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琴知识100题_古琴知识讲解
1、中国“琴棋书画”四艺之中的琴是指什么乐器 答案:C
A钢琴 B古筝 C古琴 D扬琴
2、古琴的名称有很多种,下面还有哪种也是对古琴的称呼 答案:ABC
A瑶琴 B玉琴 C七弦琴 D古筝
3、以下哪-位不是我国著名的古琴演奏家 答案:C
A管平湖 B查阜西 C刘天华 D吴景略
4、下面哪一首古曲不是古琴曲 答案:D
A《平沙落雁》B《阳关三叠》C《梅花三弄》D《十面埋伏》
5、我国最早的刻本琴谱《神奇秘谱》是刊刻于哪个朝代 答案:D
A唐朝 B宋朝 C元代 D明代
A《潇湘水云》吴景略B《梅花三弄》张子谦C《流水》管平湖D《胡笳十八怕》杨宗稷
7、《高山流水》是下列春秋战国时期哪位圣贤弹奏 答案:C
A齐桓公 B孔子 C伯牙 D屈原
8、《胡笳十八拍》为蔡文姬所写,请问她是哪个朝代的人 答案:B
A秦朝 B汉朝 C明朝 D元朝
9、古琴底板上有两个山音孔,大的叫咙池,小的叫什么 答案:C
A龙沼 B凤池 C凤沼 D韵沼
10、古琴在传统文人眼里是修身养性之雅器,所谓“士无故不撤琴瑟”,而提出“众器之巾,琴德最优”者是谁 答案:B
A桓谭B嵇康C蔡邕D马融
11、古琴的减字谱是以下哪位琴家进一步完善与推,将义字谐简化并沿用至今。 答案:D
A陈康士 B董庭兰 C崔钰 D嘈柔
12、减字谱中记录最粗略(较模糊的)是下面哪-项内容 答案:C
A指法 B弦序 C节奏 D徽位
13、联合国于1997年通过了关于申报”人类头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古琴是中国最早的弹拨器乐,是在什么时候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 答案:B
A2001年5月 B2003年11月 C2005年10月 D2008年11月
14、据《史记五帝记》载,尧赠送给舜的两件信物是 答案:CD
A剑B玉C琴D絺衣
15、古琴按音有多少个 答案:C
A24 B85 C147 D203
16、古琴-共有多少个泛音(包括暗徽) 答案:D
A25 B36 C79 D119
17、古琴有几个单独的散音B
18、古琴有九德,下面哪个不正确 答案:C
A奇古B透静C亮清D润圆
19、孔子曾跟随下列哪位乐师学习琴曲《文王操》 答案:D
A师旷 B师乙 C师涓 D师襄
20、四大名琴有号钟,绕梁,绿绮,请问焦尾琴是谁的 答案:C
A齐桓公 B司马相如 C蔡邕 D楚庄王
21、下面哪自古琴曲不是孔子所作 答案:B
A《龟山操》B《泣颜回》C《猗兰操》D《陬操》
22、请问《诗经》中"参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所指的琴是什么乐器 答案:D
A胡琴 B六弦琴 C古筝 D七弦琴
23、现存最早的琴曲专集是下列哪一本 答案:D
A《人古遗音》B《松风阁琴谱》C《五知斋琴谱》D《神奇秘谱》
24、唐朝以来古琴有几根琴弦 答案:C
A5根 B6根 C7根 D8根
25、古琴传统记谱方式有哪几种 答案:AB
A文字谱 B减字谱 C五线谱 D简谱
26古琴演奏不戴甲套,直接用手弹奏,隋代位琴家认为只用指甲”其音伤惨”,只用指肉“其音伤钝”,因而主张”甲肉相和,取音温润”,请问他是哪位 答案:D
A董庭兰 B贺若弼 C陈康十 D赵耶利
27、十二平均律最早是谁发现的 答案:D
A孔子 B子 C墨子 D朱载垮
28、琴曲《离骚》的作者是 答案:A
A陈康士 B颜师古 C屈原 D郭沔
29、高流水典故最早见干《列子汤问》。这一典故逐渐发展出曲高和寡、知音难觅痛失知音等经典寓意。请问典故主人公是那两位 答案:AD
A钟子期 B百里奚 C钟仪 D伯牙
30、《凤求凰》这一琴曲在很多琴谱中都有著录,欺事被传为千古佳话,问:《凤求凰》这个琴曲故事中的两个主人公足谁 答案:AB
A司马相如 B卓文君 C蔡文姬 D秦穆公
31、《尚书》中有"搏拊琴瑟以咏”,《史记孔,子世家》记载诗F百五篇”皆弦歌之”,可见古琴在当时常用于伴奏歌唱,除弦歌外,以古琴弹唱的形式,还可以称为 答案:C
A皮影 B民曲 C琴歌 D京剧
32、唐代大诗人李白一生创作了大量的诗歌,有很多还是琴歌,在他的诗歌中有一首是这样的:”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请问:这首诗歌的名字是什么 答案:B
A《阳关三叠》B《关山明》C《越人歌》D《秋风词》
33、我国现存最早的以古琴减字谱谱写的琴歌是《古怨》,请问《古怨》选自哪部歌曲集 答案:A
A《白石道人歌曲》B《琴学练要》C《神奇秘谱》D《太音大全集》
34、古琴曲中有《庄周梦蝶》,主人公庄周也是道家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与老子并称”老庄”,问:庄周是哪个时代的人 答案:A
