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寒湿痹简介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08-07浏览:1收藏

风寒湿痹简介,第1张

目录 1 拼音 2 英文参考 3 概述 4 风寒湿痹的病因病机 5 风寒湿痹的治疗 6 关于三痹 7 参考资料 附: 1 治疗风寒湿痹的穴位 2 治疗风寒湿痹的方剂 3 治疗风寒湿痹的中成药 4 风寒湿痹相关药物 5 古籍中的风寒湿痹 1 拼音

fēng hán shī bì

2 英文参考

windcolddampness arthralgia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

windcolddamp bi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10)]

arthralgia caused by windcolddamp pathogens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10)]

windcoldwetness bype of arthralgia [湘雅医学专业词典]

3 概述

风寒湿痹(windcolddampness arthralgia[1]、windcolddamp bi[2]、arthralgia caused by windcolddamp pathogens[2])为病证名[3]。是指行(风)痹、痛(寒)痹、著(湿)痹的合称[1][2]。见《圣济总录》卷二十。

4 风寒湿痹的病因病机

因风寒湿三气杂至,使气血郁滞所致的身重而痛,四肢拘挛,甚则走注疼痛,或手足麻木等[3]。

5 风寒湿痹的治疗

治宜祛风、散寒、利湿[3]。用三痹汤、蠲痹汤等方[3]。

6 关于三痹

三痹指行痹、痛痹、著痹三种痹证[4]。

《黄帝内经素问·痹论》:“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也。其风气胜者为行痹,寒气胜者为痛痹,湿气胜者为著痹也。”

《类证治裁·痹症》:“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痹非偏受一气。其风胜者为行痹。风行而不定,如走注之类。寒胜者为痛痹。寒凝则阳气不行,痛有定处,即痛风。湿胜者为著痹。重著不移,或肿痛,或不仁,湿从土化,痛发肌肉,即麻木也。……风胜脉必浮,寒胜脉必涩,湿胜脉必缓。三痹各有所胜,用药以胜者为主,而兼者佐之。治行痹散风为主,兼去寒利湿,参以补血,血行风自灭也,防风汤。治痛痹温寒为主,兼疏风渗湿,参以益火,辛温解凝寒也,加减五积散。治著痹利湿为主,兼去风逐寒,参以补脾补气,土强可胜湿也。川芎茯苓汤加芪、术。”

7

目录 1 拼音 2 《医略六书》卷二十六:加味二妙散 21 处方 22 制法 23 功能主治 24 加味二妙散的用法用量 25 各家论述 26 摘录 3 《中医妇科治疗学》:加味二妙散 31 处方 32 功能主治 33 加味二妙散的用法用量 34 摘录 4 《外科大成》卷二 41 组成 42 主治 43 加味二妙散的用法用量 附: 1 古籍中的加味二妙散 1 拼音

jiā wèi èr miào sǎn

2 《医略六书》卷二十六:加味二妙散

21 处方

苍术1两(炒),黄柏2两(盐水炒),龟版2两(盐水炒),萆薢2两,知母2两(盐水炒)。

22 制法

上为散。

23 功能主治

阴内生疮,脉细数者。

24 加味二妙散的用法用量

每服3钱,人中白煎汤调下。

25 各家论述

湿热内甚,浸*不化而下注阴中,故阴内生疮焉。苍术燥湿强脾以治疮,黄柏清热燥湿以存阴,知母清热壮水,萆薢利湿分清,龟版滋阴壮水,以清湿热下注之源也。人中白汤调下、使小便清利,则湿热自化,而经府清和,何阴内生疮之患哉?

