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籍中的羊乳简介
《中医大辞典》·羊乳羊乳为中药名,出《本草经集注》。来源牛科动物山羊CaprahircusL或绵羊OvisariesL.的乳汁。性味甘,微温。功能主治补虚润燥,和胃,解毒。1治虚劳羸瘦,消渴,心痛,反胃,哕逆。煮沸内服。2涂敷口疮,漆疮。化学成分每100g约含蛋白质38g、脂肪41g、碳水化物5g,钙140mg,磷106mg,铁01mg,维生素B1005mg,维生素B2013mg,尼克酸03mg,维生素C1mg,维生素A80IU。《辞典》·羊乳出处《本草经集注》拼音名YánɡRǔ来源为牛科动物山羊或绵羊的乳汁。原形态动物形态详"羊肉"条。化学成份每100克约含水分87克,蛋白质38克,脂肪41克,碳水化物5克,灰分09克,钙140毫克,磷106毫克,铁01毫克,硫胺素005毫克,核黄素013毫克,尼克酸03毫克,抗坏血酸1毫克,维生素A80国际单位。与牛乳比较,山羊乳较富于脂肪及蛋白质,而绵羊乳更高。山羊、绵羊乳脂肪的脂肪酸,饱和者皆以棕梢酸为最多,但山羊比绵羊含肉豆蔻酸、癸酸较多;不饱和脂肪酸皆以油酸为主,也稍含十二碳烯酸、十四碳烯酸、十六碳烯酸等。性味甘,温。①《别录》:"温。"②《药性论》:"味甘,无毒。"功能主治温润补虚。治虚劳羸弱,消渴,反胃,哕逆,口疮,漆疮。①《别录》:"补寒冷虚乏。"②《药性论》:"润心肺,治消渴。"③《孟诜》:"治卒心痛,可温服之。"④《食疗本草》:"补肺、肾气,和小肠,亦主消渴,治虚劳,益精气。"⑤《日华子本草》:"利大肠,(治)小儿惊痫疾。"⑥《本草纲目》:"治大人干呕及反胃,小儿哕啘及舌肿,并时时温服之。"用法用量内服:煮沸
详见百科词条:羊乳 [ 最后修订于2016/8/11 19:16:27 共936字 ] 以下结果自动匹配而成,不排除出现与主题不相关的内容,请自行区分。
目录 1 拼音 2 英文参考 3 概述 4 自觉口咽干燥之症状·渴 5 口咽干燥而欲饮之症·渴 6 参考资料 附: 1 治疗口渴的穴位 2 治疗口渴的方剂 3 治疗口渴的中成药 4 口渴相关药物 5 古籍中的口渴 1 拼音
kǒu kě
2 英文参考have a cobweb in the throat [朗道汉英字典]
thirst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
thirstily [朗道汉英字典]
dry [21世纪英汉汉英双向词典]
hydrodipsia [湘雅医学专业词典]
3 概述口渴为渴之俗称[1]。出《黄帝内经灵枢·五味》。指自觉口中干燥而欲饮水的表现[2]。
