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籍中的十二井穴简介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08-07浏览:1收藏

古籍中的十二井穴简介,第1张

十二经脉井穴的总称十二经脉各有一个井穴,总称十二井穴。即:少商(肺),商阳(大肠),厉兑(胃),隐白(脾),少冲(心),少泽(小肠),至阴(膀胱),涌泉(肾),中冲(心包),关冲(三焦),足窍阴(胆),大敦(肝)。少商少商,经穴名(ShàoshāngLU11)。出《黄帝内经灵枢·本输》。属手太阴肺经。井穴,五行属木。少:小也;商:金声,代表肺。此系肺经井穴,脉气初发,故名。在手指,拇指末节桡侧,指甲根角侧上方01寸(指寸)。层次解剖:皮肤→皮下组织→指甲根。有清肺利咽,苏厥救逆作用。主要用于胸肺、咽部及神志疾患等。如感冒、肺炎、咳嗽气喘、鼻衄、咽喉肿痛、颌肿喉痹、声哑、中风昏迷、癫狂、手挛指痛、热病等。为常用急救要穴之一。本穴配商阳治咽喉肿痛;配人中治中风昏迷,休克;配其他十一井穴治高热不退。一般斜刺01~02寸,或用三棱针点刺出血;可灸。少商商阳商阳,经穴名(ShāngyángLIl)。出《黄帝内经灵枢·本输》。属手阳明大肠经。井穴,五行属金。商:金声,大肠属金;阳:阳经。此为手阳明大肠经(金)穴,故名。位于手指,食指末节桡侧,指甲根角侧上方01寸(指寸)。层次解剖:皮肤→皮下组织→指甲根。有清阳明之热、醒脑苏厥等作用。主要用于五官、外感时疫及神志疾患等。如青盲、耳鸣、耳聋、口干、齿痛、咽炎、扁桃体炎、腮腺炎、喉痹;疟疾、高热不退;中风昏迷;缺盆、肩、臂肿痛;食指麻木及急性胃肠炎等。本穴配合谷治腮腺炎;配少商、合谷治急性扁桃体炎;配其他十一井穴点刺放血治高热不退、中风昏迷;配尺泽、委中放血治急性胃肠炎。一般向上斜刺01寸,或三棱针点刺出血;可灸。厉兑厉兑,经穴名(LìduìST45)。出《黄帝内经灵枢·本输》。属足阳明胃经。井穴,五行属金。厉:指胃;兑:代表门。对内庭来说,本穴有如胃经之门户。在足趾,第二趾末节外侧,趾甲根角侧后方01寸(指寸)。正坐或仰卧取穴

详见百科词条:十二井穴 [ 最后修订于2015/6/25 14:30:20 共4018字 ] 以下结果自动匹配而成,不排除出现与主题不相关的内容,请自行区分。

目录 1 拼音 2 英文参考 3 概述 4 阴陵泉的别名 5 出处 6 特异性 7 穴名解 8 所属部位 9 阴陵泉穴的定位 10 取法 11 穴位解剖 111 层次解剖 112 穴区神经、血管 12 阴陵泉穴的功效与作用 13 主治病症 14 刺灸法 141 刺法 142 灸法 15 配伍 16 特效 17 文献摘要 18 研究进展 181 对膀胱的影响 182 治疗骨性膝关节炎 183 对神经系统的影响 184 治疗菌痢 19 参考资料 附: 1 古籍中的阴陵泉 1 拼音

yīn líng quán

2 英文参考

Yin Mound Spring [湘雅医学专业词典]

Yinlingquan [湘雅医学专业词典]

Yīnlíngquán SP9 [中国针灸学词典]

yīnlíngquán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

SP9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

3 概述

穴位 阴陵泉 汉语拼音 Yinlingquan 罗马拼音 Yinlingchuan 美国英译名 Spring in Shady Mound 各

号 中国 SP9 日本 9 法

国 莫兰特氏 RP9 富耶氏 RP9 德国 MP9 英国 Sp9 美国 Sp9

阴陵泉为经穴名(Yīnlíngquán SP9)[1]。出《黄帝内经灵枢·本输》。属足太阴脾经[2][1]。别名阴之陵泉。阴陵泉是足太阴脾经五输穴的合穴,五行属水[1][2][3]。阴为阳之对,陵指山陵,泉即水泉,内为阴,穴在胫骨内侧髁下缘陷中,如山陵下之水泉,故名阴陵泉[1]。主治腹胀,水肿,小便不利或失禁, 痛,妇人阴痛,遗精,阳痿,膝痛,黄疸,腹痛,食欲不振,消化不良,霍乱吐泻,泄泻,急性肠炎,慢性肠炎,细菌性痢疾,遗尿,尿失禁,尿潴留,月经不调,痛经, 炎,赤白带下,疝瘕,脚气,腹膜炎,尿路感染,肠疝痛,膝关节及其周围软组织疾患,膝关节炎,下肢麻痹,膝胫酸痛,痢疾,便秘,肾炎,腹水,失眠等。

