盗墓是为了钱,那考古学家挖墓是为什么?
在很多人的眼里,似乎考古学家他们挖取古墓的行为,就像盗墓一样的存在,其实并不是这样,中国的考古学家,一直所遵循的一条法规,那就是不会主动去挖掘任何陵墓,除非是陵墓出现了一些自然灾害人为损失而进行抢救性挖掘。
无论是古代还是现在,一直都有盗墓这种行为的发生,这些盗墓者可谓是丧尽天良,将古墓当中的物品全都折腾出来,换为钱财。有甚者甚至将这些古物全都流失到海外,这完全就是一种造孽的行为。而考古学家通过对古墓的调查研究,能够更进一化对于历史研究做出突出的贡献。
我们现在所学习到的历史,大多数都是从古人所离留下来的,古书当中记载而进行全方位的还原。但是这些记载有真有假,就算是正史,也有一定的水分在里面,结合古墓当中的一些墓志铭或者一些相应的资料,能够印证历史的真与假。
对于一些古董来说更是能体验出古代工匠那种特殊的记忆,即使在市面上流通,成百上千年的古董90%以上,全都是从古墓中**出来的,有很多人拿着一个古代的花瓶说是老祖先留下的传家宝,完全都是一种可笑的说辞。
不要说几百年,就算几十年能够一直保存,都难得可贵,更何况这几百年我们发生了多少的动乱,所以传留下来的传家宝,尤其是那种青瓷器几乎少之又少,所以看破不说破而已。
盗墓,是渊源古远的社会文化现象。新石器时代的考古资料已经可以看到有意识的墓葬破坏现象的遗存。在春秋时期“礼坏乐崩”的社会变化之后,厚葬之风兴起,于是盗墓行为益为盛行。陕西凤翔的秦公1号大墓,是迄今所发现的先秦时期规模最大的墓葬,也是我国应用科学考古方法发掘的最大的墓葬。这座古墓发现盗洞247个,其中有数10个盗洞直接打入椁室。
旧社会工具编辑
⒈盗掘古墓一方面靠人的技术、经验;一方面靠工具操作,旧社会民间盗掘工具为锹、镐、铲、斧和火把、蜡烛等。明代以前,盗墓贼没有探测专用工具,明代开始使用铁锥,它的出现使盗掘者仅以地面有明显标志(如封土、墓碑)的墓葬为对象一去不复返。盗墓者利用特制的铁锥,向地面无标志的地下探索,一旦找到古墓,根据锥上带上来的金属气味,选好方位,可直接挖洞盗掘。明代王士性在《广志绎》中说:“洛阳水土资源深厚,葬者至四五丈而不及泉。”“然葬虽如许,盗者尚能锥入而嗅之,有金、银、铜、铁之气(味),则发(掘)。”
⒉从铁锥到“洛阳铲”,是北方盗墓贼使用地下探测工具的一个飞跃。北方特别是洛阳、关中地处黄土塬区,水深土厚,“洛阳铲”的铲夹宽仅2寸,宽成U字半圆形,铲上部装
盗墓工具
长柄,把此铲每向地下钻插一下,就可以进深三四寸,往上一提,就能把地下卡在半圆口内的地土原封不动地带上来。
⒊盗墓觅宝之事古即有之,于今尤烈,其方法、技术、工具演变成更趋现代化、智能化、集团化,探测用军用罗盘、探测仪,开挖用雷管、炸药、电锯,运输通讯用汽车、摩托车、手机,因而打击盗掘古墓、贩卖走私文物的斗争更为复杂艰巨,任重道远!
