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子牙》可能会给我们讲述一个什么故事?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08-07浏览:1收藏

《姜子牙》可能会给我们讲述一个什么故事?,第1张

2020年国庆中秋双节期间,《姜子牙》公映,这部屡上热搜的动画**终于与观众见面。

首映日突破3亿票房,创造国产动画单日票房纪录,上映36小时,票房成绩5亿,位列国庆档票房榜榜首,票房成绩持续升高。

从假期表现趋势不难看出,《姜子牙》又将成为爆款;这也预示着“封神宇宙”真的可能成为国产动画的票房标杆。

那么《姜子牙》到底讲了一个怎样的故事?

故事梗概非常简单,姜子牙奉师尊之命诛杀九尾,九尾体内还有一个无辜的孩子,为了救孩子姜子牙选择被放逐,每日用直钩(其实是把钥匙)钓着鱼平息执念。再次见到女孩后,姜子牙与她一同踏上旅程,找寻答案,最终大彻大悟,斩断锁链。嗯,就这么简单一个故事。

**借九尾之口,问出了一个问题:你确定要为拯救苍生,而杀一个孩子吗?这个问题其实是老套套了。《姜子牙》**的开篇便是封神大战的尾声。姜子牙手持打神鞭面对九尾妖狐,此战之胜已无悬念,“杀了她!”众人在催促姜子牙的最后一击,此时,姜子牙却在九尾妖狐的幻术中看到了她怀中包裹着一个姑娘,缓缓睁开双眼……

妖狐说姜子牙不明真相,而迟疑的姜子牙在众人的劝说下还是用打神鞭斩掉了狐妖王的肉身,封神大战自此终结。因为在斩杀九尾妖狐的过程中优柔寡断,姜子牙被贬到北海反思修行,一同跟随的还有两个萌物——申公豹和四不像。在修行的途中,一次偶然,姜子牙遇到了换取去往幽都山地图的小妖狐小九,看到小九,姜子牙便意识到这是当时斩杀九尾妖狐时看到的那张脸。

可以说,小九和哪吒一样背负着命运的枷锁,但却活得天真,相信“战死沙场思念亲人不能回家便冤魂不散”的传说,想见到自己的亲人,甚至寄希望于来世。为了寻求真相,姜子牙和四不像陪小九一同前往幽都山,一路经过许多山川险阻,还看见了不少亡灵风骨……,而一路之上,姜子牙也渐渐得知了封神之战的真相:而师尊利用狐妖王族想封神的贪念,诱骗她们和人界大战,使得人间历经战火的洗礼,生灵涂炭、赤地千里,狐妖一族也惨被灭族。

小九本是一个被送嫁纣王的普通的女孩子,因为被九尾妖狐附身,便成了祸国殃民的苏妲己。而小九被师尊套上命运锁,和九尾狐妖同生共死,可怜小九,本是一个平凡的女人,却因为师尊的野心和狐妖的贪心而成为牺牲品。

为了更大的利益是否要牺牲小九这样无辜的生命?

姜子牙不惜一切代价,斩断小九的“命运锁”,最后斩断天梯,喊出和哪吒“我命由我不由天”一样的豪言壮语:“愿这天再无不公!”不得不说,《姜子牙》的立意比《哪吒之魔童降世》还是要高的,但不同于哪吒满是诙谐和幽默,《姜子牙》显得更加严肃,救天下苍生的命题相比哪吒对自我命运的救赎要大得多。影片中申公豹为了报答姜子牙的恩情,私自下凡守护。这也是难得一见的申公豹正面的描写。

可以说,神打着“保护苍生、维护平衡”的旗号导演了一场人妖大战,最终两败俱伤,神却坐收渔利。

为了更好了解该剧,有必要了解一下这部**里的冷知识吧。

1、姜子牙和申公豹

这俩在原著里,表面上是师兄弟,实际上是对手,而且之前的影视作品也一直都是这样的人设。没想到在这部**里颠覆了,俩人成了一对好基友。最后申童鞋还被姜童鞋的坚持感动,不惜以身卫道,为姜童鞋争取时间被九尾狐杀死

 2、九尾狐

原著里只是一只在轩辕坟里修行的妖怪,听女娲娘娘的号令。论级别和顶级妖怪差得远,没想到在这里被升级了好多,作为反派终极Boss出现。仔细想想,也没办法。封神演义本身就没有真正意义的反派对,原著只是一场天庭公务员的招聘大会。把九尾狐升级,也是可以理解的。

漫威的**不也是这样的?比如雷神本身是很强的,没想到在**里戏份还不如钢铁侠、美国队的多。一切为了剧情需要。

 3、玉虚宫

相比九尾狐,玉虚宫似乎更像是一个隐藏在幕后的大反派,这个设定挺大胆。要知道原著里玉虚宫绝对是正派的代表,在这里却被包装成阴谋大佬。。。九尾狐只是他的一个棋子。

总之, 《姜子牙》给我们讲了一个新故事,我们对新的故事,当然是要用新的眼光和视角去看待了,不然不如再回去看看《封神榜》好了。在笔者看来,《姜子牙》剧情有想法、有高度,命题宏大,但情节设定也不乏俗套,但故事情节感觉没有大胆设置与突破。

