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减补阴益气煎简介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08-07浏览:1收藏

加减补阴益气煎简介,第1张

目录 1 拼音 2 处方 3 功能主治 4 加减补阴益气煎的用法用量 5 备注 6 摘录 附: 1 古籍中的加减补阴益气煎 1 拼音

jiā jiǎn bǔ yīn yì qì jiān

2 处方

生地15克 人参45克 黄耆9克(蜜炙)柴胡15克(盐、醋炒黑)白芍45克(醋炒)升麻09克(盐、醋炒)阿胶9克(蒲黄灰炒)山药9克(炒)血余9克(炒灰)赤石脂9克(醋炒)

3 功能主治

治妇人交接出血,脉软数者。

4 加减补阴益气煎的用法用量

水煎,去滓温服。

5 备注

交接出血,是因阴不藏精,虚阳不能固密,而经气漏泄,经血易动所致。方中生地滋阴壮水,以资血室;人参补气扶元,以固虚阳,山药补脾益阴;黄耆补中固气;阿胶补阴益血,以填任脉;白芍敛血益阴,以固冲脉;升麻升阳明清气;柴胡升少阳清气;血余灰去瘀生新,最能止血;赤石脂涩血镇怯,善固经气也。水煎温服,使气阴内充,则虚阳自敛,而经气完固,经血自无漏泄之虞,可免交接出血之患。

6 摘录

《医略六书》卷二十六

古籍中的加减补阴益气煎 《六因条辨》:[伏暑条辨二十八条]伏暑条辨第二十四

气虚下陷。宜用景岳补阴益气煎(1),(1)补阴益气煎:注解中所列诸药。系该方之加减原方中无祗、术。尚

《景岳全书》:[卷之十二从集·杂证谟痉证]痉证论列方

)三柴胡饮(新散三)补阴益气煎(新补十六)六安煎(新和二)四柴胡饮(新散四)加减一阴煎(新补九)葛根

《景岳全书》:[卷之三十九人集·妇人规(下)产后类]蓐劳(五一)

兼外邪发热者,宜补阴益气煎、补中益气汤。若兼外邪发热而中寒背恶寒者,宜理阴煎,详加减法治之。若兼阳虚

《景岳全书》:[卷之三十八人集·妇人规(上)经脉类]热入血室(十四)

虽渐愈,但元气素弱,而热有未退,血未止者,宜补阴益气煎,或补中益气汤。若脾气素弱,宜归脾汤;血气俱

《景岳全书》:[卷之三十三贯集·杂证谟脱肛]论治

目录 1 拼音 2 《重订通俗伤寒论》 21 方名 22 组成 23 功效 24 主治 25 新加玉女煎的用法用量 26 各家论述 附: 1 古籍中的新加玉女煎 1 拼音

xīn jiā yù nǚ jiān

2 《重订通俗伤寒论》 21 方名

新加玉女煎

22 组成

生石膏6钱(研),紫石英4钱(研),淮牛膝1钱半,大熟地6钱(切丝),灵磁石4钱(研),东白薇4钱,石决明5钱(杵),原麦冬3钱(朱染),知母2钱(秋石1分化水炒),青盐陈皮1钱。

23 功效

清肝镇冲,育阴潜阳。

24 主治

肝挟胆火,化风上翔,冲气上而冲心,心中痛热,甚则为气咳,为呃逆,为晕厥,名冲咳、冲呃、冲厥。

25 新加玉女煎的用法用量

先用熟地丝泡取清汤,先煎3石,百余沸,代水煎药。

26 各家论述

何秀山:本方以三石、白薇镇逆纳冲为君;臣以牛膝、决明,降逆气而潜肝阳,麦冬、熟地养胃液以滋肾阴;佐以秋石水炒知母咸苦达下;使以青盐陈皮辛润疏中。此为清肝镇冲,育阴潜阳之良方。

