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风如何拯救了日军?揭秘忽必烈两征日本的故事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08-07浏览:1收藏

台风如何拯救了日军?揭秘忽必烈两征日本的故事,第1张

四百余州兴兵起,十万余骑之敌,值此国难当头,正在弘安四年夏??

在反映第二次世界大战末期神风敢死队的日本**《啊,海军》中,这首名为《元寇》的主题歌颇为著名。但很多观众直到**结尾主人公作为自杀飞机驾驶员开始死亡旅程,也弄不明白什么是元寇,和日军在二战中的自杀突击队有什么关系。

在日本,元寇曾是令人谈虎色变的一个词。直到今天,在九州沿海,还可以看到大量当初日本方面为防御元寇而修筑的防御工事。例如,在北九州博多湾一带,可依稀看到沿海岸石墙壁垒的存在,两米宽的墙基绵绵延延,一望数里。这还是因为后来日本的诸侯缺钱,修福冈城把这道墙的砖扒走了,否则还要壮观。

日本史料称这道石墙在阻挡元寇的作战中发挥过重大作用。这大体是可信的,因为就在这座石墙之外的大海中,曾经发现了大量当时蒙古军队的装备残骸。2011年,日本考古学家在福冈县伊万里湾水深二十米处发现了一条沉船,这条船的船体已经沉入一米深的淤泥之下。清理之后,发现其上面载有大量盔甲、刀剑等军事物资,虽然历经岁月,仍可让人感到一丝寒意。考证结果,这些都是元代军队的标准装备,而这条船,无疑便属于那支曾经发动对日进攻的元朝军队,成了那次元军不成功远征的见证。这条27米长的沉船,如今已经被定为日本第一个水中国史迹。

十三世纪的元帝国,曾是欧亚大陆的噩梦,蒙古骑兵兵锋所指,无论是身披重甲的条顿骑士,还是地大物博的花剌子模君主,都遭到灭亡的命运。那个时代最富庶的王朝南宋曾一度顶住了元军的进攻,毙其大汗蒙哥,但其抵抗终于在五十年后于崖山走向终结,君臣十万众投于海中。那么,这支所向披靡的军队,又怎么会在日本这个蕞尔小国折戟沉沙呢?

让我们把时钟拨回千年,看一看那个时代,到底发生了什么。

镰仓幕府高估了自己的实力

1271年,元世祖忽必烈在灭亡金朝之后,又迫使朝鲜半岛称臣,志得意满之下定都于大都。他即位后很快发出了进攻日本的指令。

忽必烈对日本有着明确的政治目的。第一,自唐代最后一代遣唐使之后,日本已经数百年未通中国,如果日本向忽必烈表示臣服,有助于增加元帝国的权威性,对忽必烈巩固权力颇为有利;第二,当时元帝国正在对南宋发动最后的进攻,而日本是南宋的重要贸易伙伴。从切断其外援的角度,获得日本的臣服颇为重要。第三,元军征服朝鲜半岛后,其旧臣三别抄军发动起义,曾寻求日本方面的支持,忽必烈感到了镰仓幕府对自己的威胁。

面对忽必烈要求其臣服的命令,最初日本方面未置可否。美国作家莫里斯·罗 称这是因为闭关锁国的日本镰仓幕府对外部世界几乎一无所知,无法理解元帝国的要求是一种变相的友好还是切实的威胁。于是忽必烈的使者们一个又一个地被派到了日本,却始终无法给他们的皇帝带回一个满意的回复。

实际上镰仓幕府并非如此昏聩。他们不但与南宋有贸易关系,而且还经常默许海盗骚扰朝鲜半岛,对于大陆上的情况虽不是洞若观火,可也多少了解一些。早在1263年,幕府就因为怕触怒对面的庞然大物而禁止了在朝鲜半岛的海盗战争。

不想找麻烦,麻烦还是找上门来,面对忽必烈越来越强硬的使者,镰仓幕府的实际当权人执政北条时宗慢慢认识到这一场战争恐怕无法用装糊涂的态度糊弄过去了。不过,他认为依靠日本武士的战斗力,足以打赢这场和蛮族的战争——毕竟是生活在闭塞的岛上,北条虽然知道元是一个大帝国,但认为这个帝国不过是大一点的蛮族国家而已。1268年,北条命令分封在九州的各个诸侯回到自己的封地开始战争动员,在九州的各路军队向西移动,准备通过一场抗登陆战打垮元军的进攻。同时,为了稳定军心,幕府还下令都城内外停止其他活动,组织大规模的祈祷,祈求元军不能得逞。

北条时宗真是个决断准确的执政者,他的命令刚刚开始发挥效力,忽必烈的大军就出现在了地平线上。1273年,元军进驻距离日本最近的朝鲜半岛。1275年,元军第一次进攻日本的战役打响了,而且正如北条时宗所料,元军选择的进攻地点正是最近的北九州地区。不过,这位北条还是有点儿高估了自己的力量。

身经百战对阵久疏战阵

首先遭到攻击的是日本与朝鲜半岛间的门户对马岛。农历十月初三,元军从朝鲜半岛的合浦,即今镇海湾马山浦悄然出击,6日凌晨突然出现,成功登陆对马岛。此时,对马府城内恰恰发生火灾,正一片混乱(推测为元军预先派遣的谍报人员所为)。守将宗马允仓促应战,为元将所杀,部将宗马弥二郎,肥后武士口井藤三等皆战死。元军全歼岛上日守军,攻占对马。接着,于14日发动对壹岐岛的攻击,战火开始烧近日本本土。

14日傍晚,元军数百人在壹岐岛登陆,守将平内左卫门景隆是日本著名的平将门旁支,是全日本威名赫赫的猛将,而且竟然还有一支在当时整个日本都被人羡慕的骑兵部队,因此赫然向元军发起主动进攻。这一突如其来的攻势把元军吓了一跳,却不是因为恐惧而是因为感到怪异——只有一百多个骑兵骑着驴子大的马,在看惯了欧亚大陆骑兵军团对战的元军眼里,平内左卫门景隆的军队更像杂耍艺人。战斗的结果是日军在元军的密集队形乱箭齐发之下前仆后继,完成了武士道的最终要求,几乎全部成神,平内左卫门景隆于城破之际自杀。唯一的收获是逃出去的残军向本土报告,发现元军有一种奇怪的武器:铁炮,也就是最原始的火炮。

