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人怎样发现了时间的秘密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08-07浏览:1收藏

古代人怎样发现了时间的秘密,第1张

  一年有十二个月,三百六十五天,每天有二十四个小时。每个小时有六十分钟,而每分钟有六十秒。这套来自西方的时间制度,我们都早已习惯了。时间就在我们身边。天上飞的飞机,地上跑的火车,大街上所有匆匆来去的人们,都走在时间的刻度上。但是,在西方的时间制度走进我们的生活之前,我们中国古代的先民们依靠的是怎样的时间体系?他们究竟是根据什么安排自己的时间生活?

  循环是时间生活最重要的特征。昼往夜来,月升月落,春夏秋冬,时间的脚步循环往复永不停歇。而先民们对时间的认识,有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最早被发现的时间刻度单位应当是“日”。太阳是全世界人认识时间的第一个标志物。先秦时代的《击壤歌》唱道:“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太阳的升与落是一日劳作和休息的标志。由昼与夜组成的一天,则是一年的基本单位。汉字中,“旦”字表示太阳刚刚升起,把“旦”倒过来就是古体字的“昏”。随着先民们认识的深入,白天和黑夜又被细分。《左传》记载“日之数十,故有十时”,这种划分一日为十时的方法,应当和古代传说羲和生了十个太阳相关。但后来普遍流行的是一日为十二时辰的分法。一日分为十二时辰,一个时辰相当于我们今天的两个小时。比日大一号的刻度是月。古人很早就认识到月亮定期的循环变化。王国维在释读殷商时代青铜器上的文字后指出,殷商时代已经分一月为四:自一日至七八日曰初吉,自八九日已降至十四五日曰既生霸,自十五六日以后至二十二三日曰既望,自二十三日以后至于晦日曰既死霸。可知当时已经对月亮的变化周期有了非常清楚的认识。

  认识日和月相对容易,因为太阳和月亮的循环变化直接看得到,但认识季节就有一定的难度。四季中古人最先认识的是春天和秋天。这是由于对农业生产来说,春种和秋收是最重要的。甲骨文中到现在还没有发现“夏”字。“冬”字虽然有,但表达的是“终”字的意思。大概因为古人长时期熟悉了“春”和“秋”的划分,即便“夏”“冬”被发明后,有些古籍说起四时,依旧把春秋连起来,把四季说成“春秋冬夏”,这就是习惯的力量啊。最早的一部编年体史书被命名为《春秋》,应当就和这一古老的习惯有关。

  “年”是我们时间生活中最大的单位,认识它就更需要对于自然加以整体把握的思考能力。典籍记载北宋时女真族记年龄用自己看过几度草青为标志。这种以草木枯荣为一年的习惯很多民族都有。不过汉民族很早就发现了白天用立木测日影的方法。古人用这样简单的方法发现了冬至和夏至这两个重要的时间节点。由此延伸出春分和秋分。在两分两至之上,又发展出立春、立夏、立秋、立冬,最后发展成二十四节气。中国古人认识一年的另一个途径来自于夜晚对于星星的观察。经过精密的观测,古人发现了头顶的星空上,北极星永远安定地挂在北方,而北斗七星按照季节不断地旋转,斗勺柄春天指东,夏天指南,秋天指西,冬天指北。聪明的古人于是把星空分成了青龙、朱雀、白虎、玄武四个星区,又在每个星区选出代表性的七颗星,这就是二十八星宿。如果把一年的时间比喻为一个钟表表盘,那么北极星就是钟表的表芯,北斗七星就是指针,而二十八星宿则是周围的时间刻度。遥想古人第一次发现这片星空就是一个巨大时钟的瞬间,他们的心情该是怎样的激动啊。遥望神秘的宇宙,发现时间秘密,曾给他们的思想带来过怎样的冲击呢?

  依靠对于日、月、星的观测,在春秋战国以前中国古人已经建立了对日、月、四季和年的基本认识。实际上除了天文,古人还在身边的自然变化中发现了无数时间的刻度。他们发现到了一个季节鹿会生角,到另一个季节鹿角会脱落,发现大雁、伯劳等候鸟总是按照季节飞来,又按照季节飞去,发现花开花落、雷雨风霜都是和时间的循环密切相关。所有这一切,后来被一点点编组到古代时间的谱系中。其中最体系化最有代表性的是“七十二候”。“七十二候”把二十四节气的每一个节气一分为三,并按时序分别选取三种物候编成。每一种物候都是可以作为时间变化标志的自然现象。发展到这个阶段,中国人已经通过对天文地理的观察,完全地掌握了大自然时间变化的秘密。这些有关时间的知识,对农业生产和社会生活意义重大。因为一旦清楚了时间循环的链条,古人就可以预先知道大自然即将发生的许多变化。人们可以按照历法有条不紊地安排一年的生产和生活,未来由未知变成可知。古代中国人由此依循大自然变化规律生产和生活,并从中抽象出敬天顺时、尊重自然、天人合一等思想观念。这些观念构成了我们中国文化最核心的理念,直到今天依旧发挥着重要作用。

  1911年孙中山领导的革命推翻了满清王朝,新成立的中华民国决定顺应世界潮流使用西历。但因为中国的传统历法生于中华这块土地,并已深深融入民众生活的方方面面,所以直到今天依旧是我们时间生活非常重要的部分。要理解这一点,只要比较一下元旦和春节在我们生活中的分量就足够了。