4 阴陵泉的别名

阴之陵泉(《黄帝内经灵枢·本输》)。

5 出处

《黄帝内经灵枢·本输》:脾出于隐白……入于阴之陵泉,阴之陵泉,辅骨之下陷者之中也,伸而得之,为合。

6 特异性

阴陵泉为足太阴脾经五输穴之合穴,五行属水。

7 穴名解

阴为阳之对,陵指山陵,泉即水泉,内为阴,穴在胫骨内侧髁下缘陷中,如山陵下之水泉,故名阴陵泉[1]。

阴,《素问金匮真言论》:“夫言人之阴阳,则外为阳,内为阴。”;陵,大阜也;泉,《说文》:“水源也,象水流出、成川形,凡泉之属皆从泉。”《灵枢经·九针十二原》:“疾高而内者,取阴之陵泉。”《黄帝内经灵枢·本输》载:“膝下为陵。”《神应经》有:“在膝内侧辅骨下陷中。”又为脾经腧穴,以脾为阴中之阴,内为阴,膝高突起似陵,穴属合水,犹阴侧陵下之深泉也,水出于泉,因名阴陵泉,与阳陵泉相对[4]。

8 所属部位

小腿[5]

9 阴陵泉穴的定位

标准定位:阴陵泉在小腿内侧,当胫骨内侧髁后下方凹陷处[3][6]。

阴陵泉在小腿内侧,胫骨内侧髁下缘与胫骨内侧缘之间的凹陷中[1]。正坐或仰卧取穴[1]。

阴陵泉位于小腿内侧,胫骨内侧髁下缘,当胫骨后缘和腓肠肌之间凹陷处[2]。一法“取曲膝之横纹尖头处”(《扁鹊神应针灸玉龙经》)[2]。

阴陵泉穴在足太阴脾经中的位置

阴陵泉穴的位置

阴陵泉穴的位置(足太阴脾经)

阴陵泉穴的位置(肌肉)

阴陵泉穴的位置(骨骼)

10 取法

正坐屈膝或仰卧位,在胫骨内侧髁后下方约胫骨粗隆下缘平齐处取穴。

阴陵泉在小腿内侧,胫骨内侧髁下缘与胫骨内侧缘之间的凹陷中。正坐或仰卧取穴[1]。

正坐屈膝或仰卧位,胫骨内侧髁下缘,与胫骨粗隆下缘平齐处取穴;或用拇指沿胫骨内缘由下往上推,至拇指抵膝关节下时,胫骨向内上弯曲的凹陷中即是本穴[7]。

快速取穴:拇指沿小腿内侧骨内缘向上推,抵膝关节下,胫骨向内上弯曲凹陷处即是阴陵泉穴[8]。

11 穴位解剖

阴陵泉穴下为皮肤、皮下组织、缝匠肌(腱)、半膜肌及半腱肌(腱)、肌。前方有大隐静脉,膝最上动脉,深层有胫后动、静脉。分布著小腿内侧皮神经,深层有胫神经。皮肤由隐神经分布。皮下组织内除隐神经之外,还有与神经伴行的大隐静脉。该静脉正行于该穴的皮下,针刺应注意避开。针穿小腿深筋膜,经胫骨粗隆内侧的缝匠肌、半膜肌及半腱肌等各肌附着处的肌腱,向后经胫骨内侧缘进入膕肌。以上诸肌由股神经、坐骨神经等支配。膝下内动脉,发自膕动脉,向内下方,经胫侧副韧带和胫骨内侧髁之间,参加膝关节网,并发支营养胫骨及附近肌腱。

