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鲁亮侪事》(袁枚)古文翻译成现代文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08-07浏览:1收藏

《书鲁亮侪事》(袁枚)古文翻译成现代文,第1张

作者或出处:袁枚

古文《书鲁亮侪事》原文:

己来冬,余谒孙文定公于保定制府。坐甫定,阍启清河道鲁之裕白事。余避东厢,窥伟丈夫年七十许,高眶,大颡,白须彪彪然;口析水利数万言。心异之,不能忘。

后二十年,鲁公卒已久,予奠于白下沈氏,纵论至于鲁。坐客葛闻侨先生曰:「鲁字亮侪,奇男子也。田文镜督河南,严,提、镇、司、道以下受署惟谨,无游目视者。鲁效力麾下。

「一日,命摘中牟李令印,即摄中牟。鲁为微行,大布之衣,草冠,骑驴入境。父老数百扶而道苦之,再拜问讯,曰:『闻有鲁公来代吾令,客在开封,知否?』鲁谩曰:『若问云何?『曰:『吾令贤,不忍其去也。』又数里,见儒衣冠簇簇然谋曰:『好官去可惜!伺鲁公来,盍诉之?』或摇手曰:『咄!田督有令,虽十鲁公奚能为?且鲁方取其官而代之,宁具舍己从人耶?』鲁心敬之而无言。

「至县,见李,貌温温奇雅,揖鲁入,曰:『印待公久矣。』鲁拱手,曰:『观公状猊、被服,非豪纵者,且贤称噪于士民,甫下车而库亏,何耶?』李曰:『某,滇南万里外人也,别母游京师。十年,得中牟,借俸迎母;母至,被劫,命也!』言未毕,泣。

「鲁曰:『吾暍甚,具汤浴我。』径诣别室,且浴且思,意不能无动。良久,击水誓曰:『依凡而行者,非夫也!』具衣冠,辞李。李大惊,曰:『公何之?』曰:『之省。』与之印,不受;强之,曰:『毋累公!』鲁掷印铿然,厉声曰:『君非知鲁亮侪者!』竟怒马驰去。合邑士民焚香送之。

「至省,先谒两司,告之做。皆曰:『汝病丧心耶?以若所为,他督抚犹不可,况田公耶』!明早,诣辕,则两司先在。名纸未投,台辕传呼鲁令入。田公南南坐,面铁色,盛气迎之。旁列司、道以下十余人。晲鲁,曰:『汝不理县事而来,何也?』曰:『有所启。』曰:『印何在?』曰:『在中牟。』曰:『交何人?』曰:『李令。』田公干笑,左右顾,曰:『天下摘印者宁有是耶?』皆曰:『无之。』两司起,立谢,曰:『某等教饬无素,至有狂悖之员,请公并劾。鲁付某等严讯朋党情弊,以惩余官。』

「鲁免冠,前,叩首,大言曰:『固也,待裕言之。裕一寒士,以求官故来河南,得官中牟,喜甚,恨不连夜排衙视事。不意入境时,李令之民心如是、士心如是;见其人,知亏帑故又如是。若明公已知其然而令裕往,裕沽名誉,空手归,裕之罪也;若明公未知其然而令裕往,裕归陈明,请公意旨;庶不负大君子爱才之心与圣上以孝治天下之意。公若以为无可哀怜,则再往取印未迟。不然,公辕外官数十,皆求印不得者也;裕何人,敢逆公意耶!』

「田公默然。两司目之退。鲁不谢,走出。至屋溜外,田公变色;下阶,呼曰:『来!』鲁入,跪,又招,曰:『前!』取所戴珊瑚冠覆鲁头,叹曰:『奇男子!此冠宜汝戴也。微汝,吾几误劾贤员。但,疏去矣,奈何?』鲁曰:『几日?』曰:『五日,快马不能追也。』鲁曰:『公有恩,裕能追之。裕少时日行三酉里,公果欲追疏,请赐契箭一支以为信。』公许之,遂行。五日而疏还。中牟令竟无恙。以此鲁名闻天下。」

先是,亮侪父某为广东提督,与三藩要盟。亮侪年七岁,为质子于吴。吴王坐朝,亮侪黄夹衫,戴貂蝉侍侧。年少豪甚,读书毕,日与吴王帐下健儿学赢越勾卒、掷涂、赌跳之法,故武艺尤绝人云。

“吾侪所学关天意”之句出自()。

A龚自珍

B陈寅恪

C郑玄

D王静安

正确答案:B

1 获麟解文言文答案宜是什么意思

《获麟解》是作者韩愈通过以麒麟自喻来抒发怀才不遇之情的一篇文章。

原文如下:

麟之为灵,昭昭也。咏于《诗》,书于《春秋》,杂出于传记百家之书,虽妇人小子皆知其为祥也。

然麟之为物,不畜于家,不恒有于天下。其为形也不类,非若马牛犬豕豺狼麋鹿然。然则虽有麟,不可知其为麟也。

角者吾知其为牛,鬣者吾知其为马,犬豕豺狼麋鹿,吾知其为犬豕豺狼麋鹿。惟麟也,不可知。不可知,则其谓之不祥也亦宜。虽然,麟之出,必有圣人在乎位。麟为圣人出也。圣人者,必知麟,麟之果不为不祥也。

又曰:“麟之所以为麟者,以德不以形。”若麟之出不待圣人,则谓之不祥也亦宜。

文中有两处出现“宜”,如下:

1、不可知,则其谓之不祥也亦宜——不认得,那么人们说它不祥也就很自然了。

2、若麟之出不待圣人,则谓之不祥也亦宜——没有圣人在世能够认得,那么说它不吉祥也是合适的。

在这两句中“宜”字作为形容词,可译为合适。

2 韩愈的获麟解的译文

译文:

