楼兰古城让人感到很神秘,为什么世界各国都对楼兰古城感兴趣呢?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08-07浏览:1收藏

楼兰古城让人感到很神秘,为什么世界各国都对楼兰古城感兴趣呢?,第1张

楼兰消退于战事

“丝绸之路”沿途世界各国,特别是塔里木南旁的鄯善,是附近帝国主义抢掠的主要目标。到公元四世纪后,楼兰王国逐渐衰微,北方地区大国侵入,楼兰城破,后被抛弃。可是战事一说也并未获得多数人的认同。从考古发现来说,楼兰古城里并没战事的痕迹,连各种各样珍贵的参考文献,黄金白银财产,都是在废墟中被大量发掘出来。假如是战事,怎么会有如此之多完备的脏东西保留下来呢。

丝绸之路的改线

公元前4新世纪时,楼兰慢慢废旧。其原因是:公元前4新世纪后,自敦煌进到西域的古径有了很大的发展趋势,除开根据伊州(今哈密)一途外,也有新发展、交通出行更加方便的大海道。交通线路变动,马上使楼兰失去了到了茫茫大漠当中。通过哈密(伊吾)、吐鲁番的丝绸之路北道开通后,通过楼兰的丝绸之路荒漠道被废旧,楼兰也会跟着失去往日的光辉。

历史谜团

楼兰的历史也充满了不少空缺。针对楼兰甚至西域世界各国而言,她们对自身的历史并不关注。这就导致历史专家学者难以依据西域自身的历史资料来分析楼兰人历史。而中原尽管存有纪录历史的传统。可是,中原皇朝最开始有关楼兰的记录,还是从张骞起兵西域之后才有——换而言之,在这之前的岁月里,西域发生什么事?楼兰又发生了什么?

这些内容基本上找不着一丝一毫的记录

因此,在西汉以前,楼兰甚至全部西域的历史,全是充斥着空白的。尽管西汉之后,西汉提升了和西域的联系。可是,由于中原以后饱尝战争期内,中原和西域之间的联系可以用时断时续来形容了。而这期内,中原史官对楼兰历史的记录,也自然存有终断和不足,但是即使如此,这种汉朝、先秦的史官,也还是为后人科学研究楼兰甚至西域的历史,留下宝贵的材料。

依据历史资料,在东晋时期,楼兰就出现了衰落景色:晋代得道高僧法显在方式西域前去南亚的路上,通过楼兰国。依据法显的描述,东晋时期的楼兰国,就已黄沙漫天,一片衰落的迹象。从环境保护角度来讲,最少东晋时期,楼兰国就出现了十分严重的土壤侵蚀。

以后的魏晋南北朝,西汉一度通过河西走廊,出战楼兰。这时国王小贫的楼兰,应对西汉精兵的征讨,最终选择缴械投降。以后的楼兰国,再也没能出现在了中原的历史书上。一直到20世纪初,楼兰国遗迹被西方国家冒险家发觉,被遗弃十六个新世纪左右楼兰国,才得以终见天日。

西汉吸引楼兰以后究竟发生了什么?楼兰人最后去了哪里?而且,楼兰人最后为什么没有复建楼兰国?这一切,目前为止都没有答案。

楼兰古城是汉、魏、西晋时期重要的古城遗址,位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若羌县孔雀河下游罗布泊西部,处于西域的枢纽,在古代丝绸之路上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

楼兰属西域三十六国之一,与敦煌邻接,据《史记-大宛列传》记载:“楼兰、姑师,邑有城郭,临盐泽。”西汉王朝与匈奴激烈抗争,通达西、南亚只能取道阿尔金山、昆仑山北麓或天山南麓。

当时,我国内地的丝绸、茶叶,西域的马、葡萄、珠宝,最早都是通过楼兰进行交易的。位于西行孔道的楼兰很快发展成为“丝绸之路”上的新兴都市,在魏晋及前凉时期为西域长史治所。在遗址中发现的汉文文书上,用“楼兰”佉卢文称呼该城。

楼兰王国从公元前176年以前建国,范围东起古阳关附近,西至尼雅古城,南至阿尔金山,北到哈密。到630年消亡,共有800多年的历史。

汉时的楼兰国,有时成为匈奴的耳目,有时归附于汉,玩弄着两面派的政策,介于汉和匈奴两大势力之间,巧妙地维持着其政治生命。

由于楼兰地处汉与西域诸国交通要冲,汉不能越过这一地区打匈奴,匈奴不假借楼兰的力量也不能威胁汉王朝,汉和匈奴对楼兰都尽力实行怀柔政策。

4世纪中叶以后,随着丝路交通的转移,楼兰逐渐衰落,后沉没在沙碛之中……

古城平面近正方形,城墙长期受东北向季风吹蚀,几乎全部为流沙所掩埋。楼兰古城四面城墙正中部有缺口,似为城门,其中西城墙缺口处有两个残土墩,相距4米,似为瓮城遗迹。城墙用红柳枝与黏土相间筑成,未经夯打。

