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关于礼仪的诗词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08-07浏览:1收藏

古代关于礼仪的诗词,第1张

 礼仪是人们在社会交往活动中,为了相互尊重,在仪容、仪表、仪态、仪式、言谈举止等方面约定俗成的,共同认可的行为规范 。那么古代关于礼仪的诗词有哪些呢让我们来了解下吧。

 古代关于礼仪的诗词

 中国是世界闻名的礼仪之邦,“礼仪”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突出精神,所以,探讨“礼仪”,我们从中国古代对礼仪的理解开始。“礼仪”一词,由“礼”和“仪”组成。我国古代礼仪往往既是祭祀鬼神的仪式,又是人们的行为规范。

 (一)礼

 “礼”在我国古籍中内容十分丰富,几乎涵盖了我国传统文化的全部内容。有人说,中国传统文化就是礼仪文化。这种说法是有道理的。具体来说,“礼”大致包括这样一些内容:

 1礼是安邦定国之根本

 《左传·隐公十五年》云:“礼,经国家、定社稷、序民人,利后嗣者也。”《左传·昭公十五年》云:“礼,王之大经也。”《左传·昭公二十五年》云:“夫礼,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天地之经,而民实则之。”《国语·晋语》云:“夫礼,国之纪也,国无纪不可以终。”《论语·先进》云:“为国以礼。”《大戴礼记·哀公问于孔子》云:“民之所由行,礼为大。非礼无以节事天地之神明也,非礼无以辨明君臣上下长幼之位也,非礼无以别男女父子兄弟之亲、婚姻之疏数之交也。”《礼记·庙礼上》云:“夫礼者,所以定亲疏、决嫌疑、别同异、明是非也。……道备仁义,非礼不成。教训正俗,非礼不备。分争辨讼,非礼不决。君臣、上下、父子、兄弟,非礼不定。宦学事师,非礼不亲。班朝治军,莅官行法,非礼威严不行。祷祠、祭祀、供给鬼神,非礼不诚不庄。是以君子恭敬撙节,退让以明礼。”《荀子·大略》云:“礼之于正国家也,如权衡之于轻重也,如绳墨之于曲直也。故人无礼不生,事无礼不成,国家无礼不宁。”《礼记·礼器》云:“先王之立礼也,有本有文。忠信,礼之本也。义理,礼之文也。无本不立,无文不行。礼也者,合于天时,设于地财,顺于鬼神,合于人心,理万物者也。”由此,我们可以看到,礼起维护社会秩序的作用,是安邦定国之根本。在我国古代是包括法律、道德伦理在内的一个很宽泛的概念。

 2礼通理

 《礼记·促尼燕居》云:“子曰:‘礼也者,理也。乐也者,节也。君子无理不动,无节不作。”’《疏》云:“理,谓道理,言礼者使万事合于道理也。”《礼记·乐记》又云:“礼也者,理之不可易者也。”《管子·心术上》亦曰:“礼者,谓之有理。”

 礼通理,它有道理、事理的意思。元曲《儿女团圆》中说:“这个孩子无礼,心肝儿般知重他哩。”元曲《玉壶春》中又说:“这穷厮无礼。”这里“无礼”都是指的“无理”。《广韵》又云:“礼,得其事体也。”“得其事体”就是知其事理的意思。

 3礼是对人的尊敬和礼貌

 《礼记·月令》云:“勉诸侯,聘名士,礼贤者。”这里的“礼”,作“尊敬”解。《吕氏春秋·慎大览·下贤》云:“故贤主之畜人也,不肯爱实者礼之。”这里也作“尊敬”解。元曲《竹叶舟》中说:“这秀才不礼我也。”也就是“这秀才不尊重我”的意思。

 4礼指礼物

 《礼记·表记》云:“子曰:‘无辞不相接也,无礼不相见也,欲民之毋相亵也。”’《注》云:“礼,谓挚也。”《疏》云:“礼,谓贽币也,贽币所以示己情,若无贽币之礼,不得相见。”《礼记·杂记下》云:“执事不与于礼。”《注》云:“礼,馈奠也。”引文中的“礼”,说的都是礼物。前者说民间往来相见,都要送礼物,“无礼不相见”。后者是说在丧礼上送的礼物太重,所以才不敢收受。

 5礼指仪典、仪式

 “礼”起源于祭祀,最初就是一套祭祀仪式,后延伸为为了表示敬意或表示隆重而举行的仪典、仪式。《周礼·春官·大宗伯》中提到了当时朝廷举行的五种主要仪典:吉礼、凶礼、军礼、宾礼、嘉礼,一般称之为“五礼”,指的都是有一定规模、规格和程序的仪式行为规范。至于在民间,家家户户都要举行的婚礼、丧礼、寿礼,以及为了招待客人而举行的宴饮,也同样有一定的规模、规格和程序,约定俗成,主要表现为外在的行为规范,历来也都称之为礼。在这里,礼、仪很难区分,礼就是仪。

 上面五个方面,严格说来还不能涵盖中国古代关于“礼”的所有意义。柳诒徵说:“故中国古代所谓‘礼’者,实无所不包,而未易以一语说明其定义也。”法国启蒙主义学者孟德斯鸠对中国古代的“礼”似乎有更通俗而深刻的表达,他说,“中国人的生活完全以礼为指南”,“他们把宗教、法律、风俗、礼仪都混在一起。所有这些东西都是道德,所有这些东西都是品德。这四者的箴规,就是所谓礼教。中国统治者就是因为严格遵守了这种礼教而获得了成功。中国人把整个青年时代用在学习这种礼教上,并把整个一生用在实践这种礼教上。文人用之以施教,官吏用之以宣传,生活上的一切细微的行为都包罗在这些礼教之内,所以当人们找到使它们获得严格遵守的方法的时候,中国便治理得很好了。”孟德斯鸠以一个西方人的身份来观察中国文化,说中国人把宗教、法律、风俗、礼仪都混在一起,可谓一言中的。不仅如此,还有制度、教育,都混在了一起。

 “礼”在传统文化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又辐射到了国家政治和民众生活的各个方面,产生深远影响,这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大特点。

 (二)仪

 “仪”在古代,其内容也是十分丰富,很多时候都同“礼”相近,但与“礼”相比,内容更为具体。概括来说有如下几种理解:

 1仪指法度、准则

 《国语·周语下》云:“所以宣布哲人之令德,示民礼仪也。”《管子·形势解》云:“法度者,万民之仪表也。”《淮南子·修务训》云:“设仪立度,可以为法则。”《史记·秦始皇本纪》云:“普施明法,经纬天下,永为仪则。”这里“仪”同“礼”,是指国家政治生活中的制度、法律、规则。

 2指礼节、规矩

 《晋书·祖逖传》云:“逖性放荡,不修仪检。”这里的意思是指个人在行为举止方面的表现。

 3指仪式、仪典、仪礼

 《仪礼》是“三礼”之一,春秋战国时代一部分礼制的汇编,起初只称《礼》,也称《礼经》,后来改称为《仪礼》,也正是为了强调它记载仪式规范的这一侧面。

 4指容貌、举止

 《诗·大雅·丞民》:“令仪令色,小心翼翼。”《诗·邶风·柏舟》:“威仪棣棣。”《毛传》:“君子,望之俨然可畏,礼容俯仰,各有威仪耳。”《宋史·杨承信传》云:“承信身长八尺,美仪表,善持论,且多艺能。”这里说的,都是容止仪表、体态风度等方面。