技巧编辑
一 盗墓贼的四字
跟北方洛阳、关中等地不同,南方许多地方土薄石多水位高,“洛阳铲”无用武之地,当地盗墓贼“因地制宜”,经过长期不断摸索总结,形成一套觅宝、识宝的方法和技巧。湖南学者刘鸿伏先生与民间古玩文物贩子打交道多年,借机了解、研究解放前长沙周围地区的盗墓贼的办法
曹操——最专业的盗墓者
和技术,归纳为“望”、“闻”、“问”、“切”四字诀。
“望”是望气看风水。老盗墓贼经验丰富,又多擅长风水之术,故每到一处,必先察看地势,看地面上封土已平毁的古墓坐落何处,只要是真正的风水宝地,一般都是大墓,墓中宝物必多。以风水术指导地面无标志的墓址的确定,几乎百发百中。据说民国年间长沙一蔡姓盗墓高手极擅风水之术,他若出门选点,从者必云集左右。有一次他到宁乡县走亲戚,行到一风景甚佳处,指着一块水田对同行人说,此田下必有大墓,墓中宝物必可使你我骤富。同行者均不信,此人于是跟他们打赌:若无古墓,自己输一千美元。反之,墓中出了宝物自己独占七成。众人赌兴大发,遂暗约乡民数十人于夜间发掘,至半夜果然掘出砖室大墓,墓壁彩绘死者生前生活图景,墓内有宝剑、宝鼎、玉璧、漆器、金饼、砚、竹筒等物。后来他们卖给美国传教士,得大量美元而暴富。
“闻”即嗅气味。有此奇术的盗墓者专练鼻子的嗅觉功能,他在盗掘前,翻开墓表土层,取一撮墓土放在鼻下猛嗅,从泥土气味中辨别墓葬是否被盗过,并根据土色判断时代。据说功夫最好的可以用鼻子辨出汉代墓土与唐代墓土的微妙气味差别,准确程度令人惊叹。
长沙刚解放时曾枪毙一个老盗墓贼,他将一生所盗文物国宝全部卖给了外国人,此人即是“闻家”,专盗汉唐以前大墓,出土器物只要一闻,便可准确断代。有个盗墓贼拿来几件古旧漆器,说是出自一个王侯墓中。他倚在烟榻上,边抽鸦片边拿起一件漆器,放到鼻下一嗅,便笑着说:“仁兄,你这漆器是在尿坑里沤泡过的,取出的时间应在七个月左右。”此人大惊失色,连称:“得罪!得罪!”
“问”就是踩点。善于此道者,往往扮成风水先生或相士,游走四方,尤注意风景优美之地和出过将相高官之处。他们一般能说会道,善于与长者老人交谈讲古。每到一处,均以算命先生或风水先生身份拜访当地老人,从交谈中获取古墓信息与方位。这种人有些本事,口才又好,很容易取得对方信任。一旦探听到古墓确切地点,便立即召集群贼在夜间盗掘。
“切”即把脉之意。有三层含意:第一层是指发现古墓之后,如何找好打洞方位,以最短的距离进入棺椁,这种功夫不仅需要丰富的盗墓经验,而且要有体察事物的敏锐感觉。擅长此道者往往根据地势地脉的走向,如给人把脉一样很快切准棺椁的位置,然后从斜坡处打洞,直达墓室中棺头椁尾,**葬品,前几年曾国藩墓即被用此法盗掘。第二层含意是指凿棺启盖后,摸取死者身上宝物。从头上摸起,经口至肛门,最后到脚。摸宝物如同给病人切脉,要细致冷静,讲究沉静准确,没有遗漏。第三层含意是指以手摸触出土文物,由于其中的高手过手文物不计其数,所以往往不需用眼审视,只要把物品慢慢抚摸一番,即知何代之物,值价几何。他们常以此技与人赌输赢,往往胜算。
二 听雷声,辨墓地