111 层次解剖

皮肤→皮下组织→半腱肌腱→腓肠肌内侧头[1]。

皮肤→皮下组织→半腱肌腱→腓肠肌内侧头[6]。

112 穴区神经、血管

浅层有隐神经和大隐静脉分布;深层有膝下内动脉分支和胫神经肌支分布;再深层有胫神经本干和腘动脉本干经过[6]。

布有小腿内侧皮神经,深层有胫神经;前方有大隐静脉,膝最上动脉,深层有胫后动、静脉通过[2]。

12 阴陵泉穴的功效与作用

阴陵泉有清利温热,健脾理气,益肾调经,通经活络的作用。

阴陵泉有益肾利湿、行气消肿的作用[1]。

阴陵泉穴有温运中焦、清利下焦之功,主治脾、肾二经病,凡由中焦虚寒、下焦湿热所致的病症多选用此穴施治。

阴陵泉穴为足太阴经五输穴之合穴,配五行属水,应于肾,因此具有健脾益气、利湿消肿的作用,可用于治疗腹胀、暴泄、水肿、黄疸等[7]。

遗精和小便失禁或由于肾虚精关不固,膀胱失于约束,或由于气虚下陷,气不摄精而致,取阴陵泉穴健脾益气、补肾固摄而治之[7]。

足太阴经筋结膝内辅骨,上循阴股,结于髀,聚于阴器,阴陵泉穴又位于膝关节部,故取之可治疗膝痛、 痛、妇人阴痛等[7]。

阴陵泉为足太阴脾经之合穴,有健脾利湿、调补肝肾之功,大凡涉及内脏水湿之疾,如腹满水肿,小便不利,取之有消源导流利水之妙,亦治腹坚、喘逆、疝气、症瘕,遗精、遗尿、暴泄、飧泄,俱阴证也[4]。

13 主治病症

阴陵泉穴主治腹胀,水肿,小便不利或失禁, 痛,妇人阴痛,遗精,阳痿,膝痛,黄疸,腹痛,食欲不振,消化不良,霍乱吐泻,泄泻,急性肠炎,慢性肠炎,细菌性痢疾,遗尿,尿失禁,尿潴留,月经不调,痛经, 炎,赤白带下,疝瘕,脚气,腹膜炎,尿路感染,肠疝痛,膝关节及其周围软组织疾患,膝关节炎,下肢麻痹,膝胫酸痛,痢疾,便秘,肾炎,腹水,失眠等。

阴陵泉穴主治腹胀、水肿,小便不利或失禁、 痛、妇人阴痛、遗精,膝痛、黄疸[6]。

阴陵泉主治脾胃、肝肾及少腹等疾患:如腹痛、腹胀、食欲不振、水肿、黄疸、霍乱吐泻、小便不利或失禁、遗尿、月经不调、痛经、遗精、阳痿、疝瘕、膝痛、脚气等[1]。

现代又多用阴陵泉治疗急慢性肠炎、细菌性痢疾、腹膜炎、尿失禁、尿潴留、尿路感染、 炎、肠疝痛、膝关节及其周围软组织疾患等[1]。

阴陵泉主治腹胀,水肿,黄疸,泄泻,小便不利或失禁,遗精,月经不调,赤白带下,膝胫酸痛等[2]。

阴陵泉穴主治腹痛,腹胀,泄泻,痢疾,便秘,水肿,黄疸;小便不利或失禁;妇人阴痛,带下; 痛,遗精;膝痛[7]。

泌尿生殖系统疾病:遗尿,尿潴留,尿失禁,尿路感染,肾炎,遗精,阳萎;

消化系统疾病:腹膜炎,消化不良,腹水,肠炎,痢疾;

妇产科系统疾病: 炎,月经不调;