A战国 B先秦 C西汉 D东汉
35、《诗经》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据司迁《史记》记载,“诗三百,皆可弦歌之”,请问《诗经》是谁整理的 答案:D
A老子 B庄子 C孙子 D孔子
36、"若言琴上有琴声,放在匣中何不鸣。若声在指头上,何不于君指上听。”这是哪位大文豪写的诗 答案:A
A苏轼 B韩愈 C苏洵 D苏辙
37、请问“我有嘉宾,鼓瑟鼓琴”-句出自《诗经》中的哪个篇章 答案:C
A《关睢》B《棠棣》C《小雅鹿鸣》D《小雅甫田》
38、古琴面板上一共镶嵌有多少个琴徽 答案:D
A10 B11 C12 D13
39、阮籍,三国时期魏国诗人,竹林七贤之:一,是建安七子之一阮璃的儿子,-生崇奉老庄之学,是“正始之音”的代表,他有一本关于音乐的论著名称是什么 答案:D
A《律议》B《琴史》C《酒狂》D《乐论》
40、北宋一个皇帝爱琴,特别设立了"官琴局”,还善画画,代表作有《听琴图》,请问这位皇帝是谁 答案:A
A赵佶 B赵祯 C赵构 D赵昀
41、以下哪位琴家的号称做“九嶷山人” 答案:B
A郭楚望 B杨时百 C司马相如 D查阜西
42、古琴的岳山是用什么材料做成的 答案:A
A硬木 B大漆 C鹿角霜 D梧桐
43、《潇湘水云》的作者是南宋著名琴人,请说出他的名字 答案:A
A郭楚望 B毛敏仲 C谢庄 D宗炳
44、斫琴时对琴面制作要求很高,一是需要把琴面的纵向和横向弧度处理好,二是琴面从二徽半开始,向岳山方向逐渐向下倾斜,这样右手弹奏时不易触及琴面,左手按弦也不费力,这种方法俗称 答案:C
A下倾 B承露 C低头 D琴颈
45、流传至今中国最早的琴歌作品是什么 答案:D
A《阳关三叠》B《秋风词》C《关明》D《古怨》
46、蔡邕,字伯喈,东汉著名古琴家,年轻时便以擅弹琴而知名。他创作了著名琴曲《蔡氏珲》,分别是《游春》《渌水》《幽居》《坐愁》和以下的哪一弄 答案:B
A《长清》B《秋思》C《别鹤》D《明光》
47、以下几个指法弹奏的声音,高最高的是哪-个 答案:D
A散勾一 B大九挑四 C大七勾挑 D泛音:大七勾挑
48、琴曲《梅花三弄》的音乐主题重复三次,这段主题所使用的弹奏手法是 答案:B
A散音B泛音C按音D走音
49、双弦弹奏主要是通过以下哪种指法实现的 答案:BC
A托 B拨剌 C撮 D抹
50、古琴中的散音十分厚什么声音 答案:B
A天籁之音 B大地之音 C人声 D动物之音
51、请选出古琴右手指法“勾”和"挑”在琴谱中的符号 答案:B
52、师襄日:"子可以归矣”,师文舍其琴,叹“文非弦之不能钧,樟之不能成。文所存者不在弦,所志者不在声。内不得于心,外不应于器,故不敢发手而动弦”。请问这是哪个成语的出处 答案:D
A对牛弹琴 B琴瑟之好 C琴断朱弦 D得心应手
53、古琴是世界上有效弦长最长的乐器,通常现在标准尺古琴的有效弦长是 答案:A
A112cm B120cm C64cm D180cm
54、阮籍把他对音乐的观点写在了一本著作中,请问是什么著作 答案:C
A《律议》B《琴史》C《乐论》D《酒狂》
55、古琴正调调弦,以三弦为官时,第一弦散音是什么音 答案:
C
A商首B角首C徵首D羽首
56、诗中有《听琴》:“冷泠七弦上,静听松风寒;古调虽自爱,今人多不弹”。是哪位诗人所写 答案:C
A李白B白居易C刘长卿D嵇康
57、《与唐处士书》记载”盖闻圣人之作琴也,鼓天下和而和天下”。而批评“妙指美音, 巧以相尚,丧琪大,矜其细”之观点,比较符合儒家追求清丽而静、和润而远的音乐思想。请问其作者是谁 答案:B
A宋徽宗B范仲淹C蔡邕D林逋
58、米代斫琴书籍《斫琴法》是谁所写 答案:D
A雷威B文C雷迅D碧落子
59、朱权在琴学上最大的功绩是编印了哪本谱集 答案:A
A《神奇秘谱》B《西麓堂琴统》C《太古遗音》D《与古斋琴谱》
60、明代第一琴是朱权亲斫的。请问是哪张琴 答案:D
A清籁B春雷C独幽DK瀑连珠
61、"携琴访友”这个题材在古代绘画、瓷器、雕刻中都十分常见,宋代著名的《携琴访友图》,作者是哪位 答案:C
A陈卓B徐祺C范宽D戴进
62、古琴历史上有”四大名琴”之说,它们分别是号钟、绕梁、焦尾、绿绮。请问以下哪一张琴和司马相如有关 答案:D
A号钟B绕梁C焦尾D绿绮
63、以下哪一部论著为嵇康所著 答案:C
A《乐记》B《乐论》C《琴赋》D《琴操》
64、古琴的琴身上边是圆形,下边是平的。象征着天圆地方。请问琴身是由几块木板组成的 答案:B
A一块B两块C三块D四块
65、《韩非子》:“一奏之,有玄鹤二八道南方来,集于郎门之桅;再辏之,而列;三凑之,延颈而鸣,舒翼而舞,中宫商之声,声闻于天”。这段话中,是谁在演奏古琴 答案:A
A师旷B师涓C师襄D师曹
66、琴头有一条突出琴面的硬木,琴的最高部分,用于架弦,形似屹立于大地之上的山岳。把他称作什么 答案:C
A承露B龙龈C岳山D冠角