姜太公在历史上生活了多少年?据说姜子牙72岁的时候,在渭河边的盘溪遇到了姬昌。此后,他成为姬昌的座上宾,协助姬昌和姬发建立周朝。周朝建立后,姜子牙被封,周武王死后辅佐周成王和周康王。这样一来,姜子牙岂不是多活了几十年?那么他的年龄至少应该有一百岁了。

史书记载姜子牙死于康王六年。同时史书记载,太公死了一百多岁,其子陆。虽然史书没有明确姜子牙的年龄,但根据夏商周断代工程的年表,姜子牙去世的周康王六年是公元前1015年,而姜子牙大约出生于公元前1128年,姜子牙的真实年龄至少是113岁。

除上述结论外,相传姜子牙卒于周都城濠江,享年139岁。

更奇特的是,姜子牙死后,到处都出现了姜太公的坟墓。古籍《大清一统志西安府古迹》,《礼记檀弓》等。都记载了姜太公的墓葬在不同的地方,如枫泾、濠泾、咸阳。

总体来看,姜太公墓有五座,分别位于沣京、濠京、咸阳、卫辉和齐国故都临淄。

记载:太公封于一座营山,碧和五世改葬于周。这意味着姜太公最终葬于枫泾,即枫泾台公墓。

记载:太墓地在咸阳县城东北。此外,卷《礼记檀弓》卷91《大清一统志西安府古迹》中记载:咸阳以北,毕塬之上,墓在燕,周公、太公墓也在。今天,在咸阳市周陵镇周文王和周武王墓以东500米处,有一座高8米的小墓。墓碑上刻有“齐太公”三个大字,是清乾隆四十八年陕西巡抚毕沅题写的。

《陕西通志》晋代葛洪:蒋公,又名,封于齐国。他死了一百多岁,葬了浩敬,陪了王文的墓。这是好景台公墓。

叫卫辉城西太公镇卢村。一座古墓前有一块写着周葬地的墓碑,却是清康熙年间一位知府所立。

在齐国故都临淄,据说这里有一座的衣冠冢,但根据出土的文物来看,这座墓建于汉代。

估计姜太公在古代太出名了。毕竟他是很多帝王崇拜的人物。即使有更多的坟墓,这也不足为奇。

夏周是指古代历史上的三个朝代。这三个朝代的开始是大禹治水。因为大禹做出了卓越的贡献,为世界开辟了一个干旱的时代,舜帝不得不让位于大禹,于是大禹当了皇帝。禹死后,他的儿子没有继承王位,他的皇位被夺走,开始了夏朝的统治。后来,夏柒死后,他的儿子不知道如何维护自己的政治权利,夏朝被后羿夺走了。后来是商汤开创了商朝。过了很长时间,武王开始统治,最后武王姬昌建立了周朝。

三个朝代都过去了。相传姜子牙72岁时,在渭河畔的盘溪钓鱼,遇到了求贤若渴的周文王。他被封为“太师”(武官的名字),称“太公王”,俗称太公,被周武王尊称为“太傅”。姜子牙帮助武王建立了周朝,是齐国的缔造者,周文王是商人,武王周珂的首席智囊,最高军事统帅,西周开国元勋,齐国文化的创始人,是中国古代影响深远的杰出军事家、军事家、政治家。

古籍记载都认可他的历史地位,包括儒、法、军、政在内的百家争鸣,都把他作为家族人物来追求,尊称为“百家之主”。自古以来,大禹治水为民是一个经典的故事,但是他三次不进家门。大禹治水之后,就成了百姓心中的王者形象,所以当时的舜帝也很大方的把天下皇帝的位置让给了大禹。大禹当了皇后,把天下分为九州,然后大禹在九州建了九个大锅,意思是城镇和城市。

姜子牙出生的时候,家境已经在走下坡路了,所以年轻的时候姜子牙做过宰牛卖肉的屠夫,也开过酒店卖过酒,无草制砖。不过姜子牙人也不短浅。无论宰牛还是经商,他们总是孜孜不倦地研究天文地理和军事谋略,研究治国安邦之道。他们希望有一天能为国家施展才华,但直到70岁,他们仍然无事可做,住在家里。其实纣王年轻的时候实力还是很强的,而当时的商朝也是历史上的大国,所以姜子牙能够取得商朝的胜利,一方面是因为他的谋略和才能,另一方面也是因为纣王整天痴迷于妲己取乐,最终导致商朝只是一个空壳,这就给了姜子牙可乘之机。后来姜子牙,尤其是姬昌,找到了哪吒等壮士,所以才能成功打败纣王。

姜子牙72岁出山。

姜子牙72岁时在渭水之滨的磻溪垂钓,遇到了求贤若渴的周文王,被封为“太师”。

姜子牙辅佐武王伐纣建立了周朝,是齐国的缔造者,周文王倾商,武王克纣的首席智囊、最高军事统帅与西周的开国元勋,齐文化的创始人,亦是中国古代的一位影响久远的杰出的韬略家、军事家与政治家。

历代典籍都公认姜子牙的历史地位,儒、法、兵、纵横等诸子百家皆追他为本家人物,被尊为“百家宗师”。

扩展资料:

姜子牙,亦作姜尚,是东海边之人或牧野之人 。其先祖曾做四岳之官,辅佐夏禹治理水土有大功。舜、禹时被封在吕地(今河南南阳西),所以又称吕尚。有的被封在申,姓姜。夏、商两代,申、吕有的封给旁支子孙,也有的后代沦为平民,吕尚就是其远代后裔。

