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古代书籍有哪些?
1、《论语》
《论语》是中国春秋时期一部语录体散文集,由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编纂而成。主要记录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较为集中地反映了孔子的思想,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
2、《中庸》
《中庸》是儒家经典的《四书》之一。原是《小戴礼记》第三十一篇,作者现学术界普遍认为是子思及其弟子多人所作。也有学者认为可能是由儒家学者在战国写成。
宋朝学者对《中庸》非常推崇,而将其从《礼记》中抽出独立成书,朱熹则将其与《论语》、《孟子》、《大学》合编为《四书》
3、《史记》
《史记》是西汉史学家司马迁撰写的纪传体史书,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记载了上至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代,下至汉武帝太初四年间共3000多年的历史。
4、《孙子兵法》
《孙子兵法》又称《孙武兵法》、《吴孙子兵法》、《孙子兵书》、《孙武兵书》等,是中国现存最早的兵书,也是世界上最早的军事著作,早于克劳塞维茨《战争论》约2300年。
被誉为“兵学圣典”。共有六千字左右,一共十三篇。作者为春秋时祖籍齐国乐安的吴国将军孙武。《孙子兵法》是中国古代军事文化遗产中的璀璨瑰宝。
5、《山海经》
《山海经》是中国一部记述古代志怪的古籍,大体是战国中后期到汉代初中期的楚国或巴蜀人所作。也是一部荒诞不经的奇书。该书作者不详。
古人认为该书是“战国好奇之士取《穆王传》,杂录《庄》、《列》 、《离骚》 、《周书》、《晋乘》以成者” 。现代学者也均认为成书并非一时,作者亦非一人。
以上这五种都是我们中国的古代著名的几部书籍这几部书籍讲的都是我们一些比较重要的一些人情的一些事迹希望我的回答对你有帮助。
现存最早的兵书是《孙子兵法》。
《孙子兵法》又称《吴孙子兵法》《孙子》《孙武兵法》,由孙武撰。《孙子兵法》还是世界上最早的军事著作,早于克劳塞维茨《战争论》约2300年。《孙子兵法》内容博大精深,思想精邃富赡,逻辑缜密严谨,是古代军事思想精华的集中体现。
《孙子兵法》被尊为世界第一兵书、兵学圣典、兵学经典之首,被定为“武学的教范”,置于《武经七书》之首。它被译为英文、法文、德文、日文,成为国际间最著名的兵学典范之书。孙武被后人尊称为孙子、孙武子、兵圣、百世兵家之师、东方兵学的鼻祖。
《孙子兵法》的意义:
1、《孙子兵法》的意义,不仅仅是一部军事著作,它更代表着炎黄子孙的智慧、思想、文化,是几千年华夏文明的结晶,是中华文明的智慧根基、源泉。
2、在现代,孙子兵法的作用远远不再局限于一本军事著作的范畴,它还被广泛运用于政治斗争、商业竞争等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3、《孙子兵法》是中国军事文化遗产中的璀璨瑰宝,是中国优秀文化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古代最伟大的军事理论著作,也是中国古籍在世界影响最大、最为广泛的著作之一。
-孙子兵法
流传至今,包括《孙子兵法》、《吴子》、《司马法》、《尉缭子》、《六韬》、《三略》、《唐太宗李靖问对》七部著作。20世纪出土的先秦兵书《孙膑兵法》,亦有可读。其他的还有宋代的《武经总要》、《何博士备论》、《历代兵制》;明代的《纪效新书》、《百战奇略》、《练兵实纪》、《武备志》、《筹海图编》;清代的《曾胡治兵语录》、《读史方舆纪要》、《乾坤大略》。有趣的是,武功鼎盛的元朝和清朝兵书甚少,武功平平的宋朝和明朝兵书甚多,宋朝以前兵书大都佚失,从史书判断,先秦、两汉三国、唐朝都有大量兵书问世。除了专门的兵书以外,还出现了许多论兵的文章,代表作是诸葛亮的《隆中对》、辛弃疾的《美芹十论》和《九议》、毛泽东的《论持久战》。
