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有介绍鬼神的史书吗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08-07浏览:1收藏

古代有介绍鬼神的史书吗,第1张

先秦时的古籍《山海经》、《黄帝说》等

战国时的《穆天子传》、《归藏》等

两汉时的《列仙传》、《神异经》、《括地志》等

东晋时的《搜神记》

六朝时的《博物志》、《幽明录》、《齐谐记》等

唐朝时的《传奇》、《玄怪录》等

宋朝时的《太平广记》、《稽神录》等

明朝时的《封神传》、《西游记》、《语林》、《剪灯新语》等

清朝时的《聊斋志异》、《平妖记》、《阅微草堂笔记五种》等

“天”是指天神。在佛教中,天神的地位并非至高无上,只不过比人能享受到到更大、

更长久的福报而已。佛教认为一切事物无常,天神的寿命终了之后,也是要死的。天神临死

之前有五种征状:衣裳垢腻、头上花萎、身体臭秽、腋下汗出、不乐本座(第五个征状或说

是“玉子离散”),这就是所谓“天人五衰”,是天神最大的悲哀。帝释是众天神的领袖。

“龙”是指神。佛经中的龙,和我国的传说中的龙大致差不多,不过没有脚,有的大蟒

蛇也称为龙。事实上,中国人对龙和龙王的观念,主要是从佛经中来的。佛经中有五龙五、

七龙王、八龙王等等名称,古印度人对龙很是尊敬,认为水中主物以龙的力气最大,因此对

德行崇高的人尊称为“龙象”,如“西来龙象”,那是指从西方来的高僧。古印度人以为下

雨是龙从天海中取水而洒下人间。中国人也接受这种说法,历本上注明几龙取水,表示今年

雨量的多寡。龙王之中,有一位叫做沙竭罗龙王,他和幼女八岁时到释迦反牟尼所说法的灵

鹫山前,转为男身,现佛之相。她成佛之时,为天龙八部所见。

“夜叉”是佛经中的一种鬼神,有“夜叉八大将”、“十六大夜叉将”等名词。“夜叉

”的本义是能吃鬼的神,又有敏捷、勇健、轻灵、秘密等意思。《维摩经》注:“什曰:‘

夜叉有三种:一、在地,二、在空虚,三、天夜叉也。’”现在我们说到“夜叉”都是指恶

鬼。但在佛经中,有很多夜叉是好的,夜叉八大将的任务是“维护众生界”。

“乾达婆”是一种不吃酒肉、只寻香气作为滋养的神,是服侍帝释的乐神之一,身上发

出浓冽的香气,“乾达婆”在梵语中又是“变幻莫测”的意思,魔术师也叫“乾达婆”,海

市蜃楼叫做“乾达婆城”。香气和音乐都是缥缈隐约,难以捉摸。

分类: 理工学科

解析:

有不有鬼,这要看鬼怎么定义,“鬼”在古籍中是指一种动作敏捷的猿,主要生活在四川三峡一带,这种鬼当然有。至于说什幺小鬼、赌鬼、酒鬼有不有,大家都知道。

人们一般说的鬼,其实是从古籍中引申出来的,“神出鬼没”如“鬼”的“人的灵魂”,灵魂可以象人一样活动,甚至比人还强很多,可以转世投胎,我个人是不相信的,你想,世界上各个民族的“神”和“鬼”都不一样,但都认为全世界都那样,这是非常矛盾的,如果你有较多的科学知识,你会发现“鬼”之说,确实只不过是一种信仰。

但现在有一种科学的“鬼”说,就是人在死了以后,他的脑电波,还可以在一定时间内产生,他生前的脑电波在地球、宇宙中反射后,也可能反射到后人的脑中,如果,死人的脑电波与接收者的脑电波频率一致或接近、成整倍数,电波会产生共振,被放得很大,那么,死人的电波,或者说死人生前的思想、想法就会对接收者产生比较明显的影响,被接收者感知,这种影响与感知,其实与传统的“鬼”也没有什么区别了。

随着科学的进步,不久的将来,人完全可以把自己的思想,比较完整地输入一台强大的电脑,这些思想作为一个系统在联上互联网后,可以与别的活着的、死去的别人的思想系统交流、讨论问题、分析问题,甚至派生出自己的分支,那么它与传统的鬼也没有什么区别了。

之所以有那么多人相信鬼神,在过去,是因为人类在发展中,有很多无法解答的问题,只好找一个简单的安慰自己的说法,也就是所谓鬼神,在现代科学技术较为发达的时代,是因为人们没有了长久的寄托,想到人死如灯灭,直到永远都不会再感知世界,所以很多人在年龄越来越大,越来越接近死亡的时候,都愿意相信(或愿意欺骗自己)“鬼神”的存在,以寄托自己永久的“未来”。

