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字成语什么为什么用
1 什么为什么用的四字成语
是 成语古为今用
拼音gǔ wéi jīn yòng
解释批判地继承文化遗产,使之为今天的无产阶级政治服务。
示例研究古典文学要坚持古为今用的原则。
反义词以古非今
语法联合式;作定语;指继承文化遗产
成语:洋为中用
拼音:yáng wéi zhōng yòng
解释:批判地吸收外国文化中一切有益的东西,为我所用。
示例:~和古为今用要有机地结合。
2 为什么四字成语多成语为什么四字者为多?这大概是因为四字容易上口。如我国古代的诗歌总集《诗经》,就以四字句为多,古代历史《尚书》,其中四字句也有一些。后来初学读的三、百、千 《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其中后两种即全为四字句。《四言杂字》《龙文鞭影》初、二、三集,都是四言。这虽然是训蒙书,也足以说明四字句之为人所喜爱、所乐诵。
前面已经说过,成语多由四字组成,少于四字或多于四字的比较少;尤其少与于四字的成语,相形之下更少。因此日本人讲汉语,就有"四字汉语"这种说法(见一九七八年版,吉田升等编著的《中学校现代国语》),也有的称为"四字熟语"(见一九七八年版,今泉忠义等编的《中学校国语》)。不过他们列入"四字汉语"和"四字熟语"中的例语,在我们看来,有的不是我们所说的成语,因为我们没有那种说法。如"左往右往""上意下达""执行犹豫""质疑应答"之类。又如他们把"春夏秋冬""前后左右""东西南北"也都认为是"四字熟语",我们也未便苟同。"春夏秋冬"这是气象学名词,"前后左右"这是日常生活中常用的方位名词,"东西南北"是地理学上常用的方位名词。
尽管这样,成语之显然有四字性是无可否认的。例如下列的成语,就它们的出处来看,都不是四个字,换句话说,也就是这些成语都是把非四字的话加以提炼、形成四字成语,试看以下成语与其出处的关系:
(1)明察秋毫"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见舆薪。"(《孟子·梁惠王》上篇)
(2)缘木求鱼"以若所为,求若所欲,犹缘木而求鱼也。"(《孟子·梁惠王》上篇)
(3)事半功倍"当今之时,万乘之国行仁证,民之悦之,犹解倒悬也。故事半古之人,功必倍之,惟此时为然。"(《孟子·公孙丑》上篇)
(4)刻舟求剑"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刻)其舟曰: 是吾剑之所从坠 。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吕氏春秋·察今》)
(5)黔驴技穷唐朝柳宗元有篇文章题目是《三戒》,其中有一个小题为《黔之驴》。"黔驴技穷"就是从这篇文章叙述的故事中提炼出来的。
(6)敝帚千金(或说"敝帚自珍")"里语曰: 家有敝帚,享之千金 ,斯不自见之患也。"(曹丕《典论·论文》)
从上文看来,成语的四字性非常明显。或者把比四字为多的话缩减为四字,如"明察秋毫""缘木求鱼",或者把两句话合并为一句 只用四字,如"事半功倍""敝所千金"。或者把一个用字较多的故事,编写为四字,成为一个成语,如"刻(契)舟求剑""黔驴技穷"都是。
古人有些话,本来够得上警句,可以成为成语。只是因为改变为四字,比较麻烦,也就只好把它放弃,作为引导语来用。例如"宋朝范仲淹的《岳阳楼记》,有"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之语,意思很好,但因字数较多的关系,就没能形成成语,我们只能视为警句,有时引入文章。而如"吃苦在前,享乐在后",就容易说,容易记,便可以成为成语。而同在《岳阳楼记》中的文句"百废俱兴",因为是四字,就成了成语。
成语为什么四字者为多?这大概是因为四字容易上口。如我国古代的诗歌总集《诗经》,就以四字句为多,古代历史《尚书》,其中四字句也有一些。后来初学读的三、百、千 《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其中后两种即全为四字句。《四言杂字》《龙文鞭影》初、二、三集,都是四言。这虽然是训蒙书,也足以说明四字句之为人所喜爱、所乐诵。
