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赣州地方怎么样?.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08-07浏览:1收藏

江西赣州地方怎么样?.,第1张

赣州是好地方东南西分别与福建、广东、湖南三省接壤,北与本省吉安、抚州两市相连地理位置优越,赣州历史悠久,文化底蕴丰厚,资源丰富,气候适宜。

赣州是好地方东南西分别与福建、广东、湖南三省接壤,北与本省吉安、抚州两市相连地理位置优越,赣州历史悠久,文化底蕴丰厚,资源丰富,气候适宜。

赣州是珠江三角洲、闽东南三角区的直接腹地和内地通向东南沿海的重要通道,也是沟通长江经济区与华南经济区的纽带。自古就是“承南启北、呼东应西、南抚百越、北望中州”的战略要地。现在,赣州交通便利,铁路、公路、水路、航空运输方式齐全,距香港、广州、深圳、厦门等地均不过一日车程。同时赣州处于深圳、广州、长沙、南昌、厦门和汕头六大城市的中间,最有希望发展成为区域性的中心城市。

赣州资源丰富,气候适宜。属中亚热带南缘季风气候,四季分明,雨量充沛。农、林资源丰富,是南方18个重点林区之一,活立木蓄积量约8000万立方米,森林覆盖率为744%,赣南具有发展柑桔尤其是脐橙生产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矿产资源丰富,是全国重点有色金属基地之一,黑钨储量全国第一,稀土储量全国第二,被誉为“世界钨都”、“稀土王国”。锡及非金属矿产也非常丰富。旅游资源丰富。尤其“红色”旅游吸引众多游客。以当年中央苏维埃政府所在地“红色故都”瑞金为中心,集中了遗址群5处15个文物单位,属全省、全国范围内著名的近代革命史迹群落。

赣州文化底蕴丰厚。五千年前就有先民生息繁衍。自唐代至清末,赣南中进士和状元550名。1955—1965年授衔的人民解放军将军,赣南籍的132名上将3名、中将10名、少将119名。

赣州历史悠久。公元前214年始就有县郡建置。唐代,随着梅关古驿道和赣江水路南北大通道的开通,赣南成为“五岭之要冲”、“粤闽之咽喉”;到宋代,赣州“商贾如云”,成为当时全国36大城市之一。

赣南采茶戏最早出现于江西省赣州市九龙山茶区。赣南采茶戏,江西省赣州市地方传统戏剧,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它是以九龙茶灯为基础,吸收赣南其民间艺术逐步形成的,主要流行于赣南、粤北和闽西,一度也传播到广西桂南一带。赣南采茶戏由民间歌舞发展而来,内容贴近生活,语言诙谐幽默。

赣南采茶戏从孕育到成型,大致经历了采茶歌――茶篮灯――采茶戏三个阶段,但三个阶段又是紧相贴合,彼此重叠的。

一、采茶歌时期

自明代起,在全国经济活跃,人口增多的大气候刺激下,江南的茶叶生产逐渐走向繁荣,一个与之相适应的“茶文化”热也在民众中出现,并且得到了社会各阶层人士的积极应和。采茶歌随茶叶交易在江南广为传唱,各地叫法各有不同。

其中有一首是以一年12个月为起句,唱的是茶农种茶、摘茶、做茶、品茶、卖茶的过程,由12位茶女手提茶篮表演。后来又出现从十二月唱到正月,称“倒采茶”,词同曲不同。

二、茶篮灯时期

至明末,客家地区陆续出现了姐妹摘茶、双采茶、四季采茶、送哥卖茶等多个有简单人物,扇子、茶篮为道具的歌舞小演唱。在茶叶生产形成规模后各地茶商往来频繁,出现了“开茶市”,“收茶市”的节日仪式。茶农与茶商编演了更多有关茶的节目。如瑞金的茶灯调中,有了摘茶、看茶、称茶、算茶钱、送茶的唱段。

歌中有了“茶香客”、“茶香姐”的人物。在舂节期间这些节目也用于给茶家、商铺恭贺新年。为了制造热闹气氛,出行时有的举着各式花灯,有的与马灯和花鼓配合演出。马灯有二马、四马两种,在唢呐锣鼓的伴奏下,一边跑马一边唱马灯调,围起圆场后也会演一些简单小戏。

三、采茶戏时期

在茶篮灯的基础上,两旦一丑的模式得到进一步的确立。逐渐形成了以“三角班”为基础的采茶戏形式。它渐渐脱离灯彩只反映以茶为主要内容的局限,编演了一批反映爱情、生产、生活等视野更加开阔的小戏,如《四姐反情》《大劝夫》《卖杂货》《大哨表哥》等等。

