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书注解中的“读为”,“读曰”同“读若,读如”有何共同点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08-07浏览:2收藏

古书注解中的“读为”,“读曰”同“读若,读如”有何共同点,第1张

读为——用注音来破假借字的训诂术语。也叫“读曰”。如郑玄注《周礼》:“政读为征,谓地守、地职之税也。”

读若、读如的功用是拟其音(注音),“读为”、“读曰”的功用是易其字(破假借)

王力先生在讲解《古书的注解》(P617)时明确指出:“读为、读曰这两个术语是用本字来说明假借字。”

“读为、读曰”:这两个术语主要是用来说明通假,即用本字来说明正文中的假借字及古今通用字。如:“信,读为伸”,“巨,读曰讵。”,“倍读曰背”。

所谓“经夹本”是一个生造出来的不正规用语,作者的意思是明正统道藏的装帧是“前后带夹板(一般是楠木)的经折装”。“经折装”才是正确的用法。

下图是正统道藏,题主一看便明白了。

一本作某,是校勘学术语。在没有印刷术的时代,书籍的流传只能靠抄录,抄录就会有错误,包括多字(衍文),少字(脱文),颠倒(倒文),后世在整理这些书的时候就出现了不同的版本。许多时候同一段文字,在同一本书的不同的版本里有不同的表述,但这些表述又都能说得过去。而整理古籍的时候不可能把所有不同的表述都列出来,只能以其中的一本为底本,再参考其他的不同版本进行校勘。为了说明这种不同,常常在注解中用“一本作某”来表示,意思是:另外一种版本写作某。

古代书籍多为线装本,版字很大,一页也就百十字,所以册子比较多。函就是当时用来盛书的包装(非密封盒子)。君在书店可以看到仿古书大都采用的四面硬板包装,这就是函。君举的例子就是一种版本的《聊斋志异》有四个函包装,八本书,分为12卷,共491篇。其关系是函包册,册中分卷,卷中分篇。

古籍《蒙古语》,一卷,清佚名辑,清朱格满文抄本,一册。开本157cm×10cm。现存北京故宫博物院。

是书收录了满蒙合璧日常用语话条,蒙语译词由满文字母转写。清代皇帝召见蒙藏族喇嘛,日常问候用语要用蒙语交流,该书收录了会话所需的短语、语句。全书分为“西藏堪布进京呈递丹书克召见时问此”、“问呼图克图话条”等内容,其中有很多蒙语口语。

该书对满蒙语的互译具有一定的价值。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