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画的题跋可以起到什么作用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08-07浏览:2收藏

中国画的题跋可以起到什么作用,第1张

中国画的题跋的作用是:强化、拓展作品意境。

中国画的题款从真正意义上讲,是文人画的延续和发展。宋代至清代,文人画画家借书画寄托他们的精神抱负,只有诗书画印为一体的中国画才是真正的中国画。一幅好的中国画如果没有落款,无论从画面构图上还是对主题的表达上都是一件缺憾的事。

题跋款识是中国画的重要组成部分,落款中的诗文起着对画作思想性,逻辑性的暗示作用,以强化作品的意境、不仅是对作品的诠释,也引导欣赏者的画外联想,客观上起了画龙点睛的微妙作用。中国画的题款,要求与画面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题跋的意义:

写在书籍,碑帖,字画等前面的文字叫做题,写在后面的,叫做跋,总称题跋。书画的题跋和标签可以分为作者题跋、同时代人题跋、后人题跋(那种专门考证某一问题的题跋又被人称为考证题跋),标签、观款以及拼凑挪移的题跋、观款和标签等类型。

作者的题跋中除了表明书画家的年龄、籍贯、作画时间、地点、得画人的称呼、名号外,有的还会附一些文章或诗词。书画上的收藏印和题跋,是一项鉴别书画的重要辅助依据。首先,注意作题跋的人与原作者的关系,既有亲朋好友,也有门生、后人,还会有收藏者鉴赏者,关系越密切,其题跋的可信度也越高。第二,题跋的内容应当分析。

一、写在书籍、字画、碑帖等前的文字叫“题”,后面的叫“跋”。

二、书、画的“题跋”是作品的一部分。其内容与形式及位置要与作品密切配合。书、画,题跋、印章之间互相联系,互相增益,使之成为统一的整体。

倪云林字法遒逸,或诗尾用跋,或跋后系诗,文衡山行款清整,沈石田笔法洒落,徐文长诗歌奇横,陈白阳题志精卓,每侵画位,翻多奇趣”,元代以来,在画上题书诗文已成为中国画作品上增添诗情画意的一种艺术手段。

扩展资料

跋在中国画艺术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是中国画构图的组成部分。一般说来,在书画、碑帖等前后题记的文字,均可称为题跋。写在书画或碑帖前面的文字称为“题”,写在后面的文字称为“跋”。

宋代以前的画没有题跋,即使有也只是在树干、山石后面等不明显的地方题个名字而已。这一艺术形式是伴随文人画的兴起而发展起来的,最终成为传统中国画的重要艺术形式。

书家所作题跋,不外乎诗词跋、书籍跋、书跋(书法作品跋)、碑帖跋、印跋、画跋和杂跋七类。

-题跋

《晋唐小楷集》以后包括《宣示表》是三国时期著名书家锤繇的代表作,几十八行,今所传世者或谓王羲之临本。梁武帝萧衍尝评锤繇书法“如云鹄游天,群鸿戏海,行间茂密,实亦难过”(《古今书人优劣评》)。此书笔法厚重,结体宽博,意态古朴,纵横使转,备尽法度,洵为正书之祖。

《乐毅论》为东晋王羲之小楷代表作品。此文为三国魏夏侯玄(泰初)所撰,论述战国时代燕国名将乐毅率军征战和荣辱际遇之一生。据传王羲之书写这篇小楷是付与其子王献之的。释智永将此作推为王羲之正书之首。褚遂良《右军书目》亦称此作为王氏正书第一。现所传世者均属摹刻本。著名的有南宋《越州石氏帖》本、《宝晋斋法帖》本、明《停云馆帖》本、清《快雪堂帖》奉等,其中以《越州石氏帖》本为最佳。它写得雍容大方,笔势精妙,行笔自然,充分表现了楷书严谨的法度和优雅的神采。

《黄庭经》传为王羲之的小楷作品,内容是魏晋时代道家有关养生修炼的文字,共六十行,一千二百多字。据说王义之写此作的目的是为了向山阴道士换取自己喜爱的白鹅,故亦称《换鹅帖》。此作真迹早已无存,传世刻本甚夥。它字字笔墨秀润,锋势内蕴而笔力雄健,运笔沉着而自然潇洒。笔画富于变化,结构谨严,字间气脉相连,通篇错落自如。历代书法名家如赵孟頫、祝允明、文徵明、董其昌等皆奸临习之。

