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子》表达了管仲什么样的治国思想
《管子》是中国春秋时期(公元前770~前476)齐国政治家﹑思想家管仲及管仲学派的言行事迹。《汉书·艺文志》将其列入子部道家类,《隋书·经籍志》列入法家类。史学家章学诚说:《管子》,道家之言也。据中国日本学者统计《管子》全书几乎各篇都有《老子》的语言片段与哲学思想。也是先秦时期各学派的言论汇编,内容很庞博。[5]
《管子》一书以黄老道家为主既提出以法治国的具体方案,又重视道德教育的基础作用;既强调以君主为核心的政治体制,又主张以人为本,促进农工商业的均衡发展;既有雄奇的霸道之策,又坚持正义的王道理想;既避免了晋法家忽视道德人心的倾向,又补充了儒家缺乏实际政治经验的不足,在思想史上具有不可抹杀的重要地位。
《管子》一书原为86篇,至唐又亡佚10篇,今本存76篇,托名春秋管仲著。其实《管子》同先秦许多典籍一样,既非一人之著,亦非一时之书。是一部稷下黄老道家学派的文集汇编。当前,学术界普遍认同这种观点。
总览《管子》全书,内容较为庞杂,汇集了道、法、儒、名、兵、农、阴阳、轻重等百家之学。但其思想的主流是黄老道家思想,其思想特点是将道家、法家思想有机地结合起来,既为法治找到了哲学基础,又将道家思想切实地落实到了社会人事当中,这同三晋法家思想是有根本区别的。《汉书》把《管子》分在道家类,《隋志》以后的类书却把它分在法家类。不同的归属恰好说明《管子》的思想特点。同时,黄老道家兼容并包,积极吸收儒、墨等学派的思想长处,将礼义和等级名分的理论纳入自己的思想体系中,主张礼法结合,倡导确立严格的等级名分体系及以之为基础的社会道德规范。这些都适应了战国中期的时代需要,反映了齐国变法时期的政治实践。[6]
《管子》一书中的《心术上》、《心术下》、《白心》、《内业》、《水地》、《形势》、《宙合》、《枢言》、《九守》、《正》、《形势解》“、《版法解》、《势》等等文章侧重于用道家哲学来阐释法家政治,通常被认为是黄老道家的作品⑨。它集中地反映了黄老道家道法结合、兼容并包的学术特点,是继《黄帝四经》之后黄老道家思想的又一大发展,它促使黄老学派的思想进一步走向成熟。[6]
《水地》提出水是万物本原的思想﹐学术界有人认为这是管仲的思想﹐也有人认为是稷下唯物派的思想。
《心术》上下﹑《白心》﹑《内业》中﹐提出了精气为万物本原的朴素唯物主义精气说﹐认为万物﹑人都产生于精气﹔精气是一种精细的气。说“凡物之精﹐此则为生﹐下生五谷﹐上为列星”﹐“精也者﹐气之精者也”。文中也讲“道”﹐认为道是“虚而无形”﹐不能被感官直接感知﹐口不能言﹐目不能见﹐耳不能听。道与精气的关系﹐讲得不明确。
译文:
作一年的打算,最好是种植五谷;作十年的打算,最好是种植树木;作终身的打算,最好是培育人材。种谷,是一种一收;种树,是一种十收;培育人材,则是一种百收的事情。如果我们注重培养人材,其效用将是神奇的;而如此举事收得神效的,只有王者之门才能够做到。
原文:
一年之计,莫如树谷;十年之计,莫如树木;终身之计,莫如树人。一树一获者,谷也;一树十获者,木也;一树百获者,人也。我苟种之,如神用之,举事如神,唯王之门。
出自《权修》,选自《管子》第三篇,《管子》相传为春秋管仲所作。
扩展资料
《管子》是先秦时期各学派的言论汇编,内容很博大,大约成书于战国(前475~前221)时代至秦汉时期,汉初有86篇﹐今本实存76篇﹐其余10篇仅存目录。
内容庞杂,包括儒家、法家、阴阳家、名家、兵家和农家的观点,其中以黄老道家著作最多,其次法家著作18篇,其余各家杂之,其中的法家思想是道家影响下的法家思维。