 5指礼物

 通常所说的贺仪、奠仪,即指在不同的仪式上赠送的礼物。

 “礼”和“仪”这两个字的涵义,由于它们的相近性特点,所以在古代典籍中经常将这两个字连用,变成“礼仪”一个词。

 《诗·小雅·楚茨》:“为宾为客,献酬交错,礼仪卒度。”说的是在祭祀仪式上,主人和客人的礼节全都合乎规范,可见这里的“礼仪”可以解释为仪式行为规范。

 《周礼·春官·肆师》云:“凡国之大事,治其礼仪,以佐宗伯。”指的是国君举行的重要礼典(仪式)的行为规范。《汉书·郊祀志上》云:“能知川敬于礼仪明神之事者,以为祝。”是说只有知晓、精通礼典仪式的行为规范的人,才能担当“祝”的职务。

 《史记·礼书》云:“至秦有天下,悉内六国礼仪,采择其善。”《汉书·礼乐志》云:“命叔孙通制礼仪,以正君臣之位。”从这两段文献可以知道,秦汉时代所谓的“礼仪”,概念是很宽泛的,和“礼”差不多,也包括了国家典章制度在内。

 《礼记·中庸》中有“礼仪三百,威仪三千”之说。《集注》云:“礼仪,经礼也。威仪,曲礼也。”意思是说,礼仪乃礼之要目,是主要的礼,而威仪则指那些次要的礼典仪式。可见,这里的“礼仪”和“礼”,也没有截然分开。

 总之,“礼仪”在我国古代,作为道德规范和准则,内容十分复杂。就伦理制度、伦理秩序而言,我们称之为“礼制”、“礼治”、“礼教”;作为接人待物的形式和惯例,我们可称之为“礼节”、“礼俗”;作为个体修为涵养,我们又可称之为“礼貌”;用于处理与他人的关系,我们还可称之为“礼让”。作为道德伦理的礼仪,无处不在,“国无礼则不正”。(《荀子·王霸》)又曰:“人无礼则不生,事无礼则不成,国家无礼则不宁。”故“仁义之道,非礼不成”。礼仪似乎成了我国传统文化的代名词。

 礼仪是人类为维系社会正常生活而要求人们共同遵守的最起码的道德规范,它在人们在长期共同生活和相互交往中逐渐形成,并且以风俗、习惯和传统等方式固定下来。对一个人来说,礼仪是一个人的思想道德水平、文化修养、交际能力的外在表现,对一个社会来说,礼仪是一个国家社会文明程度、道德风尚和生活习惯的反映。

 关于礼仪的基本含义

 1、礼节和仪式。这是传统的解释,"礼"字和"仪"字指的都是尊敬的方式,"礼",多指个人性的;"仪",则多指集体性的,像开幕式,阅兵式等,就是仪式。

 2、人们约定俗成,表示尊重的各种方式。这是现代通俗而简洁的解释,这里的方式分行动型和非行动性,像给老人让座等,就是行动型的,也就是尊重的形式,这需要行动才有效果;而像庄严场合不嘻笑,别人睡觉不吵闹等,就是非行动型的,也就是行为规范,它不需要行动就有效果。

 3、最简单的说,礼仪就是人类(大部分是中华民族)在日常交际中总结出来最不会伤人的话,虽说是不伤人,但是在网络上,有一些人不太喜欢这些客套话。礼仪既是对他人尊重的体现,也是对自己有好处的事。

 致福曰礼,成义曰仪。

 古人讲"礼者敬人也",礼仪是一种待人接物的行为规范,也是交往的艺术。它是人们在社会交往中由于受历史传统、风俗习惯、宗教信仰、时代潮流等因素而形成,既为人们所认同,又为人们所遵守,是以建立和谐关系为目的的各种符合交往要求的行为准则和规范的总和。

  1、 被司马迁称为“礼仪之大宗”的是《春秋》。

  2、作品简介

  《春秋》:即《春秋经》,又称《麟经》或《麟史》,中国古代儒家典籍“六经”之一。第一部华夏民族编年史兼历史散文集。作为鲁国的编年史,由孔子修订而成。《春秋》成为经书比《诗》、《书》、《礼》、《乐》这四经为晚。

  3、简析

  《春秋》经书中用于记事的语言极为简练,然而几乎每个句子都暗含褒贬之意,被后人称为“春秋笔法”,”微言大义“。

  由于《春秋》的记事过于简略,因而后来出现了很多对《春秋》所记载的历史进行补充,解释,阐发的书,被称为“传”。其中成于先秦的较著名的是被称为“春秋三传”的《左传》、《公羊传》、《谷梁传》。

1 关于礼节的诗句

关于礼节的诗句 1 关于礼仪的诗句

“不学礼,无以立”———《论语季氏》君子以仁存心,以礼存心:仁者爱人,有礼者敬人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孟子:《孟子离娄下》礼尚往来往而不来,非礼也;来而不往,亦非礼也———《礼记曲礼上》举止是映照每个人自身形象的镜子———歌德:《亲和力》文明的最重要任务之一,是使人在他纯粹的物质生活中也受形式的支配,使人在美的王国能够达到的范围内成为审美的人———席勒:《审美教育书简》礼貌是一个人自己的真实思想中进行选择的艺术———阿史蒂文斯:《德斯蒂尔夫人》礼貌使有礼貌的人喜悦,也使那些受人以礼貌相待的人们喜悦———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讲礼貌不会失去什么,却能得到一切———玛沃蒙塔古:《书信集》礼节是所有规范中最微小却最稳定的规范———拉罗什福科:《道德箴言录》礼貌是博爱的花朵不讲礼貌的人谈不上有博爱思想———茹贝尔:《名言集》使一个人伟大,并不在于富裕和门第,而在于可贵的行为和高尚的品性———奥维:《名人名言录》礼仪不良有两种:第一种是忸怩羞怯;第二种是行为不检点和轻慢;要避免这两种情形,就只有好好地遵守下面这条规则,就是,不要看不起自己,也不要看不起别人———约翰洛克:《教育漫话。

2 关于礼仪的古诗词

文明礼仪名言名句

1、静以修身,俭以养德。——诸葛亮

2、敬人者,人恒敬之;爱人者,人恒爱之。——孟子

3、霸祖孤身取二江,子孙多以百城降。豪华尽出成功后,逸乐安知与祸双?——王安石

4、人无礼不立,事无礼不成,国无礼不宁。——荀子

5、善气迎人,亲如弟兄;恶气迎人,害于戈兵。——管仲

6、天下有大勇者,猝然临之而不惊,不故加之而不怒。——苏轼

7、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破由奢。——李商隐

8、贫而无谄,富而无骄。——子贡

9、不学礼,无以立。——孔子

10、强本而节用,则天不能贫。——荀况

11、将不可骄,骄则失礼,失礼则人离,人离则众叛。——诸葛亮

12、侈而惰者贫,而力而俭者富。——韩非

13、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诸葛亮

14、土扶可城墙,积德为厚地。——李白

15、侈则多欲。君子多欲则念慕富贵,枉道速祸。——司马光

16、奢者狼藉俭者安,一凶一吉在眼前。——白居易

17、博学于文,约之以礼。——孔子

18、不患位之不尊,而患德之不崇;不耻禄之不伙,而耻智之不博。——张衡

19、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俭;斯以伐根而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也。——魏徵

20、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惟贤惟德,能服于人。——刘备

3 关于礼仪的诗句

1、《荀子富国》商朝:礼之正于国家也,如权衡之于轻重也,如绳墨之于曲直也。

礼法对于国家的治理,就如同天平用于称轻重,木工的黑线用以判曲直,圆规与直角尺用于量度方与圆。

2、《礼记·经解》商朝 荀子: 礼之于正国也:犹衡之于轻重也,绳墨之于曲直也。

把礼看作治理国家的最重要的“道”,实际上即是礼法对于国家的治理,就如同天平用于称轻重。

3、《荀子·王霸》商朝 荀子: 礼之所以正国也,譬之:犹衡之于轻重也,犹绳墨之于曲直也。

礼法对于国家的治理,就如同天平用于称轻重于国家的治理,就如同天平用于称轻重。

4、《荀子·大略》商朝 荀子: 礼之于正国家也,如权衡之于轻重也,如绳墨之于曲直也。

把礼看作治理国家的最重要的“道”,实际上即是礼法对于国家的治理,就如同天平用于称轻重。

5、《群书治要·经解》商朝 荀子: 夫礼之于国也。犹衡之于轻重也。绳墨之于曲直也。

人立身处事必须遵照执行的基本原则。人如果失去了立身之处,就一定会跌倒沉沦。

礼仪是人们在社会交往活动中,为了相互尊重,在仪容、仪表、仪态、仪式、言谈举止等方面约定俗成的,共同认可的行为规范 。礼仪是对礼节、礼貌、仪态和仪式的统称。

参考资料:

搜狗百科-文明礼仪

4 关于礼仪的古代诗词,以及礼与仪的议论

中国是世界闻名的礼仪之邦,“礼仪”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突出精神,所以,探讨“礼仪”,我们从中国古代对礼仪的理解开始。

“礼仪”一词,由“礼”和“仪”组成。我国古代礼仪往往既是祭祀鬼神的仪式,又是人们的行为规范。

(一)礼 “礼”在我国古籍中内容十分丰富,几乎涵盖了我国传统文化的全部内容。有人说,中国传统文化就是礼仪文化。

这种说法是有道理的。具体来说,“礼”大致包括这样一些内容: 1礼是安邦定国之根本 《左传·隐公十五年》云:“礼,经国家、定社稷、序民人,利后嗣者也。”

《左传·昭公十五年》云:“礼,王之大经也。”《左传·昭公二十五年》云:“夫礼,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

天地之经,而民实则之。”《国语·晋语》云:“夫礼,国之纪也,国无纪不可以终。”

《论语·先进》云:“为国以礼。”《大戴礼记·哀公问于孔子》云:“民之所由行,礼为大。

非礼无以节事天地之神明也,非礼无以辨明君臣上下长幼之位也,非礼无以别男女父子兄弟之亲、婚姻之疏数之交也。”《礼记·庙礼上》云:“夫礼者,所以定亲疏、决嫌疑、别同异、明是非也。

……道备仁义,非礼不成。教训正俗,非礼不备。

分争辨讼,非礼不决。君臣、上下、父子、兄弟,非礼不定。

宦学事师,非礼不亲。班朝治军,莅官行法,非礼威严不行。

祷祠、祭祀、供给鬼神,非礼不诚不庄。是以君子恭敬撙节,退让以明礼。”

《荀子·大略》云:“礼之于正国家也,如权衡之于轻重也,如绳墨之于曲直也。故人无礼不生,事无礼不成,国家无礼不宁。”

《礼记·礼器》云:“先王之立礼也,有本有文。忠信,礼之本也。

义理,礼之文也。无本不立,无文不行。

礼也者,合于天时,设于地财,顺于鬼神,合于人心,理万物者也。”由此,我们可以看到,礼起维护社会秩序的作用,是安邦定国之根本。

在我国古代是包括法律、道德伦理在内的一个很宽泛的概念。 2礼通理 《礼记·促尼燕居》云:“子曰:‘礼也者,理也。

乐也者,节也。君子无理不动,无节不作。”

’《疏》云:“理,谓道理,言礼者使万事合于道理也。”《礼记·乐记》又云:“礼也者,理之不可易者也。”

《管子·心术上》亦曰:“礼者,谓之有理。” 礼通理,它有道理、事理的意思。

元曲《儿女团圆》中说:“这个孩子无礼,心肝儿般知重他哩。”元曲《玉壶春》中又说:“这穷厮无礼。”

这里“无礼”都是指的“无理”。《广韵》又云:“礼,得其事体也。”

“得其事体”就是知其事理的意思。 3礼是对人的尊敬和礼貌 《礼记·月令》云:“勉诸侯,聘名士,礼贤者。”

这里的“礼”,作“尊敬”解。《吕氏春秋·慎大览·下贤》云:“故贤主之畜人也,不肯爱实者礼之。”

这里也作“尊敬”解。元曲《竹叶舟》中说:“这秀才不礼我也。”

也就是“这秀才不尊重我”的意思。 4礼指礼物 《礼记·表记》云:“子曰:‘无辞不相接也,无礼不相见也,欲民之毋相亵也。”

’《注》云:“礼,谓挚也。”《疏》云:“礼,谓贽币也,贽币所以示己情,若无贽币之礼,不得相见。”

《礼记·杂记下》云:“执事不与于礼。”《注》云:“礼,馈奠也。”

引文中的“礼”,说的都是礼物。前者说民间往来相见,都要送礼物,“无礼不相见”。

后者是说在丧礼上送的礼物太重,所以才不敢收受。 5礼指仪典、仪式 “礼”起源于祭祀,最初就是一套祭祀仪式,后延伸为为了表示敬意或表示隆重而举行的仪典、仪式。

《周礼·春官·大宗伯》中提到了当时朝廷举行的五种主要仪典:吉礼、凶礼、军礼、宾礼、嘉礼,一般称之为“五礼”,指的都是有一定规模、规格和程序的仪式行为规范。至于在民间,家家户户都要举行的婚礼、丧礼、寿礼,以及为了招待客人而举行的宴饮,也同样有一定的规模、规格和程序,约定俗成,主要表现为外在的行为规范,历来也都称之为礼。

在这里,礼、仪很难区分,礼就是仪。上面五个方面,严格说来还不能涵盖中国古代关于“礼”的所有意义。

柳诒徵说:“故中国古代所谓‘礼’者,实无所不包,而未易以一语说明其定义也。”法国启蒙主义学者孟德斯鸠对中国古代的“礼”似乎有更通俗而深刻的表达,他说,“中国人的生活完全以礼为指南”,“他们把宗教、法律、风俗、礼仪都混在一起。

所有这些东西都是道德,所有这些东西都是品德。这四者的箴规,就是所谓礼教。

中国统治者就是因为严格遵守了这种礼教而获得了成功。中国人把整个青年时代用在学习这种礼教上,并把整个一生用在实践这种礼教上。

文人用之以施教,官吏用之以宣传,生活上的一切细微的行为都包罗在这些礼教之内,所以当人们找到使它们获得严格遵守的方法的时候,中国便治理得很好了。”孟德斯鸠以一个西方人的身份来观察中国文化,说中国人把宗教、法律、风俗、礼仪都混在一起,可谓一言中的。

不仅如此,还有制度、教育,都混在了一起。 “礼”在传统文化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又辐射到了国家政治和民众生活的各个方面,产生深远影响,这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大特点。

(二)仪 “仪”在古代,其内容也是十分丰富,很多时候都同“礼”。

5 关于礼仪的诗句

《曲礼》曰:「毋不敬,俨若思,安定辞。」安民哉!