麟是象征灵异、祥瑞的动物,是显而易见的。在《诗经》中被歌颂过,在《春秋》中也有记载,传记百家之书也夹杂着记述。即使妇女儿童也知道它是吉祥之物。

但是麟是野生动物,不被家庭所豢养,自然界也不常有。它的外形什么也不像,不像马、牛、犬、猪、豺狼、麋鹿那样。既然这样,即使有麟,人们也不认识它是麟啊。

有角的我知道它是牛,有鬃毛的我知道它是马,犬猪豺狼麋鹿,我知道它们是犬猪豺狼麋鹿,只有麟没法认得。不认得,那么人们说它不祥也就很自然了。虽然这样,有麟出现,就必然有圣人在世谋政,麟是因为圣人才现形于世。圣人一定能认识麟。麟终究并非不祥之物啊。

又听说:麟之所以被称作麟,是按照德而不是按照外形。假若麟自行出现,而没有圣人在世能够认得,那么说它不吉祥也是合适的。

《获麟解》是唐代文学家韩愈的作品。韩愈在文中以麒麟自喻,他认为麒麟之所以称为仁兽,是由于出现在圣人在位的时候;如果不等待圣人在位的时候而出现,就会称为不祥之兽了。他借此抒发自己怀才不遇,生不逢时的感慨。文章曲折反复,富于变化,姑显得波澜起伏而寓意深远。

原文:

《获麟解》

麟之为灵,昭昭也。咏于《诗》,书于《春秋》,杂出于传记百家之书,虽妇人小子皆知其为祥也。

然麟之为物,不畜于家,不恒有于天下。其为形也不类,非若马牛犬豕豺狼麋鹿然。然则虽有麟,不可知其为麟也。

角者吾知其为牛,鬣者吾知其为马,犬豕豺狼麋鹿,吾知其为犬豕豺狼麋鹿。惟麟也,不可知。不可知,则其谓之不祥也亦宜。虽然,麟之出,必有圣人在乎位。麟为圣人出也。圣人者,必知麟,麟之果不为不祥也。

又曰:"麟之所以为麟者,以德不以形。"若麟之出不待圣人,则谓之不祥也亦宜。

韩愈(公元768年~公元824年)字退之,唐代文学家、哲学家、思想家,河南河阳(今河南省孟州市)人,汉族,郡望河北昌黎,世称韩昌黎。晚年任吏部侍郎,又称韩吏部。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谥号"文",又称韩文公。后人尊称他为"唐宋八大家"之首,与柳宗元并称"韩柳",有"文章巨公"和"百代文宗"之名。曾积极参加讨伐淮西叛藩吴元济的战争,任裴度的行军司马。思想上,韩愈崇奉儒学,力排佛老。著有《韩昌黎集》四十卷,《外集》十卷,《师说》等等。他提出的文道合一、气盛言宜、务去陈言、文从字顺等散文的写作理论,对后人很有指导意义。

3 获麟解的注释译文

①麟:麒麟(qí lín),古代传说中的一种动物,状如鹿,牛尾,狼额,马蹄,五彩腹。其性柔和,古人把它当作仁兽,作为吉祥的象征。

②灵:灵异,神奇之物。《礼记》曰:“麟、凤、龟、龙,谓之四灵。”

③昭昭:明白。

④《诗》:即《诗经》,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其中就有《周南·麟之趾》篇。

⑤《春秋》:本为周代史书的通称,到孔子根据鲁史材料修成一部《春秋》时,这才变为专名,就是六经之一的《春秋经》,为我国最早的一部编年体断代史。《史记》所谓《春秋》,实指《左传》。《春秋》上有关于获麟的记载。其实在《荀子》、《大戴礼记》、《史记》、《汉书》等古籍中,都提及麟。

⑥祥:祥瑞。

⑦畜(xù):饲养。

⑧恒有:常出现。

⑨类:相似。

⑩麋(mí):也叫“驼鹿”或“犴(hān)”。

⑪然则:既然如此。

⑫鬣(liè):马颈上的长毛。

⑬果:确实,果然。 麟是象征灵异、祥瑞的动物,是显而易见的。在《诗经》中被歌颂过,在《春秋》中也有记载,传记百家之书也夹杂着记述。即使妇女儿童也知道它是吉祥之物。

但是麟是野生动物,不被家庭所豢养,自然界也不常有。它的外形什么也不像,不像马、牛、犬、猪、豺狼、麋鹿那样。既然这样,即使有麟,人们也不认识它是麟啊。

有角的我知道它是牛,有鬃毛的我知道它是马,犬猪豺狼麋鹿,我知道它们是犬猪豺狼麋鹿,只有麟没法认得。不认得,那么人们说它不祥也就很自然了。虽然这样,有麟出现,就必然有圣人在世谋政,麟是因为圣人才现形于世。圣人一定能认识麟。麟终究并非不祥之物啊。

