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述中国古代的阴阳、五行、八卦学说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08-07浏览:3收藏

简述中国古代的阴阳、五行、八卦学说,第1张

阴阳五行与八卦学说

(一)阴阳五行和八卦学说的产生、概论与相互关系研究

阴阳五行和八卦起源于我国古代,具有自发的、朴素的辩证法观点,对我国科学技术的发展有着重要的贡献。例如,阴阳五行是中医学的基础理论之一;又如八卦以正反两方面的对立矛盾来反映宇宙万物的发展和变化,被用于天文、养生、数学、军事等诸多领域,16世纪传入欧洲后,曾给国外科学的发展以启迪,时至今日,仍有不少国内外学者在研究它,拓宽其应用领域,以取得更大的效益。当然,由于历史条件的局限性,阴阳五行和八卦学说也渗有唯心主义思想,甚至是封建迷信的,如占卜问卦、预测吉凶等等。

1、阴阳:相传天地形成之前,宇宙一片浑沌,盘古开天辟地,将浑沌一分为二,天为阳,地为阴,由此有了阴阳的概念。后来古人根据生产、生活实践和对自然现象长期观察的事实,逐步把太阳、男性、力量、光亮、热等带有向上的、运动积极、肯定的、善意的、热情的属性归为阳,把月亮、女性、软弱、黑暗、冷等带有下沉的、静止的、消极的、否定的、恶意的、冷淡的属性归为阴,并由此总结出一套阴阳相互作用的学说以解析说明世上万事万物的产生和发展。把它应用到自然界、人类及生老病死就有了后来的阴阳五行学说、阴阳八卦学说和古老的中医理论。

2、五行:指木、火、土、水、金五种物质和它们的运动。五行的概念早在战国时期就已出现,它是阴阳相互作用的产物。木、火和金、水分列于土地上下,前两者属阳,后两者属阴,火比木更活跃属至阳,水比金位置更下,属至阴,土地处中间属于中性,因水为树木生长所必需,故水又与木相互依存,这样就构成了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的五行循环,称为“五行相生”。顺着这种循环物质就相生,违背了它就会相克,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称为“五行相克”。但是,事物的发展变化存在着反常现象,这就有了“相乘”和“相侮”。相乘就是过度的相克,其次序与相克是一致的,比如,木气偏亢,太过的木便去乘土,使土气虚弱。相侮又叫反克,即本来是自己可以克胜的一方,却反而被它克胜,其次序正好和相克相反。比如,正常的相克关系是木克土,然而木气偏亢,土就会反过来侮木。我国古代哲学家把自然界一切事物的性质,分别列入这五大类的范畴,并以此说明世界万物的起源。

<黄帝内经>巧妙地把阴阳和五行结合到一块,形成了比较完整的中医五行理论,并以此指导医学实践和疾病防治。古人认为五行在天上对应金木水火土五星,在地上就是金木水火土五种物质,在人就是仁义礼智信五种德性,这五类物质在天、地、人之间形成串联,如果天上的木星发生了变化,地上的木类和人的仁心都随之产生变异。古代迷信就是以这种天、地、人三界相互影响和五行相生相克的道理来推算人的命运的。

3、八卦:它最早见载于<周易>,相传为伏羲所创,八卦的产生,正如周易·系辞所说:“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定吉凶,吉凶成大业”意思是说,天地未形成之前的宇宙处于一种无边无际的元气状态(即太极),天地万物都是由它演化而来的,太极的演化是元气的分离,清阳者上升为天,浊重者下沉为地,天为阳,地为阴,阴阳(即两仪)分成四象,四象是指在两仪一奇一偶的基础上复生一奇一偶,四象之上再生一奇一偶就产生第三爻,以阴阳三爻错综排列得八种卦形,叫做八卦。八卦相重生出六十四卦三百八十四多,人们以此可断吉凶,趋吉避凶就可以成就伟大的事业。八卦在创作之初就与天文历法有着紧密的联系,八卦的四象表示四季。春夏秋冬分别以少阳、老阳、少阴、老阴代之。历史上曾有把六十四卦三百八十四爻用来纪日的记载,八卦本身也可以进行排序,并组成八卦图,用以表示方位,预测过去和未来的吉凶祸福。

