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妈祖》中的古文出自哪些典籍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08-07浏览:1收藏

《妈祖》中的古文出自哪些典籍,第1张

来自民间传说。(转自:http://wenwensosocom/z/q15809676htm)

妈祖,是人们对海上女神的亲昵称呼。据宋代的文献史料记载,她是莆田湄洲一位姓林的女子。

林姓是福建望族之一。闽林始祖林禄,在晋永嘉元年(307)以黄门侍郎琅琊王司马睿渡江镇建业(今南京市)。十年之后,

司马睿于建业即帝位,是为东晋元帝,林禄以招远将散骑常侍领合浦太守。太宁三年(325),林禄奉敕守晋安(今福建省之

闽中、闽西和闽南沿海地区,治所在福州),卒赠晋安郡王。林禄的十世孙林茂,于隋代迁居莆田北螺村(今西天尾紫霄山

一带)。迨至十六世孙林披,又迁澄渚(今西天尾镇澄渚村)。

( 林披于唐天宝十一年(752)明经出身,官终检校、太子詹事、苏州别驾,赐紫金鱼袋、上柱国,生九子,名苇、藻、著、

荐、蕴、蒙、迈,皆官至州刺史(即州牧),世称“九牧林”。)

妈祖的七世祖林蕴,在“九牧”兄弟中排行第六,唐贞元四年(788)明经出身,辟为西川节度推官。元和元年(806)西川

节度使刘辟谋反,派刽子手持刀胁迫林蕴随他反叛,林蕴毫无畏惧地叱骂“死即死,我颈岂顽奴砺石耶?”刘见其大义凛然,

终不敢杀。川乱平后,擢为邵州刺史。卒后赐谥“忠烈”。

林蕴后裔有一支居湄洲湾沿岸,地名叫忠门,即表其“忠节”之意,现在地名仍旧。妈祖的高祖林圉,五代时仕闽。曾祖

保吉,仕后周,显德元年(954)任统军兵马使,鉴于天也纷乱,弃官归隐。祖父名孚,官福建总管。

妈祖的父亲名惟愿(一说名惟悫),宋初官都巡检,母亲王氏,生一男(名洪毅)六女。妈祖是这个家庭中的最小女儿。

在福建省莆田市湄洲湾口,有一个美丽的岛屿叫湄洲岛。岛上有一座巍峨雄

伟、金碧辉煌的庙宇,供奉着世界闻名的“海神” 妈祖。

妈祖出生于仕宦之家,是福建晋代晋安郡王林禄的二十二世孙女。是当地的望

族。她原名林默,妈祖父亲林惟悫,母亲王氏,人多行善积德。一天晚上,王

氏梦见观音大士慈详地对她说:“你家行善积德,今赐你一丸,服下当得慈济之

赐。”于是便怀了孕。到北宋建隆元年(960年)三月二十三日傍晚,王氏将近

分娩,见一道红光,从西北射入室中,光辉夺目,香气飘荡,久久不散。又听

得四隆隆作响,好似春雷轰鸣,地变紫色。王氏感到腹中震动,妈祖于是降

生。因生得奇,甚为疼爱。她出生至满,一声不哭,因此,父亲给她取名“默”。

妈祖有一个哥哥和五个姐姐。八岁时到一所私塾读书,老师所教文章她能很快融会贯通。十岁余,她信佛焚香念经,早晚不懈。十三岁时,有一位老道士玄通经常往来她家,对她说:“你具仙性,应得渡入正果。”于是授以“玄微秘法”。她依法修炼,均能领悟要旨。

妈祖十六岁时,与群女闲游,照妆于井中。忽见神人捧铜符一双,拥井而上,后有仙班簇拥着,把铜符授给她,女伴们都骇得跑开,妈祖则受之不疑,不一会便灵通变化。此后,她虽身在室中,却能时常神游方外,谈吉凶祸福,无不奇中。能驾云飞渡大海,拯救海难,还经常为人治病消灾,远近的人都很感激她,并称她为“神姑”、“龙女”。

