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河南光州固始县阴徳乡魏族里是现在哪里?有这个地方吗?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08-07浏览:1收藏

唐朝河南光州固始县阴徳乡魏族里是现在哪里?有这个地方吗?,第1张

历史上的“光州固始”位于今河南省信阳市东部,它北临淮河,南靠大别山。在中国古代,由于战乱和灾荒,包括光州固始在内的中原地区汉人多次大批南迁江左,其中不少人入居闽越。及至宋代,“闽人称祖皆曰从光州固始来”。这既是一种历史真实,也是一种文化现象。本文试图从光州固始的自然人文环境和唐代光州固始人的南迁入闽两个方面,阐明光州固始在南迁中原汉人中的地位。“光州固始”的自然和人文环境“光州”是中国古代的一个州(郡)级政区,“固始”则是一个县级政区,二者属于统辖和隶属的关系。光州地处大别山和淮河之间,包括淮河支流小潢河、白露河、史灌河流域。一、“光州固始”的由来“光州固始”这一地名由来已久。中国古代的地域政区,多以山川命名,光州也是如此。在今河南潢川、光山县西北有一座山,称弋山,又名光山、弋阳山、浮光山。《汉书·地理志》述及“汝南郡弋阳侯国”,其注引应劭曰“弋山在西北”。唐人李吉甫的《元和郡县图志》卷九述及光山县,也说:“光山,一名弋山,在县

陈元光(657—711),字廷炬,光州固始(今河南省固始县陈集乡陈集村)人。生而敏异,长博通经史,尤耽黄石公素书及太公 韬略。自著兵法、射法服习之。年十三,领乡荐第一。总章二年(669),随父领兵入闽。父 卒、代领其众。会广冠陈谦连结洞蛮苗自成、雷万兴等进攻潮阳,陷之。永隆二年(681), 盗起,攻南海边邑,循州司马高王定,受命专政,檄元光潜师入潮。沿山倍道袭寇垒,俘获 以万计,岭表悉平。还军于漳,事闻进正议大夫、岭南行军总管。垂拱二年(686),上疏请 建一州泉潮间,以控岭表,委刺史领其事。诏从之。进中郎将右鹰扬卫率府怀化大将军,仍 世守刺史。自别驾以下,得自辟置。后为蓝奉高刃伤而卒,时景云二年(711)十一月。百姓 哀号,相与制服哭之。权葬于绥安溪之大峙原。事闻,诏赠豹韬卫镇军。开元四年(716), 徙州李澳川,诏立庙,赐乐器、祭器,建威德,世祀之,坊以表之。贞元二年(786)复徙州 治龙溪,敕有司改葬于州北九龙里松洲之高坡山,春秋响祀。明封昭烈侯。

  唐垂拱二年(686年),陈元光开漳立州。他厉行法治、重视垦荒、兴修水利,对开发漳州做出了卓越贡献,为百姓所称颂崇拜,并逐步形成民间信仰文化。千百年来,闽南和台湾以及海内外漳籍同胞缅怀陈元光的丰功伟绩,尊称他为“开漳王”。

  现今在陈元光故里河南固始有陈氏将军祠,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另在该县中心城区有“陈元光广场”,以为纪念,广场上有福建省漳州市云霄县(即:“开漳圣地”)所赠圣王戎装马上巨像。

地名由来

固始古为番、蓼、蒋等国,建县有近2000年历史,东汉光武帝刘秀取“事欲善其终、必先固其始”之意,封开国元勋大司农李通为“固始侯”,“固始”由此得名,并沿袭至今。

建制沿革

固始县境域古为先秦蓼国核心地区,蓼国故都在今固始城区东北蓼城岗,故固始有“蓼城”、“蓼都”之称,本县简称“蓼”。东汉建武二年(26年),光武帝刘秀封李通为固始侯(“坚固通始”),固始侯封地(“固始侯国”)核心区域即在今固始,“固始”之地名自此延用,已近两千年。

