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国宝文物有哪些?急用~~!!!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08-07浏览:1收藏

中国国宝文物有哪些?急用~~!!!,第1张

千万宝物散落世界各地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五千年历史绵绵不绝,光耀于世,浩瀚的文化古籍和巧夺天工的文物珍品构成了中国历史长河中一段段华采乐章。

但自近代以来,承载中华厚重历史文化的文物却以惊人的速度流失海外。据国家文物局教授、高级工程师罗哲文先生介绍,从国宝流失的数量上讲,据不完全统计,在全球47个国家的218个博物馆中,中国文物就有163万件,而该数目充其量也中人相当于在世界所有私人手中收藏的中国文物的1/10。南京艺术学院林树中教授经过十多年的实地考察和文献查考后认为,中国仅流失海外的名画就达30000件以上。

这些流散在世界各地的中国文物,或者在博物馆、美术馆、学校图书馆,或者在私人收藏家手中。

英国大英博物馆

收藏中国文物最丰富的是欧洲,其中以英国所藏最多。伦敦的大英博物馆、不列颠图书馆、维多利亚和阿尔伯特博物馆,剑桥的费茨威廉博物馆、剑桥大学博物馆,牛津的亚士摩兰博物馆,爱丁堡的皇家苏格兰博物馆,都有大量的中国文物。此外在布里斯托、格拉斯哥等地,也者有丰富的藏品。其中又以大英博物馆最为著名,其收藏中国文物的数量和质量都是首屈一指。号称大英博物馆镇馆之宝的东晋顾恺之的《女史箴图》,是中国美术史上具有极高地位的作品,被称为中国美术史上的开卷之图。大英博物馆的唐三彩、陶俑、雕刻藏品质美量丰。而敦煌文物的收藏,特别是唐代画幡、绢画、写经和文书的收藏,更是举世无双,玉器、瓷器、珐琅的收藏也很丰富。院中也有不少珍贵的青铜器,也曾经有殷墟甲骨,原为美国传教士方法敛搜刮的旧物,后转到不列颠图书馆。

在欧洲国家中,法国收藏的中国文物仅次于英国。卢浮宫博物馆是法国收藏中国文物最集中的地方,其分馆吉美博物馆是亚洲文物的专馆,其中一半以上是中国的文物,达30000件以上,尤以原始社会的彩陶器、商周青铜器、瓷器的收藏量达6000多件,多为精品,是除北京故宫以外的最大的中国瓷器收藏中心。巴黎市立东方博物馆所藏文物与卢浮宫不相上下,法国国立图书馆收藏敦煌文物达10000多件,其中敦煌书画的三种唐拓本是稀世珍宝。

在美国,有世所公认的七大收藏中国文物的中心:波士顿美术博物馆、哈佛大学福格艺术博物馆、纽约市艺术博物馆、宾夕法尼亚大学博物馆、弗利尔美术馆、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和纳尔逊艺术博物馆。

波士顿美术博物馆的收藏中,以亚洲艺术品最为丰富,而亚洲艺术品中又以中国的藏品最多,共有10个中国文物陈列室,分为雕刻、绘画、铜器、陶瓷等。在古代绘画室中,有唐代画家阎立本的代表作《历代帝王图》,宋徽宗赵佶临摹唐代张萱的《捣练图》和他签押的《五色鹦鹉图》,还有宋代擅长画墨龙的陈容的《九龙图》。

据著名历史学家李学勤教授介绍,弗利尔美术馆以大宗的青铜器收藏而闻名。这些青铜器大多是从美术角度精选的,对于研究器物形制和纹饰有特殊价值。哈佛大学福格艺术博物馆,也有不少珍贵的青铜器、铜镜等,玉器尤其精美,如一件有字的商代玉戈、有线刻纹的玉斧等。

女史箴图(东晋)

日本自明治维新以来就在有计划地收藏中国文物。现在全日本共有1000多座博物馆、美术馆,几乎都收藏有中国的文物。其中,东京国立博物馆的中国文物最为丰富,该馆设有东洋陈列馆,共有五大展室,专门陈列中国的文物。大仓集古馆、静嘉堂、根津美术馆、出光美术馆、藤田美术馆、藤井齐成会有邻馆、东京五岛美术馆、白鹤美术馆、大原美术馆等也是各有特色的著名收藏馆。值得一提的是静嘉堂和藤井齐成会有邻馆。前者由三菱集团岩崎弥之助父子收集的藏品组成,中有古典汉籍12万册,这其中就有清末大藏书家陆心源的藏书,包括宋刻书200种、元刻本400种和15万卷善本书,均是在陆死后被他妻子卖给日本人的。后者是日本著名的私立美术馆,收藏中国珍宝非常丰富,其中最有特色的是中国古印,总数达6000方以上,包括号称收藏甲海内的清代金石学家青岛人陈介祺的旧藏和清末大员吴大激、端方的藏品。而白鹤美术馆则以青铜器的收藏闻名,商周青铜器达1000余件,重要的收藏有1926年洛阳郊外唐墓中的所有出土文物和1928年殷墟出土的文物。

谈到日本收藏的中国文物,必须提一下甲骨。据不完全统计,安阳小屯出土的近20万片甲骨,流失海外的就约有26700片,遍及日、美、英等12国。其中日本最多,达12443片。这些甲骨大多藏在东洋文库、京都大学人文科学研究所和东京大学东洋文化研究所。以至于有人哀叹甲骨文在中国,甲骨学在日本。

俄罗斯、德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瑞典和瑞士等其他国家也都有相当丰富的中国文物收藏。

宝物何时遗海外

如此众多的精美文物是如何流散到世界各地的呢

除了其中很少一部分是通过中外文化交流出去的以外,绝大多数是以非法途径流失的。中国文物大量流失是在鸦片战争以后。

第二次鸦片战争中,英法联军于l860年lO月闯进万园之园圆明园,大肆抢掠、砸毁,最后放火焚烧。无数珍宝被抢劫一空。据《石渠宝芨》记载,圆明园所藏历代名画有200多幅在此次浩劫中或被焚毁,或被劫掠。英国大英博物馆藏有唐人所摹东晋顾恺之的《女史箴图》,巴黎国家图书馆藏有沈源所画《圆明园十景》,都出自圆明园。