本书的思想,是中国先秦时期政治家治国、平天下的大经大法。基本上是稷下道家推尊管仲之作的集结,即以此为稷下之学的管子学派。《汉书·艺文志》将其列入子部道家类,《隋书·经籍志》列入法家类,《四库全书》将其列入子部法家类。
管子是我国古代重要的政治家 、军事家、道法家,集中体现于《管子》一书。是书篇幅宏伟,内容复杂,思想丰富。
如《牧民》、《形势》等篇讲霸政法术;《侈靡》、《治国》等篇论经济生产,此亦为《管子》精华,可谓齐国称霸的经济政策;《七法》、《兵法》等篇言兵法;《宙合》、《枢言》等篇谈哲学及阴阳五行等。《管子》是研究我国古代特别是先秦学术文化思想的重要典籍。
--权修
中,有很多意思呀
一声的时候
1内,里
《论语》:“言寡尤,行寡悔,禄在其中矣”
2 内心,心情
《战国策》:”隐中不竭,臣之罪也“
3 中间
4 正
《吕氏春秋》:故不能学者,遇师则不正,用心则不专
5 一半
《战国策》:魏王欲攻邯郸,季梁闻之,中道而返
四声的时候
1 射中目标
《吕氏春秋》:万人操弓共射一招,招无不中
2符合
《管子》:因天材,就地利,故城郭不必规矩,道路不必中准绳
3 伤,中伤
《管子》[1]基本上是稷下道家推尊管仲之作的集结。[2]即以此为稷下之学的管子学派。[3]《汉书·艺文志》将其列入子部道家类[4],《隋书·经籍志》列入法家类。《四库全书》将其列入子部法家类。清代史学家章学诚说:《管子》[5],道家之言也。据中国日本学者统计《管子》[6]全书几乎各篇都有《老子》的语言片段与哲学思想。内容博大精深,大约成书于春秋战国(前475~前221)至秦汉时期,汉初有86篇﹐今本实存76篇﹐其馀10篇仅存目录。包括儒家、法家、阴阳家、名家、兵家和农家的观点,其中以黄老道家著作最多,其次法家著作18篇,其余各家杂之,其中的法家思想是道家影响下的法家思维。[7][8]
链接:https://panbaiducom/s/1I-y5-Z5WgOifHomE0B-aqg
提取码:59la
《管子》是战国时各学派的言论汇编,内容很庞杂,包括法家、儒家、道家、阴阳家、名家、兵家和农家的观点,传说是春秋时期管仲的著作。 现在版本的《管子》是在西汉时由刘向编定的,原有八十六篇,现只有七十六篇,内容分为八类:《经言》九篇,《外言》八篇,《内言》七篇,《短语》十七篇,《区言》五篇,《杂篇》十篇,《管子解》四篇,《管子轻重》十六篇。
1 管子文言文《治国之道》翻译
原文 凡治国之道,必先富民。
民富则易治也,民贫则难治也。奚以知其然也?民富则安乡重家,安乡重家则敬上畏罪,敬上畏罪则易治也。
民贫则危乡轻家,危乡轻家则敢陵上犯禁,陵上犯禁则难治也。故治国常富,而乱国常贫。
是以善为国者,必先富民,然后治之。 翻译 大凡治理国家的方法,必须首先使百姓富裕起来。
百姓富裕就容易统治,百姓贫穷就难以统治。凭什么知道是这样的呢?百姓富裕就能安心地生活在家乡并且重视自己的产业,安心地生活在家乡并且重视自家的产业就尊敬官吏害怕犯罪,尊敬官吏害怕犯罪就容易统治。
百姓贫穷就不安心生活在家乡,并且轻视自家的产业,就敢于冒犯官吏违犯法令,冒犯官吏违犯法令就难以统治了。所以太平无事的国家中(百姓)长久富裕,动乱多事的国家中(百姓)长久贫穷。
因此,善于治理国家的人,必须首先使百姓富裕起来,然后(才能)统治他们。
2 《管子之术》文言文翻译是什么翻译:心在人体,处于君的地位;九窍各有功能,有如百官各有职务。
心的活动合于正道,九窍就能按常规工作;心充满了嗜欲,眼就看不见颜色,耳就听不到声音。所以说:在上位的脱离了正道,居下位的就荒怠职事。