4 自觉口咽干燥之症状·渴渴指自觉口咽干燥之症状[3]。多因肺胃有热,津耗血少所致[3]。也可因水湿、痰饮、瘀血阻滞,或脾虚不运,或肾阳虚衰不能化气,使津液不能上承而致肺胃有热者,渴喜冷饮,便秘溺赤,苔黄脉数[3]。治宜清热泻火[3]。选用麦门冬饮子、白虎汤、承气汤等[3]。津液亏耗者,咽干口燥,烦热升火,舌干少津[3]。治宜养阴生津。用六味地黄丸、增液汤、五汁饮等,热恋伤阴者,可用连梅汤[3]。血虚者,多见于大失血及产后,头晕目花,面白唇淡,舌质淡,脉芤[3]。治宜补血益气,用四物汤、当归补血汤等;水湿停留者,渴不欲饮,胸闷纳呆,腹胀肢肿,小便不利,苔腻脉濡[3]。治宜祛湿利水,用胃苓汤、五皮饮等;痰饮内停者,口渴胸闷,短气,吐痰涎,心下悸,或呕吐、反胃等[3]。治宜温阳化饮,用小青龙汤、苓桂术甘汤、半夏茯苓汤等。瘀血内阻者,口渴而但欲嗽水不欲咽,唇萎,唇紫,脉涩[3]。治宜活血祛瘀[3]。用桃红四物汤、血府逐瘀汤等;脾虚不运者,口渴而稍饮即止,或喜热饮,四肢困倦,脉弱无力[3]。治宜健运[3]。用七味白术散、春泽汤等;肾阳虚衰者,口渴欲饮,饮一、二口即厌,或水入即吐出,恶寒肢冷,嗜卧,脉细[3]。治宜温阳补肾[3]。用金匮肾气丸、通脉四逆汤加猪胆汁等。口渴频饮,多食多尿者,为消渴病。[3]
消渴亦作痟渴。出《黄帝内经素问·奇病论》。为消渴病一种。以口渴,尿少为主症[4]。《太平圣惠方》卷五十三:“夫痟渴者,为虽渴而不小便也。”
5 口咽干燥而欲饮之症·渴渴指口咽干燥而欲饮之症[3]。《景岳全书·传忠录》:“凡病人问其渴否,则曰口渴。问其欲汤水否,则曰不欲……此口干也,非口渴也。”
口干为症状名[5]。出《黄帝内经灵枢·热病》。指自觉口中干燥少津但不欲饮水之症。《景岳全书·传忠录》:“凡病人问其渴否,则日口渴。问其欲汤水否,则曰不欲。盖其内无邪火,所以不欲汤水,真阴内亏,所以口无津液,此口干也,非口渴也。”口干多因阴虚津少,或气虚阳弱,津液不承所致[5]。阴虚津少者,治宜养阴生津,用六味地黄丸、增液汤、五汁饮等方[5]。气虚阳弱者,治宜益气温阳,用七味白术散、小建中汤、金匮肾气丸等方[5]。
6目录 1 拼音 2 中药部颁标准 21 拼音名 22 标准编号 23 制法 24 性状 25 鉴别 26 检查 27 功能与主治 28 用法与用量 29 注意 210 规格 211 贮藏 附: 1 古籍中的消渴降糖胶囊 1 拼音
xiāo kě jiàng táng jiāo náng
2 中药部颁标准 21 拼音名Xiaoke Jiangtang Jiaonang
22 标准编号WS3B298398
本品为番石榴叶经加工制成的胶囊。
23 制法取番石榴叶,加水煎煮二次,每次2小时,合并煎液,滤过,滤液浓缩至相对密度为125(80℃),放冷,加4倍量乙醇,搅匀,静置24小时,滤过,滤液浓缩至稠膏状,烘干,粉碎,过筛,装入胶囊,即得。
24 性状
本品为胶囊剂,内容物为棕褐色的粉末;味甘、涩。
25 鉴别(1)取本品内容物约 1g,加甲醇10ml,温浸10分钟,并时时振摇,滤过,取滤液1ml,加少量镁粉与5~6滴盐酸,即显红色。
(2)取(1)项下剩余的滤液,作为供试品溶液。另取槲皮素对照品,加甲醇制成每1ml含02mg的溶液作为对照品溶液。照薄层色谱法(附录Ⅵ B)试验,吸取上述两种溶液各5μl,分别点于同一以羧甲基纤维素钠为粘合剂的硅胶H薄层板上,以甲苯 氯仿丙酮甲酸(8:5:7:1)为展开剂,展开,取出,晾干,喷以三氯化铝试液,在紫外光灯(365nm)下检视。供试品色谱中,在与对照品色谱相应的位置上,显相同的黄绿色荧光斑点。