67、王勃《夜兴》”野烟含夕渚,山朗照秋林。还将中散兴,来偶步兵琴”。请问这首诗中“步兵”指的是 答案:D
A陶渊明B蔡邕C嵇康D阮籍
68、浦城派又称闵派,是清代后期兴起于福建浦城的一个古琴流派,风格潇洒脱俗,指法细腻。创始人是 答案:A
A祝桐君B杨表正C李光爽D张鹤
69、山琴派是明清之际有着深远影响的琴派,因常熟地区虞山而得名。其代表人物严天池曾主张弹琴要"发于性灵,通于政术”,请问虞山传世的琴谱为 答案:A
A《松弦馆琴谱》B《神奇秘谱》C《梧冈琴谱》D《大还阁琴谱》
70、唐《琴决》-书提及“琴之为乐,可以观风教,可以摄心魄,可以辨喜怒,可以悦情思,可以静神虑,可以壮胆勇,可以绝尘俗,可以格鬼神,此琴之善者也”,主要说明古琴除去-:般乐器可以有的功用之外,还有哪一功能 答案:C
A提神B悦情C教化D倾述
71、“神闲意定,万籁收声天地静。玉指冰弦,动宫商意已传。悲风流水,写出寥寥千古意。归法无眠,一夜余音在耳边”。这首词,最有可能是以下哪位的美学趣味 答案:A
A苏轼B欧阳修C林逋D朱熹
72、”曲弥高,其和弥寡”出自一下哪位作者 答案:B
A屈原B宋玉C孔子D王维
73、古琴的灰胎制作其中需要使用的是什么漆 答案:A
A生漆B熟漆C清漆D油漆
74、古琴的雁足是起什么作用的 答案:BD
A调音B栓弦C保护琴轸支撑作用
75、请问《题友人草堂》:“空山卜隐初,生计亦无余,三亩水边竹,一床琴畔书"请问是唐代哪位诗人所写 答案:D
A李白B杜甫C王维D张乔
76、九嶷派为古琴的重要流派,形成于清末民初,其主要风格为苍劲坚实、讲究吟猱节奏。代表琴曲有《流水》《广陵散》《胡笳十八拍》《幽兰》等,请问创始人是 答案:A
A杨宗稷B管平湖C查阜西D顾梅羹
77、琴有九德:即奇、古、透、静、润、圆、清、匀、芳,是传统上评判-张古琴好坏的标准。下列最符合"清”的要求的是 答案:B
A声韵浑然而不破散B发声犹风中之铎C发声不噪韵长不绝D愈弹而声愈出
78、唐代诗人吴筠在《听尹炼师弹琴》中写道"吾见尹仙翁,伯呀今复存。众人蜞流,夫子达其源。在山峻峰峙,在水洪涛奔”。描写的是哪首琴曲的意境 答案:A
A《流水》B《风雷引》C《石上流泉》D《大胡笳》
79、西汉司马相如,以辞赋著称于世,同时也擅于弹琴,他用琴音表达对文君的爱慕之情,最后双宿双飞。后世据此创作了琴曲《凤求凰》演绎这段佳话。请问下列琴曲中哪首与司马相如的作品相关 答案:A
A《长门怨》B《白雪》C《佳人曲》D《龙朔操》
80、琴曲《广陵散》传说有替父报仇的忠烈,说的是以下那个故事 答案:B
A荆轲刺秦王B聂政刺韩王C曹沫刺齐桓公
81、提出琴曲的演奏速度的变化规律是“急若繁星不乱,缓若流水不绝”的琴僧是 答案:C
A夷中B知白C义海D则全
82、孔子是我国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同时也是音乐家。他会弹琴鼓瑟、击磬,对音乐有着极高的鉴赏力,下列哪一首琴曲与孔子有关 答案:B
A《韶》B《幽兰操》C《流水》D《神人畅》
83、琴曲《离骚》源于屈原的诗篇,为以下哪位琴家打谱 答案:C
A徐立孙B郭楚望C管平湖D王燕卿
84、《白石道人歌曲》姜夔所作的词曲谱集。书收有祀神曲10首,词调令、慢、近、犯17首,琴曲1首。请问下列哪首作品是其创作的琴曲。 答案:D
A《秋宵吟》B《扬州慢》C《玉梅令》D《古怨》
85、琴史上有哪位琴人著有《琴诀》,将琴的作用概括"可以观风教,可以静神虑,可以壮胆勇,可以绝尘俗,可以格鬼神” 答案:B
A赵耶利B薛易简C陈拙D陈康士
86、明初袁均哲根据南宋田芝翁的《太古遗音》编成的《太音大全集》,是我国最早载有古琴样式的古籍,请问古琴常见的造型有哪些 答案:ABD
A伏羲式B神农式C大圆地方式D仲式
87、娥皇、女娱为舜之二妃,后舜至南方巡视,死于苍梧。二妃往寻,得知舜帝已死,埋在九嶷山下,抱竹痛哭,泪染青竹,泪尽而死。下列哪首琴曲反映的是这段传说 答案:B
A《思归操》B《湘妃怨》C《坐愁》D《楚妃叹》
88、下列琴家哪位不是“浦东三杰”中的一位 答案:B
A张子谦B管平湖C查阜西D彭祉卿
89、目前发现世界上流传最早的乐谱记录的是哪一个曲子 答案:C
A《流水》B《平沙落雁》C《碣石调幽兰》D《关山月》
90、宋代出现了我国第一部琴史专著《琴史》,该书从先秦到宋初,按时代顺序,共汇集了一百历十六人有关琴的记载。请问《琴史》的作者是谁 答案:B
A朱载墒B朱长文C朱熹D沈括
91、代清初古琴流派逐渐增多,流传较广的有梅庵、虞山、岭南、九嶷等,请问九嶷派的琴风是以下哪种 答案:A
A苍劲坚实,潇洒雄健B清微淡远,中怔广和C峻急奔放,气势宏伟D流畅飘逸,清和淡雅
92、唐人对琴的发展作出巨大贡献,使我们现在能够得以演奏和领略千年唐琴的风采,唐代所作的两大贡献是 答案:BC
A琴韵B琴谱C斫琴D雷琴
93、”但得琴中趣,何劳弦上声”,出自谁的诗 答案:C
A嵇康B阮籍C陶渊明D苏东坡