古籍中的新加玉女煎 《重订通俗伤寒论》:[第九章·伤寒夹证]第四节·夹血伤寒

泻白汤去橘、枣。加白芍、白薇、鲜茅根等。重则新加玉女煎。尤为镇肝纳冲之要剂。其火如不归根。即为龙雷

《重订通俗伤寒论》:[第八章·伤寒兼证]第十四节·冬温伤寒

固之。甚则冲咳冲呃冲厥者。伏暑挟冲气上逆也。新加玉女煎。清肝镇冲以降纳之。冲平气纳。终用清肝益肾汤

《重订通俗伤寒论》:[第二章·六经方药]第五节·清凉剂

始为相宜。若由风寒而致者切忌。误服多成痨嗽。新加玉女煎清肝镇冲法俞氏经验方从景岳方加味生石膏(六钱

《景岳全书》:[卷之十八理集·杂证谟三消干渴]三消论列方

白虎汤(寒三)玉女煎(新寒十二)玉泉散(新寒十五)四物汤(补八)归脾汤(补三二)秘元煎(新固一)固

《景岳全书》:[卷之十二从集·杂证谟痉证]痉证论列方

目录 1 拼音 2 《全国中药成药处方集》(沈阳方) 21 方名 22 组成 23 功效 24 主治 25 镇惊定痉散的用法用量 26 制备方法 27 用药禁忌 附: 1 古籍中的镇惊定痉散 1 拼音

zhèn jīng dìng jìng sǎn

2 《全国中药成药处方集》(沈阳方) 21 方名

镇惊定痉散

22 组成

犀角1两,冰片3钱,麝香1钱,玳瑁1两,雄黄3钱,牛黄3钱,琥珀1两,朱砂5钱,金箔50页,安息香3钱,羊角虫20个,僵蚕1两,生铁落3钱,寒水石1两,胆星1两。

23 功效

清热安神,镇痉定痫。

24 主治

中恶气绝,中风不语,中诸毒物,疫毒烦躁,吐逆闷胀,邪入心胞,神昏瞀乱,头目眩晕,心悸不眠,癫狂痫厥;小儿急惊,卒中容忤,精神错乱,风痰流涎,四肢搐搦。

25 镇惊定痉散的用法用量

每服1钱轻者减半;小儿1岁以上者每服1分,5岁以下者每服2分,白开水送下。

26 制备方法

上为极细末。

27 用药禁忌

忌食辣腥 性食物。

古籍中的镇惊定痉散 《温病条辨》:[卷六·解儿难]痉有寒热虚实四大纲论

六*致痉,实证也;产妇亡血,病久致痉,风家误下,温病误汗,疮家发汗者,虚痉也。风寒、风湿致痉者,寒

《温病条辨》:[卷六·解儿难]湿痉或问

病后痉者也。当合之杂说中《风论》一条参看。以卒得痉病而论,风为百病之长,六*之邪,皆因风而入。以久病

《读医随笔》:[卷四证治类]论痉不当以刚柔分虚实

柔痉无涉,与虚痉更无涉。仲景论列痉证多条,并不执定刚、柔二字。读者须就各条,研究其义,不可专以刚、

《类证治裁》:[卷之五]痉症论治

破伤风湿变痉者,有暴病忽见口噤头摇戴眼反折者,皆痉病也。其症身热足寒,项强齿噤,手足抽掣,角弓反张,

《伤寒捷诀》:刚痉柔痉

目录 1 拼音 2 《济阴纲目》卷九:加减当归六黄汤 21 处方 22 功能主治 23 加减当归六黄汤的用法用量 24 摘录 3 《医略六书》卷二十八 31 组成 32 主治 33 加减当归六黄汤的用法用量 34 各家论述 附: 1 古籍中的加减当归六黄汤 1 拼音

