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鲎的用途
1、鲎有很高的药用价值,它的肉、壳、尾皆可入药。
2、鲎的血液因含有铜离子显示蓝色,从这种蓝色血液中提取的“鲎试剂”,可以准确、快速地检测人体内部组织是否受细菌感染。
3、鲎还被广泛应用于制药和食品工业中,用它对毒素污染进行监测。它的壳可以提炼成的药可治甲亢等病。
生活习性:
中华鲎生活在浅海沙质海底,主要是肉食性动物,取食环节动物和软体动物等,有时也取食海底藻类。中华鲎生长周期很长,需要近13年才能完成繁殖。
扩展资料
分布范围:
1、中国鲎在国内主要分布于广东、广西、福建沿海海域,其主要来源有湛江、北海、长乐、平潭等地。国外分布于日本、菲律宾等地。
2、南方鲎,分布于印度、越南、新加坡、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
3、圆尾鲎,分布于印度、孟加拉。泰国、印度尼西亚。中国广西钦州、北海、海南儋州、临高、澄迈、海口地区沿海也有分布。
-中华鲎
它躲过五次生物大灭绝,活了45亿年,就连毁灭恐龙的灾难也未伤他分毫,还进化出一身毒素。它因为神奇的蓝色血液被人类屠杀殆尽,它就是有着远古活化石之称的——鲎(念作hou,第四声)。
有研究证实,鲎与三叶虫是同一时期的动物。那是在445亿年前,当时恐龙还没有成为地球霸主,原始鱼类还没有出现的时候,鲎的祖先就已经开始 探索 地球了。
三叶虫和恐龙都变成了化石,只有鲎坚强的存活了下来。
虽然经历了几亿年的发展,鲎独特的外形却没有大的变化。圆形的外壳加上长长的尾巴,由于看上去像螃蟹,也被叫做马蹄蟹。但他却和蜘蛛一样属于节肢动物,体长可以达到60厘米,重量在6到10斤之间,身上的硬壳覆盖全身,可以抵御捕猎者的进攻。
雄性鲎一生会脱壳15次;雌性一生脱壳16次,然后进入成熟期。鲎长有四只眼睛,前面的两只单眼用来感受光线变化,后面两只的副眼和蜻蜓一样,每只副眼由近千个小眼组成,用来观察周围环境。
鲎的身下长着六对附肢,前面的两个鲎肢主要作用是干饭,其他的附肢用来辅助干饭。在沙滩上寻找软体动物为食,有时候肉吃多了也会吃一点海藻中和一下油腻。当遇到危险时,干饭工具就会秒变成逃生工具,命没了,就没机会干饭了。
靠着一身硬壳和强大的适应能力,小吃货躲过五次生物大灭绝,但是却没躲过人类的魔爪。正常生物血液都是红色的,但鲎的血液却是蓝色。这是因为所有的动物都需要呼吸,维持生命。空气中的氧气,由血液中的血红蛋白运送到全身各处,血液中的铁离子和氧气结合后,发生氧化反应,呈现出红色,这也是大多数动物血液呈红色的原因。但是鲎的血液中没有铁离子,而是由铜离子代替。铜离子与氧气结合变成蓝色,所以鲎的血液才会呈现出与众不同的蓝色。
这种独特的颜色也引起科学家的注意,他们发现鲎的血液细胞非常原始,只有一种变形细胞。这种简单的细胞拥有着神奇的功效,如果有病毒或者毒素进入到鲎的血管中,这些变形细胞就会产生化学反应,释放出凝固蛋白,把病毒和毒素包裹起来,让他们不能繁殖,这也是鲎能存活上亿年的原因。
在19世纪50年代,科学家从鲎的血液中提取出一种鲎试剂。这种鲎试剂能快速检查出患者是不是感染,帮助急诊医生判断病因。鲎试剂还是一种用来检测药品和医疗用品是不是被细菌污染最有效快速的方法。我们现在使用的疫苗就是要先通过鲎试剂的检测,把疫苗液体滴入鲎试剂中,如果注射剂马上凝固或者变色,说明这一批注射液里含有细菌或者病毒。如果鲎试剂没有反应,注射液安全。
鲎试剂还被广泛应用在检测饮用水、牛奶、饮料等食品中,用来检测他们有没有被细菌污染。这对人类来说是一个好东西,但对鲎来说却是灭顶之灾。虽然以前也有渔民抓它,粉碎之后当作饲料喂牲口,但是这个数量并不多。可当鲎试剂出现后,鲎血的价格飙升到每升15万美元,被称作蓝色黄金。渔民们便开始疯狂行动,他们把沙滩产卵的鲎通通抓走,甚至还会出海打捞,然后把他们卖到工厂。