吕尚本姓姜,因为以其封地之名为姓,所以叫作吕尚 。

姜子牙出世时,家境已经败落了,所以姜子牙年轻的时候干过宰牛卖肉的屠夫,也开过酒店卖过酒,聊补无米之炊。但姜子牙人穷志不短 ,无论宰牛也好,还是做生意也好,始终勤奋刻苦地学习天文地理、军事谋略,研究治国安邦之道,期望能有一天为国家施展才华,可是直到70岁还是一无事处,闲居在家。

姜子牙72岁时,垂钓渭水之滨磻溪(今陕西宝鸡境内),借钓鱼的机会求见姬昌 ,姬昌在出外狩猎之前,占卜一卦,卦辞说:“所得猎物非龙非螭,非虎非熊;所得乃是成就霸王之业的辅臣。

姬昌于是出猎,果然在渭河北岸遇到姜子牙,与姜子牙谈论后姬昌大喜,认为姜太公是个奇才,说:“自从我国先君太公就说:‘定有圣人来周,周会因此兴旺。’说的就是您吧?我们太公盼望您已经很久了。”

因此称姜子牙为“太公望”,二人一同乘车而归,尊为太师 。

此即为“姜太公钓鱼,愿者上钩”的来源。

参考资料:

-姜子牙

之所以出现这样的现象,主要是三个原因造成的。当然因为姜子牙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是非常神秘的,可以说由于百姓过于把姜子牙神话也让那些盗墓贼对姜子牙起了敬畏之心。还有一个因素就是姜子牙的墓位置非常神秘,很少有人能够找到姜子牙的墓。

第1个原因就是姜子牙的墓葬非常的神秘。史书上只记载姜子牙是在陕西西安死亡的,但是却并没有记载姜子牙的墓葬的准确位置。所以在此之后有很多地方都出现了姜子牙墓,但是这些墓葬其实并不是真的姜子牙的墓葬。现如今都没有明确发现姜子牙的墓葬,由于缺乏一个具体的位置,所以自然没有办法让盗墓贼感兴趣。可以说当时盗墓贼根本就连**姜子牙墓的机会都没有。

第2个原因就是姜子牙的形象过于神话。姜子牙是周朝开国元勋,同样也是帮助周武王建立周朝的主要人才。可以说他是一个非常有能力的人,后人都对姜子牙是非常崇拜的,甚至就是连之后的各代统治者和史书典籍都非常的尊重姜子牙。这些古籍上更是把姜子牙称为是兵家的鼻祖。由于姜子牙的形象过于神化,所以这些盗墓贼都不敢去**姜子牙的墓葬。

第3个原因就是姜子牙的墓葬非常的简单。在周朝进行分封的时候,其实姜子牙当时被分到了齐国。姜子牙可以说在当时是齐国的君主,虽然他是一个国家的统治者,但是他在统治齐国的时候过得非常简朴,远远不像其他几个国家统治者那样过着非常奢华的生活。从姜子牙生前的这些所作所为就可以看出,其实姜子牙并不是一个贪图享乐的人。他在即将去世的时候也要求自己的葬礼程序尽量简单,所以在姜子牙的墓葬中其实并没有很多陪葬品。而盗墓贼也知道姜子牙的墓葬没有了太多陪葬品之后也就不想去**了。

简介

姜子牙,姜姓,吕氏,名望,字子牙,飞熊,也称吕尚。商朝末年人,其始祖四岳伯夷佐大禹治水有功而被封于吕地,因此得吕氏。姜子牙出世时,家境已经败落了,所以姜子牙年轻的时候干过宰牛肉的屠夫,也开过酒店过酒,聊补无米之炊。但姜子牙人穷志不短 无论宰牛也好,还是做生意也好,始终勤奋刻苦地学习天文地理、军事谋略,研究治国安邦之道,期望能有一天为国家施展才华。姜太公是齐国的缔造者,周文王倾商武王克殷的首席谋主、最高军事统帅与西周的开国元勋,齐文化的创始人,亦是中国古代的一位影响久远的杰出的韬略家、军事家与家。历代典籍都公认他的历史地位,儒、道、法、兵、纵横诸家皆追他为本家人物,被尊为“百家宗师&uot;

记载

“昭烈武成王”姜子牙

姜太公在我国历史上是一位高寿的人,姜太公死后,返周而葬,葬于文王、武王的陵墓旁。当时周朝规定,姜太公五世之内皆返周而葬,五世之后才能葬于齐地。在唐宋以前,姜太公被历代皇帝封为武圣,唐肃宗封姜太公为武成王,宋真宗时,又封姜太公为昭烈武成王。到了元朝时期,民间对姜太公增加了一些神话传说。到明代万历年间,许仲琳创作了《封神演义》小说,从此,姜太公由人变成了神,并且为民间广为信奉。

姜太公钓鱼

姜子牙是中国古代历史上一位著名人物,同时他在道教和民间的地位也较高。他出身贵族家庭,祖先的封地叫吕,所以他又被称为吕尚。姜子牙生于宛西(今日的河南南阳西部一带),自幼聪慧。据说,他还能预测世界上将要发生的大事。