26 摘录

《医略六书》卷二十六

3 《中医妇科治疗学》:加味二妙散

31 处方

黄柏2钱,苍术3钱,藿香2钱,茯苓4钱,车前子3钱,冬瓜皮4钱,莲须3钱,白芷1钱半。

32 功能主治

导湿化浊,兼以清热。主湿热带下,湿邪偏重,白带量多而稠粘,头胀胸闷,面目及四肢略显浮肿,脉濡,苔垢腻。

33 加味二妙散的用法用量

水煎服。

34 摘录

《中医妇科治疗学》

4 《外科大成》卷二 41 组成

黄柏7分,苍术1钱,归尾1钱,赤芍1钱,桃仁1钱,南星1钱,牛膝1钱,胆草1钱,黄芩5分,连翘5分,羌活5分,红花3分,木通3分,甘草3分,金银花2钱。

42 主治

膝肿初起者。

43 加味二妙散的用法用量

用水1钟,煎8分,加姜汁2匙,食前服。

古籍中的加味二妙散 《外科大成》:[卷二分治部上(痈疽)]膝部

加味二妙散治膝肿初起者。黄柏(七分)苍术归尾赤芍桃仁南星牛膝胆草(各一钱)黄芩连翘羌活(各五分)红

《类证治裁》:[卷之五]痛风历节风论治

系瘀血阻隧。趁痛散。肢节热痛者,系阴火灼筋。加味二妙散,或潜行散,用四物汤间服。周身麻痛者,系气血

《顾松园医镜》:[卷十六·数集]带下

。又叔和云∶崩中日久为白带漏下,当脾肾兼补。加味二妙散苍术白术〔燥湿。〕黄柏黄芩〔清热。〕茯苓〔消

《类证治裁》:[卷之五痛风历节风论治]附方

(各二钱)乳没(各一钱)为末,酒下二钱。〔阴火〕加味二妙散见本卷痹。〔阴火〕潜行散黄柏(酒浸,焙,研

《类证治裁》:[卷之五痹症论治]附方

目录 1 拼音 2 英文参考 3 概述 4 风寒湿邪内搏于骨而致的痹·骨痹 41 病因病机 42 症状 43 辨证分型 431 骨痹·风寒湿阻证 432 骨痹·风湿热郁证 433 骨痹·瘀血闭阻证 434 骨痹·痰瘀互结证 435 骨痹·气血两虚证 436 骨痹·肝肾阴虚证 437 骨痹·肾虚髓亏证 438 骨痹·阳虚寒凝证 44 治疗 5 肾痹·骨痹 51 病因病机 52 症状 53 治疗 6 寒痹、痛痹·骨痹 61 病因病机 62 症状 63 分型治疗 7 参考资料 附: 1 治疗骨痹的穴位 2 治疗骨痹的方剂 3 治疗骨痹的中成药 4 骨痹相关药物 5 古籍中的骨痹 1 拼音

gǔ bì

2 英文参考

bone bidisease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

bone bi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10)]

3 概述

骨痹:1风寒湿邪内搏于骨而致的痹证;2肾痹;3寒痹、痛痹。

4 风寒湿邪内搏于骨而致的痹·骨痹

骨痹(bone bidisease[1]、bone bi[2])为病证名[3]。又称肾痹,是指以肢体麻木无力,骨骼疼痛,大关节僵硬变形,活动受限等为主要表现的痹病[2][1]。

41 病因病机

骨痹多由骨髓空虚,邪气乘隙侵袭所致[3]。

《黄帝内经素问·长刺节论》:“病在骨,骨重不可举,骨髓酸痛,寒气至,名曰骨痹。”

42 症状

骨痹症见骨节疼痛,四肢沉重难举,有麻冷感[3]。

43 辨证分型 431 骨痹·风寒湿阻证

骨痹·风寒湿阻证(bone bi with syndrome of blockade of windcolddampness[2])是指感受风寒湿邪,以关节肿胀疼痛,痛有定处,晨僵,屈伸不利,遇寒则痛剧,局部畏寒怕冷,苔薄白,脉浮紧或沉紧等为常见症的骨痹证候[4]。

432 骨痹·风湿热郁证

骨痹·风湿热郁证(bone bi with syndrome of winddampheat stagnation[2])是指风湿热邪郁于体内,以关节红肿疼痛如燎,晨僵,活动受限,兼恶风发热,有汗不解,心烦口渴,便干尿赤,舌红,苔黄或燥,脉滑数等为常见症的骨痹证候[4]。