26 检查应符合胶囊剂项下有关的各项规定(附录Ⅰ L)。
27 功能与主治生津止渴,甘平养胃,涩敛固阴。用于多饮,多尿,多食,消瘦, 体倦无力,尿糖及血糖升高之消渴症;轻充及中度成年型糖尿病。
28 用法与用量口服,一次3~5粒,一日3次。
29 注意忌饮酒;肝肾功能不全者、糖尿病并发酸中毒症和急性感染者禁用。
210 规格每粒装0 3g(相当于原药材 3g)
211 贮藏密封。
广西壮族自治区药品检验所 起草
古籍中的消渴降糖胶囊 《本草易读》:[本草易读卷二]渴部七十三消渴(饮水数年不愈者。白芍五十一,验方三。)消渴积年(香附六十八,验方四。)消渴不止久者(牛膝一百零
《古今医统大全》:[卷之五十二消渴门]药方桑椹∶治渴疾最效,桑椹熟时尽意食之。牛乳∶治消渴,细细呷之,效。萝卜汁∶时饮少许。澡丝汤∶治渴神效,
《普济方·针灸》:[卷十三针灸门]消渴治烦中渴(资生经)。穴商丘治消渴。身热面目黄。穴意舍治消渴嗜饮。穴然谷治饮渴。穴隐白治苦渴食不下。穴
《圣济总录》:[卷第一百八十八食治门]食治消渴治消渴。羊骨汤方羊脊骨(一具连喉者)豉白粟米(各一升)薤白(切一把)上四味。各分作两度煮,每度用水六
《普济方》:[卷一百七十九消渴门]消渴饮水过度糖尿病的三多一少是什么?
有的人可能对糖尿病的“三多一少”这个名词不了解,那么,究竟什么是三多一少呢?其实,所谓糖尿病的三多一少,指的就是糖尿病的四种早期症状,具体说来,就是糖尿病早期症状中的“多尿,多饮,多食和体重减少”。那么,除了三多一少之外,糖尿病还有什么早期症状呢?糖尿病的早期症状与“三多一少”糖尿病的症状主要是糖、脂肪、蛋白质、水、盐、酸碱代谢紊乱及血管、神经并发症的结果,表现为:1 多尿:是血糖升高,身体努力通过尿液排除糖分的结果;2 多食:身体不能很好地利用糖分的结果;3 多饮:是因为排尿多,身体需要补充丢失的水分的结果;4 体力和体重减少:这是能量不足,脂肪及蛋白质消耗所致。以上四个症状被称为糖尿病的三多一少。5 视力下降:高血糖以及眼科并发症所致;6皮肤瘙痒:高血糖 神经末梢所致,由于尿中有糖,加上泌尿系感染机会增多,外 瘙痒更加明显。糖尿病患者就容易发生疥、痈这些的皮肤感染。7 其它症状:比方说手足麻木,心慌气短,腹泻便秘,尿潴留或者阳萎等,这些都是糖尿病慢性并发症的表现。
糖尿病人三多一少原因
三多一少即“多饮、多食、多尿,体重减轻”。
这个原因要从多尿开始。
糖尿病人由于血糖超过肾糖阈,所以排出的糖多,由于排出糖类要带走大量的水分,所以导致糖尿病患者的尿多,由于排出大量的水分,所以病人感觉口渴,要多喝水,这时,由于糖类大量排出,所以体内能量供应出现问题,就要多吃,多吃的结果又会排出多余的糖,带走大量的水,同时体内的组织细胞开始分解供能,造成体重减轻。
糖尿病的“三多一少”症状,其中“一少”指的是?
