痰喘简介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08-07浏览:1收藏

痰喘简介,第1张

目录 1 拼音 2 英文参考 3 概述 4 经外奇穴名·痰喘 5 病证名·痰喘 51 痰喘的症状 52 痰喘的治疗 521 治法 522 方药治疗 53 关于喘证 6 参考资料 附: 1 治疗痰喘的穴位 2 治疗痰喘的方剂 3 治疗痰喘的中成药 4 痰喘相关药物 5 古籍中的痰喘 1 拼音

tán chuǎn

2 英文参考

humid asthma [朗道汉英字典]

3 概述

痰喘:1经外奇穴名;2病证名。

4 经外奇穴名·痰喘

痰喘为经外奇穴名。出《中国针灸学》。位于胸部。用绳从患者极泉穴量至乳中穴止,截去一半。以一端置极泉穴,一端向膻中穴斜引,绳尽处约对第四肋间处是穴。左右计2穴。主治痰喘、肺气肿、喘息。一般灸3~5壮。[1]

5 病证名·痰喘

痰喘为病证名[2]。见《丹溪心法·喘》。指痰浊壅肺所致的气喘[2]。

51 痰喘的症状

症见呼吸急促,喘息有声,咳嗽,咯痰黏腻不爽等[2]。

52 痰喘的治疗 521 治法

治宜祛痰降气为主[2]。

522 方药治疗

《医学入门·痰类》:“痰喘,必有痰声。风痰,千缗汤或合导痰汤;痰气,苏子降气汤、四磨汤;食积湿痰,古二母散、神保丸、大萝皂丸。”

《类证治裁·喘症论治》:“痰喘必涤其源,气郁生涎,温胆汤;火动生痰,清膈煎。”

《景岳全书·喘促》:“痰盛作喘者,虽宜治痰,如二陈汤、六安煎、导痰汤、千缗汤、滚痰丸、抱龙丸之类,皆可治实痰之喘也。六君子汤、金水六君煎之类,皆可治虚痰之喘也。然痰之为病,亦惟为病之标耳,犹必有生痰之本。故凡痰因火动者,必须先治其火,痰因寒生者,必须先去其寒,至于或因气逆,或因风邪,或因湿滞,或因脾肾虚弱,有一于此,皆能生痰,使欲治痰,而不治其所以痰,则痰终不能治,而喘何以愈哉。”

53 关于喘证

喘证为证名。简称喘,亦名喘逆、喘促、喘息。以呼吸急促为临床主症,其发病与肺肾关系密切,盖“肺为气之主,肾为气之根。肺主出气,肾主纳气,阴阳相交,呼吸乃和。若出纳升降失常,斯喘作焉。”(见《类证治裁·喘证论治》)。喘证颇多危急病情,须辨证精确,治疗及时。

喘证以呼吸困难,甚至张口抬肩,鼻翼煽动,不能平卧为特征。严重者每致喘脱。为外感六*,内伤饮食、情志,以及久病体虚所致。其病主要在于肺、肾,亦与肝、脾等脏有关。[3]

喘病是因久患肺系疾病或他脏病变影响,致肺气上逆,肃降无权,出现气短喘促,呼吸困难,甚则张口抬肩、不能平卧等症状的病证。一般来说,邪气壅肺者为实喘,精气内虚者为虚喘。[4]

喘证大要分为实喘与虚喘两大类,实喘为邪气壅肺,气失宣降,治予祛邪利气[3]。实喘的基本病理属于“清浊相干,气乱于肺。”(见《黄帝内经灵枢·五乱》)如外感六*,水饮痰浊壅阻于肺,使肺气失于宣降,此为实喘。禀赋虚弱或元气亏损,使“肺主气”的功能明显削弱,以致肾不纳气,治予培补摄纳[3]。

实喘以祛除病邪为大法,虚喘当补元摄纳为主。不少患者,久病喘证,元气已损,兼有病邪(痰浊、水饮、气壅)者,属于虚实夹杂之证,治宜兼用扶正与祛邪二法,通常在发病时,先以祛邪为主;邪去大半,则以扶正法为主。喘证发作,每兼咳嗽,亦须喘、咳同治。如喘而声高气粗,喉中痰鸣,声如拽锯者,称之为哮喘,简称为哮。除药物治疗外,亦可配合针、灸、外治和药物穴位电离子透入法。至于虚喘、实喘,又可因为病因、证候、体质等不同情况而分为多种证型。