又听说:麟之所以被称作麟,是按照德而不是按照外形。假若麟自行出现,而没有圣人在世能够认得,那么说它不吉祥也是合适的。

4 “春秋绝笔,瑞应在麟”这段话怎么解释

西狩获麟 “西狩获麟”发生在春秋末期鲁国西境大野泽地其有文字记载的历史,首先见于战国成书的我国最早的一部编年史《春秋》:战国史学家公羊高撰写的《公羊传》和谷梁赤撰写的《谷梁传》,也都记载了这方面的内容与孔子同代人左丘明的《左传·卷十二》载:哀公十四年春,西狩于大野,叔孙氏之车子钥商获麟,以为不祥,以赐虞人仲尼观之曰:“麟也”《东周列国志》载:周敬王三十九年,鲁哀公狩于大野,叔孙氏家臣钥商获一兽,鹿身、牛尾、马蹄,头上有一肉角,怪而杀之孔子叹曰:‘仁兽,麟也,孰为来哉’,使弟子埋之《东周列国志》虽系历史小说,但所记载的内容和史书基本相同,决非虚拟《史记·孔子世家》载:鲁哀公十四年春,西狩大野,叔孙氏之车子钥商获兽,以为不祥,仲尼视之曰:“麟也”,取之在其《集解》和《正义》中又注:“大野,薮名,鲁田圃之常处,盖今巨野是也” 《兖州府志·圣里志》载:“周敬王三十九年春(哀公十四年),西狩于大野叔孙氏家臣钥商获麟”“折其左足,载以归叔孙氏以为不祥,弃之郭外,使人告孔子曰:有麋而角者何也?孔子往观之曰:麟也,胡为乎来哉!反袂拭面,涕泣沾衿叔孙氏闻之,然后取之子贡问曰:夫子何泣也!孔子曰:麟之至为明王也,出非其时而见害,吾是以伤之”。

5 阅读下文,完成后面题目记丐侠来懋斋先生者,家况奇贫,性慷慨而有

小题1:D小题2:C小题3:A小题4:①这是区区小事,有什么艰难?我们愿意为此尽力,用沿途乞讨得到的钱物,供给先生食用。

②刚到达乡里,亲戚朋友问寒问暖表示庆贺的人很多,肩挨肩,脚跟脚。 小题5:所憎者有功必赏/所爱者有罪必罚/存善天下鳏寡孤独/振赡祸亡之家/其自奉也甚薄/其赋役也甚寡/故万民富乐而无饥寒之色 小题1: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文言实词考查是文言文常见考点,涉及一词多义、古今异义、通假字、词类活用等多个知识点,对于常见文言实词,应熟练掌握。此题重点考查一词多义现象。

D项,间:暗中。小题2: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筛选文本信息,正确判断属于文中人物性格的选项。

解答此类试题,需要将选项内容与题干要求进行比对,选出符合题干的项。A前句是群丐的感激之言,后句属于先生“品性”B前句属于群丐的“侠义”,而后句是说先生应试得中获任。

C前句是说群丐决意不连累先生做官的侠义,后句是说先生既怕群丐随他赴任有厄观瞻,又怕负恩于群丐的迟疑品性。符合题意。

D前句是说群丐不领赏的侠义,后句则是叙述先生政绩。小题3: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正确理解和分析文本的能力。

本文是一篇传记,记述了来懋斋先生从应试为官到辞官归乡的经历。A项涉及的内容为第一段,“性慷慨”理解有误,应为性情豪爽,因先生家况奇贫,不可能慷慨大方,下文他将准备的酒肴施予群丐也只能说明他的豪爽。

小题4: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翻译文言文的能力。文言翻译要读通句意,读懂原文,准确解释关键词句,正确处理特殊句式等文言现象,翻译语言尽可能做到信和达。

信,可靠;达,通顺。本题重难点词句:(1)是:这,代词;何难之有:有何难,宾语前置句;侪:辈;焉:于之,为此,兼词。

(2)里闬:里门,指乡里,闬,音hàn;亲故之问寒温表庆贺者:问寒温表庆贺之亲故,定语后置句。小题5: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文言断句能力。

解答文言断句题的基础是要读懂、理解文言,此类题型仍然属于“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这一考点。断句时注意把握句末停顿虚词及对举句子,注意断句的句意完整性和单一性。

此题“所憎者有功必赏所爱者有罪必罚”构成对举,在中间“赏”后应停顿;“存善天下鳏寡孤独振赡祸亡之家”也是两个结构相似的分句,应在“独”后停顿;“其自奉也甚薄其赋役也甚寡”也是结构相同的两句,以“甚薄”“甚薄”为特征,这里难在两个“也”为句中停顿。最后一句是结论。

另外,“所憎(爱)者”后面可停顿。参考翻译:对厌恶的人,他有功必赏;对喜爱的人,他有罪必罚。

赡养鳏寡孤独的人,救济祸患伤亡的家。至于帝尧自己则是生活俭朴,征用赋税劳役很少,所以天下万民富足安乐而没有饥寒的面容。

6 获麟解的作品鉴赏

《获麟解》中作者以麟设喻,说明了自己的为人及出仕的时机和意图,感慨卓有才识之士不为封建统治者所用,寄托了怀才不遇的一腔怨愤。

据《春秋》和《左传》所写:鲁哀公“十四年春,西狩于大野,叔孙氏之车子钮商获麟,以为不祥,以赐虞人。仲尼观之,曰:‘麟也。’然后取之”。麟。即麒麟,古人以之作为象征仁人和吉祥的动物。麒麟历来被人们视作祥兽,而作者却另辟蹊径,认为其长相奇特,也可“谓之不详”。他认为麒麟之所以被视作吉祥的象征,是因为出现在圣人e68a84e8a2ad3231313335323631343130323136353331333361303131在位的时候;如果它出现时没有圣人在位,那么就可以说它是不祥之物。

韩愈抓住“祥”与“不祥”、“知”与“不知”这两对对立的字眼作眼目,在行文过程中通过这两对词语的转换,抒发了自己的不平之鸣,表现了自我的自怜自重而又自怨自艾的意绪。细咀此文,方能在含蓄与委婉的笔调中看到悲愤。作者意在说明如果没有圣人当道,即便出现了像麒麟一般罕见的杰出人才,恐怕也只能孤愤一世,自怨自艾。作者以麒麟自喻,说明了自己的品行和出仕的意图,感慨卓有才学之士不为封建的统治者所重用。寄托了怀才不遇的怨愤。