《清稗类钞·盗贼类》有“焦四以盗墓致富”披露了盗墓的技巧:”广州剧盗焦四,驻防也,常于白云山旁近,以盗墓为业。其徒数十人,有听雨、听风、听雷、现草色、泥痕等术,百不一失。
一日,出北郊,时方卓午,雷电交作,焦嘱众人分投四方以察之,谓虽疾雷电,暴风雨,不得稍却,有所闻见,默记以告。焦乃屹立于岭巅雷雨之中。少顷,雨霁,东方一人归,谓大雷时,隐隐觉脚下浮动,似闻地下有声相应者。焦喜曰:‘得之矣。……’。”
这个焦四不愧是个盗墓高手!他不但掌握了一般盗墓人都会的分辨土质、土色的本领,还善于利用一些自然现象,帮他寻找坟墓的所在。比如“雷电”,焦四在雷雨天出去盗墓,他让跟他盗墓的人分别站在四个不同的方位,雨过后,东边的人跑过来说,刚才打雷的时候,听到他哪个方位的地下有隐隐的声音想应和。焦四很高兴,说:“我们找到了!”这里面是有一定的科学道理的。有墓葬的地下是空的,当大雷的时候,就容易形成共鸣,听起来好像是地下有东西和雷声相应和了。
补充:现代盗墓不仅仅是靠洛阳铲了,还需掌握遥感、磁感技术。
常规过程编辑
一、看地形
“看地形”,很是玄妙,不知道的人走在墓旁也看不出来,明白诀窍的人在几公里以外就能看出来。有些盗墓贼“喜欢”在下完雪的天气出来“四处转转”尤其喜欢下“很细很细的雪粒”那种雪,其中道理是跟“土”有关。
土有“熟土”、“活土”(也叫“花土”)、“死土”的分别
黄巢——最蠢的盗墓者
。有经验的盗墓者看上一眼就能明白这里有没有墓葬,甚至一眼就能看出是什么时代的墓葬。
在探墓时,可以先用探条去探,根据手上的感觉去“感觉”是不是有墓;待确定以后就下铲,比如:一铲打下去十米,有了,然后看深度和铲子上带出来的东西,深度也是个标志,带出来的东西上有木屑、有朱砂、有坑灰等等,这都是特点;然后,用泥铲把墓的形状“方”出来,就是定坐标。左边打一个,打了十米没有打到,那就是“过了”,再回头往右边一点继续打,以此类推,一个个的点连起来,就是十多米地下的墓的形状了。然后根据墓的形状、深度、坑灰、木质(或石质、砖质)这些特点结合起来推测出墓的年代、墓门的位置等等。
二、挖洞口
探好位置后,接下来要做的就是挖洞口了。厉害的盗墓者一个十几米的洞子挖下去能够做到地面上没有土!令人费解的是,就算墓地周围都是一片平原,全是很平整的土地,周围几百米、几里地也看不到有土堆。所以,土是不可能堆在外面的,而且洞口那么小,干活的时候还要封起来,谁也看不到,这样高超的手法不是一般人能做到的。
盗墓贼干完活以后会把洞口封起来。有的洞口只有一个污水井盖那么大的口子,打开以后向下看,直直的十多米下去,黑古隆冬看不到底。
三、进入墓室
一般来说,任何朝代墓内的物品摆放都有其规律。一看形状是汉墓,东汉或是西汉,那么心里就有数了:棺木应该在哪里、陪葬的物品中陶器在哪里、金属器皿在哪里、两边的耳室里都会有什么……等等。等真的下去以后,直奔那里就挖过去了(汉墓一般都是塌陷的,灌满了土,说是墓室,实际上都是土,是在土里前进,东西都在土里)。一般贵重的陪葬品会放在墓主棺木里其左肩部和右脚部。