说起兵书战策,很多人首先会想到《孙子兵法》,这本被无数后人称颂的兵书,曾经令多少将领收益,又令多少战争在顷刻之间扭转乾坤。除了《孙子兵法》还有一本与之齐名的兵书战策叫做《吴子兵法》,这是战国第一猛将吴起所著,书中现在仅存五千字左右,但是内容非常丰富详实,是一本难能可贵的兵书,给予后世的战略战术丰富的指导。 到了宋朝,在曾从龙所编撰的《武经七书》中,还把《吴子兵法》与《孙子兵法》《六韬》《司马法》《三略》《尉缭子》《李卫公问对》共七部著名兵书合编成古代中国军事著作的精华。足以见得,《吴子兵书》在古代军事史上有着不可取代的作用。 如今,的工作生活中,《吴子兵法》的智慧,也能够给我们很多的帮助。这里精选了书中十句最经典的名言,与大家分享: 第一招 「 ”昔承桑氏之君,修德废武,以灭其国。有扈氏之君,恃众好勇,以丧其社稷。明主鉴兹,必内修文德,外治武备。” 意思:这句话的意思是,从前承桑氏的国君,只许文德,废驰武备,因而亡国。有扈氏的国君仗着兵多,恃勇好战,不修文德,也丧失了国家。贤明的君主有鉴于此,必须对内修明文德,对外做好战备。 分析:在工作和生活中,我们要以史为鉴,应该由内先充实我们自身的知识、内涵,增强我们的心理抗压力;由外我们要提升个人各种技能,要积极经营好个人的人脉,让自己达到「 ”内外兼修”。 第二招 「 ”故当敌而不进,无逮于义矣;僵尸而哀之,无逮于仁矣。” 意思:因此,面对敌人而不敢进战,这说不上是义;看着阵亡将士的尸体而悲伤,这说不上是仁。” 分析:面对竞争者,我们如果不敢进取,这不能算是义取;看着失败者我们感动悲伤,这也说不上是仁义。 第三招 「 ”不和于国,不可以出军;不和于军,不可以出陈;不和于陈不可以进战;不和于战,不可以决胜。” 意思:国内意志不统一,不可以出兵;军队内部不团结,不可以上阵;临战阵势不整齐,不可以进战,战十行动不协调,不可能取得胜利。 分析:在做事之前,一定要做好各种准备,无论是情绪、意志、团结任何一方面,都要充分准备好,再开始进行,才能够取得胜利。 第四招 「 ”是以有道之主,将用其民,先和而造大事。” 意思:因此,英明的君主,准备用他的民众去作战的时候,必先搞好团结然后才进行战争。 分析:在工作中,老板要团结好员工,同时,员工跟员工也要团结好,这样才能营造好工作氛围。 第五招 「 ”夫道者,所以反本复始。义者,所以行事立功。谋者,所以违害就利。要者,所以保业守成。若行不合道,举不合义,而处大居贵,患必及之。” 意思:「 ”道”是用来恢复人们善良的天性的,「 ”义”是用来建功立业的。「 ”谋”是用来趋利避害的。「 ”要”是用来巩固、保全事业成果的。如果行为不合于「 ”道”,举动不合于「 ”义”,而掌握大权,分居要职,必定祸患无穷。 分析:道、义、谋、要,每个要素都非常重要,都是可以保障我把事情做好的关键,如果做事情不合道义,那么事情最终就会失败。 第六招 「 ”是以圣人绥之以道,理之以义,动之以礼,抚之以仁。此四德者,修之则兴,废之则衰,” 意思:为此「 ”圣人”用「 ”道”来安抚天下,用「 ”义”来治理国家,用「 ”礼”来动员民众,用「 ”仁”来抚慰民众。这四项美德发扬起来国家就兴盛,废弃了国家就衰亡。 分析:道义礼仁,不仅是圣人的处世原则,也是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学习的,应该让自己具备这四方面的素养。 第七招 「 ”民知君之爱其命,惜其死,若此之至,而与之临难,则士以(尽)[进]死为荣,退生为辱矣!” 意思:爱惜士兵的生命,就是爱惜自己的生命,因为危难时刻他们才愿意为你拼命,而轻蔑士兵生命的行为,就是提前为自己挖掘坟墓! 分析:老板或者领导要懂得爱惜下属,这样下属才会拼命为其创造更多更好的价值。 第八招 「 ”故曰:用兵之害,犹豫最大,三军之灾,生于狐疑!” 意思:非常时刻就要用非常手段,千钧一发之际,哪方的将领反应更加迅速,那么哪方的战势就会对谁有利,因此;优柔寡断是为将者的大忌! 分析:工作中要善于决断,不能总是犹豫不决,那样会错过许多的好机会。 第九招 「 ”上富而骄,下贫而怨,可离而间。进退多疑,其众无依,可震而走。” 意思:上级富裕而骄横,下级贫穷而怨愤的,可以离间它。选退犹豫不决,部队无所适从的,可震憾吓跑它。 分析:上司的日子过得富裕而骄奢,但是下属却只能过得贫穷而怨愤。这样的方式是非常错误的,上司要懂得与下属同甘共苦,要一同共安慰,奖励有功劳的人,勉励没有立功的人,让大家团结一心。 第十招 「 ”凡战之要,必先占其将而察其才。因形用权,则不劳而功举。” 意思:一般作战的要诀,一定先弄清敌方将领,观察他的才能,通过由表及里地分折判断确定相应的对策,就会不十分费力而大功告成。 分析:无论做任何事,都要铭记「 ”知己知彼百战百胜”这句千古名言的道理!