工人们会将这些可怜的家伙放到流水线上,挑出身体强壮的鲎。绑在实验台上,抽取蓝色血液,结束后再把它们放回海里。虽然每只抽取的血量不多,但还是会有10%~25%的鲎在抽血放生后几天内死亡。鲎试剂在90年代引进中国后,中国鲎也同样遭此劫难。大量渔民开始捕杀中国鲎,导致我国这一特殊品种数量急剧减少。有渔民回忆,在以前只要架设好渔网很轻松就能捕捉到一大堆。但是到了95年左右,费一天也只能抓到两三只。抵抗大自然四亿年的鲎,却抵不过人类短短十几年的进攻,到了灭绝的边缘。
在越南,人们把鲎称为夫妻鱼。因为雌雄两只鲎经常是趴在一起,一抓就是一对。他们认为鲎是一种大补的食物,把鲎放在火上烤熟后食用,但是在国内很早就开始重视对鲎的保护。2003年,国内开始设立中国鲎保护区,禁止捕捉食用它们。后来升级为国家二级保护动物,如果吃一口就会获得一副银手镯,有可能会被判5年,严重点就能进去唱十几年的铁窗泪。
蓝色血液的鲎读法是hòu,声母为h,韵母为òu,声调为第四声,在发音的时候嘴巴微张,舌头稍抵下颌。“鲎”上半部分同“学”,下半部分是“鱼”,所以有的地方把鲎叫做“有学问的鱼”。
中华鲎是一个拥有蓝色血液的奇特生物,生活在浅海中,在中国浙江、福建、广东、广西、海南均有分布,而厦门作为福建省的沿海城市,自然也是鲎的主要栖息地。最让人惊奇的是其血液呈蓝色,具有很高的药用价值。但由于人类的滥捕、滥杀,造成了中华鲎的急剧减少,甚至大量的中华鲎还上了人类的餐桌。
鲎的习性:
鲎的生理结构、生活习性,让它们练就了一身的本领,能够克服极端环境带来的生存危机,成为海洋的“活化石”。鲜活饵料鲎最喜爱吃如缢蛏、牡蛎、海水小杂鱼等,其中以缢蛏、牡蛎为最佳。
中华鲎的摄食量受水温的影响很大,水温在20~28'E时,食欲最旺盛;水温在20'E以下,摄食量逐渐减少,低于15C时,几乎不摄食,因此,投饵量要根据水温变化和上次投饵残剩多少而定,一般成鲎每天摄食30~40克牡蛎肉或小杂鱼。
圆尾鲎(yuán wěi hòu)(学名:Carcinoscorpius rotundicauda),也常称作马蹄蟹及鲎,其形态已维持不变五亿年,是在香港发现的三种鲎中,仅存的两种之一(另一种为中国鲎),并成为世界自然基金会“海洋十宝”的其中一员。圆尾鲎是鲎的现存种类中个体最小的一种。圆尾鲎含有剧毒,切勿食用。
中国鲎(学名:Tachpleus tridentatus),体似瓢形,深褐色,由头胸部、腹部和尾剑三部分组成,全体覆以硬甲,背面圆突,腹面凹陷。中国鲎是地球上最古老的物种之一,被称为“活化石”。中国鲎具有很高的药用价值。由于环境破坏、人类偷捕等原因,成为了濒危物种。中国鲎生长周期长,需要近13年时间才能繁殖,保护形势严峻。
圆尾鲎和中国鲎这样读
如下:(普通话拼音读法)
圆(yuán)尾(wěi)鲎(hòu)和(hé)中(zhōng)国(guó)鲎(hòu)
不是!二者完全没有亲缘关系。
鲎确实长得有点像三叶虫,这属于趋同进化---他们在自然界的生态位,栖息地有相近之处,自然自然选择下会留下不少相似性状。
更详细说,三叶虫和鲎均是节肢动物,但也就这层关系了,三叶虫有单独的三叶型亚门,而鲎是螯肢亚门。螯肢亚门比三叶型亚门高等太多了----体节合并,附肢有更多的分化以适应不同工作,身体分区,不同部位“装”有特定的脏器,头胸腹非常严格各司其职。
正是因为螯肢动物如此“先进”,这使得他和三叶虫进行相同的生理活动,消耗要更少,所以螯肢动物崛起之时,恰好就是三叶虫逐步灭绝的过程(当然,螯肢动物后来遇到了更强的甲壳类,也开始步三叶虫灭亡的后尘,这就是别的故事了。)
本文2023-08-07 23:21:57发表“古籍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yizhai.net/article/4640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