作者由“祥”说入“不祥”,并以“不祥”立论,强调麒麟作为灵兽具有的象征意义远大于本身,做足文章,反复辩论,乃有其寄托。作者抒发怀才不遇。不为圣主所知,才是文章的真意。文章短小,不满二百字,而抑扬开合,变化转折,似有长篇之势。

文章虽短,曲折甚多层层转折,表意颇为含蓄委婉。几反几复之中。使论述的观点更为明确、深入。文章越短越曲折变化。 清代吴楚材、吴调侯《古文观止》:此解与论龙论马,皆退之自喻。有为之言,非有所指实也。文仅一百八十余字,凡五转,如游龙,如辘轳,变化不穷,真奇文也。

黄震《黄氏日钞》卷五十九:“大意谓麟祥物也,但出非其时,人不谓之祥。盖以自况,而不直说,遂成文法之妙。”。

  书鲁亮侪的出色之处,在于巧妙地把记人与记事融合起来,以人物为中心,集中笔墨叙写“摘印”事件中的鲁亮侪,凸显鲁亮侪的“奇男子”形象。书鲁亮侪文言文翻译及注释是如何呢本文是我整理的书鲁亮侪文言文翻译及注释资料,仅供参考。

书鲁亮侪文言文原文 书鲁亮侪

作者:袁枚

己未冬,余谒孙文定公于保定制府。坐甫定,阍启:“清河道鲁之裕白事。”余避东厢,窥伟丈夫年七十许,高眶,大颡,白须彪彪然;口析水利数万言。心异之,不能忘。后二十年,鲁公卒已久,予奠于白下沈氏,纵论至于鲁,坐客葛闻桥先生曰:

鲁字亮侪,奇男子也。田文镜督河南,严,提、镇、司、道以下,受署惟谨,无游目视者。鲁效力麾下。

一日,命摘中牟李令印,即摄中牟。鲁为微行,大布之衣,草冠,骑驴入境。父老数百扶而道苦之,再拜问讯,曰:“闻有鲁公来替吾令,客在开封知否”鲁谩曰:“若问云何”曰:“吾令贤,不忍其去故也。”又数里,见儒衣冠者簇簇然谋曰:“好官去可惜,伺鲁公来,盍诉之”或摇手曰:“咄!田督有令,虽十鲁公奚能为且鲁方取其官而代之,宁肯舍己从人耶”鲁心敬之而无言。至县,见李貌温温奇雅。揖鲁入,曰:“印待公久矣!”鲁拱手曰:“观公状貌、被服,非豪纵者,且贤称噪于士民,甫下车而库亏何耶”李曰:“某,滇南万里外人也。别母,游京师十年,得中牟,借俸迎母。母至,被劾,命也!”言未毕,泣。鲁曰:“吾暍甚,具汤浴我!”径诣别室,且浴且思,意不能无动。良久,击盆水誓曰:“依凡而行者,非夫也!”具衣冠辞李,李大惊曰:“公何之”曰:“之省。”与之印,不受;强之曰:“毋累公!”鲁掷印铿然,厉声曰:“君非知鲁亮侪者!”竟怒马驰去。合邑士民焚香送之。

至省,先谒两司告之故。皆曰:“汝病丧心耶以若所为,他督抚犹不可,况田公耶”明早诣辕,则两司先在。名纸未投,合辕传呼鲁令入。田公南向坐,面铁色,盛气迎之,旁列司、道下文武十余人,睨鲁曰:“汝不理县事而来,何也”曰:“有所启。”曰:“印何在”曰:“在中牟。”曰:“交何人”曰:“李令。”田公乾笑,左右顾曰:“天下摘印者宁有是耶”皆曰:“无之。”两司起立谢曰:“某等教饬亡素,至有狂悖之员。请公并劾鲁,付某等严讯朋党情弊,以惩余官!”鲁免冠前叩首,大言曰:“固也。待裕言之:裕一寒士,以求官故,来河南。得官中牟,喜甚,恨不连夜排衙视事。不意入境时,李令之民心如是,士心如是,见其人,知亏帑故又如是。若明公已知其然而令裕往,裕沽名誉,空手归,裕之罪也。若明公未知其然而令裕往,裕归陈明,请公意旨,庶不负大君子爱才之心与圣上以孝治天下之意。公若以为无可哀怜,则裕再往取印未迟。不然,公辕外官数十,皆求印不得者也,裕何人,敢逆公意耶”田公默然。两司目之退。鲁不谢,走出,至屋霤外;田公变色下阶,呼曰:“来!”鲁入跪。又招曰:“前!”取所戴珊瑚冠覆鲁头,叹曰:“奇男子!此冠宜汝戴也。微汝,吾几误劾贤员。但疏去矣,奈何!”鲁曰:“几日”曰:“五日,快马不能追也。”鲁曰:“公有恩,裕能追之。裕少时能日行三百里;公果欲追疏,请赐契箭一枝以为信!”公许之,遂行。五日而疏还。中牟令竟无恙。以此鲁名闻天下。

先是,亮侪父某为广东提督,与三藩要盟。亮侪年七岁,为质子于吴。吴王坐朝,亮侪黄裌衫,戴貂蝉侍侧。年少豪甚,读书毕,日与吴王帐下健儿学嬴越勾卒、掷涂赌跳之法,故武艺尤绝人云。

——选自《四部备要》本《小仓山房文集》

〔清〕袁枚

书鲁亮侪文言文翻译 乾隆四年的冬天,我在保定直隶总督府拜见总督孙文定公。刚刚坐定,守门人进来报告,说:“清河道鲁之裕前来陈述工作。”我就到东厢房去回避,暗中看见这位魁梧的男子约七十多岁,大眼睛,宽额头,白胡须闪闪发光;讲述水利情况有条有理,洋洋数万言。我心中十分惊异,一直不能忘记。二十年后,鲁公已经去世很久了,我在南京沈氏家中停留,与友人畅论古今,谈到了鲁公,座中有位客人葛闻桥先生说:

鲁之裕,字亮侪,是一位奇男子。当时田文镜任河南总督,为政严厉苛刻,提、镇、司、道及其下属,奉命守职,极其谨慎,在进见田文镜时,没有人眼睛敢东张西望。鲁公就在田文镜部下工作。

有一天,田文镜命令鲁公去摘取中牟县李县令的官印,并就此代理县令。鲁公采取改装前去的办法,穿着粗布衣服,戴草帽,骑着驴子进入中牟县境。只见数百位老年人互相搀扶着在大路上叹苦发愁,鲁公走上去一再行礼讯问原因,

回答说:“听说有位鲁公要来接替我们的县令,客人您在开封知道这事吗”鲁公故意问:“你们问这个作什么”回答:“因为我们县令贤明,不忍心让他离去之故。”又走了几里路,看见许多读书人聚集在一起商议:“好官走了可惜,等鲁公来,何不去向他申诉”有人就摇手说:“咄!田总督早有命令,即使有十个鲁公,又有什么办法何况鲁公正是取代李县令职位而来的,怎么肯自己不做官而让给别人呢”鲁公听了,心里非常尊敬李县令,但没有做声。到了县衙,见李县令的相貌温良奇雅,他向鲁公作揖,请鲁公进去,说:“官印已经等公很久了!”鲁公也向他拱手回礼,说:“我看您的形状相貌,衣着服饰,并不是奢侈放荡的人,而且在读书人和老百姓中间,盛传着您的贤名,怎么会刚刚上任就亏空了国库呢”李县令回答:“我,是远在万里之外的云南人。与母亲分别后,在京师游学十年,才得到中牟县令之职,因此借了俸银迎母亲到来。母亲到了,却被弹劾去官,这是命啊!”话尚未讲完,哭了。鲁公说:“我一路来受了暑热,就准备热水,让我洗个澡!”说罢,就一直走到别的房间中去,一面洗澡,一面思索,内心不能不有所感动。想了很久,他举手敲浴盆中的水,发誓说:“如果按照常规行事,就不是大丈夫了!”于是他穿戴好衣帽向李县令告辞,李县令大惊,问道:“您到哪里去”回答:“到省里去。”李交给他官印,他不接受;李县令坚决要给,说:“不要因为我而连累您!”鲁公将官印铿然一声掷在地上,厉声说:“您还不知道我鲁亮侪的为人!”竟拍马飞驰而去。全县的人民都焚香送他。

到省以后,鲁公先去拜见布政司和按察司,禀告事情的前后经过。两司都说:“你犯了丧心病了吗像你这样的做事,在别的总督巡抚面前尚且不许可,更何况是田公呢”第二天早上,鲁公到衙门时,两司长官已经先在了。名片还没有投进去,全衙门已经在传呼鲁公入内。只见田公朝南而坐,脸色铁青,怒气很盛地在等着他,两旁排列着司、道以下文武官员十余人,田公斜着眼看鲁公说:“你不管县事而来,做什么”鲁公答:“有事要报告。”问:“官印在哪里”答:“在中牟县。”又问:“交给什么人”答:“李县令。”田公一声冷笑,朝着左右看看说:“天下有这样去摘印的人吗”都回答:“没有。”两司马上起立向田公认罪,说:“这是我们平时没有教诫,以致有这样狂妄背理的官员,请您将鲁之裕也一起撤职,把他交给我们,让我们来严厉审讯他们拉党结派作弊的罪行,以警戒其他官员。”鲁之裕脱下官帽,向前叩头,大声说道:“本来应当这样。只是让我讲明一下:我是一个贫寒的读书人,因为想谋求一官半职,所以来到河南。我能得到中牟县令之职,高兴非常,恨不能连夜就摆起仪仗,立即办理公事。没有想到一入县境,耳闻目睹李县令在百姓心目中的印象竟这样好,士大夫对他也是一样;等见到他本人,知道他挪用银币又是这样的缘故。假如大人您已经知道他的情况而命令我去,我为了自己沽名钓誉,而空手归来,那是我的罪了。如果大人您不知道他的情况而命令我去,我回来向您说明这些原因,请示大人的意旨,这样或许可以不辜负大人爱才之心以及圣上主张以孝来治理天下的意旨。您若是认为李县令没有什么可以哀怜的,那么我再去取印也并不迟。不然,大人辕门外有数十名官员,都想求得一个官印而得不到,我是什么人,敢违拗您的旨意呢!”田公听了默然不言。两司给鲁公递眼色叫他退出。鲁之裕也不道谢,走了出去。刚走到屋檐外,田公变了面色走下台阶,呼叫鲁之裕:“回来!”鲁公之内跪下。田公又招呼他:“向前!”然后取下自己所佩戴的珊瑚冠戴在鲁公头上,叹息着说:“奇男子!这顶冠帽应该给你戴。没有你,我几乎错误地撤掉了贤官。可惜给皇上的奏章已经送出去了,没有办法了!”鲁公问:“几天了”回答:“已经五天了,即使快马也追不上了。”鲁公说:“大人有恩,我能追还。我年轻时能一天走三百里;大人真要追还奏章,请赐给我一枝令箭作为信物!”田公应允了,于是鲁公马上就走。过了五天,奏章追还了。中牟县令最后太平无事。从此鲁公名闻天下。

在此之前,鲁亮侪的父亲曾任广东提督,因受三藩胁迫,与他们结了盟。当时亮侪只有七岁,被作为人质押在吴三桂处。吴王上朝时,亮侪穿了件黄裌衫,头戴插有貂蝉的武官帽子侍立在旁。他年轻英豪,读书完毕,每天与吴王帐下的健儿学习古秦国、越国作战时所摆的军阵以及掷涂泥、赌跳跃等各种武技,所以他的武艺尤其超人一等。

