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禹诞生的传奇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08-07浏览:1收藏

大禹诞生的传奇,第1张

大禹是黄帝轩辕氏的玄孙,颛顼的孙子,鲧的儿子。

大禹的诞生具有十分传奇的色彩。

据《帝王世纪》中记载,大禹的母亲教修己。

一天,她出门在外时看到了流星贯昂,

晚上,在梦中她接下了这颗星,以意念和流星交感,而后吞下神珠。

修己破开自己的背部,在石纽(今蜀地西川)生下了大禹。

禹胸前有玉斗七星,脚上有一个好似“己”的纹路,故取名为文命。

禹姒姓,身高九尺九寸,身材高大威武。

关于大禹的诞生还有更为传奇的说法:“鲧复生禹”。

据《山海经》记载 :

就是舜禹时期,舜帝命祝融杀鲧于羽郊,鲧复生禹,帝乃命禹卒布土以定九州。

“鲧复生禹”也就是说鲧死了之后,从他的肚子里生出了大禹。

嗯?那么说来大禹就是爸爸生的了!

这的确是非常的惊人了!

那他是怎么生出来的呢?

“鲧死三岁不腐,剖之以吴刀,是以出禹。”

就是说 当时的尧帝命这个火神祝融,在羽郊这个地方把鲧杀了。

杀完之后,鲧的尸体就被扔在这个地方 ,死后三年不腐不烂 。

因为他当时没有治理好水患。

其实,鲧也很想把水治所以好 ,

所以在他心中一直有这个遗愿,才导致他尸体三年不腐 ,

而且它的肚子在一天天的变大,剖开后就生出了禹。

那么大禹就是中国剖腹产的第一人,

而且还是从爸爸肚子里剖出来的。

那么,大禹到底是妈妈生的还是爸爸生的呢?反正都是很神奇的。

鲧治水失败,付出了自己的生命。对于接续父亲事业的大禹,他是背负着使命的。

“大禹生而具有圣人的异像。他的两只耳朵上各有三个孔,是大通象征,可以兴利除害,疏河决江。”(《淮南子修务训》)

这样看来,大禹一双耳朵象征着大通,头上又戴着钩诞生,相貌峥嵘特异,天生就是个做大事的。

“利于除害,疏通决江”

所以,他生下来注定就是一个要干大事的人非同寻常。

《禹贡》假托大禹治水以后的地理区划,首次全国分成九州:冀州、兖州、青州、徐州、扬州、荆州、豫州、梁州和雍州,记述了九州之内的山岭、河流、土壤、物产等,还描述了主要的山脉河流的走向。

《禹贡》把全国划分为九州,是原始地理区划的先驱,对我国几千年来的地理观念,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据传说,夏部落曾发生特大洪水,部落联盟举鲧治水,结果失败了。鲧的儿子禹继父业。

禹总结了父亲治水失败的教训,改革治水方法,以疏导河川来治水,用水利向低处流的自然趋势,疏通了九河。

禹亲自率领老百姓风餐露宿,整天泡在泥水里疏通河道,把平地的积水导入江河,再引入海洋。禹坚忍不拔,勇于开拓的精神,经过了13年治理,终于取得了成功,消除中原洪水泛滥的灾祸。

在治水的过程中,禹走遍天下,对各地的地形、习俗、物产,都了如指掌。当时洪水横流,不辨区域,为了便于治理洪水,禹重新将天下规划为九州,即冀州、兖州、青州、徐州、扬州、荆州、豫州、梁州和雍州。

禹还到南方巡视,在涂山约请诸侯相会。禹为纪念这次盛会,把各方诸侯部落酋长们送来的青铜铸成9个鼎,在上面刻画九州图形,象征天下九州归于统一。

《尚书》中有一篇《禹贡》,记述了大禹划分九州的传说。九州是我国最早的行政区划,无论其可信程度如何,人们总是习惯把我国称为“九州”。因为是大禹划分九州,故古代人又常把我国称为“禹域”。

其实,《禹贡》的内容远不止介绍大禹治水的过程。《禹贡》阐释了各州的山川方位和走向、土壤性质、物产分布,贡赋的等级和物品等情况,以及进贡经行的路线。

不仅反映了禹在治水过程中建立的伟大业绩,更重要的是,其中的所包含的地理信息,已经使它成为我国古代文献中一篇具有系统地理观念的著作,在世界上也是极古老的区域地理先驱。

由于《禹贡》的内容以大禹治水为主,向来列于虞夏书中,以至古来认为是大禹的亲笔。经近人研究确认,《禹贡》大约成书于春秋末期和战国初期,基本上是依据孔子时期所了解的地理范围和地理知识编写而成的。