3 成语为什么要4字因为自古以来四字成语一般都不标字数,五字以上往往标作“多字成语”。
四字成语占大多数。常用的汉语成语有4000条左右,其中四字成语占96%,其余是两个字到14个字的 。
一般成语都是有出处有典故的,成语以格式为主,一般都是四字格,只有少量的其他形式,其他形式有“三字格”、“五字格”等等。“四字格”是汉语成语的常见形式,也是汉语使用者最喜欢的形式之一。
吕叔湘先生曾这样指出:四音节好像一直都是汉语《百家姓》《李氏蒙求》《龙文鞭影》等等都是四音,亭台楼阁常有四言的横额,流传最广的成语也是四言为多。”。
4 成语为什么都是四个字成语都是有来源的。
一是来自于群众口语,一是来自于书面,有案可稽。谁都知道,绝大多数成语由四个字组成。
为什么成语大多由四个字组成呢?有的成语,如:“盲人瞎马”、“一刻千金”、“循循善诱”等,它们的早期形式分别为“盲人骑瞎马”、“一刻值千金”、“循循然善诱人”。原来是五、六个字。
四字的形式是后来形成的。为什么它们不向七、八个字发展,而发展成为四个字呢?其原因大致有三。
第一、是文化传统和语言习惯的原因。汉语在音节上大多是成双成对的。
《诗经》是我国文学史上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也是有多方面影响的诗集。《诗经》中的305篇差不多都是四字一句。
这种四字句,在后来相当长的一个历史时期内影响着诗人,作家。而诗人、作家的作品又影响着人民群众的语言,成语基本上来源于古籍和人民群众的口语,因此多数成语是四个字。
第二、是修辞方面的原因。四字成语有短小精悍、活泼明快的特点。
特别是在语音方面组成抑扬顿挫的语调,有助于加强语言的表达效果。汉语讲究四声。
四声是由音调的高低、长短变化构成的。古时是“平上去入”,现在是“阴平、阳平、上声、去声”。
通常情况下只分“平仄”。阴平、阳平属平声;上声、去声属仄声,仄声较短促,平声较柔长。
平仄声调相重相间适当搭配,能显示语调的各种变化,高低错落,急缓有致,读起来朗朗上口。而四字结构是适应这 种变化的最简洁,最凝炼的形式。
请看下列成语的声调变化情况。平平仄仄式:风驰电掣 明争暗斗 风吹草动 天翻地覆仄仄平平式:斗转星移 以手加额 饮水思源 水到渠成平仄平仄式:吃里爬外 因小失大 惟妙惟肖 冠盖相望 平仄仄平式;年富力强 舌背耳聋 人面兽心 明辨是非仄平仄平式;血流如注 向平之愿 落花流水仄平仄平式:后发制人 未能免俗 趾高气扬 倒行逆施这各平仄协调的语言,确能构成音韵美,是汉语特有的修辞手段。
请看下面两句诗:“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虎踞龙盘”是仄仄平平,“天翻地覆”是平平仄仄,平仄合律,自然贴切。读起来跌宕起伏,声调铿锵,起到了独特的修辞作用。
第三、是成语的特殊使命方面的原因。成语有什么特殊使命呢?简单地说,既要表达深刻复杂的思想认识,又要极其概括精炼。
这样过长过短都不行,长了显得松散,累赘;短了,又不容易表达深刻、复杂的;思想认识。而四个字不多不少,最为合适。
因为四个字可以组合成任何一种结构结构关系,这些结构关系足以表达任何一种复杂的认识和思想。由此e68a84e8a2ade79fa5e9819331333262373262可见汉语成语以四个字为基本形式确实事出有因,并非偶然。
5 