还有些墓,比如明清墓,墓顶会很厚的,这是因为那时的墓大多采用七纵七横、共十四层的青砖砌起来的,有两米多厚。这样就需要在挖洞时避开墓顶。所以,一旦下铲子碰到了砖(铲子提上来会带有砖灰),那就要找其他地方往下打了。
这个“其他地方”有时可能是靠近墓门,有时可能是靠近墓的后墙,都有可能,完全是根据墓的本身形状、特点来定的。看完形状,一想这墓内的棺椁可能是靠近墓门位置,那打洞的时候就靠近墓门,反之就靠近墓墙打。
一个墓,就象一辆坦克,尽管有装甲(墓墙、防盗层)、象堡垒(墓顶很厚),但也有弱点。弱点就是墓墙,或是墓底。
有些盗墓者一看这墓太坚固了,顶上和周围都不好办,就要再挖一个竖井和一个横井,直接就到墓的正下方。到墓的正下方以后再继续垂直向下开一个竖井,然后用工具向上面挖,把墓底挖穿一个小洞,然后通过这个小洞就可以进入墓的内部。这样,墓的四墙、顶部都没有破坏,但墓本身已经被盗掘一空了。
但一般较少采用这种方法,以砖石结构的明墓为例:它的后墙最薄弱,基本上只有两层砖,所以打竖洞时可以沿着墓后墙打,把两砖厚的墓墙凿开并不费什么事。针对明墓来说,几乎所有的古盗洞都是开向后墙的。
解放前盗明墓的,很多只有一个人干,只有一晚上的时间,穿着老鼠衣、手脚并用,挖洞、进墓、拿东西走人。相当不简单。那时候一个人没办法打竖井,他就离开墓一段距离,然后以一定的角度向下挖,斜着向下,整整好好碰到墓的后墙,然后凿透、进入,计算的非常精确。
需要说明的是,盗墓者进入墓室的过程严重破坏了墓葬结构和遗存之间的共存关系,而不是像考古工作者一样按堆积顺序清理、按墓葬原貌揭露并伴有详细的科学记录。因此这种破坏是不可逆的,面对遭盗掘的残迹永远无法复原丢失的那部分信息,正是这种盗掘给人类文化遗产造成了巨大的损失。
解放前的盗墓贼,一般是一个人或两个人干,不要太多,时间是一晚上,干活有自己的专用工具(挖掘设备),有专用连体服装(老鼠衣,上面布满各种“装备”)。
盗掘古墓一方面靠人的技术、经验;
解放前的挖掘设备,选用锋利的铧犁叶片的一部分做“掘进器”,“三片装”很像螺旋桨,后部紧连着螺旋状的“排土”装置。如此一来,不但能够将土掘出、排出,而且能够打透墓砖(螺丝钉原理,加大水平力量即可,不用大力下按)。
从铁锥到“洛阳铲”,是北方盗墓贼使用地下探测工具的一个飞跃。
河南洛阳城自古以来文化悠远,历史上曾为十三朝古都,一直是中国古代政治、文化中心。时至今日,洛阳名闻天下的“洛阳三宝”,就是龙门石窟、白马寺和“洛阳铲”,其中前两样都有极好的声名,而独独这第三样似乎并不光彩,因为它是一种盗墓工具。洛阳城确是盗墓风行,主要源于洛阳自古以来的厚葬之风。自古以来洛阳达官贵人讲究厚葬,而且往往异常重视墓穴的修建,随葬颇丰,以致于洛阳古墓多如牛毛。唐代诗人王建曾这样形容洛阳墓葬稠密:
北邙山头少闲土,
尽是洛阳人旧墓。
旧墓人家归葬多,
堆着黄金无买处。
也正因如此,洛阳盗墓之风自古盛行,而历代盗墓者也是能人辈出。关于洛阳铲的由来,洛阳流传着这样的故事:
洛阳邙山马坡村,有个农民叫李鸭子,从小就以盗墓为生,在民国十二年(1923年)间有一天,他到十几里外的孟津县赶集。有个来自偃师县马沟村的熟人正在搭棚子,准备卖煎包子。双方见面打个招呼,他见这人忙着用一把筒瓦状的短柄铁铲在地上挖了一个竖直的小圆坑,以便插入棚柱。这人用此铲往地下一戳,提上来时带出不少土,一下子触发了他的“灵感”:这家伙比铁锨挖盗洞轻巧灵便,特别是能带上原土,利于判断地下不同地层情况。于是他找了张纸,贴着铲夹画出一张原大图样,回家后马上找铁匠按图打造,一试果然得心应手,效果不错。以后其他盗墓者纷纷仿效,于是得到广泛“推广”。
洛阳铲因为是要做为挖掘探洞、采集探土之用,其工作原理大约和石油勘探、地质取样相似,故而铲身不是扁形而是半圆筒形,类似于瓦筒状,很像七八十年代常见的一种凶器——管儿插。
“洛阳铲”的铲夹宽仅2寸,宽成U字半圆形,铲上部装长柄洛阳铲虽然看似半圆,其实形状是不圆也不扁,最关键的是成型时弧度的打造,需要细心敲打,稍有不慎,打出的铲子就会带不上土。不仅如此,洛阳铲在制作工艺上更为复杂,通常制造一把小铲需要经过制坯、煅烧、热处理、成型、磨刃等近二十道工序,故而只能手工打制。如果是一把好的洛阳铲打制完毕,再装上富有韧性的腊木杆并且接上特制的绳索,就可以打入地下十几米,甚至几十米深处,铲子提起之后,铲头内面会带出一筒土壤。这样不断向地下深钻,盗墓贼对提取的不同土层的土壤结构、颜色、密度和各种包含物进行分析,如果是经过后人动过的熟土,地下就可能有墓葬或古建筑。如果包括物发现有陶瓷、铁、铜、金、木质物,就可以推断地下藏品的性质和布局。经验丰富的盗墓贼凭洛阳铲碰撞地下发出的不同声音和手上的感觉,便可判断地下的情况,比如夯实的墙壁和中空的墓室、墓道自然大不一样。
同样的,挖的墓不同,盗墓工具也不同。探汉墓用洛阳铲演变而成的重铲,挖唐墓时用扁铲(类似鲁智深的月牙铲),进入汉墓墓室(汉墓多为墓坑,多已塌陷)捣土时用滚叉和撇刀。
解放后,文物考古部门对它进行改进,用来对地下有无文化遗存进行普查钻探,为文物考古工作做出了贡献。但在年全国刮起的盗墓狂潮中,它又被盗墓贼用来重走邪路。
一个现代的盗墓团伙,其成员一般在三到四人,不会三人以下,也不大可能超过五人。这几个人各有分工。
现代盗墓贼的盗墓工具已经比以前先进多了。一般的洛阳铲已经被淘汰,用的铲子是在洛阳铲的基础上改造的,分重铲和提铲(也叫泥铲)。由于洛阳铲铲头后部接的木杆太长,目标太大,所以弃置不用,改用螺纹钢管,半米上下,可层层相套,随意延长。平时看地形的时候,就拆开背在双肩挎包里。
中国古代西周晚期礼制崩坏,厚葬之风开始盛行,也正是从这一时期开始,世人与盗墓贼之间明争暗斗便开始掀开序幕。为了防盗,古人想出的手段多种多样,比如说简单一点的隐瞒陵墓所在地,或是在墓中设置机关,然而事实证明,这些防盗手段能够发挥出来的效用并不是很大,现如今我们发现的古代陵墓,绝大多数都已经遭到盗墓贼的染指。
唐代公主墓
我国古籍《春秋》一书就提到,殷商时期的商汤之墓,就在西周时期遭到盗墓贼的破坏。这些珍贵的陵墓被盗,使得我们现如今在考古调查的时候,遇到了不少遗憾。陕西挖开唐朝公主墓,里面的陪葬品不仅被盗墓贼一扫而空,甚至连公主的尸身都遭到了破坏。这一考古调查揭露盗墓贼的无耻行径,甚至让专家怒斥盗墓贼:枉为人!