其它:失眠,膝关节炎,下肢麻痹。

14 刺灸法 141 刺法

一般直刺10~15寸[1][2]。

直刺10~20寸[6][7],局部有酸、麻、胀感并沿着小腿内侧向下扩散[7]。

消肿利水可用子午捣臼法。

142 灸法

可灸[1][7]。

艾炷灸3~5壮;或艾条灸5~15分钟[2]。

艾炷灸或温针灸5~9壮,艾条灸10~20分钟。

15 配伍

阴陵泉配三阴交,有温中运脾的作用,主治腹寒。

阴陵泉配水分,有利尿行消肿的作用,主治水肿。

阴陵泉配三阴交、日月、至阳、胆俞、阳纲,有清热利湿的作用,主治黄疸。

阴陵泉配足三里、上巨虚,治腹胀、腹泻[7]。

阴陵泉配中极、膀胱俞、三阴交,治小便不利[7]。

阴陵泉配水道、中极、复溜,治水肿[7]。

16 特效

双手轻握膝下处,屈曲拇指,指尖由下向上出力揉按阴陵泉穴,每次揉按1~3分钟,可缓解腹痛、膝痛等症[8]。

夏季多雨,暑湿之邪阻滞经络,故应谨防湿邪,可每天 阴陵泉10~15分钟[8]。

17 文献摘要

《黄帝内经灵枢·四时气》:飧泄,补三阴之上,补阴陵泉,皆久留之,热行乃止。

《黄帝内经灵枢·热病》:热病挟脐急痛,胸胁满,取之涌泉与阴陵泉。

《针灸甲乙经》:腹中气盛,腹胀逆,不得卧,阴陵泉主之。肾腰痛不可俯仰,阴陵泉主之。溏,不化食,寒热不节,阴陵泉主之。妇人阴中痛,少腹坚急痛,阴陵泉主之。

《针灸大成》:霍乱,阴陵泉、承山、解溪、太白。

《备急千金要方》:阴陵泉、关元,主寒热不节,肾病不可俯仰,气癃尿黄;阴陵泉、阳陵泉,主失禁遗尿不自知;阴陵泉、隐白,主胸中热,暴泄。

《千金翼方》:水肿不得卧,灸阴陵泉百壮。

《杂病穴法歌》:心胸痞满阴陵泉。小便不通阴陵泉。

《百症赋》:阴陵泉、水分,去水肿之脐盈。

18 研究进展 181 对膀胱的影响

针刺阴陵泉有调整膀胱张力的作用,松弛者使张力增加,扩张者紧张[7]。取双侧阴陵泉,进针1~15寸,行提插泻法,以针感向上传导为佳,施手法1~3 min,留针15~30 min,可治疗尿潴留[7]。

182 治疗骨性膝关节炎

选取阴陵泉、阳陵泉、内膝眼、犊鼻、髋骨(梁丘两侧各旁开15寸)及阿是穴[7]。用28号15寸毫针,快速刺入腧穴,通过提插捻转产生针感后,在每根针上套上事先准备好的中间带有孔的小硬纸片,把2 cm长的艾条插在针柄上,然后点燃艾条,待艾条燃完后,将针取出[7]。每日1次,15次为一疗程。总有效率达967%[7]。

183 对神经系统的影响

针刺阴陵泉对中枢神经系统功能有一定影响[7]。实验表剪,强 多引起从属时值增大,即大脑皮质运动区内发展抑制过程,但健康人抑制过程较慢较弱;给予轻 时,半数患者皮质引起兴奋过程,半数患者引起抑制过程,但健康人多数为兴奋过程,只有少数人引起抑制过程,说明因功能状态不同,针刺轻重不同,其效应也不同[7]。

184 治疗菌痢

手阳明大肠经为十二经脉之一。代号LI。与手太阴肺经相为表里。五行属金。《黄帝内经灵枢·经脉》:“大肠手阳明之脉,起于大指次指之端,循指上廉,出合谷两骨之间,上入两筋之中,循臂上廉,入肘外廉,上臑外前廉,上肩,出髃骨之前廉,上出于柱骨之会上,下入缺盆,络肺,下膈,属大肠;其支者,从缺盆上颈贯颊,入下齿中,还出挟口,交人中,左之右,右之左,上挟鼻孔。”本经自食指桡侧端(商阳)起始,沿食指桡侧上行,出走于两骨(第一、二掌骨)之间,进入两筋(伸拇长、短肌腱)之中(阳溪),沿着前臂桡侧,向上进入肘弯外侧(曲池),再沿上臂后边外侧上行,至肩部(肩髃),向后与督脉在大椎穴处相会,然后向前进入锁骨上窝(缺盆),联络肺脏,向下贯穿膈肌,入属大肠。它的支脉,从锁骨上窝走向颈部,通过面颊,进入下齿中,回过来挟著口唇两旁,在人中处左右交叉——左边的向右,右边的向左,分别向上夹鼻孔两旁(迎香),脉气由此与足阳明胃经相接。本经发生病变,主要表现为齿痛,颈肿,目黄,口干,鼽衄,喉痹,肩臂疼痛,食指不用和经脉过处灼热肿胀或寒栗不复等症。

详见百科词条:手阳明大肠经 [ 最后修订于2017/10/8 9:54:26 共4113字 ]

以下结果自动匹配而成,不排除出现与主题不相关的内容,请自行区分。

古籍中的手阳明大肠经如下:

  桑白皮(《药性论》)