不要代替马去跑,让它自尽其力;不要代替鸟去飞,让它充分使用其羽翼。不要先物而动,以观察事物的运动规律。
动则失掉为君的地位,静就可以自然地掌握事物运动规律了。道,离人不远而难以探其穷尽,与人共处而难以掌握。
使欲念空虚,神道就将来到心里;欲念扫除不净,神道就不肯留处。人人都想得到智慧,但不知道怎样才能获得智慧。
智慧呵,智慧呵,应把它投之海外而不可空自强求。追求智慧不如保持心的空虚。
圣人就是无所追求的,所以能够做到“虚”。虚无无形叫作道,化育万物叫作德,摆正君臣父子这类人间的关系叫作义,尊卑揖让、贵贱有别以及亲疏之间的体统叫作礼,繁简、大小的事务都使之遵守统一规范,并规定杀戮禁诛等事叫作法。
原文选段:心之在体,君之位也;九窍之有职,官之分也。心处其道。
九窍循理;嗜欲充益,目不见色,耳不闻声。故曰上离其道,下失其事。
毋代马走,使尽其力;毋代鸟飞,使弊其羽翼;毋先物动,以观其则。动则失位,静乃自得。
道,不远而难极也,与人并处而难得也。虚其欲,神将入舍;扫除不洁,神乃留处。
人皆欲智而莫索其所以智乎。智乎,智乎,投之海外无自夺,求之者不得处之者。
夫正人无求之也,故能虚无。虚无无形谓之道,化育万物谓之德,君臣父子人间之事谓之义,登降揖让、贵贱有等、亲疏之体谓之礼,简物、小未一道。
杀僇禁诛谓之法。此文出自春秋·管仲《管子·心术》扩展资料写作背景:战国与汉朝初年,人们一般都说“黄老之学”,汉初的“文景之治“就被认为是黄老之学又一次成功的政治实践。
直到曹魏以降,上流社会大搞文化沙龙,又随着政治空气的窒息,关注时政的黄老逐渐滑向了谈虚论玄,道家由“外王”转向了“内圣”,这才有了老庄并称,进入了庄子之名最显的魏晋玄学时代。对于“黄老之学”,有个不太雅致的说法,叫“君人南面之术”,相当有法家的感觉。
事实上,《老子》对法家确实产生过很大的影响,《韩非子》中就有《解老》和《喻老》两篇,是最早的《老子》注讲本,其中偏重的正是君人南面之术。这门学问还有个名字,叫做“道论”,可见它和道家的关系。
君人南面之术,顾名思义,就是教人怎么做领导,怎么搞政治的,属于古代的行为组织学作者简介:管仲(公元前723年-约公元前645年) 华夏族,名夷吾,字仲,又称敬仲,春秋时期齐国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颍上(今安徽颍上)人。管仲少时丧父,老母在堂,生活贫苦,不得不过早地挑起62616964757a686964616fe59b9ee7ad9431333431353963家庭重担,为维持生计,与鲍叔牙合伙经商后从军,到齐国,几经曲折,经鲍叔牙力荐,为齐国上卿(即丞相),被称为“春秋第一相”,辅佐齐桓公成为春秋时期的第一霸主,所以又说“管夷吾举于士”。
管仲的言论见于《国语 齐语》,另有《管子》一书传世。
3 选自《管子》的《富民》文言文翻译、文言文原文 凡治国之道,必先富民。
民富则易治也,民贫则难治也。奚以知其然也?民富则安乡重家,安乡重家则敬上畏罪,敬上畏罪则易治也。
民贫则危乡轻家,危乡轻家则敢凌上犯禁,凌上犯禁则难治也。故治国常富,而乱国常贫。
是以善为国者,必先富民,然后治之。译文 大凡治国的道理,一定要先使人民富裕,人民富裕就容易治理,人民贫穷就难以治理。
何以知其然?人民富裕就安于乡居而爱惜家园,安乡爱家就恭敬君上而畏惧刑罪,敬上畏罪就容易治理了。人民贫穷就不安于乡居而轻视家园,不安于乡居而轻家就敢于对抗君上而违犯禁令,抗上犯禁就难以治理了。
所以,治理得好的国家往往是富的,乱国必然是穷的。因此,善于主持国家的君主,一定要先使人民富裕起来,然后再加以治理。