这些小戏都是由两旦一丑或一旦一丑在采茶戏的主奏乐器勾筒的正反弦和锣鼓伴奏下进行演出,采茶戏从此进入了“三角班”时期。但在“三角班”的发展完善过程中,却出现了一段很有意义的尝试,那就是《九龙山摘茶》。

《九龙山摘茶》又名《大摘茶》,是一出比较完整的大戏,它是在原来由两旦一丑来演的《九龙山摘茶》的基础上,增加了两个茶女,一个茶娘,并加入了梳妆、挑帘、拨灯、出门、上山、摘茶、摆“天下太平”等复杂情节。

先期唱的还是灯子曲牌,用吹打乐伴奏,至清嘉庆末年(1815)经赣县王母渡副榜举人李汤凭加工改编,增加了茶商朝奉前往九龙山收购茶叶、途中落店、闹五更、上山看茶、尝茶议价、送茶下山、搭船回程、接风团圆等情节。

杨仙岭的传说

赣州市沙河镇东北部贡江边上有卒山岭,山势险峻,怪石嶙峋 。

相传很久以前,山中藏一妖精,平日四出恐吓乡民,并堵水绝源,造成周围一带年年旱灾,百姓无法谋生,只得背井离乡。唯有刘氏一家,祖孙二人,一老一幼,加之家境贫寒,无法外。于是一面设案焚香,一面继续辛勤劳动,以求生存。

一天,救贫仙人杨筠松路经山下,见一老一小正焚香跪拜,便问:“为何此处一片荒凉,而独你俩在此燃烛焚香?”老人答道:“因山上妖精作孽,以致民不聊生,众乡亲只得离乡背井。我因家贫年迈,孙儿年幼,无法外迁,只好诉神灵保佑,艰苦耕种,以求生存。”杨仙听后,对老人境遇深感同情,对作恶妖孽十分气愤,遂举起赶山鞭朝山劈去,一声巨响,山石四处飞落。山间留下一条长长的鞭痕,后来成为一条常年流淌不息之小溪,灌溉周围良田,从此,再也不见妖精猖獗作恶了。

杨仙临别,赠送刘老人薯种一只。刘老栽之,长势茂盛。到秋收时节,红薯 不仅产量很高,而且鲜嫩肥胖,香甜可口。这一喜讯很快传开,众乡民纷纷返里。从此,乡民辛勤劳动,努力耕作,安居乐业。

百姓为了感激救贫仙人,自愿募捐于山顶建杨仙祠,祠内安放杨仙之塑像。朝夕俸祈祀,香火鼎盛。从此,这山便称为杨仙岭,一直沿用至今。

”左寺丞第“

“一第” 是指明万历大理寺左丞刘思诲故第,现仅存门框和门前石狮,依稀可见当日之隆盛。

左寺丞第及刘思诲

明代晚期,中国出现了以江南士大夫为主、顾宪成为首的著名政治集团——东林党。他们聚集在宋代理学家杨时讲学的东林书院,“讲习之余,往往讽议朝政,裁量人物”,大发“清议”,主张“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这种政治性讲学活动,极大地影响了朝野的各种政治代表人物,诸贤齐聚东林派周围,时人称之为“东林党”。东林党矛头直指政敌——宦官之阉党集团,阉党首领魏忠贤因此编制《东林点将录》,将著名的东林党人分别加以《水浒》108将绰号,企图将其一网打尽。《东林点将录》中就有赣县籍人、时任山东御史的“地乐星铁叫子”刘思诲。

刘思诲(约公元1570—1630年),字忠甫,赣县梅林人(今梅林镇梅林村),自幼家境贫寒,好学上进,明万历三十五年(公元1603年)入殿试,中黄士俊榜进士。历任临淮(今安徽凤阳)知县、湖广监察御史、山东道御史、大理寺左丞(享正五品)等职。任职期间,为人耿直,真心为民,刚正不阿,秉公执法,向朝廷呈过《固守正法》等疏。

刘思诲是明晚期著名的东林党成员。他不畏阉党魏忠贤,敢于伸张正义,主持公道,是一名以敢言著称的谏官。后受阉党排挤,弃官归田,终老故乡。家乡梅林村因此建有“左寺丞第”家宅。

因“左寺丞第”旧宅正处赣南客家名人公园园址内,遂仿其宅门重建,既纪念之,也鼓励后生、晚学。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