16、17两日,元军开始攻击日本本土,在九州松浦、平户等地进行多点袭扰性登陆。这里是日本古代威名素著的松浦水军根据地,日军感到正中下怀,松浦水军战舰在四员大将佐志房、佐志直、佐志留、佐志勇率领下扑向元军,发动攻击。结果,虽然元军对航海的认识不佳,但打仗的本领当时的确无人可比。松浦水军此战大败,四员大将全部阵亡。水陆军连战不利,日军被迫将主力推向元军最可能在本土登陆的地点博多,集中兵力准备一搏。

元军的优势在于其所用军队和将领素质在那个时代堪称顶尖。担任进攻日本任务的元军由三员大将指挥,即总指挥,征东都元帅忻都、右副元帅洪茶丘、左副元帅刘复亨,统率的兵力含朝鲜半岛军大约在两万上下,另有数千名水手。虽兵力并不雄厚,但都是很有战斗经验的。忻都属于蒙古黄金家族,是成吉思汗幼弟铁木哥斡赤斤的后代,执掌朝鲜半岛国政多年。洪茶丘是朝鲜半岛叛将,曾参与镇压三别抄军,刘复亨是山东出身的北方汉军将领,父子三代均为元军悍将。与之相比,日军在此前较大的战争,要上溯到将近一百年前的源平合战了,面对身经百战的元军焉能不败?

20日,这次战役中两军最大的决战在博多湾发生。清晨,元军兵分两路,在博多登陆,日军大将少贰资景、大友赖泰、菊池武房、岛津久经、竹崎季长等统率的九州诸国部队总数约十万迎战,选择在登陆地点进行会战,是因为日军认为这里沙滩较软,蒙古骑兵无法发挥其优势。但实战结果证明这点地利不足以影响战斗结果。

日本文献《八幡愚童训》记载了此战的经过。面对气势汹汹的日本武士们,元军发出大笑,并猛敲战鼓和铜锣,日军战马纷纷受惊,骑士们从马上摔下来。元军乘机发起猛攻,轻甲快马,豪盛勇猛,甚至会将杀死的日本武士剖腹取肝嚼食。日军被吓得魂飞魄散,掉头逃跑,元军连取今津、佐原、百道、赤坂,因为攻击进展太快,日军竟有数千眷属来不及撤退而被俘获。日军大将青屋势等恼羞成怒,以数百骑兵发起反击,但元军不但作战勇猛,而且装备精良。他们使用的弓箭虽然力道并不很大,但普遍淬毒。他们还使用一种带有巨响的火器(推测类似后来的万人敌),令日军惊恐万状。结果,青屋等几乎全部战死,仅有菊池家的家主菊池武房装死后得以生还。

台风救了日军

抵御元军侵略的防御工事的遗址,位于今日本九州福冈县福冈市博多区_松。这个遗址本来在海岸边,但今日已离海岸很远

十万日军全军崩溃,放弃博多等地,逃往北九州的首府太宰府,那里有一座水城,日军希望依托它能够挡住元军的铁蹄。只是以元军的攻城水准来看,这座不大的石砌城垒也未必能指望得上。

战争的转机在不经意间出现。元军在追击日军的时候有些得意忘形,实际在前方指挥作战的左副元帅刘复亨位置一度突出阵前。由于他身材高大,身穿鲜艳的红色盔甲,胡须长达腹部,引来对方注意。日军大将少贰资景是一名神箭手,见此情景返身一箭将其射伤。这种后退中翻身射箭的手段本来是元军的拿手好戏,蒙古语称为曼古歹,日军这一次属于歪打正着。

尽管进展顺利,但因为主帅受伤,元军决定停止追击,撤回船上休整,第二天再次进攻。对日军的战斗力元军基本没有看在眼里。他们没有想到,这一去,就再也没有能够回来。当天夜里,北九州正好受到了一次台风的袭击,心惊胆战的日军守候一夜之后,第二天早上惊讶地发现海面上连一条元军的船都不见了。惊喜过度的日军因此编出了八幡大菩萨帮助退敌的神话故事。此后在壹岐岛等地发现的元军搁浅船只证明其舰队主要毁于大风。

利奇马!!!

他其实是!

……

一种水果

我们都知道台风的名字都是由有一个叫世界气象组织(WMO)台风委员会的组织专门负责起名字。这些名字一般都是通用的,只有当其中一个破坏力太强的时候,才会被除名。

所以之前已经有好几个利奇马出现过啦,但这次的利奇马有望终身占据这个名字,然后像他的大哥山竹一样,被委员会除名。

所以利奇马这个名字是怎么来的呢?

1

利奇马这个名字是由越南提供,意为一种水果,其果实有一颗种子,果肉呈**,看起来像一个蛋黄,也就是鸡蛋果,是西番莲科西番莲属的草质藤本植物。

果实成熟后,果汁香气芬芳,可散发出石榴、菠萝、香蕉、草莓、柠檬、芒果等多种水果的浓郁香味,其中含有超过130种以上的芳香物质。西番莲是世界上已知最芳香的水果之一,所以名副其实叫“百香果”。

百香果的原产地在安的列斯群岛,现广植于热带和亚热带地区,所以也称得上是越南的特产了。

百香果在美洲还有着憧憬爱情的意义,在美洲印第安神话中,西番莲是白天的女儿,但她却是对黑夜的向导一见钟情。两人一个生活在白天,一个只能出现在黑夜,西番莲只能时时刻刻计算时间,等待夜晚的来临,盼望能在黑白交际之时见到黑夜向导一面。

2

百香果(Passion Fruit)也就是西番莲,因为 Passion 在英语里有“热情”的意思,百香果还有“热情果”的别名。

但其实这是个有趣的误会,因为这里的Passion 转自西班牙语,实际意为“受难”。

1610年西班牙传教士刚发现百香果的花时,觉得十分怪异。因为百香果的花型极似十字架,柱头上3个分裂就像3根钉子,花瓣红斑如同耶稣被刺出的血,西番莲被他们以“苦难之花”引入欧洲。而作为西番莲果实的百香果也因此被命名为“受难果”。