jiā jiǎn dāng guī liù huáng tāng

2 《济阴纲目》卷九:加减当归六黄汤

21 处方

当归身、黄耆(炙)、生地黄、黄芩、白栀、阿胶珠、炙甘草各等分。

22 功能主治

妊娠伤寒发汗后,汗漏不止,胎气受损者。

23 加减当归六黄汤的用法用量

上用浮小麦1撮,煎汤去麦,下药5钱,煎至7分,温服。

24 摘录

《济阴纲目》卷九

3 《医略六书》卷二十八 31 组成

生地5两,黄耆3钱(蜜炙),白芍半钱(炒),白芷3钱(盐水炒黑),炙草1钱半(黑),当归3钱,阿胶3钱(麸炒),黄芩1钱半,浮麦3钱。

32 主治

孕妇伤寒发汗后,汗漏脉浮数者。

33 加减当归六黄汤的用法用量

水煎,去滓温服。

34 各家论述

妊娠伤寒发汗后,余热内陷,卫气无所止息,以热主疏泄,故漏汗不止,胎孕不安焉。生地滋阴壮水以安胎,黄耆补气实卫以固表,当归养血以荣心,白芍敛阴以收汗,阿胶补阴以滋冲任,黄芩清热以安胎元,白芷行气于元府,炒黑亦能祛湿除汗,甘草调气于脾胃,炙灰亦令燥湿缓中,更以浮麦凉心以止漏汗也。水煎温服,使气阴内充,则余热退藏,而营卫调和,汗漏自止,胎孕无不自安矣。

古籍中的加减当归六黄汤 《济阴纲目》:[卷之九胎前门·下]伤寒

茯苓甘草(各一两)上锉,每服一两,水煎服。加减当归六黄汤治妊妇伤寒发汗后,汗漏不止,胎气损者。当归

《重订通俗伤寒论》:[第九章·伤寒夹证]第十五节·妊娠伤寒

所止息。漏汗不止。胎孕不安。脉浮数者。主以加减当归六黄汤(大生地五钱、清炙皮三钱、炒白芍、炙甘草、

《痰火点雪》:[卷一自汗盗汗]附∶拙见治验

汗,每夜被湿数重,开帐其热气如雾上腾。余以当归六黄汤,加减数十剂,略减二三分,未全愈。诊六脉伏沉,乃

《景岳全书》:[卷之三十八人集·妇人规(上)经脉类]热入血室(十四)

,其人多汗而无表证者,宜保阴煎、清化饮、当归六黄汤之类加减主之。若病虽渐愈,但元气素弱,而热有未退

《景岳全书》:[卷之十二从集·杂证谟痉证]痉证论列方

目录 1 拼音 2 英文参考 3 概述 4 痉的症状 5 痉的辨证分型 51 痉病·邪壅经络证 52 痉病·热甚发痉证 53 痉病·温热致痉证 54 痉病·瘀血内阻证 55 痉病·气血两虚证 56 痉病·肝经热盛证 57 痉病·阳明热盛证 58 痉病·心营热盛证 59 痉病·痰浊阻滞证 510 痉病·阴血不足证 511 痉病·阴虚动风证 6 痉的辨证论治 7 痉的分类 71 刚痉 72 柔痉 73 阳痉 731 刚痓 732 痉病无四肢厥冷者 74 阴痉 741 柔痓 742 痉病见四肢厥冷者 75 三阳痉 76 三阴痉 77 风痉 78 风寒痉 79 风痰痓 710 痰火痓 711 湿热痉 712 热甚发痉 713 血虚发痉 714 虚痓 8 参考资料 附: 1 治疗痉病的穴位 2 治疗痉病的方剂 3 治疗痉病的中成药 4 痉病相关药物 5 古籍中的痉病 这是一个重定向条目,共享了痉的内容。为方便阅读,下文中的 痉 已经自动替换为 痉病 ,可 点此恢复原貌 ,或 使用备注方式展现 1 拼音

jìng bìng

2 英文参考

convulsive disease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

convulsive disease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10)]

3 概述

痉病(convulsive disease[1][2])为病名[3]。是指以项背强急,四肢抽搐,甚至口噤,角弓反张为主要表现的疾病[3][1][2]。出《黄帝内经灵枢·经筋》。又称痓[3]。

4 痉病的症状

以项背强急,口噤,四肢抽搐,角弓反张为主症[3]。

《金匮要略·痉病湿暍病脉证治》:“病者身热足寒,颈项强急,恶寒,时头热,面赤目赤,独头动摇,卒口噤,背反张者,痉也。”

5 痉病的辨证分型 51 痉·邪壅经络证

痉·邪壅经络证(convulsive disease with syndrome of pathogen congesting channels and collaterals[1])是指邪气壅阻经络,以头痛,项背强直,恶寒发热,无汗或汗出,肢体酸重,甚至口噤不能语,四肢抽搐,苔薄白,脉浮紧等为常见症的痉证候[4]。