1900年八国联军攻入北京后公开洗劫三天,之后,军人的私下抢劫也没有停止。古观象台遭到德、法侵略者的劫掠;紫禁城被劫,有后来的《洋人拿去乾清宫等物品清单》为证;作为联军总部的中南海也被劫掠;圆明园又再次沦为被掠夺的目标,八旗兵丁和地痞也趁火打劫;英、德、法、意四国抢劫保定的古莲池,并纵火焚烧。《庚辛记事》说,经此浩劫,中国盖自元、明以来之积蓄,上自典章文物,下至国宝奇珍,扫地遂尽。

1899年在安阳殷墟发现了甲骨。这些甲骨是中国殷商后期的王室档案,内容几乎涉及了3000年前殷商时期的方方面面。但自出土之日起,这些甲骨便惨遭流失。外国传教士库寿龄、方法敛、明义士等较早收集了众多甲骨。据较为确切的统计,安阳小屯出土近20万片甲骨。在海外收藏中,日本最多,加拿大次之,计共有十二个国家或地区收藏,约26700片。

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中国西北是世界各国探险家的乐园。一些探险队在未经中国政府许可的情况下,在此肆意盗窃文物,非法窃取中国文化遗址的物品,造成中国文物大量流失。敦煌藏经洞,拥有宝藏无数,美轮美奂的壁画和泥塑表现了极高的艺术造诣和博大精深的文化内涵。然而,自1900年被发现后,敦煌宝藏的灾难便降临了。1907年,英国人斯坦因带着中国翻译蒋孝琬,跑到藏经洞来。他千方百计诱骗千佛洞主持王道士,拣选了24箱古写本,五箱古画和丝绣品,计一万余件,全部运抵伦敦大英博物馆。而他为这些稀世奇珍只付给王道士500两银子和交了130镑税金。1914年,斯坦因又从这里骗走五大箱手稿,计有600多卷佛经。其中公元868年的木刻本《金刚经》,是印刷史上极为罕见的瑰宝。

接踵而来的是法国人伯希和。他从吐木休克和库车已经攫掠了许多珍贵文物,其中有用库车早期文字所写的佛教经典。在敦煌密室里,伯希和翻阅了三个星期,将斯坦因遗漏未取的全部精品捆载而去,付出的代价仍然是区区500两白银。同时,他还逐洞摄影,编印出六大本《敦煌千佛洞壁画集》。几年后,千佛洞被白俄士兵严重破坏,竟使这批照片成了反映干佛洞壁画原貌的稀有资料!

日本人吉川小一郎和橘瑞超从这里骗走了约600份经卷,俄国的鄂登堡不仅盗走许多彩色塑像,还盗走了200多份手稿。

美国人来到敦煌时,这里易于携带的文物已经不多了,因此他们把注意力转向大型壁画和雕塑。1924年,兰登·华尔纳用树胶粘走36方唐代壁画,还盗走一尊精美的盛唐彩塑菩萨像,又在泾州下王母庙石窟盗走七个菩萨头像、一段唐代菩萨残躯,在居延海黑城子盗走一尊彩塑佛像、几方壁画。由于增加了这些文物,

四羊方尊!!!

——中国国家博物馆的镇馆之宝。

古人形容治国的最高境界是“德如羔羊”。

与我们现在提倡的“和谐社会”一致

四羊方尊确实是世界上最精美的青铜器。

其做工之精细,雕刻之复杂,已经登峰造极。

而且是1938年从我们长沙的宁乡出土的。

圆明园的毁灭是祖国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也是世界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

圆明园在北京西北郊,是一座举世闻名的皇家园林。它由圆明园、万春园和长春园组成,所以也叫圆明三园。此外,还有许多小园,分布在圆明园东、西、南三面,众星拱月般地环绕在圆明园周围。

圆明园中有金碧辉煌的殿堂,也有玲珑剔透的亭台楼阁;有象征着热闹街市的“买卖街”,也有象征着田园风光的山乡村野。园中许多景物都是仿照各地名胜建造的。如杭州西湖的平湖秋月、雷锋夕照,海宁的安澜园,苏州的狮子林等。还有很多景物是根据古代诗人的诗情画意建造的,如蓬莱瑶台、武陵春色……园中不仅有民族建筑,还有西洋景观。漫步园内,有如漫游在天南海北,饱览着中外风景名胜;流连其间,仿佛置身在幻想的境界里。

圆明园不但建筑宏伟,还收藏着最珍贵的历史文物。上自先秦时代的青铜礼器,下至唐、宋、元、明、清历代名人书画,各种奇珍异宝。所以,它又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博物馆、艺术馆。

---------------------------------------------------------------------

圆明园的毁灭(资料)- -

---

1860年10月5日,英法联军兵临北京城下。根据俄国外交官伊格纳提耶夫提供的情报:清 朝守军集中在东城,北城是最薄弱的地方,应先攻取;并听说中国清朝皇帝正在西北郊 的圆明园。于是,英法联军绕抄安定门、德胜门,进犯圆明园,并将圆明园洗劫一空, 制造了震惊中外的“火烧圆明园”事件。

圆明园位于北京西北郊,建于明朝。1709年,清朝康熙帝把该园赐给四子胤祯(后 来的雍正帝),并赐名圆明园。经雍正、乾隆、嘉庆、道光、咸丰五位皇帝150多年的 经营,集中了大批物力,役使了无数能工巧匠,倾注了千百万劳动人民的血汗,把它精 心营造成一座规模宏伟、景色秀丽的离宫。

清朝皇帝每到盛夏就来到这里避暑、听政,处理军政事务,因此也称“夏宫”。 圆明园周围连绵10公里,由圆明园、万春园、长春园组成,而以圆明园最大,故统 称圆明园(亦称圆明三园)。此外,还有许多属园,分布在圆明园的东、西、南三面, 其中有香山的静宜园、玉泉山的静明园、清漪园(后来的颐和园就是在此基础上建造起 来的)等,全园面积合计5000多亩。