433 骨痹·瘀血闭阻证

骨痹·瘀血闭阻证(bone bi with syndrome of blockade of static blood[2])是指瘀血阻滞,经脉不通,以关节刺痛,痛处固定,关节畸形,活动不利,或腰弯背驼,面色晦暗,唇舌紫暗,脉沉或细涩等为常见症的骨痹证候[4]。

434 骨痹·痰瘀互结证

骨痹·痰瘀互结证(bone bi with syndrome of intermingling of phlegm and static blood[2])是指痰浊与瘀血相互搏结,以局部肿块刺痛,或肢体麻木、痿废,胸闷多痰,或痰中带紫暗血块,舌紫暗或有斑点,苔腻,脉弦涩等为常见症的骨痹证候[4]。

435 骨痹·气血两虚证

骨痹·气血两虚证(bone bi with syndrome of deficiency of both qi and blood[2])是指久病耗散气血,以关节疼痛,肿胀僵硬,麻木不仁,行动艰难,面色淡白,心悸自汗,神疲乏力,舌淡,苔薄白,脉细弱等为常见症的骨痹证候[4]。

436 骨痹·肝肾阴虚证

骨痹·肝肾阴虚证(bone bi with syndrome of yin deficiency of liver and kidney[2])是指肝肾阴虚,虚热内扰,以关节疼痛,眩晕耳鸣,五心烦热,低热颧红,头胀胁痛,视力减退,腰膝酸软,舌红,少苔,脉弦细数等为常见症的骨痹证候[4]。

437 骨痹·肾虚髓亏证

骨痹·肾虚髓亏证(bone bi with syndrome of marrow insufficiency and kidney deficiency[2])是指肾精亏虚,精髓不足,以关节隐隐作痛,腰膝酸软,腰腿不利,俯仰转侧不利,头晕耳鸣,耳聋,目眩,舌淡红,苔薄白,脉细等为常见症的骨痹证候[4]。

438 骨痹·阳虚寒凝证

骨痹·阳虚寒凝证(bone bi with syndrome of yang deficiency and cold congelation[2])是指阳气不足,阴寒凝滞,以肢体关节疼痛、重著,屈伸不利,天气变化加重,昼轻夜重,遇寒痛增,得热稍减,舌淡,苔白,脉沉细缓等为常见症的骨痹证候[4]。

44 治疗

骨痹的治疗宜补肾祛邪,用安肾丸、附子独活汤等方[3]。

5 肾痹·骨痹

骨痹指肾痹[3]。 出《黄帝内经素问·痹论》。《症因脉治》卷三:“肾痹之症,即骨痹也。”

51 病因病机

由骨痹发展而成,亦有称为骨痹者[5]。

《圣济总录·肾痹》:“骨痹不已,复感于邪,内舍于肾,是为肾痹。其证善胀,尻以代踵,脊以代头。盖肾者胃之关,关门不利,则胃气不行,所以善胀,筋骨拘迫,故其下挛急,其上蜷屈,所以言代踵代头也。”

52 症状

《症因脉治·肾痹》:“肾痹之症,即骨痹也。善胀,腰痛,遗精,小便时时变色,足挛不能伸,骨痿不能起。”

53 治疗

可用远志丸、防风丸、白附子丸、河车封髓丹、家秘滋肾丸等方[5]。

6 寒痹、痛痹·骨痹

骨痹指寒痹、痛痹[3]。《医宗必读·痹》:“骨痹即寒痹、痛痹也。”

61 病因病机

《黄帝内经灵枢·贼风》:“此皆尝有所伤于湿气,藏于血脉之中……腠理闭而不通,其开而遇风寒,则血气凝结,与故邪相袭,则为寒痹。”

62 症状

其证痛苦切心,四肢挛急,关节浮肿[3]。

《证治准绳·杂病》:“寒痹者,四肢挛痛,关节浮肿。”