城内有一条古河道,自西北流向东南,与孔雀河支流相通,将城址划分为西南区和东北区。西南区保存着成片建筑遗迹,木质柱梁及红柳墙清楚可见。

楼兰城内最高建筑物是位于城东部的一座佛塔。塔身是由土坯加木料垒砌而成的;塔基为方形,塔身圆柱形,土坯砌成。

塔南的土台上,有一组高大的木构建筑遗迹,发现有汉文、佉卢文文书及简牍、五铢钱、丝毛织品、生活用具等。建筑遗迹呈四合式院落。最主要的一处建筑是位于古河道南的“三间房”,为城内最显目的标志之一。

“三间房”的院落坐北朝南,直接对着南城门。土坯砌墙,东西两厢房可见遗迹,墙用大木材作框架,红柳枝夹条,外涂草泥。

这三间房的墙壁是城中唯一使用土坯垒砌而成的,东西两端的房屋都是木结构,构筑的特点是取平整枋木置于地面。枋木两端凿榫立柱架梁,四周木梁,柱架纵横,总数不下百根。

此处曾发现西域长史府大批文书、残简和木尺、笔、漆器、陶器及早期粟特文和佉卢文文书,从这一组建筑物的位置和构造等情况分析,这里可能就是当年楼兰城统治者的衙门府所在地。

其西的一组庭院,可能是官宦宅邸,南边分布着矮小的民居。城中发现的各种文书、简牍,被称作罗布泊文书。

在城内还发现大量的厚陶缸片、石磨盘断片、残破的木桶和各种钱币、戒指、耳环和汉文木简残片等。这些物品,对研究楼兰古城历史,都是无价之宝。

古楼兰城内有一条东西走向、穿城而过的古渠道遗迹,可能就是古楼兰城居民直接取水的水源。

城内外都发现大量细石器、玉石斧、汉式弩机、各种铜镞、五铢钱、半两钱、货泉、陶器、玻璃器和金器、铜器、木器、纺织品、饰件及玛瑙珠,还有一枚贵霜王国钱币。

故城东北有两处两汉时期的墓地,其中9座墓葬为竖穴土坑,有单人、双人和多人葬3种。出土遗物除具有鲜明地方特色的弓箭、木器、手制陶器外,还有来自中原地区的铜镜、锦、绢、漆器。

罗布泊以东发现了一些外形特殊的古墓。围绕墓穴是一层套一层共七层由细而粗的圆木,圈外又有呈放射状四面展开的列木。整个外形像一个大太阳,不由得让人产生各种神秘的联想。

墓中死者有的衣着完整,是一些人属于“深目高鼻”的古欧洲人种,与现代北欧人很相似。他们的头骨可以分成两组,一组与南西伯利亚、阿尔泰地区青铜时代的安德洛诺沃文化相近;另一组与时代更古老的阿凡纳沃文化相近。也就是说,在同一地点,埋葬着两批体态不同的古欧洲人。

特别是墓中出土的一具中年女性干尸,经测定,表明是一具距今3800年的古尸。她体肤指甲均保存完好,有一张瘦削的脸庞,尖尖的鼻子、深凹的眼眶,褐色的头发披肩。

另外,她的上身裹着一块粗毛织的毯子,胸前的毯边用削尖的树枝别住,下身裹着一块羊皮,脚上穿一双翻毛皮制的鞋子,头上戴毡帽,帽上还插了两根雁翎,被世人称为“楼兰美女”。

在人类历史上,楼兰是个充满了神秘色彩的名字。它曾经有过的辉煌,形成了它在世界文化史上的特殊地位。

1900年,瑞典探险家斯文赫定正在罗布泊西部探测,偶然发现了一座高大的佛塔和密集的废墟,那里有雕刻精美的木头半埋在沙中,还有古代的铜钱。随后他们又在这片废墟东南部发现了许多烽火台一起延续到罗布泊西岸的一座被风沙掩埋的古城,这就是楼兰古城。

1901年,斯文赫定在遗址中掘取了大量汉文木简、文书,少量佉卢文书、古钱、精美木器等文物。推定该遗址就是汉文古籍中的“楼兰”城。

此后,美国、英国、日本等先后多次进入楼兰,进行盗掘。在20世纪初的考察过程中,大量楼兰文物被国外考察团带走。

20世纪50年代后,我国考察队在克服了重重困难以后到达了楼兰古城进行考察。1979年至1989年,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先后7次组队进入罗布荒漠调查楼兰故城。1980年对故城及城郊汉墓进行了发掘。

正所谓“绝代有佳人,幽居在空谷。”一直以来,人们都认为美女的踪迹是神秘莫测的,就像长在空谷里的兰花草一样。但是美人也也不一定都在山谷里,一眼望不到尽头的黄沙大漠里也有可能埋藏着绝世美人。1980年,人们在新疆挖掘出一具干尸。