当时姜子牙所在的王朝商朝的纣王是一个残暴的人,他统治期间战争不断,为了躲避战乱,姜子牙到中国北方的辽宁隐居了40年,后来又来到西北陕西省的终南山。在那里,他经常到渭河去钓鱼,可是3年中他却一条鱼也没有钓到,而且他的鱼钩还是直的。人们都嘲笑他,他却无动于衷,所以在中国有一句成语叫姜太公钓鱼,愿者上钩。神奇的是,后来他果然钓到一条鱼,在鱼的肚子里有一本兵法书。更巧合的是,当天晚上,周王朝(公元前11世纪-8世纪)的姬昌周文王做了一个梦,梦见一位高人。第二天,他就遇到了姜子牙。姜子牙向周文王讲述了自己的身世,文王当时正为了打败敌人建立王朝而搜罗人才,所以就对他说:我的先祖太公早就寄希望于你了。因此,后人又称他为太公望,在民间一般称他为姜太公。文王给他以极高的地位,并在他的帮助下,消灭了商朝。 在以后的中国各朝代都为他建立了神庙,而道家也传说他升天成仙了。

  一、姜太公生平及其出生地之历史考证

  姜太公为炎帝神农氏54世孙,伯夷36世孙。为周文王、武王、成王、康王四代太师,齐王,妻名申姜,共有13子(丁、壬、年、奇、枋、绍、骆、铭、青、易、尚、其、佐),女邑姜封周武王妃、皇后。公元前年,殷朝庚丁八年已酉年出生于今山东省日照;公元前年戊辰年,周康王六年,卒于周首都镐京,岁寿岁。陵冢位于陕西省咸阳周陵乡,距离文王陵1公里;山东省淄博临淄姜太公祠内设有衣冠冢。

  姜太公半生寒微,择主不遇,飘游不定,但他能动心性,观察风云,等待时机,终遇明主,辅佐姬昌,修德振武,以求兴周。周武王伐纣,太公为军师,牧野大战,灭商盛周,立了首功。周初分封,姜太公被封为齐国君主,他治国有方,创建了泱泱大国,遗风犹存,累世相续,为后来的齐桓公“九合诸侯,一匡天下”,成为五霸之首而奠定了基础。

  关于姜太公的出生地,文献记载不一,主要是东海说和河内说。

  《孟子·离娄上》说:“伯夷辟纣,居北海之滨,……太公辟纣,居东海之滨……二老者,天下之大老也。”《吕氏春秋·首时》篇说:“太公望,东夷之士也。”高诱注《吕氏春秋·首时》篇说:“太公望,河内人也。”《后汉书·郡国三》注引《博物记》云:“太公吕望所出,今有东吕乡。又钓于棘津,其浦今存。”《水经注·汶水》云:“(汶水)又北过淳于县西,故夏后氏之斟灌国也。周武王以封淳于公,曰淳于国。”《水经注·齐乘》云:“莒州东百六十里有东吕乡,棘津在琅邪海曲,太公望所出。”《水经注》引太公庙碑文曰:“太公望,河内汲人。”究竟何说为确,据史籍和当代有关专家的考辨,认为东海说根据较为确凿。东吕乡当为姜太公出生地。古代吕、莒本为一字,莒为周代国名,即为现在山东省莒县。东吕乡、东吕里在莒城东面,今属山东省日照。汉张华《博物志》明确标出:“海曲城有东吕乡东吕里,太公望所出也。”西汉的“海曲’则为现在的“日照”。今人杨伯峻对姜太公里籍作了具体的考辨。他说:“阎若璩《四书释地续》云:‘后汉琅邪国海曲县,刘昭引《博物记注》云:太公吕望所出,今有东吕乡。又钓于棘津,其浦今存。又于清河国广川县棘津城,辨其当在琅邪海曲,此城殊非。余谓海曲故城,《通典》称在莒县东,则当日太公辟纣居东海之滨即是其家。汉崔瑗、晋卢无忌立《齐太公碑》以为汲县人者,误。”(《孟子译注·离娄上》)所论有据、甚确。就是说,姜太公的出生地当今山东省东部黄海之滨的日照、莒县一带,亦正是司马迁所说的“东海上人’之义。据齐国国都,当今的山东省淄博临淄区史记记载姜太公出生地为现今日照。据姜太公分支后裔卢氏宗亲世界研究会(含韩国等国外卢氏)史记记载,姜太公出生地为山东日照。当今中国研究姜太公的最高权威之一,中国国防大学著名教授,姜太公后裔姜国柱先生,经多年研究考证,确认姜太公出生地为山东省日照。

  还需要说明的是,在四千年前,日照两城镇(距区十八公里),是亚洲最大的城。这是美国考古专家组同山东大学在实地联合考察半年之久得出的结论。作为一代伟人姜太公出生在这样的文化发达地区,应更合乎情理。经综合考证认为,姜太公出生地应为山东省日照。

《水经注》引太公庙碑文曰:“太公望,河内汲人。”《吕氏春秋·首时》篇说:“太公望,河内人也。”《史记》齐太公世家》:“太公望吕沿者,东海上人。”卫辉在以前属河内郡,年以前叫汲县。卫辉附近有“东海”这个地名,有碑文为证。 西晋汲郡出土的<竹书纪年>专载姜太公为&uot;魏之汲邑人&uot;(卫辉太公泉镇吕村)