喘证可见于多种急、慢性疾病的过程中。不但是肺系疾病的主要证候之一,且可因其它脏腑病变影响于肺所致。为此必要时需结合辨病,与有关病篇互参,以便全面分析疾病的特点,并掌握其不同的预后转归。[3]

现代医学的阻塞性肺气肿、肺源性心脏病、心肺功能不全等病,在发生呼吸困难时,可参照治疗。[3]

详见喘证条。

6

目录 1 拼音 2 《太平圣惠方》卷九十七方之橘皮粥 21 处方 22 制法 23 功能主治 24 橘皮粥的用法用量 25 出处 3 《药粥疗法》引《饮食辨录》方之橘皮粥 31 组成 32 功效 33 主治 34 橘皮粥的用法用量 35 制备方法 36 用药禁忌 4 《调疾饮食辩》方之橘皮粥 41 组成 42 橘皮粥的适应证 43 制法 44 食用方法 45 出处 附: 1 古籍中的橘皮粥 1 拼音

jú pí zhōu

2 《太平圣惠方》卷九十七方之橘皮粥 21 处方

陈橘皮1两(汤浸,去白瓤,焙),紫苏茎叶1两,大腹子3枚,桑根白皮1两半,生姜3分(切),粳米2合。

22 制法

上锉细。

23 功能主治

脚气。心胸壅闷,气促不食。

24 橘皮粥的用法用量

以水3大盏,煮取1盏半,去滓,下米煮粥。空心食之。

25 出处

《太平圣惠方》卷九十七

3 《药粥疗法》引《饮食辨录》方之橘皮粥 31 组成

橘皮10~20g(鲜者30g),粳米1~2两。

32 功效

顺气,健胃,化痰,止咳。

33 主治

脾胃气滞,脘腹胀满,消化不良,食欲不振,恶心呕吐,咳嗽多痰,胸膈满闷。

34 橘皮粥的用法用量

每次用35g,调入已煮沸的稀粥中,再同煮为粥。一般23天为一疗程。

35 制备方法

先把橘皮煎取药汁,去滓,然后加入粳米煮粥。或将橘皮晒干,研为细末。

36 用药禁忌

本方适用于痰多咳嗽,对阴虚燥咳,或干咳无痰的病人不宜选用,吐血患者忌服。

4 《调疾饮食辩》方之橘皮粥 41 组成

橘皮20g,粳米60g。

42 适应证

橘皮粥适用于肺气郁痹型喘证、痰厥、气郁血瘀型肥胖、心脾两虚型阳痿患者。

43 制法

橘皮煎汁去渣,与粳米共煮。或单以粳米煮粥,待粥成时加入橘皮末3g,煮至粥成。

44 食用方法

空腹食用,每日1~2次,5天为1个疗程。

45 出处

《调疾饮食辩》

古籍中的橘皮粥 《普济方》:[卷二百五十九食治门]食治香港脚(附论)

。后以病从脚起。初发因肿满故名香港脚耳。延岁方橘皮粥方(出圣惠方)治香港脚心胸壅闷。气促不食。陈橘

《普济方》:[卷二百五十九食治门]食治妊娠(附论)

)白糯米(二合)大麦面(一合)陈橘皮(浸去白炒半两末)之。陈橘皮粥方(出圣济总录)治妊娠冷热气痛。

《圣济总录》:[卷第一百九十]食治妊娠诸病

作三服,相次服。治妊娠冷热,气痛连腹不可忍。陈橘皮粥方陈橘皮(汤浸去白焙一两)苎麻根(刮去土晒干一

《太平圣惠方》:[卷第九十七]食治香港脚诸方

令熟。空腹顿服。治香港脚。心胸壅闷。气促不食。橘皮粥方。陈橘皮(一两汤浸去白瓤焙)紫苏茎叶(一两)