书鲁亮侪阅读分析 一方面,作者努力在多重的矛盾冲突、复杂的人物关系,以及细致的场景烘托中来刻划人物性格。

另一方面,作者还吸纳了《左传》、《史记》中细致的心理描写手法,擅长以人物的外貌、行动来表现人物的心理活动,细腻且传神。

在节奏上,文章一波三折,纡曲委婉,能抓住读者的注意力。

文章的开头先写鲁亮侪老年时的形貌,然后用倒叙手法补叙鲁少年时的生活,前后两段又都与文章的中心“摘印”密切关联。

以侧面描写映衬主要人物的手法,文中运用得也很突出,这种写法,又与《左传》、《史记》一脉相承。

书鲁亮侪作者 袁枚(1716-1797年),清代诗人、诗论家。字子才,号简斋,晚年自号仓山居士,随园主人,随园老人。钱塘(今浙江杭州)人。袁枚少有才名,擅长诗文,24岁中进士。袁枚是乾隆、嘉庆时期代表诗人之一,与赵翼、蒋士铨合称为“乾隆三大家”。乾隆四年(1739年)进士,授翰林院庶吉士。乾隆七年外调做官,曾任沭阳、江宁、上元等地知县,政声好,很得当时总督尹继善的赏识。三十三岁父亲亡故,辞官养母,在江宁(南京)购置隋氏废园,改名“随园”,筑室定居,世称随园先生。自此,他就在这里过了近50年的闲适生活,从事诗文著述,编诗话发现人才,奖掖后进,为当时诗坛所宗。袁枚24岁参加朝廷的科考,试题是《赋得因风想玉珂》,诗中有“声疑来禁院,人似隔天河”的妙句,然而总裁们以为“语涉不庄,将置之孙山”,幸得当时总督尹继善挺身而出,才免于落榜。[2]

著作有《小仓山房文集》;《随园诗话》16卷及《补遗》10卷;《新齐谐》24卷及《续新齐谐》10卷;随园食单1卷;散文 ,尺牍,随园食单说部等30余种。散文代表作《祭妹文》,哀婉真挚,流传久远,古文论者将其与唐代韩愈的《祭十二郎文》并提。 [3]

书鲁亮侪作者写作特点 直抒胸臆,突出个人的情趣,文笔丰富多变。

袁枚的散文,以写人物的传记碑铭居多。《书鲁亮侪事》、《厨者王小余传》即为其中的名篇。

袁枚的传记文

(1)善于选材和把握分寸,进行恰如其分的描述,褒奖而不流于空洞、涉于阿谀。

(2)感情丰富:尤其突出表现在本应写得严肃端谨的神道碑、墓志铭及行状之中。

书鲁亮侪

[清]袁枚

文 意

己未年冬天,我到保定总督衙门拜见孙文定公。刚坐下,守门人报告:“清河道员鲁之裕禀报公事。”我到东厢房回避,见一位魁梧男子,年约七十许,眼眶高耸,额头宽广,白须飘然而神采奕奕;分析水利工程状况,滔滔万言。我深感惊异,心中留下深刻印象。二十年后,鲁公亡故已久,我因某人丧事逗留于南京沈氏家,与友人随意交谈,提到鲁公,座中客人葛闻桥先生详细介绍如下:

鲁公字亮侪,是一位奇男子。当年田文镜任河南总督,为政严苛,提、镇、司、道及其下属各级文武官员奉命守职,都极为谨慎。进见时,皆心无旁骛,目不斜视。鲁亮侪即在田总督手下效力。

一日,田总督命鲁亮侪去中牟县罢免李县令,摘取其官印并就地代理县令。鲁亮侪便装出行,身着粗布衣,戴草帽,骑驴进入中牟县境。只见当地父老数百人,相互搀扶于路边,愁苦哀叹,鲁亮侪上前施礼讯问,答道:“闻听鲁公来接替我们县令,客官在开封是否知道此事”鲁亮侪含糊应对,反问道:“你们为何探听此事”答道:“我们县令为人贤德,大家不忍让他离去。”再行数里,又见许多儒生打扮的人,聚集在一起商议:“好官离去可惜,等鲁公来,何不向他申诉”有人摇手说:“咄!田总督早已有令,即便十个鲁公,又能做什么何况鲁公正为取代李县令的职位而来,岂肯舍己而让人”鲁亮侪此时心中已十分敬重李县令,却只默然无语。

来到县衙,见李县令的相貌温文尔雅,他作揖请鲁亮侪进门,说:“官印早已备好,专等先生到来!”鲁亮侪拱手回礼道:“我见您相貌服饰,并非奢侈放纵之人,而且在乡民士绅中颇有贤良之名,为何刚上任便使国库亏空”李县令回答:“我是远在万里之外的云南南部人,与母亲分别后,宦游京师十年,才得到中牟县令之职,于是移公帑银借俸,迎母赡养。谁知母亲刚到来,却被弹劾去官,无奈如此命薄!”话未毕而潸然泪下。鲁亮侪道:“我受暑热极,请备热水让我洗浴!”他便直接进入另一房间,边洗浴边思索,思绪波动‍‌‍‍‌‍‌‍‍‍‌‍‍‌‍‍‍‌‍‍‌‍‍‍‌‍‍‍‍‌‍‌‍‌‍‌‍‍‌‍‍‍‍‍‍‍‍‍‌‍‍‌‍‍‌‍‌‍‌‍。良久,他以手击水发誓:“若依照常规行事,岂是大丈夫所为!”于是他穿戴整齐,向李县令告辞。李大惊,问:“您去哪里”答:“到省城。”李交付官印,他不收。李坚持要交,说:“不可连累先生!”鲁亮侪将官印铿然掷地,厉声道:“您太不了解我鲁亮侪了!”竟拍马飞驰而去,全县百姓都焚香祝送。