研究者们通过各种各样的技术手段还原了干尸当时的容貌,大家都被她的美貌所震撼。可是让人们难以相信的是,如果用放大镜去看,这具尸体竟然会让人感到非常不适。那么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呢?公元326年,当时天下大乱,硝烟四起。割据敦煌莫,称霸一方的军阀也趁机攻打鄯善。

鄯善兵力不足,只能选择用献出楼兰公主的方式来换取短暂的和平与安宁。果不其然,军阀看到楼兰公主之后大为欢心喜悦。军阀不仅对她宠爱有加,还为她建造了一座宫殿。楼兰的女子个个都样貌出众。普通人为她们神魂颠倒,就连一些出家人也无法抵御这种美貌上的致命诱惑。

《魏书·祖渠传》记载,公元420年前后,克什米尔高僧昙无谶和鄯善公主曼头陀林之间就有着非常亲密的关系。昙无谶本来是想到楼兰古国弘扬佛法的,可是他也没想到自己竟然会被美貌的公主所诱惑。事情败露之后,他也只好仓皇的逃亡。

不过这一切都只是存在于古书古籍中,至于楼兰公主到底长什么样子也无人知晓。直到2005年4月4日,赵成文教授着手复原楼兰干尸的项目的时候这个秘密才被揭开。在当时那个时代,复原出干尸的样貌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但是这位在2002年4月就被授予一级警监警衔的教授丝毫不为困难所惧。

他决心要让楼兰美女的美貌重现于世,有的时候为了更加逼真的还原楼兰美女,赵成文教授要不分昼夜的做出上百种排列组合,并且从中筛选出最贴切的。功夫不负有心人,赵成文教授利用了很多先进的科学手段,并且参考“三庭五眼”的原则,终于在2005年4月10日还原了楼兰美女的画像。

复原出的画像上是一个年龄在35岁左右的女人,她有着大而深邃的双眼,高挺的鼻梁和小巧的嘴巴。这是非常典型的欧罗巴人种的象征。楼兰美女还戴着高高的粘帽,身上穿着粗制的毛呢制成的衣服。这一切都显示早在3800多年前,楼兰所处的位置就已经黄沙漫天了。

换句话说,这也意味着当时罗布泊的生态环境遭到了很大的破坏,绿化的面积急剧下降,所以导致整个罗布泊地区都无法抵御风沙的肆虐。 可是尽管如此,封山还是没能保护好这具美丽的尸体。按照常理而言,在高温和干燥的环境下,尸体会被很好的保存下来。

但是很快网友们就炸锅了,纷纷表示“不忍直视”,原来楼兰美女被发掘和下葬的时间相隔甚远,所以身体上还是发生了一些变化。人们如果用放大镜去看楼兰美女,就会发现她的身上有很多的虫卵。沉睡千年的尸体变成了虱子的乐园,这样一看,不禁让人后背发凉。

探险队在罗布泊发现百具干尸,这是不争的事实,但要说揭开了《山海经》记载的真相,这就言过其实了。第一点疑问是,在《山海经》中并没有说明夏朝和西欧人的大规模战斗是在楼兰古国这里发生的,也就是说在《山海经》中所提到的战争很有可能是作者虚拟出来的。

我国新疆的罗布泊是一个神奇的地方,原先这里是一个湖泊,其型犹如人耳,故被称之为“地球之耳”,又因环境复杂,还被称为“死亡之海”。在这里还诞生了一个神秘的国度——楼兰古国。

对于神秘的国度则是探险队员们的挚爱,特别是像楼兰古国这样神秘的存在,更是探险队的天堂。2005年,一支探险队前往楼兰古国探秘,当横穿罗布泊时,却意外的发现了树百具干尸,更让他们感到惊讶的是,这些干尸几乎都长着外国人的面孔形状。

这一发现,给科研带来了很大的价值,当科学家们通过对干尸进行现代化的科学研究后,发现了一个重大的秘密,这些干尸的碳14宣告了这些人曾经活跃在公元前15世纪。按照我国的历史来推算,15世纪应该是夏启时期,这可还是一个荒蛮时代,当时各部落为了争抢地盘、粮食、奴隶都会一言不合就开战。

《山海经》被誉为我国上古奇书,是先秦重要古籍。在这本古籍中保存了夸父逐日、精卫填海、大禹治水等让人津津乐道的远古神话传说和寓言故事。但《山海经》最有价值的还是在地理方面的贡献。在公元前15世纪,罗布泊就有部分拥有波斯血统的人生存在这里,由于没有文献记载而被人忽视了。言而总之,探险队发现的上百具干尸,非要牵强附会的往《山海经》上扯,这是不科学的。