夏、商为蓼国。

西周为蓼国、蒋国、黄国、番国等国地。

春秋中期,楚灭此地诸国,建期思县,固始彼时为期思县之潘乡,又名寝丘邑。

秦,属九江郡。

西汉,于番乡(寝丘邑)置寝县。

东汉建武二年(26年),光武帝刘秀封大司农李通为固始侯,建立固始侯国,固始由此得名。至于固始一语来源说法不一,大致有“欲善其终,先固其始”、“坚固必先通始”、“固久之固,当自此始”、“通与帝首事,欲其坚固初始欤”等。

南北朝战乱频仍,南朝齐、梁俱属豫州。北齐、梁、北周前后侨置北建州、新蔡郡、浍州。

隋朝废州县,复隶属弋阳郡,期思县并入。

唐朝以后建置稳定,多隶汝宁府或光州。其间商城(殷城)、期思屡次并入又屡次析出。

两宋俱属淮南西路光州(固始长期位于淮河宋金拉锯线南宋一侧)。

元代属河南江北行省汝宁府光州。

明朝洪武四年(1371年)隶南直隶凤阳府,洪武十四年(1381年)改隶河南布政使司汝宁府。

清代固始主要属河南承宣布政使司南汝光道光州直隶州。

民国主要属河南省第九行政督察区(督察专员驻潢川县)管辖。

民国二十一年(1933年),国民政府将固始县长江河以南地区划归新成立的河南省立煌县(今金寨县),次年立煌县划归安徽省,原属固始的土地随之入皖。

民国二十七年(1938年)9月,日军分南北两路进犯固始,中国军队奋起抵抗,于富金山战役中歼灭日军约一万人。9月7日固始沦陷。

民国三十六年(1947年),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其中一路(三纵)从三河尖渡过淮河,当年8月25日固始县城第一次解放。

民国三十七年(1948年)11月9日,固始县城解放。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隶属于潢川专区,1952年潢川专区并入信阳专区,随之并入。