虽然名字出现了乌龙,但欧洲人民也的确对百香果抱有极大地热情。百香果以其酸甜可口的味道和极高的营养价值成功征服了欧洲人的味蕾,被用于制作各种甜品。

2016年百香果成功超越灯笼果成为哥伦比亚出口的第一大异域水果,主要出口对象就是欧洲各大城市。

同时由于百香果出色的镇静效果,在美国和欧洲一些国家,它被广泛作为抗焦虑或镇静药物的来源。

3

中国引进百香果的历史并不久远,1901年由日本引入台湾省,而后传进大陆。

但事实上,百香果在中国历史中也有迹可循。

史料记载:1405年6月郑和下西洋,在途经南亚诸岛时,当地土著赠其西番莲,郑和如获至宝。

但在当时西番莲还只是番花的一种,作为观赏植物被广泛种植。这番花的花型与中国古时想象出来的缠枝花卉及其相似,才被命名为西番莲。

“宝相花,亦称西番莲,很美,它富丽华贵,装饰性强,经常用在庄严性的建筑或佛教装饰。这种花在自然界中找不到,是人为构成的花,集荷花、牡丹的基本形,又对花瓣作加工变化,添加其他花卉做花蕊,卷曲的花瓣根部作圆珠规则排列,使花变得珠光宝气。”

————毛延亨《古代建筑雕刻纹饰——草木花卉》

西番莲的花型也因此被应用到各种瓷器建筑的花纹中。

(明宣德缠枝西番莲青花瓷碗)

(故宫古建筑上的西番莲)

一直到1936年从夏威夷引进黄果百香果,百香果作为水果才被我们所熟知。

现在再看台风利奇马,仿佛有一颗巨大的百香果正在朝我们靠近。

自唐朝向唐朝派遣使节以来,中日关系逐渐发生了微妙的变化。日本逐渐从学习中国,派遣使节示好,转向自力更生,反客为主。到明朝侵华日军屡次骚扰东南沿海时,中日关系已经开始恶化。那么,在明朝之前的元朝,两国是什么关系呢?

“元曲四大家”之一的白朴曾写过一首木兰花慢字的诗,诗中提到“富博功勋照少年编”。薏苡泪怎么办?嘲笑齐尔家奴,与国相争,怨中原。一盘清晰的棋,漫教,看老师的话。问问鹏鹏渤海,怎么像个鸡犬天堂。“字里有‘日奴’二字,又叫‘与国争’,显然说明在元朝,中日是势不两立,甚至是交战的。所谓“富博战功”,是指汉代富博将军马援征讨越南,泛指元将军东征日本。第一个词模糊地表达了元朝征服日本的战争,但是“薏苡泪-若比有什么不好”这句话是什么意思?这就需要进一步联系元史去发掘,去揣摩一些史料。

据元史卷2008卷外夷一:“日本位于东海之东,古称奴国。或云恨其旧名,故改名为日本”。事实上,白朴词中的“吴努”古称源于汉代。公元57年,日本列岛南部的“日王”送来贡品,想凭借自己隶属于汉朝的大臣建立自己的权力和皇位,于是请求汉武帝赐封,光武帝赐封他为“日奴王”。直到唐朝咸亨年间,这个被汉朝封为“倭奴国”才改名为“倭国”,逐渐自立。

查元史,不难发现,在宋词中,中国与白蒲之间发生过两次战争,而且都发生在元世祖忽必烈统治时期。本来忽必烈没打算侵略日本。元朝三至九年,多次向日本派遣使节,意图睦邻友好。当时对于已经走遍欧亚,一鞭征服天下的大元帝国来说,日本这个弹丸小国根本不被重视,认为日本必然投降。结果,他没有挥舞鞭子,而是派出特使去把事情做好。

没想到,有几次使节东行,要么是因为风浪太大,要么是因为日方没有回应。后来,日本甚至直接拒绝忽必烈的使节登陆,并明确声称不会向元朝进贡。忽必烈汗原本只是图中的一个“虚名”,让所谓的“海上各国臣服”成为了现实。他并不是真的想要日本的贡品;所以我一直坐着不动。多次派遣使节东征,却屡遭拒绝,忽必烈忍无可忍,终于发兵日本。

元朝十一年十月三日,元战船九百艘,兵二万八千,水兵一万五千等。在蒙古新都左副元帅、朝鲜人洪茶秋、右副元帅刘福恒等领导下进攻日本。高丽王也派金率领大军随行。元军占领日本两岛后,战斗以莫名其妙的撤军草草结束。元朝十八年,元军再次向日本进军,共有10万士兵。这一次,更诡异了。由于海上突然狂风暴雨,元军还未登陆,就已全军覆没。还有一种说法,就是元军将领争执不下,无法统一号令行军,最终不得不全部撤军。这两次远征日本的元军撤退的原因至今仍有争议和不确定性。白朴词中“薏苡泪——若比何?”正是因为元军对日讨伐的失败源于艮的不团结

薏苡的典故还是来源于汉代富博将军马援的历史。卷24,后汉书,马援传说马援征服越南时,曾听说越南有一种薏仁植物,其果实可食用,有强身健体的功效。服用后还可以避免南方疟疾的危害。于是在回国的路上,他把这种植物的种子装了一整车带回去,让它在中国种植推广。然而,在那个时候,一位大臣诬告皇帝,说马援带回家的那辆车上曾经装满了珠宝。“薏苡仁-jobi怎么了?”白蒲词中多指元军内部的猜忌与不和,间接暗示元军讨伐日本的失败。

此后,忽必烈虽然仍有东进之意,但由于种种客观原因和大臣们的劝谏,最终未能再战。元朝的大多数人认为没有必要对这个小国发动十字军东征;而元军只擅长骑兵进攻,不擅长海上。白朴曾写过一首西江月字的诗,感叹:“白石卖骨,清水洗不去埃及。云多看蓬莱,鞭长能过沧海。”

龙卷风的形成 龙卷风是云层中雷暴的产物。具体的说,龙卷风就是雷暴巨大能量中的一小部分在很小的区域内集中释放的一种形式。龙卷风的形成可以分为四个阶段: (1)大气的不稳定性产生强烈的上升气流,由于急流中的最大过境气流的影响,它被进一步加强。 (2)由于与在垂直方向上速度和方向均有切变的风相互作用,上升气流在对流层的中部开始旋转,形成中尺度气旋。 (3)随着中尺度气旋向地面发展和向上伸展,它本身变细并增强。同时,一个小面积的增强辅合,即初生的龙卷在气旋内部形成,产生气旋的同样过程,形成龙卷核心。 (4)龙卷核心中的旋转与气旋中的不同,它的强度足以使龙卷一直伸展到地面。当发展的涡旋到达地面高度时,地面气压急剧下降,地面风速急剧上升,形成龙卷。 龙卷风常发生于夏季的雷雨天气时,尤以下午至傍晚最为多见。袭击范围小,龙卷风的直径一般在十几米到数百米之间。龙卷风的生存时间一般只有几分钟,最长也不超过数小时。风力特别大,在中心附近的风速可达100-200米/秒。破坏力极强,龙卷风经过的地方,常会发生拔起大树、掀翻车辆、摧毁建筑物等现象,有时把人吸走,危害十分严重。