妈祖16岁这年秋天九月,有一天,她的父与兄驾舟渡海北上,当时妈祖正在室中精心织布,忽然伏在织布机上闭起眼睛,脸色突变。一手抓梭,一手扶抒,两脚紧踏机轴,拼尽全力在挣扎扶持,惟恐有失。其母发觉后,十分惊恐,急忙把她叫醒。妈祖于是失手将梭掉在地上。她睁开眼睛,顿足高声哭说:“我父得救,哥哥坠海死了!”其母听罢,十分惊慌,连忙差人打听消息。不一会儿有人来报,妈祖所言果然属实。当时其父在怒涛中,仓皇失措,几次将翻船,若似有人稳住其舵,与她哥哥的船靠近,无奈其兄已是舵摧舟覆了。当时妈祖闭着眼时,脚踏着的是父亲的船,而手抓的是兄船的舵,母亲把她叫醒,梭坠地,兄船舵摧倾覆了,父亲脱险返航,而其兄则被汹涌的浪涛所吞没。兄溺水后,妈祖陪着母亲、嫂嫂和几个村民一道驾船径往茫茫大海寻找哥哥的尸体去了。当时海水汹涌,他们突然发现一群水族聚集海面,大家不由得害怕起来。妈祖说,不要怕,并告诉水族不必迎接。突然水色变清,她哥哥的尸体已浮于海面。这时大家才知道是水神护尸来了。终于把兄尸载回,湄洲岛民无不称赞她孝顺和慈善。此后凡遇妈祖诞辰,半夜即有大鱼成群,环列于湄屿之前,好像拜舞的样子,黎明始散去。

湄洲之西,有一个地方叫文夹(今名文甲),为湄洲湾出入的要冲。礁石夹杂,分布其地。有一次有艘商船经过这里遭到巨风袭击,船角触礁,海水涌进船舱,情况十分危急,船中人哀号求救,妈祖知道后,非常焦急,忙对村民说:哆头商船即将沉没,应赶快前去援救。可是大家看着狂风巨浪,不敢向前。在这紧急关头,妈祖信手将脚边小草,找了几根,抛向大海。刹时间,几根小草变成大杉,排驾流向船旁,商舟有大杉相附,于是不致沉没。不一会,风平浪息,船上的人相庆大难不死,都以苍天相助,互相庆贺。待到将船靠岸,忽发现大木不知去向,经询问乡人,才知化草成杉附舟,乃是妈祖的神奇功力。这就是传说中的《化草救商》。

话说当时湄洲屿西北方有二神:一聪而善听,号顺风耳。一明而善观,号千里眼。二神经常出没作崇,村民甚受其苦,祈求妈祖惩治。神姑于是混杂在妇女当中上山采摘,经十余日,方与之相遇。二神误以为妈祖是民间女子,将近前,经妈祖将手中丝帕一拂,遂霾瘴蔽空,狂风卷地,两怪仍持斧疾视。妈祖说:敢掷下你们手中的斧么?他们竟然丢下,但再也收不起来,因而咋舌伏法。两年后,二神又出来作崇。这次是在水上出现,乘涛骑沫,沉浮滚荡。当时巫觋都治不了它们。妈祖说:“江河湖海,水德攸钟,彼乘旺相之乡,须以土木方可克之。”于是演起神咒,林木震荡,呼呼作响,沙石飞扬,二神无处躲闪,于是拜伏在地,愿归依妈祖。神姑乃将他们收之为徒,作为耳目,为拯救海难,驱恶扬善效力。

宋太宗雍熙四年(987年),妈祖时年二十八岁。在重阳节的前一天,妈祖对家中人说:“我心好清净,不愿居于凡尘世界。明天是重阳节,想去爬山登高。预先和你们告别。”大家都以为她要登高远眺,不知将成仙。第二天早上,妈祖焚了香,念了经,与诸姐说:“今天要登山远游,实现自己的心愿,但道路难走而且遥远,大家不得与我同行,”诸姐笑着安慰她说:“要游去游就是了,何须多虑呢!”妈祖于是告别诸姐,直上湄峰最高处,这时,只见湄峰顶上浓云四合,一道白气冲上天空,仿佛听见天空有丝竹管弦奏起的仙乐声,直彻云天,彩虹辉映,妈祖乘长风驾祥云,翱翔于苍天皎日间。俯视人世,若隐若现。忽然彩云布合,不可复见。湄洲人仰头望去,无不欷嘘惊叹。此后妈祖经常显灵,乡亲们时常能看到她在山岩水洞之旁,或盘坐于彩云雾霭之间,或朱衣飞翔海上。常示梦显圣,救人急难,护国佑民。于是乡里之人就在湄峰建起祠庙,虔诚敬奉,后人前来朝拜者,络绎不绝。

