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口技,你还知道哪些民间技艺?请写出一种,并对其做简单介绍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08-07浏览:1收藏

除了口技,你还知道哪些民间技艺?请写出一种,并对其做简单介绍,第1张

角抵 (参见本卷《体育志》[角抵])

举鼎 (参见本卷《体育志》[举鼎])

缘竿 亦称都卢、寻橦、顶竿、爬竿、戴竿。表演者额头顶一长竿,顶头装有横木,一至三名儿童缘竿而上,在竿顶横木腾翻挪滚,表演各种动作。都卢为古代国名。据说该国之人体轻善缘高,故作为缘竿的代称。橦即木竿,寻橦即缘竿。产生于秦代。1976年发掘的秦咸阳三号宫殿遗址壁画中,有一幅绘有两长竿交叉成三角形,右边竿上有一杂技表演者正在向下走,前后左右十余人在观赏。有人认为该壁画即为缘竿图。汉代长安杂技中,缘竿是十分常见的节目,经常在宫中表演。张衡《西京赋》中言汉代杂技百戏时,首列“乌获扛鼎,都卢寻橦”,并形容其表演情景:“伥僮程材,上下翩翻;突倒投而跟,譬陨绝而复联”,“非都卢之轻,孰能超而究升”,“橦末之伎,态不可弥”。形象地描绘了缘竿艺人腾挪翻滚,跳跃倒悬的演技。唐代长安寻橦艺人尚有妇女。有一王姓女艺人,额上顶一根百尺长竿,上装木山,象征瀛洲方丈。山上有一小孩,手持符节,歌舞其上。时刘晏方10岁,以“神童”伴驾,受玄宗命以诗赋其事:“楼前百戏竞争新,惟有长竿妙如神。谁得绮罗翻有力,犹自嫌轻更著人。”有一舞伎石火胡,在百尺竿上张弓弦五条,让五个女孩各居一条,持戟执戈,仅凭一弓弦系住,在空中表演破阵乐舞,“俯仰来去,赴节如飞”(《杜阳杂编》)。德宗年间,有一戴竿王大娘,能“首戴十八人而行”。寻橦之竿顶演出少女,人称“透橦儿”,“跂双足,戢两臂,踊身而直上,若有其翅;尺竿而平立,若余其地”,“倒轻躯,坠高竿,如更赢之雁下空里,似蒲且之鸽落云间”。唐诗中多有吟咏寻橦者,如王建的《寻橦歌》、顾况的《险竿歌》、王邕的《勤政楼花竿赋》等,可证唐长安寻橦之盛行。

戏车 车技表演。张衡《西京赋》:“尔乃建戏车,树修旃。伥僮程材,上下翩翻,突倒投而跟,譬陨绝而复联。百马同辔,聘足并驰。橦末之伎,态不可弥。弯弓射乎西羌,又顾发乎鲜卑。”是车技与缘竿、射箭相结合的杂技。《盐铁论》:“戏车鼎跃,咸出补吏”,可见西汉时戏车为入仕一途。戏车发展到唐代,演变为山车陆船。开元天宝年间,唐玄宗每有酺宴,则以山车、陆船载乐往来。山车为在车上安置棚阁,加以彩绘绢缯装饰,如山林之状。陆船又称旱船,用竹木缚成船形,饰以缯彩,列人于其中,拽提以行走。玄宗以后,此戏稍衰。今西安地区社火中的彩车、旱船,即由此演变而来。

筋斗 贾谊《新书》中言当时杂戏有制挈,即筋斗。唐崔令钦《教坊记》言,汉武帝时,长安宫中有一小儿,“筋斗绝伦”。到南北朝时,筋斗逐渐演变为掷倒伎。

冲狭 亦称透剑门,类似于后来的钻刀圈。张衡《西京赋》:“冲狭燕跃,胸突铦锋”。薛综注:“卷覃席,以矛插其中,伎儿以身投,从中过。”张铣注:“狭,以革为环,插刀四边,使人跃入其中,胸突刀上,如燕之飞跃水也。”即以草席或皮革为圈,插上刀矛,表演者飞跃而从中掠过刀矛尖刃。该杂技一直传至后代,又称透剑门。