圆明园不仅汇集了江南若干名园胜景,还创造性地移植了西方园林建筑,集当时古 今中外造园艺术之大成。园中有宏伟的宫殿,有轻巧玲珑的楼阁亭台;有象征热闹街市 的“买卖街”,有象征农村景色的“山庄”;有仿照杭州西湖的平湖秋月、雷峰夕照, 有仿照苏州狮子林的风景名胜;还有仿照古代诗人、画家的诗情画意建造的,如蓬莱瑶 台、武陵春色等。可以说,圆明园是中国劳动人民智慧和血汗的结晶,也是中国人民建

筑艺术和文化的典范。不仅如此,圆明园内还珍藏了无数的各种式样的无价之宝,极为 罕见的历史典籍和丰富珍贵的历史文物,如历代书画、金银珠宝、宋元瓷器等,堪称人 类文化的宝库之一,也可以这样说,它是世界上一座最大的博物馆。 10月6日,英法联军闯进圆明园,立即疯狂地进行抢劫。

首先闯入圆明园的是法国侵略军,他们见物就抢,每个法国士兵口袋里装进的珍品, 价值三四万法郎。他们空手而进,满载而归。在法国军营里,堆积着珍奇的钟表、五光 十色的绫罗绸缎,以及珍贵的艺术品,价值达3000万法郎。 英国侵略军虽然来迟了一步,但金银财宝也装满口袋。更可恶的是,对那些搬不走 的大瓷器和珐琅瓶,他们打得粉碎。

英法侵略军把圆明园抢劫一空之后,为了消赃灭迹,掩盖罪行,英国全权大臣额尔 金在英国首相帕麦斯顿的支持下,竟下令烧毁圆明园。大规模的焚烧共两次,第一次是 10月7日至9日,主要焚烧圆明园,大火连烧3昼夜,使这座世界名园化为一片焦土。这 场浩劫,正如法国著名作家雨果所描绘和抨击的那样:有一天,两个强盗闯进了夏宫, 一个进行抢劫,另一个放火焚烧。胜利原来可以成为强盗。

前些日子的 中国十二铜兽!!妈的老子想灭了法 国人 敢买我们的国家宝物千万宝物散落世界各地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五千年历史绵绵不绝,光耀于世,浩瀚的文化古籍和巧夺天工的文物珍品构成了中国历史长河中一段段华采乐章。

但自近代以来,承载中华厚重历史文化的文物却以惊人的速度流失海外。据国家文物局教授、高级工程师罗哲文先生介绍,从国宝流失的数量上讲,据不完全统计,在全球47个国家的218个博物馆中,中国文物就有163万件,而该数目充其量也中人相当于在世界所有私人手中收藏的中国文物的1/10。南京艺术学院林树中教授经过十多年的实地考察和文献查考后认为,中国仅流失海外的名画就达30000件以上。

这些流散在世界各地的中国文物,或者在博物馆、美术馆、学校图书馆,或者在私人收藏家手中。

英国大英博物馆

收藏中国文物最丰富的是欧洲,其中以英国所藏最多。伦敦的大英博物馆、不列颠图书馆、维多利亚和阿尔伯特博物馆,剑桥的费茨威廉博物馆、剑桥大学博物馆,牛津的亚士摩兰博物馆,爱丁堡的皇家苏格兰博物馆,都有大量的中国文物。此外在布里斯托、格拉斯哥等地,也者有丰富的藏品。其中又以大英博物馆最为著名,其收藏中国文物的数量和质量都是首屈一指。号称大英博物馆镇馆之宝的东晋顾恺之的《女史箴图》,是中国美术史上具有极高地位的作品,被称为中国美术史上的开卷之图。大英博物馆的唐三彩、陶俑、雕刻藏品质美量丰。而敦煌文物的收藏,特别是唐代画幡、绢画、写经和文书的收藏,更是举世无双,玉器、瓷器、珐琅的收藏也很丰富。院中也有不少珍贵的青铜器,也曾经有殷墟甲骨,原为美国传教士方法敛搜刮的旧物,后转到不列颠图书馆。

在欧洲国家中,法国收藏的中国文物仅次于英国。卢浮宫博物馆是法国收藏中国文物最集中的地方,其分馆吉美博物馆是亚洲文物的专馆,其中一半以上是中国的文物,达30000件以上,尤以原始社会的彩陶器、商周青铜器、瓷器的收藏量达6000多件,多为精品,是除北京故宫以外的最大的中国瓷器收藏中心。巴黎市立东方博物馆所藏文物与卢浮宫不相上下,法国国立图书馆收藏敦煌文物达10000多件,其中敦煌书画的三种唐拓本是稀世珍宝。

在美国,有世所公认的七大收藏中国文物的中心:波士顿美术博物馆、哈佛大学福格艺术博物馆、纽约市艺术博物馆、宾夕法尼亚大学博物馆、弗利尔美术馆、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和纳尔逊艺术博物馆。

波士顿美术博物馆的收藏中,以亚洲艺术品最为丰富,而亚洲艺术品中又以中国的藏品最多,共有10个中国文物陈列室,分为雕刻、绘画、铜器、陶瓷等。在古代绘画室中,有唐代画家阎立本的代表作《历代帝王图》,宋徽宗赵佶临摹唐代张萱的《捣练图》和他签押的《五色鹦鹉图》,还有宋代擅长画墨龙的陈容的《九龙图》。

据著名历史学家李学勤教授介绍,弗利尔美术馆以大宗的青铜器收藏而闻名。这些青铜器大多是从美术角度精选的,对于研究器物形制和纹饰有特殊价值。哈佛大学福格艺术博物馆,也有不少珍贵的青铜器、铜镜等,玉器尤其精美,如一件有字的商代玉戈、有线刻纹的玉斧等。

女史箴图(东晋)

日本自明治维新以来就在有计划地收藏中国文物。现在全日本共有1000多座博物馆、美术馆,几乎都收藏有中国的文物。其中,东京国立博物馆的中国文物最为丰富,该馆设有东洋陈列馆,共有五大展室,专门陈列中国的文物。大仓集古馆、静嘉堂、根津美术馆、出光美术馆、藤田美术馆、藤井齐成会有邻馆、东京五岛美术馆、白鹤美术馆、大原美术馆等也是各有特色的著名收藏馆。值得一提的是静嘉堂和藤井齐成会有邻馆。前者由三菱集团岩崎弥之助父子收集的藏品组成,中有古典汉籍12万册,这其中就有清末大藏书家陆心源的藏书,包括宋刻书200种、元刻本400种和15万卷善本书,均是在陆死后被他妻子卖给日本人的。后者是日本著名的私立美术馆,收藏中国珍宝非常丰富,其中最有特色的是中国古印,总数达6000方以上,包括号称收藏甲海内的清代金石学家青岛人陈介祺的旧藏和清末大员吴大激、端方的藏品。而白鹤美术馆则以青铜器的收藏闻名,商周青铜器达1000余件,重要的收藏有1926年洛阳郊外唐墓中的所有出土文物和1928年殷墟出土的文物。