4 选自《管子》的《富民》文言文翻译、文言文
原文
凡治国之道,必先富民。民富则易治也,民贫则难治也。奚以知其然也?民富则安乡重家,安乡重家则敬上畏罪,敬上畏罪则易治也。民贫则危乡轻家,危乡轻家则敢凌上犯禁,凌上犯禁则难治也。故治国常富,而乱国常贫。是以善为国者,必先富民,然后治之。
译文
大凡治国的道理,一定要先使人民富裕,人民富裕就容易治理,人民贫穷就难以治理。何以知其然?人民富裕就安于乡居而爱惜家园,安乡爱家就恭敬君上而畏惧刑罪,敬上畏罪就容易治理了。人民贫穷就不安于乡居而轻视家园,不安于乡居而轻家就敢于对抗君上而违犯禁令,抗上犯禁就难以治理了。所以,治理得好的国家往往是富的,乱国必然是穷的。因此,善于主持国家的君主,一定要先使人民富裕起来,然后再加以治理。
5 管子里修身养性的文言文40字带翻译《管子》论修身养性 《管子》认为,“人者,身之本。”
那么何以“为身”?《管子》说:“道血气,以求长年、长心、长德,此为身也。”“道血气”就是自我修身养性,这是“为身”的方法。
而目的却是“长年”,即延年益寿:“长心”即增长智慧;“长德”即提高道德水平。《管子·权修》还说:“有身不治,奚待于人;有人不治,奚待于家;有家不治,奚待于乡;有乡不治,奚待于国;有国不治,奚待于天下……身者,治之本也”。
如果世上的人们都自觉地修身养性,一切行为都顺乎规范,那么,天下大治唾手可得。君主更应该成为修身的楷模。
修身养性,才能养成良好的品德与风范。 《管子》中有四篇专门讲修身养性,这就是《心术》上下、《白心》和《内业》。
文章中反复论述“道”、“精”、“气”、“神”、“性”等概念,论述“心”的功能。“心术”,意即心的功能;“白心”,即纯洁心灵。
“内业”与“心术”相通,“内”即“心”,“业”即“术”。因此,《管子》讲的这些玄妙道理就是“内心修养术”。
因此,《心术》上开宗明义说:“心之在体,君之位也;九空之有职,官之分也。心处其道,九窍循理。
嗜欲充盈,目不见色,耳不闻声。故曰:上离其道,不失其事,毋代马走,使尽其力;毋代鸟飞,使弊其羽翼;毋先物动,以观其则。
动则失位,静乃自得。” 意思是说,心在人体,处于君的地位;九窍各有功能,有如百官的各有职责。
心的活动合于正道,九窍就能按常规工作。心充满了嗜欲奢望,眼就看不见颜色,耳就听不到声音。
所以说:在上位的脱离了正道,居下位的就荒怠职事。不要代替马去跑,让它自尽其力;不要代替鸟去飞,让它充分使用其羽翼。
不要先物而动,以观察事物的运动规律。动则失掉为君的地位,静就可以自然地掌握事物的运动规律了。
《管子》认为,通过内心的修养应该达到理想的境界。 善心——“凡道无所,善心安爱。”
定心——“定心在中,耳目聪明,四枝坚固,可以为精舍。” 治心——“得一之理,治心在于中,治言出于口,治事加于人。
然则天下治矣。” 全心——“全心在中,不可蔽匿,和(知)于形容,见于肤色。”
“心全于中,形全于外,不逢天灾,不遇人害。” 大心——“大心而敢,宽气而广,其形安而不移。
能守一而弃万苛,见利不诱,见害不惧。宽舒而仁,独乐其身,是谓云气意行似天。”
(《管子·内业》) “心”是“精之所舍而知之所生”的器官。以上是“得道之人”的心理状态,达到以上各种修养标准,就算是做到了“敬除其舍,精将自来”,而不至再发生“馆不辟除,则贵人不舍”的毛病。
怎样才能把“心”修养到理想的境界,《管子》提出了四种方法。 一曰正静。
“正”指“四体”言,“静”指“血气”言。《管子·内业》说:“四体既正,血气既静,一意专心。
耳目不肖,虽远若近。”四体都能端正,血气都能平静,一意专心,耳目不受外界的迷惑,这样,对于遥远事物的了解就像对于近旁的事物一样。
