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不能五光十色的冰灯?
冰灯,是我国北方冬季民间流传的一种艺术形式。它的出现,历史较早,并且与生产和生活的实践活动紧密相关。
尽管冰灯由来已久,但以园林艺术为依托,以建筑和雕塑为表现手法,以文化消费为目的却是很长时间的事情。从冰灯的使用目的分,它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即冰灯民俗实用阶段,冰灯民俗娱乐阶段和冰灯艺术消费阶段。
寒温地居民在冬季为了躲过温长的寒夜,过去对窗户是采用木板封闭的,它既遮风雪,又挡严寒,在没有月亮的夜晚,由于各家门窗紧闭,外出晚归的人们极易迷失方向,他们需要光来告之方位。为此,那些有人出门的人家就用屋内常用的油灯放在自家小院门旁以示方向,为防止烛火被风吹灭,就用冰块或用桶盛水冻成冰,再将冰块中心掏空,以放油灯。这样的民俗不可能在古籍中找到,这不仅是没有文人去注意,而且也因为用耗油来解决指示方向的事,本来就不多见。但可以推断的是,在把油灯用作夜晚照明时期,冰灯就有出现的可能了。
这一时期的冰灯从目的上讲是为了指示方位的实用目的。这时的冰灯简单的象一个倒置冰桶。
冰灯民俗娱乐阶段,据李兴盛考证在明朝末年有“冰网灯”的记载,人们利用冰灯过“正月十五闹花灯”的节日。这一时期的冰灯尽管在产生光的能源上与冰灯民俗实用期相近,但在目的上却有了娱乐的性质。由于有钱人家的参与,冰灯形式出现了人物,动物等,体积要比“冰桶”大得多。但受到油灯燃烧需要氧气的限制,其体积必然不会很大。
冰灯艺术消费时期始于1963年的农历正月十四,它在哈尔滨的出现不是偶然的。它的创造主体既有决策层的市委书记、市长,又有组织层的市建委和市工会,还有设计施工层的公园人员,并有园木师,雕塑家的专业队伍,以及消费层的广大市民。在提供光的能源形式上采用了电灯,即用放热少的日光灯。这时的冰灯不需要氧气助燃,冰灯的规模得到了突破。
在艺术来源上,它不仅吸收了园林艺术,还吸收了雕塑艺术。这样,在制作工具上就引进了圆力、直力和角力,并结合冰的物理性能而又加上了电锯、扁铲等工具。
我国著名经济学家于光远认为,自从有了冰灯艺术,哈尔滨的寒冷冬天竟成了旅游旺季,这一创新举动的成功来自三个因素,第一是就地取材,第二是群众基础,第三是专业队伍。
从上面的分析可以得出,现代冰灯艺术具有四个有机结合的特点。
首先,它是中国传统文化与东北地域民俗有机结合的产物。中华传统有 “正月十五闹花灯”的民俗,而东北地域又有冰灯这一民俗,两厢结合自然而然。
其次,它又是园林艺术与雕塑艺术的有机结合的产物。冰灯艺术魅力就在于它的艺术源泉多元化,这个多元不是生搬硬套,而是溶为一体。
再者,它还是古老的冰与现代文明特质电的有机结合。冰为冷,光有热,它们本该势不两立,但在冰灯艺术中,它们却相得益彰,互为你我,这在其它门类艺术中少见。
最后,它又是流经域市的河水与城市文化的有机结构。流经哈尔滨市的河是那条松花江。正是这条江,为哈尔滨市搞冰灯提供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冰源。尽管通过现代科技,可在其它城市如热带地区的马来西亚搞室内冰灯艺术展,但由于冰是人造的,就是通过技术使冰材透明,也还是比不上松花江的冰质透明,这才叫一方水土养一方人。 传说在很早以前,每到冬季的夜晚,在松嫩平原上,人们总会看到三五成群的农夫和渔民在悠然自得地喂马和捕鱼,他们所使用的照明工具就是用冰做成的灯笼。这便是最早的冰灯。当时制作冰灯的工艺也很简单,把水放进木桶里冻成冰坨,凿出空心,放个油灯在里面,用以照明,冰罩挡住了凛冽的寒风,黑夜里便有了不灭的灯盏,冰灯成了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帮手。