八卦和神秘性在于它有着丰富的数学内涵和哲学渊源,八卦的每一卦形象征或代表着某种自然物或社会现象,如乾为天,坤为地,坎为水,离为火,震为雷,艮为山,巽为风,兑为泽(沼泽),这被称为卦象,卦象可以象征一切事物,以之象动物,则乾为马,坤为牛, 坎为豕,离为雉,震为龙,艮为狗,巽为鸡,兑为羊,以之象人体,则乾为首,坤为腹,坎为耳,离为目,震为足,艮为手,巽为股,兑为口,由此触类旁通,到万物,就是各种自然现象和人事现象。

(二)浅淡阴阳五行八卦在游戏中的合理设计

一口气向大家介绍完了阴阳五行八卦的知识,下面我想对其在游戏中的运用和设计谈谈自己的设想。

一、阴阳:最适宜作为角色职业的总体属性。网游天骄和剑网中都是把五行作为角色职业的总体属性,同时作为技能与防御属性,个人以为不妥,游戏无非就是正邪两派之分,以阳象正,阴象邪,正好合适。角色以阴阳区分属性明了简洁,如果用五行区分由于会产生职业间的相生相克,而容易导致游戏的失衡。

二、五行:用五行对应力量、体质、敏捷、智慧、怒气五种属性,这一设想基于中医五行理论把五行对应人体五大器官-心脏、肾脏、肺、肝、胆等,可把力体敏智气一一与之对应,设计出五行装备和物品,当然这种五行装备和物品不是加五行攻击或防御,而是强化力体敏智气这五种属性的。

三、八卦:以乾为天,坤为地,坎为水,离为火,震为雷,艮为风,巽为风,兑为泽的内涵,可设计出游戏技能与防御属性,但是不是设计八种,而是把天与雷归为一类,地与山归为一类,水与泽归为一类,火与风,从而设计出雷电系、土系、水系、火系(风为加强火系的辅助技能,归为火系),另加普通攻击或防御,从而设计五种的技能和防御系别。

以上的设想或许可以使游戏更趋于合理,避免繁琐、失衡的状况发生,同时也能使国产游戏散发出浓郁的中国文化特色,欢迎大家来讨论

“阴阳五行说”是诸子百家当中阴阳家这个派别提出的学说,代表人物有邹衍。阴阳五行说由谁提出的,并无从考证。但是可以确定的是这个学说的很早就有了,并不是某一个人的想法,而是众多学者的看法融汇贯通而成。接下来我们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谈谈我对这件事的看法。

第一个方面,邹衍是阴阳家的代表人物,但是阴阳五行学说的起源非常深远。由于没有具体的文献可以考证,春秋前就有了非常朴素的五行说,西周末年也有五材说。有很多人说是来源于秦汉时期的《黄帝内经》,可是《黄帝内经》当中并没有明确谈到阴阳五行,阴阳五行应该是在邹衍之前融合,到邹衍这里是推广应用。

第二个方面,阴阳五行学说贯穿了古代的科学理论体系。古人认为,世界是在阴阳二气的推动下发展变化,此消彼长。而且认为构成世界的基本元素是金、木、水、火、土,相克相生。所以古代的哲学家、发明家,在研究事物的时候,都采用了这种理论。阴阳五行学说几乎贯穿了我国古代的所有文化发展。

第三个方面,阴阳五行学说在道家思想中得以体现。现在我们在道家还可以看到太极八卦图,在周易里也可以看到阴阳五行说。因为我对古代的神秘学非常感兴趣,所以也会留意。

以上就是我对此事的看法,阴阳五行说并不是具体某一个人提出来的,追溯起来非常久远,也没有具体文献可以考证,而邹衍是汇集了先人的思想,融会贯通,再根据这个理论议论朝堂之事,因此比较有名气。个人观点,望采纳。

中医药事业是关系到国计民生的大事,近百年来对中医药问题的争论从来没有停止过,自从“中医的基础理论—阴阳五行是伪科学”和“要将中医退出现行的医疗体制”等争议发起后,引起了轩然大波。在普通公众的眼中,科学好比是正确和有效的代名词,有人说中医的基础理论—阴阳五行是伪科学的说法,自然引起了中医支持者的强烈反对,但中医与科学的关系到底是怎样的?科学的特性与中医理论的基础有着什么样的联系?中医理论的基础对中医药事业的发展之路又有什么样的影响呢?