妈祖一生在大海中奔驰,救急扶危,在惊涛骇浪中拯救过许多渔舟商船;她立志不嫁慈悲为怀,专以行善济世为已任。

福建林氏开闽始祖林禄自晋代永嘉年间入闽开基以后,就以莆田为南方发祥地,在唐代和宋代,莆田林氏先后共有一门九兄弟登进士、任刺史,史称前九牧、后九牧。九牧后代,很多散居潮州各地。不单林姓,其他各姓莆田籍潮州官吏,也有很大一部分落籍潮州。迁居福建的林禄,传至十六代林披,已是唐代玄宗年间(公元712-755年),林披生有9个儿子,他们是:林苇、林藻、林著、林荐、林晔、林蕴、林蒙、林迈、林既、皆成进士,分虽担任端州、横州、韶州、循州、雷州、福唐、邵江陵、容州刺史(也称“州牧”)。这时林披已定居莆田。一个家族里一下子出了九位官刺史,可说是创了历史纪录,是家族的无上光荣。故后世称莆田林氏为“莆田九牧,双阙之荣”。

而潮汕林氏,也喜欢以“九牧世家”炫泡门庭,常把这四个字镌于门额之上,以此表明自己出自“莆田九牧”派下。

那么,潮汕林氏和“莆田九牧”到底之间有没有直接的关系呢?

虽然早在林披之前,福建晋安林氏已有人入潮,但大理移居潮州还是在“九牧”之后,由于“阙下林家”声名大震,出现了莆田林姓人纷纷外出为官的盛况。这时,家族系荣昌盛,人口也十分兴旺,在莆田被看作平常之辈的,到了外地就成了凤毛麟角。因此,这批人便“出仕为官,随处落籍”。既沾了家族之光,又能到外地寻求发展,自立门户,何乐而不为呢?

一般来说,现居潮汕的林姓人,大都是“二牧”林藻和“六牧”林蕴之后。如晋安林19世纪和义(林藻之季孙)生一子名大用,林大用生了7子,五子林华移居饶平县。元代至正年间,世居福建莆田的林得实,携眷来潮州做了一名小官,落籍海阳华窖乡。其长子林呈双,于明洪武年间到海阳县盐灶港头创乡,次子移居揭阳鲁湖,三子移居海阳县中外莆都。他们自称是“六牧蕴公之后”。在族谱上标自己是“六牧”林藻之后的还有泰国著名侨领林伯岐的先祖澄海南砂、董坑二姓林氏,至于明代以后由福建莆田直接移居为潮州者。他们自然也有资格称“九牧世家”了。

由福建闽林始祖文物古迹重修董事会编印的《闽林开族千年谱》中有这样一段话:“藻公子孙居莆田、仙游、漳州、泉州……广东潮州之地。”“蕴公子孙居福建莆田、江西吉安、广东(潮州)等地。”两相对照,十分吻合。

自莆田迁居潮州的林氏另一支人马,他们虽不是林披旗下的了孙,但有也资格称“九牧世家”。因为福建莆田也另有一支“九牧世家”。他们是晋安林氏的莆田开基祖林茂之后,传至八代为林攒,林攒传至林杞。林杞生有9个儿子,皆成进士,也分别担任刺史知州。此时已是宋代,故称“宋九牧”,以区别于“唐九牧”。今居潮安仙庭和揭阳东林、山下、秦厝头、蛟龙、桐坑、东浦、北坑、三洲、霖田等地的林姓乃“宋九牧”之大牧,曾任惠州刺史的林景渊的后代。“宋九牧”的另一儿子名居安者,“官至清光禄大夫,移官来潮,占籍澄海蓬州”(饶宗颐《氏族志》手稿本)。