成语为什么大部分都是四个字的成语就是现成语,是人民群众长期生活中习惯的固定词组成短句汉语语汇里有大量的成语它们都有一定的来源,一经形成和出现以后,就长时间为人民群众所运用1、成语的特点成语主要有两个特点,第一个特点是源远流长⑴源远指成语沿用的历史性,例如:成语“有恃无恐”最早见于《左转·僖公二十六年》“室如悬罄野无青草,何恃而不恐”至今已有二千多年的沿用历史了“打草惊蛇”出自唐朝段成式所写的一个故事中“汝虽打草,吾已惊蛇”一句,至今至少千年以上“捕风捉影”最早出现在宋朝朱熹的《朱子全书学一》,“两面三刀”最早出于《元曲灰阑记》,“南腔北调”最早出现在清朝富察敦崇的《燕京岁时记》,这些成语都有一二百年甚至八九百年的沿用历史了⑵流长指成语使用上的社会性成语为人民群众所接受,在书面或口头上广泛使用的像一些来自古诗词中的成语,它们是从不同时代的诗词中截取的原文,因为它们或寓意深刻,或形象生动,是全诗的警句、名句,被人民群众喜爱,广为使用和传诵,得以流传例如“春风得意”“平分秋色”“山雨欲来风满楼”“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等第二个特点是定型不变成语是一种定型的固定词组,绝大多数由四个字组成当然,三个字,五个字,甚至更多字数构成的也有如“一溜烟”“更上一层楼”“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己所勿欲,勿施于人”等,但这毕竟是少数为什么成语以四字居多呢?这和汉语的特点有关,汉民族讲话,在音节上大都是成双成对的汉语讲究四声,读起来能产生声音上的美感,四个字的结构能适应这种声调的各种变化《诗经》这部我国文学史上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中305篇基本上都是四字一句,这种四字句,结构短小精悍,活泼明快,读起来抑扬顿挫,在后来相当长的一个历史阶段中,影响着诗人,作家,而诗人、作家的作品,又影响着人民群众的语言成语基本上源于古书和人民群众的口语,因此成语以四字为多而且成语既要能表达深刻复杂的思想,又要极其概括精炼,过长过短都不行,四个字最为合适成语有固定的结构,它的结构和组成部分不能随意更改或变动有的成语里有一组近义词或反义词例如,“三言两语”中的“言”和“语”是意思相近的词;“大同小异”中的“大”和“小”、“同”和“异”都是反义词,这些都不能随便更换再如,“奇装异服”中“奇”“异”同义,“装”和“服”同义,有人将“奇装异服”写成“奇装衣服”,表面看只是写了个错别字,其实反映了没弄清成语的结构例如,“两虎相斗”不能说成“三虎相斗”,“南腔北调”不能说成“东腔西调”,“盲人瞎马”不能说成“盲人瞎驴”四字结构的词语很多,有人专门为它们起了个名字叫“四字格”,其中有些原来就是成语,有些原来不是,用久了也就成了成语我们现在有很多成语就是这样发展来的2、成语的来源 成语都是有来源的一是来自于群众口语,一是来自于书面,有案可稽首先介绍出自群众口语的成语。
“之”在文言文中的意思:
1、他,她,它(们)。例:①人皆吊之。(之:他,指上文善术者)②以刀劈狼首,数刀毙之。(之:它,指狼)③ 然之。(之:它,指上文李 的话)④彼竭我盈,故克之。(之:他们,指齐军)⑤我见相如,必辱之。(之:他,指相如)
2、的。例:①东割膏腴之地,北收要害之郡。②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3、往,到去。例:①如欲之南海,何如?(《为学》)②去逾四十里,之虚所卖之。(本义项指前一个“之”)③辍耕之垄上,怅恨久之。(本义项指前一个“之”)
4、这,此。例:①以君之力,曾不能损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本义项指后一个“之”)②郯子之,其贤不及孔子。③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④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
5、作宾语前置的标志。例:①何陋之有?②宋何罪之有?③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6、我。例:①君将哀而生之乎?②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③以是知公子恨之复返也。
7、调整音节,无实义。例:辍耕之垄上,怅恨久之。(本义项指后一个之)