  异名桑根白皮(《本经》),桑根皮、桑皮(孟诜),白桑皮(《山西中药志》)。

  来源为桑科植物桑除去栓皮的根皮。植物形态详"桑叶"条。

  采集冬季采挖,洗净,趁新鲜刮去背棕色栓皮,纵向剖开,以木槌轻击,使皮部与木心分离,剥取白皮,晒干。

  药材干燥根皮多呈长而扭曲的板状,或两边向内卷曲成槽状。长短宽狭不一,厚1~5毫米。外表面淡黄白色或近白色,有少数棕**或红**斑点,较平坦,有纵向裂纹及稀疏的纤维。内表面黄白色或灰**,平滑,有细纵纹,或纵向裂开,霉出纤维。体轻,质韧,难折断,易纵裂,撕裂时有白色粉尘飞出。微有豆腥气,味甘微苦。以色白、皮厚、粉性足者为佳。

  主产安徽、河南、浙江、江苏、湖南等地;其他各地亦产。

  化学成分含伞形花内酯、东莨菪素

  和黄酮成分桑根皮素、桑素、桑色烯、环桑素、环桑色烯等。又含有作用类似乙酰胆碱的降压成分,并含鞣质56%,粘液素9%。

  药理作用①利尿作用

  家兔以桑白皮煎剂2克/公斤灌胃,6小时内排尿量及其氯化物均有较显著增加,7~24小时恢复正常。

  ②降压作用

  日人早年即报告桑树煎剂给动物口服有轻微而缓慢的降压作用,又称必须用根或枝的皮方有降压效果,根及新梢叶则无作用。用乙醚、热水或温甲醇的提取液对兔皮下注射1克(生药)/公斤时,可使血压下降15~25毫米汞柱。从桑白皮中提得一种物质,给兔静脉注射10毫克/公斤,血压立即显著下降;切断颈迷走神经或颈椎,此作用仍存在。它能抑制离体蛙心、兴奋兔离体肠管,此等作用皆可被阿托品阻断,故推测可能是乙酰胆碱样物质。对兔耳血管有扩张作用,对蛙下肢血管则为收缩。能兴奋离体兔子宫,轻度促进兔耳下腺的分泌,注射(动脉或静脉)给药对猫瞬膜收缩并无影响,但如直接涂于颈交感神经节上,则可抑制电刺激节前纤维引起的瞬膜收缩。对水蛭背肌单用无作用,如先加依色林后再用,则可使水蛭背肌的紧张度有显著上升。此物质对小鼠静脉注射之半数致死量为327毫克/公斤。据日人报道,中国产桑白皮的提取物较日本产者降压作用强,毒性亦大,所含乙酰胆碱样物质的成分较多。

  ③其他作用

  桑白皮提取物对小鼠有镇静作用。在狗身上,初步证明用桑白皮线缝合之伤口可无需拆线。

  炮制桑皮:刷去灰屑,洗净,润透后切丝,晒干。蜜桑皮:取桑皮丝,加炼熟蜂蜜与开水少许,拌匀,稍闷,置锅内用文火炒至变为**、不粘手为度,取出,放凉。(每桑皮丝100斤,用炼熟蜂蜜30斤)

  《雷公炮炙论》:"凡使(桑白皮)采十年已上嫩根,铜刀剥上青黄薄皮一重,只取第二重白嫩青涎者,用铜刀锉了,焙令干,勿使皮上涎落,涎是药力。此药恶铁并铅。"

  性味甘,寒。

  ①《本经》:"甘,寒。"

  ②《别录》:"无毒。"

  ③《药性论》:"平。"

  ④《医学启源》:"气寒,味苦酸。"

  归经入肺、脾经。

  ①《汤液本草》:"入手太阴经。"

  ②《雷公炮制药性解》:"入脾、肺二经。"

  ③《药品化义》:"入肺、大肠二经。"

  功用主治泻肺平喘,行水消肿。治肺热喘咳,吐血,水肿,脚气,小便不利。

  ①《本经》:"主伤中,五劳六极羸瘦,崩中,脉绝,补虚益气。"

  ②《别录》:"去肺中水气,唾血,热渴,水肿,腹满胪胀,利水道,去寸白,可以缝金疮。"

  ③《药性论》:"治肺气喘满,水气浮肿,主伤绝,利水道,消水气,虚劳客热,头痛,内补不足。"

  ④孟诜:"入散用,下一切风气水气。"

  ⑤《滇南本草》:"止肺热咳嗽。"

  ⑧《纲目》:"泻肺,降气,散血。。

  ⑦《本草求原》:"治脚气痹挛,目昏,黄疸,通二便,治尿数。"

  ⑧《贵州民间方药集》:"治风湿麻木。"

  用法与用量内服:煎汤,2~5钱;或入散剂。外用:捣汁涂或煎水洗。

  宜忌肺虚无火,小便多及风寒咳嗽忌服。

  ①《本草经集注》:"续断、桂心、麻子为之使。"