龙卷风这种自然现象是云层中雷暴的产物。具体的说,龙卷风就是雷暴巨大能量中的一小部分在很小的区域内集中释放的一种形式。龙卷风的形成可以分为四个阶段: (1)大气的不稳定性产生强烈的上升气流,由于急流中的最大过境气流的影响,它被进一步加强。 (2)由于与在垂直方向上速度和方向均有切变的风相互作用,上升气流在对流层的中部开始旋转,形成中尺度气旋。 (3)随着中尺度气旋向地面发展和向上伸展,它本身变细并增强。同时,一个小面积的增强辅合,即初生的龙卷在气旋内部形成,产生气旋的同样过程,形成龙卷核心。 (4)龙卷核心中的旋转与气旋中的不同,它的强度足以使龙卷一直伸展到地面。当发展的涡旋到达地面高度时,地面气压急剧下降,地面风速急剧上升,形成龙卷。 龙卷风常发生于夏季的雷雨天气时,尤以下午至傍晚最为多见。袭击范围小,龙卷风的直径一般在十几米到数百米之间。龙卷风的生存时间一般只有几分钟,最长也不超过数小时。风力特别大,在中心附近的风速可达100-200米/秒。破坏力极强,龙卷风经过的地方,常会发生拔起大树、掀翻车辆、摧毁建筑物等现象,有时把人吸走,危害十分严重。 龙卷风的危害: 1995年在美国俄克拉何马州阿得莫尔市发生的一场陆龙卷,诸如屋顶之类的重物被吹出几十英里之远。大多数碎片落在陆龙卷通道的左侧,按重量不等常常有很明确的降落地带。较轻的碎片可能会飞到300多千米外才落地。 在强烈龙卷风的袭击下,房子屋顶会像滑翔翼般飞起来。一旦屋顶被卷走后,房子的其他部分也会跟着崩解。因此,建筑房屋时,如果能加强房顶的稳固性,将有助于防止龙卷风过境时造成巨大损失。 龙卷的袭击突然而猛烈,产生的风是地面上最强的。在美国,龙卷风每年造成的死亡人数仅次于雷电。它对建筑的破坏也相当严重,经常是毁灭性的。 1626年5月30日(明熹宗天启六年五月初六)上午9时许,北京城内王恭厂( 今北京市宣武门一带)周围突然爆发了一场奇异的灾变,明代有重要史料价值的官方新闻通讯刊物《天变邸抄》对此灾有详尽的记载,摘录如下:“蓟州城东角震坍,坏屋数百间,是州离京一百八十里。初十日,地中掘出二人,尚活。问之,云:‘如醉梦’。又掘出一老儿,亦活。”在王恭厂奇灾中,是什么力量能使三个人从北京到蓟州飞行飘达一百八十里皆落地不死?是什么力量能极快地剥去人衣送到几百里外而又能不伤人?为什么被脱衣者竟不知自己的衣服是如何被脱光的呢?这其中一定有某种必然性因素在起作用,然而这种必然性因素今后能被人类所认识吗?这种神奇的力量今后能被人类所掌握、控制和利用吗?详见下面的扩展阅读博文《奇特的“大风吹人”事件》。 追问: 台风呢 回答: 在热带地区发生的低气压,叫做「热带性低气压」,热带性低气压包括侵袭台湾,琉球,日本,菲律宾的台风,以及侵袭美国的飓风,和印度洋的气旋等 在地球上,一年中发生的热带性低气压约有62个同样地,热带性气压也有强弱,在中心附近最大风速超过每秒17公尺的,才有资格称为台风,飓风或气旋;而每秒16公尺以下的只有称之为热带性低气压 在热带地区,因受强烈的日射,海上大量的水蒸发後变成水气,再转变为上升气流而发生云层,再加上周围潮湿空气随之流进,而演变成台风的现象 什麼是「台风眼」 在台风中心有一个风小,云少,不下雨的地区,这个地区叫做「台风眼」 在台风区内,高空气流旋转而上,中心为旺盛的垂直气流,称台风眼而他四周行程螺旋型的云墙,随著大雨倾盆而释出大量潜热 台风如何移动 台风是如何移动的呢 促使台风移动的力量有两种: 内力:台风自行产生的力量,台风旋转时,受到地球自转的影响发生偏向,产生一股向高纬度地区的力,这就是内力 外力:在夏秋季时,太平洋上常有一个大高气压,这个高气压对台风的方向有很大的影响台风发生在高气压的南边边缘,那里吹东风,於是台风就向西行 内力和外力结合在一起就促使台风往西北移动 「台母」是什麼 在台风来临之前,天空常常会出现一些像丝绢一样发光的云彩这些云一般成条形,太阳光照射在这些云上,还会出现鲜豔夺目的红霞,而这种云就叫做「台母」 这个意思是说,这种云和台风的形成有联系,是台风来临的预兆 台风都在哪里登陆呢 台风都在哪里登陆 看看下图: 由上图可知,台风最喜欢登陆的地方是: 东部(依顺序),北部,南部,中部(中部几乎不可能)(但中部是台风最常跟大家说拜拜的地方) 台风为什麼都从东部登陆呢 台风为什麼都从东部登陆呢 我们说到因内力与外力结合,所以让台风往西北方移动所以,东部是台风最常登陆的地方 中部会不会有台风登陆呢 中部会不会有台风登陆呢 基本上来说,中部不太会有台风登陆,而中部不会有台风登陆的原因,是因为中间是台湾海峡,宽度过小,台风无法完全通过(因为会碰触两端陆地,但在台湾海峡绝对不会行成台风),但是台风可能走此路径的原因,是因为台风往西北移动时,因内力与外力结合所以让台风往西北方移动,快到中国南端时转向东北,进入台湾海峡 台风是形成在热带海洋上的强大而深厚的热带气旋。台风分类 我国国家气象局规定从1989年元月起,使用国际热带气旋名称和等级标准。国际标准规定,热带气旋中心附近最大平均风力小于8级称为热带低压,8~9级称为热带风暴,10~11级称为强热带风暴,12级或以上称为台风。为统一台风警报的发布,我国对出现在150°E以西,赤道以北洋面上的台风,按每年出现的先后顺序进行编号。如9202号台风,表示这个台风是1992年出现在150°E以西的第二个台风。台风的活动有①①①①①①①①①季节性。影响我国的台风,主要发生在5~10月,尤以7~9月为最多。台风的源地有②②②②②②②②②地域性。台风源地分布在南、北纬5°~20°左右的有岛屿分布的洋面上。影响我国的台风主要形成于西太平洋菲律宾东侧的洋面、日本的关岛附近和我国南海中部等地。 台风结构和天气 一个发展成熟的台风,按其结构和带来的天气,分为台风眼、涡旋风雨区、外围大风区三部分,从中心向外呈同心圆状排列。台风眼位于台风中心,直径约5~10公里。台风眼内盛行下沉气流,故天气睛朗,风平浪静。台风眼外侧为涡旋风雨区,这里盛行强烈的辐合上升气流,形成浓厚的云层,出现狂风暴雨,风力常常在12级以上,是台风中天气最恶劣的区域。再向外为外围大风区,风速向外减小,风力通常在6级以上。台风过境常常带来狂风暴雨天气,引起海面巨浪,严重威胁航海安全。登陆后,可摧毁庄稼、各种建筑设施等,造成人民生命财产的巨大损失,是一种危害极大的灾害性天气。 台风的形成 台风形成必须具备的条件:①广阔的高温洋面。台风的形成与发展要有巨大的能量,其能量主要来源于大量水汽凝结所释放的潜热。热带洋面上,海温高,蒸发强,通过湍流运动向大气输送大量热量和水汽,具有高温高湿不稳定条件,其大量内能是台风产生和发展的巨大能量来源。②合适的流场。适宜的环流条件能起动和诱导高温高湿的空气产生扰动,使气流辐合上升。③合适的地转偏向力。气流产生拢动后,必须有一定地转偏向力作用。若地转偏向力达不到一定数值时,向中心辐合的气流则会直达低压中心,使之填塞不能形成气旋性涡旋,台风无法形成。所以台风大多发生在南、北纬5°~20°之间。④风的垂直切变要小。在地转偏向力作用下,辐合上升气流发展为气旋性涡旋。气流上升,绝热冷却产生凝结,凝结释放的潜热使空气增暖。风的垂直切变小,使潜热不向外扩散,保持台风的暖心结构。暖心的反馈作用,使台风中心气压继续降纸,空气涡旋愈旋转愈强,最后发展为台风。 台风的移动 台风形成后要发生移动。移动路径基本上沿副热带高压外缘,自东向西移动。但受众多因素影响,移动路径又很复杂。以北太平洋西部地区台风移动路径为例,其路径分为三条:①西移路径。台风从菲律宾以东洋面一直向西移动,经过南海,在我国海南岛或越南一带登陆。②西北路径。台风从菲律宾以东洋面向西北方向移动,穿过琉球群岛,在我国江浙或浙闽一带登陆。③转向路径。台风从菲律宾以东洋面向西北方向移动,然后转向东北方向移去,路径呈抛物线状。