到省后,鲁亮侪先晋见布政、按察两司长官,禀告事情原委。两司都说:“你疯了这种事,别的督抚尚且不可,何况田公!”次日晨,鲁亮侪到总督衙门时,两司长官已先到。名帖尚未投进,衙门内外叠声传呼鲁亮侪晋见。只见总督田公面色铁青,南向盛怒而坐。司、道以下十余文武官员排列两旁。田公斜视鲁亮侪,问:“你不处置县衙事务,来此何干”答:“有事回禀。”问:“官印何在”答:“在中牟。”又问:“交付何人”答:“李县令。”田公一声冷笑,环顾左右而言:“天下竟有如此摘印的吗”众人答:“没有。”两司官员皆起立谢罪:“我等平素管束无方,以致有如此胆大妄为之属员,请将鲁亮侪一并弹劾,把他交于我们来严审并纠察其结党营私之罪,以惩戒其余。”鲁亮侪免冠叩首,高声道:“按理本该如此。但请容之裕一言:之裕本一寒士,为求官来河南。得中牟县令一职,喜甚,恨不连夜升堂理事。不料一入县境,耳闻目睹李县令在百姓、士绅中,深得人心。见其本人,方知他挪用公款的缘故。若大人您已知道他的情况而命我取而代之,我沽名钓誉,故意空手而归,则罪在我;若大人不了解其实际情况而命我去,我回来向您讲明情由,请示大人旨意,希望不辜负大人爱才之心及皇帝以孝治天下之意。假如大人认为李县令无可怜悯,那我再去取印也不迟。再不然,辕门外求职而不得者尚有数十名,之裕乃何等人,胆敢违抗大人旨意!”田公于是默然无语。两司长官使眼色令鲁退下,鲁亮侪则不告退而径直走出。刚到屋檐外,田公改换了脸色,走下台阶,招呼道:“回来!”鲁回来跪下。田公又招呼道:“向前!”他取下自己所佩戴的珊瑚顶戴给鲁亮侪戴在头上,叹道:“奇男子!这顶戴应该给你。没有你,我几乎误撤了好官。可是弹劾奏章已送出,怎么办”鲁问:“几天了”答:“五天,快马也追不上了。”鲁说:“大人有恩旨,我能追还。我年少时能日行三百里,大人果真要追回奏章,请赐令箭一枝为凭证!”田公应允,于是鲁亮侪即刻出发。五天后,奏章追还。中牟县令最终无事。从此鲁公名闻天下。

原来先前,鲁亮侪的父亲曾任广东提督,因受三藩胁迫,与之结盟。当时亮侪只七岁,作为人质扺押在吴三桂处。吴王上朝时,亮侪穿黄夹衫,头戴装饰貂蝉的武官帽,在旁侍立。他年少性情豪放,读书毕,每天与吴王帐下健儿学习古代秦国、越国的作战方略以及投掷、跳跃等技艺,因此他的武艺尤为超绝。

原文

己未冬,余谒孙文定公于保定制府 ① 。坐甫定,阍启:“清河道鲁之裕白事 ② 。”余避东厢,窥伟丈夫年七十许,高眶大颡,白须彪彪然,口析水利数万言。心异之,不能忘。后二十年,鲁公卒已久,余奠于白下沈氏 ③ 。纵论至于鲁,坐客葛闻桥先生曰:

鲁字亮侪(chái),奇男子也。田文镜督河南严,提、镇、司、道以下,受署惟谨,无游目视者 ④ 。鲁效力麾(huī)下。

一日,命摘中牟李令印,即摄中牟 ⑤ 。鲁为微行,大布之衣,草冠,骑驴入境。父老数百扶而道苦之,再拜问讯,曰:“闻有鲁公来代吾令,客在开封知否”鲁谩(màn) 曰:“若问云何”曰:“吾令贤,不忍其去故也。”又数里,见儒衣冠者簇簇(cù)然,谋曰:“好官去可惜,伺鲁公来,盍诉之”或摇手曰:“咄!田督有令,虽十鲁公奚能为且鲁方取其官而代之,宁肯舍己从人耶”鲁心敬之而无言。

至县,见李貌温温奇雅,揖鲁入,曰:“印待公久矣。”鲁拱手曰:“观公状貌、被服,非豪纵者,且贤称噪于士民,甫下车而库亏,何耶”李曰:“某,滇南万里外人也‍‌‍‍‌‍‌‍‍‍‌‍‍‌‍‍‍‌‍‍‌‍‍‍‌‍‍‍‍‌‍‌‍‌‍‌‍‍‌‍‍‍‍‍‍‍‍‍‌‍‍‌‍‍‌‍‌‍‌‍。别母,游京师十年,得中牟,借俸迎母。母至,被劾,命也!”言未毕,泣。鲁曰:“吾暍甚,具汤浴我 ⑥ 。”径诣别室,且浴且思,意不能无动。良久,击盆水誓曰:“依凡而行者,非夫也。”具衣冠辞李。李大惊,曰:“公何之”曰:“之省。”与之印,不受。强之曰:“毋累公!”鲁掷印铿(kēnɡ)然,厉声曰:“君非知鲁亮侪者!”竟怒马驰去。合邑士民焚香送之。