由于中国兵书著作甚多,本词条仅作粗略介绍
一武经七书
1 《孙子兵法》《孙子兵法》是世界上最早的兵书。在中国被奉为兵家经典,后世的兵书大多受到它的影响,对中国的军事学发展影响非常深远。它也被翻译成多种语言,在世界军事史上也具有重要的地位。此书对中国古代的军事学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被奉为兵家经典。它是中国古代军人必须研读的一本军事著作,许多著名的军事家都对此书作过注解。自公元600多年左右,《孙子》被翻译成许多不同语言,开始流传到世界各国。最初书版被带到日本,及后至东南亚,再至西方各国。
曹操在《孙子略解》的自序中曾写道:“吾观兵书战策多矣,孙子所著深矣。
唐太宗李世民评论:"朕观诸兵书,无出孙武"
2《吴子》主要总结了战国时期的实战经验,与《孙子》一起并称“孙吴兵法”。非常受到历代军事家的重视。《吴子》一书虽仅五千字左右,但内容十分丰富,是继《孙子》以后又一部体系完备、思想精深、具有重大理论价值的兵学论著,在中国古代兵学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后世将孙吴并称,宋代将《吴子》列入《武经七书》,无疑是公允。
3《尉缭子》《尉缭子》一书,对于它的作者、成书年代以及性质归属历代都颇有争议,一说《尉缭子》的作者是梁惠王时的隐士,一说为秦始皇时的大梁人尉缭。一般署名是尉缭子。最早著录于《汉书·艺文志》,此书仍有其时代局限,书中说:“古之善用兵者,……能杀其半,威加海内”,算是一种血腥的屠杀,令人发指。
4《司马法》又称《司马兵法》、《司马穰苴兵法》。相传是姜子牙所写。据《史记·司马穰苴列传》记载,战国初期齐威王命令大臣追述古代的司马兵法,同时也把春秋末期齐景公时的将军司马穰苴的兵法附入其中。《司马法》最早见于《汉书·艺文志》《司马法》中主要记录了中国古代的军礼和军法,对于礼学研究非常重要,受到历代兵家和史学家的重视
5《六韬》是一部集先秦军事思想之大成的著作,对后代的军事思想有很大的影响,被誉为是兵家权谋类的始祖。司马迁《史记�6�4齐太公世家》称:“后世之言兵及周之阴权。皆宗太公为本谋。”北宋神宗元丰年间,《六韬》被列为《武经七书》之一,为武学必读之书。。《六韬》据传在7世纪传入日本,18世纪传入欧洲,现今已翻译成日、法、朝、越、英、俄等多种文字。
6《三略》又称《黄石公三略》此书侧重于从政治策略上阐明治国用兵的道理,不同于其他兵书。它是一部糅合了诸子各家的某些思想,专论战略的兵书。南宋晁公武称其:“论用兵机之妙、严明之决,军可以死易生,国可以存易亡。”
7《唐太宗李靖问对》又称《李卫公问对》该书体裁是传统的问答式,全书共有98次问答。这种体裁结构虽松散,但论及之处颇为广泛,并常旁征博引,对前人军事思想大胆地评说扬弃。虽是问对,却是有问无对,盖唐太宗本是一位娴于骑射、富有疆场战斗经验的马上君主,而李靖又是满腹韬略的军事家,他们之间的问对,往往能相互引发,启迪军事思维。譬如李靖对用兵“奇正”的独到见解,则是与唐太宗思维碰撞之中产生的。
该书的另一特点,是详举战例研究战争的方法,将抽象的军事理论具体化,如该书引用西晋马隆讨伐凉州树机能使用八阵图、偏箱车的战例,得出“正兵古人所重”的结论;或先举理论,再依战例阐明,如李靖对分合作战原则的阐述。该书开史论结合研究军事之先河,影响后世兵书一般都以详举战例为特点。
该书十分重视部队的军事教育与管理。强调将帅要深晓兵法,“教得其道,则士为乐用;教不得法,虽朝督暮责,无益于事矣。”提出训练要由少及多、由简单到复杂,循序渐进,还要根据部队的不同特点,区别对待。
二、其他著作
1《孙膑兵法》最早见于《汉书·艺文志》,东汉以后就失传了。因此后人曾推测孙膑就是孙武,认为《孙膑兵法》就是《孙子兵法》。1972年,在山东临沂银雀山汉墓同时出土竹简本的《孙膑兵法》和《孙子兵法》,才改变了学界的认识,但是仍然有人持不同意见。竹简本是汉初抄本,其中孙膑不以第一人称出现,所以学界普遍认为此书是由孙膑弟子纪录而成。现在分上下两编,共三十篇。
《孙膑兵法》进一步发展了《孙子》和《吴子》的军事思想,是一部具有丰富的军事思想的著作。