《洛神赋》是王献之的小楷作品,仅存十三行。今所传贾似道刻本,因石色如碧玉,故称“玉版十三行”(原石现藏首都博物馆)。此作体势秀逸,笔致洒脱,灵秀流美,与曹植文章之内容极为和谐。从《洛神赋》中可看出,王献之的楷书笔法不再带有隶意,字形也由横势变为纵势,属较为成熟的楷书作品。这件佳作被后人誉为“小楷之极则”。清张廷济《清仪阁题跋》谓此帖“风骨凝厚,精采动人”,又云“风神骀荡,气骨雄骏,

固已无美不臻”。

《周文遂墓志》为唐代砖刻,书刻于大中二年(公元848年)十月,乾隆三十三年戊子(公元1768年)冬出土于浙江海宁宣德门外,清王昶《金石萃编》著录。此志虽不彰显于世,知者寥寥,然锋棱宛在,笔法有迹可寻,与明清时期篆刻边款如出一辙,亦民间书法之不可多得者。

这是一本非常好的书法碑帖,上面的内容可用钢笔,毛笔进行临习,

  鉴定碑帖需要多方面的知识。将碑帖拿到手后,首先大略观看一遍。先识名目,然后看装潢,观墨色,审视有无名人题签、题跋、收藏印记。再察考据,看拓本是否涂墨,有否拼补描填痕迹。从而得出初观结论,或真或伪,或旧或新,或精或粗。或是常见之帖,或是稀有名碑。若属稀有名碑、旧拓精品,则必须详加考核,仔细鉴定题签、题跋、收藏印鉴的真伪以及装潢年代等,方可定论。下面从两个主要方面介绍一些鉴定知识:  从纸张、墨色等外部直观条件进行鉴定  宋代的纸张,用放大镜观察可以见到较长的麻纤维。宋拓本常用帘纹纸,帘纹的宽度并无统一规格。明、清时的拓本纸张,麻纤维较短,含棉或竹类植物的成分较多。  传世的拓本历经数年会发黄、变脆,现在所见明代拓本已有不少裱边纸张变黄,这种纸极脆,稍不留心就会损坏。今日常见将纸染色或熏黄处理以充旧拓者,其色与历经时间磨砺的旧黄不同,极不自然。    鉴定碑帖,需要细致地观察,多看碑帖拓本,可以发现它们之间的异同。墨色是最基本的鉴定条件。早拓本多数已失去墨的光泽。一般保存的时间越久,拓本墨的光亮度就越差。但是,这与拓本保存的好坏、开卷次数多寡有极大关系。经常翻动的拓本,墨的光泽失去得越快,反之则较慢。同时,墨色的光亮与否与其所含成份有相当大的关系。如清代宫廷御制《三希堂法帖》,由于使用了御制墨而乌黑光亮,开卷能映人影,一般拓本不可与之相比(图一)。如果保存条件良好,墨光要经过几十年甚至上百年后才有较明显的变化。  宋代拓本通常墨色较深,但历时年久,多经重裱,墨色已无光且褪色。明代拓本,多数采用松烟墨拓制,墨色深浓,含胶成分较少,部分采用擦拓方法的拓本,掉色严重;少数色深且有光泽者,拓制精良。  通过考据、避讳等进行鉴定  考据是鉴定碑帖拓本中最重要的一点。同一种刻石或帖版的早拓本保存字多且完好,晚拓则相反。早拓比晚拓多存或完好的字,称作“考据”。通过考据的比较,来鉴别拓本早晚是行之有效而且较为准确的方法。另外,在拓本上常见白色斑迹,这种星星点点或是一块块的白色痕迹,称为“石花”。石花就是刻版长期经受雨水和风沙的侵袭,风化产生的缺损;或是在某一时间,人为破坏产生于刻版的硬伤,经拓制后表现出的印迹。由于石花产生的早晚不同,各个时期的拓本也会有区别。因此准确地说,这些反映在拓本上的石花、缺损等痕迹,也是考据的一部分。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