8、用在主谓结构中,表示了消句子独立性。例:①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②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9、作定语后置的标志。例:①云之崔嵬。②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
10、向。例:然后驱而之善。
1、籍:
(1)四字词语:盈篇满籍、船舶国籍、文籍先生、他他籍籍、户籍警察
(2)组词:书籍 、祖籍 、外籍 、版籍 、籍没
2、屉
(1)四字词语: 抽屉原则
(2)组词:抽屉 、屉子 、笼屉 、镜屉 、出屉
3、怖
(1)四字词语:白色恐怖、恐怖袭击、恐怖大亨、怖鸽获安、阴森可怖
(2)组词:可怖 、恐怖 、眩怖 、震怖 、詟怖
4、瞅
(1)四字词语:不瞅不睬
(2)组词:瞅见 、溜瞅 、瞅空 、瞅睬 、瞅紧
5、魔
(1)四字词语:魔头索伦、三眼魔瞳、高楼魔咒、走火入魔、伏魔大帝
(2)组词:魔杖 、魔力 、魔鬼 、魔手 、风魔
6、胖
(1)四字词语:肥胖人群、滚圆溜胖、迎春黄胖、努嘴胖唇、矮矮胖胖
(2)组词:胖子 、肥胖 、发胖 、虚胖 、微胖
7、刑
(1)四字词语:义刑义杀、严刑峻法、尚德缓刑、刑事辩护、诚己刑物
(2)组词:苦刑 、刑天 、缓刑 、刑法 、主刑
8、哼
(1)四字词语:不哼不哈、哼哼哈哈、哼哼唧唧、一声不哼、哼哈二将
(2)组词:哼唧 、哼哧 、哼唷 、哼唱 、哼哼
9、峻
(1)四字词语:风骨峭峻、内峻外和、清荣峻茂、深文峻法、严刑峻法
(2)组词:严峻 、峻峭 、冷峻 、峻拔 、险峻
10、残
(1)四字词语:断壁残璋、残膏剩馥、贪残无厌、精神残疾、风卷残雪
(2)组词:凶残 、残暴 、残忍 、残缺 、残废
11、匪
(1)四字词语:交情匪浅、恪勤匪懈、匪躬之节、匪匪翼翼、夙夜匪懈
(2)组词:匪徒 、土匪 、绑匪 、匪帮 、盗匪
12、窝
(1)四字词语:憋气窝火、蒲草毛窝、房山沙窝、窝窝别别、窝窝囊囊
(2)组词:燕窝 、窝头 、抱窝 、毛窝 、笑窝
13、啃
(1)四字词语:倒啃甘蔗、啃啃哧哧、
(2)组词:啃声 、啃气 、啃噬 、啮啃 、啃春
14、舅
(1)四字词语:舅甥关系、乌舅金奴、碧草舅茵、请亲家舅
(2)组词:舅父 、娘舅 、姑舅 、舅舅 、舅母
舅拼音:jiù
释义:
1、母亲的弟兄:舅舅。舅父。舅母。
2、妻的弟兄:妻舅。
3、古代称丈夫的父亲:舅姑(公婆)。“昔者吾舅死于虎”。
4、古代帝王称异姓大邦诸侯为“伯舅”,异姓小邦诸侯为“叔舅”。诸侯亦称异姓大夫为“舅”。
扩展资料汉字笔画:
相关组词:
1、舅母[jiù mu]
舅父的妻子。
2、郎舅[láng jiù]
男子和他妻子的弟兄的合称。
3、妻舅[qī jiù]
妻子的弟兄。
4、外舅[wài jiù]
岳父。
5、舅嫂[jiù sǎo]
妻子的弟兄的妻子。
这是中国四大古书???不是吧,,,,完美落幕。。虽然我不知道四大,,不过,,有,史记,左传,道德经,山海经,尚书,论语、《大学》、《孟子》、《中庸》、《周易》、《周礼》、《礼记》、《诗经》、《孝经》、《尚书》、《春秋》、《史记》、《尔雅注疏》、《说文解字》、《史记》、《资治通鉴》、《孙子兵法》、《国语》、《水经注》、《战国策》、《本草纲目》、《茶经》,九章算术 ,烈女传,
《四库全书》是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一套图书集成(其次是明朝的永乐大典)。清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开始编纂,历时9年成书。共收书3503种,79337卷,36304册,近230万页,约8亿字。整套书收录了从先秦到清乾隆前大部的重要古籍(一部分被列为禁书),涵盖了古代中国的几乎所有学术领域。
本文2023-08-07 20:49:50发表“古籍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yizhai.net/article/4584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