1998年信阳撤地设市,固始为其辖县。

2014年1月1日,经中央编委,河南省委、省政府批准,固始正式成为河南省直管县。

2018年1月,固始县正式回归信阳市管理。

河南籍历朝状元总数位列全国第三,仅次于江苏(60名)、浙江(54名)。唐代全国状元137人,河南状元有20人,占了状元总数的145%。北宋状元共67人,而河南人就有23位,占了总数的343%,居全国各省之首。 赵室南渡,经济重心南移,河南逐渐也失去了文化教育中心的地位。明代河南状元人数急剧下降,仅2人,孙贤和刘理顺,这两人都是开封杞县人。清代河南状元人数更一步减少,只剩1人,固始的吴其濬,嘉庆二十二年状元。 固始东关吴其濬故居 很多时候把吴其濬简化成吴其浚,这是不对的,因为吴其濬的堂哥名字叫吴其浚,简化之后两人容易混淆。吴其濬家族在清代是钟鸣鼎食之家,诗书簪缨之族。自吴其濬祖父起四代共有进士九名。其祖父吴延瑞是乾隆三十一年的二甲十四名进士(1766年),官至广东按察使,著有《清芬书屋文稿》。其伯父吴湳,乾隆四十六年进士(1781年),官至解州直隶州知州,有《卧云山房文稿》传世。其父吴烜,清乾隆五十二年进士(1787年),官至兵部吏部左右侍郎、礼部右侍郎,著有《中州文献考》、《读史笔记》等。 吴其濬长兄吴其彦是嘉庆四年的二甲六十三名进士(1799年),官至兵部右侍郎,著有《藤花书屋遗稿》等。另有堂兄吴其浚、堂弟吴其泰,子侄吴元炳、吴烈为进士。吴元炳官至漕运总督,从一品,《清史稿》有传。 吴其濬(1789~1847),吴其濬从小好学,9岁考秀才的时候,因为年纪小,骑在他父亲的头上入场,监考观见了不满,并说骑父作马,吴其濬当时对望子成龙,一众叹服。21岁时(1810年)考中举人,28岁时(1817年)中状元。 吴其濬真迹 中国古代文人视自然科学为雕虫小技,特别鄙视。他与一般的文人官吏不同,为政之余还特别留意经世致用之学,对植物、矿产、地理等都有所研究,特别是对于植物学有极高贡献。1300多年科举史上,吴其濬是唯一在自然科学领域有卓越建树的状元。 吴其濬对植物有着特殊的兴趣,据说这兴趣源自一种神秘水果的魅惑,这位状元似乎也是个吃货,大约十来岁时吴其濬父亲在湖北做官时来了位远方的客人,带来一种新奇的水果,看着像鸭蛋,吃起来像橘子但味道更好。吴其濬很好奇,这是啥东东?问父母,父母皆不知,问客人,客人说是别人送的,自己也说不上名字。这激发了他强烈的好奇心,从此对五彩缤纷的花花草草都有了异乎常人的兴趣。 道光元年(1821年),吴其濬父病逝,五年母亲病逝,吴其濬守孝居乡八年。其间,他选择固始城东史河湾买地建植物园,取名「 ”东墅”。「 ”植桃八百,种柳三千”,「 ”编槿为篱,种菜数亩,”「 ”经营三四年,绿鬖髿,覆半墅”。「 ”门前对联书写:荒地十亩亦种奇花亦种菜,茅屋数间半藏农具半藏书。 吴其濬的奏折 他在《宋牧仲先生西陂杂咏诗后》中记述:「 ” 余于道光壬午( 即道光二年) 买田河东,距县五里而近,东瞻大山,西望城郭,史水自南逶迤而北,河干蒹葭,秋时如雪,时从芦花隙中,看风帆上下、两岸人家多以种桃为业,数十里如绛霞,横亘于绿麦黄菜间,红雨春霏,厚积畦垄,恐桃源洞未是过也。余于堤上种桃八百株,栽柳三千树。以在余城居之东为小园,名‘ 东墅’ 。东墅在今沙河铺乡花园村,该村至今以为以种植花卉苗木为主业。某年山洪暴发,东墅被淹,他带粮,溯史河而上,进入大别山腹地考察水患原因,并写出《治淮上游论》,颇有建树。他写文作赋时常自称「 ”雩娄农”,并非谦辞,而是对于耕读传家的追忆。 吴其濬所写的牌匾 吴其濬所写牌匾 道光九年(1829年),吴其濬守孝期满回京,初任教习庶吉士,充日讲起居注官;十一年(1831年)为南书房行走。十五年(1835年)任鸿胪寺卿,授通政使司副使;次年任内阁学士兼礼部侍郎。