中医学的基础理论主要包括阴阳、五行、运气、脏象、经络等学说,以及病因、病机、诊法、辨证、治则治法、预防、养生等内容。阴阳是中国古代哲学范畴,中医学运用阴阳对立统一的观念来阐述人体上下、内外各部分之间,以及人体生命活动同自然、社会这些外界环境之间的复杂联系,阴阳对立统一的相对平衡,是维持和保证人体正常活动的基础,如平衡失调和破坏,则导致人体疾病的发生发展,影响生命的正常活动。五行学说用木、火、土、金、水等五个哲学范畴来概括客观世界中的不同事物属性,并用五行相生相克的动态模式来说明事物间的相互联系和转化规律。中医学主要用五行学说阐述五脏六腑间的功能联系及脏腑失衡时疾病发生发展的机理,也用以指导脏腑疾病的治疗。由此可见,中医学的立足基础属于哲学范畴,其基础是阴阳五行。

之所以称阴阳五行只是哲学而不是科学,原因在于它不遵守“客观、逻辑、实证、可重复检验”等科学的方法与规则,也不具备科学理论的“排它性”和“可证伪性”,在面对人类的疾病这种非常客观的东西时,不能根据阴阳五行理论得出一个“排它性”的解释,究竟什么是失调、什么是太盛、什么是不和、什么是虚实?也没有一个能够量化的标准,对待同一个患者,王中医说脾胃不和,可李中医说和的很呢,两人依据都是同一个阴阳五行,但谁对谁错莫衷一是。

近年来,国家大力扶持中医药事业的发展,支持祖国传统医疗的发展,中医是一个完整的医疗体系,其理论体系是博大和复杂的,它有着自成一体的认识方法,当然不能简单地以中医理论不是科学而断然否定它,中医理论是否是正确和可靠的,关键在于它是否得到了实践的检验。可以设想,如果使用与科学不相容的中医理论来认识和指导对疾病的诊断和治疗,并且得到了可靠的正面结论,那当然是对中医理论的肯定,同时也是对科学的补充和修正,如何对中医药理论有效性进行检验就成为关键的问题。

千百年来,中医在中国的历史长河中衍生至今,未被历史淘汰。在西医传入中国之前,一直都是中医在国内治病救人。中医不是万能的,不能因为它不是包治百病就否认其实效性和科学性。中医的传承需要继承,也需要创新。古籍记载的中医理论也并不是完全正确的,需在临床实践中摸索,经过一代一代的医家不断努力,不断修正,不断完善中医理论体系。虽然,目前中医的发展道路出现曲折,但是,我们相信,中医依旧可以乘风破浪,驰骋在历史长河

上说,伏羲是中国古代传说中的第一位人类文化英雄,他据说在上古时代发明了八卦(指代河洛文明和龙山文化时期的八卦卦辞)和阴阳图,成为中国文化中非常重要的符号和图像之一。据传在古代,伏羲观察自然万物,发现了太极形态的一种变化,即阴阳二力之间的相互转化和相互制约。为了更好地表达这种宇宙中的双重性质,他在地上画了圆,然后在圆中分成了两个相等的部分,一半为黑色(阴),一半为白色(阳),表示阴阳二象的平衡和和谐。后来,人们把这个图案称为阴阳图,它成为了中国文化中表达宇宙运动规律和生命力量的重要象征。伏羲还根据自己对天文、地理和人类社会的观察和思考,发明了八卦图,用于解释自然万物和人类社会的运动变化和演化过程。八卦图中的每个符号代表一种极端状态,以及从它的极端状态向另一种极端状态的转化过程。这些符号可以用来推测未来、解答问题,还可以用来描述人类历史和文化的发展。综上所述,伏羲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人物,他对阴阳图和八卦图的创造和解释,不仅在宇宙观、哲学思想和文化传承方面具有深远影响,而且对后世的天文学、地理学、数学、医学、战争和政治等方面也产生了重要影响。

在我国古代哲学中,对于世间一切事物的属性,都要用阴阳五行来加以概括。

在长期的生产和生活实践中,人们逐渐认识自然界众多事物的种种变化,无不具有对立统一的两个方面,而这两个方面的内在联系,相互作用和不断的运动,正是世界万事万物得以生长、变化、消亡和重新生长的根源。

