、头面、四肢、腹背甚至全身浮肿,严重者还可伴有胸水、腹水等。水肿一证,是全身气化功能障碍的一种表现,主要病变在肺、脾、肾三脏功能失调,膀胱气化不利,发生水肿。根据临床表现可分为阳水、阴水两类。感受外邪而发,发病较急,多从头面部先肿,肿势以腰部以上为著,病位多在肺脾,多属实证,为阳水;内虚者发病较缓,多从足跗先肿,肿势以腰部以下为剧,病位在脾肾,多为虚证,为阴水。水肿的治疗方法有发汗、利尿、攻逐、健脾、温肾、降浊、化瘀等。如经一般常法治疗不应,或有瘀血征象者,可参合应用活血化瘀法。以上诸法,或单用,或合用,均视病情需要而选择。针灸治疗本证有一定效果,在改善症状、增强体质、减少反复发作等方面有较好的疗效。中医内科的水肿可见于西医学的心源性(如充血性心力衰竭)水肿、肾病性(如急慢性肾小球肾炎)水肿、肝病性(如肝硬化)水肿、内分泌失调、以及营养不良性水肿等疾患。水肿的定义《中医药学名词》(2004):水肿是以水肿为主要表现的疾病的统称。《中医药学名词》(2010):水肿是以肌肤浮肿为主要表现的疾病的统称。古人论述水肿在《黄帝内经素问》中称为“水”。并根据不同症状分为风水、石水、涌水。《黄帝内经灵枢·水胀》篇对其症状作了详细的描述,如“水始起也,目窠上微肿,如新卧起之状,其颈脉动,时咳,阴股间寒,足胫肿,腹乃大,其水已成矣。以手按其腹,随手而起,如裹水之状,此其候也”。至其发病原因,《黄帝内经素问·水热穴论篇》指出:“故其本在肾,其末在肺,”《黄帝内经素问·至真要大论篇》又指出“诸湿肿满,皆属于脾”。可见在《黄帝内经素问》时代,对水肿病已有了明确的认识。《金匮要略方论》对水肿称为“水气”。以表里上下为纲,分为风

详见百科词条:水肿病 [ 最后修订于2018/9/4 12:01:26 共16068字 ] 以下结果自动匹配而成,不排除出现与主题不相关的内容,请自行区分。

目录 1 拼音 2 注解 附: 1 古籍中的肺为华盖 1 拼音

fèi wéi huá gài

2 注解

肺为华盖 生理学名词。华盖,古代帝王的车盖。肺居体腔脏腑最高位,覆盖诸脏,故称。《灵枢·九针论》:“肺者,五脏六腑之盖也。”《素问·痿论》:“肺者,脏之长也,为心之盖。”王冰注:“位高而布叶于胸中,是故为脏之长,心之盖。”

古籍中的肺为华盖 《冯氏锦囊秘录》:[杂症大小合参卷十二]方脉咳嗽合参

开之,下用补阴降火药,不已即成劳,宜重补阴,盖肺为华盖,五脏六腑,火自内起,熏蒸焚灼,水涸金伤。若至

《杂病广要》:[脏腑类]咳嗽

温辛凉之剂以发散风寒,则邪退正复而嗽止也。又按肺为华盖,凡饥饱劳役,喜怒忧恐,与夫饮醇醪,食浓味,则

《血证论》:[卷二]吐血

上来者。以治肺为主。由胁下来者。以治肝为主。盖肺为华盖。位在背与胸膈。血之来路。既由其界分溢出。自当

《太平圣惠方》:[卷第四十二]治上气胸满诸方

。由肺脏气实。上焦壅滞。荣卫痞涩。气不宣通也。肺为华盖。居于膈上。主治上气肺壅胀。胸中满闷。喘急不利

《圣济总录》:[卷第一百六十四]产后咳嗽

目录 1 拼音 2 处方 3 制法 4 功能主治 5 化铁丹眼水的用法用量 6 摘录 附: 1 古籍中的化铁丹眼水 1 拼音

huà tiě dān yǎn shuǐ

2 处方

雄鸡化骨(在肚内,红色圆形,形似苦胆,但非苦胆)3个,乌梅3个,杏仁7个,川椒6g,砂仁3g(打),风化消9g,古铜钱1文,新绣花针3支。

3 制法

将上药放在瓷瓶内,以蒸馏水05公斤浸泡,将瓶口用蜡封,浸7日,以铁化为标志,经二次过滤消毒后使用。

4 功能主治

椒疮。

5 化铁丹眼水的用法用量

每日滴眼3次。

6 摘录

《中医眼科学讲义》

古籍中的化铁丹眼水 《普济方》:[卷六十四咽喉门]骨鲠(附论)

一切骨鲠。或竹木签刺喉中不下。蓖麻(去壳一两)凝水石(研如粉二两)上先研蓖麻为膏。旋入石末。同研成

《鸡峰普济方》:[卷第二十一]杂治

上为细末掺凸出 上炙旧履底以按熨之令入永不出化铁丹误吞物在喉中不下者贯众赤茯苓(各半两)道人头(

《订正仲景全书金匮要略注》:[卷四]水气病脉证并治第十五

痹,此为欲作黄汗也。痛在骨节,似伤寒也,但其状如水肿,咳喘不渴,此为肺胀也。以上四证,皆初病皮毛,状

《金匮要略浅注》:[卷六]水气病脉证并治第十四

方自薛立斋极赞其妙。而张景岳李士材和之。至今奉为水肿气肿等证之神丹。而不知一派阴药中。杂以些少桂附。

《金匮玉函经二注》:[卷十四]水气病脉证第十四

九气指引起气机紊乱的九种致病因素,即怒、喜、悲、恐、寒、炅、惊、劳、思九气。九气着重说明七情过激引致气机紊乱的病机。《黄帝内经素问·举痛论》:“百病生于气也,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寒则气收,炅则气泄,惊则气乱,劳则气耗,思则气结,九气不同,何病之生?”其中炅即暑热,劳指过劳。《黄帝内经素问·举痛论》:“百病生于气也,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寒则气收,炅则气泄,惊则气乱,劳则气耗,思则气结。”《诸病源候论·气病诸候》:“九气者,谓怒喜悲恐寒热忧劳思。因此九事而伤动于气。一曰怒则气逆,甚则呕血,及食而气逆也;二曰喜则其气缓,荣卫通利,故气缓;三曰悲则气消,悲则使心系急,肺布叶举,使上焦不通,热气在内,固气消也;四曰恐则气下,恐则精却,精却则上焦闭,闭则气还,气还则下焦胀,故气不行;五曰寒则气收,聚寒使经涘涩,使气不宣散故也;六曰热则腠理开,腠理开则荣卫通,汗大泄;七曰忧则气乱,气乱则心无所寄,神无所归,虚无所定,故气乱;八曰劳则气耗,气耗则喘且汗,外内皆越,故气耗也;九曰思则气结,气结则心有所止,故气留而不行。”

详见百科词条:九气 [ 最后修订于2015/7/19 19:03:17 共478字 ] 以下结果自动匹配而成,不排除出现与主题不相关的内容,请自行区分。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