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籍注解(集解、索隐、正义)中对原文中某个字的注音,应该怎么样来读?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08-07浏览:1收藏

古籍注解(集解、索隐、正义)中对原文中某个字的注音,应该怎么样来读?,第1张

“音

X

Y

反”的说法,实际上是声母韵母的雏形。例如,“种”释义为“音朱用反”,即“朱”的声母“zh”和“用”的韵母“ong[带有第四声]”拼在一起,成为“zhong[同样带有第四声]”。

当然,在古代没有完整的拼音体系,不可能达到标准。例如下面的“度”字,用现代汉语拼音应为“duo[二声]”,表示“度量、丈量”的意思。在古注“度音徒洛反”,表示拼为“tuo[四声]”。

产生误差至少有三个原因:

1作注者的方言问题,导致注音不准确。

2被注释的字,由于时间推移,读音发生改变,当时确实那么读,现在演化的不一样罢了,发生了古今异音。

3在做注的时候,选取的“音X

Y

反”中,X或者Y发生了古今异音。

“攻乎异端,斯害也已”就是这八个字。为什么要挑这八个字来讲呢?因为这八个字恰恰是两千多年以来,解释《论语》的时候,我们碰到的最大难题之一。用这八个字恰好能够表示出我们要读《论语》也好,读任何中国古籍也好,是件多么困难的事情。因为你发现,你好像怎么读都对,因为这些古籍,尤其是先秦古籍,它用字太精简了,那个文字很有魅力,但是问题就在于它这么有魅力的精简法,却带来了无穷的解读的可能性。

“攻乎异端,斯害也已”,有几种解释方法。你如果今天去查一些当代比较普及的,对于《论语》的解读的话,比如说杨伯峻先生,解释这八个字,他就说我们如果能够攻剿那些异端邪说,异端的学问的话,那么伤害危害就可以停止了。

那个根本的原则是什么呢?就是如果我要读懂一句话,我首先要读懂构成了这句话的每一个字,这是废话对不对?但是还可以反过来,我怎么样去读懂这句话里面的每一个字呢?我得先读懂这句话。比如说 “我先读懂这句话”,我怎么知道这句话什么意思?因为我懂得里面每一个字嘛。但是问题是这里头每一个字,本来的意思都可以还有别的变化。

也就是说如果我要知道,一句话里面,个别的字的意思的话,我要先大概知道,这句话是讲什么,我才能确定,这句话里面某个字,它确定的含义。但是反过来,如果我不能够掌握每一个字的意思的话,我也不能够了解整句话的意思。

深入挖掘古籍蕴含的哲学思想、人文精神、价值理念、道德规范。

古籍,是指未采用现代印刷技术印制的书籍。图书在古代称作典籍,也叫文献,兼有文书、档案、书籍三重意义。随着时间的进展,将记事类文件加以编排,供人阅读,并达到传播知识经验的目的,便形成了一部图书,图书的内容日益增多,载体趋向多元,制作技术不断改进,为了方便阅读,产生了“简册”、“卷轴”、“册页”、“线装书”等不同的装帧样式。

古籍的定义:

先解释“古籍”的“籍”。“籍”在这里就是书,“古籍”是古书的雅称。什么样的东西才算书,殷商时龟腹甲、牛肩胛骨上的文字只是占卜后刻上去的卜辞,并未构成书。商周时青铜器上的铭文即所谓“金文”是王公贵族们对铸器缘起的记述,尽管有时为了夸耀自己的功勋,文字很长,但其性质仍和后世纪功颂德的碑刻相近似,也不能算书。

古籍的学术观点:

中国有6000年的文明史,图书作为重要的标志文明的牌记,与中国古老的文明社会并驾齐驱发展着。从壁石、钟鼎、竹简、尺牍、缣帛到纸张,无一不向社会传播文明,传递知识。但久经改朝换代、天灾人祸,能保留下的古书少之又少。所以,古书收藏爱好者认清古籍中孤本、善本、珍本的界定是非常有必要的。

珍本与善本的界定,历来为版本鉴定学者所争论。宋效先老师曾在1987年发表论文指出:珍本是比较稀见或比较珍贵之本,善本是凡内容有用,流传稀少,校刻精良,具有文物、学术或艺术价值之本。

内容很广泛,主要包括解释词义、注明音读、疏通文意、阐明思想、分析句读、讲解语法、说明修辞手段、诠释典故、校正文字、考证人名、地名等,例如:

解释词义例

《诗经·邶风·静女》:“静女其姝,俟我于城隅。”毛传:“静,贞静也。女德贞静而有法度,乃可说也。姝,美色也。俟,待也。城隅,以言高而不可逾。”

《左传·庄公十四年》:“蔡哀侯为莘故,绳息妫以语楚子。”杜预注“绳,誉也。”

注明音读例

《诗经·周南·关雎》:“君子好逑”。《经典释文》:“逑,音求。”又如《诗经·召南·何彼 矣》:“何彼 矣,唐棣之华。”《经典释文》:“棣,徒帝反。《字林》‘大内反’。华如字。”

剩字拆成14个字如下:千、二、利、小、人、乖、禾、木、北、八、乘、匕、一、十。

剩,拼音shèng,部首是刂 。古籍解释:《唐韵》食证切,音乘。长也。《玉篇》不啻也。《高适赠杜二拾遗诗》听法还应难,寻经剩欲翻。

详释:(形声。从刀,乘声。本义:剩余;余下);同本义 [be left (over);remanant;surplus];一屠晚归,担中肉尽,止有剩骨。――《聊斋志异·狼三则》;使野无闲田,民无剩力。――清·洪亮吉《治平篇》;又如:剩员(多余的人员);剩语(多余的话);剩货;多 [too much];且容侬,多种竹,剩栽梅。――宋·方岳《最高楼》。

剩字造句:

1、在比赛过程中,棕北中学仅剩的选手熊文琪在答“饮冰茹檗”一题时,由于和题库的正确答案不符,被判错误。

2、通过铁路限制运力,已经控制不住了,而且目前公路也存在运力大幅过剩的问题,现在迫于公路的压力,有些铁路运输段对煤炭运价正在酝酿下调。

上一篇:鲁迅背景资料下一篇:中国历史文化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