思索产生智慧,懈怠疏忽产生忧患,残暴骄傲产生怨恨,忧郁产生疾病,疾病困迫乃导致死亡。一个人思虑过度而不休息,就会内生困窘,外受胁迫,如不早想办法,生命就离开他的躯体。
又说:“形不正,德不来;中不静,心不治。正形摄德,天仁地义,则*然而自至神明之极,照乎知万物,中守不忒,不以物乱官,不以官乱心,是谓中得。”
外形不端正的人,是因为德没有养成,内里不虚静的人,是因为心没有治好。端正外形,修饰内德,如天之仁,如地之义,那就将渐渐达到神明的境界,明乇地认识万物。
内心守静而不生差错,不让外物扰乱五官,不让五官扰乱内心,这就叫做“中有所得”。 《管子》认为,人如果能进到正和静的境界,身体也就盘韧而骨强,进而能顶天立地,目视如同清水,观察如同日月。
只要不失掉这正静,其德行将与日俱新,而且能启蒙知天下事物,以至四方极远的地域。内里有一个完整周全的心是不可能掩蔽的,这将表现在形体容貌上,也能在颜色上看得出来。
善气迎人,相亲如同兄弟;恶缺陷迎人,相害如同刀兵。这种不用自己说出来的语言,比打雷击鼓还响亮震耳。
这完整周全的心的形体,比日月还更光亮,体察事情比父母了解子女还更透彻。达到正与静的境界,圣人裁定事物,不受事物所支配。
保持心安,国也安定;保持心治,国也治理。治理在于内心,安定也在于内心。
内里有一个治理好的心,口里摩拳擦掌就会是“治言”,加于民众的就会是“治事”,因而事业振兴而人民顺服,百姓就算治理好了。就能达到“一言得而天下服,一言定而天下听”的境界。
二曰平正。平正就是和来中正。
它的对立而是“喜怒忧患”。《管子·内业》篇说:“凡人之生也,必以平正,所以失之,必以喜怒忧患。
是故止怒莫若诗,去忧莫若乐,节乐莫若礼,守礼莫若敬,守敬莫若静。内静外敬,性将大定”。
意思是说;人的生命,一定要依靠平和中正。 生命有失,一定是由于喜怒忧患,可以说,罅仇怒,什么都比不上诗歌,消除忧闷,什么都比不上音乐,节制享乐,什么都比不上守礼,遵守礼仪,什么都比不上保持敬慎,保持敬慎,什。
作品:《管子》
简介
《管子》,并非管仲所撰,主要是战国时期齐国稷下学者的著作汇集,也包括战国到汉初各学派的零散著作。书中也有《牧民》、《形势》、《大匡》等篇章反映了管仲的事迹与思想。据西汉刘向编辑叙录记载,《管子》共有五百六十四篇,除去重复的四百八十篇(数字有误),实际是八十六篇。现存《管子》七十六篇,另有十篇亡佚,只有目录而无内容。就现存的《管子》内容来看,其中包括了法家、道家、阴阳家、兵家以及儒家的思想资料。
管仲(—前645),名夷吾,字仲,春秋时期政治家、思想家。
牧民
国有四维,一维绝则倾 ①,二维绝则危,三维绝则覆,四维绝则灭。倾可正也,危可安也,覆可起也,灭不可复措也 ②。何谓四维一曰礼,二曰义,三曰廉,四曰耻。礼不逾节 ③,义不自进,廉不蔽恶,耻不从枉 ④。故不逾节则上位安,不自进 无巧诈,不蔽恶则行自全,不从枉则邪事不生。
政之所行 ⑤,在顺民心;政之所废,在逆民心。民恶忧劳,我逸乐之 ⑥;民恶贫贱,我富贵之;民恶危坠,我存安之;民恶灭绝,我生育之。能逸乐之, 为之忧劳;能富贵之, 为之贫贱;能存安之, 为之危坠;能生育之, 为之灭绝。故刑罚不足以畏其意,杀戮不足以服其心。故刑罚繁而意不恐,则令不行矣;杀戮众而心不服,则上位危矣。故从其四欲,则远者自亲;行其四恶,则近者叛之。故知予之为取者,政之宝也。
……
以家为乡 ⑦,乡不可为也;以乡为国,国不可为也;以国为天下,天下不可为也。以家为家,以乡为乡,以国为国,以天下为天下。毋曰不同姓,远者不听;毋曰不同乡,远者不行;毋曰不同国,远者不从。如地如天,何私何亲如月如日,唯君之节 ⑧!