谈到日本收藏的中国文物,必须提一下甲骨。据不完全统计,安阳小屯出土的近20万片甲骨,流失海外的就约有26700片,遍及日、美、英等12国。其中日本最多,达12443片。这些甲骨大多藏在东洋文库、京都大学人文科学研究所和东京大学东洋文化研究所。以至于有人哀叹甲骨文在中国,甲骨学在日本。

俄罗斯、德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瑞典和瑞士等其他国家也都有相当丰富的中国文物收藏。

宝物何时遗海外

如此众多的精美文物是如何流散到世界各地的呢

除了其中很少一部分是通过中外文化交流出去的以外,绝大多数是以非法途径流失的。中国文物大量流失是在鸦片战争以后。

第二次鸦片战争中,英法联军于l860年lO月闯进万园之园圆明园,大肆抢掠、砸毁,最后放火焚烧。无数珍宝被抢劫一空。据《石渠宝芨》记载,圆明园所藏历代名画有200多幅在此次浩劫中或被焚毁,或被劫掠。英国大英博物馆藏有唐人所摹东晋顾恺之的《女史箴图》,巴黎国家图书馆藏有沈源所画《圆明园十景》,都出自圆明园。

1900年八国联军攻入北京后公开洗劫三天,之后,军人的私下抢劫也没有停止。古观象台遭到德、法侵略者的劫掠;紫禁城被劫,有后来的《洋人拿去乾清宫等物品清单》为证;作为联军总部的中南海也被劫掠;圆明园又再次沦为被掠夺的目标,八旗兵丁和地痞也趁火打劫;英、德、法、意四国抢劫保定的古莲池,并纵火焚烧。《庚辛记事》说,经此浩劫,中国盖自元、明以来之积蓄,上自典章文物,下至国宝奇珍,扫地遂尽。

1899年在安阳殷墟发现了甲骨。这些甲骨是中国殷商后期的王室档案,内容几乎涉及了3000年前殷商时期的方方面面。但自出土之日起,这些甲骨便惨遭流失。外国传教士库寿龄、方法敛、明义士等较早收集了众多甲骨。据较为确切的统计,安阳小屯出土近20万片甲骨。在海外收藏中,日本最多,加拿大次之,计共有十二个国家或地区收藏,约26700片。

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中国西北是世界各国探险家的乐园。一些探险队在未经中国政府许可的情况下,在此肆意盗窃文物,非法窃取中国文化遗址的物品,造成中国文物大量流失。敦煌藏经洞,拥有宝藏无数,美轮美奂的壁画和泥塑表现了极高的艺术造诣和博大精深的文化内涵。然而,自1900年被发现后,敦煌宝藏的灾难便降临了。1907年,英国人斯坦因带着中国翻译蒋孝琬,跑到藏经洞来。他千方百计诱骗千佛洞主持王道士,拣选了24箱古写本,五箱古画和丝绣品,计一万余件,全部运抵伦敦大英博物馆。而他为这些稀世奇珍只付给王道士500两银子和交了130镑税金。1914年,斯坦因又从这里骗走五大箱手稿,计有600多卷佛经。其中公元868年的木刻本《金刚经》,是印刷史上极为罕见的瑰宝。

接踵而来的是法国人伯希和。他从吐木休克和库车已经攫掠了许多珍贵文物,其中有用库车早期文字所写的佛教经典。在敦煌密室里,伯希和翻阅了三个星期,将斯坦因遗漏未取的全部精品捆载而去,付出的代价仍然是区区500两白银。同时,他还逐洞摄影,编印出六大本《敦煌千佛洞壁画集》。几年后,千佛洞被白俄士兵严重破坏,竟使这批照片成了反映干佛洞壁画原貌的稀有资料!

日本人吉川小一郎和橘瑞超从这里骗走了约600份经卷,俄国的鄂登堡不仅盗走许多彩色塑像,还盗走了200多份手稿。

美国人来到敦煌时,这里易于携带的文物已经不多了,因此他们把注意力转向大型壁画和雕塑。1924年,兰登·华尔纳用树胶粘走36方唐代壁画,还盗走一尊精美的盛唐彩塑菩萨像,又在泾州下王母庙石窟盗走七个菩萨头像、一段唐代菩萨残躯,在居延海黑城子盗走一尊彩塑佛像、几方壁画。由于增加了这些文物,

四羊方尊!!!

——中国国家博物馆的镇馆之宝。

古人形容治国的最高境界是“德如羔羊”。

与我们现在提倡的“和谐社会”一致

四羊方尊确实是世界上最精美的青铜器。

其做工之精细,雕刻之复杂,已经登峰造极。

而且是1938年从我们长沙的宁乡出土的。 后面的是我复制的 楼主见谅

明正德元年,1506年冬,紫金城外,一批反对宦官刘瑾、为南京戴铣伸冤的官员被推到紫禁城外,实行廷杖。

在这一众被集体打 的官员中,有一名34岁的官员名叫王守仁,相比较其他官员而言,他很不起眼,只是兵部武选司主事,相当于现在的一个处级干部。但这次廷杖对他个人命运而言有着非同寻常的意义。这之后,他在历史的舞台上闪亮登场,不仅开创了一门学派“心学”,而且在13年后,领兵平定了“宸濠之乱”,挽救了大明朝的命运,成为中国历史上少有的全能型大儒。

但在1506年的那个冬天,王阳明正遭遇人生中最低谷的时刻:惨遭廷杖后,他被发配贵州龙场驿,从中央部门的处级干部沦为镇上招待所所长,而当地蛮荒异常,“西北万山丛棘中,蛇虺魍魉,蛊毒瘴疠”。