《禹贡》中所谈到的我国当时的地理疆土,主要包括长江中下游、黄河中下游以及这两条河流之间的平原和山东半岛,西面达到渭水和汉水的上游,包括山西和陕西的中南部。

《禹贡》全篇只有1200字左右,由“九州”、“导山”、“导水”和“五服”4个部分组成。

“九州”部分主要依据自然条件中的河流、山脉和大海的自然分界,把所描述的地区分为冀、兖、青、徐、扬、荆、豫、梁、雍等九州。

如把山西、陕西交界的黄河以东、河南黄河以北、河北黄河以西的地区划为冀州;把山东济水与河北黄河之间的地区划为兖州;把湖北荆山与河南黄河之间的地区划为豫州等。

这种区分具有明显的地理学意义,带有自然区划思想的萌芽。但在当时九州的区界不很明确,只是提供了一个约略的范围。

按照禹治水途经的路线,《禹贡》对各州的山川、湖泽、土壤、植被、特产、田赋和运输路线等自然条件,都作了描述,较真实地反映了各个地区的地理特色。

如对冀州和兖州的描述。指出了冀州是一种松散的白色土壤,农田属于上等,有些地方较差,田地属于中等。

兖州经过禹的治理,黄河的9条支流都流进自己的河道,雷夏这个地方变成沼泽。此州以桑田养蚕,土壤是黑色的肥土,草木茂盛,树木高大,田地属于中等。贡品是漆和蚕丝,在贡品的篮子里有各种花纹和颜色的织品。

又如兖州某些地方出产漆、丝,又出产精美的竹编手工业品。手工业、丝织业发达。工艺水平较高,能织有花纹的锦缎。

还如扬州出产三色铜、“瑶”

历史上真的有大禹么?这似乎已不是一个新鲜的问题。早在战国末期,屈原就在《天问》一诗中对禹存在的真实性提出了质疑。到了近代,又掀起了有关大禹是人是虫的百年争论。在参考了部分有关大禹资料典籍的基础上,我又进行了自己的一番分析。我认为,史上确有大禹这个人的存在。首先,从典籍上说,我认为证明大禹存在的文献资料是较为可靠的。查找相关史书,我们不难发现其中涉及大禹的不在少数。其中年代最久远的估计要数《大禹谟》和《禹贡》。随后在《论语·泰伯》中又出现了“禹,吾无间然矣。菲饮食而致孝乎鬼神,恶衣服而致美乎黻冕,鄙宫室而尽力乎沟洫。禹,吾无间然矣”的文字。类似的孟子也对禹有过很高评价。除此之外在《左传》、《淮南子》、《吴越春秋》、《国语》中我们也都不难看到大禹的身影。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西汉著名的司马迁在人称“史学双璧”之一的《史记》中特别用了整整一个《夏本纪》来记载夏禹的生平。司马迁有意将大禹与神话时期无从考证的“三皇五帝”区分开记载,想是一定有他的理由。再则从科学角度来看,大禹的存在也能得到一定程度上的印证。费孝通先生曾在《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一书中写到:“自然史家研究,断定公元前2000年左右,即大禹治水的时期,有过一次自然灾害集中爆发的异常时期。在短短一二百年间持续严寒,特大地震,洪水滔天,坏山襄陵。这种现象被称之为‘夏禹宇宙期’。断定此种自然灾害集中与突发,是造成中国许多地区新石器文化发展中断,远古居民大迁徒的根本原因,也是加速中国国家形成的重要原因。”世界各地很多科学家的研究结果和民间广为流传的150多种传说都暗暗证明着在在公元前几千年前有过世界性的海平面上涨。这也正与《孟子》中“洪水横流,泛滥于天下”的现象描述不谋而合。再则,从最有说服力的文物上看,禹的存在更是不容置疑。撇开饱受争议的“二里头文化”和涂山脚下的“禹墟”不提。我们就只来看看被推断是大禹部落活动区域的具茨山出土的石刻地图、河道图谱、水力模型就够令人折服了。近期考古学家又刚刚从香港古玩市场上无意发现了西周国君遂公的青铜器礼器,上面铭文开篇即言:“天命禹敷土,随(堕)山,浚川——”这有一次有力的证明了西周人眼中有大禹治水的概念。很多学者怀疑禹的存在,其主要原因是因为涉及到禹的典籍都与禹所在的年代相隔太远,其中误差可能过大。史上可能并不曾有禹的存在,只是后人杜撰出来的。这种看法并不是完全没有到理。但是作为千年后子孙的我们放弃几千年前先人的记述而私自妄加揣测这不更是时隔久远毫无依据吗?如果怀疑禹的存在仅仅是因为《说文解字》上提到的禹是虫,那便更加没有依据了。《说文解字》仅仅是从字形上来看,又何以牵扯到历史呢?需要说明的是,有关大禹的记载确实有许多被添加了过于浓重的神话色彩,不足为信,但这也是上古史实口口相传的必然结果。我们应该以辩证的态度来看待,不应因此而否认大禹的存在