消渴病
消渴病之名称,首见于隋·甄立言《古今录验方》,惜已遗。其内容见于唐·王焘《外台秘要·卷第十一·消中消渴肾消方》。《外台秘要·消中消渴肾消方》云:“《古今录验》论消渴病有三:一渴而饮水多,小便数,无(注:当作有)脂似麸片甜者,皆(注:当作此)是消渴病也;二吃食多,不甚渴,小便少,似有油而数者,此是消中病也;三渴饮水不能多,但腿肿脚先瘦小,阴痿弱,数小便者,此是肾消病也,特忌房劳。”消渴病,或名消渴证,即后世三消证之分类及症状表现概导源于此。
根据病位、病机及症状之不同,消渴病又有消渴、消中、肾消三消证之称谓,即消渴属肺燥名上消,消中属胃热名中消,肾消属肾虚名下消。
又,消渴病之名称,或首见于《史记·司马相如列传》,云:“(司马)相如口吃而善著书,常有消渴疾。”疾,别版本或作“病”,《汉书·司马相如传》正作“病”。
中日友好医院中医糖尿病科主任仝小林认为,如果根据尿糖或是出现“三多一少”来诊断,会延误大多数糖尿病人的病情。现在所讲的糖尿病,无论是内涵还是外延,都与消渴症有了很大的不同。糖尿病除了血糖的升高,主要并发症如眼底病变、肾脏病变及糖尿病足等,都是对微小血管的损害。中医习惯上将小血管叫做脉络,将大血管叫做经络。所以,糖尿病的主要损害体现在脉络上,而它对心脑大血管的损害多是间接的,而且只是损害大血管的原因之一。仝小林教授认为,如果中医要给糖尿病命名,叫做“糖络病”更恰当。将糖尿病称为“糖络病”的最大意义就是既着眼于“糖”,又着眼于“络”。这样,从发现糖尿病的那一天起,就会重视疾病对脉络的损伤,着眼于防治因脉络损伤而引发的并发症,做到“有则治疗,无则预防”。
对确立消渴证的学术价值,也由支持的学者。如聂文涛认为,消渴证关注了人体内的一种驱动力,现代心身医学称之为内驱力。也就是身体有高分解的冲动;高分解的结果是消渴。所以,针对消渴的治疗方剂,往往同是对糖尿病、甲亢等疾病有效。这是中医立足于身体体征变化解决疾病的价值所在。聂文涛在《是驯服血糖,不是束缚血糖》一文中指出:中医学强调人体变化是必须有主导力量起作用。也就是谁行“政令”的问题。这种“德”与“位”的关系辨析,也是《易传·系辞上》开篇就讲的。根据这种基本的中医思维,人体胰岛素不敏感状态是因为胰岛素不当令的原因。那么,此时由谁来行“政令”呢?这就是胰高糖素。这说明糖尿病的根本不是合成不足,而是消耗太大。因为胰高血糖素是促进人体物质分解的,而胰岛素是促进人体物质合成的。显然,频发低血糖、相对低血糖或身体局部血糖供应不全都可能导致胰高血糖素分泌增强,从而出现糖尿病。因此,必须避免对血糖的这种 。所以,中医学自《黄帝内经》以来一直注意谷物保护。现高碳水化合物是因已经成为公认的糖尿病患者健康进食方式。
简介
根据临床表现,中国传统医学的消渴病与现代医学的糖尿病基本一致。
消渴是由于阴亏燥热,五脏虚损所导致的以多饮、多食、多尿、形体消瘦为特征的病证。
该病是一种常见病,近年来其发病率有增高的趋势。中医药在改善症状、防治并发症、提高患者生活质量等方面有很好的效果。
中医古籍对消渴有较多记述。消渴病名,最早出自《内经》。如《素问·奇病论》说:"此人必数食甘美而多肥也,肥者令人内热,甘者令人中满,故其气上溢,转为消渴。"《内经》中约有十四篇,分别对消渴的命名、病因、病机、症状、治则、预后等方面进行了论述。
在病名方面,根据病机及症状的不同,消渴还有消瘅、肺消、膈消、消中等名谓。在病因方面,《内经》认为五脏不足、情志失调、过食肥甘是消渴的病因,强调了体质因素在消渴发