这个时候,有一个荡口人在陪伴着他,为之奔走,“守仁谪龙场驿,夏周旋患难”。

此中名为“夏”者,就是华夏,荡口望族华氏后人,字中甫。他和王阳明的交集,据史书记载应该是停留在青年时代,“其于阳明与学,未得称入室”,他并不是大儒的正式弟子,但在廷杖事件后,他很可能受到了牵连,也得罪了朝中权奸,于是回到家乡荡口,“弃举子业,乃寄情于古图史、金石之文。”

这一转身,于是成就了江南历史上最有影响力的一座私人博物馆:真赏斋。

这个名字,源自宋代米芾的一方名印“平生真赏”,“真则心目俱洞,赏则神境双融”,冥冥之中,仿佛与他的偶像王阳明心意相通,在体量厚重的传统之中,他们都幸运地找寻到了一方让灵魂畅游的湖水。

由于家境优渥,壮年之后的华夏将大部分精力放到搜罗古书、字画、鼎彝器物上,博学加以勤奋,他在鉴赏上已成大家,凡经他鉴别收藏的东西,多为精品真迹,当时便有“江东巨眼”之称。

真赏斋有多厉害?

这么说吧,当年这里的每一件藏品,拿到今天来都堪称国宝,那些散佚在历史烟云中的不算,光看今天还留在史料里的那些,就足以让人叹服:

三国时期钟繇的《荐季直表》、王羲之的《袁生帖》,堪称神品;

王维的画、黄庭坚的书法、宋代米芾的《云山长卷》、赵孟頫临王羲之的《黄庭》、元代大画家阎立本的《寒岩积雪》、倪云林的真迹《惠山春霁图》;

两宋刻本30余种,如南唐初刻本《史通》、《玉台新咏》,绝无仅有;

孤本《王临川集》160卷,已经绝迹;

宋刻《东观余论》,世所罕见;

此外,还有汝窑瓶、官窑彝、汉代古玉、东汉相印……

彼时的真赏斋,就建于双河洚,后改名为“陆家墩”,为两条小何交叉之处,河又与鹅湖相通。华夏选择这里,一是环境好,二是离鹅湖很近,不过几十米,船只往来甚为便捷。为方便出入,从真赏斋到河边特意铺设了三条沙石小径,所以此处后又名“东沙泾”,华夏也干脆自号“东沙居士”。

鹅湖与姑苏接壤,这里便是文征明、祝枝山等人的后花园。真赏斋在当时俨然是一个非常重要古玩收藏场所,文人墨客都有一些珍玩,经常到真赏斋互相鉴赏交流。文征明更是华夏的挚友,他不仅撰写了一篇《真赏斋铭》,还先后两次亲绘《真赏斋图》,而幸运的是,这两幅画都被保存至今,分别被保存在上海博物馆、中国国家博物馆。

第一版 ▼

第二版 ▼

同样的题材,文征明连画两次,这其中寄托了无数深情厚谊。其实在完成第一幅作品时,文征明已经八十岁了,八年以后,在八十八岁高龄时,他又画了第二版《真赏斋图》,这幅图中,文征明为了表现自己心中闲逸居所的形象,重新完善了真赏斋庭院的布局以及房屋的结构,连桌上的古卷书籍、青铜礼器都精妙无比,更甚于第一版。

如今,真赏斋遗址已不复存,只有在文征明的两幅传奇名画中,我们才得以一窥名斋风采。草堂四周树木郁郁葱葱,假山与细竹环绕庭院。在茅屋里有两位衣冠整齐的男子,他们隔案对坐,眉眼清晰自然,似乎在评赏着案上的画卷。两人身旁的几案上,分别陈列着一些古卷书籍以及鼎彝等青铜礼器,两人身后还站着一位神情恭敬的童子。

细观两幅画,第一版中,远处的竹林、茅屋前的树木,都似有阵风拂过,平静中隐藏着一丝清冷;而第二版中,已没有了风动的意境,纯粹是一处幽静的世外桃源。人生的唏嘘、时光的蹉跎,都化为平淡。

真赏斋的兴旺历时半个多世纪,期间曾经历倭寇作乱,被火烧过,后华夏逝世,文物散失,竟不知所踪,甚至连地方志、史籍都没有记载,实为一大憾事。

时光悠悠。

2004年,荡口华氏后裔、以泰籍华人华仲厚先生为代表的华氏兄弟三人回乡寻根访祖,他们承袭先祖的孝名,首先慷慨出资,对华孝子祠和华氏始迁祖祠进行了修复重建;又于2008年开始与无锡市博物院接触,欲将一批珍贵的家族文物资料、也是流失国外多年的珍贵藏品交由家乡博物院永久保存。截止至2013年4月,无锡市博物院先后接收华氏捐赠文物三次共计213件。

这批家族文献资料多为华绎之先生的旧藏,其中包括古代书画、碑帖拓片、古籍善本等文物以及其他一些家族文献资料。如《宋惠崇华溪会禽图》(曾由清初王时敏收藏作跋)、明代华太师华察亲笔手迹、吴门文征明父子致华家亲笔书信十通,也包括存世极罕的《真赏斋帖》火前本。

《真赏斋帖》成于1522年(明嘉靖元年),该年,华夏将其“真赏斋”中收藏的魏晋法帖,请挚友文徵明、文彭父子钩摹,由名刻手章简甫刻石,刻后墨拓成帖。《真赏斋帖》分上中下三卷,上卷是魏锺繇《荐季直表》,中卷是王羲之《袁生帖》,下卷是唐王方庆《万岁通天帖》。

帖刻不久遭火而毁,复刻稍逊,故有“火前本”与“火后本”分别。火前本极少,一直为世人所重。

2013年10月,无锡博物院“手泽如新——华绎之旧藏文物捐赠展”开幕,包括《真赏斋帖》在内的一批珍品对百姓开放。

文征明在《真赏斋铭》中说:“江南收藏之家,岂无富于君者?然而真赝杂出,精驳间存,不过夸视文物,取悦俗目耳。”坚守自己的“初心”,在纷纷扰扰的尘世间,找到属于自己的“真赏”,这也许就是华夏和他的朋友们留给后人精神上的遗泽吧。