63 分型治疗

《症因脉治》卷三:“寒痹之症,疼痛苦楚,手足拘紧,得热稍减,得寒愈甚,名曰痛痹……寒痹之治,寒伤太阳,在营分无汗,麻黄续命汤;伤卫有汗,桂枝续命汤;寒伤阳明,干葛续命汤;在少阳,柴胡续命汤。今家秘立十味羌活汤通治之。”亦可用茯苓汤、五积散等方[6]。痛甚者,可用五灵散[6]。

7

目录 1 拼音 2 《圣济总录》卷十九 21 方名 22 组成 23 主治 24 温中法曲丸的用法用量 25 制备方法 3 《医统》卷十一 31 方名 32 组成 33 功效 34 主治 35 温中法曲丸的用法用量 36 制备方法 4 《医部全录》卷二二八 41 方名 42 组成 43 主治 44 温中法曲丸的用法用量 45 制备方法 附: 1 古籍中的温中法曲丸 1 拼音

wēn zhōng fǎ qǔ wán

2 《圣济总录》卷十九 21 方名

温中法曲丸

22 组成

法曲(炒)5合,吴茱萸(汤浸,焙炒)5合,小麦芽(微炒)5合,枳实(去瓤,麸炒)3两,甘草(炙)3两,桂(去粗皮)3两,厚朴(去粗皮,生姜汁炙)3两,当归(切,焙)3两,白茯苓(去黑皮)3两,细辛(去苗叶)1两,干姜(炮)1两,麦门冬(去心,焙)1两,人参1两,桔梗(炒)1两,附子(炮裂,去皮脐)1两。

23 主治

脾痹,发咳呕汁。

24 温中法曲丸的用法用量

每服7丸,食前熟水送下,1日3次。

25 制备方法

上为细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

3 《医统》卷十一 31 方名

温中法曲丸

32 组成

法曲(炒)1两,麦芽(炒)1两,人参5钱,白茯苓、陈皮(去白)、厚朴(制)、枳实(麸炒)1两,吴茱萸(汤泡)3钱,细辛5钱,甘草5钱,当归(酒洗,焙)5钱,附子(制)5钱,干姜(炮)5钱,桔梗5钱。

33 功效

温中理气,壮阳驱阴。

34 主治

脾痹,发咳呕涎。

35 温中法曲丸的用法用量

每服7080丸,食前热水送下。

36 制备方法

上为细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

4 《医部全录》卷二二八 41 方名

温中法曲丸

42 组成

法曲(炒)3两,枳实(麸炒)3两,白茯苓3两,吴茱萸(汤浸,炒)3两,厚朴(姜汁炙)3两,甘草(炙)3两,麦芽(微炒)5合,细辛1两,干姜(炮)1两,麦门冬(焙)1两,附子(炮,去皮脐)1两,桔梗(炒)1两,人参1两。

43 主治

脾痹,发咳呕汁。

44 温中法曲丸的用法用量

每服70丸,食前熟水送下,1日3次。

45 制备方法

上为细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

古籍中的温中法曲丸 《医灯续焰》:[卷十]痹病脉证第六十八

)脾痹者,四肢懈堕,发咳呕汁,上为大塞。(宜温中法曲丸、黄丸之类。)肠痹者,数饮而出不得,中气喘争

《金匮翼》:[卷七呕吐统论]消食去积之剂

,如黍米大,每服五十丸,食后姜汤下,愈则止。温中法曲丸治食已心下痛,阴阴然不可忍,吐出乃已,病名食

《校注医醇剩义》:[卷四痹]附∶痹症门诸方

活(一两)丹砂(五钱)每服一钱,不拘时调服。温中法曲丸治脾痹发咳呕涎。法曲(一两)麦芽(一两)茯苓

《证治准绳·类方》:[第四册]痹

杵,丸如梧子大。每服三十丸,食前用温酒送下。温中法曲丸治脾痹,发咳呕汁。法曲(炒)枳实(麸炒)白茯

《景岳全书》:[卷之五十八宙集·古方八阵]热阵

目录 1 拼音 2 《寿世保元》卷二:二妙汤 21 处方 22 制法 23 功能主治 24 二妙汤的用法用量 25 摘录 3 《仙拈集》卷四:二妙汤 31 处方 32 功能主治 33 二妙汤的用法用量 34 摘录 4 《绛囊撮要》 41 组成 42 主治 43 二妙汤的用法用量 44 用药禁忌 附: 1 古籍中的二妙汤 1 拼音