94、礼乐在中国传统教育中有十分重要的地位,礼乐对于人的修养道德情操、规范行为仪态会产生重要影响,因而中国古人用”六艺”教育他们的子女。下列哪类的技能不属于六艺 答案:D
A射B乐C数D骑
95、琴棋书画的琴指的是古琴,棋指的是 答案:B
A象棋B围棋C军棋D跳棋
96、嵇康的儿子嵇绍也是一位名士,有一个成语形容他与众不同的气度,您认为是 答案:A
A闲云野鹤B玉树临风C才思敏捷D鹤立鸡群
97、古琴是中国最古老的弹拨乐器之一,历代文人为古琴创作了很多作品。流传下来的古琴曲有 答案:C
A一千首左右B二千首左右C三千首左右
98、宋代出现了我国第一部琴史专著,该书从先秦到宋初,按时间顺序,共汇集了156人有关古琴的论述,请问《琴史》的作者是谁 答案:B
A朱载墒B朱长文C朱熹D沈括
99、汉末魏晋时期,出现了以竹林七贤、兰亭名士为代表的风流人物,他们进行着学清谈,采药炼丹,饮酒任气,追求内在的智慧高超的精神、脱俗的言行,逐渐形成潇洒不群,超然自得的魏晋风度。请问下面那-位人物不属于竹林七贤 答案:C
A向秀B山涛C阮璃D王戒
100、管平湖是古琴界一位卓越大师,承前启后,为后世留下前人大量琴谱,同时他还是一位修琴手,经他手修复过数张传世名琴,他亲手斫制的一床琴的名字是 答案:C
A九霄环佩B大圣遗音C大扁儿D幽兰阳春
古筝与古琴最明显的区别就是弦数不同,古琴又称七弦琴,有七根弦,而古筝往往都有13根以上。
古筝和古琴的区别:
一、弦数不同
1、古琴:又称“七弦琴”,有七根弦。
2、古筝:古筝都有13根以上。所以从外形上古筝比古琴大了不少。古琴一般长为12米左右,宽约25至30厘米。古筝的规格一般长为16米左右,宽约40至50厘米。
二、产生的年代不同
1、古琴:古琴在尧舜时期就已经出现,距今有三千多年历史。
2、古筝:古筝又称“秦筝”,出现在春秋战国时期,距今有二千多年的历史。
三、音量不同
1、古琴:音量较小,音区低沉,音色明净浑厚,风格古朴,能使人静心放松,是高雅的象征。在孔子推崇的六艺“礼、乐、射、御、书、数”中,古琴就是乐中的必修课。
2、古筝:音量较大,音色相对明亮华丽悦耳。而从古代流传下来的十大古曲中也是古琴曲居多,而古筝曲却很少。
四、演奏方法不同
1、古琴:古琴的弹奏,多称为“抚琴”,以左手按弦,右手拨弦。
2、古筝:常用演奏手法采用右手大、食、中三指拨弦,弹出旋律和掌握节奏,用左手在筝柱左侧顺应弦的张力、控制弦音的变化,以润色旋律。
五、学习难度不同
1、古琴:弦数少,相对简单。
2、古筝:弦数多,所以学习起来相对比较困难。
-古琴
-古筝
古筝是古老的民族乐器,结构由面板、雁柱、琴弦、前岳山、弦钉、调音盒、琴足、后岳山、侧板、出音口、底板、穿弦孔组成;筝的形制为长方形木质音箱,弦架“筝柱”(即雁柱)可以自由移动,一弦一音,按五声音阶排列,最早以25弦筝为最多(分瑟为筝),唐宋时有弦十三根,后增至十六根、十八弦、二十一弦等,目前最常用的规格为二十一弦;通常古筝的型号前用S163-21,S代表S形岳山,是王巽之与缪金林共同发明,163代表古筝长度是163厘米左右,21代表古筝弦数21根;古筝是一件古老的民族乐器,战国时期盛行于“秦”地,司马迁的《史记》所记载《李斯列转.谏逐客书》中所引资料,颇有值得我们注意的地方。李斯《谏逐客书中》述及秦国乐舞的一段说:“夫击瓮,叩缶、弹筝、搏髀,而歌呜呜快耳者。真秦之声也。郑卫桑间,韶虞、武象者,异国之乐也。今弃叩缶、击瓮而就症卫,退弹筝而取韶虞,若是者何也?快意当前,适观而已矣。” 筝乃“真秦之声也”,故而历来就有“秦筝”之名,但是若从行文来看,又有值得我们推敲的地方,那就是“击瓮、叩缶”与“郑卫桑间”对举,而“弹筝、搏髀”又与“韶于、武象”对举,因此接下去就有“今弃叩缶,击瓮而就郑卫,退弹筝而取韶虞,若是者何也”的犯戒。这儿的对举显然不是为了文采,而所对举的乃是“乐”于“舞”的形式和内容,所谓“郑卫之音”,就是“桑间濮上”,乃是郑过和卫国的民间音乐,就由此可见“叩缶、击瓮”乃是秦国当时的民间音乐,就是“韶虞”就是“韶箫”,也就是孔子听了后赞之为“三月不知肉味”的《韶》。 也有说法为:筝是战国时的一种兵器,用于竖着挥起打人。还有一句古话叫“筝横为乐,立地成兵”。后来在上面加上琴弦,拨动时发现悦耳动听,于是发展成乐器。随着时间的推移,兵器也越来越轻便,筝这种体形庞大、质量不轻的兵器就被遗弃了。所以现在人们见到的筝都是以乐器的形式出现的,形态优美,并附有装饰。 据说此乐为大虞所作。以上所指的乃是音乐;这音乐显然不是民间音乐,而是宫廷音乐。由此可见,至迟于嬴政当政之时,秦国已用“韶箫”替代了筝,筝当时属于宫廷所用的乐器了,它理当比缶、瓮高雅一些。至于“搏髀”,于之想对举的乃是“武象”。这《武》,也就是《大武》,乃是乐舞,是周人歌颂武王伐纣的。由此可见,“搏髀”当是秦国的宫廷乐舞。李斯所举之例,证明秦国宫廷所用的歌、舞、乐都是别国的,为反驳政治上不用客卿张本。其那文已经提及,李斯进呈《谏逐客书》乃是公元前237年,因此,筝在秦国的流行当是在此之前。