记得采纳啊

自古以来,中国就是造船与航海事业相当发达的国家,到了明朝郑和大航海时代更发展到一个崭新

的高峰。《明史·郑和传》记载:“宝船六十三号,大船长四十四丈,阔一十八丈。”相当于现代船身

长约138米,宽约56米,这种巨型海船充分显示当时中国造船业已经遥遥领先于全世界。 至今残留在江

苏省南京市下关的龙江宝船厂“上四坞”、“下四坞”等作塘和水道,就是明证,作塘呈东西向,与长

江的夹江相通,便于宝船下水。作塘很大,经现代实测,长约500余米,宽约40米。 龙江宝船厂是明朝

大规模造船基地和停泊中心之一。中国航海史研究会曾根据 444×18丈尺寸复原制作成9桅12帆的福船

(尖底)模型,作为当时郑和宝船的标准船型和尺寸。而有专家认为依据南京静海寺残碑拓片所记,结合

明永乐十八年《天妃经》卷首郑和船队插图等材料考证,郑和宝船可复原为 长19丈、宽44丈、排水量

约1100吨的船舶。还有专家认为这仅是中小型宝船,大型宝船应仍维持原有尺寸。根据遗迹情况,宝船

厂所造船应为平底。平底船吃水浅,可以压浪航行,它的首尾可以翘起,安全无虞,并且靠岸方便。

  郑和大航海综合应用了天文导航、罗盘导航、陆标导航、测量水深和底质等多种导航手段,如《西

洋番国志》所记载:“砍木为盘,书刻干支之字,浮针于水,指向行舟。”这种航海技术,在当时世界

上是很先进的。

  郑和大航海的重要成果是绘制了《自宝船厂开船从龙江关出水直邸外国诸番图》,全图使用中国传

统的山水画法,配上所记的针路和过洋牵星图,以南京为起点,最远到东非肯尼亚的慢八撒,到南纬四

度左右为止,包括亚非两洲,所收地名达500多个,其中亚非诸国约占300个,相当准确地记录了航向、

航程、停泊港口、暗礁、浅滩的分布,详细纪录了郑和大航海全部航程中开辟的众多新航道,重要的出

航地点有20余处,主要航线有42条之多。它充分证明郑和大航海有力地促进了中国发达的航海事业、丰

富了中国人对世界的认识。

天妃灵应之记碑 《天妃灵应之记》碑又称《天妃之神灵应记》碑,俗称“郑和碑”。明宣德六年(1431年),正使太

监郑和、王景弘和副使太监李兴、朱良等人在第七次出使西洋前夕,寄泊福建长乐以等候季风开洋,在

重修长乐南山的天妃行宫、三峰塔寺并新建三清宝殿之后,镌嵌《天妃灵应之记碑》于南山宫殿中。碑

以黑色页岩为料,高162米,宽078米,厚016米。碑额书有小篆“天妃灵应之记”六字,其中二字残

损。字框的上端及两侧阴镌线刻如意云气纹。顶端正中涌出一轮圆月。石碑正文四周镌刻着缠枝蕃莲花

纹。正文楷书直下计31行,首行68字,全文共1177字,除9字磨损外,尚可完整辨识。 碑文记述明永乐

三年至宣德六年(1405~1431年)间,三保太监郑和奉使统率远洋船队百余艘,以先进的航海技术七次下

西洋的经历。这是研究郑和下西洋价值很高的实物史料。抗日战争爆发,为免遭战争破坏,特将此碑运

至南平市保存。战后运回,移到现长乐师范附小院内,1961年,福建省人民委员会公布为第一批省级文

物保护单位,新建碑亭加以保护。现移置长乐市南山郑和史迹陈列馆内。

《天妃灵应之记》碑文 皇明混一海宇,超三代而轶汉唐,际天极地,罔不臣妾。其西域之西,迤北之北,固远矣,而程途

可计。若海外诸番,实为遐壤,皆捧琛执贽,重译来朝。皇上嘉其忠诚,命和等统率官校、旗军数万人,

乘巨舶百余艘,赍币往赉之,所以宣德化而柔远人也。自永乐三年奉使西洋,迨今七次,所历番国,由

占城国、爪哇国、三佛齐国、暹罗国, 直逾南天竺、锡兰山国、古里国、柯枝国, 抵于西域忽鲁谟斯

国、阿丹国、木骨都束国,大小凡三十余国,涉沧溟十万余里。

  观夫海洋,洪涛接天,巨浪如山,视诸夷域,迥隔于烟霞缥缈之间。而我之云帆高张,昼夜星驰,

涉彼狂澜,若履通衢者,诚荷朝廷威福之致,尤赖天妃之神护佑之德也。神之灵固尝著于昔时,而盛显

于当代。溟渤之间,或遇风涛,即有神灯烛于帆樯,灵光一临,则变险为夷,虽在颠连,亦保无虞。及

临外邦,番王之不恭者,生擒之;蛮寇之侵掠者,剿灭之。由是海道清宁、番人仰赖者,皆神之赐也。

神之感应,未易殚举。昔尝奏请于朝,纪德太常,建宫于南京龙江之上,永传祀典。钦蒙御制纪文,以