总之,潮州林氏不是“唐九牧”之后,便是“宋九牧”的裔派,这是毫无疑义的。因为现今居住潮汕的林姓人,其先祖大部分“迁自莆田”,当然有资格把“九牧世家”高镌门额之上了。

九牧墓今尚在,位于莆田紫霄岩山坡,为莆田一著名文物古迹,每年海内外人士前往参观游览者络绎不绝,尤其是祭扫九牧墓之日,林氏子孙更是数万人云集于此。 潮汕洪氏祖先:潮阳洪氏,源自闽南的莆田,自始祖洪圭开基潮州创业至今,已有1200多年。

洪圭,莆田县人,字大丁,生于唐天宝五年(746年);乃唐代天宝年间中书省洪适之子,生性豁达大度,慕义好施。广德二年(764年),登进士,大历二年(767年),任工部尚书。因秉性耿直,得罪朝中权臣,他被贬来潮州当刺史。莅潮后,他经常到潮属各地巡视,观察民情,很喜欢潮阳的山水风光。便从福建莆田县涵头携家眷到潮阳西北一个叫“歧北”的地方(明清时属贵山都,即今铜孟镇歧北村)创村。募夫垦荒,终成巨室,富甲潮郡。洪大丁的后代经过千余年的繁衍播迁,子孙遍及香港、东南亚、欧美各地。

洪氏故乡——铜盂镇歧北村近年来在海内外祖籍莆田的乡亲的共同努力下,兴学办厂,村民生活蒸蒸日上,潮阳洪氏,正蓬勃发展,逐步昌盛 !

洪大丁还是灵山寺的大施主。清代郑昌时所著的《韩江闻见录》卷之一有一篇叫《高僧袖里物》,记录了洪长者(大丁)纳田灵山寺的经过:

唐贞元七年(791年),灵山禅院竣工之后,大颠带其徒众,一边修禅,一边劳动,独创了“农禅并举”的修持方式,这事感动了舍地建寺的洪大丁施主,他见寺田沿缺,有心再纳田寺中,大颠见其心诚,问道:“佛法无边,然而施主田园有畔,未知施主所纳田地多少?”洪正色说:“但随大师化度!”大颠道:“既如此,田乃天下物,也即日下之物,便以贫衲民一袖影为施主所纳福田,如何?”大丁点头称:“可”。次日署眺初现,大颠施民灵术,举袖遮阳,不想袖影竟得田千亩,大丁奇之,欣然说:“此乃禅师袖里物也。我若把田留给子孙,沿怕他们守不住,如今将之布施入寺,则可永存矣!”遂立契献田。据有关资料介绍,洪大丁还疏通练江水路,筑后溪码头,并购木船数十只,与沿江各地开展货运活动,促进潮汕经济发展。洪大丁慷慨施田的事,历代相传,而其后裔更是秉承先祖遗志,以他为典范,诚心礼佛,乐善好施。洪奋虬是洪大丁之孙,考中进士后,曾任韶州通判。他颇具洪圭风度,不但献与灵山寺千余亩田地,还先后筑建了麒麟、潇湘、湄泥、洪使诸桥,以方便乡民;每逢饥荒之年,他还竭力救济灾民。他的玄孙洪宗启、号月山,后唐进士,任河县令,又舍田于灵山寺至2600百多亩,人咸颂之。洪大丁及其后代在乡里前后修筑道路逾50华里,方便了当地农民的交通。

此外,洪大丁之子洪璋任藤州知州,孙洪攀龙任封州推官,洪附凤任宣化县令,世孙洪立官司翰林院待讲转御史,洪遇春乡试第一(解元),也皆是洪氏后裔中佼佼之辈。

广东省潮州市澄海县澄海西门蔡氏开基始祖 《蔡襄七世孙规甫公号盘溪》

西门蔡氏肇基始祖规甫公号盘溪,是北宋名臣蔡襄七世孙,祖籍福建莆田县蔡宅村,公进士,知惠安,知古田,通判潮州。通判连州。南宋淳佑二年继又知潮州府。公淹通经史,勤读谦明,守祖遗训,朝夕佩铭,教诲子孙,唯有白清。惠安古田,民多欢声,连州潮州,誉彰公评。