筝的产生就相对完善也就理当比李斯书《谏逐客书》要早一些。 关于筝的命名,有两种说法,一说乃是有瑟分劈而来,另一说乃是因发音铮铮而得名。《集韵》就持“分瑟为筝”之说:“秦俗薄恶,父子有争瑟者,人各其半,当时名为筝”。当然除了父子争瑟的说法而外,还有兄弟争瑟,以及姊妹争瑟的说法。这些大同小异的传说也正好说明这些说法的不可靠。此外就常识而言,瑟分为二就就成了破瑟,岂能算筝?若将瑟破为二而修补成筝,恐怕远比制作筝、瑟要难吧?另一种说法是因为其发音的性质而得名,刘熙《释名》中“筝,施弦高,筝筝然”,就持此说。说筝因“施弦高”而发音“筝筝然”,这音色显然乃是对瑟的音色舒缓而言的,这就把筝与瑟联系起来了。确实,我们的民族乐器可以因乐器的来源而命名(例如胡琴),也可以因研制方法而命名(例如琵琶),更可以因为音色而得名(例如巴乌),这儿的筝因音色发音“筝(铮)筝然”,而得名也未尝不可。从后文来看,起初的筝与瑟并不密切,这就失去了筝瑟音色对比的意义,从而使此说显得难以使人全信。 以上所说筝的命名,也涉及到筝的起源。既然“分瑟为筝”之说不可信,那么出事的筝呀就不是破瑟而成的了。那么筝究竟是怎么形成的呢? 汉.应邵《风俗通》载文:筝,“谨按《礼乐记》,五弦,筑身也。今并、凉二州筝形如瑟,不知谁所改作也。或曰蒙恬所造。” 从应邵的《风俗通》所载可知,汉以前的筝其制度应为“五弦,筑身”,但是当时“并(山)凉(甘肃)二州筝形如瑟”,应邵不知何人所作的改革,还记下了“蒙恬所造”的传闻,这又是说明,汉代在西北地区已经流传瑟形的筝了。 唐代的杜佑在《通典.乐四》中说:“筝,秦声也。傅玄《筝赋序》曰:“以为蒙恬所造”。今观 其器,上崇似天,下平似地,中空准六合,弦柱拟十二月,设之则四象在,鼓之则五音发,斯乃仁智之器,岂蒙恬亡国之臣关思哉。并有附注说:“今清乐筝并十有二弦,他乐肯十有三弦。轧筝,以竹片润其端而轧之。弹筝用骨爪,长寸余,以代指。” 以上两条资料颇值得我们注意,应邵乃东汉末年(二世纪末,三世纪初)人,他所记的“五弦、筑身”,乃是按照《礼乐记》的记载,并非亲眼目睹,而他所见的“并、凉二州,筝形如瑟”,却未提及其他地区筝形是否有异。唐代末年的杜佑,乃是九世纪人,他在《通典》中比较详细地说明了当时筝完全如瑟的形制,这形制也符合正统礼器的标准。当然,杜佑同时也提出了对“蒙恬造筝”这一传说的疑问。 筝究竟是否为蒙恬所造?近年有人认为蒙恬乃文武全才,他造筝也完全具有可能性。但是根据年代来看,蒙恬造筝并不具备这种可能性。蒙恬祖父蒙骜,死与公元前240年(秦王政七年),此时蒙恬不过是20多岁的青年,即使青年的蒙恬有制筝的才华,制成后却要它在短短数年内就流行秦国,并成为当时秦的宫廷乐器,看来不具有这种可能。更有人说,筝乃蒙恬筑长城时所造。这一说法就更不具备可能性。因为蒙恬修长城,乃是秦王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灭齐国以后之事,这比李斯呈《谏逐客书》至少要晚十六年! 亦有说蒙恬所造为“笔”,古繁体“笔”与“筝”近似,因为记载失误,于是以讹传讹有此说。 应邵《风俗通》说,筝乃“五弦、筑身”。但“筑”是什么样式,历代文献都语焉不详。1973年,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了一具汉筑明器。这具筑之所以说他是明器,是因为该器虽然髹以黑漆,却是用独木雕成。实心,不利于共鸣,若用来演奏,无法获得足够的音量。此外,该器通长约34厘米,用来演奏显然太短小,而《同典》载,唐代的筑长四尺三寸,汉筑演变至唐代虽然有异,但相差也不至于如此悬殊。这些理由都足以证明它是明器,该器犹如有柄的小瑟,筑面首位各钉以横排竹钉,一排五个,这就与《风俗通》的记载相符。这具明器筑的样式与瑟相同,似乎又说明瑟、筑、筝的样式是极其相似的。 假如真的瑟、筑、筝的样式雷同,那么我们只能认定筝与瑟的差别除了音色有别而外,外在的差别主要在于弦数,即:瑟有二十五与五十弦之分,而唐代的筝仅为十二弦与十三弦,当时的筑也发展成为十二弦与十三弦,那么筑与筝之间的区别又在何处呢?《通雅》在筝下注明“踏步筝用骨爪,是、长寸余,以代指”;而在注筑时引《释名》的说法:“筑,以竹鼓之也”。如此看来,其实、差别主要在于筝是弹拨乐器而已。当然,《通雅》还在筑下注明:“似筝,细项”,这“细项”便成了筑与筝形态上的主要差别。原来初试的筑,是要以左手握住颈部而用右手击奏的,故而“细项”,唐代已长四尺余,显然无法握持,这细项看来乃是保存了旧有体制而已。《通雅》在筝这一条目下还注上了“轧筝以竹片润其端而轧之,弹筝用骨爪。长寸余,以代指”的说明。这一注释在于说明CHOU(手部 诌去言)与轧筝本是同一器物,其名称的差异仅仅是一为弹奏、一为拉奏而已。 当然也有人认为中国的筝乃传自外国。日本的田边尚雄在他的《东洋音乐史》中就提出了筝是战国末期从西方传入秦国的观点。日本的另一学者林谦三则认为田边尚雄的论据不足。 