“老子”说: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

《易经》上也说“一阴一阳之谓道”。

道,即客观规律。

天地没有时先有道,天地消亡时道还在。

人人都希望得道,但真正领悟到道的只是少数。

老子曰:“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共存共亡;下士闻道,大笑之。

”《素女说》更具体: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

人与自己的住宅、世家坟墓也阴阳互抱,即“天人合一”。

太极图是群经之首,是《易经》描述的宇宙模式图样。

这一图象外表是圆形,代表着天地混沌原始状态的,由无极生出的太极,图中分为黑白两方,就是所谓的太极生两仪的阴阳两个方面,其中明亮的白色代表阳、阴面黑色代表着阴。

然而神奇的是,白色的一方竟有着一小小黑点,而黑色的一方也同样有着一小小的白点,这就明白无误地向人们展示了阳中有阴、阴中有阳、“阴阳互抱”的道理。

太极图阐述了宇宙发展运动的基本规律,它寓于中国的佛学、道学、儒学、中医学和政治、军事、经济等一系列学科之中,它的应用价值在于“四两拨千斤”,即用最简单的办法解决最复杂的问题,用最小的投入获得最大的效益。

他是中国人类的聪明学、智慧学、未来学。

太极是以老子为代表的历代伟大先哲总结中华民族精髓的智慧,精炼出观察宇宙变幻规律的思维方法。

它经过了两千五百多年的检验,越来越被世人认可,因为它道出了世界的根本。

这不能不令中外自然科学界、社会科学界叹为观止。

这就不难理解在一次世界性哲学学术会上提交大会的论文中,研究中国老子的竟占70%。

太极图是中华民族的国粹,当然也有人把太极图当作迷信的象征,这是一种无知的可怜。

结合具体事物,运用阴阳这种对应统一,相反相成的“道”来作“纲纪”性的概括,就是天为阳,地为阴,日为阳、月为阴,火为阳、水为阴,明为阳、暗为阴,动为阳、静为阴,热为阳、寒为阴,出为阳、入为阴,上为阳、下为阴,升为阳、降为阴,凸为阳、凹为阴,向为阳、背为阴,表为阳、里为阴,左为阳、右为阴,成为阳、败为阴,雄为阳、雌为阴,男为阳、女为阴等等,直至无穷无尽,包罗万象,大到天地日月,小至每一个具体物象里的表里内外等等,无不都在牢笼之中,所以有“神明之府”之称。

要妙在于,不仅世界上的万物都具有阴阳对立的两个方面,并且在两个方面的任何一方,又都可以用阴阳来作再一次的划分,以至无穷。

《金匮真言论》举一昼夜的时间为例进行划分,则就更加具体了,阳中之阴也,合夜至鸡鸣,天之阴、阴中之阴也:鸡鸣至平旦,天之阴中之阳也。

这种阴中有阳,阳中有阴的现象,说明天地万物的阴阳,并不是绝对割裂的,而是分中有合,合中有分,由于阴阳两种力量的对垒相互参透,因此它们彼此之间是互相牵制消长的,阴盛则阳衰,阳盛则阴衰,就是这种盛衰消长的对垒,构成了客观世界的动态平衡,如以一年四季的天时变化为例,从冬至到夏至白昼一天天地长起来,气温也一天天地升高起来,说明了这段时期正处在一个阳长阴消的过程之中,反之,从夏至到冬至,黑夜开始一天天地长起来,气温也一天天地降了下去,这又说明,这一时期正处在阴长阳消的阶段,古人所谓“冬至四十五日,阳气微上,阴气微下,夏至四十五日,阴气微上,阳气微下”就是这一阴阳相互消长,你来我往规律的具体体现。

阴阳变化规律不仅体现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相互消长,你来我往,还在极大程度上体现在相互依存和相互转化上。

阳根于阴,阴根于阳,孤阴不生,独阳不长,任何一方如果失掉对另一方的依存,就没有什么阴阳之言,比如没有明就没有暗,没有热就没有冷,没有上就无所谓下,没有左就无所谓右等等,又如从物体和作用来说,物体是阴,作用是阳。

阴是阳的物质基础,阳是阴的作用体现。

这种关系,也可用质和能的关系来加以阐明,没有阴的质量,就无所谓阳的能量,无阳则阴无以生,无阴则阳无以化,这就是阴阳互根,对立统一的道理。

说到阴阳的转化,这就是一种自然界物极必反的规律,任何事物,当它发展至尽头的时候,就会走向反面。

比如白天发展到中午的顶峰,就开始走下坡路,最后终至被黑夜所吞噬,而黑夜发展到子夜的极限,也势必不可抗拒地要开始发生转化,直至最终被白天所代替,一天如此,一年也同样如此,冬去春来,夏去秋来,循环往复,如环无端,生命的尽头是死亡,死亡的极至是新生,物极谓之变,物生谓之化,生生死死,自然界的阴阳变幻转化就是这样不可的不要抗拒,任你搓叹也无济于事。