1:唐代李朝威传奇小说《柳毅传》中人物洞庭龙女,遭夫家虐待,书生柳毅帮她脱离苦难,几经波折,终成夫妇 2:

牛头马面是冥府著名的勾魂使者。鬼城酆都,及各地城隍庙中,均有牛头马面的形象。

牛头来源于佛家。牛头又叫阿傍,其形为牛头人身,手持钢叉,力能排山。据《铁城泥犁经》说:阿傍为人时,因不孝父母,死后在阴间为牛头人身,担任巡逻和搜捕逃跑罪人的衙役。 3:鬼神故事的经典! 话说唐时洛阳名士李源,字子澄,是一位学富五车的饱学之士。其父名李橙。唐玄宗末年,发生安禄山之乱,李橙死于乱军之手。李源见父亲已死,悲痛万分,复见世事纷扰,遂绝意仕途,发愿为父守孝,至死一不为官二不娶妻。就到惠林寺隐居起来,渐渐地,发现寺中僧人圆泽颇有文才,为人又纯正,故结为莫逆之交。闲时,两人游山玩水,追古寻幽,遣兴抒怀,常有诗词歌赋相和。

有一次,两人同游峨嵋山。李源本想从荆州沿三峡到峨嵋山。圆泽觉得这样不好,认为从首都长安斜谷路过去更为方便。李源坚决不答应,说:“我已下决心谢绝人世,更无追求仕途的欲望,岂可再提到什么京师长安呢!”

圆泽沉默良久,说:“行止本不由人定,那就随你所愿吧。”于是两人从荆州入四川。路过南浦这个地方时,他们看见一位妇女,背负瓦瓮在汲泉水。只见她外穿旧衣,内着锦裆,身怀六甲的样子。圆泽平静地对李源说:“她就是我要托身转世的所在。”

李源不明白圆泽的话,忙问:“你说什么?”

圆泽说:“这位妇人姓王,我本该成为她的儿子,已经怀了三年了,因为我迟迟不来投胎,所以她一直做不了母亲,养不了儿子。今天既然遇上了,看来已无法躲避。你当念佛号助我速生。”

圆泽香汤沐浴后,对李源说:“我与你交往深厚,彼此知心,今天大限已到,就此别过。三天之后,你要到我投身的家里来,那时正在为新生儿沐浴。新生儿就是我的再生,我那时将以笑为验。还有请你记住,十三年后,我们还会在杭州灵隐天竺相见。”

李源知道圆泽所说非妄,心生悲戚之心,不得不与圆泽诀别。圆泽说罢趺跏坐化了。那边厢王姓妇女生下了儿子。三日后,李源依嘱到圆泽投胎的家里看他,果然,那小儿正被沐浴着,他见李源来,冲着他咧开嘴笑起来。

自从圆泽转世后,李源无心去峨嵋山,返身隐居于惠林寺。于日升月落之间,十三个春秋过去了。李源不忘旧约,只身从洛阳前往杭州,欲在灵隐天竺与圆泽相会。天竺道上,观不尽诱人景色,听不尽溪泉淙淙。但李源无心赏景,他只想看到前世的好友圆泽。边走边想:他真能践约吗?他还像自己那样记住今天这个日子吗?他会不会早忘了十三年前的盟约了?可他一刻都不敢忘!心心念念记着这个前世今生的约,圆泽会不会因为隔了世而淡忘了呢?来到葛源亭畔,正在寻思间,只听有人在隐隐约约地叫喊他:“李源,李源!”

他源循声望去,只见涧水对岸,有一牧童,梳着菱髻,骑在牛背上,唱着竹枝词,一见是他,便朝他挥手相喊:“李源,李源!”李源仔细一看,发现这牧童形貌酷似前世的圆泽,便知圆泽是真的守约的。转世为牧童的圆泽坐在牛背上,对着他唱了一首竹枝词:

三生石上旧精魂,赏月吟风不用论。

惭愧故人远相访,此身虽异性常存。

李源知道圆泽虽身是隔世之身,然旧日性情没有变,一时间百感交集,晃似前世的圆泽朝他走来了,他问:“你身体好吗?”

圆泽笑着说:“李公,你是个守信用的人!可惜你的尘缘未了,我们无法再续前缘了,请你继续勤加苦修。”说完又唱道:

身前身后事茫茫,欲话因缘恐断肠。

吴越山川寻已遍,却回烟棹上瞿塘。 日本古代经典:你可以去了解:桃太郎的故事。真心希望你能采纳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