在陕西省的一处施工工地上,建筑工人们正在忙碌地向下打着地基,然而就在这一过程中,有一个施工小队却发现了这处土地下的异常之处,那就是土壤非常松软,很显然前人在这里翻动过。一般情况下这种松软的土壤意味着下方很有可能会有古墓,施工团队不敢贸然继续挖掘,便联系了当地的考古部门,请考古专家前来定夺。
文物专家在这里进行了一番调查之后,意识到这里果然有一座古墓,而且年代似乎还非常的久远,向上级请示过后,一行人便开始对这里进行挖掘,并将这一施工工地封锁了起来,以防他人进来偷走文物。
随着深度的不断扩大,一座古墓赫然出现在众人眼前,然而令人遗憾的是,在挖掘的过程中考古团队发现了数个盗洞,很显然这里应该是被盗墓贼所盗窃过。古墓的全貌出现之后,内部的大量文物都已经不翼而飞,只剩下一些不值钱的小物件和带不走的石碑。
尸身被破坏
通过石碑上面的文字记载,我们可以得知这是一座唐朝时期公主的陵墓,按照唐代的礼制来看,公主墓内部应当有数量众多的珍贵文物,只不过令人感到可惜的是这些文物大多都已经被盗走,如今就只剩下一座空墓。
墓室的正中央则是墓主人的棺椁,虽说文物都已经被盗走,但公主的珍贵尸身同样有着考古价值,当众人将棺椁打开之后,发现里面竟然空空如也,尸体竟然不在这里?这是怎么一回事呢?正当专家们摸不清头脑的时候,一旁的考古队员发现了一具已经被破坏严重的尸骸,经过调查之后才发现原来这就是公主。
很显然,盗墓贼在进入陵墓之后,不仅将陪葬品掠夺一空,甚至还将公主身上佩戴的珠宝全部带走,至于公主的尸骨,则是被他们随手抛在了一旁,这才让陵墓内部变成了这个样子。我们在现代社会发现的古代陵墓,大多都已经遭到盗墓贼染指,这一情况的出现让我们感到痛心,希望在未来的考古道路上,这样的陵墓能够再少一点,让我们能够发现更多的珍贵历史资料。
考古考古,大家都叫的很顺口,但只怕有很多人还是对考古没有一个很清晰的认识,甚至认为考古就是合法挖古墓的。这其实是不准确的。
考古是历史研究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它通过发掘古代人各种生活和生产所遗留下来的物质资料,以此进行研究,达到学习和认知来古代历史的目的。
所以我们首先要澄清的是,考古工作的对象并不是只有古墓,只要发现的是历史性的实物,都是考古对象和目标。
比如城市遗址,建筑遗址,古代文献资料遗物,由人类加工过的工具、武器、生活用品等人造物品,或者是未经过人为加工,但受到了人类活动影响的自然物等等,这些都是考古工作的对象和目标。
至于人们为什么会产生考古工作就是挖掘人家古墓这种错误的认知,也是因为受到了现在流行的各种盗墓文学作品和影视剧的误导,把考古的目标和盗墓的目标产生了混淆,从而导致的结果。
其实考古工作和盗墓是有本质的区别。古代流行在坟墓中放置陪葬品,所以坟墓里不光只有遗体,还有为数不少的陪葬品,富人和官员陪葬品可能是金银财宝等贵重物品,其价值不用多说,穷人虽然没有钱财,可是会陪葬坟墓主人生前使用过的物品,而这些物品过了这么多年,也会变成价值连城的古玩。盗墓者挖掘古墓,就是冲着这些财宝和文物,将它们拿出来换成金钱,以达到他们发家致富的目的,至于不值钱的东西他们并不在乎,甚至因为这些不值钱的物品碍事,他们还会将之破坏,造成不可估量的损失。而考古工作不一样,他们会对古墓里任何物品都做好保护,并对这些文物进行修复,日后会对它们进行学习和研究,希望通过研究这些文物来认识和发现墓主人生前所属时代的文化和历史。