  ②《本草经疏》:"肺虚无火,因寒袭之而发咳嗽者勿服。"

  ③《得配本草》:"肺虚,小便利者禁用。"

  选方①治小儿肺盛,气急喘嗽:地骨皮、桑白皮(炒)各一两,甘草(炙)一钱。锉散,入粳米一撮,水二小盏,煎七分,食前服。(《小儿药证直诀》泻白散)

  ②治咳嗽甚者,或有吐血殷鲜:桑根白皮一斤。米泔浸三宿,净刮上黄皮,锉细,入糯米四两,焙干,一处捣为末。每服米饮调下一、二钱。(《经验方》)

  ③治水饮停肺,胀满喘急:桑根白皮二钱,麻黄、桂枝各一钱五分,杏仁十四粒(去皮),细辛、干婪各一钱五分。水煎服。(《本草汇言》)

  ④治小便不利,面目浮肿:桑白皮四钱,冬瓜仁五钱,葶苈子三钱。煎汤服。(《上海常用中草药》)

  ⑤治卒小便多,消渴:桑根白皮,炙令黄黑,锉,以水煮之令浓,随意饮之;亦可纳少米,勿用盐。(《肘后方》)

  ⑥治糖尿病:桑白皮四钱,枸杞子五钱,煎汤服。(《上海常用中草药》)

  ⑦治传染性肝炎:鲜桑白皮二两,白糖适量。水煎,分二次服。(《福建中医药》(3):26,1961)

  ⑧治产后下血不止:炙桑白皮,煮水饮之。(《肘后方》)

  ⑨治小儿尿灶丹,初从两股起,及脐间,走阴头,皆赤色者:水二升,桑皮(切)二升,煮取汁,浴之。(《千金方》)

  ⑩治石痈坚如石,不作脓者:蜀桑根白皮,阴干捣末,烊胶,以酒和敷肿。(《千金方》)

  ⑾治蜈蚣毒:桑根皮捣烂敷或煎洗。(《湖南药物志》)

  ⑿治坠马拗损:桑根白皮五斤。为末,水一升,煎成膏。敷于损处。(《经验后方》)

  名家论述

  ①李杲:"桑白皮,甘以固元气之不足而补虚,辛以泻肺气之有余而止嗽。又桑白皮泻肺,然性不纯良,不宜多用。"

  ②《纲目》:"桑白皮,长于利小水,乃实则泻其子也,故肺中有水气及肺火有余者宜之。"十剂"云,燥可去湿,桑白皮、赤小豆之属是矣。宋医钱乙治肺气热盛,咳嗽而后喘,面肿身热,泻白散。……桑白皮、地骨皮皆能泻火从小便去,甘草泻火而缓中,粳米清肺而养血,此乃泻肺诸方之准绳也。元医罗天益言其泻肺中伏火而补正气,泻邪所以补正也。若肺虚而小便利者,不宜用之。"

  ③《药品化义》:"桑皮,散热,主治喘满咳嗽,热痰唾血,皆由实邪郁遏,肺窍不得通畅,借此渗之散之,以利肺气,诸证自愈。故云泻肺之有余,非桑皮不可。以此治皮里膜外水气浮肿及肌肤邪热,浮风燥痒,悉能去之。同甘菊、扁豆通鼻塞热壅,合沙参、黄芪止肠红下血皆效。"

  圣蚕丸

  《永乐大典》卷九七五引《小儿保生要方》。

  药物组成:白僵蚕(直者微炒)1两,天南星(浆水煮5-7沸)1两,防风(去芦)1两,半夏(先洗净,用浆水煮5-7沸)1两,白附子(浆水煮5-7沸)1两,人参1两,藿香半两(去尘土)。