二、姜太公的历史地位

  姜太公一生坎坷多磨而又轰轰烈烈、神秘莫测,确实称得上是奇人、奇事、奇男子。综观太公一生的建树,无论从军事、、经济思想等方面,都有卓越贡献,其中尤以军事最着,所以太史公言“后世之言兵及周之阴权皆宗太公为本谋”,称得上兵家之鼻祖,军事之渊薮。

  姜太公是中国历史上一位全智全能的人物,也是中国文艺舞台上一位“高、大、全”的形象,还是中国神坛上一位居众神之上的神主。作为宗教的神仙,他是武神、智神,被奉为“太公在此,百无禁忌”的护佑神灵。

  周朝从古公亶父起,就盼望能得到一个圣人……一位武能安邦、文能治国的贤才,来辅助周国实现灭殷兴周的任务,所以名太公为“太公望”,到武王执政时,又以“师尚父”相称,尊宠权贵无以复加。文王所命太公之“师”即“太师”,是西周王朝“三公”中的最高长官,既主军,也问政。时有“天下三分,其二归周者,太公之谋计居多”之言,足见太公在周朝中的地位之重。

  姜太公是一位满腹韬略的贤臣和非凡的、军事家,一直受历代统治者崇尚,这在《诗经》等唐朝以前的许多史料及文学作品中颂文颇多。

  唐太宗即位后,外夷相侵,内患未除,政局,国家面临着百乱待治,百废待兴的情况,为了达到“安人理国”的目的,便自称他是姜太公的化身,便在磻溪建立太公庙,他用这一举动告诉人们,他要象周文王访贤并重用姜太公那样的贤臣良将,他后来果然得到了一大批治世理国的人才,终于实现了“贞观之治”。唐玄宗为求国内安宁,需要像姜太公那样披肝沥胆,呕心沥血,忠贞不二的勤勉事主的人才,便于开元十九年(公元年)敕令天下诸州各建一所太公庙。并要求以张良配享,在春秋仲秋月上戊日祭祀。每当发兵出师或各将领及文武举人应诏,都要先去太公庙拜谒。开元二十七年(公元年)追谥姜太公为“武成王”,成为中华民族“武”圣人。宋神宗熙宁五年(公元年)为抵御外冠入侵,下令要求各军事将领必读《太公兵法》。司马迁在《史记》中说:“周西伯昌之脱羑里,与吕尚阴谋修德以倾商政,其事多兵权与奇计,故后世之言兵及周之阴权皆宗太公为本谋,”这就确立了姜太公是中华民族创立韬略理论开山祖的地位。

  年从山东临沂银雀山汉武帝初年的墓葬发掘出的《六韬》残简,来校勘今天存世的各种《六韬》版本和本注,说明了《六韬》一书,在汉武帝以前就流行开了,否定了《六韬》是古人伪托吕尚所着的怀疑,进一步证实了姜太公在军事理论上的著述是真实的。他在军事理论方面,在、经济斗争的策略思想方面,都为子孙后代留下了不可磨灭的丰富的遗产,人们称他是兵家权谋思想的始祖是当之无愧的!

  中国古代的兵论、兵法、兵书、战策、战术等一整套的军事理论学说,就其最早发端、形成体系、构成学说来说,都始自齐国,源自太公,所以说太公为兵家宗师、齐国兵圣、中国武祖是当之无愧的。可以说,没有太公理论及其所建立的齐国兵家,则不会有如此博大精深、智谋高超、理论完整、源远流长、绵延不断、影响巨大的中国兵学理论学说。今天,我们在研究中国古代的治国方略、用兵之道时,不能不重视太公的杰出贡献、思想价值。中国古今著名的军事家孙武、鬼谷子、黄石公、诸葛亮等都学习吸收了太公《六韬》的精华,太公的文韬武略被当今世界上的、经济、管理、军事、科技等各个领域所借鉴。

  太公治国,确立了“因其俗,简其礼,通商工之业,便鱼盐之利”的治国方针,在齐国数百年的发展史上,代代相传,产生了巨大的影响,确立了齐文化的历史地位。

  太公已去世余年了,处于崇拜他的高尚人格,悼念他的丰功伟绩,以朴实的感情编造出他的很多神话故事颂他。说他曾在昆明山学道,后奉师命下山助周灭商,灭商之后又奉师命发榜封神。这在《太平御览》和《封神记》等书上逐步把他神化了。到了明代许仲琳为崇敬太公无法形容时便以神面化之编着了一部《封神演义》,把他说成是管天下所有神的神了,太公的神奇和威严,成为驱邪扶正的偶像了。这些虽然超出了历史的真实,但却反映出姜太公在人们心目中的崇高地位。

  三、姜太公思想

  吕尚(姜太公)的文治武略影响深远。他不仅是开创西周的功臣,而且辅佐文王、武王、成王、康王四朝之元老,积累了丰富的治国经验,推动了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他的思想、理论、实践博大精深。

  1、韬略鼻祖,千古武圣

  姜太公作为中国韬略鼻祖、千古武圣,其文韬武略、经国治军,理民化俗之论、之策、之术,都为后人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并为华夏民族所称颂、效法。