——展示国家瑰宝 弘扬中华文化

《国宝档案》是一个每天只有10分钟的电视节目,《国宝档案》读后感其介绍的内容都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遗产,是中国五千年深厚文化底蕴的结晶,具有着无穷的魅力《国宝档案》通过短短的十分钟,以独特的视角,突出重点,以大众化通俗化的的表达方式,从细节入手以小见大,给人以深刻印象的同时,提高人们的文化认同感因为节目深受观众喜爱,应广大观众的强烈要求,将节目中的精彩内容编纂成书,既满足了人们深入了解的求知欲,又进一步发挥了文化传播的作用

《国宝档案》涉及面极为广泛,从国家各级博物馆的文物精品,到全国各地的古迹遗址,到各种自然和文化遗产以及非物质文化遗产大到古建筑、壁画,小到古籍文献书画瓷器,从各个方面介绍了中国的优秀文化遗产为了让国人更多的了解中国国宝流失海外的情况,栏目专门推出了海外寻宝节目,也从另一个方面激发了人们对国宝文物的保护意识

每一件文物经过漫长岁月的洗刷,能够流传至今都是一个奇迹,它们每一个身上都有着深远的历史背景和曲折动人的故事,去了解它们,去探知它们背后的故事,也就成了一个感受中国浓厚文化底蕴,了解中国文化传承的极好的途径,读后感《《国宝档案》读后感》

《永乐宫壁画》,具有700多年的历史,永乐宫是中国元代建造的一座著名道教庙宇,规模宏大,布局严谨,分为龙虎殿、三清殿、纯阳殿,重阳殿四座殿宇,飞檐凌空,斗拱重叠交错,是中国元代宫廷建筑的典范然而永乐宫之所以闻名于世,主要是其四座殿宇内的壁画,总面积多达1000平方米的壁画,描绘了中国古代传说中的各种神仙永乐宫壁画画工细致,用色和谐,面积之大,描绘之精美,都堪称世界之罕见,是中华艺术的瑰宝

然而,1956年,因为三门峡水库的修建,永乐宫将被淹没,为保护这一文化瑰宝,国务院决定将永乐宫及壁画整体迁移,周恩来总理亲自指示,一定要将永乐宫和壁画保护好然而,1000平方米的庞大面积,如此画工精细的壁画,想要完好无损的整体迁移又岂是一件容易的事就在连两位从捷克请来的专家都没有把握的时候,中国专家毅然决定,自己动手完成壁画的迁移经过繁杂的准备工作、周密的安排,壁画被切割成了550多块,小心的运送到了新址,重新拼合,修复最终,这项曾被认为不可能的完成的任务,在中国专家技术人员和工人的聪明智慧和共同努力下历时五年,顺利完成

类似的保护文物的事情很多,这充分的体现了国家对文物的重视,表现了中国人民对历史负责,对后人负责的品质和觉悟,正是国家的支持和广大人民的艰苦努力和聪明智慧,才为我们的子孙后代保留了这些宝贵的文化遗产

当然,所有这些宝贵的遗产仅仅靠文物专业人员的保护是不够的,更需要广大人民群众去更多

的了解它们,共同保护和传承

  〔《国宝档案》读后感〕随文赠言:这世上的一切都借希望而完成,农夫不会剥下一粒玉米,如果他不曾希望它长成种粒;单身汉不会娶妻,如果他不曾希望有孩子;商人也不会去工作,如果他不曾希望因此而有收益

燧人氏,(前?------前4354年)燧明国(今河南商丘)人。风姓,名允婼。华夏族。燧人氏钻木取火,成为华夏人工取火的发明者,教人熟食,结束了远古人类茹毛饮血的历史,开创了华夏文明,被后世奉为“火祖”,位列三皇之首,尊称“燧皇”。燧人氏为有巢氏之子。

依据中华史表与三皇五帝年表所载:燧皇元年为公元前4464年,而燧人氏在位长达110年,所以据此推断其在位年限为前4464------前4354年;距今6482------6372年前。

商丘因此被誉为华夏文明的发祥地,被中国文联授予“中国火文化之乡”称号。燧人氏死后葬于商丘古城西南3里处的燧皇陵。华夏文明有文字记载的历史始于燧人氏,燧人氏是中华民族可以考证的第一位祖先。