  主治 小儿诸般生风,壮热,精神恍惚,痰涎壅塞,目睛上视,睡卧不安,头痛颊赤,多惊恐,肢体倦,不喜乳食。

  蚕蜕

  出处《纲目》

  别名蚕退、马鸣退(《嘉佑本草》),马明退(《儒门事亲》),蚕蜕皮(《本草蒙筌》),佛退(《眼科龙木论》),蚕退皮(《本草求原》),蚕衣、蚕儿衣(《山东中药》)。

  来源为蚕蛾科昆虫家蚕蛾幼虫的蜕皮。收集家蚕起眠时的蜕皮,晒干即可。

  性味《纲目》:甘,平,无毒。

  功能主治

  治崩漏,带下,痢疾,吐血,衄血,便血,牙疳,口疮,堠风,目翳。

  ①《嘉佑本草》:主血风病,益妇人。

  ②《本草蒙筌》:止带漏崩中,赤白痢疾,除肠风下血,吐衄鼻洪。疔肿取灰敷,牙疳加麝贴,牙宣灰擦龈上,口疮灰敷患间。

  ③《纲目》:治目中翳障及疳疮。

  ④《握灵本草》:烧灰治牙痈,牙痛,牙疳,缠喉风。

  ⑤《本草求原》:主热淋。

  用法用量内服:煅存性,作散剂。外用:研末撒。

  注意《本草经疏》:妇人血虚无风湿者不宜用。

  附方

  ①治牙疳:枯矾、人中白(火煅白色)、五倍子各三钱,蚕退(烧存性)二钱。为细末。先以米泔水,用蛴螬虫翻转蘸水洗净瘀血,以药敷之。(《赤水玄珠》蚕退散)

  ②治疳疮:马明退(烧灰)三钱,轻粉少许。上研为细末。先以温浆水洗净,干掺之。(《儒门事亲》)

  ③治妇人吹奶:马明退五钱(烧灰),轻粉三钱,麝香少许。上为细末。每服二分,热酒调下服之。(《儒门事亲》)

  各家论述《本草经疏》:蚕退如蝉蜕、蛇蜕之类,各因其本质以为用,蚕退得蚕气之余,故能治血风病,血热则生风,妇人以血为主,故尤益妇人也。

  无题 李商隐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

  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杂讽九首 唐 作者:陆龟蒙

  红蚕缘枯桑,青茧大如瓮。人争捩其臂,羿矢亦不中。微微待贤禄,一一希入梦。纵操上古言,口噤难即贡。蛟龙在怒水,拔取牙角弄。丹穴如可游,家家畜孤凤。凶门尚儿戏,战血波澒溶。社鬼苟有灵,谁能遏秋恸。童麋来触犀,德力不相及。伊无惬心事,只有碎首泣。况将鹏虱校,数又百与十。攻如饿鸱叫,势若脱兔急。斯为朽关键,怒荦抉以入。年来横干戈,未见拔城邑。得非佐饔者,齿齿待啜汁。羁维豪杰辈,四骇方少絷。此皆乘时利,纵舍在呼吸。吾欲斧其吭,无雷动幽蛰。鴚鹅惨于冰,陆立怀所适。斯人道仍閟,不得不呜呃。当时布衣士,亦作天子客。至今东方生,满口自夸白。终为万乘交,谈笑无所隔。致君非有书,乃是尧舜画。只今侯门峻,日扫贫贱迹。朝趋九韶音,暮列五鼎食。如闻恭俭语,謇謇事夕惕。可拍伊牧肩,功名被金石。赤舌可烧城,谗邪易为伍。诗人疾之甚,取俾投豺虎。长风吹窾木,始有音韵吐。无木亦无风,笙簧由喜怒。女娲炼五石,天缺犹可补。当其利口衔,罅漏不复数。元精遗万类,双目如牖户。非是既相参,重瞳亦为瞽。东南有狂兕,猎者西北矢。利尘白冥冥,独此清夜止。无人语其事,偶坐窥天纪。安得东壁明,洪洪用坟史。搜扬好古士,一以罄云水。流堪洒菁英,风足去稗秕。如能出奇计,坐可平贼垒。徐陈羲皇道,高驾太平轨。攫疏成特雄,濯垢为具美。贡贤当上赏,景福视所履。永播南熏音,垂之万年耳。有檗何青青,空城雪霜里。千林尽枯槁,苦节独不死。他遭匠石顾,总入牺黄美。遂得保天年,私心未为耻。高从宿枭怪,下亦容蝼蚁。大厦若抡材,亭亭托君子。左右佩剑者,彼此亦相笑。趋时与闭门,喧寂不同调。潜机取声利,自许臻乎妙。志士以神窥,惭然真可吊。天之发遐籁,大小随万窍。魁其垆冶姿,形质惟所召。鼗笙磬竽瑟,是必登清庙。伊圣不可欺,谁能守蓬藋?横笛喝秋风,清商入疏越。君居不夜城,肯怨孤戍月。吴兵甚犀利,太白光突兀。日已费千金,廑闻侵一拨。岂无恶年少,纵酒游侠窟。募为敢死军,去以枭叛卒。岂无中林士,贯穿学问骨。兵法五十家,浩荡如溟渤。高悬鹿皮睡,清涧时依樾。分已诺烟霞,全遗事干谒。既非格猛兽,未可轻华发。北面师其谋,几能止征伐。何妨秦堇勇,又有曹刿说。尧舜尚询刍,公乎听无忽。朝为壮士歌,暮为壮士歌。壮士心独苦,傍人谓之何。古铁久不快,倚天无处磨。将来易水上,犹足生寒波。捷可搏飞狖,健能超橐驼。群儿被坚利,索手安冯河。惊飙扫长林,直木谢椭科。严霜冻大泽,僵龙不如蛇。昔者天血碧,吾徒安叹嗟。