糖尿病一定有三多一少吗
糖尿病的典型表现是“三多一少”---多饮、多食、多尿,体重却减少
糖尿病患者不一比都要有所谓“三多一少”症状:多饮、多食、多尿和消瘦。因为“三多一少”仅是糖尿病典型和较晚期的表现,若以此来诊断糖尿病,不但无助于其早期诊断,而且不利于其慢性并发症的早期防治。“三多一少”是在血糖升高到较高水平,超过肾排糖阈值,出现尿糖时,由于利尿导致多尿,进而因失水导致多饮;又由于糖分从尿液中排出,致使细胞内能量不止而引起饥饿感,表现多食;这一糖代谢障碍使体内蛋白质和脂肪分解增加最终出现消瘦。
黄仁、神水、瞳神、胞生痰核、漏睛、暴风客热、金疳、胬肉攀睛、椒疮、火疳、聚星障、凝脂翳、肝虚雀目、云雾移睛、视瞻昏渺、中血堂、耳郭痰包、耳郭流痰、旋耳疮、耳疖、耳疮、耵耳、风聋、脓耳、耳疳、鼻窒、鼻槁、鼻鼽、鼻渊、喉痹、乳蛾、喉痈、梅核气、急喉风、急喉喑、喉菌、牙痈、《诸病源候论》、劳瘵、传尸、《丹溪心法》、《景岳全书》、痰湿壅遏、痞满、纳差、《兰室密藏》、《三因极一病证方论》、濡泻、洞泻、消渴、溏糜、飧泻、鹜溏、《难经》、钠呆、《济生方》、《沈氏尊生书》
-----------------好多生僻字,不想打了,你看着给吧,500个,太多了!!!!-----------
《中医大辞典》·羊髓羊髓为中药名,出《名医别录》。来源牛科动物山羊CaprahircusL或绵羊OvisariesL.的脊髓或骨髓。性味甘,平。功能主治益阴补髓,润肺泽肤,清热解毒。1治虚劳羸弱,肺痿,骨蒸,咳嗽,消渴,皮毛憔悴。熬膏或煮食,30~60g。2古方治痈疽,配他药熬膏外敷。《辞典》·羊髓出处《别录》拼音名YánɡSuǐ来源为牛科动物山羊或绵羊的骨髓或脊髓。原形态动物形态详"羊肉"条。性味《别录》:"味甘,温,无毒。"功能主治益阴补髓,润肺泽肌。治虚劳羸弱,肺痿,骨蒸,咳嗽,消渴,皮毛憔悴,痈疽,疮疡,目赤,目翳。①《别录》:"主男女伤中,阴气不足,利血脉,益经气,以酒服之。"②《备急千金要方·食治》:"却风热,止毒。"③《食疗本草》:"酒服之补血,主女人风血虚闷。"④《删繁本草》:"治肺虚毛悴,酥髓汤中用之。"⑤《本草纲目》:"润肺气,泽皮毛,灭疤痕。"⑥《随息居饮食谱》:"润五脏,充液,补诸虚,调养营阴,滑利经脉,却风化毒,填髓。"用法用量内服:熬膏或煮食。外用:搽、敷。附方①治虚劳腰痛,咳嗽,肺痿骨蒸:熟羊脂五两,熟羊髓五两,白沙蜜五两(炼净),生姜汁一合,生地黄汁五合。上五味,先以羊脂煎令沸,次下羊髓又令沸,次下蜜、地黄、生姜汁,不住手搅,微火熬数沸,成膏。每日空心温酒调一匙头。或作羹汤,或作粥食之亦可。(《饮膳正要》羊蜜膏)②治消渴口干,濡咽:羊髓二合,白蜜二合,甘草一两(炙,切)。以水三升,煮甘草取一升,去滓,内蜜、髓,煎令如饴,含之尽,复含。(《千金翼方》羊髓煎)③治痈疽始作便败坏:羊髓一两,甘草二两,胡粉五分,大黄一两,猪脂二升。上五味,切,合脂、髓煎令烊,纳甘草、大黄三上下,去滓,
详见百科词条:羊髓 [ 最后修订于2016/8/11 20:11:25 共929字 ] 以下结果自动匹配而成,不排除出现与主题不相关的内容,请自行区分。
本文2023-08-07 21:29:13发表“古籍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yizhai.net/article/4599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