广东省广州市西郊六房乃瑛祖之后,瑛祖乃福建莆田人忠惠公蔡襄之七世孙,任广州东节推官,始居广州城西(即今广州惠福路甜水巷、绒线行一带),傅四世而至道可(桂发),五世至子华乃开支八仲:(仲仁、仲羲、仲礼、仲智、仲信、仲壁、仲玉、仲宝),仲仁居西埸,仲羲居瑶台,仲仁分支增步、西村、澳口:仲羲分支南岸。仲仁之子德润于南宋光宗绍熙三年(1193)官拜四六从政大夫,颇有遗产,其公尝乃由六房轮流掌管,故我六房歴来均亲密舞间,虽公尝不复存在,而兄弟之情弥笃。其间已歴八百余年。在这漫长的岁月中我们六房与分散各地之宗亲均有骈络,从明代之乐,宣德至清代之道光、光绪,至民围二十五年(1936年)为最盛,均有族谱记载。如民固二十六年,迁葬道可祖舆子华祖合墓并重修时,参舆者有三十馀房,遍及广东南、番、顺、东莞、三水、清远、四会、广西康茂、玉林等地。

明代从朱元璋开始就建立了严格的户口管理和移民管理。公元1388年,朱元璋经过 激烈战争,打败了元朝统治者和各路农民义军,建立了明朝。但是由于连年战争,生产力受到大规模的破坏,人口明显减少,大量土地也相对减少。朱元璋要巩固政权,当务之急是恢复和发展生产力。他采取了很多措施,其中一条就是奖励移民。他移民的原则是把农民从“ 窄全”迁到“宽乡”,人多田少的地广的地方。小潮州自元代以来,经济文化已有了很大发 展,随着南宋统治势力的南移,潮州已成为重要州县。但是,莆田人民对元朝统治者的反抗 非常激烈,受到的镇压和屠杀也最惨重。南宋末,莆田人大量逃亡,人口锐减,急需补充,于是,莆田 这块肥沃而又待开发的土地就成为移民们的目标。时值中原地区战乱方息,瘟疫又起,中原 农民纷纷效法历代移民,沿着他们开辟的移民路线一路南下。

朱元璋虽奖励移民,但又怕流民失去管理,“惹事生非”,影响政权的稳定。于是在奖 励移民的同时又实施了严格的管理,在全国几个重要的移民必经之地,设立类似现代移民局 的机构,如山西通河南的洪洞县古驿道,陕西、河南二省交界的潼关及福建莆田县等。莆田 县成为朝廷“设局驻员”的移民管理机构的驻地,有其独特的历史条件和地理优势。据《明实录》载,“凡民欲他迁”,需先在朝廷指定的地点集中,编排队伍,等候官府放行。移民多于“晚秋前后启程,发给川资凭照”。于是大批从中原南来福建的移民,便纷纷涌来莆田县。当然,有的到来之后,只作短暂逗留,等领到过关照,便结伴沿着古驿道,翻过分水关 ,进入潮州境,各择地安居,繁衍生息。有的则在莆田就地安居,过了几百年再继续迁徙。明 代这种有组织的移民活动,一直持续了半个世纪,直到永乐末年才结束。朱元璋时代的移民 活动史称“洪武移民”,朱棣时代的史称“永乐迁民”。以后,全国人口渐趋平衡,由朝廷 组织和给予物质奖励的移民活动便中止,但设在各地的管理官员并未裁撤,自发的移民仍须 来莆田集结等候领取“凭照”。