十七年(1837年)任考试御史、阅卷大臣、浙江乡试正考官,授兵部左侍郎,后调户部右侍郎,兼管钱法堂事务;十九年(1839年)转任户部左侍郎;次年署湖广总督,授湖南巡抚;二十三年(1843年)调浙江巡抚,改云南巡抚,次年署云贵总督;二十五年(1845年)调福建巡抚;改任山西巡抚兼提督盐政。道光二十六年(1846年)山西巡抚提督盐政「 ”乞病归”固始,次年病逝。 汪棚乡大皮村的吴其濬墓,十年前曾去过。 宦游大半个中国的生涯中,他充分利用业余时间,深入实地观察各种植物,采集标本,并绘出图谱,描述其形态和生长情况。这项工作长期而艰苦,需要付出巨大的心血,有的植物在湖南没找到,到了云南才找到。有的长期寻找仍难以采集,令他耿耿于怀,在《植物名实图考》卷六「 ”油头菜”条下,他写道:「 ”余屡至,皆以深冬,搜采才所得,至今耿耿。”吴其濬还将一些野生植物移栽到盆中,观察其形态和生活习性。这位高官经常出现在田间地头、山野大泽,向农夫和药农请教,甚至向放牛娃请教,「 ”蔽”有结实和不结实两种,就是他从放牛娃口中知道的。真正的不耻下问,真正的海纳百川,这样的心态和艰苦努力,让他收集到民间海量的植物知识。 在云南巡抚任上他深入矿区考察,倡导采矿和冶炼生产,写出了《云南矿厂工器图略》和《滇南矿厂工程图略》。这两本书除记载了云南的矿产资源外,还对矿物知识、采冶技术进行研究探索,是我国第一部矿业工具的专著,也是矿厂经营管理第一部专著,在矿业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吴其濬对植物的喜好早已被道光皇帝所知,曾拿出宫中罕见植物让他辨识,并询问他黄瓜始于何时等问题。吴其濬去世后道光谕曰「 ”山西巡抚吴其濬由翰林院入直南书房,外擢巡抚,学优守洁,办事认真,兹闻溘逝,殊深痛惜,著封赏,加封太子太保衔,照巡抚例赐恤,寻赐祭葬。” 图文并茂记载水稻的栽培状况 介绍植物性状、分布、功用。 去世时他的《植物名实图考》和《植物名实图考长编》尚未完全整理好,继任的山西巡抚陆应谷对吴其濬十分感佩,用了两年时间整理遗稿,并校勘印行,完成了吴其濬的遗愿。《植物名实图考》38卷,记述植物12大类1714种,比《本草纲目》还多500余种。所记述植物分布19个省。尤其是所绘图谱精美准确,为近代植物分类提供了借鉴。《植物名实图考》全面地记载了每种植物的文献渊源,以及它们的别名、产地、形状、习性、用途等。对于前人的描述不确或有错误的地方,作者就加以纠正。一些植物作者未能找出更好的资料加以论证的,就采用前人较好的图文。因而可以说《植物名实图考》是对古代植物学的空前总结和发展,是我国古典植物学发展的高峰。 其插图基本上都是依据实物绘制的,一般都比较准确可据,曾得到国内外学者的高度赞扬。俄国植物学家贝勒(E.Bretschneider)在其《中国植物学文献评论》一书中,对吴其濬的著作有较高的评价。说书中的插图非常精确,其精确者往往可藉以鉴定科目,强调欧美研究中国植物的学者应该阅读这部著作。1919年,商务印书馆铅排这部著作时,西欧学者竞相购买此书。日本在明治年间也曾刊印过这部著作。日本近代植物学家在编写《日本植物图鉴》时,也参考过这本书。直到今日,《植物名实图考》仍是我国植物学者重要参考书。 这本书还特别涵养和滋润了一个小孩,十多岁时的吴征镒偶然在父亲的小书房中看到了《植物名实图考》,深深地被吸引了。便萌生了要探草木根本的念头,这本书也是他一生最爱读的书,百读不厌。2008年和2010年,吴征镒领衔主编的《中国植物志》接连在全国科技表彰大会上获奖,个人更是获得2007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萧屋塘边萧屋是长汀萧氏,除翁家畲山乡外在长汀建立的最早的居住地,其他几处均由此支分派出,兰陵萧氏,在长汀城未建祠堂,故萧屋塘边萧屋,也起着举族庆典,族裔团聚的作用,族人多称之为祖屋。