��楼兰,是我国西部两汉魏晋时期一个绿洲城郭国,位于东经98°22′22〃,北纬40°29′35〃。即今新疆塔里木盆地,塔克拉马干沙漠东部,罗布泊西南�羌县境的大沙漠中。该城建于何时,尚未查明确切年代,大多数学者认为建于秦汉,消失于4世纪中期,也有认为湮没在5世纪。中外考古学家,探险家经一个世纪的探查,已初步查明古城面积约10万平方米,城南北、东西各长300米,城内有街巷、官署、寺庙、居民住宅等建筑,是两汉通西域丝绸之路上的军事、政治、经济、文化重镇,汉晋都在这里驻兵屯田,设置行政长官。这么一座绿洲古城为什么在短短不到半个世纪中就突然急速消失在茫茫大沙漠中1900年瑞典探险家发现楼兰遗址,轰动世界,对这座沉睡了15个世纪的灿烂文明,沟通中外文化经济交流的绿洲古城的突然消失惊诧不已,引来许多考古学家人文学者猎奇、探讨古城消失的原因。一个世纪过去了,众说纷纭,归纳起来大致有三个代表观点:第一,也是最早提出的"自然环境变化说";主要论据:冰山退缩导致河流流量减少,土地沙漠化,楼兰废弃。第二,"政治、经济中心转移说";主要论据:丝绸之路改道,楼兰失去优势衰败,最终废弃。第三,"人类活动破坏自然和谐说";主要论据:人类在创造高度文明的同时,也以惊人速度创造着沙漠化,楼兰的消失,与世界古文明消失的悲剧一样,因沙漠化的扩大而弃城。第三种观点在20世纪末期较盛行,媒体刊物发表文章,对楼兰现象视为人类破坏环境、毁灭古文明的典型,论述了人口增长、过度开发,破坏植被,干旱缺水沙漠化扩大,人类难以生存是绿洲古城迅速消失的直接原因。�

学术讨论百家争鸣,符合先进文化前进的方向,笔者认为:就共性而言:人类对水资源利用平衡与失调,必导致积水成患或干旱为灾。在绿洲生态环境中过度开发,滥砍滥伐破坏植被,则势必导致干旱加剧,沙漠扩大绿洲消失。但作为楼兰这样迅速消失的个性问题就得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探寻符合实际的科学结论。本文根据最近几年我国沙尘暴的频发,国际对自然灾害研究的新成果,提出"绿洲楼兰古城毁于沙尘暴"新说,就教于专家学者,有待于考古论证。为了说清这个观点,拟讨论下列三个问题:�

一、楼兰古城兴起与消失的大体过程;�

二、楼兰消失过程是渐变还是突变�

三、论证楼兰迅速消失是极端特异突害气候--沙尘暴所致的依据。�

(一)�

楼兰古城的兴起与消失,大体可分为4个阶段,即起始期,兴起期,鼎盛期,消失期。�

第一阶段起始期:1997年在楼兰地区发现距今3800年古墓沟六座古墓,陪葬品极简陋,仅有一包黄麻,一个草编小篓,篓中有10多粒小麦。墓主人都是男性,以麻布裹身,头戴尖顶毡帽,帽上插有羽毛,没有陶器金属等陪葬品和工具。考古学家王炳华认为:"当时生活相当原始、贫困、生产力不高"。��(1)�1980年春孔雀河尾闾铁板闸,出土一具距今3380年保存完好的女尸,也未发现其它陪葬品,说明时间推进了约500年,楼兰社会生产力,社会文明没有提高。2001年1月考古工作者重新找到了得而复失达60年的小河口墓地,内涵极为丰富,墓葬跨度由距今1600年左右到4000年。不论古墓沟墓群,还是小河口墓群都反映出楼兰地区居民起始于距今4000年上下,发展非常缓慢。�

第二阶段兴起期:历史上最早出现"楼兰"这个地名是西汉文帝四年(公元前176年)。匈奴王冒顿单于在给文帝信中说,匈奴军队"定楼兰、乌孙、呼揭及旁二十六国……"。��(2)�这里虽然说明楼兰已是一个国度,但不明确它是大国还是小国,是"居国"还是"行国"以及它的军事、政治地位。过了半个世纪汉武帝建元二年(公元前139年)汉使张骞出使西域,于元朔三年(公元前126年)回到长安在向武帝会报中说到"楼兰、姑师邑有城郭,临盐泽"。��(3)�回答了楼兰是一个绿洲城郭居国、临近水边,虽然"兵弱易击",但位置非常重要,影响王朝对西域的开发,"楼兰、姑师当道,苦之"。��(4)�要开发西域首先要打通通往西域的要道口楼兰。武帝元封三年(公元前108年)"虏楼兰王,遂破姑师"。其时楼兰是一个小国,介于汉王朝与匈奴王之间,到昭帝元风四年(公元前77年)汉王朝势力控制了楼兰,"更其国为鄯善国"。��(5)�应鄯善国国王尉屠耆之请,派遣伊循都尉镇守离城不远的伊循,驻军屯田保护鄯善国政权。从屯田起楼兰进入了兴起时期,然发展并不快,到元帝时(公元前48-33年)楼兰在西域几十个国家中仍是一个小国:户口1570,人口14100,胜兵2912人,职官有辅国候、谷阝胡候、鄯善都尉,击车师都尉,左右且渠、击车师君各1人,译长2人。��(6)�在昆仑山前7国中,户口、人口均排在第4位,胜兵人数排在第3位。把楼兰兴起时间定在公元前一世纪中叶,也许不会离谱。�

第三阶段鼎盛期:随着东汉魏晋与西域、中亚交流,丝绸之路畅通无阻,中西文化、贸易往来频繁,楼兰古城亦由兴起逐渐达到鼎盛。1999年12月在离楼兰48公里地方,发现一座魏晋时代古墓彩棺。彩棺集合着东西方文化特征,既绘有代表东方文化象征日、月的"朱雀"、"玄武",又覆盖着代表西方文化罗马风格的丝纹栽绒毛毯,死者为男性老年,着棉、绢质地的长袍。小河古墓群中亦发现彩棺,图案以黄、橘红、绿等色,绘有铜钱花卉纹,并以斜线分格。楼兰遗址出土的汉简,亻去卢文简,建筑遗存和《汉书》、《晋书》、《资治通鉴》等文献记录,都证明古城文化、经济在公元一世纪中叶至4世纪30年代,逐步达到鼎盛,跨度300余年。�第四阶段消失期:破译楼兰消失的确切时间,目前依据只有三条:①楼兰遗址发现的用亻去卢文写的有年代的简片卖:上书"兹伟大国王上天之子都伽·伐色摩那陛下在位十一年七月,诸民远离国境"。��(7)�伐色摩那国王于公元321-334年在位,按此推算11年应在公元332年,即东晋咸和七年。亻去卢文公元二世纪中叶至四世纪后半叶流行于于阗、鄯善一带,明显接受楼兰语与伊兰系诸语的影响,现在偶见于古佛经中。②楼兰遗址中,所发现的亻去卢文简、汉简,其年代记载都止于4世纪30年代,没有发现明确署有四世纪中叶及其以后的遗存。③公元399年即东晋安帝隆安三年高僧法显去印度求法,路径楼兰,这里已经是"上无飞鸟,下无走兽,遍望极目,欲求度处则莫如所拟,唯以死人枯目为标耳"。��(8)�以上三点完全可以认为楼兰消失在公元332-339年之间,时间跨度很短很短,具突变特征。

�(二)�

楼兰古城的消失是突变不是渐变。西汉初年张骞通西域时所见到楼兰经济,是"少田,寄田仰谷旁国","民随畜牧逐水草"。��(9)�当时农业经济很不发达,粮食依赖邻国。公元前77年驻军屯田,开始种植粟(即黍)、大麦、小麦耐旱作物。经过两个多世纪开发经营到晋初,这里已是"立屯田于膏腴之野,列邮置于要害之地,驰节走驿不绝于时月,商胡贩客日款于塞下"。��(10)�这些记载虽然是古人写的,也许会有谥美之嫌。现代人经过考证对古城面貌描绘为:森林茂盛水草丰,七里十万家,驼铃悠悠,商贾不绝,一派繁荣景象。��(11)�楼兰农业开发经济繁荣,交通繁忙,当政者已看到了保护生态保护森林的重要性,楼兰废墟中发现一份"森林保护法",规定:树活着时如将树连根砍断,罚马一匹;若砍断树枝,则罚母牛一头。��(12)�以上表明三点:①当代人研究两汉在楼兰常驻有屯军一万多人,最多时达一万五千人。��(13)�据此推算出垦耕面积达15万平方公里,比罗布泊总面积10万平方公里大三分之一,是不可能的,罗布泊地区也没有被垦遍。②楼兰总气候没有过大的向对人类生存生产严重不利的方向发展,或出现制约经济繁荣的不利的自然因素。③楼兰国当政者,包括汉晋派驻的使臣,已经注意到树木对保护生态的作用,有意识地保护树木,从这个侧面反映出楼兰地区没有因过度开发农业,而砍光伐光植被。�

就沙漠化扩大成因一般理论而言,如果因人类活动,农业过度开发,植被遭严重破坏,水土流失等成因,势必有一个相对较长的渐变过程,或呈阶段性。小河口墓地时间跨度2000多年,既有距今4000年的木乃伊,也有魏晋时代的彩桧棺,说明它们周边沙漠基本稳定,最起码在最后一批亡灵进入这座墓地时,沙漠没有较大或很大变化。如果沙漠向墓地推进,楼兰王国贵族成员绝不会仍埋到这里,也不会彩绘巨大木柱,建精美的木栅栏,醒目的享堂。假若是特殊极端异常自然灾害所致,情况就完全不同了,可能在较短时间内,毁灭掉一切文明。世界地球史上,古生物曾遭过五次大灭绝,每次起因都是突变的自然灾害引起的。�

楼兰古城在4世纪30年代,并没有反映出因过度垦耕,生态非常恶化臣民难以生存,弃城他迁的迹象,或已分批他迁的记述。相反,这一时期有不少出土遗存和历史文献,记述了中原和西域少数民族,对控制楼兰的斗争实录。如沙漠兵临城下即将弃之,争之有何意义�余太山《西域通史》根据亻去卢文简片卖论述:大约在公元270年以后,晋势力似乎撤离了楼兰,鄯善国王安归迦(在位时间3世纪50-90年代)和重要官员到楼兰视察活动,并在楼兰地区设立州、县、百户、十户等行政机构,各署长官审理案件、收税,管理官方籍账,且从鄯善腹地向楼兰移民,土地都沙漠化了移民干什么安归迦还接受晋王朝授予的"待中"、"大都尉"之职。�

楼兰遗址发现西晋咸和三年(公元328年)西域长史李柏为了抗击高昌与焉耆国搞统一战线,于五月七日致焉耆国王的文书,"善言问候,甚表关心和尊重,以示绝无敌意"。��(14)�此时略早于楼兰国王伐色摩那十一年。楼兰的消失就在于"突然"这个症结上,我们要弄清楚的也就是这个"突然"的原因。�

仅仅过了半个世纪90年代高僧法显依然走楼兰这条路线去印度,所看到的楼兰已经是一片荒凉了。但鄯善等国在内的广大楼兰地区并没有被沙漠吞食而消失,丝绸之路没有完全关闭。到公元8世纪唐代军旅诗人岑参仍留下一首过楼兰的诗句:"官车西去过楼兰,营幕傍临月窟寒。蒲海晓霜凝马尾,葱山夜雪扑旌竿"。当代考古也证明,罗布泊不是在4世纪因沙漠浸蚀而干涸的,而是经过10多个世纪的渐变才消失。1931年有人实测罗布泊南北长170公里,东西宽40-90公里,仍有较丰富的水生动、植物。1942年《申报地图》描述罗布泊面积为3006平方公里。��(15)�罗布泊的消失与楼兰古城的消失,是两个不同成因的结果,也就不能简单化,用一种理论来解释"突变"与"渐变"两个不同的现象。�

(三)�

我们认为楼兰消失的直接原因,是异常特大频发的沙尘暴。楼兰所在地干旱生态、风沙、高温高寒,从本质上说是地壳运动形成的自然现象,无人为痕迹,并非始于两汉对这个地区的农业开发。因此说楼兰迅速消失,实质应归咎于自然,但绝不否定人类不科学的开发活动推波助澜作用。2002年3月21日中科院叶笃正院士向媒体说:"我们要重新认识沙尘暴",沙尘暴"从本质上讲是一种自然现象,人类虽然可在减轻其危害方面有所作为,但不能彻底根治"。2002年4月24日媒体报导:我国首次发现西汉时期敦煌地区发生沙尘暴的汉简。我国史书也有沙尘暴气候的记载:《诗经·邶风·终风》有"终风且霾"句,《后汉书·郎岂页传》有"时气错逆,霾雾蔽日"。"霾",《辞海》解释为:"大气混浊态的一种天气现象"。即夹着沙尘飞扬的沙尘暴。古籍中把沙尘暴写成"黄雾"、"飞沙走石"、"黑气"、"黑雾"等认为是一种不祥之兆。《晋书·天文志》说:"凡天地四方昏氵蒙若下尘,十日、五日已上,或一日或一时,雨不沾衣而身有土,名霾,故曰天地霾,君臣乖"。《晋书》记载:从公元249年,即三国魏齐王曹芳嘉平元年;到公元402年即东晋安帝元兴元年,153年中记录了15次严重灾害性沙尘暴,其中有一年两次的。录之如下:�

魏齐王嘉平元年(公元249年)正月壬辰,西北大风,发屋拆树木,昏尘蔽天。�

孙休永安元年(公元258年)十一月甲午,风四转五复,蒙雾连日。十二月丁卯夜有大风发木扬沙。�

西晋怀帝永嘉五年(公元311年)十二月,黑气四塞。�

西晋愍帝建兴二年(公元315年)正月己已朔黑雾,着人如墨,连夜五日乃止。�

东晋元帝大兴四年(公元321年)八月,雾埃氛蔽日。�

东晋元帝永昌元年(公元322年)十月,京师大雾,黑气蔽天,日月无光。�

东晋明帝太宁元年(公元323年)正月癸已,黄雾四塞。二月又黄雾四塞。�

东晋穆帝永和七年(公元351年)三月,凉州大风拔木,黄雾下尘。�东晋孝武帝宁康三年(公元376年)三月,朔,暴风迅起,飞沙扬砾。

�东晋孝武帝太元四年(公元379年)八月乙未,暴风扬沙石。�

东晋孝武帝太元八年(公元383年)癸未,黄雾四塞。�

东晋安帝元兴元年(公元402年)十月酉申,朔黄雾混浊不雨。�

就以上不完全资料统计:3世纪3次;4世纪9次,其中311-315年2次,321-323年3次,351-383年4次;5世纪1次;总计13个年度15次。非常清楚表明:4世纪属于"沙尘暴百年多发期",一个世纪中有两个多发高峰,第一峰期出现在20-30年代,第二峰期出现在50-80年代。这与文字记载的"诸民远离国境","上无飞鸟,下无走兽"完全吻合。由此认为毁灭楼兰绿洲古城直接原因,是4世纪多次出现的特大沙尘暴,祸首在蒙古国和我国西部大沙漠。对这个观点我们不妨用2000年、2001年、2002年,我国出现的沙尘暴天气作历史反证:�

20世纪50-60年代,我国沙尘暴出现的次数呈下降减少趋势,90年代逆转,21世纪上升,2001年1-5月频繁,规模和频度都超过以往,为20世纪90年代以来所罕见,共出现18次沙尘天气,扬沙日数达24天。专家说"近年我国强沙尘暴陡增,是因为处于厄尔尼诺事件的高峰期所致"。提出"我国已进入沙尘百年多发期"的警告。2002年3月19、20两天新疆、甘肃、北京、天津直至长江以南18个省市区,出现近10年以来最大的一场沙尘暴天气,能见度一般在500米以下,有些城市路灯自动开启,甘肃东部还出现特强沙尘暴--黑风暴,伸手不见五指,绘昌县能见度为零。近年来我国已出现因沙尘天气,沙丘逼近迁村、迁乡、甚至要迁县城的事。�

本文讨论的内容,不是沙漠化和沙漠化扩大化的成因问题,而是楼兰绿洲在不到半个世纪中迅速消失的直接原因问题,探讨它有助于认识自然灾尊重自然法规。�

2002年3月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报导:俄罗斯远东濒海水文中心主任鲍·库巴说:"濒海地区出现的特大沙尘暴天气,是俄罗斯远东地带百余年来从未有过的"。俄罗斯远东地区的雨量和蒸发量与我国西部地区相比,悬殊太大,同样出现了沙尘暴。我国科学家刘纪远说:2002年"3月20日这样强度和规模的沙尘暴是百万年尺度全球变化的结果"。所以探讨楼兰绿州迅速消失的原因不能停留在总结列祖列宗"过度"开发农业的"错误"方面,而要扩大视野。�

人类社会总是要前进发展的,不可能永远停留在原始森林,狩猎充饥,不食粮食的原始水平。开发农业是永恒的主题,今后还得开发,问题是开发规划全面不全面实际不实际,违不违反自然法则,牺牲不牺牲长远利益等科学含量。我们希望积极加强对自然灾害预测、防范、减少灾害损失的研究。

1900年,瑞典探险家斯文•赫定正在罗布泊西部探测,偶然发现了一座高大的佛塔和密集的废墟,那里有雕刻精美的木头半埋在沙中,还有古代的铜钱。随后他们又在这片废墟东南部发现了许多烽火台一起延续到罗布泊西岸的一座被风沙掩埋的古城,这就是楼兰古城。1901年,斯文•赫定在遗址中掘取了大量汉文木简、文书,少量佉卢文书、古钱、精美木器等文物。推定该遗址就是汉文古籍中的“楼兰”城。

楼兰古城遗址是全国重点丈物保护单位,位于东径89°55′22〃,北纬40°29′55〃〃,若羌县境内罗布泊以西,北距孔雀河故道南岸16公里,东距罗布泊北岸28公里处,整个遗址散布在罗布泊西岸的雅丹地形之中。

楼兰佛塔和“三间房”成为楼兰遗址的标志,古城遗址包括城区面积10.8万平方米和东郊墓地MA、HB、周围寺院民居遗址及楼兰贵族墓。1901年3月瑞典探险家斯文·赫定在维吾尔向导奥尔得克的帮助下发现了楼兰古城,从挖掘出上的佉卢文简牍“kroraina”一词推定古城原名楼兰。

历史上,楼兰是西汉时西域三十六国之一。张骞通西域后,楼兰成为东西方交通的重要孔道。魏晋之时,西域长史驻楼兰城,使之成为西域政治、军事、经济、文化中心。古丝绸之路南、北两道早些时候就从楼兰分道。楼兰城作为亚洲腹部的交通枢纽城镇,在东西方文化交流中曾起过重要作用。汉朝、匈奴和周围一些游牧民族国家经常为争夺楼兰进行大规模战争。

楼兰被人们称为“一块紧张的世界史的纪念碑”。曾盛极一时的西域重镇在公元3世纪后迅速地悄然退出历史舞台,直到一千七百年后的今天,还保持着她“谢幕”时的姿态,令人恍忽觉得历史就发生在昨天,这一切至今还是个没有真正揭开的谜底。到了唐代,“楼兰”就几乎成了边远的代名词。李白的《塞下曲》中就有“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的诗句。

楼兰王国的历史还远不是一个楼兰古城所能揭开的。根据孔雀河故道下游太阳墓地和小河 5号墓地出土的干尸,考古专家向人们揭示了楼兰的历史:上溯4000年左右的一段时期,楼兰地区生活着一支以游牧为生的金发碧眼的原始欧洲人种,他们留下几具干尸,就神秘地走了。