至省,先谒两司告之故。皆曰:“汝病丧心耶以若所为,他督抚犹不可,况田公耶”明早诣辕,则两司先在 ⑦ 。名纸未投,合辕传呼鲁令入。田公南向坐,面铁色,盛气迎之,旁列司、道下文武十余人。睨(nì)鲁曰:“汝不理县事而来,何也”曰:“有所启。”曰:“印何在”曰:“在中牟。”曰:“交何人”曰:“李令。”田公干笑,左右顾曰:“天下摘印者,宁有是耶”皆曰:“无之。”两司起立谢曰:“某等教饬(chì)亡素,致有狂悖(bèi)之员。请公并劾鲁,付某等严讯朋党情弊,以惩余官。”鲁免冠前叩首,大言曰:“固也。待裕言之:裕一寒士,以求官故来河南。得官中牟,喜甚,恨不连夜排衙视事。不意入境时,李令之民心如是,士心如是;见其人,知亏帑(tǎnɡ)故又如是。若明公已知其然而令裕往,裕沽名誉,空手归,裕之罪也;若明公未知其然而令裕往,裕归陈明,请公意旨,庶不负大君子爱才之心与圣上以孝治天下之意。公若以为无可哀怜,则裕再往取印未迟。不然,公辕外官数十,皆求印不得者也;裕何人,敢逆公意耶”田公默然。两司目之退,鲁不谢,走出,至屋溜外。田公变色下阶,呼曰:“来!”鲁入跪。又招曰:“前!”取所戴珊瑚冠覆鲁头,叹曰:“奇男子!此冠宜汝戴也。微汝,吾几误劾贤员。但疏去矣,奈何”鲁曰:“几日”曰:“五日,快马不能追也。”鲁曰:“公有恩,裕能追之。裕少时能日行三百里,公果欲追疏,请赐契箭一枝以为信。”公许之,遂行。五日而疏还,中牟令竟无恙。以此鲁名闻天下。

先是,亮侪父某为广东提督,与三藩要盟 ⑧ 。亮侪年七岁,为质子于吴。吴王坐朝,亮侪黄夹衫,戴貂蝉侍侧 ⑨ 。年少豪甚,读书毕,日与吴王帐下健儿学嬴越勾卒、掷涂赌跳之法,故武艺尤绝人云 ⑩ 。

注释

①己未:即清乾隆四年。制府:即直隶总督衙门。孙文定:康熙间进士,官至吏部尚书,时为总督。②清河道:即清河道道员。甫(fǔ):刚刚。阍(hūn):门卫。③白下:南京的别称。奠:祭。④田文镜:雍正皇帝的心腹重臣,治下极严,做事雷厉风行‍‌‍‍‌‍‌‍‍‍‌‍‍‌‍‍‍‌‍‍‌‍‍‍‌‍‍‍‍‌‍‌‍‌‍‌‍‍‌‍‍‍‍‍‍‍‍‍‌‍‍‌‍‍‌‍‌‍‌‍。提:提督,省级军事长官;司:布政司、按察司,分管省级民政、司法的长官。提、司:分别指省辖的高级文武官员。镇:镇台,镇守一地的总兵。道:道员为知府、知县之上的文职官员。镇、道:分别为省属地方的中级文武官员。⑤中牟(móu):今河南中牟县。令:县官。摄:代理。⑥暍(yē):中暑,这里指暴热。汤:热水。⑦诣辕:至衙门。古代高官巡狩田猎时,以车为门,称辕门,这里指总督衙门。两司:即布政司与按察司。⑧与三藩要盟:明末降清将领吴三桂、尚可喜、耿继茂分别被封为镇守云南、广东、福建的藩王,称三藩,后叛乱被平。要盟:指被胁迫而结盟。⑨黄夹衫:黄马褂。貂蝉:武官帽上的装饰物。⑩嬴越勾卒:指战国时秦国与越国作战时的阵形。嬴:指秦国。勾卒:军阵名。掷涂赌跳:指投掷泥块、比赛跳高等武艺训练。

述评

清官、好官之难为,自古皆然。两篇文章所写三位好官李梦登、中牟县李县令、鲁亮侪,其经历、命运皆令人同情。

作为县官李梦登爱民如子,在任期间,其所作所为无一不是为百姓着想。他与百姓之间结下的情谊,甚是感人,尤其是他穷困潦倒之时,“百姓争食之”,醵金、赠伞,为之送行。可怜的李梦登,始终不明白丢官的原因;其实,李梦登之赴任,去巡抚衙门报到,不肯行贿门吏,不肯听从巡抚指教,就已经埋下被罢官的祸根,至于所谓“断狱具词,不如令式”,不过是欲加之罪的口实而已。

中牟县李县令是深得百姓士绅拥戴、有口皆碑的好官,而总督大人居然一无所知,而他借俸迎母,致官帑亏空之过,进入田文镜的耳朵时,必定已是变味变质的情报,于是田文镜不问情由要立刻拿下。若不是遇到“奇男子”鲁亮侪,其命运当与李梦登相同。

鲁亮侪之“奇”,不过是敢于违背上峰旨意,敢于说出事实真相而已。在官僚社会,重要的不是事实,而是长官意志,长官意志便是一切,全省上下唯田文镜马首是瞻,所以“两司”皆认为鲁亮侪是“病丧心”,荒唐至极。若不是田文镜改变主意,鲁亮侪与中牟县李县令之命运恐怕比李梦登还要惨。田文镜肯于知错改错委实难得,他能成为朝廷重臣,确非等闲之辈。

鲁亮侪的形象在文章中极为生动,他文武双全,品德高尚,才学、胆识过人,且以中牟县事“名闻天下”。然终其一生沉沦下僚,年逾七旬“白须彪彪然”,不过是个管水利的道员。按理官场应该是衡量人的品行、学识和能力的公正天平,但其实它不是!官场上之荣辱升沉,实则正如中牟县李县令所言:“命也!”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