祖屋地处城南是宋、元、明、清最为繁华地的崇善坊,主体建筑座北朝南正丁位。自南迄北逶迤百余米,沿中轴线,厅、井交错,计达八厅七井之多,为客家典型的一种家族聚居建筑形式,屋中还有砖墙隔离,两片大门可开可合,再配以若干穿堂门,内室门,使全屋房舍既相连又相隔,既可分也可合。客厅与天井两侧均为大小不等的厢房,左右门窗相对,各户相亲相近,又自成一体。体现了深宅大院举族聚居的特点。

早年,祖屋南面,越过街道还有两栋配房互作呼应,三者恰好构成一品字形。其中偏东一处,占地约一亩余,传说是家塾所在,屋内有大小堂房十几间,还有供学童读经习礼的正堂和天井,以及烧茶热水的厨房。路南偏西,是另一栋房舍,其大门朝向祖屋正门。估计当为人丁兴旺时的分居之所。惜时序更替,东边的学堂早已坍塌,成为小儿追逐嬉戏的草坪了。西边的房宅也早已另有新主。但即使如此,也不影响祖屋本身的恢宏与庄重。

祖屋位置优越,由大门沿萧屋塘巷迄东不远处,即是汀州古城门之一的惠吉门。走出城门,可以观赏汀水滔滔的奔腾景象。出后门往北少许,则可到达宽畅的县前大街,与早已无存的县衙与箭坪遗址近在咫尺。往西与南大街相通,北经三远阁可直扣府衙,向南穿过尚算完好的宝珠门城楼,可亲睹宝珠晴岚的秀美风光。

祖屋大门门框及横梁均用大条石块砌成,并与两侧翼墙构成略向前弯的弧形。大门正上方刻有“名冠三杰”,这四字的意思是:我祖公萧何,被刘邦尊为张良韩信之前的意思。两侧门柱上分别刻有“八叶名臣第,五经学士家”的家风,字体苍劲,用笔锋利,相传是汀州书法家我十八世祖公仪徴公所书。跨过宽厚的门坎,大门上方朝里一面镶有“致中和”三个石刻大字,也是先祖对后代遵循儒家中庸平和思想的期待。

越过门楼,为约十几平米的的大天井,周围以宽大的条石为沿坎,中间也用石条铺成步道,走过此道即是正厅。正厅十分宽阔、高大,南来的光线充足,上方五根横梁上分别悬挂五块巨匾,前面一块是“侍郎第”三个大字,他是我的始祖萧律景德二年在汀州任知府而后迁任金部任侍郎的“招牌”。其它几块也各有出处惜均在文革时被诬以四旧而拆除。目前所幸尚有一块十分可贵,是乾隆七年知县方暨谟题写的“重桑梓义”,该匾是知县大人对我十八世秀徴公热心乡里建设的表彰,迄今此匾何以逃脱浩劫,原因不详,但据老人说,是因为,此匾因不够格上厅堂,是挂在后门的门背的,没被发觉,后来被族人拿去隔猪栏而被侥幸保留下来的。

说到对联也是大厅的重要特色,大厅至少有五付长短不一,挂于各立柱上的油漆楹联,楹联间每逢年节,还要悬挂巨大的画卷和中堂,据说这些文字和图画均出自不同的朝代名家,如伊秉授、上官州等人之手,当然这些人是否真实我们是不得考证的了。不过南宋理学大家,朱熹的门生杨方是我五世祖公进士萧雍的好友,还有清朝被誉为“黎青天”的黎士弘是我十八世祖公的姻亲,他们留下的墨宝倒是有可能的,只可惜都无以保存了,现大厅四壁空无一物了。

大厅两边是祖屋最重要的两间厢房,它不止房间宽大,房内还有独立的的小天井,隔着天井是用来招待挚友和贵宾饮茶议事下厅,厅内摆设有太师椅,和小案桌,墙上挂满名人字画,整个小厅书卷气实足。正房屏后有小门通往后间,由此再转入屏风后的过厅,外人家人来往互不干扰,真乃屋中有屋,厅内有厅。由大厅跨过中堂两边的门坎,即进入过厅,过厅的面积不大,约可容两张八仙桌和若干座椅,它是前厅举行庆典是茶水酒菜中转的地方,平时则可供一小家用膳或休息。过厅北面是是天井,然后是中厅。它也比较高大,但面积略小于大厅,如果说大厅主要用于接待外客贵宾的话,中厅则是家族聚会之所,它的后方最高处,隔出一个约一米深、一米高、四米宽的开放式大神龛,龛上供奉着先祖的神位,中间最高的一块是:兰陵堂一脉宗亲神主牌,往下一点是马国典画的我祖公的神像。顺便说一句,马国典是一位非常出色的人物画家,他的画人物逼真出神,因此长汀人有一说:马国典都画你不足。表示此人丑态百出,连人物画家马国典都没办法画好你的。神龛上还备有大小五具香炉,每逢初一十五,族人都要登梯进香,各家各户供品则分别摆在厅前的供桌上,供桌是由两张八仙桌合在一起的。天长日久,神龛四周已被烟火熏得乌黑,当然,在乌黑的烟火也万万不能去清洗的,这样才能体现祖宗的烟火是很旺的。穿过中堂左右的两个侧门,则又是一过厅和天井的,其北则是一堵隔墙把全屋分成前厅和内宅两部分,墙正中开有大门,大门关闭十时,不知者以为房子到此为止,开启后则两者合为一体,才见后面另有洞天,足证当年工匠设计之用心。跨过此门又是天井、厅堂,再后则是两层楼房突兀而起,建筑立面为之一新,楼下是内厅,平时家长里短餐饮活动多在此进行,两侧则是居室,楼上楼下房间较多,内厅,后面是一较大的天井,其间还有一深水井可供家人汲水之用。往后即到后厅,后厅分南北两片,北厅向北展开,厅口宽阔,由此既能目击北方天空观赏,又能观赏北山风光,自成一番风景。再往前走地形陡然突起,高出其他许多,即到了俗称的“毓墩子”的地方,“毓墩子”在汀州客家话中其发音为“有丁子”,传说旧时萧家妇女在此处生孩子,长大后不至于“白丁”。穿过“毓墩子”及与其相连的走廊,掠过一排居室,即来到小花园,花园面积不算大,约百余平米,据说当年这里曾有过四季花开如锦,常年枝头飘香的繁荣年代。唯迄晚清,家道衰落,花园已成一片荒地,族人用来开垦种菜,昔日芳影已难再寻。