基本介绍 本名 :风允婼 别称 :燧人氏 民族族群 :华夏族 出生地 :燧明国(今河南商丘)  出生时间 :不详 去世时间 :前4354年 主要作品 :河图洛书 主要成就 :钻木取火等十项发明 地位 :中华始祖、万姓之祖、三皇之首 妻子 :华胥氏,弇兹氏 陵寝 :商丘燧皇陵 尊称 :燧皇 子女 :伏羲、女娲 孙女 :宓妃、女登(任姒) 所处文化层 :河南前仰韶文化时期 在位年限参考 :三皇五帝年表 在位年限 :前4464------前4354年 父亲 :有巢氏 孙女婿 :冯夷(河伯)、有熊氏(少典) 外曾孙 :炎帝神农一世(姜石年) 人物经历,名号来源,主要成就,人工取火,结绳记事,百兽命名,十项发明,历史地位,活动地区,后裔分布,考古发掘,轶事典故,后世评价,燧皇陵墓,拜谒火祖,艺术形象,文献记载, 人物经历 上古时,商丘称燧明国,燧人氏与众人在此休养生息。燧明国有燧木,屈盘万顷,云雾出于其间。有鸟啄燧木,粲然火出。燧人氏顿悟,遂折下燧枝钻木取火。因此,商丘是燧人氏最早开始人工取火的地方。 几十万年前的旧石器时代,中国进入原始社会的初级阶段。原始人类 燧人氏生于商丘,葬于商丘 以粗糙的石制工具猎取生活必需品。那时的人,吃的是动物的生肉或生的植物根茎或叶片,穿的是兽皮或用植物编织的物件。用石块等作武器,抵挡野兽的侵袭。因为生食,容易受到疾病伤害,人的寿命极短。那个时代,由于动物尸体中之磷的燃烧, 的煤炭因地表压力引起的自燃,森林在极端干燥下因吸收太阳热量而引起的大面积燃烧,原始人类经常可以看到火光,有时可以见到连续不断的森林大火。但那时的人却不认识火,视为怪物,视火为不详,绕火而行,避火而居。 随着人口数量的不断增加,在商丘终于出现了一位智者。之所以称其为智者,是因为他有超越常人的行为。别人绕火而行,他却哪里有火便向哪里去,别人避火而居,他却经常在有火的地方居住;别人捡到被火烧死的小动物总是随手扔掉,他发现被火烧死的小动物总是撕些肉放入口中细细品尝。通过长时间体验,他发现了火的妙用。在寒冷的时候,人靠近火堆或在太阳光下,身体比较舒服。吃被火烧熟的动物肉,比生食动物肉少了一股难闻的腥味,且口感较好、胃觉舒服。于是,他号召周围的人把捕获的动物或采摘的植物根茎放在火上烤著吃,使人类慢慢克服了生食的习惯。他带领周围的人在寒冷的时候靠近有火的地方或晒太阳,使人类找到了抵御寒冷的办法。 智者认识了火,知道了火的广泛用途。但自然界中的火并不是到处都有,随时存在的,再大的森林大火总有熄灭的时候。为了使人类时时处处都能找到火与用上火,智者开始了艰难地人工取火方法的探索,经过千百次试验,终于找到了钻木取火与点石击火两种方法,使中华民族的先人掌握了用火与取火技术。由于钻木取火中大多使用的是燧木,于是人们便把发明人工取火技术之人尊之为“燧”,称为“燧人氏”。远古人相信燧,跟随燧,很快便形成了以燧为首的远古人类氏族部落,这个 氏族 部落 被后世形象地称为“ 燧明国 ”。 中华民族素有崇拜“鼻祖”的传统,对火的发现者并教会人类使用取火技术的人尊之为“燧皇”与“火神”或“火祖”。 名号来源 “燧人氏”之名始于古代传说,其事迹是“教民钻木取火”,这一技术发明,使得人们不再依赖天然火取得火种。“燧”字表示取火工具,现代一般指燧石,互相摩擦可以击出火星。在先秦时代主要是指的是钻燧取火,也就是用一个木棒快速研钻另一木块生热最终而成火的行动。其实遂、隧、燧、邃四个字同音,都与“贯通黑暗”意义相关:遂表示完成,其本义相当从黑暗的隧道中走出来,有豁然开朗的意味,如遂心、遂愿等;隧就是开掘隧洞,隧道中当然黑暗;燧是在木块上钻洞,目的在于取火;邃指空间或时间的深远,如同在隧洞中一样,难以辨明前景。从这些同音字中可以看出,极有可能远在没有文字的时代就已经有了燧人氏的传说故事。“燧人氏”这个名字本身恰恰自述了钻木取火这一伟大发明。 燧人氏 主要成就 人工取火 火的现象,自然界早就有了,火山爆发,有火;打雷闪电的时候,树林里也会起火。可是原始人开始看到火,不会利用,反而怕得要命。后来偶尔捡到被火烧死的野兽,拿来一尝,味道挺香。经过多少次的试验,人们渐渐学会用火烧东西吃,并且想法子把火种保存下来,使它常年不灭。 最早的原始人,还不知道利用火,东西都是生吃的,生吃植物果实还不算,就是打来的野兽,也是生吞活剥,连毛带血的吃了。后来,才发明了用火。 人工取火是一个了不起的发明。从那时候起,人们就随时可以吃到烧熟的东西,而且食物的品种也增加了。据说,燧人氏还教人捕鱼。原来像鱼、鳖、蚌、蛤一类东西,生的有腥臊味不能吃,有了取火办法,就可以烧熟来吃了。 有了火,人类开始熟食生活,引起了生理的极大变革,使人类从动物中彻底分离出来。火的套用,使人类焚林而猎,开始利用自然去征服自然,因而丰富了人类的食品,从而使人类的肉体的有机结构获得了进一步的发展,大脑结构变得复杂,聪明才智得到发挥。 结绳记事 距今约三万年时燧人氏发明搓绳技术,创造“结绳记事”,为禽兽命名,立传教之台,兴交易之道。那时候人类还没有文字,生活中有许多事全凭大脑记忆,但时间久了,有些事情往往会被遗忘。燧人氏用柔软而有韧性的树皮搓成细绳,然后将数十条细绳排列整齐悬挂在一处,在上边打结记事。大事打大结,小事打小结,先发生的事打在里边,后发生的事打在外边。为了能够记录更多的事情,燧人氏又利用植物的天然色彩,把细绳染成各种颜色,每种颜色分别代表一类事物,使所记之事更加清楚。 百兽命名 在燧人氏以前,人们把所有的动物都叫作“虫”。燧人氏经过细心观察,把这些动物划分为四类:天上飞的称作“禽”,地上跑的称作“兽”,有脚的爬行动物称作“虫”,没脚的爬行动物称作“豸”。 十项发明 燧人氏是中华民族的创立者,他为后世子孙留下了十项重大发明,这十项发明是: ●距今约五万年时发明了“钻木取火”,继而又发明“燧石取火”。 ●距今约四万年时始作大山扶木纪历,在昆仑山顶观察天象以明天道,始为山川百物命名。燧人氏在昆仑山立木观察星象祭天,发现了“天道”。因天道而受到启发,燧人氏始为山川百物命名,而有“地道”。天地之德孕育万物,而人为万物之尊。