阴阳主宰万物,又寓于万物之中。

一阴一阳谓之道。

阴阳各半保持着天地间的勃勃生机,人体动静各半才能使内脏等器官平衡工作,阴阳平衡才能身体健康。

人和与其本人相关的事也有阴阳之说,根据“阳清阴浊”的理论,人为阳,与其相关的事物为阴;中医认为,血属阴,为气之母,气属阳,为血之帅,当人自身不协调时,与其相关的事物也必然发生变化,因为阴阳是对立的、平衡的。

老子讲:“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人要效法大自然的阴阳平衡,发展才能是有序的、正常的、稳定的。

在地主阴、主静,人是大地之子,从大地中孕育出来,最终回归大地中去,当人与大地之母亲相通时便获得她的滋养,就有了巨大的能量和力量。

阳德主荣,阴德主寿。

中国民间历来有各阴德、阳德之说。

积阳德即为他人做了善事并被人知道,赢得了他人的赞誉或应有的回报,这种回报已在可视的时空中完成。

积阴德却不同,为他人做善事不被世人知道,善报没有在可视的时空中完成。

这种善报只能通过不可视的时空完成,这种善报未使人得到可视的荣华富贵,但却使人得到了不可视的寿命延长。

富贵在命,生死在天。

天在哪里,在人心中,阴德充盈,也能冲出五行,延年益寿,长命百岁。

在商界也同样,有人松静自如,财源滚滚,有人疲于奔命,却两手空空,有人白手起家,能创下伟业,有人继承巨富,却毁于一旦,有道之人可以从无到有,无道之人从盈到亏。

所以中国先哲告诫我们,人做事要懂得阴阳之道。

《史记》记载:两千五百年前,有一次孔子请教老子,老子说:“你所言之事都不离古人或他们的话,并以此为不可改变的规矩,这些人骨头早已腐朽,可你还死抱住他们的话不放,这不符合变的规律。