祖屋始建于何年?已无可考。从《长汀县志》,卷之六--城池篇及我家旧谱关于我十二世尚瑛公开挖萧屋塘来看,可知祖屋在明嘉靖之前当已有之了,然考家谱尚瑛公前后数代似无建此大宅之力。再往前推测是我五世祖公谦斋公,旧家谱记载:公士宦多年,为安养父母乃由翁家畲迁家郡南门,迎父母城中就养。另,几年前挖基地,发现祖屋地底下,并没有瓦砾,而是黄土质,说明祖屋在建之前原是一块荒地。从谦斋公存河坑口祖山雄浑墓葬比较,似有可能。唯斯时人丁尚少,也无建此大宅之必要。据此似可推定以为:祖屋初建南宋淳熙年间,而后由十八世秀徴公与十九世杰翰公父子,也就是说在康乾年间在原有房址上扩建而成的。其原因:一是此时家中人丁繁盛,旧屋已容纳不下。二是从十七世君元公开始,萧氏几代在汀均有较大的影响和较高的声誉,现存《汀州府志》和《长汀县志》均多次载入诸公之事迹。而大门族联传为仪徴公所书,现存在大厅横匾为县宪对秀徴的嘉奖,均与扩建新屋相呼应。事实上,此后数代人丁兴旺,名人迭出,与此也无关关系。据此似可以为:祖屋初建于南宋孝宗与宁宗朝,迄今已历八百余年,而扩建当推清康乾盛世,屈指也历三百载矣!

祖屋历史悠久,各朝各代均孕育过不少为国效力、为政清廉、绩著乡里、名流青史的英才志士。如不计始祖北宋景德进士、汀州知府萧律,也不计本屋肇建者南宋淳熙进士官监南岳五世祖公萧雍与宋州知事五世叔祖,单计生于本屋,长于本屋的在在明代就有:明永乐进士,官户部郎中兼监察御使八世萧清;吏部儒事官十世萧竹庵;训导十世萧静轩:县丞十二世萧华轩;抚标材官十三世萧鄞溪;巡检历署知县事十四世萧溪;宝坻县典史十四世萧华溪;督标千总十六世萧祥英等。在清代则有造福乡里、人文慈善事迹先后进入《汀州府志》和《长汀县志》的人就有十余人之多。至于到了民国时期,担任国民党将校官的也有约十人其中有国民革命军十八军十一师中将师长福建保安司令萧乾、国民党抗战战况发布组长少将萧敬、国民政府高级翻译官萧嗣章。解放后,更是人才辈出,有解放军教导团长萧老九、中国著名作家萧建亨、清华大学教授萧华庭、福建省交通厅总工程师萧莹等等。可以这么说我的祖屋,不仅仅是历史悠久、而且人杰地灵。堪称汀州一绝,遗憾的是祖屋,年久失修,房屋败坏,又没有引起政府的注意和保护!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