其后的2000多年,楼兰找不到一丝痕迹,史书中也没有半点墨迹。汉一晋时期,楼兰地区出现了蒙古人。这时的楼兰演绎出农业文明,并以其在丝绸之路上的重要地理位置,传递着东西方文明。而在晋代之后的1500年,楼兰再次消失得无影无踪,直到100年前,人们才在塔克拉玛干沙漠的东缘,偶然看见了楼兰残破的城墙和佛塔。

有的学者认为:斯文·赫定发现的这个楼兰古城既不是早期楼兰王国的都城,更不是楼兰改国名为鄯善后的国都(扌于)泥城,因为楼兰古城碳 14测定的年代不早于东汉。斯坦因在黄文弼发现的土垠遗址西南不远处发现了一座汉代古城(编号LE城),新疆考古研究所称其“方城”,位于罗布泊北岸之西,铁板河末流的河网地带,“方城”距离楼兰古城24公里,北京大学林梅村教授认为这是早期的楼兰都城。

当时的楼兰王国还是罗布泊附近一个半耕半牧的弱小国家,丝绸之路开通后,楼兰成为中西交通的枢纽。由于楼兰王安归与匈奴勾结,不断地在丝绸之路上劫杀汉使,汉朝大将军霍光便派傅介子前往西域刺杀安归。傅介子带着刺客来到楼兰,假称要赏赐安归金币。安归大喜,应邀与傅介子一起饮酒,傅介子有意灌醉安归,将其扶到屏风后,命两名刺客杀了安归。左右王公贵族见状纷纷逃散。傅介子立即召告楼兰国民:“安归王对汉朝犯下了死罪,天子派我来杀掉他,现在汉朝的部队已赶到,改立在长安纳为人质的安归的弟弟尉屠焉为新国王。”傅介子斩下安归的首级,派快马送回长安,悬于长安未央宫北门下示众。

平定楼兰之乱后,汉昭帝即诏立尉屠焉为新王,并改楼兰国名为鄯善,授予国印,赐宫女为妻及大批车马和辎重。行别时尉屠焉对汉昭帝说:“我长期在长安居住,现在回去当国王,孤身一人,恐难服众。而且前王子尚在,回去后恐被其仇杀。楼兰国中有伊循城,那是一块富饶美丽的绿洲,天子可派一名将领率部队到那里屯田积谷,也使臣有所依靠。”

于是汉朝即派一名司马,带兵40人随尉屠焉一起回西域。尉屠焉继位后,于公元前77年将国都从罗布泊北岸的楼兰故都(方城)迁到(扌于)泥城(今若羌县城),汉朝在(扌于)泥城以东的伊循城(36团米兰遗址)也设立了伊循都尉。此后楼兰故都没有再发展,估计只有原王室贵族仍居住在这里,从2003年楼兰贵族墓的发掘,也说明了这一点。

东汉时期,班超的儿子班勇继承父业任西域都护,派手下索励率酒泉、敦煌兵千人到罗布泊屯田造房,并召集鄯善、焉耆、龟兹等国士兵各一千人在孔雀河下游拦河筑坝,引水开荒,积粟百万。由于孔雀河被拦,导至下游楼兰故都水源断绝而废弃。屯田士卒在罗布泊西岸起“白屋”,建新城,逐渐形成了今天可看见的有“三间房”的楼兰古城,并将此发展成为西域长史府治所。

2003年3月19日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楼兰考古队在对楼兰被盗墓葬进行清理时,发现了墓室中的壁画。这座墓葬距LE方城约4公里,距离楼兰古城24公里。墓室规模较大,前后室均绘壁画,前室东壁所绘身着华丽服装的男女人物形像,是墓主人高贵身份的显示。专家否定了这是楼兰“王陵”的说法,推测其为3世纪前后“城内一个贵族家族的合葬墓。

说法一:楼兰消失于战争,公元五世纪后,楼兰王国开始衰弱,北方强国入侵,楼兰城破,后被遗弃。

说法二:楼兰败于干旱缺水,生态恶化,上游河水被截后改道,人们不得不离开楼兰。楼兰曾颁布过迄今为止发现的世界上最早的环境保护法律。

说法三: 楼兰的消失与罗布泊的南北游移有关, 斯文·赫定认为,罗布泊南北游移的周期是1500年左右。3000多年前有一支欧洲人种部落生活在楼兰地区,1500多年前楼兰再次进入繁荣时代,这都和罗布泊游移有直接关系。

说法四:楼兰消失与丝绸之路北道的开辟有关。经过哈密(伊吾)、吐鲁番的丝绸之路北道开通后,经过楼兰的丝绸之路沙漠道被废弃,楼兰也随之失去了往日的光辉。

说法五:楼兰被瘟疫疾病毁灭。一场从外地传来的瘟疫,夺去了楼兰城内十之八九居民的生命,侥幸存活的人纷纷逃离楼兰,远避他乡。

说法六:楼兰被生物入侵打败。一种从两河流域传入的蝼蛄昆虫,在楼兰没有天敌,生活在土中,能以楼兰地区的白膏泥土为生,成群结队地进入居民屋中,人们无法消灭它们,只得弃城而去。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