通过对明代移民史的研究,我们可以明白”先祖迁自莆田”的部分历史背景。在明初的全国性移民活动中,各地都留下不少文字记载和歌谣,如山西洪洞县,至今在当年朝廷设局驻员负责管理移民的机构广济寺旁,还有古大槐树下的迁民遗址,并广泛流传一首民谣:“问我祖先何处来?山西洪洞大槐树。问我老家在哪里?大槐树下老鸹窝。”老鸹就是乌鸦。可以想象,晚秋时节,槐叶凋零,乌鸦的叫声又是那样的使人心烦。这首民谣道出了移民者离乡别井的心境。在莆田,至今还能搜集到关于移民依依惜别家乡时哀怨的吟唱。或许这和移民者将要迁徙的目的地有关吧。潮州,明代时才有“海滨邹鲁”的美称,有宜人的气候,有肥沃 的土地,他们未来的定居地是渔米之乡,这是饱经中原战乱的农民所祈求的,于是心中没有牵挂,一路向所向往的福地走去。

不过,我们翻阅族谱,仍可以发现从莆田入潮州的莆田人,在字里行间留记下自己对祖籍的怀念之情。族谱中常有这样的记载:“先世居住莆田乌衣巷××门楼”或“居住客鸟巷乌门楼”等等。查遍莆田县城,就是找不到乌衣巷或者客鸟巷。莆田县志办的同志也说不出个所以然,因为移民历史距离现在太久远,很多地名都消失或改变了,现在很难再找到这些古地名。这是为什么?笔者认为,乌衣巷很可能 就是移民者给自己的寄居地编造出来的地名,大家都记得“金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的诗句吧,乌衣巷是南京名门望族王、谢二姓的聚居地。原来他们南迁之后,仍不忘自己的显贵身世!而客鸟巷则明显地表达了客居此地的心境。这种假想有没有根据呢?有的,如跟澄海邓氏同出一源的韶关邓氏,原居南京珠玑巷,南迁入韶关之后,也命名居住为“珠玑巷”。屈大均说这是“不忘枌榆所自”,也就是表达了对祖籍的怀念。不过,邓氏从 此在韶关南雄定居,现在南雄珠玑巷还出名。随着他们继续迁徙人潮,这些巷名便在当地消失了,但仍停留在他们的记忆中,并把它们传述给后代,于是一代代传下去,到了修族谱的时候就以讹传讹,子虚乌有的“乌衣巷”、“客鸟巷”便出现在各姓撰修的族谱上了。

但是不管如何,先祖迁自莆田的说法是有根据的。

莆田人是福建人。

莆田人是指祖籍福建莆田或出生并长居莆田的人,以1978年作为开始年统计,有常年90多万人在外经商办企业;现代莆田籍在外乡亲人才济济,有7000多位教授以上高职称的人才遍布全国。

其中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院士16人(其中2人为两院双院士),更有近3000名莆田籍专家学者遍布国外。莆田人在现在和历史上都人才辈出,自古就有文献名邦、海滨邹鲁的美称。

莆田人创造了科甲冠八闽的奇迹,由莆仙两县组成的古兴化府、举进士者多达2400多名,全国级文武状元22、宰相15名、尚书近70名,以上数据没包括已经迁徙到外地的莆田人所产生的人才,是历史上在全国排名最前面的科举名邦之一。

福建的概述

福建省,简称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省级行政区,省会福州。福建省位于中国东南沿海,东北与浙江省毗邻,西北与江西省接界,西南与广东省相连,东南隔台湾海峡与台湾省相望;全省地势西北高,东南低,呈依山傍海态势,境内山地、丘陵面积约占全省总面积的90%。

地跨闽江、晋江、九龙江、汀江四大水系,属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截至2021年,福建省下辖9个地级市和平潭综合实验区;全省陆地面积124万平方公里,海域面积136万平方公里。2022年末,福建省常住人口4188万人。

以上内容参考-莆田人

莆田非物质文化遗产有惠洋十音、鼓吹乐、文枕琴、莆仙戏和九莲灯等。

1、惠洋十音

莆田十音是福建省莆田市黄石镇的地方传统音乐。起源于唐,形成于宋,盛于明清,延伸至近代,已有千余年历史。莆田十音常用于传统民俗活动。

2、鼓吹乐

鼓吹乐是以打击乐器、吹奏乐器等合奏形式为主的传统音乐,在中国音乐史上曾形成为重要的乐种。

3、文枕琴

“文枕琴”系唐代“轧筝”遗存演化,经改良创新而来的。它原是莆田涵江民间古乐“文十番”中的主要乐器“蓁”。“蓁”又称“文蓁”(11条弦)或“蓁仔”(9条弦),因状如枕头,俗称“枕头琴”。