从以上讨论可知,无论是筝似筑还是筑似筝,筝的初试形态至今并未弄清楚。因此,筝的起源至今依然还是个谜,还需要我们继续探求。关于筝的起源的探求,显然是无法从文献中寻求根据的,看来必须求助于考古的新发现。 总之,筝很可能来源于一种大竹筒制作的五弦或少于五弦的简单乐器。年代当在春秋战国时期或春秋战国之前,不可能在秦始皇统一中国后的秦代。 筝、筑、瑟的关系,既不是分瑟为筝,也不是由筑演变为筝,而很可能是筝筑同源,筝瑟并存。五弦竹制筝演变为十二弦木制筝,筑身筒状共鸣结构演变为瑟身长匣形共鸣结构,可能是参照了瑟的结构而改革的。 根弦,弦轴装置在与码子平行的面板左侧,弦质为金属(钢弦或铜弦),演奏时一般右手戴玳瑁甲片。调弦定音为五声音阶(即首调561235612356i235)三个八度音域,多用G调或F调,D调或C调很少使用。 客家筝和潮州筝长期在一个地区共处,自然会相互影响,相互吸收;它们有不少曲目都是相同的,所用筝的形制也一样。至于不同之处,例如,客家筝用的是工尺谱,潮州筝用的是二四谱;演奏时,客家筝多用中指,潮州筝则相对多用食指,而且,前者滑音的音程和起伏多大于后者,使筝声余音缭绕。在风格上,客家筝悠扬深长,古朴典雅,潮洲筝则流丽柔美。 广东汉乐的古筝演奏有久远的历史,它是以《汉皋旧谱》(即汉调音乐)为主要依据,受当地风格及方言影响而形成了文静含蓄的风格。客家筝曲是由客家音乐中“丝弦音乐”的合奏形式(由古筝、琵琶、椰胡、洞箫组合的小合奏),经过历代客家筝人的丰富、充实、发展、提炼而逐渐形成的独奏曲。 客家筝曲目繁多,有“大调”、“串调”之分。大调严格为六十八板,这是和河南的板头曲一致的,其余为串调。 客家筝曲以古朴优美、典雅大方见长,《出水莲》可以说是这一艺术风格的典型代表之一。串调板无定数,具有戏曲音乐的特点。为了便于乐曲调性的掌握、技法的运用以及乐曲内容的发挥,又将乐曲分类为“软套”、“硬套”和“反线”。传统的手抄工尺谱及印行本,大多记旋律骨干音的“调骨”,奏时由演奏者对乐曲的理解和对客家音乐的修养而编配指法和“变奏”、“加花”。 浙江筝:即武林筝,又称杭筝,流行于浙江、江苏一带。据传在东晋时筝已传入建康(南京)了,至唐,则更多见诸于诗词文字。 从起源说,古琴的起源是琴,古筝的起源是瑟从琴弦数量上说,古琴只有七弦,而古筝有21弦从外形上说,古琴普遍长120-125厘米,古筝普遍长163厘米,古筝差不多是古琴厚度的两倍,比古琴宽三分之一,筝腔体比古琴大得多从音色上说,古筝声音明亮清脆,古琴声音韵多绵长,而且古筝声音是立体向上的,古琴的声音是低沉向下的从演奏技法上虽然有部分技法名称相同,但演奏形式却有很大差别,而两种乐器都有自己独特的技法,比如古筝的摇和颤,比如古琴有吟猱绰注,再有古筝琴弦绷得比古琴紧很多,需要带假指甲演奏,而古琴则不用 两者都属于古称“琴棋书画”中的“琴”的范畴。古琴多为梧桐木材质,有七根弦,音色以沉厚为主,为文人雅士抒发情怀常用。古筝的弦数并不统一:两千多年前战国时代的秦筝仅有五弦,汉、晋以前十二弦,但历经一千三百多年,到唐、宋时才增多一弦;明、清以来逐渐增至十四、十五弦,至於十六弦要到清末民初才出现,近代的古筝弦数传统式发展到二十五、六弦,而现代转调筝的弦数更增至四、五十条。音域较宽,古时在坊间也多流行。
古琴是我国历史最悠久的弹拨类乐器,形成了3000多年前的,传说为"伏羲"、"神农"氏所造;古筝则晚得多,形成于秦代,相传秦时有婉无义者,将瑟(乐器)传与两个女子,二女要争,引破为二,所以称"秦筝"。这是两者形成年代上的区别。再从组成结构上说:
古琴琴身以独木所成,琴面系有七根弦,故古称"七弦琴"。琴弦由丝绒绳系住,拴绕于弦轴上,属弹拨乐类的"无马乐器";古筝则由框板、面板和底板构成。最早的筝为5根弦,战国末期发展成12弦,隋代13弦,清代16弦,上世纪60年代为21弦,近年增加到24-26弦。琴弦均匀排列于筝面上,每根弦均由人字形的弦马支起,属弹拨乐类的"有马乐器"。古琴虽只有七根弦,但一弦多音,其音域宽达四个多八度,借助面板上的十三个"琴徵",可以弹奏出许许多多的泛音和按音。音色含蓄而深沉,古朴而典雅,表现力富有内涵,异常丰富,故古时被文人雅士列为"琴、棋、书、画"之首;而古筝基本上是一弦1-2个音,同一弦中移动弦马(柱),可以调作音高,音域宽广,音量宏大,音色淳厚优美,悠扬悦耳。再从音乐表现手法上说:
古琴琴谱自成一格,古时称为"文字谱",到了唐朝后称“减字谱";而古筝古时多用"工尺谱",现今多用"简谱"、"五线谱"。古琴的代表曲目最古远的是《碣石调幽兰》一曲,描写孔子不得志以空谷幽兰自喻,据今已有1400多年。还有《广陵散》、《潇洒云水》、《梅花三弄》等,现存琴谱约有数千首之多。我国史籍记载有俞伯牙和钟子期高山流水遇知音的传说,以及"三国"中孔明巧施空城计,操琴退司马十万大军的故事,说的都是古琴而非古筝。1977年,美国发射的"旅行家"宇宙飞船超过太阳系向银河系太空进发,该飞船所播放的《流水》一曲,就是用我国古琴弹奏出来的名曲;古筝的古曲代表曲目有《渔舟唱晚》、《寒鸦戏水》、《出水莲》、《锦上花》等。