彰灵贶,褒美至矣。然神之灵无往不在,若长乐南山之行宫,余由舟师累驻于斯,伺风开洋,乃于永乐

十年奏建,以为官军祈报之所。既严且整,右有南山塔寺,历岁久深,荒凉颓圮,每就修葺,数载之间,

殿堂禅室,弘胜旧规。今年春,仍往诸番,蚁舟兹港,复修佛宇神宫,益加华美。而又发心施财,鼎建

三清宝殿一所于宫之左,雕妆圣像,粲然一新,钟鼓供仪,靡不具备,佥谓如是庶足以尽恭事天地神明

之心。众愿如斯,咸乐趋事,殿庑宏丽,不日成之。画栋连云,如翚如翼,且有青松翠竹掩映左右,神

安人悦,诚胜境也。斯土斯民,岂不咸臻福利哉?

  人能竭忠以事君,则事无不立;尽诚以事神,则祷无不应。和等上荷圣君宠命之隆,下致远夷敬信

之厚,统舟师之众,掌钱帛之多,夙夜拳拳,惟恐弗逮,无不竭忠于国事,尽诚于神明乎?师旅之安宁,

往回之康济者,乌可不知所自乎?是用著神之德于石,并记诸番往回之岁月,以贻永久焉。

  一. 永乐三年,统领舟师,至古里等国。时海寇陈祖义,聚众三佛齐国,劫掠番商,亦来犯我舟

师,即有神兵阴助,一鼓而殄灭之,至五年回。

  一. 永乐五年,统领舟师,往爪哇、古里、柯枝、暹罗等国,王各以珍宝、珍禽、异兽贡献,至

七年回还。

  一. 永乐七年,统领舟师,往前各国,道经锡兰山国,其主亚烈苦奈儿负固不恭,谋害舟师,赖

神显应知觉,遂生擒其王,至九年归献,寻蒙恩宥,俾归本国。

  一. 永乐十一年,统领舟师,往忽鲁谟斯等国,其苏门答腊国有伪王苏斡剌,寇侵本国,其王宰

奴里阿比丁,遣使赴阙陈诉,就率官兵剿捕。赖神默助,生擒伪王,至十三年归献。是年,满剌加国王

亲率妻子朝贡。

  一. 永乐十五年,统领舟师往西域,其忽鲁谟斯国进狮子、金钱豹、大西马;阿丹国进麒麟,番

名祖剌法,并长角马哈兽;木骨都束国进花福绿并狮子;卜剌哇国进千里骆驼并驼鸡;爪哇、古里国进

麋里羔兽。若乃藏山隐海之灵物,沉沙栖陆之伟宝,莫不争先呈献,或遣王男,或遣王叔、王弟,赍捧

金叶表文朝贡。

  一. 永乐十九年,统领舟师,遣忽鲁谟斯等国使臣久侍京都者,悉还本国。其各国王益修职贡,

视前有加。

  一. 宣德六年,仍统舟师,往诸番国,开读赏赐,驻泊兹港,等候朔风开洋。思昔数次皆仗神明

助佑之功如是,勒记于石。

  宣德六年岁次辛亥仲冬吉日,正使太监郑和、王景弘,副使太监李兴、朱良、周满、洪保、杨真、

张达、吴忠,都指挥朱真、王衡等立。正一住持杨一初稽首请立石。

《天妃灵应之记》碑文今译 天妃之神灵应记: 大明皇朝统一了天下,它的功业超越夏、商、周三代和汉、唐两朝,远至天边地极,没有不以臣、

妾这礼归顺我朝的,在那西域的西边,从那北疆往北,固然很遥远,尚能计其路途里程;若是海外那些

番国,实在是十分远僻的地方,它们的使者都捧着珍宝,带着礼物,通过辗转的翻译前来拜访朝见。我

们皇上对他们的忠诚友善之意深表赞许,委派郑和等人统率数万名的官吏、军官和士卒,乘坐一百多艘

的大海船,携带了财宝礼物前往,赏赐给他们,以此宣扬朝廷的恩德教化并安抚远方的人民。

  从永乐三年(1405)奉使命下西洋,至今已七次。我们所经历的海外务番国,从占城国、爪哇国、三

佛齐国、进罗国、径直穿越南天竺、锡兰山国、古里国、柯枝国,而后抵达西域的鲁谟斯国,木骨都束

国,大小共三十余国;远涉重洋,航程达十万余时里。

  纵观海洋之上,巨大的海涛远接天涯,高大的浪头犹如山岳,遥望那些海外番国,在烟霞缥缈之中

远隔分布着。但是,我们的船队都高高挂起如云蔽天的风帆,不分昼夜地象流星一般疾驰,横渡那狂涛

恶浪,就象在大街上漫步一样。这些,实在是荷蒙朝廷赐给的恩威和福气,更是仰赖天妃之神妈祖娘娘

的庇护、保佑的功德。天妃的神灵不仅在往者称著,而且在当代大显灵应,我们在大海上航行,每当遇

到大风大浪,就有一盏神灯照耀在船上,神光一旦降临,就化险为夷。即使在危难困顿之中,也能得保

平安,及至我们到达外邦,遇上那些不恭顺的番王,就把我们活捉了;对那些胆敢来侵犯掳掠的异国盗

贼,就把他们剿灭了。从此,少引航路清平安宁,海外各国人民仰赖我们。这都是天妃之神的恩赐啊!