4、莆仙戏

莆仙戏(旧称“兴化杂剧”、“兴化戏”),福建省传统地方戏曲剧种,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是中国现存古老剧种之一。

5、九莲灯

“九品莲花灯”,始于明毅宗15年,由林龙江先生嫡传弟子卢文辉、陈衷瑜创立。根据道教“跑莲灯”的仪式,加以发展、改编、结合当地盛行的莆仙戏音乐编成。最早流行于福建省莆仙一带,后由三教信徒的传播,遍及各地。随着时代的变迁,九莲灯舞或失传或演变,聚英书院则较为完整地保留着这种舞蹈。

-惠洋十音

莆田历史悠久。远在新石器时代,这里就有人类的活动。夏商时,莆田区域属“九州”之一的扬州。西周时,是“七闽”之一。春秋战国时期,属闽越地。秦代,为闽中郡的一部分。西晋末,中原战乱,大批南下的士族百姓,带来了中原先进的生产技术和文化,与当地闽越人一起劳动、开发,使莆田的经济文化出现了飞跃。到了南朝陈光大二年 (568),莆田开始立县。唐武则天圣历二年(699),析莆田西部设立清源县(后改名仙游县),莆仙两县均属当时的清源郡(郡治在今泉州)。宋太平兴国四年(979),又析莆田、仙游等部分区域设立兴化县,置太平军(旋改兴化军),太平兴国八年(983),兴化军军治由游洋迁到莆田,辖莆田、仙游、兴化三个县。莆田逐步成为闽中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宋景炎二年(1277),兴化军升为兴安州。元代改称兴化路。明代改为兴化府,裁撤兴化县,辖地分别归并莆仙两县。清代仍为兴化府。民国时期,废府,历属南路道、厦门道、福建省、兴泉省和福建第四行政督察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莆仙两县历属福建第五行政督察区、晋江专区、闽侯专区、莆田地区。1983年9月,经国务院批准,莆田撤区设市,辖城厢、涵江两区和莆田、仙游两县,成为我国东南沿海一座新兴城市。2002年5月,再次进行部分行政区划调整,将原莆田县的部分乡镇分别划入城厢区、涵江区,并新设立了荔城区、秀屿区。莆田市现辖有城厢、荔城、涵江、秀屿四区和仙游县。

广化寺

位于八闽中部的南山广化寺,初创于公元558年,距今已有一千四百四十岁的寺龄了。“未出兴化,先有广化”这句口头禅,在莆田市所管辖的二县二区范围内,千百年来,民众一直在广泛地传颂着……  寺内殿宇巍峨,重

檐高耸、山环水抱、清秀绝尘、圣地佳景、美不胜收。中外善信,来莆宾客,每每都以一登南山为快!  史籍陈

湄洲岛

[湄洲岛]位于湄洲湾湾口的北半部,现辟为国家旅游度假区。这是一个南北长96公里,东西宽约13公里,面积约16平方公里的小岛。全岛林木蓊郁,港湾众多,岸线曲折,沙滩连绵,风景秀丽。环岛优质沙滩长达2

0多公里,可建海滨浴场;还有6千余亩防风林带,是理想的度假胜地。岛域盛产石斑鱼,乃鱼中之珍品,远销

莆田九鲤湖

九鲤湖位于仙游县东北隅约25公里的万山之巅,这里以湖、洞、瀑、石四奇著称,尤以飞瀑为最,自古以来有“鲤湖飞瀑天下奇”之誉;明代大旅行家徐霞客把它与武夷山、玉华洞并称福建“三绝”。相传汉武帝时,有何氏九