52 痉·热甚发痉病证

痉·热甚发痉病证(convulsive disease due to hyperpyrexia[1])是指邪热炽盛,以发热,胸闷,心烦,急躁,口噤,齘齿,项背强直,甚则角弓反张,手足挛急,腹胀便秘,苔黄腻,脉弦数等为常见症的痉证候[4]。

53 痉·温热致痉病证

痉·温热致痉病证(convulsive disease due to warmheat pathogens[1])是指感受温热病邪,以壮热头痛,呕吐,自汗,口噤,抽搐,角弓反张,甚则神昏,谵语,口渴喜饮,舌红绛,苔黄燥,脉弦数或洪数等为常见症的痉证候[4]。

54 痉·瘀血内阻证

痉·瘀血内阻证(convulsive disease with syndrome of internal blockade of static blood[1])是指瘀血内阻经络,以项背强直,头痛如刺,形瘦神疲,四肢抽搐,舌紫暗,边有瘀斑,脉沉细涩等为常见症的痉证候[4]。

55 痉·气血两虚证

痉·气血两虚证(convulsive disease with syndrome of deficiency of both qi and blood[1])是指气血两虚,经脉失养,以项背强急,四肢抽搐无力,头晕目眩,神疲乏力,气短懒言,心悸怔忡,面色萎黄或晄白,舌淡,苔薄白,脉细弱等为常见症的痉证候[4]。

56 痉·肝经热盛证

痉·肝经热盛证(convulsive disease with syndrome of exuberant heat in Liver Channel[1])是指肝热炽盛,灼伤经络,以项背强急,四肢抽搐,口噤啮齿,甚则角弓反张,高热头痛,心烦易怒,口苦咽干,眩晕,面红目赤,舌红,苔黄或少苔,脉弦数或弦细数等为常见症的痉证候[4]。

57 痉·阳明热盛证

痉·阳明热盛证(convulsive disease with syndrome of exuberant heat in Yangming[1])是指胃肠热盛,以项背强急,四肢抽搐,甚则角弓反张,壮热,汗出,口渴引饮,舌红,苔黄燥或焦黑,脉洪数等为常见症的痉证候[4]。

58 痉·心营热盛证

痉·心营热盛证(convulsive disease with syndrome of exuberant heat in heartnutrient phase[1])是指心营热盛,阴津耗伤,以高热烦躁,神昏谵语,项背强急,四肢抽搐,甚则角弓反张,舌红绛,苔黄少津,脉细数等为常见症的痉证候[4]。

59 痉·痰浊阻滞证

痉·痰浊阻滞证(convulsive disease with syndrome of blockade of phlegmturbidity[1])是指痰浊阻滞经络,以头痛昏蒙,神志呆滞,项背强急,四肢抽搐,胸脘满闷,呕吐痰涎,苔白腻,脉滑或弦滑等为常见症的痉证候[4]。

510 痉·阴血不足证

痉·阴血不足证(convulsive disease with syndrome of yin blood insufficiency[1])是指阴血亏虚,经脉失养,以项背强急,四肢麻木,抽搦或筋惕肉瞤,直视口噤,头目昏眩,自汗,神疲气短,低热,舌红,无苔,脉细数等为常见症的痉证候[4]。

511 痉·阴虚动风证

痉·阴虚动风证(convulsive disease with syndrome of wind stirring due to yin deficiency[1])是指 亏虚,虚风内动,以项背强急,四肢抽搐无力,头晕目眩,面色潮红,五心烦热,舌红,少苔或剥苔,脉细数等为常见症的痉证候[4]。

6 痉病的辨证论治

痉病有虚实二证[3]。实证多因风、寒、湿、痰、火邪壅滞经络而成[3]。虚证多因过汗,失血,素体虚弱,气虚血少,津液不足,筋失濡养,虚风内动所致[3]。

《金匮要略心典》卷上:“盖病有太阳风寒不解,重感寒湿而成痉病者,亦有亡血竭气,损伤阴阳,而病变成痉病者。……阴阳既衰,筋脉失其濡养,而强直不柔矣。此痉标本虚实之异,不可不辨也。”