  “兵圣”孙武及其《孙子兵法》饮誉中外,堪称兵法之集大成者,其军事思想亦不乏借鉴太公谋略之处。举例说明:如《孙子兵法·虚实篇》有“出其所必趋,趋其所不意”之句,而以反映姜太公军事思想的《六韬》论着中《文韬·兵道》记载即有“兵胜之术,密察敌人之机而速乘其利,复疾击其不意”之句;《孙子兵法·计篇》中“将者,智、信、仁、勇、严也”与《六韬·龙韬·论将》中“将有五材十过”,“五材者,勇、智、仁、信、忠也”相近;《孙子兵法·计篇》称“兵者,国之大事也。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夫将者,国之辅也,辅国则国必强,辅隙则国必弱”,而《六韬·龙韬·论将》亦言“故兵者,国之大事,存亡之道,命在于将。将者,国之辅,先王之所重也。”等等。

  有关姜太公军事思想的著作有《六韬》、《阴符经》、《太公兵法》、《太公金匮》等,但现存甚少。其军事韬略、战争谋略、战法战术、军队建设、战争准备等思想的高明、深邃、可贵之处,就在于他的全面性、创造性、开拓性,他不是单纯地就军事而论军事,而是从哲人智能的高度,以聪明家的眼光,将与军事、治国与理军紧密地结合起来,融为一体加以论述。这就使他的军事韬略、谋略颇具全面性、深刻性、精辟性,因而为历代的哲学家、家、军事家所推重,并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六韬》作为中国古代伟大的军事著作,在宋代被列为《武经七书》之一,作为武学教本,成为武将们必读的兵书。二千多年来,《六韬》与其它“武经”一样,从先秦至现代,不断有人注释、讲解、校勘、阐扬,挖掘其思想宏旨奥义,吸取其思想精华,经久不衰,至今愈盛,充分展现了其光辉的思想价值和不朽的生命力。我们应当珍惜这份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使之在新时代更加辉煌。

  2、权谋思想

《六韬·文韬·文师》最后有一段姜太公的话:“太公曰:天下非一人之天下,乃天下人之天下也。同天下之利者则得天下。”这是太公“阴谋修德以倾商政”,灭商兴周的最大的也是最根本的权谋思想。因为,最大的权谋莫过于商朝、建立周朝,奇取和建立国家是军事谋略的根本。这一思想,除《文师》外,在《发启》、《文启》、《顺启》等篇中也都反复论述这个道理。太公被封齐,建立齐国之后,推行的根本方针也是“天下非一人之天下,乃天下人之天下也”的思想。可以看出,姜太公认为,人的本性是恶死而乐生,好德而归利,能给予人以生利的是道义,能行仁义道德者,则能使天下人归服。因此,国君应当以天下之利为利,以天下之害为害,以天下之乐为乐,以天下之生为务。只有以仁义道德为天下兴利除害,使天下人与之共利害,同生死,共忧患,共苦乐,这样便可以收揽、固结民心,使万民归心、欢心。基于这种认识,《六韬》强调国君要行仁修德,泽及百姓,不可暴民、虐民,为已而害民,。只有这样,才能与国君同舟共济,拥戴国君。本思想亦在齐国的实践中贯彻、实现了这一思想。这是其它所有军事谋略家所没有的。可见,《六韬》一书的上述内容,与姜太公的军事谋略思想相符。

  3、爱民思想

爱民之道,就是以仁义之道,修德惠民,使民和服。如太公所言:“敬其众,合其亲。敬其众则合,合其亲则喜,是谓仁义之纪。无使人夺汝威,因其明,顺其常。顺者任之以德,逆者绝之以力。敬之无疑,天下和服。”就是说,要尊重,敬爱民众,聚合宗亲,行仁举义,就会受到民众的拥护爱戴,这样使天下和服,就可以守土、固国而王天下。因此,威服天下者,不必专任武力,不可横暴百姓,而要以仁义为本,修德禁暴。这就是姜太公和《六韬》重视文韬而不轻武略,把经国与治军作为整体而论的高明之处。他治国安民用仁道,施仁政,重教化,因民俗,顺民情。这就充分表现了姜太公治政的出发点和归宿地都是为了爱民。《六韬·文韬·国务》云:“太公曰:‘利而无害,成而无败,生而无杀,与而无夺,反而无苦,喜而无怒。'”从上我们不难看出,“爱民”思想之深,在先秦军事、和诸侯君中,也只有姜太公才有如此深刻“爱民”思想。而且,也是由姜太公在齐立国之后,真正把“爱民”思想贯彻到建国的实践当中去,这就是齐国的富民政策。

  4、顺民思想

姜太公深知“民为邦本,民固国兴”的道理,有民则有国,无民则何国可言。因此,他力倡以民为本,仁政顺民的思想。顺民就是“重民”、“贵民”。如果国君、人臣和各级官吏,不以民为本,以民事为务,而敲剥、残害民众,就会使民众离心离德,离之而去,叛之而反。姜太公通过自己生活在民众中的亲自实历,不断观察,精心研究,对于民为贵、民为本的思想有深刻的认识,并树立了牢固的民本意识,所以他在出山之前和立国治国之中,都始终坚持以民为本,实行仁政,收服民心,使万民归心。对如何安静、安定天下,姜太公指出:天有其自己的运行规律,民众有其自己的日常生活事业。君主能与民众共同安生,天下就安静,民众就安定了。最好的是因民俗、顺民心进行治理,其次是宣传教化,感代民众。民众被教化、受感化,就会服从政令,所以说天道无为而能生长万物、成就万物,民众无需给予而能自己富庶,这就是对人治理天下的高尚道德,亦是无为而无所不为的根本道理所在。