  天妃神灵的感召显应,难到——枚举。从前,我们曾向朝廷奏请,在太常寺档案里纪录其功德,又

在南京龙江之滨建立天妃宫,以永远传续其祭祀典制;又承蒙皇一恩准,颁发纪念文告,用以显扬神灵

的惠赐,极尽褒誉赞美之词。然而,天妃的神灵无所不至。如长乐南山的天妃行宫,我们随舟师屡次驻

在这里,等候顺风开船出发洋,于是,在永乐十年(1412)奏请建宫,作为官员将士祈祷、答报神灵的处

所,十分严整壮观。它的右边,有南山三峰塔寺,经过久远的岁月,已经荒凉倒塌。我们时常就近如以

修葺。经过几年时间,该寺的殿堂和僧舍,大大胜过旧时的规模。今年(1431年)春天,我们继续前往海

外各国,大小船只聚在这晨的太平港,修葺了佛寺和天妃宫,使之更加华丽美观;同时,还发愿──求

无上菩堤堤之心──施舍钱财,在天妃宫的左边鼎力建造一所颇具规模的三清宝殿;雕塑妆点圣像,灿

烂辉煌;钟、鼓和供奉的仪仗,没有不俱备的。众人认为这样做,是希翼能充分表明心愿。大家怀着这

个愿望,都乐意努力从事,宏伟壮丽的大殿和两座,不多的时日就建成了。彩绘栋梁缭绕着云霓,象是

振翅欲飞;同时,左右两旁还掩映着青松翠竹。这个神安人悦的地方实在是胜地美景啊!这一方土地,

这一方民众,怎能不因此而增添福祉吉祥呢?

  人们要是能竭尽忠心来事奉君王,就没有办不成的事,能竭尽诚意来事奉神明,那么,祷祝就没有

不灵验的,郑和等人,在上荷蒙圣明的君主的宠信、重任,在下负有转达敬重诚笃的情谊给远方外邦的

重要使命,统率庞大的舟师,掌管巨额的七财,朝思募想,只怕不能完成使命,哪能不竭忠尽力为国从

事,哪能不尽虔诚之心事奉神明呢!为此,特意勒石铭碑,彰显天妃之神的功德,并记载几度往返海外

各番国的年月,以留下永久的纪念!

  一、永乐三年(1405),我们统率舟师,到达古里等国。当时,海盗陈祖义在三佛齐国啸聚部众,洗

劫抢掠外国商人,也来侵犯我们船队。当即有神兵暗中相助,一鼓作气歼灭了他们,到永乐五年(1407)

船队回国。

  二、永乐五年(1407),我们统率舟师前往爪哇、古里、柯枝、进罗等国,当地的国王分别贡献了珍

宝和珍禽异兽,永乐七年(1409),船队返回国内。

  三、永乐七年(1409),我们统率舟师去往从前到过的各国,途经锡兰山国时,那个叫亚烈苦奈儿的

国王凭恃险要,态度傲慢不友好,还妄图侵害我们,仰赖天妃之神显应,发觉其阴谋,于是活捉了那个

国王,在永乐九年(1411)归国献俘;不久,得到皇上开恩宽待,认他回到自己的国家去。

  四、永乐十一年(1413),我们统率舟师前往忽鲁谟斯等国。其中,苏门答腊出了个伪王叫苏斡剌,

发兵侵扰自己国家,该国国王宰奴里阿比丁,派遣使者向我朝廷陈诉此事。于是,我们率兵剿捕伪王。

仰赖天妃之神暗中相助,活捉了伪王,在永乐十三年(1415)归国献俘,同年,满剌加国王亲自率领妻、

子等前来朝贡。

  五、永乐十五年(1417)我们统率舟师前往西域。其中,忽鲁谟斯国进贡了狮子、金钱豹、大西马;