圣人是外虚内实的。

怀里揣着宝玉,外边却穿着粗布衣服,他的道德越高越谦虚谨慎。

因此圣人得志不端起架子,失意不垂头丧气,也绝没有骄气和虚浮的表现,以及远离道的欲望和狂想。

”孔子离开老子后,食不甘味,寝不安席。

他的学生不解,予以请教。

孔子说:“天上的鸟在飞,路上的兽在走,水里的鱼在游,都可以看得见,惟独云端里的龙看不见,因为它高深莫测,老子就是这样的龙。

”通过这段记载,我们可以看到,孔子将老子比喻为龙,是因为老子具有高深的道学思想。

但中国历代封建统治者多推崇孔教,取其不变之特点用于统治。

然而,孔教始于儒家,儒出于道家,有道教遂有儒教。

观察上下五千年中国文化,儒家得其局部,道家竟其全动。

儒家在于守成,道家长于变应。

宇宙间的事物是负阴抱阳的矛盾对立统一体,它是运动的、变化的、发展的,当矛盾的一方发展到极点时,与其相对的另一方开始同步变化了。

在这个统一体中,光明的一面中有黑点,黑暗的一面中有亮点,你中有我,我中有你,阴阳互抱,循环往复,无穷无尽。

伟大的东方文化奠基人释迦牟尼和老子教我们“悟”和“道”,伟大的现代哲学奠基人马克思教我们辩证唯物主义。

一阴一阳谓之道,缺一无道。

《易经》对阴阳的解释:天刚地柔,男刚女柔。

这是中国古代圣贤对人效法天地最基本、最精辟的论述。

大家知道,正是因为阳电和阴电具有各自的正负特征,相互间才有吸引力,否则,便会相互排斥。

阴阳各半,天地各半,刚柔各半,才能形成自然与人类和谐的关系。

男子的阳刚之气,表现为思维像天空那样广阔,包容万物;女子的阴柔之美,表现为像大地那样博大,承载万物。

大地被动地接受冰雹雨雪,但却化被动为主动,将水气返回天空,完成天地之间的循环。

夫妻之间刚柔相济,阴阳平衡,如同天地间的风调雨顺,带给万物勃勃生机,男子以阳刚之气拥揽妻子,女人以阴柔之美滋润丈夫,夫妻才能健康和美。

否则阴阳失衡,在生活中经常吵架,凡事不顺,对身心健康极为不利。

古代圣贤讲“人生在天地之间顺则生,逆则亡。

”人在天地间生活,时时事事都要注重阴阳平衡。

阴阳者,数之可十,推之可百,数之可千,推之可万,万之大不可胜数,然其要一也。

世间万物的变化虽然多得不可胜数,然而它的要领却只有一个,这就是阴阳对立统一的规律。

原资料 dayifs/news/mlzx_dymm/2009-9/3/09931534236000

阴阳学说是我国古代择吉术中的重要理论。关于阴阳观念的产生,有人认为最早是在夏朝就已形成,因为《易经》八卦中阴爻和阳爻出现在夏朝的占书《连山》中。《连山》,传统认为是夏代的《易经》,据《周礼》记载,相传为伏羲氏或神农氏所创。

《愚公移山》:“指通豫南,达于汉阴。”“汉阴”指汉水南面。《登泰山记》:“泰山之阳,汶水西流;其阴,济水东流。”《游褒禅山记》:“所谓华阳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1 文言文望岳中“阴阳”的解释

文言文望岳中“阴阳”的解释是阴指的是山的北面,水的南面。阳指的是山的南面,水的北面。

1阴的更多解释:

①山的北面,水的南面。《愚公移山》:“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可乎?”

②昏暗。《岳阳楼记》:“朝晖夕~,气象万千。”

③事物的影子。《察今》:“故审堂下之~,而知日月之行。”

④阴冷;寒。《岳阳楼记》:“~风怒号,浊浪排空。”

⑤暗地里;秘密地。《张衡传》:“~知奸党名姓,一时收禽。”

⑥古代哲学概念。与“阳”相对。

阴德暗中做好事。

阴权暗地谋划的策略。

阴事秘密之事。

2阳的更多解释

①太阳;阳光。沈约《齐故安陆昭王碑文》:“乃暴以秋~,威以夏日。”

②山的南面,水的北面。《登泰山记》:“泰山之~,汶水西流。”

③温暖。《长歌行》:“~春布德泽,万物生光辉。”

④装作;假装。《记王忠隶公翱事》:“皆~应曰:‘诺’。”

⑤古代哲学概念,与“阴”相对。

2 文言文翻译

译文

道生一,一是太极;一生二,二是阴阳;二生三,三是阴阳配合;三生万物,万物是万事万物。

道家思想并非是后世误解的“消极无为”,而是更宏观、更客观的世界观、人生观。道法自然是道家的核心思想,即是规律产生(效法)于事物自身的发展趋势(需求)。不要主观的态度去看待,因为越在意越适得其反。道家的文化冷静而客观。

道是独一无二的,道本身包含阴阳二气,阴阳二气相交而形成一种适匀的状态,万物在这种状态中产生。万物背阴而向阳,并且在阴阳二气的互相激荡而成新的和谐体。人们最厌恶的就是“孤”、“寡”、“不谷”,但王公却用这些字来称呼自己。所以一切事物,或者减损它反而得到增加;或者增加它反而得到减损。别人这样教导我,我也这样去教导别人。 的人死无其所。我把这句话当作施教的宗旨。

3 翻译文言文

尝有世之论捶者,而兼论气者矣。

夫气主于一,可分为二,所谓二者,即呼吸也。呼吸即阴阳也。

捶不能无动静,气不能无呼吸,吸则为阴,呼则为阳,主平静者为阴,主乎动者为阳,上升为阳,下降为阴,阳气上升而为阳,阳气下行而为阴,阴气下行而为阴,阴气上行即为阳,此阴阳之分也。何谓清浊?升而上者为清,降而下者为浊,清气上升,浊气下降,清者为阳,浊者为阴,而要之阳以滋阴,浑而言之统为气,分而言之为阴阳。

气不能无阴阳,即所谓人不能无动静,鼻不能无呼吸,口不能无出入,此即对待循环不易之理也。然则气分为二,而实在于一。

有志于斯途者,慎勿以是为拘拘焉。d\。

4 翻译文言文 谢谢

凡有血气者,莫不含元一以为质,禀阴阳以立性,体五行而著形。苟有形质,犹可即而求之。

译文:

[大凡有血气之人,无不含容元气太极而成其资质,秉承阴阳而确立其本性,体现金木水火土五行而显现其形体。一旦有其形体资质,便可以就此而探求。]

凡人之质量,中和最贵矣。中和之质,必平淡无味;故能调成五材,变化应节。是故,观人察质,必先察其平淡,而后求其聪明。

译文:

[大凡人之资质量度,以中和为最可贵。具有中和之资质者,定然平和、淡泊而无偏颇之味,因此能够调和而成就五种人材,变通转化而符合节律。因此,观察人之资质,定要先察明其是否平和淡泊,然后探讨其是否耳聪目明。]

聪明者,阴阳之精。阴阳清和,则中睿外明;圣人淳耀,能兼二美,知微知章,自非圣人,莫能两遂。故明白之士,达动之机,而暗於玄机;玄虑之人,识静之原,而困於速捷。犹火日外照,不能内见;金水内映,不能外光。二者之义,盖阴阳之别也。

译文:

[耳聪目明,是阴阳之精华。阴阳清正而和融,则内心睿智而外表明达;圣人淳朴而光照人寰,能够兼有睿智与明达之美,可知微妙之玄机,亦可知显露之事理,若非圣人,无人能够达到此两方面。因此,明达之士,通达动态之机理,而不见其内在之玄秘;玄秘深思之人,认识到静态之本原,而难察变幻迅捷之情事。犹如火光、天日光照其外,而不能照见自我;金镜、水面能映像于其中,而不能放光芒以照其外。二者之义理,大概是阴阳之区别。]

若量其材质,稽诸五物;五物之徵,亦各著於厥体矣。其在体也:木骨、金筋、火气、土肌、水血,五物之象也。五物之实,各有所济。是故:

骨植而柔者,谓之弘毅;弘毅也者,仁之质也。

气清而朗者,谓之文理;文理也者,礼之本也。

体端而实者,谓之贞固;贞固也者,信之基也。

筋劲而精者,谓之勇敢;勇敢也者,义之决也。

色平而畅者,谓之通微;通微也者,智之原也。

五质恒性,故谓之五常矣。

译文:

[若要量度其人之才能资质,可由五物察究。此五物之征兆,亦各自显露于其形体。在形体之中,骨骼属木,筋脉属金,气息属火,肌肉属土,血液属水,此骨骼、筋脉、气息、肌肉、血液五物,正是木、金、火、土、水五行之形象。五物之实体,各有所助益。因此:

骨骼直正、温润而柔韧者,心胸博大而坚强持久;心胸博大而坚强持久,为仁之资质。

气息清淳、端正而舒畅者,文采粲然而有条不紊;文采粲然而有条不紊,是礼之根本。

肌体端庄、匀称而不虚者,正直稳重而坚守节操;正直稳重而坚守节操,是信之基础。

筋脉有力、劲挺而精秀者,勇武不屈而果敢决断;勇武不屈而果敢决断,是义之标准。

气色调和、平正而顺畅者,通达事理而明察秋毫;通达事理而明察秋毫,是智之本原。 ]

5 钟离意文言文翻译

译文:钟离意字子阿,会稽山阴人。

少年时做过郡督邮。当时部县亭长有受人酒礼的,府下登记在案考察。

钟离意封还记载时,进去对太守说:“《春秋》说先内后外,《诗经》说‘在家做妻的榜样,推广到治家治国’。就是说,明晓政令教化的根本,由身边的人推广到远处的人。

现今应该先清理府内,暂且把考察远县细微的过失放松一些。”太守认为他很贤能,就委任他管县里的事。

建武十四年(公元39年)会稽发生大瘟疫,死了的人用万来计算,钟离意亲自隐恤,经营供给医药,所属地区的百姓绝大多数受到了他的救济。钟离意被单荐为孝廉,再次升迁,征召到大司徒侯霸幕府。

朝廷下诏要送囚徒到河内,时值隆冬天寒,囚徒患病不能行走。路过弘农县时,钟离意就让县里替囚徒制做棉衣,县里不得已给了他,但上书朝廷报告,钟离意也将全部情况上报。

光武帝得到奏章,给侯霸看,并说:“你所派的掾吏良心竟这么好啊,的确是个好官吏。”钟离意在路上解除囚徒的枷锁,听任他们随便走动,但规定了到目的地的日期,囚徒们按期到达,没有一个违背的。

回来后,以病免职。后来授职为暇丘县令。

官吏中有个叫檀建的偷窃县里的东西,钟离意屏退左右私自问供,檀建叩头服罪,钟离意不忍心加刑罚,遣送他回家令他长期休假。檀建的父亲听到了,替檀建安排了酒席,对他说:“我听说无道之君用刀杀人,有道之君用义代替杀人。