  5、举贤思想

《六韬·文韬》中《上贤》、《举贤》两篇,集中表现了姜太公的重贤、上贤、选贤、举贤的圣贤治国论及其思想内容。所谓“上贤”,就是尊重、崇尚有道德、有才能的人。尊贤尚功是姜太公“国本”的主要内容之一。姜太公认为,作为君主治理国家,必须尊崇德才兼备的贤人,抑制无才无德的庸人;任用忠实诚信的人,除去奸诈虚伪的人;严禁的行为,禁止奢侈的风俗,因此,明君用人应当警惕六种坏事、七种坏人。六种坏事的危害是:“伤王之德”、“伤王之化”、“伤王之权”、“伤王之威”、“伤功劳之臣”、“伤庶人之业”。对七种坏人,绝对不可信用,即“勿使为将”、“勿与谋”、“勿近”、“勿宠”、“勿使”、“禁之”、“止之”。这就堵死了坏人干坏事、危国家、害民众的路径。 

  《六韬·文韬·上贤》云:“太公曰:‘得贤将者兵强国昌,不得贤将者,兵弱国亡。'”举贤思想,在姜太公建立齐国之后,又正式列入建国方针之一,即“举贤而上功”。

  6、六守三宝

姜太公的理财富国、富民足民的发展经济的思想主张是全面而周到、精辟而深刻的。《六韬·文韬·六守》载:太公曰:“人君有六守三宝。”六守:仁、义、忠、信、勇、谋。三宝:大农、大工、大商谓之三宝。农一其乡则谷足;工一其乡则器足,商一其乡则货足。三宝各安其处,民乃不虑。无乱其乡,无乱其族。臣无富于君,都无大于国。六守长则昌;三宝完则国安。这三宝在齐立国之后,也是列入建国方针之一,即“通商工之业,便鱼盐之利”,农工商同时发展,重点又是发展工商业,因而,后来的齐国才发展或为一个民富、国强的大国。

  姜太公在“三宝并重”“本末并利”、“上下俱足”、广开财源的基础上,提出了他的货币政策,确保财货正常流通、赋税正常缴纳,促进经济发展、场繁荣,这种开源节流的经济、货币政策,实为国家经济发展的上策。姜太公深知,农、工、商三业对国计民生的重要意义。国无农无食不稳,国无工无器不富,国无商无货不活,故要农、工、商并重,协调发展,使有业可从,衣食饱暖,器具足用,财货流通,财政充裕。姜太公的“三宝”思想,不仅是周朝经济发展的基本方针政策,而且为齐国的强大奠定了、物质基础。此发展经济的指导思想,延续至当今世界。

  7、九府圜法

  姜太公的货币政策,主要是他制定的九府圜法。所谓“九府圜法”,颜师古《注》云:“《周官》大府、玉府、内府、外府、泉府、天府、职内、职金、职币皆掌财币之官,故云九府。圜谓均而通也。”姜太公所建立的“九府圜法”,是用行政手段保证财货的均衡流通和合理出入,使钱币与布帛不断流通,聚散适宜,无积滞,无匮乏。国以之富,民以之足。

  “九府”是“掌财币之官”。查《周礼》的“九府”之职能,就在于“通货币,易有无”。

  姜太公的财政经济政策和金融管理制度,不仅为周朝的经济管理、经济监督、赋税收纳、货物保藏等建立了完整、严密的管理体系、管理制度,而且为齐国的强大,为齐桓公和管仲的“九合诸侯,一匡天下”的霸业奠定了基础。姜太公的生财之道,理财之策,即开源节流之制,是富民强国之道,为万世治国兴邦之正道,万事不易之治道,故为万世法。

  四、千秋功业,后人称赞

  姜太公的道德功业,为后人所推崇、称颂。有人把他由人变为神,列入神仙之首,说他能呼风唤雨、使神役鬼;有人把他尊为“兵家鼻祖”;齐人称他为“天齐至尊”等等。历代文人墨客、哲人智士、兵家武士,都在诗词文论、兵书战策中,抒怀,称赞有加。他们或观太公留下的历史遗迹而抒发已志,或以太公事迹为据而引申已论,颂扬其功。

  在《诗经·大明》中写道:

  牧野洋洋,檀车煌煌。驷騵彭彭,维师尚父。时维鹰扬,凉彼武王。肆伐大商,会朝清明。

  在诸多赞诗中,对姜太公一生功绩给予高度概括、评价的要算《封神演义》的作者许仲琳的《姜元帅赞》:

  六韬留下成王业,妙算玄机不可穷。

  出将入相千秋业,伐罪吊民万古功。

  运筹帷幄欺风后,燮理阴阳压老彭。

  亘古军师为第一,声名直并泰山隆。

  对姜太公一生的千秋功业,不仅诗词颂,而且经史文论,多有盛赞。

  对姜太公人们不仅重视他的著作和智能的价值,还十分尊崇他高尚的人格和不懈奋斗的精神,怀念他对正义,对文明的孜孜追求;困难,他不退却,不屈辱,不低头;饥饿,也不理会;沉沦,他不屈服;年高,他不服老,而对自己的理想、信念和追求毫不动摇。是有志不嫌年高,大器晚成“使老者奋”的典范。他永远是中华儿女的自豪和骄傲。