阿丹国进贡了麒麒──当地称为:“祖剌法”(长颈鹿),以及长角“马哈”兽;木骨都束国进贡了“花

福禄”(斑马)和狮子;卜喇哇国进贡能行千里的骆驼和鸵鸟;爪哇、古里等国进贡“糜里羔”兽。这些

都是藏于深山、隐潜海中的灵异之物;深伏沙漠、栖息陆地的、伟岸的珍宝,他们莫不争先呈献;有的

还派遣王子,有的派遣王叔、王弟、携带捧奉着金叶制成的表奏文书,前来朝见。

  六、永乐十九年(1421),我们统率舟师,让忽鲁谟斯等国久留我朝京都的使臣,全部返回自己的国

家。此后,这些国家比以往更加守职分、作贡献。

  七、宣德六年(1431),我们还要统率舟师前往这些海外国家,开读诏书、赏赐礼物。现在驻泊在这

个港口(太平港),等候北风开船出洋。回想过去,曾经屡次仰仗神明的相助、庇佑的功德,因此在石碑

上镌刻了这篇碑记。

  宣德六年(1431),岁序是辛亥年,仲冬(旧历十一月)里的一个好日子。

  正使太监郑和、王景弘、副使太监李兴、朱良、周满、洪保、杨真、张达、吴忠和都指挥朱真、王

衍等立碑;正一派道门主持人杨一初叩首请求立碑。

《天妃灵应之记》碑文涉及的中外地名

(以文中出现的先后为序) 西域

  在古代,狭义的西域指玉门关以西、葱岭以东地区;广义的西域指越过狭义的西域向西所能到达的

地区,主要包括中亚、西亚、印度半岛,直至欧洲东部、非洲东北部。“其西域之西”中的“西域”指

狭义西域,若与下文“迄北”对应,似可作“西部疆域”解;“西域忽鲁谟斯国”中的“西域”指广义

西域。

  西洋

  元、明时的西洋,指南海以西(约东经110°以西),相当于今文莱达鲁萨兰国以西的海洋和沿海各

地,远至印度半岛、波斯湾及红海沿岸、非洲东北部一带。

  占城国

  亦称占婆,古国名,在今越南的中南部。中国史籍上曾称之为林邑、环王。当地盛产稻谷,称“占

城稻”,为稻谷良种之一,宋时传入我国;郑和下西洋后,占城稻在我国长江、珠江、闽江流域大面积

引种、推广。福建省福州长乐一带称此稻为“占谷”或“黄占”,直至三十年前,都是当地高杆晚稻的

一个优良品种。

  爪哇国

  亦即麻口若巴歇国,或耶婆提就(Yavadvipa), 后汉到隋朝称为呵罗单,唐代以来的史籍称其地为

“诃陵”“阇婆”。在今印度尼西亚的爪哇岛(Java Island)。 该岛北临爪哇海,南滨印度洋,面积约

为126万平方公里,人口近亿,是印尼人口最密集、经济最发达的地区,主要城市有雅加达(首都)、万

隆、三宝垄、泗水苏拉卡尔塔)、泗水为华裔长乐人聚居地。

  三佛齐国

  亦即室利佛逝国,梵文Srivijaya 的音译,在今印度尼西亚的苏门答腊岛上的古国,当时都约在今

日的巨港(巴邻旁,Balenbang),位于苏门答腊东南部慕西河畔。

  进罗国

  泰国(Thailand)的旧称,位于东南亚中南半岛中部。十四世纪中叶,由进国与逻国合并而成,南临

进罗湾。现首都为曼谷,泰国的华侨 与华裔人数居世南亚首位。

  南天竺

  天竺为古印度别称,古籍又称天竺为身毒。天竺分北、中、南三部分,南天竺指印度半岛的南部地

区。

  锡兰山国

  亦即锡兰(Ceylan),或称狮子国,今称斯里兰卡(Srilangka) 为亚洲南部岛国,隔保克海峡与印度

东南部相望,面积约为 65万平方公里,为佛教古国之一,主要民族为僧伽罗族与泰米尔族。首都科伦

坡(Colombo),位于该岛西南。

  古里国

  又称“古里佛”,故地约在今印度半岛西南部喀拉拉邦的科泽科德(Koxhikode) 一带,为海上交通

要冲。明永乐五年(1407)郑和二次下西洋时曾到此访问并立碑纪念。

  柯枝国

  亦译作“国贞”,故地在今印度西南部的柯钦(Cochin)一带,是航道要冲和重要港口。十五世纪初

与我国有友好往来。

  忽鲁谟斯国

  即霍尔木兹(Hormuz), 又译作和尔木斯,地在今伊朗东南米纳布(Minab)附近,临霍尔木兹海峡,

废址在霍尔木兹岛北岸,扼波斯湾出口处,为古代交通贸易要冲,今为对岸阿巴斯港所取代。

  木骨都束国

  今译作摩加迪沙 (Mogadiscio) 是被称为非洲之角的索马里共和国首都,位于索马里东南,临印度

洋。13世纪以前建有古城。郑和下西洋曾两度访此。

  南京龙江

  明初设“龙江船厂”于此。故址在今南京下关三汊河附近的中保村一带;水道旧称龙江,出龙江关

通长江,龙江船厂曾为郑和下西洋造“宝船”,故又称“宝船厂”,造船的船坞叫“船作”,遗址犹存,

宛如一口口巨大的水塘。1957年此地出土一根大舵杆,长1107米,现藏中国历史博物馆,此舵杆之长,

足证郑和宝船规模之大。据《龙江船厂志》载,1411年(永乐九年)该船厂 “改、造海船247只,备使西

洋诸国”。龙江之滨原有天妃宫,已圮。

  长乐南山

  因位于福建省长乐县县治之南而得名,今长乐县城区街道环绕此山。海拔仅约四十余米,又称登高

山;该山有兰茗、香界、石林三个小山峰,故亦称三峰山,山上登高山;该山有兰茗、香界、石林三个

小山峰,故亦称三峰山,山上有塔,称三峰塔(圣寿宝塔);有寺称三峰寺或三峰塔寺;寺旁有“天妃行

宫”,祀妈祖,《天妃灵应之记》碑即立此宫内;宫旁有郑和所建“三清宝殿”,殿内“钟鼓供仪,靡

不俱备”,钟即“郑和铜钟”,原件抗战期间移南平市。以上寺、宫、殿均已圯,塔巍然存,近年加固

整修,更为壮观。1935年,在原寺、宫、殿废址上建有郑和史迹陈列馆,《天妃灵应之记》碑系该主馆

主要陈列文物,南山(三峰山)同年辟为“郑和公园”。

  兹港

  指长乐太平港通闽江。位于长乐县南山西麓以西、以北,狭义指靠近长乐县城吴航头一带的下洞江

水域;广义泛指整个下洞江水域,该港原来江面宽阔,水深可泊巨舟,有“无风万里磨平玉,有月千波

漾碎金”之说;港东北、东南屏峙首石、六平诸山,可蔽阻台风袭击,为避风良港。《长乐县志》《长

乐六里志》均载有;三宝太监郑和通西洋,驻舟师造巨舶于此,奏改名为太平港等句。由于沦桑变化,

今仅余一狭长水道,通小汽轮,原水道大部分成为沃野良田,部分辟为新居民区,该居民区主干道路称

“太平港”路,与郑和路垂接。

  苏门答腊国

  苏门答腊国,又译作苏木都剌(Samud'ra)、苏文答剌、苏文达那。故地在今印度尼西亚苏门答腊岛

(Sumatra Island)北部洛克肖马韦附近,今为全岛总称,该岛北临马六甲海峡,南濒印度洋,赤道横贯

中部,为印尼西部大岛,面积434万平方公里,首府棉兰。

  满刺加国

  旧译亦作麻六甲,今译作马六甲 (Malacca) 14-16 世纪马来亚半岛上的封建王国,位于今马来西

亚、马六甲洲一带,居马六甲海峡要冲,1411年(永乐九年),该国国王拜里迷苏剌(Parmesvara)曾率妻

子、大臣等 540人来中国访问;郑和船队屡经其处,现马六甲州居民半数为华裔,其首府马六甲市居民

四分之三为华裔;市内有三保庙、三保井、三保城等古迹。

  阿丹国

  Aden,古国名,今译作亚丁,故地在今亚丁湾西北岸一带,扼红海和印度洋出入口,为海陆交通要

冲。古时为宝石珍珠集散地,十五世纪前期便与中国互通使节、贸易。今之亚丁市位于亚丁湾一个突出

的小半岛上。为也门民主队民共和国(南也门)首都。1990年5月,南、北也门合并为也门共和国,亚丁成

为该国的“经济首都”。

  卜剌哇国

  古国名。故地在今索马里共和国布拉瓦(Brava)一带; 十五世纪前期与中国友好往来,互通使节,

郑和船队曾到此访问,布拉瓦东临印度洋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