后来,每逢新春佳节和上元之夜,人们又把它加以装饰,而成为供人观赏的独特的艺术表现形式。清代《黑龙江外纪》里对此有过详细的记载:“上元,城中张灯五夜,村落妇女来观剧者,车声彻夜不绝。有镂五六尺冰为寿星灯者,中燃双炬,望之如水晶人。”其时,冰灯在南方一些地方也相继出现过。乾隆、嘉庆年间,四川诗人张问陶曾写过一首专门描写冰灯的诗,题名就叫《冰灯》,诗云:“黑夜有炎凉,冰灯吐焰长。照来消热念,凿处漏寒光。影湿星沉水,神清月里霜。三冬足文史,底用探萤囊。”南京诗人金德荣在被谪戍新疆巴里坤时,在其古风长诗《巴里坤冰灯歌》中也咏叹道:“雪山高与天山接,上有万古不化雪。朔风一夜结作冰,裁雪妙手搏为冰。以矾入冰冰不化,以烛照冰光四射。五里之内尽通明,半月能教天不夜。元夕月轮照碧空,大千人入水晶宫。”
导语
小秦淮河整治在即,记者昨从市城建档案馆找到几张小秦淮河的老照片,其中最早的为上世纪50年代初疏浚小秦淮河的照片,其余则为七八十年代的留存照片。这些照片年代虽不算久远,但对小秦淮河在城市历史进程中的演变也可见一二。值得一提的是,我市水利、文史专家还从古文中的记载对小秦淮河的变迁作了解读,令人耳目一新。
桥梁名胜丰富“扬州城,十二门,四水关,六吊桥”
“小秦淮河原来是扬州新、旧城之间的一条夹河。如今是扬州城内南北向的一条排水河道。”市水利专家徐炳顺介绍,这条河北起北水关接北城河,南至龙头关接古运河,全长198公里。
“明嘉靖二十四年后,扬州增筑新城,小秦淮河开始繁荣起来。”徐炳顺介绍,小秦淮河及两岸街区,曾是清代扬州最繁华的地段,它是明清两代古城兴衰的见证。当时的小秦淮河犹如一条玉带,串起大东门桥、务本桥、三元路桥、萃园桥、小虹桥、新桥、公园桥、小东门桥、如意桥等十多座桥梁,也连接着两岸董子祠、基督堂、惜余春茶社、教场、富春茶社、大舞台、珍园等或存或湮的名胜。
徐炳顺表示,小秦淮河的由来现已难稽考,但可以肯定的是,它在明代就已出现。明代歌谣云:“扬州城,十二门,四水关,六吊桥”,其中有两座吊桥就是东城墙下的大东门和小东门。“小秦淮河就是大东门和小东门外的护城河。”徐炳顺说。
明时风景宜人“陂岸起伏多态,竹木蓊郁,清流映带”
“清顺治年间,诗人冒辟疆客居扬州小东门外,著《小秦淮曲》,说小秦淮‘三十年前景最佳’。所指的便是明末时期,说明小秦淮河在明朝后期就已风景宜人,画船如梭了。”我市文化学者傅桂明考证说。
傅桂明介绍,“小秦淮”名初见于清初王士祯所撰《红桥游记》,其中云:“出镇淮门,循小秦淮折而北,陂岸起伏多态,竹木蓊郁,清流映带。”再见于胡善麐所著《小秦淮赋》,文中说:“扬州城西而北,有虹桥焉,天下艳称之。其水号‘小秦淮’,盖与金陵相较,而逊焉者也。”胡善麐虽已交待“小秦淮”一名的由来,但未指明“小秦淮”源流所在。而赵之璧在《平山堂图志》中云:“小秦淮为旧城小东门外夹河”。指出小秦淮河的源流。
正如南京的秦淮河一样,明代开始,小秦淮河一带就聚集着众多秦楼楚馆,而每户的后门均有码头通向小秦淮河,河边停泊着画舫,曾经繁华一时。后来清军入关,两岸逐渐萧条了。
清时一度繁华“画舫乘春破晓烟,满城丝管拂榆钱”
经过清朝初期的稳定发展,加上交通便利和盐业兴盛,扬州经济社会发展迅速恢复。到了乾隆中期,小秦淮河两岸成了“人间天堂”。《小秦淮赋》中说:沿河十里之区,水抱高城,官柳连堤,两岸有别馆,有名园,有杰阁,有华堂,有广榭,有孤亭,有绀宇,有琳宫,有酒肆,有茶馆,有寺院,有宝塔,有风中铃语,也有暮鼓晨钟,还有路畔酒垆,桥边茶灶。
傅桂明介绍,当时扬州城中男女出游,往往从小东门上船,乘画舫出水关,一边欣赏两岸风光,一边聆听船娘歌声。郑板桥说的“画舫乘春破晓烟,满城丝管拂榆钱”,描写的正是这种景象。“而至清道光、咸丰以后,随着盐业衰败,加之战事频繁,小秦淮河两岸楼台陆续颓毁,花木凋零,河道淤塞,画舫也日渐稀少。”