再者,考古工作并不是寻找到古墓就立即发掘和研究的。
并不是所有历史遗迹都适合挖掘出来进行研究的。这些历史遗迹,由于深埋地下,并没有受到太多的外部干扰,所以能继续得以保存下去。但如果挖掘出来,以目前的科技水平是无法保护出土的文物的原貌的。比如秦始皇兵马俑,出土的时候都是有色彩的,但是出土后因为保护工作不到位,兵马俑身上的颜色立即就氧化了,变成了现在大家看到的灰色,造成了无可挽回的损失。所以考古工作的原则是能不挖掘就不挖,就地保护,比如秦始皇陵。对于已经被破坏了的古墓等遗址,或者无法继续保存,不得已需要挖掘的遗址,才进行抢救性发掘。这样才会对遗址进行最大限度的保护。
所以考古工作对于古墓,并没有随意挖掘,就算迫不得已必须挖掘的,也是会做万全准备,而且对于挖掘出土的文物,也会得到尽可能的保护的。
每一个时代的产生,都着无法替代的意义和无法摆脱的自然规律。拥有着上下五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更是以其无法磨灭的历史记忆,向世人展示着古人的智慧与才华。曾经有这样一个朝代,它不过短短的维持了十几年便从历史的洪流中消失了,有人指责它的法度过于苛刻与残暴,可是直到一座湖北古墓的发掘,为我们敲开秦国的历史之门提供了依据,更让我们看到了一个有度的王朝。
2000年前古籍问世湖北
1975年12月,湖北云梦县的睡虎地一段的秦墓中出土了大量的竹简,这些竹简长宽大致相同,短一点的231厘米,长一些的278厘米,宽度也大约在05厘米到08厘米之间。
在这些竹简中,分别用墨书秦隶记录着战国晚期到秦始皇时期的很多重要内容,如法律方面、文书方面、医学方面,以及占书方面等,更有从篆书到隶书转变的各阶段情况的记录。
可以说这些竹简的出土,对于后人研究秦朝的政治状态、法律基础、经济活动、文化生活、医疗水平,包括书法等都有着重要的意义与价值,更提供了详实佐证,更为后人揭开“暴君”秦始皇的统治找到了答案。由于这些竹简的出土地是在睡虎地带,所以称睡虎地秦墓竹简,或睡虎地秦简、云梦秦简等。
揭秘秦律一角
在睡虎地秦墓中,有一位经历过秦始皇亲政到统一六国的整个过程的墓主人“喜”。
喜,出生于公元前262年。17岁那年他在秦国服徭役,后来发展的不错,做过很多与刑法相关的低级官吏,如安陆御史、令史、鄢令史等。他也曾三次从军,大大小小参加了多场战斗,并到了秦国的多个郡县,最后在任上离世。
由于工作关系,在喜的墓葬中发现了1155枚竹简,竹简上记录着秦朝时期的法律制度、行政文书、经济、文化、医学等方面内容,分类整理为十部,分别是:《秦律十八种》、《效律》、《秦律杂抄》、《法律答问》、《封诊式》、《编年记》、《语书》、《为吏之道》、甲种与乙种《日书》。
反驳“暴政”之论
虽然“睡虎地秦墓竹简”中出土的法律并不完整,很多都类似于个人笔记,比如以问答形式解释法律和法律程序。但从这些并不完整的记录中也可以看出,秦朝法律似乎并没有传说中的那么恐怖。竹简中提到了死刑,但次数并不多。
熟悉秦朝历史的人应该知道,秦末陈胜、吴广起义的起因是延误了征召入伍时间,按律当斩,所以两人决定破罐子破摔,揭竿而起。可是“睡虎地秦墓竹简”却明确写着:
“御中发征,乏弗行,二甲。失期三日到五日,谇;六日到旬,赀一盾;过旬,赀一甲。其得,及诣。水雨,除兴”
这段话的意思大致为:拒绝服兵役,罚二副甲胄;延误三至五日,警告;延误六至十日,罚一副盾牌;延误十天以上,罚二副甲胄;如果因雨水等不可抗力因素,免于处罚。谁说要砍头呢?