实证治以祛邪为主,可兼扶正[3]。虚证以益气养血为主,兼予息风[3]。

7 痉病的分类

痉病有刚痉病、柔痉病、阳痉病、阴痉病、三阳痉病、三阴痉病、风痉病、风寒痉病、风痰痉病、痰火痉病、湿热痉病、热甚发痉病、血虚发痉病、虚痉病等[3]。

71 刚痉病

刚痉病一作刚痓[5]。症见发热无汗,恶寒,颈项强急,头摇口噤,手足挛急或抽搐,甚则角弓反张,脉弦紧等[5]。《金匮要略·痓湿暍病脉证》:“太阳病,发热无汗,反恶寒者,名曰刚痓(一作痉病,余同)。”又:“太阳病,无汗,而小便反少,气上冲胸,口噤不得语,欲作刚痓,葛根汤主之。”又:“痓为病(一本痓字上有刚字),胸满口噤,卧不著席,脚挛急,必齘齿,可与大承气汤。”《圣济总录》治伤寒刚痉病,选用石膏汤、羚羊角汤、犀角大黄散等方[5]。风热盛亦可致刚痉病[5]。《医醇賸义·湿热暑》:“刚痉病者,头痛项强,手足搐逆,甚则角弓反张,发热无汗,此风热盛也,热伤营血,筋脉暴缩,风入经络,肢节拘挛,风热合而为病,赤芍连翘散主之。”

72 柔痉病

柔痉病为痉的一种[6]。与刚痉病相对而言[6]。一作柔痓[6]。症见身热汗出,颈项强急,头摇口噤,手足抽搐,甚则角弓反张,脉沉迟[6]。《金匮要略·痉病湿喝病脉证治》:“太阳病,发热汗出,而不恶寒,名曰柔痓。”(一作柔痉病)[6]。《金匮要略心典》卷上:“太阳病发热汗出为表虚,则当恶寒,今不恶寒者,风邪变热,外伤筋脉为痉也。”治用栝蒌桂枝汤加减[6]。亦有因暑热、湿热所致者[6]。《医醇賸义·暑湿热》:“柔痉病者,身体重著,肢节拘挛,有汗而热。暑热为天之气,其来甚速,其去亦甚速。体重筋挛,乃热邪为湿所留,故有汗而热不退也,白术苡仁汤主之。”

73 阳痉病

阳痉病一作阳痓[7]。

731 刚痓

阳痉病指刚痓,即刚痉病[7]。《丹溪心法·痓》:“阳痓曰刚,无汗。”

732 痉无四肢厥冷者

阳痉病指痉无四肢厥冷者[7]。《证治准绳·杂病》:“痉病既以有汗无汗辨刚柔,又以厥逆不厥逆辨阴阳。仲景虽曰痉病皆身热足寒,然阳痉病不厥逆。”治宜清热、凉血、祛风[7]。选用羚羊角散、麦门冬散、防风散等方[7]。

74 阴痉病

阴痉病一作阴痓[8]。

741 柔痓

阴痉病指柔痓,即柔痉病[8]。《丹溪心法·痓》:“阴痓曰柔,有汗。”

742 痉见四肢厥冷者

阴痉病指痉见四肢厥冷者[8]。《证治准绳·杂病》:“痉病既以有汗无汗辨刚柔,又以厥逆不厥逆辨阴阳……其厥逆者皆阴也。”治宜温阳祛邪[8]。《太平圣惠方》选用附子散、白术散、柴胡散等方[8]。

75 三阳痉病

三阳痉病指太阳痉病、阳明痉病、少阳痉病[9]。

76 三阴痉病

三阴痉病指太阴痉病、少阴痉病、厥阴痉病[9]。《张氏医通·诸风门》:“足三阴痉病,俱手足厥冷,筋脉拘急,汗出不止,项强脉沉。”治法用附子散,多汗去川芎、独活加黄芪、当归[9]。

77 风痉病

风痉病指风伤太阳经脉,复遇寒湿所致的痉病证[10]。《圣济总录》卷八:“风痉病者,以风伤太阳之经,复遇寒湿故也。其状口噤不开,腰背强直如发痫。盖风邪内薄于经,则荣卫凝泣,筋脉紧急,故令口噤不开,卒然倒仆,不知所以。凡发极则复苏,苏则复作。其或耳中策策而痛,身背直而不屈者,不可治也。”治宜祛邪为主,参以息风,用续命汤、天麻汤等方[10]。