铦锋 张衡《西京赋》:“冲狭燕跃,胸突铦锋”。表演方式不详,可能为一种赤胸露臂,以利刃刺之,以表演刀枪不入的气功一类杂技。

跳丸剑 源于战国时期的弄丸之技。“跳”为抛,跳丸剑即表演抛接丸剑等物之艺。张衡《西京赋》:“跳丸剑之挥霍”。汉画像砖石上描绘跳丸剑者较多,有双手抛接数丸者,有手足并用以手抛接短剑,以足蹬击圆丸者。

走索 亦称舞、高,即踩软索。张衡《西京赋》:“直索上而相逢”。薛综注:“索上长绳,系两头于梁,举其中央,两人各从一头上,交相度,所谓舞者也。”又名“唐锑追人”。《盐铁论》言西汉民间有“唐锑追人”之俗。陈直释为走索。唐锑即锑,为宝石珠玉,色彩玫丽。追人即走索。汉代走索以两人互相追逐,故名。走索表演在索上行走如飞。唐长安的走索难度极大。上至皇室贵族,下至市民百姓,均以观赏走索为乐。据《封氏闻见记》载,长安走索艺人表演时从绳端蹑足而上,在绳上运行自如,中间相遇,侧身而过,互不妨碍。有的还可在绳上踩高跷,甚至还有在丝绳上叠罗汉三四层者,底层艺人翻身抛出上层艺人,均能在绳索上站稳,无一跌落。至于走索的单人表演,更是千姿百态,“往来倏乎之间,望若飞仙”。开元天宝年间,玄宗在兴庆宫观走索表演后,卫士胡嘉隐写《绳技赋》,言词宏畅,玄宗读后大悦,擢其为金吾卫仓曹参军。

海中砀极 “砀极”为乐名。汉武帝时,曾在长安以海中砀极招待四方使者。在《汉书·西域传》中,海中砀极和巴俞舞、都卢、鱼龙曼延、角抵等并列,具体表演内容不详。

马戏 《盐铁论·散不足篇》:“戏弄蒲人杂妇,百兽马戏斗虎”。这是中国古籍中关于马戏的最早记载。然其表演内容不详。

驯虎 亦称“伏虎”。驯养猛虎用于表演。《列子》称黄帝时“虽虎狼雕鹗之类,无不柔驯者”。汉画像石上有驯虎表演图。据史籍推测,汉代人所言“伏虎当有两种情况:一为人虎相斗以示勇猛,一为驯伏猛虎以供娱乐”。

驯象 驯伏大象用于表演。汉武帝元狩二年(公元前121年),南越献驯象、能言鸟。应劭注驯象曰:“驯者,教能拜起周章,从人意也”。汉画像石中有驯象表演的图画。

舞象 即以人饰象而舞。张衡《西京赋》:“白象行孕,垂鼻辚囷”。类似于后世的狮子舞。

舞大雀 大雀即驼鸟。张骞通西域之后,驼鸟随着西域各国使者贡献于长安,长安遂有了舞大雀。张衡《西京赋》称:“怪兽陆梁,大雀踆踆”。即由人扮驼鸟表演。

水人弄蛇 张衡《西京赋》:“蟾蜍与龟,水人弄蛇”。水人为水乡所居之人,有的学者解释为裸体之人。汉代壁画有戏蛇之像,可证汉代杂技确有舞蛇之伎。

斗兽 源于春秋战国时的斗兽习俗。斗兽的对象主要有虎、熊、彘等猛兽。汉代上林苑中亦有兽圈,共九所,包括虎圈、彘圈、狮子圈等,有专职管理人员,禽兽有簿册登记。文景之时,常观人虎相斗以为乐,孔臧曾为此写《谏格虎赋》。汉武帝身为天子,“好自击熊豕”,“能手格熊罴”,以亲自斗兽为乐。武帝之子广陵王刘胥,常于别囿学格熊斗兽之术,能“空手搏熊彘猛兽”。武帝之孙昌邑王刘贺刚当上皇帝,就“驱驰北宫、桂宫,弄彘斗虎”,致使被废帝位。西汉长安除皇帝、官贵崇尚斗兽外,民间也流行斗兽之风。《盐铁论》中称民间“戏弄蒲人杂妇,百兽马戏斗虎”。汉成帝时,曾在长杨宫射熊馆让边疆使者来宾进行一次大规模的斗兽表演。汉赋中有多处描写斗兽,如扬雄的《长杨赋》,就系为汉成帝长杨宫斗兽而作。汉画像石中,也多见斗兽之图。