èr miào tāng

2 《寿世保元》卷二:二妙汤

21 处方

川黄柏(盐酒炒)5钱,苍术(米泔浸,炒)1两。

22 制法

上为末。

23 功能主治

筋骨疼痛,或湿热流注,腰下作痛。

24 二妙汤的用法用量

每用1匙,沸汤入姜汁调,食前服。痛甚者,加葱3根,水煎,空心热服。

25 摘录

《寿世保元》卷二

3 《仙拈集》卷四:二妙汤

31 处方

白菊花4两,甘草4钱。

32 功能主治

肿毒,疔疮。

33 二妙汤的用法用量

水3碗,煎1碗,冲热黄酒服。

34 摘录

《仙拈集》卷四

4 《绛囊撮要》 41 组成

甘草1斤,威灵仙(各切片)1斤。

42 主治

一切风痹瘫痪,筋骨疼痛,并大麻恶风。

43 二妙汤的用法用量

水约担许,将药煎56滚,入大缸内,用板凳坐其中,周围用席围定熏之,待水温方浸洗,令浑身汗透淋漓。

44 用药禁忌

谨避风寒。

古籍中的二妙汤 《症因脉治》:[卷三痹证论]外感痹症

发汗,羌活除湿汤。胸满闷,茯苓汤。风湿,苍防二妙汤。寒湿,术附汤羌活除湿汤通治风寒湿热,四气成痹

《医宗金鉴》:[外科卷下股部]青腿牙疳

〔火段〕,各一钱)冰片(三分)共研细末,先以甘草汤将口漱净,再上此药。方歌牛黄青黛散硼砂,冰片

《症因脉治》:[卷三痹证论]外感痹症

大秦艽汤。风热痛者,四物二妙丸。风湿之邪,苍防二妙汤。防风汤防风当归赤茯苓杏仁秦艽葛根羌活桂枝甘草

《外科证治全书》:[卷三股部证治(计四证)]痈疽就简

(一钱)人中白龙骨(各一钱)冰片(三分)上共研细末,先以甘草汤将口漱净,再上此药。《外科证治全书》

《外科心法要诀》:[卷十股部]青腿牙疳

目录 1 拼音 2 英文参考 3 概述 4 寒痹·痛痹 41 痛痹的病因病机 42 痛痹的症状 43 痛痹的分型治疗 5 痛风·痛痹 51 痛风的病因病机 52 痛风的症状及治疗 6 参考资料 附: 1 治疗痛痹的方剂 2 治疗痛痹的穴位 3 治疗痛痹的中成药 4 痛痹相关药物 5 古籍中的痛痹 1 拼音

tòng bì

2 英文参考

arthralgia aggravated by cold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

painful bi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10)]

arthralgia caused by cold pathogen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10)]

3 概述

痛痹:1寒痹;2痛风。

4 寒痹·痛痹

痛痹(arthralgia aggravated by cold[1]、painful bi[2]、arthralgia caused by cold pathogen[2])为病名[3]。又称寒痹,是指以肢体关节疼痛较剧,遇寒加重,得热痛减,昼轻夜重,关节不能屈伸,痛处不红,触之不热为主要表现的痹病[2][1]。又称骨痹[4]。

41 痛痹的病因病机

《黄帝内经灵枢·贼风》:“此皆尝有所伤于湿气,藏于血脉之中……腠理闭而不通,其开而遇风寒,则血气凝结,与故邪相袭,则为寒痹。”

《金匮翼·痹症统论》:“痛痹者,寒气偏胜,阳气少,阴气多也。夫宜通而塞则为痛,痹之有痛,以寒气入经而稽迟,注而不行也。”

《黄帝内经素问·痹论》:“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也。其风气胜者为行痹,寒气胜者为痛痹,湿气胜者为著痹也。”