你有罪,命该如此。” 于是令檀建服药而死。

建武二十五年(公元50年),升为堂邑县令。县民防广为父报仇,被捕入狱,他的母亲病死了,防广哭泣不能进食。

钟离意哀怜他,于是让防广回家,使他能为母亲办理丧事。丞椽都争论不能放人,钟离意说:“罪人是我放回的,我坚守信义,决不连累你们。”

于是就放他走了。防广安葬母亲后,果然回来坐牢。

钟离意秘密地上报其事,防广竟减除了死罪。显宗即位,钟离意被征拜为尚书。

这时交址太守张恢,因贪赃千金之罪,征回京师伏法。钱物等用簿本记载没收交大司农,朝廷下诏将赃物赐给群臣。

钟离意得到一些珍珠,全部放到地上而不拜赐。显宗奇怪而问其缘故,钟离意回答说:“我听说孔子忍渴不饮盗泉之水,曾参听到‘胜母’的地名而回车,讨厌其名字哩。

这些肮脏的宝物,的确不敢拜受。”显宗感叹道:“尚书的话多么清正啊!”于是改以库钱30万赐给钟离意,又升任他为尚书仆射。

原文:钟离意字子阿,会稽山阴人也。少为郡督邮。

时部县亭长有受人酒礼者,府下记案考之。意封还记,入言于太守曰:“《诗》云‘刑于寡妻,以御家邦’,明政化之本,由近及远,今宜先清府内,且阔略远县细微之愆。”

太守甚贤之,遂任以县事。建武十四年,会稽大疫,死者万数,意独身自隐亲,经给医药,所部多蒙全济。

举孝廉,再过,辟大司徒侯霸府,诏部送徒诣河内,时冬寒,徒病不能行。路过弘农,意辄移属县使作徒衣,县不得已与之,而上书言状,意亦具以闻。

光武得奏,以见霸,曰:“君所使掾何乃仁于用心?诚良吏也!”意遂于道解徒桎梏,恣所欲过,与克期俱至,无或违者。还,以病免。

显宗继位,征为尚书。永平三年旱,而大起北宫,意诣阙免冠上疏曰:“昔成汤遭旱,以六事自责曰:‘政不节邪?使民疾邪?宫室荣邪?女谒盛邪?苞苴行邪?谗夫昌邪?’窃见北宫大作,民失农时;自古非苦宫室小狭,但患民不安宁,宜且罢止,以应天心。”

帝策诏报曰:“汤引六事,咎在一人,其冠履,勿谢。”又敕大匠止作诸宫,减省不急。

帝性褊察,好以耳目隐发为明,公卿大臣数被诋毁,近里尚书以下至见提曳。帝以事怒郎崧,以杖撞之;崧走入床下,帝怒甚,疾言曰:“郎出!”崧乃曰:“天子穆穆,诸侯皇皇,未闻人君,自起撞郎。”

帝乃赦之。是时朝廷莫不悚栗,争为严切以避诛责,唯钟离意独敢谏争,数封还诏书,臣下过失,辄救解之。

会连有变异,上疏曰:“陛下敬畏鬼神,忧恤黎元,而天气未和,寒暑违节者,咎在群臣不能宣化治职,而以苛刻为俗,百官无相亲之心,吏民无雍雍之志,至于感逆和气,以致天灾。百姓可以德胜,难以力服,愿陛下垂圣德,缓刑罚,顺时气以调阴阳。”

帝虽不能用,然知其至诚,终爱厚之。

扩展资料:

作者:范晔(398—445年),字蔚宗,南阳顺阳(今河南省淅川县)人,南朝宋官员、史学家、文学家,东晋安北将军范汪曾孙、豫章太守范宁之孙、侍中范泰之子。

出身士族家庭,博览群书。元熙二年(420年),宋武帝刘裕即位后,出任冠军长史,迁秘书丞、新蔡太守;元嘉九年(432年),得罪司徒刘义康,贬为宣城太守,开始撰写《后汉书》,迁宁朔将军。

元嘉十七年(440年),投靠始兴王刘浚,历任后将军长史、南下邳太守、左卫将军、太子詹事。元嘉二十二年(445年),随从孔熙先拥戴彭城王刘义康即位,事败被杀,时年四十八岁。

一生才华横溢,史学成就突出。著作《后汉书》,博采众书,结构严谨、属词丽密,与《史记》《汉书》《三国志》并称“前四史”。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