古筝的声音大,很动听,弹奏的时候加持力很强。想要用它来醉人是再好不过了。所以自古以来多是些女孩子练一练好卖艺。古琴声音小,比较内向。只有在某些特殊的环境下会特别感动人,而往往感动的也只是弹琴人自己。一些大师也曾弹出过加持力很强的曲子,让人觉得如听万壑松,陶醉得不得了。但从古琴的结构和发展历史来看,古琴真正的意义不在于技巧和感人,而在于心境和自然。天人合一是一个弹琴者最终的归宿。所以古筝比较倾向于是弹给别人听的,古琴则更倾向于弹给自己听。古筝和古琴在最初时应该具有一定的相似性,比如它们最初大概都是5根弦,形状也有近似之处。与它们相似的还有“筑”这种乐器。一直以来也有“筝筑同源”的说法。除了筑,还有与筝具有很近关系的瑟,不过后来筑、瑟都慢慢消亡,退出了历史舞台,而古筝和古琴则一直延续至今。
古筝和古琴发展到现在已经有很大区别,成为是完全不同的两种乐器。现在古筝则有21、25、29等不同弦数,其中21弦古筝较为常见。历史上的古筝还有12弦、16弦等不同的形式,而古琴大概在25000年前就已经定型为7根弦,现在的古琴仍然是7根弦。
因为弦数不同,它们的体积也大不相同。古筝比较大些,长度在160厘米以上。而古琴要小很多,根据古籍记载,它的长度符合一年的天数,为三尺六寸左右,折合成公制大概应该在120厘米左右。古筝有筝码,每根弦都有一个筝码支撑。古琴则没有码子。古筝基本上是一弦一音,但有时可以利用一些技巧在同一根弦上奏出不同音高的音,古琴则是一弦多音,它的面板上有徽,通过左手在不同的徽位置上按弦或者泛音,可以奏出较多不同音高的音。在弹奏技巧方面,古琴和古筝也有较大不同。古筝弹奏一般都要佩戴假甲,依靠假甲拨弦发声。古琴则不用假甲,直接用肉指弹奏。
这个有点不好找啊
只能先给一点这些东西了```
Sorry
古琴又名七弦琴,古代谓之「琴」。通常用於琴歌
弹唱、独奏琴箫合奏。琴具有悠久的历史。琴的音
色丰富,低音区淳厚深沉 ,明朗宽润,高音区清丽
纤细,兼有动人的泛音。按五声音阶排列,音域共四
个八度又两个音,有散音七个,泛音九十一个,按音
一百四十七个。古琴定调复杂,调式有卅五种多。全
长约有124公分,宽21公分。演奏时,右手拨弹琴
弦,左手按滑琴弦取音,完全依靠琴徽标记。
琴乐的媚力, 与琴的特性是分不开的,琴乐以自
娱为主。琴的音量不大,音色丰富多变,且富於
韵味。除能发出钟磬般的散音和珠落玉盘的泛音
外,还可以在四个八度的音域内自由选取音高相
同而音色不同的实音、虚音,组成旋律骨干; 再
加上左手的绰注吟猱形成独具风格的琴韵,使琴
乐兼具拉弦乐器的美妙线条,在艺术的表现上,
有其独到的长处。
在人类文明发展的漫长历史进程中,中国古琴音乐犹如一条清澈的溪流,从远古流淌到今天,在世界上许多古代音乐早已干枯、成为考古对象的今天,中国古琴艺术的清泉却依然潺潺汨汨流淌不息,并且在2003年11月7日的法国巴黎,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
《吕氏春秋》记载,伯牙弹琴可以表现出他的“巍巍乎志在高山”或者“洋洋乎志在流水”,而他的知音钟子期完全可以领略到他的音乐表现,后来钟子期不幸去世,伯牙遂摔琴一生不在弹奏,这就是伯牙破琴谢知音的故事。而今天《流水》这首乐曲,1977年8月20日被美国宇航局发射的航行者号探测器、作为人类文明的代表在茫茫宇宙中寻觅着知音。
“昔者伏羲之王天下也,仰观俯察,感荣河出图,以画八卦,听八风以制音律,采泽山孤桐,合阴备阳,造为雅乐,名之曰琴。”
“古先圣贤造琴,其状不一,而制度尚象则有定式。”
“琴长三尺六寸五分,象周天三百六十五度,年岁之三百六十五日也。广六寸象六合也。有上下象天地之气相呼吸也。其底上曰池下曰沼,池者水也,沼者伏也,上平则下伏。前广而后狭象尊卑有差也。上圆象天下方法地。龙池长八寸以合八风。凤沼长四寸以合四时,其弦有五以合五音,象五行也。”
----《上古琴论》
“夫泛声应祉,不假抑按,自然之声,天声清也。律应气於地弦,象律管入地之深浅,而为散声之次第,是为地声,地声浊也。按声抑扬於人,人声清浊兼有者也。”
----《太古遗音》之《三声论》
中国古琴作为整个中国社会君子四艺之首、既琴棋书画的琴,它的构建乃是依据中国哲学天地人的观念而设计的,使人感受到中国文化的勾至深远、气韵生动的诗话意境和生命情调,这实为人类哲学与艺术的最高典范。
认识徐涵芝和陈成老师,是在去年花姐的《太太的客厅》四周年庆典的活动上。她二人是王柏老师和孙老师从上海请来的,因而有了机缘,让我对琴有了更多的认识。
演奏会上徐涵芝老师弹的是张子谦版的《梅花》,陈成老师弹的是卫仲乐版的《流水》。当陈成老师弹这版流水时,却发现,竟这么不同!听其音,飘逸洒脱,水声一贯而入,有着说不出的灵动!那一刻,我顿时感动了!徐涵芝老师弹琴,竟然把梅花弹活了。我眼前闪现的就是梅花在冬雪中傲然独立的情景。后来徐涵芝老师和陈成老师,伉俪情深,琴箫合奏,别有情致!