昆仑山一直以来都笼罩着一层神秘的面纱。它位于我国西部地区,海拔平均高达五千五百米以上。关于昆仑山的传说,有的将它认为神话中的福泽仙山,也有人将其冠以“禁地”、“死亡之谷”等称号。但是这些称号也并非是空穴来风,因为在昆仑山上确实发生过许多神秘失踪的事件,除去部分目前尚且无法用科学去解释的,其他事件还是要以科学的角度去理性看待的。

一、昆仑山的神秘事件

历史上我们追溯到上个世纪,七十年代的时候,曾经有一支考察队伍进入昆仑山对其进行考察活动,此后神秘消失,整支队伍无人返还;八十年代,有一个牧民跑进昆仑山的死亡谷之中,为了寻找自己丢失的马匹,之后也失去音讯,后来其亲人在死亡谷的边缘发现了他的尸体;同样是八十年代,昆仑山下一处工地的厨师莫名倒地昏厥,科考队进行调查的时候发现大量电子设备全都失去了效用;还有一名勘探队的队员在晴朗的天气中无故被雷电击中。

二、昆仑山是一个天然大磁场

对于有人神秘失踪的事件,目前的调查研究还没有什么突破性的进展,但是有人被雷电击打而身亡的事件,却是有十分合理的解释的。我们得联系一下厨师莫名晕倒的事件一起来探析。在经过后来的检测之后,发现电子设备之所以失去效用是因为昆仑山地区是一个非常强的磁场地带。而当有活的生物进入,磁场被扰动就会形成电流。这些电流足以令人致死。同样地,磁场也会与云层的电荷产生作用,然后形成放电现象。这就是为什么大晴天也会有雷电的原因。

昆仑山其实不仅是一个天然磁场,有地质学家还发现昆仑山谷底有暗河流动,暗河的危险系数就不必多说了,它潜在地底下隐隐流动,很难被发觉,而且一旦有东西接触到暗河马上就会被卷进去。这或许也是对神秘事件的其中一个解释因素。诚然以上只是对目前科学所能触及的领域做出的合理解释,而有更多的神秘现象和事件还有待科学的进一步发展和探究。

在很多人的眼中,古代就是贫穷和落后的象征。那时无论是生产还是工艺水平都是非常落后的,让人感到意外和不可思议的是,他们留下的一些东西即便是放到现在,都难以仿造出。这些东西大多跟着原主人一同被埋在地下,在一次偶然的机会下被发现,最终成为一个个让世人震惊的宝物。

第一个就是素纱襌衣:出土于湖南省长沙马王堆汉墓一号墓,国家一级文物。当时出土了一两件素纱襌衣,一件重48克,另一件重49克,都达不到一两。那件重48克的禅衣,长16米,袖通长195米,腰宽048米,出去除去领口和袖口较厚重的缘边,重量只有半两多一点。即便是过了两千多年,依然能反映出当时高超的纺织手艺。那件48克的素纱襌衣如今就藏在湖南省的博物馆,只不过曾被盗过,如今给大家展示的只是高仿真样品。

据说在素纱襌衣出土的时候,不少专家对这件禅衣非常感兴趣,想要复制出更加轻便的衣服。为此花费巨大的人力和物力,成品制作出来后的结果却出乎众人意料,即便是以现在的技术,第一次制作的时候重量都有80克。经过十多年的研究和改良之后,最终制作出来的素纱襌衣比出土的文物重了05克,这项复制工作到此结束了,毕竟以现在的技术也根本仿造不出比这更轻便的素纱襌衣。

第二个就是蛋壳黑陶杯:出土于山东日照市东海峪龙山文化遗址。虽说只是一件古代的酒器,光从外表看不出太大出奇的地方,只不过仔细观察之后你就会发现它的神奇之处。这件酒器表面看起来像是用青铜材质做的,其实它是用黑色的陶土做出来的,制作于比青铜器时代更早的新石器时代。之所以叫它蛋壳黑陶杯是因为这个瓷器的最薄之处,厚度只有02~05毫米之间,比蛋壳还薄而得名。

最让人感到不可思议的是,即便是现在的的工艺技术,想要对瓷器进行打磨的话,能达到1毫米的薄度已经非常了不起了。02~05毫米的厚度基本就是一件不可能完成的事情。然而就这样一件不可能完成的事情,却被4000多年前的落后工艺水平工匠们制作出来了。

第三个就是西汉见日之光镜,该铜镜半径37厘米,直径74厘米,整体净重约50克,背面装饰有汉代风格的纹饰,现收藏于上海博物馆。和普通的铜镜相比,它的镜面不仅能照人,还能够在阳光或者平行光照射时,呈现镜背面的纹饰与铭文,效果恰似光线从铜镜透过一般。不过让人感到遗憾的是,这项神奇的铸镜工艺在宋代的时候就已经失传,也给这枚光镜披上了一层神秘的色彩。在此后的一千多年里,这种神秘现象困扰了古今中外的众多学者,他们曾经试图揭开这困扰了世界千年的古镜之谜,但是即便到了今天,都没有人能真正复制出与西汉见日之光镜效果相同的镜子来。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