42 痛痹的症状

以关节疼痛为主证。

《证治准绳·杂病》:“寒痹者,四肢挛痛,关节浮肿。”

43 痛痹的分型治疗

《症因脉治》卷三:“寒痹之症,疼痛苦楚,手足拘紧,得热稍减,得寒愈甚,名曰痛痹……寒痹之治,寒伤太阳,在营分无汗,麻黄续命汤;伤卫有汗,桂枝续命汤;寒伤阳明,干葛续命汤;在少阳,柴胡续命汤。今家秘立十味羌活汤通治之。”亦可用茯苓汤、五积散等方。痛甚者,可用五灵散[4]。

5 痛风·痛痹

痛痹即痛风[3]。《医学正传·痛风》:“夫古之所谓痛痹者,即今之痛风也。”痛风亦称历节、白虎历节、风痹、白虎风[3]。

51 痛风的病因病机

《格致余论·痛风论》:“彼痛风者,大率因血受热,已自沸腾,其后或涉冷水,或立湿地,或扇取凉,或卧当风,寒凉外搏,热血得寒,汗浊凝涩,所以作痛,夜则痛甚,行于阴也。”

《医学准绳六要》:“痛风,即《内经》痛痹……古云三气合而为痹。今人多内伤,气血亏损,湿痰阴火,流滞经络,或在四肢,或客腰背,痛不可当,一名白虎历节风是也。”

《张氏医通·痛风》:“痛风一证,《黄帝内经灵枢》谓之贼风,《黄帝内经素问》谓之痹,《金匮要略方论》名曰历节,后世更名白虎历节。多因风寒湿气,乘虚袭于经络,气血凝滞所致。”

52 痛风的症状及治疗

《医略六书·痛风》:“轻则骨节疼痛,走注四肢,难以转侧,肢节或红或肿;甚则遍体瘰块,或肿如匏,或痛如掣,昼静夜剧……主以四物汤加秦艽、威灵仙,在上加桂枝、羌活;在下加牛膝、防己;湿痰加南星、半夏;血瘀加桃仁、红花;湿热加苍术、黄柏;气虚加人参、黄芪;血虚加阿胶、黄明胶;阴虚加生地、龟甲;阳虚加虎骨、鹿茸。”

因于寒者,亦可用乌头汤、仓公当归汤等方;化热者,可用桂枝芍药知母汤或《备急千金要方》犀角汤等方[3]。又因疼痛走注不定,亦有以为即风痹[3]。《景岳全书·杂证谟》:“风痹一证,即今人所谓痛风也。”

6

目录 1 拼音 2 英文参考 3 概述 4 发于阴分的痹症·阴痹 5 阴邪所致的痹证·阴痹 51 病因病机 6 参考资料 附: 1 治疗阴痹的穴位 2 治疗阴痹的方剂 3 治疗阴痹的中成药 4 阴痹相关药物 5 古籍中的阴痹 1 拼音

yīn bì

2 英文参考

pudendal arthralgia [湘雅医学专业词典]

yin arthralgia [湘雅医学专业词典]

3 概述

阴痹:1发于阴分的痹症;2阴邪所致的痹证。

4 发于阴分的痹症·阴痹

阴痹为病证名[1]。指发于阴分的痹症,如骨痹之类[1]。《黄帝内经灵枢·五邪》:“邪在肾,则病骨痛、阴痹。阴痹者,按之而不得,腹胀,腰痛,大便难,肩背颈项痛,时眩。”

5 阴邪所致的痹证·阴痹

阴痹为病证名[1]。指阴邪所致的痹证,如寒痹之类[1]。

51 病因病机

感受阴寒之邪所致。

《黄帝内经素问·四时刺逆从论》:“厥阴有余病阴痹。”

王冰生:“阴,谓寒也。有余,谓厥阴气盛满,故阴发于外而为寒痹。”

《灵枢经合纂》马莳注:“阴痹者,痛无定所,按之而不可得,即痹论之所谓以寒胜者为痛痹也。”

6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