78 风寒痉病

不论刚痉病、柔痉病,凡因风寒而致者,为风寒痉病[11]。《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卷七:“病者身热足寒,头项强急,恶寒,时头热,面赤,目脉赤,独头动摇,卒口噤,背反张,以发热恶寒不恶寒、有汗无汗分刚柔者,风寒痉病也。”

79 风痰痓

风痰痓指因风痰壅滞经络所致的痉[11]。症见眼牵嘴扯,手足震颤或搐搦,甚则神昏不醒[11]。治宜祛风化痰,用祛风导痰汤,加姜汁、竹沥;风痰盛者,败毒散加防风、天麻、黄芩、全蝎、生姜、薄荷,气血不足而兼风痰者,用参归养荣汤[11]。

710 痰火痓

痰火痓是由于痰火壅盛所致的痉[12]。症见眼牵嘴扯,手足振摇或搐搦,身热,咳嗽多痰,脉滑数[12]。治宜清热泻火,豁痰止痉病[12]。用瓜蒌积实汤加减[12]。《景岳全书·杂证谟》:“痉病有痰盛者,不得不先清上焦,若火盛多痰者,宜用清膈煎、抱龙丸。”

711 湿热痉病

湿热痉病指由湿热病传变所致的痉病证[13]。多因湿热夹风,侵入筋脉;或邪入手足厥阴,热盛动风所致[13]。薛生白《湿热病篇》:“湿热证,三四日即口噤,四肢牵引拘急,甚则角弓反张,此湿热侵入经络脉隧中。宜鲜生地、秦艽、威灵仙、滑石、苍耳子、丝瓜藤、海风藤、酒炒黄连等味。”“湿热证,壮热口渴,舌黄或焦红,发痉病,神昏谵语或笑,邪灼心包,营血已耗,宜犀角、羚羊角、连翘、生地、玄参、钩藤、银花露、鲜菖蒲、至宝丹等味。”“湿热证,发痉病,神昏笑妄,脉洪数有力,开泄不效者,湿热蕴结胸膈,宜仿凉膈散;若大便数日不通者,热邪闭结肠胃,宜仿承气微下之例。”“湿热证,壮热烦渴,舌焦红或缩,癍疹,胸痞,自利,神昏痉病厥,热邪充斥表里三焦,宜大剂犀角、羚羊角、生地、玄参、银花露、紫草、方诸水、金汁、鲜菖蒲等味。”湿热痉病亦有因热闭所致者:“湿热证,发痉病神昏,独足冷阴缩, 外受客寒,仍宜从湿热治,只用辛温之品煎汤熏洗。”“湿热证,发痉病撮空,神昏笑妄,舌苔干黄起刺或转黑色,大便不通者,热邪闭结胃腑,宜用承气汤下之。”

712 热甚发痉病

热甚发痉病指热盛伤阴,筋脉失养所致的痉[14]。由于邪热壅滞,或热甚伤阴,筋脉失于濡养所致[14]。症见壮热,项背强,口噤齘齿,手足挛急,腹满便秘,甚则角弓反张,神识不清,舌苔黄,舌质红,脉洪数或沉滑有力[14]。治宜泄热存阴,用增液承气汤[14]。无腹满便秘者,宜清热救津,可用白虎加人参汤、玉女煎等方[14]。

713 血虚发痉病

血虚发痉病指失血过多,血虚无以养筋所致的痉[15]。症见手足搐搦,或角弓反张等[15]。《张氏医通·诸风门》:“血虚之人发痉病,或反张,或只手足搐搦,或但左手足动摇。十全大补汤加钩藤、蝎尾,或用大营煎等方加减。”

714 虚痓

虚痓指气血虚极,不能养筋所致的痓病[16]。《医学正传·痓病》:“亦有绝无风邪,而亦能使人筋脉挛急,而为角弓反张之候者,血脱无以养筋故也。”证见四肢搐搦,头昏目花,自汗,神疲,气短,舌质淡,脉细弦[16]。治宜益气补血,兼予息风[16]。选用当归补血汤、八珍汤、大营煎等方加钩藤、蝎尾等息风药[16]。