《鸡峰普济方》:[卷第十六]气

目录 1 拼音 2 处方 3 制法 4 功能主治 5 神效黄耆汤的用法用量 6 注意 7 摘录 附: 1 古籍中的神效黄耆汤 1 拼音

shén xiào huáng qí tāng

2 处方

蔓荆子3克 陈皮(去白)15克 人参24克 炙甘草 白芍药各30克 黄耆60克

3 制法

上药哎咀。

4 功能主治

治浑身麻木不仁;两目紧急缩小,羞明畏日,隐涩难开,或视物无力,睛痛昏花,手不能近,或目少睛光,或目中热如火者。

5 神效黄耆汤的用法用量

每服15克,用水300毫升,煎至150毫升,去滓,临卧时稍热服。

小便淋涩,加泽泻15克;有大热证,加酒洗黄柏09克;如麻木不仁,虽有热不用黄柏,只加黄耆至90克;如眼缩急,去芍药;如麻木甚者,加芍药至60克。

6 注意

服药期间,忌酒、醋、面、大料、葱、韭、蒜辛物。

7 摘录

《兰室秘藏》卷上

古籍中的神效黄耆汤 《医宗金鉴》:[卷五喘证门]肺虚作喘

虚喘气乏声短涩,洁古黄耆汤效捷,百合固金化虚痰,本事黄耆清虚热。[注]虚喘之证,气乏声音短鴙,以洁

《医宗金鉴》:[卷四杂病心法要诀]消渴治法

竹叶黄耆汤3便硬能食脉大强,调胃金花斟酌当,不食渴泻白术散,竹叶黄耆不泻方,黄耆黄芩合四物,竹叶

《医宗金鉴》:[外科卷下股部]股阳疽、环跳疽

出黑血,其腿即能转动。若漫肿大痛者,俱宜服内托黄耆汤;痛而筋挛者,万灵丹汗之;痛止换服神应养真丹。

《医宗金鉴》:[外科卷下胫部]内踝疽、外踝疽

宣通之,外用蒜片灸法以消之。发三阴经者,服内托黄耆汤;发三阳经者,服内托羌活汤。若虚弱将欲作脓,跳

《医宗金鉴》:[外科卷下总纲]风牵睑出歌

目录 1 拼音 2 《症因脉治》卷二 21 方名 22 组成 23 主治 24 加减 附: 1 古籍中的前胡苏子饮 1 拼音

qián hú sū zǐ yǐn

2 《症因脉治》卷二 21 方名

前胡苏子饮

22 组成

前胡、苏子、枳壳、半夏、橘红、桔梗、甘草。

23 主治

哮病,外有感冒,身发热者。

24 加减

伤风,加防风;伤热,加薄荷、石膏;伤寒,加麻黄;身痛,加羌活;口干燥,加葛根;嗽不止,加桑白皮。

古籍中的前胡苏子饮 《症因脉治》:[卷二哮病论]哮病

痰。哮病之治身发热者,外有感冒,先解表,前胡苏子饮、防风泻白散,佐以化痰之药。身无热,无外邪者

《鸡峰普济方》:[卷第三伤寒中暑附]麻黄散

治热病咳嗽不止心胸烦闷上气喘促麻黄前胡紫苏子(各三分)大麻仁桑白皮杏仁(各一两)麦门冬(一两半)甘

《冯氏锦囊秘录》:[痘疹全集卷二十二(总论痘要)]权宜赋

附退乎脾胃之黄,乳香没药止痛,干姜附子回阳,前胡苏子能消痰嗽,猪苓泽茯清利小肠,此是药味加减之权宜,

《玉机微义》:[卷二十三香港脚治法]理气血之剂

喘急呕吐自汗无复纪律紫苏子(微炒)半夏(各五两)前胡浓朴(制)甘草(炙)当归(各二两)桂心陈皮(各三

《医宗金鉴》:[卷五喘证门]风寒喘急

目录 1 拼音 2 《辨证录》卷四 21 组成 22 主治 23 止声汤的用法用量 附: 1 古籍中的止声汤 1 拼音

zhǐ shēng tāng

2 《辨证录》卷四 21 组成

麻黄1钱,天门冬3钱,桔梗3钱,甘草2钱,茯苓2钱,山豆根8分,射干1钱,陈皮1钱,半夏1钱,青黛1钱。

22 主治

外感风寒之喘证。

23 止声汤的用法用量

水煎服。

古籍中的止声汤 《辨证录》:[卷之四]喘门(四则)

,顺肺气而不助肺之火,故下喉即庆安全也。此症用止声汤甚神。麻黄(一钱)天门冬(三钱)桔梗(三钱)甘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