御民之辔 ⑨,在上之所贵;导民之门 ⑩,在上之所先;召民之路,在上之所好恶。故君求之则臣得之,君嗜之则臣食之,君好之则臣服之,君恶之则臣匿之。毋蔽汝恶,毋异汝度,贤者将不汝助。言室满室,言堂满堂,是谓圣王。
城郭沟渠,不足以固守;兵甲强力,不足以应敌;博地多财,不足以有众。唯有道者,能备患于未形也,故祸不萌。
天下不患无臣,患无君以使之;天下不患无财,患无人以分之。故知时者可立以为长,无私者可置以为政,审于时而察于用,而能备官者,可奉以为君也。缓者后于事,吝于财者失所亲,信小人者失士。
注释
①维:准则。绝:断绝。 ②措:安置,确立。 ③节:规矩等级。 ④枉:邪曲、不正。 ⑤行:推行。 ⑥逸:安乐。 ⑦以家为乡:用治家的方法来治乡。为:治理。 ⑧节:节操、气度。 ⑨辔(pèi):缰绳,比喻对百姓的引导。 ⑩门:途径。 蔽:遮掩。 异:改变;汝:你,指君主。
译文
国家的生存有着四个准则,如果缺少其中之一,那么它就会倾斜、不安;如果缺少其中的两个,那么它就危险了;假如缺少其中的三个,那么它将会被颠覆;如果四者均不具备,那么国家也就灭亡了。倾斜了,可以扶正它;危险了,可以去挽救它;颠覆了可以重新建立起来。然而,一旦灭亡了,就没有任何办法去收拾它。究竟是哪四个准则呢一是礼,二是义,三是廉,四是耻。有了礼,人们就不会超出应该遵守的规范;有了义,人们就不会四处钻营以进身;有了廉,人们也就不会掩饰自己的过错;有了耻,人们也就不会趋从坏人。如果所有的人都在应守的规范之内行事,那么统治者的地位也就安定了;所有的人都不四处钻营以进身,那么人们也就不会巧谋欺诈了;不去掩饰自己的过错,他的行为自然也就端正了;不趋从坏人,那么邪乱的事情也就不会发生了。
政令之所以能够推行下去,在于它顺应民心;政令之所以废弛,则在于它违背民心。百姓是不喜欢忧劳的,那么我们便让他们安乐;百姓是不喜欢贫贱的,那么我们就让他们富贵;百姓是不喜欢危难的,那么我们就让他们安定;百姓是害怕家族灭绝的,我们就让他们生育繁息。因为我们能够让百姓安乐,他们就可以为我们承受忧劳;我们能够使百姓富贵,他们就可以心甘情愿地为我们而受贫贱;我们能够使百姓生育繁息,他们也就会不惜为我们而牺牲了。单单依靠刑罚,是不足以使百姓真正害怕的,而仅仅依靠杀戮也是无法使百姓心悦诚服的。当刑罚繁重而人心却并不以之为惧的时候,政令也就无法推行了;当杀戮众多而却无法服众的时候,君主的地位也就危险了。因而,只有当我们满足了百姓上述四种需要的时候,原本疏远我们的也自然会与我们亲近起来;相反,若是强迫推行上面四种老百姓所厌恶的事情,那么,即便是原先亲近我们的,也会叛离我们。由此可见,“给予便是取得”这个原则,是治国的法宝。
……
以治家的方式来治理乡,那么肯定是治理不好乡的;以治乡的方式去治理国家,同样国家也是不能治好的;以治国的方式去治天下,显然天下也不能治好的。所以,应当以治家的方式治家,以治乡的方式治乡,以治国的方式治国,以治天下的方式治天下。不要因为不是同姓,就不听取外姓人的意见;不要因为不是同乡,就不采纳外乡人的主张;不要因为不是一个国家的,就不去听从他的建议。应当像天地那样,无任何私心地对待一切;像日月那样,无私地普照一切,这才称得上是真正的君主气度。
驾驭百姓,关键是要看君主重视什么;引导百姓,主要是看君主提倡什么;号召百姓,则关键在于君主的好恶是什么。因此,若是君主想要追求的东西,臣下总是会尽力去得到;君主想要吃的东西,臣下总会尽力去尝试;君主喜欢的事情,臣下也就会尽力去实行;君主所厌恶的东西,臣下也就会极力去回避。因此,作为一个君主,不要去掩饰你的过错,不要擅改你的法度,否则,贤人是无法帮助你的。在室内讲话,就要让全室的人都能够知道;在堂上讲话,则要让全堂的人都知道,这样才称得上是圣王。