斗棋 魔术。汉武帝时,胶东术士栾大精通此术,曾在长安宫中表演,取得汉武帝信任,成为武帝女婿。按西汉占卜书《万毕术》言斗棋之术:“取鸡血杂磨针铁杵,和磁石棋头,置局上,即自相抵击也。”实为借磁力挪动棋子之术。

吞刀吐火 魔术。汉武帝时,西域曾向汉王朝献“眩人”(魔术师),能演吞刀吐火之术,并在长安演出。东汉以后,吞刀吐火一直是一个重要杂技节目。张衡《西京赋》,李尤《平乐观赋》,都有关于吞刀吐火的记载。

画地为川 魔术。汉初淮南王刘安门下多方士,能“画地成江河,撮土为山岩,嘘吸为寒暑,喷嗽为云雾”。张衡《西京赋》中,也有“画地成川,流渭通泾”的记载。

易貌分形 魔术。张衡《西京赋》:“奇幻倏忽,易貌分形”。可能为变幻人物画貌,以女变男,以男变女,以及变幻人物数量,以一变多,以多变一之类的幻术。

屠人截马 魔术。亦称肢解,从西域传入长安,即以幻术表演分解人畜肢体再令复合如故。其术较恐怖,演出不广,记载较少。然自汉魏到隋唐一直未能绝迹。东晋时,曾一度禁止由屠人截马演变而成的皮肤外剥、肝心内摧等百戏节目。

东海黄公 黄公为秦代艺人,据传能制龙御虎,并精通幻术,表演时佩赤金刀,以绛缯束发,能够变化出各种奇景,“立兴云雾,坐成山河”。所谓制龙御虎,龙一作蛇,当是戏蛇驯虎之术。秦末,有白虎见于东海,黄公持赤刀前往降服,反被虎所害。汉代将其人其事编为杂技,手持赤刀,口念咒语,扮作黄公之状降虎而为虎所伤。汉画像石中有一图,画一披发之人,戴虎头假面,身饰虎纹虎爪,手持一形似小旗之物,不远处有一童子双手据地,昂头,双足向上匍匐于地。有人认为该画像石即为东海黄公的演出场面。

女娥坐歌 洪涯指麾 女娥指娥皇和女英,传说为尧之女,嫁于舜为妃,死后成仙。洪涯又作洪崖,传说为黄帝之臣伶伦的仙号。汉代长安由艺人扮作女娥,坐而歌唱,另有艺人扮作洪涯,立而表演,伴之以云雾幻景变化,实为融歌舞、幻术和技艺于一体的节目,表现神话仙境。张衡《西京赋》:“女娥坐而长歌,声清畅而委婉;洪涯立而指麾,被毛羽而襳。度曲未终,云起雪飞,初若飘飘,后遂霏霏。”有的学者认为,女娥洪涯之表演,是中国古代戏剧的起源。

鱼龙曼衍 亦名鱼龙曼延。大型杂技歌舞。“曼衍”传说中的大兽,似狸,长百丈。张衡《西京赋》:“巨兽百寻,是为曼延;神山崔巍,歘从背见。熊虎升而挐攫,猨狖超而高援。怪兽陆梁,大雀踆踆,白象行孕,垂鼻辚囷。海鳞变而成龙,状蜿蜿以。舍利,化为仙车,骊驾四鹿,芝盖九葩。蟾蜍与龟,水人弄蛇。”所谓鱼龙曼衍,实际是大型的化妆乐舞兼杂以魔术变化。主体为一传说中的巨兽曼延,忽然在其背上显出一座神山。由人化妆而成的熊、虎、猨、狖,表演搏击攀援,怪兽行走,驼鸟跳跃,白象垂鼻哺乳,大鱼变而成龙,舍利奇兽化为驾有四鹿的仙车,蟾蜍和大龟表演乐舞,水人表演弄蛇。汉武帝时长安多次表演该剧目。