鲧禹治水取材于我国先秦时期的古籍是《山海经·海内经》。

本文反映了中国古代劳动人民治理洪水的艰苦卓绝的斗争过程,他们所表现出来的那种执著的信念和前仆后继、不屈不挠的伟大斗争精神,至今依然闪烁着灿烂的光芒。

《山海经》传世版本共计18卷,包括《山经》5卷,《海经》13卷,各卷著作年代无从定论,其中14卷为战国时作品,4卷为西汉初年作品。山海经内容主要是民间传说中的地理知识,包括山川、道里、民族、物产、药物、祭祀、巫医等。

保存了包括夸父逐日、女娲补天、精卫填海、鲧禹治水等不少脍炙人口的远古神话传说和寓言故事。《山海经》具有非凡的文献价值,对中国古代历史、地理、文化、中外交通、民俗、神话等的研究,均有参考,其中的矿物记录,更是世界上最早的有关文献。

扩展资料:

他治水讲究的是智慧,如治理黄河上游的龙门山就是如此。龙门山在梁山的北面,大禹将黄河水从甘肃的积石山引出,水被疏导到梁山时,不料被龙门山挡住了,过不去。大禹察看了地形,觉得这地方非得凿开不可,但是诺大一个龙门山又如何是好。

大禹选择了一个最省工省力的地方,只开了一个80步宽的口子,就将水引了过去。因为龙门太高了,许多逆水而上的鱼到了这里,就游不过去了。

许多鱼拼命地往上跳,但是只有极少数的鱼能够跳过去,这就是我们后人所说的“鲤鱼跳龙门”,据说只要能跳龙门,马上鱼就变成了一条龙在空中飞舞。

大禹治水一共花了13年的时间,正是在他的手下,咆哮的河水失去了往日的凶恶,驯驯服服地平缓地向东流去,昔日被水淹没的山陵露出了峥嵘,农田变成了米粮仓,人民又能筑室而居,过上幸福富足的生活。

-鲧禹治水

大禹治水是古代神话故事。

其故事背景是上古时期,火神祝融与水神共工大战,最后共工败在祝融手下,怒撞不周山,导致天塌地陷,洪水泛滥。最后只得请来女娲娘娘收拾这烂摊子,将天上的窟窿补上,但民间的洪水之灾却成了遗留问题。

直至三皇五帝时期,华夏民族成为一支稳定的部落力量,鲧、禹父子授命,治理黄河水灾。鲧治理黄河水灾耗费了九年,仍为见其效,当时的首领舜降罪于他,革去官职,流放羽山。

经过众人举荐,这项任务便由鲧的儿子大禹来继承。大禹深知肩上担子沉重,授命后当即收拾行囊与妻子告别,此时妻子正怀上了大禹的儿子,但为了不阻碍丈夫的志向,隐瞒不予告知。

大禹带领着伯益、后稷等人,跋山涉水、风餐露宿,实地考量了各地的水文地理,山势脉络,而大多地方都在穷乡僻壤之地,条件极为艰苦,大禹一行人手持准绳与规矩,走到哪里便测量到哪里,足迹遍布黄河沿岸。

在勘测的过程中,大禹亲眼所见当地百姓深受水灾之害,家破人亡,流离失所,看到民众眼里的挣扎与期望,大禹心中更加坚定了不治水灾不言归家的决心,十三年期间,大禹三过家门而不入,也为曾见过他刚出世的儿子。

最终大禹成功治理了黄河水灾,驯服了咆哮奔腾的黄河,使其平缓地流入渤海,黄河沿岸的田地皆成为了万亩良田,百姓安居乐业。

扩展资料

大禹被称为上古四圣之一,拥有非常高的知名度,在上古是夏后氏的首领,是中国千古帝王的楷模和神圣模范,最大的传说就是大禹治水。

大禹是中国第一个朝代夏的开国帝王,也是原始部落联盟时代最后的一个禅让制成就的帝王,传说大禹是黄帝的后裔,他的父亲是治水被罚的鲧,被上古圣王尧帝封为崇地,爵位为伯爵。

-大禹治水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