敖不可长,欲不可从,志不可满,乐不可极。

贤者狎而敬之,畏而爱之。爱而知其恶,憎而知其善。积而能散,安安而能迁。临财毋苟得,临难毋苟免。很毋求胜,分毋求多。疑事毋质,直而勿有。

若夫,坐如尸,立如齐。礼从宜,使从俗。夫礼者所以定亲疏,决嫌疑,别同异,明是非也。礼,不妄说人,不辞费。礼,不逾节,不侵侮,不好狎。修身践言,谓之善行。行修言道,礼之质也。礼闻取于人,不闻取人。礼闻来学,不闻往教。

道德仁义,非礼不成,教训正俗,非礼不备。分争辨讼,非礼不决。君臣上下父子兄弟,非礼不定。宦学事师,非礼不亲。班朝治军,莅官行法,非礼威严不行。祷祠祭祀,供给鬼神,非礼不诚不庄。是以君子恭敬撙节退让以明礼。鹦鹉能言,不离飞鸟;猩猩能言,不离禽兽。今人而无礼,虽能言,不亦禽兽之心乎?夫唯禽兽无礼,故父子聚麀。是故圣人作,为礼以教人。使人以有礼,知自别于禽兽。

太上贵德,其次务施报。礼尚往来。往而不来,非礼也;来而不往,亦非礼也。人有礼则安,无礼则危。故曰:礼者不可不学也。夫礼者,自卑而尊人。虽负贩者,必有尊也,而况富贵乎?富贵而知好礼,则不骄不*;贫贱而知好礼,则志不慑。 不学礼,无以立。”

———《论语季氏》

君子以仁存心,以礼存心:仁者爱人,有礼者敬人。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

———孟子:《孟子离娄下》

礼尚往来。往而不来,非礼也;来而不往,亦非礼也。

———《礼记曲礼上》

6 关于文明礼仪的诗歌,150字左右

文明是一朵花, 一朵永久芳香的花。

我们用真诚去浇灌,用热情来哺育, 让礼仪之诗永久珍藏在彼此的心里。 礼仪是一首诗, 一首淡雅清晰的诗。

我们用理解去融化,用关爱来抚慰, 让礼仪之诗永久珍藏在彼此的心里。 我们是跨世纪的少年, 我们要做新时代文明的代言。

雨露下,我们播撒文明的种子; 阳光里,我们装扮心中的春天。 带给别人一个微笑,别人给你快乐无限。

带给别人一个温暖,别人给你灿烂心情。 带给别人一片真诚,别人给你深深思念。

送给别人一份谦让,别人给你敬重万千。 让我们把春雷藏进队鼓, 敲响时代的鼓点。

告诉祖国, 告诉妈妈, 文明礼仪伴我长大。 让我们插上文明的翅膀, 飞向蓝天,飞向未来 告诉太阳, 告诉月亮, 我们是新世纪即将展翅的雄鹰。

做文明的使者, 让我们用微笑铺设文明路; 做礼仪的少年, 让我们用真心搭建礼仪桥。 文明礼仪伴我行,中华美德放光芒。

文明礼仪伴我行,到处盛开文明花。

7 关于“礼貌”的名言警句

1、敬人者,人恒敬之;爱人者,人恒爱之——孟子 2、将不可骄,骄则失礼,失礼则人离,人离则众叛——诸葛亮 3、礼貌是有教养的人的第二个太阳——赫拉克利特 4、礼貌经常可以替代最高贵的情感——梅里美 5、礼貌像只气垫,里面什么也没有,却能奇妙地减少颠簸——约翰逊 6、没有礼貌的人,就像没有窗户的房屋——维吾尔族谚语 7、人有礼则安,无礼则危——《礼记》 8、博学于文,约之以礼——孔子 9、国尚礼则国昌,家尚礼则家大,身有礼则身修,心有礼则心泰——清颜 元 10、彬彬有礼的风度,主要是自我克制的表现——美爱迪生 11、礼貌是儿童与青年所应该特别小心地养成习惯的第一件大事——英洛克 12、怀着善意的人,是不难于表达他对人的礼貌的——法卢梭 13、礼貌使有礼貌的人喜悦,也使那些受人以礼貌相待的人们喜悦——法孟德斯 14、礼貌周全不花钱,却比什么都值钱——西班牙塞万提斯 15、有两种和平的暴力,那就是法律和礼貌——德歌德 16、生活里最重要的是有礼貌,它比最高的智慧,比一切学识都重要——俄赫尔岑 17、人无礼不立,事无礼不成,国无礼不宁——荀卿 18、礼,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左丘明 19、美德是块宝石——英国约翰·洛克 20、有礼貌不一定显得有智慧,无礼貌却常常显得很愚蠢——美兰道?事例 微笑的力量 美国钢铁大王卡耐基说:“微笑是一种奇怪的电波,它会使别人在不 知不觉中同意你”在一次盛大的宴会上,一个平是对卡耐基很有意见的商人在背地里大肆 抨击卡耐基,当卡耐基站在人丛中听他高谈阔论时,他还不知道,这使得宴会主人尴尬,而 卡耐基却安祥地站着,脸上挂着微笑,等到那抨击他的人发现他时,感到非常难堪,正想从 人丛中钻出去卡耐基的脸上仍然堆着笑容,走上前去亲热地跟他握手,好象完全没听见他 说自己坏话似的后来此人成了卡耐基的好朋友杨时程门立雪 杨时40岁时事业有一定成就,但还是好学不倦,与一起拜程颐 为师深造一日杨时和游酢去老师求教,见程颐闭着眼睛睡着了,便恭恭敬敬地站在门外等 候程颐一觉醒来,见杨时和游酢满身披雪侍立着,忙招呼进屋此时,地上的积雪已一 尺多深社交聚谈九忌 社交场合,朋友聚首畅谈,是人生的快乐,但有些“忌讳”请注意 :话题太高,曲高则和寡;矫揉造作,过分咬文嚼字,易被误解为卖弄;格调低下,无所裨 益;口头禅,要避免;自我中吹嘘,索然无味;喋喋不休,惹人厌烦;谈扫兴事,不如忘却 ,寻求愉悦和舒坦;尖酸刻薄,令人敬而远之;言人之短,会失去朋友微笑的力量 心理学家亚德洛,一次在美国中部一所大学演讲,那些学生本来存心 想跟他过不去,但看到他脸上的笑容时,心里便产生了好感等到他演讲完毕,全场响起热 烈的掌声一个学生塞给人他一张纸条,上面写着:“亚德洛先生,你的微笑把我们征服了 ” 礼貌训练学校 日本兴办了一种新的学校——礼貌训练学校许多公司把他们的新雇 员,尤其是年轻女职员派到礼貌训练学校学习如何对不同的人采用不同的敬语,如何接受名 片,以及保持优雅的坐姿,还教导如何礼貌欢送客人担任这些礼貌课程是教师是日本航空 公司的53退役空中**陈景润尊师爱校 著名数学家陈景陈景回厦门大学参加60周年校庆,向欢迎的人们 说的第一名话是:“我非常高兴回到母校,我常常怀念老师”被人誉为“懂得人的价值” 的著名经济学家、厦门大学老校长王亚南,曾经给予陈景润无微不至的关心和帮助陈景润 重返母校,首先拜访这位老校长校庆的第三天,陈景润又出现在向“哥德巴赫想”进军的 启蒙老师李文清教授家中,陈景润非常尊重和感激他他还把最新以表的数学论文敬送李教 授审阅,并在论文扉页上工工整整写了以下的字:“非常感谢老师的长期指导和培养——您 的学生陈景润”陈景润还拜访了方德植教授,方教授望着成就斐然而有礼貌的学生,心里 暖暖的。

1 表示礼仪的古文有哪些

表示礼仪的古文如下:1、《仪礼》。

儒家十三经之一。是中国春秋战国时代的礼制汇编。

共十七篇。内容记载周代的冠、婚、丧、祭、乡、射、朝、聘等各种礼仪,以记载士大夫的礼仪为主。

2、《礼记》。记载的古代文化史知识及思想学说,对儒家文化传承、当代文化教育和德性教养,及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有重要影响。

3、《周礼》。是儒家经典,相传为西周时期的著名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军事家周公旦所著,但是实际上是西汉末王莽时期大儒刘向和其子刘歆的伪作。

扩展资料:

古代生活礼仪中的成年礼也叫冠礼,是跨入成年人行列的男子加冠礼仪。冠礼从氏族社会盛行的男女青年发育成熟时参加的成丁礼演变而来。

汉代沿袭周代冠礼制度。在魏晋的时候,加冠开始用音乐伴奏。

唐宋元明都实行冠礼,清代废止。中国少数民族不少地区至今还保留着古老的成年礼,如拔牙、染牙、穿裙、穿裤、盘发髻等仪式。

参考资料:

-古代礼仪。

2 有关文明礼仪的古文

《周礼》、《仪礼》和《礼记》 周礼内容 惟王建国辨方正位体国经野设官分职以为民极乃立天官冢宰使帅其属而掌邦治以佐王均邦国治官之属。

大宰卿一人 小宰中大夫二人 宰夫下大夫四人上士八人中士十有六人旅下士三十有二人府六人史十有二人胥十有二人徒百有二十人 宫正上士二人中士四人下士八人府二人史四人胥四人徒四十人 宫伯中士二人下士四人府一人史二人胥二人徒二十人 膳夫上士二人中士四人下士八人府二人史四人胥十有二人徒百有二十人 庖人中士四人下士八人府二人史四人贾八人胥四人徒四十人 内饔中士四人下士八人府二人史四人胥十人徒百人 外饔中士四人下士八人府二人史四人胥十人徒百人 亨人下士四人府一人史二人胥五人徒五十人 甸师下士二人府一人史二人胥三十人徒三百人 兽人中士四人下士八人府二人史四人胥四人徒四十人 人中士二人下士四人府二人史四人胥三十人徒三百人 鳖人下士四人府二人史二人徒十有六人 腊人下士四人府二人史二人徒二十人 医师上士二人下士四人府二人史二人徒二十人 食医中士二人 疾医中士八人 疡医下士八人 兽医下士四人 酒正中士四人下士八人府二人史八人胥八人徒八十人 酒人奄十人女酒三十人奚三百人 浆人奄五人女浆十有五人奚百有五十人 凌人下士二人府二人史二人胥八人徒八十人 笾人奄一人女笾十人奚二十人 醢人奄一人女醢二十人奚四十人 醯人奄二人女醯二十人奚四十人 盐人奄二人女盐二十人奚四十人 幂人奄一人女幂十人奚二十人 宫人中士四人下士八人府二人史四人胥八人徒八十人 掌舍下士四人府二人史四人徒四十人 幕人下士一人府二人史二人徒四十人 掌次下士四人府四人史二人徒八十人 大府下大夫二人上士四人下士八人府四人史八人贾十有六人胥八人徒八十人 玉府上士二人中士四人府二人史二人工八人贾八人胥四人徒四十有八人 内府中士二人府一人史二人徒十人 外府中士二人府一人史二人徒十人 司会中大夫二人下大夫四人上士八人中士十有六人府四人史八人胥五人徒五十人 司书上士二人中士四人府二人史四人徒八人 职内上士二人中士四人府四人史四人徒二十人 职岁上士四人中士八人府四人史八人徒二十人 职币上士二人中士四人府二人史四人贾四人胥二人徒二十人 司裘中士二人下士四人府二人史四人徒四十人 掌皮下士四人府二人史四人徒四十人 内宰下大夫二人上士四人中士八人府四人史八人胥八人徒八十人 内小臣奄上士四人史二人徒八人 阍人王宫每门四人囿游亦如之 寺人王之正内五人 内竖倍寺人之数 九嫔 世妇 女御 女祝四人奚八人 女史八人奚十有六人 典妇功中士二人下士四人府二人史四人工四人贾四人徒二十人 典丝下士二人府二人史二人贾四人徒十有二人 典枲下士二人府二人史二人徒二十人 内司服奄一人女御二人奚八人 缝人奄二人女御八人女工八十人奚三十人 染人下士二人府二人史二人徒二十人 追师下士二人府一人史二人工二人徒四人 屦人下士二人府一人史一人工八人徒四人 夏采下士四人史一人徒四人 大宰之职掌建邦之六典以佐王治邦国一曰治典以经邦国以治官府以纪万民二曰教典以安邦国以教官府以扰万民三曰礼典以和邦国以统百官以谐万民四曰政典以平邦国以正百官以均万民五曰刑典以诘邦国以刑百官以纠万民六曰事典以富邦国以任百官以生万民以八法治官府一曰官属以举邦治二曰官职以辨邦治三曰官联以会官治四曰官常以听官治五曰官成以经邦治六曰官法以正邦治七曰官刑以纠邦治八曰官计以弊邦治以八则治都鄙一曰祭祀以驭其神二曰法则以驭其官三曰废置以驭其吏四曰禄位以驭其士五曰赋贡以驭其用六曰礼俗以驭其民七曰刑赏以驭其威八曰田役以驭其众以八柄诏王驭群臣一曰爵以驭其贵二曰禄以驭其富三曰予以驭其幸四曰置以驭其行五曰生以驭其福六曰夺以驭其贫七曰废以驭其罪八曰诛以驭其过以八统诏王驭万民一曰亲亲二曰敬故三曰进贤四曰使能五曰保庸六曰尊贵七曰达吏八曰礼宾以九职任万民一曰三农生九谷二曰园圃毓草木三曰虞衡作山泽之材四曰薮牧养蕃鸟兽五曰百工饬化八材六曰商贾阜通货贿七曰嫔妇化治丝枲八曰臣妾聚敛疏材九曰闲民无常职转移执事以九赋敛财贿一曰邦中之赋二曰四郊之赋三曰邦甸之赋四曰家削之赋五曰邦县之赋六曰邦都之赋七曰关市之赋八曰山泽之赋九曰弊余之赋以九式均节财用一曰祭祀之式二曰宾客之式三曰丧荒之式四曰羞服之式五曰工事之式六曰币帛之式七曰刍秣之式八曰匪颁之式九曰好用之式以九贡致邦国之用一曰祀贡二曰嫔贡三曰器贡四曰币贡五曰材贡六曰货贡七曰服贡八曰斿贡九曰物贡以九两系邦国之民一曰牧以地得民二曰长以贵得民三曰师以贤得民四曰儒以道得民五曰宗以族得民六曰主以利得民七曰吏以治得民八曰友以任得民九曰薮以富得民正月之吉始和布治于邦国都鄙乃县治象之法于象魏使万民观治象挟日而敛之乃施典于邦国而建其牧立其监设其参傅其伍陈其殷。。