解放前,小秦淮河由于年久失修,无人管理,河道垃圾成堆,河水严重污染。徐炳顺告诉记者,“上世纪80年代以后,扬州对小秦淮河进行综合整治,彻底疏浚从龙头关到北水关的河道,拆除了两岸违章建筑,同时修复河道两侧驳岸护坡,新建仿石水泥栏杆,进行灯光亮化,植以垂柳、桃树等花草树木,建设亭台码头等风景小品,使小秦淮河畔旧貌变新颜,成为扬州城内不可多得的一条景观河。”
通讯员徐敏记者姜涛
扬州(4)秦淮河(1)秦淮(1)
尽管冰灯由来已久,但以园林艺术为依托,以建筑和雕塑为表现手法,以文化消费为目的却是很长时间的事情。从冰灯的使用目的分,它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即冰灯民俗实用阶段,冰灯民俗娱乐阶段和冰灯艺术消费阶段。
寒温地居民在冬季为了躲过温长的寒夜,过去对窗户是采用木板封闭的,它既遮风雪,又挡严寒,在没有月亮的夜晚,由于各家门窗紧闭,外出晚归的人们极易迷失方向,他们需要光来告之方位。为此,那些有人出门的人家就用屋内常用的油灯放在自家小院门旁以示方向,为防止烛火被风吹灭,就用冰块或用桶盛水冻成冰,再将冰块中心掏空,以放油灯。这样的民俗不可能在古籍中找到,这不仅是没有文人去注意,而且也因为用耗油来解决指示方向的事,本来就不多见。但可以推断的是,在把油灯用作夜晚照明时期,冰灯就有出现的可能了。
这一时期的冰灯从目的上讲是为了指示方位的实用目的。这时的冰灯简单的象一个倒置冰桶。
冰灯民俗娱乐阶段,据李兴盛考证在明朝末年有“冰网灯”的记载,人们利用冰灯过“正月十五闹花灯”的节日。这一时期的冰灯尽管在产生光的能源上与冰灯民俗实用期相近,但在目的上却有了娱乐的性质。由于有钱人家的参与,冰灯形式出现了人物,动物等,体积要比“冰桶”大得多。但受到油灯燃烧需要氧气的限制,其体积必然不会很大。
冰灯艺术消费时期始于1963年的农历正月十四,它在哈尔滨的出现不是偶然的。它的创造主体既有决策层的市委书记、市长,又有组织层的市建委和市工会,还有设计施工层的公园人员,并有园木师,雕塑家的专业队伍,以及消费层的广大市民。
在提供光的能源形式上采用了电灯,即用放热少的日光灯。这时的冰灯不需要氧气助燃,冰灯的规模得到了突破。
在艺术来源上,它不仅吸收了园林艺术,还吸收了雕塑艺术。这样,在制作工具上就引进了圆力、直力和角力,并结合冰的物理性能而又加上了电锯、扁铲等工具。
我国著名经济学家于光远认为,自从有了冰灯艺术,哈尔滨的寒冷冬天竟成了旅游旺季,这一创新举动的成功来自三个因素,第一是就地取材,第二是群众基础,第三是专业队伍。
从上面的分析可以得出,现代冰灯艺术具有四个有机结合的特点。
首先,它是中国传统文化与东北地域民俗有机结合的产物。中华传统有 “正月十五闹花灯”的民俗,而东北地域又有冰灯这一民俗,两厢结合自然而然。
其次,它又是园林艺术与雕塑艺术的有机结合的产物。冰灯艺术魅力就在于它的艺术源泉多元化,这个多元不是生搬硬套,而是溶为一体。
再者,它还是古老的冰与现代文明特质电的有机结合。冰为冷,光有热,它们本该势不两立,但在冰灯艺术中,它们却相得益彰,互为你我,这在其它门类艺术中少见。
最后,它又是流经域市的河水与城市文化的有机结构。流经哈尔滨市的河是那条松花江。正是这条江,为哈尔滨市搞冰灯提供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冰源。尽管通过现代科技,可在其它城市如热带地区的马来西亚搞室内冰灯艺术展,但由于冰是人造的,就是通过技术使冰材透明,也还是比不上松花江的冰质透明,这才叫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传说在很早以前,每到冬季的夜晚,在松嫩平原上,人们总会看到三五成群的农夫和渔民在悠然自得地喂马和捕鱼,他们所使用的照明工具就是用冰做成的灯笼。这便是最早的冰灯。