仅仅依靠城郭沟渠之类不足以固守;而仅仅有强大的武力、装备,也同样不足以御敌;而地大财多,也不一定能够拥有民众的信任。只有有道的君主,才能够防患于未然,避免灾祸的萌发。
世界上不怕没有能臣,怕的是没有君主去好好地使用他们;世界上不怕没有财货,只怕没有人能够去好好地管理它们。因此,通晓天时的,可以让他们来做官长;没有私心的,可以让他们来做官吏;而既通天时,又善于用财,能任用官吏的人,则应当被奉为君主。处理事情迟钝的人,总是比事情慢半拍;吝于财物的人,总是无人亲近;而偏信小人的人,总是失去贤能的人。
形势
山高而不崩,则祈羊至矣 ①;渊深而不涸,则沉玉极矣 ②。天不变其常,地不易其则 ③,春秋冬夏不更其节,古今一也。蛟龙得水而神可立也,虎豹得幽而威可载也 ④,风雨无向而怨怒不及也。贵有以行令,贱有以忘卑,寿夭贫富无徒归也。
衔命者 ⑤,君之尊也;受辞者 ⑥,名之运也。上无事, 自试;抱蜀不言 ⑦,而庙堂既修。鸿鹄锵锵,唯民歌之;济济多士,殷民化之,纣之失也。飞蓬之问 ⑧,不在所宾 ⑨;燕雀之集,道行不顾。牺牷圭璧,不足以飨鬼神;主功有素 ⑩,宝币奚为羿之道,非射也;造父之术,非驭也;奚仲之巧 ⑬,非斫削也。召远者使无为焉,亲近者言无事焉,唯夜行者独有之也 ⑮。
……
必得之事,不足赖也;必诺之言,不足信也。小谨者不大立,飺食者不肥体 ⑯。有无弃之言者,必参于天地也。坠岸三仞 ⑰,人之所大难也,而猿猱饮焉 ⑱。故曰,伐矜好专 ⑲,举事之祸也。不行其野,不违其马 ⑳。能予而无取者,天地之配也 ㉑。
道之所言者一也 ㉒,而用之者异。有闻道而好为家者 ㉓,一家之人也;有闻道而好为乡者,一乡之人也;有闻道而好为国者,一国之人也;有闻道而好为天下者,天下之人也;有闻道而好定万物者,天地之配也。
生栋覆屋 ㉔,怨怒不及。弱子下瓦 ㉕,慈母操箠 ㉖。天道之极,远者自亲;人事之起,近亲造怨。万物之于人也,无私近也,无私远也。巧者有余,而拙者不足。其功顺天者天助之,其功逆天者天违之 ㉗。天之所助,虽小必大;天之所违,虽成必败。顺天者有其功,逆天者怀其凶,不可复振也 ㉘。
日月不明,天不易也;山高而不见,地不易也。言而不可复者,君不言也;行而不可再者,君不行也。凡言而不可复,行而不可再者,有国者之大禁也。
注释
①祈羊:向神灵祈祷时所用的羊。 ②沉玉:投入水中祭神的玉石。 ③则:规律,准则。 ④载:通“戴”,保持。 ⑤衔命:奉命。 ⑥受辞:接受指示。 ⑦蜀:祠器、祭器,喻道。 ⑧飞蓬:比喻没有根据的言论。 ⑨宾:听从。 ⑩素:平素。 羿:后羿,传说为远古时代射箭能手。 造父:我国周代驾车驯马能手。 ⑬奚仲:传说中我国古代造车巧匠。 斫(zhuó):砍。 ⑮夜行:内心认真行道。 ⑯飺(zǐ):同“訾”,挑食。 ⑰仞:古代长度单位,七尺为一仞。 ⑱猱(náo):猿类。猿猱,即猿猴。 ⑲伐矜:骄傲自大;好专:独断专行。 ⑳违:丢弃。 ㉑配:匹配,媲美。 ㉒一:一致,同一。 ㉓为家:治家。 ㉔生栋:用新伐而未干的木材做栋梁。 ㉕弱子:小孩子。 ㉖箠(chuí):同“棰”,木棍。 ㉗违:离开。 ㉘振:救。
译文
山高而不崩颓,就会有人来烹羊设祭;水深而不枯竭,就会有人来投玉求神。天不改变它的常规,地也不改变它的法则,春秋夏冬四季也不改变它的节令,这从古到今都是一样的。一旦蛟龙得水,便可以树立神灵;而虎豹一旦回到了深山幽谷,即可以保持其威力;风雨若是没有一定的方向,也就没有人会埋怨于它。位高者发号施令,位低者忘其卑贱,长寿、短命、贫穷、富有等等,这一切都不是无因而至、凭空而来的。