3 有关于“礼仪”的古文

《曲礼》曰:「毋不敬,俨若思,安定辞。

」安民哉! 敖不可长,欲不可从,志不可满,乐e79fa5e98193e59b9ee7ad9431333365646262不可极。 贤者狎而敬之,畏而爱之。

爱而知其恶,憎而知其善。积而能散,安安而能迁。

临财毋苟得,临难毋苟免。很毋求胜,分毋求多。

疑事毋质,直而勿有。 若夫,坐如尸,立如齐。

礼从宜,使从俗。夫礼者所以定亲疏,决嫌疑,别同异,明是非也。

礼,不妄说人,不辞费。礼,不逾节,不侵侮,不好狎。

修身践言,谓之善行。行修言道,礼之质也。

礼闻取於人,不闻取人。礼闻来学,不闻往教。

道德仁义,非礼不成,教训正俗,非礼不备。分争辨讼,非礼不决。

君臣上下父子兄弟,非礼不定。宦学事师,非礼不亲。

班朝治军,莅官行法,非礼威严不行。祷祠祭祀,供给鬼神,非礼不诚不庄。

是以君子恭敬撙节退让以明礼。鹦鹉能言,不离飞鸟;猩猩能言,不离禽兽。

今人而无礼,虽能言,不亦禽兽之心乎?夫唯禽兽无礼,故父子聚麀。是故圣人作,为礼以教人。

使人以有礼,知自别於禽兽。 太上贵德,其次务施报。

礼尚往来。往而不来,非礼也;来而不往,亦非礼也。

人有礼则安,无礼则危。故曰:礼者不可不学也。

夫礼者,自卑而尊人。虽负贩者,必有尊也,而况富贵乎?富贵而知好礼,则不骄不*;贫贱而知好礼,则志不慑。

人生十年曰幼,学。二十曰弱,冠。

三十曰壮,有室。四十曰强,而仕。

五十曰艾,服官政。六十曰耆,指使。

七十曰老,而传。八十、九十曰耄,七年曰悼,悼与耄虽有罪,不加刑焉。

百年曰期,颐。 大夫七十而致事。

若不得谢,则必赐之几杖,行役以妇人。适四方,乘安车。

自称曰老夫,於其国则称名;越国而问焉,必告之以其制。 谋於长者,必操几杖以从之。

长者问,不辞让而对,非礼也。 凡为人子之礼:冬温而夏清,昏定而晨省,在丑夷不争。

夫为人子者,三赐不及车马。故州闾乡党称其孝也,兄弟亲戚称其慈也,僚友称其弟也,执友称其仁也,交游称其信也。

见父之执,不谓之进不敢进,不谓之退不敢退,不问不敢对。此孝子之行也。

夫为人子者:出必告,反必面,所游必有常,所习必有业。恒言不称老。

年长以倍则父事之,十年以长则兄事之,五年以长则肩随之。群居五人,则长者必异席。

……。

4 有关文明礼仪的古文诗词

1、不学礼,无以立。

——春秋战国时期·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论语·季氏篇第十六》 白话译文:不学礼就不懂得怎样立身。 2、非仁无为也,非礼无行也。

——战国时期·孟子《爱人者人恒爱之》 白话译文:不是仁爱的事不干,不合于礼的事不做。 3、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 人恒敬之。

——战国时期·孟子《爱人者人恒爱之》 白话译文:仁爱的人爱别人,礼让的人尊敬别人。爱别人的人,别人也经常爱他;尊敬别人的人,别人也经常尊敬他。

4、往而不来,非礼也;来而不往,亦非礼也。——西汉·戴圣《礼记·曲礼上》 白话译文:礼崇尚往来,恭敬对人却得不到别人的恭敬,是不合礼的。

别人恭敬自己,却没有对别人恭敬,也不合礼。 5、修身践言谓之善行,行修言道,礼之质也。

——西汉·戴圣《礼记·曲礼上》 白话译文:修持你的行为以实践你说的话,就叫着善行。行为有修持,说话合符道理,这就是礼节的本质。

-不学礼无以立 -爱人者人恒爱之 -曲礼。

5 古诗文中有哪些描述礼仪的句子

仪表之礼:面容整洁、衣着得体、发型自然、仪态大方八礼四仪。

餐饮之礼:讲究卫生、爱惜粮食、节俭用餐、食相文雅。言谈之礼:用语文明、心平气和、耐心倾听、诚恳友善。

待人之礼:尊敬师长、友爱伙伴、宽容礼让、诚信待人。行走之礼:遵守交规、礼让三先、扶老助弱、主动让座。

观赏之礼:遵守秩序、爱护环境、专心欣赏、礼貌喝彩。游览之礼:善待景观、爱护文物、尊重民俗、恪守公德。

仪式之礼:按规行礼、心存敬畏、严肃庄重、尊重礼俗。31 四仪7岁:入学仪式,让刚入学的小学生感受学习乐趣、接触校园生活、感知礼仪规范。

10岁:成长仪式,让小学三到四年级的学生学会感恩、懂得分享,理解父母的养育之恩、师长的教诲之恩、朋友的帮助之恩。14岁:青春仪式,要让中学生学会交往沟通,控制情绪、包容他人,迈好青春第一步。

18岁:成人仪式,让年满18周岁的学生懂得成人之责,做守法公民,担社会责任,不断完善自我,立志成才报国。八礼四仪·仪表篇小娃儿,爱仪表,干净整洁勤洗澡。

衣着得体不花哨,发型自然又美妙。举止大方懂礼貌,人人都夸好宝宝。

家里家外都知道,仪表之礼记得牢。八礼四仪·餐饮篇小朋友,懂礼貌,吃饭喝水讲门道。

之前洗手忘不了,文明有序从不吵。安安静静坐坐好,节约粮食记得牢。

肚子只须七分饱,光盘行动齐号召。八礼四仪·言谈篇小朋友,好言表,文明用语很重要。

盯着眼,把脸瞧,点点头,微微笑。心平气和不能少,真诚友善人喜好。

言语交流有诀窍,少说多听是绝招。八礼四仪·待人篇小朋友,与人交,文明礼仪要知道。

上尊老,下爱小,团结同学好风貌。宽容忍让习惯好,诚信待人是正道。

推己及人要做到,朋友多了路好找。八礼四仪·行走篇小朋友,路边走,人行道,要坚守。

过马路,不用愁,斑马线,到处有。你来我往走在右,礼让三先品质优,乘车落座有先后,扶老助弱争优秀。

八礼四仪·观赏篇小朋友,看汇演,文明礼仪守在前。有序进场把票验,落座之后不乱言。

不乱言,专心看,安安静静很关键。鼓掌喝彩要有限,爱护环境乐无边。

八礼四仪·游览篇小朋友,爱游览,文明出行记在前。有山有水有伙伴,手脚留情莫造难。

莫造难,不捣乱,对待文物心存善。入乡随俗大家念,祖国河山美无限。

八礼四仪·仪式篇小朋友,要成长,有些礼节不能忘。仪式规矩要增强,事无大小有规章。

勤学习,有梦想,观摩仪式不慌张。按规行礼记心上,四化建设有希望。

6 文明礼仪的古诗句

有很多古书都是讲礼的,你可以亲自查阅,毕竟自己学的才是印象最深刻的,总不能经常的拿来主义吧。

礼记 - 儒家经典著作,,《诗经》、《尚书》、《仪礼》、《乐经》、《周易》、《春秋》。(秦始皇“焚书坑儒”,据说经秦火一炬,《乐经》从此失传;

东汉在此基础上加上《论语》、《孝经》,共七经;

唐时加上《周礼》、《礼记》、《春秋公羊传》,《春秋榖梁传》、《尔雅》,共十二经;

宋时加《孟子》,后有宋刻《十三经注疏》传世。

《十三经》是儒家文化的基本著作,就传统观念而言,《易》、《诗》、《书》、《礼》、《春秋》谓之"经",《左传》、《公羊传》、《谷梁传》属于《春秋经》之“传”,《礼记》、《孝经》、《论语》、《孟子》均为“记”,《尔雅》则是汉代经师的训诂之作。后来的《四书》指是指《大学》(《礼记》中一篇)、《中庸》(《礼记》中一篇)、《论语》、《孟子》,五经则指:《周易》、《尚书》、《诗经》、《礼记》、《春秋》。)

7 古诗文中有哪些描述礼仪的句子

仪表之礼:面容整洁、衣着得体、发型自然、仪态大方八礼四仪。餐饮之礼:讲究卫生、爱惜粮食、节俭用餐、食相文雅。言谈之礼:用语文明、心平气和、耐心倾听、诚恳友善。待人之礼:尊敬师长、友爱伙伴、宽容礼让、诚信待人。行走之礼:遵守交规、礼让三先、扶老助弱、主动让座。观赏之礼:遵守秩序、爱护环境、专心欣赏、礼貌喝彩。游览之礼:善待景观、爱护文物、尊重民俗、恪守公德。仪式之礼:按规行礼、心存敬畏、严肃庄重、尊重礼俗。

31 四仪

7岁:入学仪式,让刚入学的小学生感受学习乐趣、接触校园生活、感知礼仪规范。10岁:成长仪式,让小学三到四年级的学生学会感恩、懂得分享,理解父母的养育之恩、师长的教诲之恩、朋友的帮助之恩。14岁:青春仪式,要让中学生学会交往沟通,控制情绪、包容他人,迈好青春第一步。18岁:成人仪式,让年满18周岁的学生懂得成人之责,做守法公民,担社会责任,不断完善自我,立志成才报国。