水饰 水上杂技。隋炀帝大业年间盛行于大兴城。水饰多在上巳节(农历三月三日)于曲江表演,船上装木人,木人饰彩衣,抡枪舞剑,百般跳跃,与真人无异。水饰表演有72个故事,如河洛图书、凤凰来仪、苍颉造字、大禹治水、屈原忧楚等。船在水中,人在岸上,配以音乐鼓吹,场面热烈壮观。

黄龙变 拟兽杂技。隋炀帝大业年间盛行于大兴城。由人扮演猞狸、鲸鱼、黄龙等动物,并配合魔术表演。“猞狸先来戏于场内,须臾跳跃,激水满衢……又有大鲸鱼喷雾翳日,倏忽化为黄龙,长七八丈,耸踊而出,名曰黄龙变”(《隋书·音乐志》)。薛道衡《和许给事善心戏场转韵》诗:“抑扬百兽舞,盘跚五禽戏,狻猊弄斑足,巨象垂长鼻。”描绘的就是隋拟兽杂技的表演情况。

牵钩 俗称拔河。(参见本卷《体育志》[拨河])。

秋千 (参见本卷《体育志》[秋千])

蹑球 彩绘木球,高一二尺,女伎蹑足登球,靠其足力着点不同使木球旋转而行,萦回去来,无不如意。

拗腰伎 演者向后翻腰,蜷曲身体成环形,手足皆至地,且可用口衔取地上物品,后缓缓挺身站立。

飞弹伎 演者置弹丸于地,走开后背朝弹丸,向后张弹弓发弹击之,虽不测瞄,无有不中。

擎戴伎 两人表演,一在上,头手向下,以手接撑。四手或两手相对,擎戴而行。

舞盘伎 亦称旋盘、杂旋。演者取多种圆形器物(多为盘、碟),置于竿上旋转,不使坠落。现代杂技节目“转碟”即源于此。

蹴瓶伎 亦称踢瓶。演者从地面上踢起一瓶,落于一根铁棒顶端而不坠落。

弄枪伎 演者赤身裸体,身挂数环,另一舞者于数十步外,连掷十余枪,均掷入环中而不伤人体。

幻术 魔术。《通典》载演幻术者可“额上为炎烬,手中作江湖,举足而珠玉自堕,开口则幡旄乱出”。《酉阳杂俎》载幻术艺人画龟可以变活,画枯枝能够开花。《杜阳杂编》载幻术者米宝,取一粗二寸、长尺许蜡烛,点燃后施五色光,光中呈现出楼台亭阁形状,竟夜不灭。

藏狭 魔术。“取物而怀之,使观者不能见也。”即以转移、藏掖等手法,使物品时隐时现,变出变无。

(1)时间:唐初(或唐代)(1分)价值:品位高雅,具有珍贵的版本收藏价值;有利于弘扬传统文化。(2分)

(2)发明:宋代  活字印刷术(2分)作用:对传播知识和促进世界文明的发展起了重要作用。(1分)

(3)优点:有效的避免了错漏;扩大了印刷的规模;提高了印刷的效率;节省了印刷的

费用;可以重复使用多次;保存比较方便。(2分,答对任意2点即可)

试题分析:(1)根据题意,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印刷术是我国古代的四大发明之一。我国唐代就已经开始有了雕版印刷术,现存最早的雕版印刷品是868年的《金刚经》。扬州注意传承雕版印刷术的现实价值可以根据题干中的关键词来解答,如:品味高雅、版本珍贵、“龙头”、“国书”等。

(2)雕版印刷术到了宋代有了高度发展。北宋庆历年间,毕升发明了活字印刷术,比雕版印刷经济方便。这是我国及世界印刷史上的一次伟大的技术革命。后来,流传到亚洲和欧洲各国,促进了世界文化的交流和发展。

(3)从错漏修改的简便程度、价格和成本的高低、印刷速度的快慢等方面来比较可知优劣。

点评:本题还可以联系到四大发明对世界的影响,指南针为新航路的开辟创造了条件;造纸术和印刷术传承了世界文明,为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学艺术创造了条件;火药则为战时资产阶级战胜封建主义创造了条件。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