臣下之所以能够奉行命令,乃是由于君主地位的尊严;臣下之所以能够接受指示,当然也是由于君臣名分的作用。君主无为而治,人民就会去做自己应当做的事情;手里拿着祭器,尊崇天道,即便不去说话,朝政也会普遍修明。天鹅发出动听的声音,人们就会齐声赞美它;西周人才济济,殷的遗民被感化,这是纣失败的原因所在。对于那些没有任何根据的议论,就不必听从;对于燕雀聚集之类小事,有道者不必在意。用牛羊玉器来供奉鬼神,但是,并不一定能够得到鬼神的保佑;若君主的功业有着坚实的基础,又何必用珍贵的祭品来献祭呢后羿可谓是神射手,但他射箭的功夫,并不是在射箭的表面动作;造父驾车的技术天下无双,但是他驾车的技术,也并不是在于驾车的表面动作;奚仲的砍削本领很高,但他的技巧也并不是在木材的砍削上。要想招徕远方的人,单单依靠使者是没有用的;而要亲近国内的人,靠说空话也是无济于事的。因此,对于君主而言,要想取得治国的功效,就必须在内心里切实地行道。
……
不应得而求必得的事情是靠不住的;不应承诺而却完全承诺了的话,也是信不得的。谨小慎微未必能成大事,比如挑食就不可能使身体胖起来。如果能够不放弃以上这些格言的话,那么就能够与天地相媲美了。让一个人从三仞高的崖岸上跳下来,是一件很难做到的事情,但是猴子却可以毫不在乎地从上面跳下来喝水。所以说,骄傲自大,独断专行,不听他人意见,这是行事的祸患。虽然暂时可能不到野外去,但是,不能因为这样而将马弃之不顾,不去喂养它。如果能够做到只给人们好处,只管付出而不求人们的回报,不向人们索取报酬的话,那么,就可以同天地一样伟大了。
“道”就其原则而言是一致,但是,在具体的运用过程中会有各种不同的表现。比方说,有的人懂得道之后,知道了如何管理好家庭,那么他就是治家的人才;而有的人懂得道之后,知道如何去治理好一个乡,那么他便是治乡的人才;有的人懂得道之后,知道如何去治理好一个国家,那他便是治国的人才;同样,也有的人懂得道之后知道如何去治理好天下,那他便是治天下的人才;而有的人懂得道之后,知道如何才能使万物各得其所,各行其是,那他便是与天地一样的伟大了。
用刚刚砍伐下来的木材做屋柱而房子倒塌了,谁也不会去埋怨木材;小孩子如果把房子上的瓦拆下来,连慈母也会用棍子去打他。如果顺天道而行,那么远方的人也会来亲近;反之,如果以人事去干涉、破坏天道,那么即便是亲近的人也会怨恨的。万物之于人,是没有远近亲疏之别的。高明的人用起来绰绰有余,而愚笨的人则觉不足。顺天而行的,天也会帮助其成功;违天而行的,天也会弃他而去,而终究招致灾祸。若得天的帮助,弱小的也会变得强大;失去天的帮助,即便是成功了也会变为失败。顺天而行之人,就可以得到成功,而违天而行之人,则将会有灾祸,而且,这种灾祸是无可挽救的。
日月有不明的时候,但天是不会改变的;山高有看不见的时候,但地是不会改变的。那种没有信义的话只能偶尔说一次而不可再说,君主就不应该去说;那种不讲信义的事只能偶尔做一次而不可再做,君主不应该去做。凡是那些不可重复的言论,那些不可重复的事情,都是君主的最大禁忌。
内容包含道、名、法等家思想、以及天文、历数、舆地、经济和家业等知识。道家思想之属,如《心术》、《白心》、《内业》、《水地》;农家思想之属,如《度地》、《地员》等;法家思想之属,如《明法》、《任法》、《君臣》等;阴阳家思想之属,如《四时》、《幼官》等。政治上,主张赢得民心;法制上,认为前提是解决民众的衣食住行;哲学上,继承道家关于“气”的学说;经济上,论述生产、分配、交易、消费和财政方面的问题;农业上,记述水利、土壤等方面的知识。此书杂采各家学说,思想庞杂,事物繁多,而且范围广泛。
本文2023-08-07 23:06:33发表“古籍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yizhai.net/article/4635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