八礼四仪·仪表篇

小娃儿,爱仪表,

干净整洁勤洗澡。

衣着得体不花哨,

发型自然又美妙。

举止大方懂礼貌,

人人都夸好宝宝。

家里家外都知道,

仪表之礼记得牢。

八礼四仪·餐饮篇

小朋友,懂礼貌,

吃饭喝水讲门道。

之前洗手忘不了,

文明有序从不吵。

安安静静坐坐好,

节约粮食记得牢。

肚子只须七分饱,

光盘行动齐号召。

八礼四仪·言谈篇

小朋友,好言表,

文明用语很重要。

盯着眼,把脸瞧,

点点头,微微笑。

心平气和不能少,

真诚友善人喜好。

言语交流有诀窍,

少说多听是绝招。

八礼四仪·待人篇

小朋友,与人交,

文明礼仪要知道。

上尊老,下爱小,

团结同学好风貌。

宽容忍让习惯好,

诚信待人是正道。

推己及人要做到,

朋友多了路好找。

八礼四仪·行走篇

小朋友,路边走,

人行道,要坚守。

过马路,不用愁,

斑马线,到处有。

你来我往走在右,

礼让三先品质优,

乘车落座有先后,

扶老助弱争优秀。

八礼四仪·观赏篇

小朋友,看汇演,

文明礼仪守在前。

有序进场把票验,

落座之后不乱言。

不乱言,专心看,

安安静静很关键。

鼓掌喝彩要有限,

爱护环境乐无边。

八礼四仪·游览篇

小朋友,爱游览,

文明出行记在前。

有山有水有伙伴,

手脚留情莫造难。

莫造难,不捣乱,

对待文物心存善。

入乡随俗大家念,

祖国河山美无限。

八礼四仪·仪式篇

小朋友,要成长,

有些礼节不能忘。

仪式规矩要增强,

事无大小有规章。

勤学习,有梦想,

观摩仪式不慌张。

按规行礼记心上,

四化建设有希望。

8 关于礼仪的古诗句

“不学礼,无以立。”

———《论语季氏》

君子以仁存心,以礼存心:仁者爱人,有礼者敬人。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

———孟子:《孟子离娄下》

礼尚往来。往而不来,非礼也;来而不往,亦非礼也。

———《礼记曲礼上》

举止是映照每个人自身形象的镜子。

———歌德:《亲和力》

文明的最重要任务之一,是使人在他纯粹的物质生活中也受形式的支配,使人在美的王国能够达到的范围内成为审美的人。

———席勒:《审美教育书简》

礼貌是一个人自己的真实思想中进行选择的艺术。

———阿史蒂文斯:《德斯蒂尔夫人》

礼貌使有礼貌的人喜悦,也使那些受人以礼貌相待的人们喜悦。

———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

讲礼貌不会失去什么,却能得到一切。

———玛沃蒙塔古:《书信集》

礼节是所有规范中最微小却最稳定的规范。

———拉罗什福科:《道德箴言录》

礼貌是博爱的花朵。不讲礼貌的人谈不上有博爱思想。

———茹贝尔:《名言集》

使一个人伟大,并不在于富裕和门第,而在于可贵的行为和高尚的品性。

———奥维:《名人名言录》

9 关于礼仪,诚信方面的古诗、古文

礼仪即礼节与仪式。

中国古代有“五礼”之说,祭祀之事为吉礼,冠婚之事为嘉礼,宾客之事为宾礼,军旅之事为军礼,丧葬之事为凶礼。民俗界认为礼仪包括生、冠、婚、丧四种人生礼仪。

实际上礼仪可分为政治与生活两大部类。政治类包括祭天、祭地、宗庙之祭,祭先师先圣、尊师乡饮酒礼、相见礼、军礼等。

生活类礼仪的起源,按荀子的说法有“三本”即“天地生之本”,“先祖者类之本”,“君师者治之本”。在礼仪中,丧礼的产生最早。

丧礼于死者是安抚其鬼魂,于生者则成为分长幼尊卑、尽孝正人伦的礼仪。在礼仪的建立与实施过程中,孕育出了中国的宗法制(见中国宗法)礼仪的本质是治人之道,是鬼神信仰的派生物。

人们认为一切事物都有看不见的鬼神在操纵,履行礼仪即是向鬼神讨好求福。因此,礼仪起源于鬼神信仰,也是鬼神信仰的一种特殊体现形式。

“三礼”(《仪礼》、《礼记》、《周礼》)的出现标志着礼仪发展的成熟阶段。宋代时,礼仪与封建伦理道德说教相融合,即礼仪与礼教相杂,成为实施礼教的得力工具之一。

行礼为劝德服务,繁文缛节极尽其能。直到现代,礼仪才得到真正的改革,无论是国家政治生活的礼仪还是人民生活礼仪都改变成无鬼神论的新内容,从而成为现代文明礼仪。

[ 转自铁血社区 / ] 古代政治礼仪 ①祭天。始于周代的祭天也叫郊祭,冬至之日在国都南郊圜丘举行。

古人首先重视的是实体崇拜,对天的崇拜还体现在对月亮的崇拜及对星星的崇拜。所有这些具体崇拜,在达到一定数量之后,才抽象为对天的崇拜。

周代人崇拜天,是从殷代出现“帝”崇拜发展而来的,最高统治者为天子,君权神授,祭天是为最高统治者服务的,因此,祭天盛行到清代才宣告结束。 ②祭地。

夏至是祭地之日,礼仪与祭天大致相同。汉代称地神为地母,说她是赐福人类的女神,也叫社神。

最早祭地是以血祭祀。汉代以后,不宜动土的风水信仰盛行。

祭地礼仪还有祭山川、祭土神、谷神、社稷等。 ③宗庙之祭。

宗庙制度是祖先崇拜的产物。人们在阳间为亡灵建立的寄居所即宗庙。

帝王的宗庙制是天子七庙,诸侯五庙,大夫三庙,士一庙。庶人不准设庙。

宗庙的位置,天子、诸侯设于门中左侧,大夫则庙左而右寝。庶民则是寝室中灶堂旁设祖宗神位。

祭祀时还要卜筮选尸。尸一般由孙辈小儿充当。

庙中的神主是木制的长方体,祭祀时才摆放,祭品不能直呼其名。祭祀时行九拜礼:“稽首首”、“顿首”、“空首”、“振动”、“吉拜”、“凶拜”、“奇拜”、“褒拜”、“肃拜”。