当时制作冰灯的工艺也很简单,把水放进木桶里冻成冰坨,凿出空心,放个油灯在里面,用以照明,冰罩挡住了凛冽的寒风,黑夜里便有了不灭的灯盏,冰灯成了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帮手。后来,每逢新春佳节和上元之夜,人们又把它加以装饰,而成为供人观赏的独特的艺术表现形式。清代《黑龙江外纪》里对此有过详细的记载:“上元,城中张灯五夜,村落妇女来观剧者,车声彻夜不绝。有镂五六尺冰为寿星灯者,中燃双炬,望之如水晶人。”其时,冰灯在南方一些地方也相继出现过。乾隆、嘉庆年间,四川诗人张问陶曾写过一首专门描写冰灯的诗,题名就叫《冰灯》,诗云:“黑夜有炎凉,冰灯吐焰长。照来消热念,凿处漏寒光。影湿星沉水,神清月里霜。三冬足文史,底用探萤囊。”南京诗人金德荣在被谪戍新疆巴里坤时,在其古风长诗《巴里坤冰灯歌》中也咏叹道:“雪山高与天山接,上有万古不化雪。朔风一夜结作冰,裁雪妙手搏为冰。以矾入冰冰不化,以烛照冰光四射。五里之内尽通明,半月能教天不夜。元夕月轮照碧空,大千人入水晶宫。”
如果是喜欢安徒生童话的读者,一定听说过“美人鱼”的故事,作为一种人首兽身的种族,它们以腰部作为区分,生活在海洋的底下,而在古老的东方传说中,“美人鱼”却有另外一个称呼,那就是鲛人。
在东晋专门记录各种志怪奇闻的《搜神记》当中,最先提到了鲛人的概念:“南海之外,有鲛人,水居如鱼,不废织绩,其眼泣,则能出珠。”
在古人的理念当中,鲛人和西方的人鱼还是有所不同的,他们的性别相对而言被淡化,大家似乎更在意它们能够化成珍珠的泪水。
对于传统的农耕文明来说,盛产于河流海洋的珍珠,的确是种不可多得的珍宝,再加上它们又的确是采珠人千辛万苦在海水中获得,很难免不加以其他的想象。因此在神话故事中,鲛人的“功能”也就越来越玄乎:《述异记》甚至还认为,鲛人所编织的绡纱,能够入水不湿:“蛟人即泉先也,又名泉客。南海出蛟绡纱,泉先潜织,一名龙纱,其价百余金。以为入水不濡。南海有龙绡宫,泉先织绡之处,绡有白之如霜者。”
如果说,上述的内容只是小说志怪,是人们所想象的产物,然而其实并非野史空穴来风,比较严肃的正史,同样也出现鲛人相关的内容,就有些让人感到吃惊了,西汉时期,司马迁所写的《史记卷六·秦始皇本纪第六》,就提到了相关于“人鱼”的记载,始皇帝在刚刚即位不久,收集天下奇珍异宝,建立了庞大奢华的始皇陵,“以水银为百川江河大海,机相灌输,上具天文,下具地理。以人鱼膏为烛,度不灭者久之。”
起初人们认为以水银作为江河大海的说法过于夸张,尽管到如今,始皇陵并没有开发,然而专家却明显在始皇陵附近的土壤当中,侦测到了超标的汞含量,这说明司马迁并没有说假话。那么“人鱼膏”为蜡烛的长明灯,是否也是同样存在呢?
另外一本《太平御览》,作为杂学书籍,由宋朝著名学者编著,写下55部、550门,专门提供给宋太宗观看,期间同样说到鲛人:“鲛人从水出,寓人家,积日卖绢。将去,从主人索一器,泣而成珠满盘,以与主人。”
古籍中曾多处提到鲛人,其实并非野史空穴来风,难道她真的存在?
对于外界来说,历史上各个并不相同的人类文明之间,都存在有“人面鱼身”的族群,也是一种十分神奇的巧合,日本民间传说中,有一种类似于人与的妖怪,被称之为矶姬,是一种十分可怕的海妖。
至于希腊人,也提到了海妖塞壬,也是人面鱼身,会利用优美动听的歌声,诱惑来往的船只,在岸边的礁石上撞了个粉碎。
截止到如今,科学家认为,美人鱼和鲛人的原型,应该要属于海洋中的草食性哺乳动物,儒艮,然而在实际上,这种生物和那些民间的传说,差距实在是过大,对于人类文明而言,海洋依然神秘,也希望将来,能够发现人鱼的真实痕迹吧!
本文2023-08-07 20:58:23发表“古籍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yizhai.net/article/4587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