2《鬼谷子》
鬼谷子,姓王名诩,春秋时人。常入云梦山采药修道。因隐居清溪之 鬼谷,故自称鬼谷先生。
鬼谷子为纵横家之鼻祖,苏秦与张仪为其最杰出的两个弟子〔见《战国策》〕。另有孙膑与庞涓亦为其弟子之说〔见《孙庞演义》〕。
3《纪效新书》,是中国明朝军事家戚继光所著的一部兵书,初撰于嘉靖39年(1560年),共18卷正文加一卷卷首,后戚继光晚年时又加以手校,修订为14卷。全书语言简明通俗,涵盖了兵员选拔、训练、武器、阵法、律令、行营、兵法等多个方面,是戚继光一生征战的心得之作。
4《将苑》该书宋朝称为《将苑》,明朝称《心书》,还称为《新书》。旧题诸葛亮撰。学者普遍认为此书内容大多采自其它的兵书和史书,不是诸葛亮所写,但是其中的某些思想与诸葛亮的军事思想是一致的,因此认为是熟悉诸葛亮的军事思想的后人所伪托。
5《何博士备论》该书从军事角度评论了战国以来著名军事家的成败得失,见解独特。原为二十八篇,已佚亡二篇,今存明穴砚斋抄本、《四库全书》本等。苏轼称:“其论历代所以兴废成败,皆出人意表,有补于世。”
6《握奇经》又称《风后握奇经》、《握机经》、《幄机经》。旧题经文为黄帝的大臣风后所写,周朝的姜太公加以引申,汉朝的公孙弘注解。一般书后还附有佚名的《握奇经续图》和题为晋朝的马隆所述的《八阵图总述》。此书的真实作者和成书年代,难以详考,历来众说纷纭。书中开篇说:“经曰:八阵,四为正,四为奇,余奇为握奇。或总称之。”此为该书名称的由来。
《孙子兵法》和《吴子兵法》,孙子即孙武,春秋晚期著名军事家,辅佐吴王阖闾打败了春秋两霸之一的楚国,攻陷其国都,奠定吴国霸业,《孙子兵法》,是我国历史上最著名的兵法,且享誉海内外,与西方兵法鼻祖《战争论》齐名,但比其早一千多年,《孙子兵法》至今为国外将领视为必读书目。
《吴子兵法》,吴子,即吴起,战国著名军事家,政治家,改革家,曾指挥弱小的鲁国打败齐国,因遭猜忌投奔魏国,率领魏军大败秦军,尽收河西之地,又遭猜忌乃投奔楚国,受重用,主持变法,使楚国对外战争连战连胜,遭权贵忌恨射杀。《吴子兵法》是与《孙子兵法》齐名的我国古代著名兵法,北宋《武经七书》是将领的教材,《武经七书》前两篇即为《孙子兵法》和《吴子兵法》,孙武和吴起也被合称为孙吴。那个,,楼主别忘了采纳啊
也就是限制战略类兵书的发行,禁止的原因是这类书实用性太强,怕被人民熟读留下祸患,在中国历史上,春秋时期就有禁书。最著名的是秦始皇烧书。明清时期,禁书种类较多。其中许多书现在被认为是国宝,比如被禁已久的《孙子兵法》。《孙子兵法》是一部具有代表性的兵书,集中体现了以孙吴为代表的军事家的思想精髓。它不仅适用于现代的军事事务。古代没有完整的管理,所以军事书籍主要用于实战。因此,各个朝代的统治者都面临着艰难而矛盾的局面。
为了维持统治的稳定,不希望有一群善于打仗的将军在他的领导下,唯恐有一天会有一个像他一样的孙子让他当孙子。另一方面,为了忘记战争的危险,大臣们必须学习军事知识,以备不时之需。因此,战书在历史上出现了时而禁书,时而解禁的局面。当国家面临战争威胁时,统治者立即组织军队,命令将领学习战争策略。
然而,即使在这种情况下,统治者仍然拒绝轻易释放军事国家的权力。例如,军队的象征由皇帝亲自掌管,只有在皇帝和总经理达成协议后,他才有调动军队的权利。因此,历史上出现了“偷符救赵”的现象。战争平息后,战胜国知道他们不可能一蹴而就地统治世界,于是他们开始发展文学和教育,镇压武装力量。比如西周把刀枪放进仓里,马放出南山,宋朝太祖杯酒放出兵力。
同时,作为陷阱和危险的兵法也必然被列入禁止的名单。例如,《孙子兵法》在唐宋时期被长期禁止。但即使是禁书也无法阻止军事天才的诞生。比如项羽是一个自学成才的战神,每个战争时期都有很多粗犷的英雄。所谓时代英雄,教科书的确是天才写的,但它却未必能教育出天才。
本文2023-08-07 21:31:15发表“古籍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yizhai.net/article/4600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