  在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延绵不断的中华民族传统思想文化中,齐鲁文化是主要来源,集中代表了炎黄这一思想体系的传统文明。在远古时代,炎帝、黄帝为首的两个部落,已开始结合。经过漫长的历史发展,已融合成为一个民族。在周初,代表这两个部族的两个伟大历史人物,一个是封于齐国的炎帝后裔姜太公,一个是封于鲁国的黄帝后裔周公旦。我们说,假如没有周公的文韬和姜太公的武略,作为“小邦周”是很难战胜“大国殷”的,即使是战胜了,也难以巩固,并创造出那样灿烂辉煌的周代文明。现在我们以实事求是的态度,认真研究姜太公的思想,正确评价姜太公的功业,对于深入研究探讨中华民族历史文化,尤其占其主流的齐鲁文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021年9月20日 第十期:《周易》 《周易全文》 刘震、李山、徐义华 点击观看>>

表演嘉宾:王绘春(饰 孔丘)邵兵(饰 周文王)董畅(饰 伯邑考)高爽(饰 姬发)杨瀑琳(饰 端木赐)施大生(饰 商纣王)杜玉明(饰 崇侯虎)、姬麒麟(饰 姜子牙)等。

大家都以为姜子牙是古代小说《封神榜》里的主要人物,但历史上确实存在这个人,其姓吕又叫吕尚,但人们爱称他为姜太公和姜子牙。数千年前,姜子牙离世,被下葬后,所在的陵墓一直安稳无事,时隔1000多年都没有盗墓贼去光顾,大家知道是为什么吗?

据资料显示,姜子牙大约生在公元前1156至公元前1017年,别号飞熊大将军,在商朝末期崛起,是周朝初期的知名军师,其智谋被人称之为远超诸葛亮,所以当年西周君王在姜子牙的辅佐之下发展得十分顺利。

而姜子牙也因功受封,被赐予齐地,从此成为齐国的开国君主,西周时期,周文王非常敬重姜子牙,同时封他为师尚父跟太师,而齐国在姜子牙的管理之下,举国公正严明,礼仪从简,大力扶植商业,尤其是盐业跟渔业都发展突出。因此,时间一久,齐国就越发强盛,不少外地百姓因姜子牙的为我纷纷加入齐国定居。

然而在周成王继位时,由于年纪太小,其他势力诸侯不服,最终管蔡谋反,随之淮夷举旗反周,周成王吓得差点哭出来,就求助姜太公,并且对姜太公表示:“我大周东面到海,南到穆陵、北达无隶、西到黄河,这些范围内的五等诸侯跟各地方官吏,如果有人反周,朕就允许你任意讨伐他们”。姜子牙得令,很快就带领齐国军队出去平乱了,最终齐国军队一战成名,威望更高,还把都城搬到了当时繁华的营丘。因此,姜子牙在当时可谓是家喻户晓的英雄人物,受到很多人的敬重。

姜子牙不仅在周朝受到敬重,就算到了后面的朝代,很多人跟帝王都因为他的事迹而对他敬仰。唐朝李世民称帝初期,正逢外族蛮夷侵扰国境,加上他弑兄夺位,朝廷还有内乱跟不服之声,这时李世民就对外宣称自己的姜太公的化身,是专门来拯救天下苍生的,为此这一招又招揽了不少民心,使得他的政治地位更加巩固了,而事后李世民还煞有其事地在磻溪地区建了一座姜太公庙,专门用来供奉姜子牙。

为什么姜子牙的墓葬一千年来都没有人敢去盗?

一是薄葬;

这个原因很少有人知道,关于姜子牙的死,有史料记载,姜子牙长命百岁,活到139岁才仙逝。这个年龄在古代来说可谓是非常长寿的了,特别是周朝封建时期,人人都信仰神鬼迷信,深信人死后有轮回还有极乐世界。为此对于葬礼方面也十分的重视,均以厚葬为主,据说姜子牙逝世后,举国痛哀,但是下葬时,人们却遵从了姜子牙的遗嘱,采用了十分简单的薄葬。为此,姜子牙的陵墓除了他的遗骨跟木棺材之外,一点值钱的东西都没有,所以盗墓贼们就懒得去盗掘了。

二是受人敬重;

另外根据《史记》记载,周姬昌之脱羑里,和吕尚阴谋修德以倾商政,其事多奇谋兵权,故后世之说兵及周之阴权皆宗太公为谋。此话可以说明,姜子牙在当时就已经提倡韬略理论,实属我国韬略论的第一批研究者。

姜太公还写出了一本奇书名为《六韬》,该古籍残简在1972年在山东临沂银雀山的汉武帝陵墓出土,说明在汉朝时期帝王将相们就很流行研读《六韬》。据说,后世的高人们,如鬼谷子、黄石公、诸葛孔明等都读过姜子牙的《六韬》因此受到里面内容的影响,从而对军事谋略十分的有成就。所以历代以来姜子牙的陵墓除了没值钱东西之外,还因为他的杰出贡献受人敬重,从而不会去打扰他的墓室。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