  采桑女 唐 唐彦谦

  春风吹蚕细如蚁,桑芽才努青鸦嘴。侵晨探采谁家女,手挽长条泪如雨。去岁初眠当此时,今岁春寒叶放迟。愁听门外催里胥,官家二月收新丝。

太阴星君即为月神,俗称“太阴”。古人对月亮的崇拜,最早见于史料记载的是《尚书·尧典》,文称:日、月、星辰为天宗,岱、河、海为地宗;天宗,地宗合为六宗。王逸注《楚辞·九章·惜诵》时云:“六神,谓六宗之神也。”可见月亮在此之前早就被人们视为神 而加以崇拜了。其实古人祭祀月亮时,往往是辅助于太阳而行的。且祭日于东,祭月于西,以别内外,以端其位。足以见古代“祭日为主,祭月为辅”的现象。

目录

历史传说

传承与发展

其他相关

拜祭方式

编辑本段历史传说

溯其源,与中国古代对月亮的崇拜有关。太阴星君又叫月光娘娘、太阴星主、月姑、月光菩萨等。崇拜太阴星君,在中国由来已久,在世界各国也是普遍现象,这是源于原始信仰中的天体崇拜。在 太阴星君

黑夜中,月亮给人带来了光亮;月色朦胧,又会使人产生许多遐想,许多美丽动人的故事因此产生,“嫦娥奔月”就是其中著名的一个。传说嫦娥是后羿的妻子,后羿因射九日,得罪了天帝,把他们贬在人间,后来,后羿得了西王母的长生不老药,嫦娥偷吃后升天而去,住于月宫,就成了月神娘娘。《山海经》、《搜神记》等古籍中都记有此事。 此后,太阴星君就较普遍地为民间供奉。我国古代男女热恋时在月下盟誓定情,拜祷太阴星君。有些分离的恋人也拜求太阴星君祈求团圆。元代大戏剧家关汉卿就写过一出《拜月亭》。《西厢记》里的崔莺莺也虔诚地对太阴星君倾诉希望遇到意中人的情怀。清人丁耀亢所著的《续金瓶梅》第十八回中,一对痴男怨女郑玉卿和银瓶私尝禁果后,推开窗户,双双跪倒,对着月亮说:“就两人有一人负心的,就死于千刀万剑之下。”有趣的是,有些单相思的男女也要请太阴星君评理,或诉衷肠。

目录 1 拼音 2 英文参考 3 注解 4 参考资料 附: 1 治疗伤寒阴证的方剂 2 治疗伤寒阴证的中成药 3 治疗伤寒阴证的穴位 4 古籍中的伤寒阴证 1 拼音

shāng hán yīn zhèng

2 英文参考

yin syndromes of exogenous febrile disease [湘雅医学专业词典]

3 注解

伤寒阴证为病证名[1]。指伤寒病的太阴、少阴、厥阴证[1]。

参见太阴、少阴、厥阴:

太阴为经脉名称之一[2]。包括手太阴肺经和足太阴脾经[2]。与阳明经互为表里[2]。《黄帝内经素问·阴阳离合论》:“广明之下,名曰太阴”。本经多血少气。因位于三阴经的最表层,故有“太阴为开”之说。

少阴为经脉名称之一[3]。包括手少阴心经和足少阴肾经[3]。与太阳经互为表里[3]。《黄帝内经素问·阴阳离合论》:“太阴之后,名曰少阴。”本经多气少血[3]。因位于太阴与厥阴之间,起著转输内外的枢纽作用,故有“少阴为枢”之说[3]。

厥阴为经脉名称之一[4]。包括手厥阴心包经和足厥阴肝经[4]。与少阳经互为表里[4]。是阴气发展的最后阶段,开始重新向阳的方面转化,故云“两阴交尽”(《黄帝内经素问·至真要大论》)[4]。本经多血少气[4]。因位于太阴和少阴之里,故有“厥阴为阖”之说[4]。

4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