兄弟在此炼丹,后跨鲤升仙,九鲤湖因而得名。当地还流传着许许多多关于何氏九仙和历代善男信女来这里求“

莆田凤凰山公园

凤凰山位于莆田市城西1公里处,因形如凤凰展翼,故名凤凰山,又称南山。凤凰山南麓的广化寺是福建著名古刹之一,景区内还有景观十多处。  凤凰山中部是著名的“石室藏烟”景观,山上有古人穴居的海蚀洞多处,故称

“石室岩”。唐代名僧妙应禅师在此坐禅,出入常跨两只驯虎,故又名伏虎岩。  凤凰山蜿蜒的上山小路,铺

莆田南少林寺

唐初李世民即位后,反叛路得才等聚众沿海、夜集明散、沦为海盗,闹得沿海一带民不聊生。太宗皇帝命已敕封为大将军的北少林寺昙宗方丈率僧兵到沿海对付这群海盗,昙宗便派道广和尚和僧丰、僧满三人带五百僧兵前往福建

沿海,平定了海盗,同时在当地广度有情,收下不少大乘禅宗弟子,经太宗皇帝恩准,便在福建莆田九莲山建起

关于莆田有一个非常重要的风俗,他们一般很少在大年初一过年。也就是说春节大年初一当全国人民都在欢度春节的时候,对于莆田人而言其实是小年。因为他们的,新年要往后移几天,正月初四左右。

为什么有这么一个风俗呢?原因很简单,因为戚继光抗倭事件。

我们一直以为戚继光长期在浙江抗倭。但是由于莆田处于沿海地区,常年遭受倭寇侵袭。因此戚继光也曾经在莆田抗倭。

莆田

饱受倭寇侵扰

“莆田,地处福建沿海。现在的莆田市在明代为兴化府,还有一莆田县。府治县治同在一座城内,莆田东面临海,西部靠山,土地肥沃。明嘉靖年间,倭寇频繁侵袭莆田,残杀百姓数万人。抗倭名将戚继光率领万余义乌兵,

据史料记载,明嘉靖年间前后,倭寇多次侵扰莆田地区,烧杀抢夺,百般残害百姓。最初时,倭寇登陆侵扰人员数量不多,基本都被当地官兵和百姓合力击退。

但到了嘉靖三十七年,倭患愈发严重。当年四月初十,倭寇一千余人,从三江口登陆。四月十四,全面进攻兴化府。当时由于府城内驻守军队兵力不足,难御倭寇进犯,兴化城被围。关键时刻,恰逢湖南麻阳兵千余人途经莆田,当地人出资请客兵击退倭寇,府城暂得安宁。

嘉靖四十年,从夏季开始至年末,倭寇多次进犯兴化府周围地区,守城参将通倭,引发官兵内讧。倭寇里应外合,趁内讧围攻府城东郊,虽有群众自发反抗,但牺牲众多。

除夕夜突袭戚家军拼死攻城。

明嘉靖四十年,倭寇乘福建传统的农节,派人混入兴化府内。倭寇船只趁夜悄悄靠岸并侵袭府城。倭寇探子杀死守城官兵后,大开城门。随后,大批倭寇攻入城府,烧杀抢掠,并以莆田为大本营,接连攻克周边数座城池。腊月初一,莆田再度出现险情。

明世宗急诏戚继光援闽,限年内击溃敌寇。接到命令后,戚继光率领义乌兵直达莆田,当时士兵们两腿捆绑10公斤重的沙袋,祭旗南征。“最初义乌兵日行三四十里,倭寇以为戚军畏敌不前,按那样的行军速度,估计戚军赶到还需三天,随之放松了警惕。”金善富分析道,其实这是戚继光的一个计策。

不久之后,戚继光命令士兵解下沙袋背在肩上,饱餐后连夜急行军。赶到莆田城下正是除夕夜。当时戚继光先派出副统制吴培元率300人潜伏至海边,以城里的火光为号,负责烧毁敌船和斩断倭寇退路。与此同时,副将王劲松率兵专攻东门,其他将士负责攻打西门和北门等。戚继光亲自挑选了40名义乌兵勇士分头爬城,上城后点火为号。这时每人带来的沙袋有了大用途——所有的沙袋放一起靠墙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