除此之外,一些历史资料上说秦国法律规定偷东西就要被砍手,但从“睡虎地秦墓竹简”的内容来看,这种描述并不客观。竹简中写明了偷盗行为会视情节轻重给予不同的处罚。其中最轻微的偷盗行为只处罚30天劳役,只有偷盗金额特别巨大的情况下(660钱以上)才会被处以刑或刑。
通过这些详实而细致的竹简,与各种资料对比来看,可以知道秦始皇并非是一位残酷的暴君,秦律也并没有过于残暴,甚至与当时周边国家比起来也不算严苛。如此看来,终于还了一代君王的“清白”。
结语
睡虎地秦墓竹简的问世,不仅是一段历史的揭示,更是对一个朝代过往认知的修正。它让几千年后的子孙,更加了解秦朝并非用刑无度,而是定罪量刑的开端,它帮助我们修正了漫漫历史洪流中被掩藏起来的真相与事实。“功过自有后人评”,在尘封着历史的片片竹间中,我们走进了秦王的时代,和那个虽战火连天,但条分缕析充满智慧的时代。也让我们在历史中,汲取了更多现代人的生存的智慧,和莫失莫忘民族之魂的重要启迪。
可以告诉我为什么会为什么人要制造坟墓只是为了安放死人吗。还有陪葬品的意义
哈哈,我是学考古的,吉林大学考古学专业,本科及研究生都是学考古,我按我自己的理解给你说一说吧,就不翻书了
墓葬是人类文明的产物之一,其目的不仅在于安放死者,更是死者生前身份、地位、种族、习惯等方面的综合表现形式。在旧石器时代和新石器时代是很少有墓葬出现的,因为那个时候的人平均寿命是很低的,即使是在中原地区平均寿命也多在40以下,而物质文化水平、生产工具发展水平又有限,所以对于尸体的处理是一种很原始的、初级的处理,甚至不处理。
人口死亡率高的现象一方面促使生殖崇拜的产生,一方面又使人对死亡充满了敬畏。人类总是对自己不了解的事物十分敬畏,即使在今天也是这样的。由于原始人类对死亡的敬畏之情,埋葬死人,并乞求已故亡灵的保佑就成必然。有材料表明新石器时代晚期一些氏族社会存在着将死者尸骨安置在房屋底下的现象。从这个角度来说,死者的安葬是对活着的人的心理安慰。
除了安放死人、给活人心理安慰这两点以外,还有体现死者身份的作用。不同身份的死者会有不同形制的墓葬。比如在高句丽王朝,普通老百姓最多只能拥有半地穴式的石室墓,而将军们则可以拥有雄伟的积石墓。伴随着死者的,往往都是一些当时社会比较精美的器物,石器,骨器,装着种子的草篓,以致陶器、瓷器、铜器、铁器、金银器等等。不同身份的人会有不同的陪葬品,身份低下的人甚至没有陪葬品,更不要那些弃尸荒野的奴隶了。身份地位较高的死者的墓里甚至有甬道、耳室、壁画等等耗时耗力的设施。
- -要熄灯了,来不及了。
至于考古挖掘坟墓的意义.考古学的目标就是为了不断的走近历史的真实,尽可能的还原历史真相.这是由人类的好奇心导致的,因为人类对祖先的生活好奇,对自己不了解的事物好奇,所以想要知道它原来是什么样子的,这样就会有人专门去研究.然而光是靠文献史料的记载是不够的,人类创造的文化是丰富多彩的,文字的体现力毕竟有限。墓葬,尤其是贵族墓葬里出土了大量精美器物、典型器物,不仅体现当时生产力发展水平、文化特点,还能体现墓主人个人喜好等等。比如,墓主人生前使用的首饰、生活用品等,往往就会随葬在墓里面,壁画上则可能会画着他(她)生前所做的事的画面。有了这些东西,我们就仿佛能看到他生前的画面,他是谁,什么民族,谁的后裔,有什么喜好,做过什么样的事,有哪些贡献等等。一个人物形象的充实,也是当时社会的一个缩影,我们就可以从而放眼看当时社会的模样。
现在中国大部分的考古发掘都属于抢救性发掘,多是配合基建而来的。比如,为配合三峡工程,我们国家在三峡沿岸开展了近二十年的考古工作,那么沿岸的各种遗址、遗物都要提取出来,要不然就都埋在水底了。再比如一些被盗过的墓葬,常常是被盗墓的人盗了人们才发现原来这有什么什么公侯墓什么什么夫人墓,这时候为了保护它,也是为了阻止损失更大,就要对其进行发掘。
一方面由于现阶段文物保护水平、考古发掘技术毕竟有限,另一方面为了留下一些遗迹给儿孙,我们国家现在已经很少批准大型墓葬的发掘了。比如唐皇室墓发掘的就很少。
以上只代表我个人观点啊。我学习不好,说得也不好。
本文2023-08-07 23:04:18发表“古籍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yizhai.net/article/4634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