事后我一直感动于心。从花姐的介绍中了解到,徐涵芝老师师承戴树红先生。戴师和家父有二十多年的交往。我高中,大学毕业后承蒙戴师传授两首曲子。父亲去世后不久,听母亲说,戴师与她通话中提议想让我去上海学琴,但后来因种种事情搁置。于是当我叫徐老师的时候,花姐说道:“你应该叫师姐,而不是徐老师。”但花姐哪里知道,这样的夫妻弹出这样的琴音,那需要什么样的境界?她们在我眼中就是金庸笔下的神雕侠侣,而我只是一个凡人,对她们也只是瞻仰,师姐这个称谓,我怎么敢说?何况她跟戴师多年,被亲传的曲子无数。戴师只泛泛教我两首曲子。可是徐涵芝老师却和蔼笑道:“你也跟戴师学过呀?”倒是有些默许,对我的态度也亲近些。
事后逢年过节我除了给戴师发条短信外,同样也会给徐涵芝老师发条短信。徐涵芝老师也很快回复了。今年九月份,我上海的堂姐突然给我说想学琴,问在那里可学。我毫不犹豫地说了徐涵芝老师的****。后来借此机会我说了去年听她弹梅花的故事,心之所动,想借谱一阅,自己虽弹不了风韵,加上之前学过新版梅花的功底,弹个框架应该不成问题,便问徐老师有没有梅花的琴谱。徐老师说有,又问为什么不跟戴师学呢。我说了情况,戴师之前带小曲都力不从心,现在身体不好,师母多病,不喜打扰。另一个是以前家住贵州偏远农村,来一趟上海极不容易,又一个是当时家里也并不怎么支持,况且学费也是一大笔,家境也不是很好。
其实我的学琴经历,是有难言之隐。虽然父亲曾经做琴,但我真正受良师系统指教的少。自己有了工作,有了微薄的收入,才开始找老师学琴。贵州遵义卫家理先生路途虽近,每次想去拜见求学,但因先生年纪大,精力有限,我也不忍打扰,因而一拖再拖。唯有13年夏去遵义拜访先生,才得指教一二,但也是泛泛讲了两天就催我赶紧离开了。后来又陆陆续续找了其他老师。但由于最初基础系统没有建立,导致诸多问题产生,于是搁置起来。自己的诉求其实是想把自己缺失的东西捡起来,而不是一味学曲子。不然学琴只学琴曲框架。线条的优美,色彩的斑驳,情感的表达都没有,那曲子除了音准节奏又有什么让人感动的呢?徐老师听我说想来上海学琴的诉求后,就说只要戴师同意,她可以代授。我做梦都没想到徐涵芝老师能够这样说。于是第二天打了电话给了戴师,并把之前听徐老师弹老梅花的感受说了,戴师笑了一下,立刻说道我可以去找徐老师。于是就定了十月份的机票去上海。
也许这就是缘分,在上海期间,徐老师先弹一段。强弱、节奏给我说了下,我就自己练习。徐老师和蔼可亲,耐心帮我。而我学得也比较刻苦,从早上到晚上一直练习,恨不得一天二十四小时都在练曲子。四天下来,我硬是把老梅花勉强梳理了一遍,但是才发现,自己问题的严重性。不管自己再怎么刻苦再怎么努力,音色的处理,线条的变化,虚实的转换这个没办法在几天内做到。徐老师和陈老师翻阅大量古籍,从不同时期的文献中总结出自己的指法系统。我看陈老师把《存见古琴谱字辑览》这样的书都翻烂了。因而,指法系统、基础的东西徐老师没办法短时间教,这个传授太费精力了。其实我能有这样因缘学习,应该荣幸而不敢苛求什么了。但那天徐老师好像没有答应我,让我一个晚上没有睡好觉。
她家壁挂良琴。当然她们收藏琴并不是只是收藏,而是真正以琴养心。徐老师说, 只有自己的审美眼光提高了,才能辨别好坏。但我见其中无老琴,便问,既然如此,为什么不收藏老琴呢?她说没钱,现实很残酷,所以要教琴呀!我想如果不教琴的话,她俩可能到一个古墓中修炼琴了!陈老师是很有学问的,于古谱中做研究,有自己的打谱作品。他们每日谈论的也是关于琴的。徐涵芝老师和牧鹅老师,惺惺相惜,研究琴学,深谙琴道。徐老师很钦佩陈老师,当陈老师在谈论琴的时候,徐老师的看他的眼光都不一样。这就像杨过和小龙女眼中的彼此。牧鹅老师很严谨,我随便一问,陈老师都拿出做学问的样子,翻出文献来考究。徐老师说,其实她还喜欢花草,一个热爱艺术的人,怡情养性的事情是喜欢做的。但遗憾的事情,上海住的地方小,没有多少可利用的空间。
在上海呆了四天,看了四天。自己感动的地方太多了,昨日还在飞机上落泪了。徐老师夫妻生活就是琴,琴就是生活。除了上课就是弹琴,除了弹琴就是做学问。家里请了保姆做家务,所以就有更多的精力做琴方面的事情了。他们的生活也是我为之向往的。临走的时候,我说要是能在上海就好了。因为昨天的话我认为她不想让我跟着她。没想到徐涵芝老师却突然说:“都这么熟了,你真的想,就算路途再远也不是问题。何况现在坐飞机两小时就到了。”我听话中有话,喜出望外。原来,自己的诚心真的是可以感动人的。觉得自己和上海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徐老师叫弹琴鹅,陈老师是牧鹅。这一对鹅就像侠侣。而我也愿意做金庸笔下的郭襄的角色,对他们无限的钦慕,同时也希望自己跟着他们能在琴学上走得更远一些吧!
古琴,亦称瑶琴、玉琴、七弦琴,为中国最古老的弹拨乐器之一,古琴是在孔子时期就已盛行的乐器,有文字可考的历史有四千余年,据《史记》载,琴的出现不晚于尧舜时期。本世纪初为区别西方乐器才在“琴”的前面加了个“古”字,被称作"古琴"。至今依然鸣响在书斋、舞台上的古老乐器。
本文2023-08-07 21:52:30发表“古籍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yizhai.net/article/4606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