8

目录 1 拼音 2 桂枝合补血汤的别名 3 处方 4 功能主治 5 桂枝合补血汤的用法用量 6 摘录 附: 1 古籍中的桂枝合补血汤 1 拼音

guì zhī hé bǔ xuè tāng

2 桂枝合补血汤的别名

桂枝补血汤、当归补血汤合桂枝汤

3 处方

桂枝、芍药、甘草(炙)、当归、黄耆。

4 功能主治

产后伤血病痉。男子患金疮,伤血过多而成痉证者。

5 桂枝合补血汤的用法用量

桂枝补血汤(《医家四要》卷三)、当归补血汤合桂枝汤(《医学摘粹》)。

6 摘录

《医钞类编》卷十七引《金鉴》

古籍中的桂枝合补血汤 《杂病心法要诀》:[卷一]痉病死证

加葛良,若兼杂因小续命,过汗桂枝加附汤,伤血桂枝合补血,里实瘀血承气方,溃疡十全加风药,破伤狗咬另

《医宗金鉴》:[卷四杂病心法要诀]痉病死证

加葛良,苦兼杂因小续命,过汗桂枝加附汤,伤血桂枝合补血,里实瘀血承气方,溃疡十全加风药,破伤狗咬另

《医学摘粹》:[杂病证方歌括表证类]痉证

卧觉难,两脚拘挛兼齿,大承气证要参观。当归补血汤合桂枝汤方(证附桂枝汤见伤寒)有时男子患金疮,产后

《医学摘粹》:[杂病证方歌括妇人科]胎妊

当归补血证(方见头痛)交骨难开病匪轻,根原本属气虚成,当归补血汤堪用,服后能教胎速生。《医学摘粹》

《时方妙用》:[卷四]妇人科

目录 1 拼音 2 英文参考 3 概述 4 太阴痉·三阴痉 5 少阴痉·三阴痉 6 厥阴痉·三阴痉 7 参考资料 附: 1 治疗三阴痉的穴位 2 治疗三阴痉的方剂 3 治疗三阴痉的中成药 4 三阴痉相关药物 5 古籍中的三阴痉 1 拼音

sān yīn jìng

2 英文参考

convulsion involving triple yin

three yin convulsive diseases [湘雅医学专业词典]

3 概述

三阴痉为太阴痉、少阴痉、厥阴痉的总称[1]。《张氏医通·诸风门》:“足三阴痉,俱手足厥冷,筋脉拘急,汗出不止,项强脉沉。”治宜用附子散,多汗去川芎、独活,加黄芪、当归。

4 太阴痉·三阴痉

太阴痉为病证名,指太阴病出现痉证者[1]。《医宗金鉴·订正伤寒论注》:“夫六气皆足以致痉,不专在湿也,六经皆有痉证,亦不专在太阳一经也。……至若腹内拘急,因吐利后而四肢挛急者,未尝非太阴痉也。”《张氏医通·诸风门》:“足三阴痉,俱手足厥冷,筋脉拘急,汗出不止,项强脉沉。……太阴,则四肢不收,术附汤加甘草、生姜。”

5 少阴痉·三阴痉

少阴痉为病证名,指少阴病出现痉证者[2]。《医宗金鉴·订正伤寒论注》:“夫六气皆足以致痉,不专在湿也;六经皆有痉证,亦不专在太阳一经也。……恶寒蜷卧,尻以代踵,脊以代头,俯而不能仰者,未尝非少阴痉也。”《张氏医通·诸风门》:“足三阴痉,俱手足厥冷,筋脉拘急,汗出不止,项强脉沉。……少阴则闭目合面,参附汤加甘草、干姜。”

6 厥阴痉·三阴痉

厥阴痉为病证名,指厥阴病出现痉证者[3]。《医宗金鉴·订正伤寒论注》:“睾丸上升,宗筋下注,少腹里急,阴中拘挛,膝胫拘急者,未尝非厥阴痉也。”《张氏医通·诸风门》:“足三阴痉,俱手足厥冷,筋脉拘急,汗出不止,项强脉沉。厥阴则头摇口噤,芪附汤加当归、肉桂。”

7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