宗庙祭祀还有对先代帝王的祭祀,据《礼记·曲礼》记述,凡于民有功的先帝如帝喾、尧、舜、禹、黄帝、文王、武王等都要祭祀。自汉代起始修陵园立祠祭祀先代帝王。

明太祖则始创在京都总立历代帝王庙。嘉靖时在北京阜成门内建立历代帝王庙,祭祀先王三十六帝。

④对先师先圣的祭祀。汉魏以后,以周公为先圣,孔子为先师;唐代尊孔子为先圣,颜回为先师。

唐宋以后一直沿用“释奠”礼(设荐俎馔酌而祭,有音乐没有尸),作为学礼,也作为祭孔礼。南北朝时,每年春秋两次行释奠礼,各地郡学也设孔、颜之庙。

明代称孔子为“至圣先师”。清代,盛京(辽宁沈阳)设有孔庙,定都北京后,以京师国子监为太学,立文庙,孔子称“大成至圣文宣先师”。

曲阜的庙制、祭器、乐器及礼仪以北京太学为准式。乡饮酒礼是祭祀先师先圣的产物。

⑤相见礼。下级向上级拜见时要行拜见礼,官员之间行揖拜礼,公、侯、驸马相见行两拜礼,下级居西先行拜礼,上级居东答拜。

平民相见,依长幼行礼,幼者施礼。外别行四拜礼,近别行揖礼。

[ 转自铁血社区 / ] ⑥军礼。包括征伐、征税、狩猎、营建等。

古代生活礼仪 ①诞生礼。从妇女未孕时的求子到婴儿周岁,一切礼仪都围绕着长命的主题。

高禖之祭即是乞子礼仪。此时,设坛于南郊,后妃九嫔都参加。

汉魏时皆有高禖之祭,唐宋时制定了高禖之祀的礼仪,金代高禖祭青帝,在皇城东永安门北建木制方台,台下设高禖神位。清代无高禖之祭,却有与之意义相同的“换索”仪式。

诞生礼自古就有重男轻女的倾向。诞生礼还包括“三朝”、“满月”、“百日”、“周岁”等。

“三朝”是婴儿降生三日时接受各方面的贺礼。“满月”在婴儿满一个月时剃胎发。

“百日”时行认舅礼,命名礼。“周岁”时行抓周礼,以预测小儿一生命运、事业吉凶。

②成年礼,也叫冠礼,是跨入成年人行列的男子加冠礼仪。冠礼从氏族社会盛行的男女青年发育成熟时参加的成丁礼演变而来。

汉代沿袭周代冠礼制度。魏晋时,加冠开始用音乐伴奏。

唐宋元明都实行冠礼,清代废止。中国少数民族不少地区至今还保留着古老的成年礼,如拔牙、染牙、穿裙、穿裤、盘发髻等仪式。

③飨燕饮食礼仪。飨在太庙举行,烹太牢以饮宾客,重点在礼仪往来而不在饮食,燕即宴,燕礼在寝宫举行,主宾可以开怀畅饮。

燕礼对中国饮食文化形成有深远的影响。节日设宴在中国民间食俗上形成节日饮食礼仪。

正月十五吃元宵,清明节吃冷饭寒食,五月端阳的粽子和雄黄酒,中秋月饼,腊八粥,辞岁饺子。

  《礼记》与《仪礼》、《周礼》合称“三礼”。

  “三礼”记录、保存了许多周代的礼仪,其中,《周礼》贪偏重政治制度;《仪礼》偏重行为规范;而《礼记》则偏重对冖的各个分去作 出符合统治阶级需要的理论说明。由这“三礼”所涉及的各种礼制的总和,也就是礼“礼”的全部内容。“三礼”是我国古代政治制度的三部儒家经典,是中国古代礼仪制度的蓝本和百科全书。

  有名一点的还有《孝经》、《弟子规》。还有我比较讨厌的班昭所著的《女戒》。

  你说的有关记录汉族礼仪内容古代典籍那可很多,上边的只是有名的,各朝都有自己的礼仪法制,那些都可以算是,毕竟各朝多少有点变化。

  如:汉初的礼仪法主要有《朝仪》、《庙乐》、《宗庙仪法》、《婚礼》、《衣服之制》以及《汉礼器制度》等。至汉武帝时,张汤的《越宫律》和赵禹的《朝律》。清末沈家本称“汉礼仪多在律令中。”

  至隋代起,开始了礼仪法律专门化、法典化的新阶段。“隋文天下初合,享国日浅,亦能于兵尽之余,收集南北仪注,为百三十篇”唐代在沿袭隋礼的基础上编定了《贞观礼》、《显庆礼》和《开元礼》。

  宋太祖时所定《开宝通礼》,是宋“一代之成法”。可见,自唐以后,各代皆有编纂“礼书”之举。这里的“礼”专指礼仪,而“书”则指法典,“礼书”即礼仪法典,正如古人将刑法典称之为“律书”一样。“礼书”不是一般的言礼之书,也区别于《周礼》、《仪礼》、《礼记》等书,后者是儒家著述,称“经书”、“礼经”、“为不刊之书”,是礼学经典。而“礼书,一代之典也”,是皇帝特命,大臣“奉敕编纂”,皇帝御制序言(如《明世宗实录》载:“刻《大明集礼》成,上亲制序文。” ,“明诏颁行”“悬为令甲”,为的是将礼仪法规系统化,以便官民遵守奉行,以达到“总一海内,整齐万民,而防其*侈,救其凋敝”“, 化民成俗”的目的。

  至于清朝我想不用说了吧?他们不是汉族来着。。。。有兴趣的话可以百度查一下“中国古代礼仪文化的文献综述”百度文库有下载,而且是免费的。

到了汉代,有个博学多闻的人,他名叫叔孙通,他本是秦朝的博士,精通秦朝各种礼仪。到西汉时,叔孙通见秦代礼仪流传到汉代的已经非常稀少了,他决定要写一部书,来挽救这些濒危的礼仪知识。

终于,叔孙通经过长期的努力,大多还原了秦代礼仪,还拟定了一套朝仪,甚至有些还保留了远古及周代的生活礼仪,昀终写成了一本《仪礼》,成为了儒家重要的典籍之一。

《曲礼》曰:「毋不敬,俨若思,安定辞。」安民哉! 敖不可长,欲不可从,志不可满,乐不可极。 贤者狎而敬之,畏而爱之。爱而知其恶,憎而知其善。积而能散,安安而能迁。临财毋苟得,临难毋苟免。很毋求胜,分毋求多。疑事毋质,直而勿有。 若夫,坐如尸,立如齐。礼从宜,使从俗。夫礼者所以定亲疏,决嫌疑,别同异,明是非也。礼,不妄说人,不辞费。礼,不逾节,不侵侮,不好狎。修身践言,谓之善行。行修言道,礼之质也。礼闻取於人,不闻取人。礼闻来学,不闻往教。 道德仁义,非礼不成,教训正俗,非礼不备。分争辨讼,非礼不决。君臣上下父子兄弟,非礼不定。宦学事师,非礼不亲。班朝治军,莅官行法,非礼威严不行。祷祠祭祀,供给鬼神,非礼不诚不庄。是以君子恭敬撙节退让以明礼。鹦鹉能言,不离飞鸟;猩猩能言,不离禽兽。今人而无礼,虽能言,不亦禽兽之心乎?夫唯禽兽无礼,故父子聚麀。是故圣人作,为礼以教人。使人以有礼,知自别於禽兽。 太上贵德,其次务施报。礼尚往来。往而不来,非礼也;来而不往,亦非礼也。人有礼则安,无礼则危。故曰:礼者不可不学也。夫礼者,自卑而尊人。虽负贩者,必有尊也,而况富贵乎?富贵而知好礼,则不骄不*;贫贱而知好礼,则志不慑。 人生十年曰幼,学。二十曰弱,冠。三十曰壮,有室。四十曰强,而仕。五十曰艾,服官政。六十曰耆,指使。七十曰老,而传。八十、九十曰耄,七年曰悼,悼与耄虽有罪,不加刑焉。百年曰期,颐。 大夫七十而致事。若不得谢,则必赐之几杖,行役以妇人。适四方,乘安车。自称曰老夫,於其国则称名;越国而问焉,必告之以其制。 谋於长者,必操几杖以从之。长者问,不辞让而对,非礼也。 凡为人子之礼:冬温而夏清,昏定而晨省,在丑夷不争。 夫为人子者,三赐不及车马。故州闾乡党称其孝也,兄弟亲戚称其慈也,僚友称其弟也,执友称其仁也,交游称其信也。见父之执,不谓之进不敢进,不谓之退不敢退,不问不敢对。此孝子之行也。 夫为人子者:出必告,反必面,所游必有常,所习必有业。恒言不称老。年长以倍则父事之,十年以长则兄事之,五年以长则肩随之。群居五人,则长者必异席。 ……

1 有关文明礼仪的古文诗词

1、不学礼,无以立。——春秋战国时期·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论语·季氏篇第十六》

白话译文:不学礼就不懂得怎样立身。

2、非仁无为也,非礼无行也。——战国时期·孟子《爱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