燧人氏以风姓为人类命名,对人的婚姻交配有了血缘上的限制,使人与兽有了严格的区分。这是人类早期的伦理道德,也就是“人道”。由天道生地道,由天地之道而生人道,这便是“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的天道观。天、地、人始于无名,成于有名。有名则天地开明,人乃文明。 ● 距今约三万年时燧人氏以右枢天乙(天龙座a星)为北极星。 ●距今约二万年时燧人氏创立“氏族图腾徽铭制”,始立姓为风,氏为昊。距今约二万六千年时,燧人氏以太乙织女星(天琴座a星)为北极星。 ●距今约一万五千年时,燧人氏发明大山榑木太阳历。 ●距今约一万四千八百年时,燧人氏发明《河图》、《洛书》(柯约耶劳创《河图》,柯诺耶劳创《洛书》)、星象历,创造人类早期的符号文字。(注:有些是后世托古之作品河图洛书也不都是他发明的,有的是后人为了尊崇他。) ●距今约一万二千年时,燧人氏发明“陶文”,创造“十天干”。 ●距今约一万一千年时,燧人氏创立八索准绳圭表纪历。 ●距今约一万年时,燧人氏发现天纲、天纪、太极印与太极涡旋宇宙生化模式。 ●约公元前7800年,燧人氏总结天道大发现,建立远古文明。 历史地位 燧人氏发明人工取火,结束了远古人类茹毛饮血的历史,开创了华夏文明的新纪元,被尊为燧皇,奉为“火祖”。火的发明使人类有了可以创造的温暖,对远古人类的聚集提供了武器和条件,是人类群居思想的产生提供了根源。火的发明创造了中国家文化的妊娠期。 活动地区 《太平御览》卷八六九引《尸子》云:“燧人上观辰星(即心宿),下察五木,以为火也。”这里所说的燧人上观的辰星,所对应的是什么地方呢?《左传·昭公十七年》说:“若火作,其四国当之,在宋卫陈郑乎。宋,大辰之墟也;陈,太皞之墟也;郑,祝融之墟也。皆火房也。”意思很明白,大辰即大火,宋国国都商丘是大辰星的分野,可见燧人氏观辰星的位置理应在宋国商丘(今商丘睢阳)境内。 据专家考证,睢阳是燧人氏作为天皇时,在瞿水、睢水流域的中心都邑,所辖区域涉及今河南东部、山东西南部、江苏西北部、安徽西北部地区。另有专家考证,燧人氏活动的区域很大,从西北到中原广大地区,都有燧人氏的足迹。雷泽就是其主要活动区域之一。皇甫谧在《帝王世纪》载:“燧人之世,有巨人迹出于雷泽”。《周礼》注:“雷泽在成阳”。《史记·五帝本纪》曰:“舜耕历山,渔雷泽。”《汉书·地理志》载:“济阳郡成阳县,雷泽在西北。”属于古雷泽地区的今山东鄄城、菏泽一带,与当时燧人氏作为天皇时的中心都邑商丘睢阳比邻相近。 后裔分布 燧人氏晚期的分支几乎遍布中华大地,其中重要的族系有华胥氏、赫胥氏、仇夷氏、雷泽氏等。主要分布在西起今敦煌、三危山、疏勒河、弇兹山;南至湟中拉脊山、日月山、成县、礼县、康县、凤县,直至秦岭以南的华阳;东至山东、江苏部分地区。 燧人氏陵 燧人氏的直系后裔有风姓、衣氏 、允姓、依姓、殷(古依衣通用读依声燕声后读颖声)姓、嬴姓、子姓、婼姓,分布在其旁围。 考古发掘 北京周口店一个重要的发现是北京人使用火的证据。这些证据包括灰烬、炭块和烧过的骨头和石头。由于有的灰烬成堆出现,说明北京人已经懂得如何能够使火不向四周蔓延,也就是说,北京人已经会管理控制火了。北京人用火的证据的发现是当时所知道的人类最早的用火记录。另一方面,北京人所拥有的管理控制火的能力说明,北京人也不是最早用火的人类群体,人类最初开始用火的时间还应该提前。后来,其他国家的人类学家也在非洲等地更为古老的直立人遗址中发现了许多用火的遗迹。例如,在安哥拉发现的原始人旧石器文化中就有用火的迹象。从各种迹象来看,人类用火的历史应该在一百万年以上。 在甘肃大地湾遗址和陕西半坡遗址里,每个半地穴式原始住房都有一个火塘,而且必然设在进门处,这一位置设定透露出一个非常重要的信息。如果单为照明和取暖,火塘的位置应该设在房子的中间,效果才最好。设在进门处,说明火塘还有另一个重要作用,那就是防止野兽半夜偷袭。人类发明了住房之后,随之就发明了门,用封堵房子进口。其实门也是有一定复杂性的东西,门的发明很难说是一个圣人灵机一动就发明出来。中华先民发明了半地穴式住之初并没有门,而是用火来作门防止野兽进入房内的,火塘就是最早的门。所以,火塘的原始位置说明,那时候的中华先民已经认识到野兽有怕火的天性,可以用火来驱逐野兽。先民们就利用这一原理,或用火驱赶围捕野兽,或者用火保卫自己,从而大大提高了生存能力。由此还说明,成熟的用火技术是人们在地面建房屋定居的技术保障,人类的生存空间因此大为拓展。 由此可以想像古人发明钻木取火的方法同样是一个艰苦的探索过程,是在数代人探索和知识积累基础上,在某一天由一个痴迷者机缘巧合,点燃了第一株人工火苗。只是由于年代久远,那位点燃第一株人工火苗的人名被淹没在历史尘埃之中,或许那时候的人们根本就没有名字。当后来的历史中突然有一天人们关注火的时候,为了说明问题,而称之为“燧人氏”,其实含义无非是“发明钻燧取火的老祖宗”的意思。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中国考古界在河北徐水南庄头发现了燧人氏晚期遗址,遗址中发掘出两种陶片,一种为夹沙深灰陶,一种为夹沙红褐陶。经科学考证,其生产年代距今约在一万二千年前。南庄头遗址向世人公布,早在一万二千年前,华夏先祖已经能生产制作陶器,这是中华人种从原始时代向文明时代过渡的重要物证。 轶事典故 据《非子》、《太平御览》等古书记载:在远古的时候,有一个世称燧明国(位于今河南商丘一带)的地方,人们习惯吃生食,茹毛饮血。生食腥臊恶臭,伤害肠胃,易生疾病。在闪电雷击等自然灾害发生的时候,出现了自然界中的火,后来,人们发现被火烤熟的食物味美且易消化也不会生病。但是因雷击等产生的自然火很少而且在短时间内即熄灭,人们很难得到并保留火种。 燧明国里有一种树叫做燧木,又叫火树,屈盘万顷,云雾出于其间。有鸟若鹗,用咀去啄燧木,发出火光。有一位圣人,从中受到启发,于是就折下燧枝钻木而取出火种,,并推举燧人氏为王。 后世评价 郭沫若主编的《中国史稿》中说:“人工取火的发明,对于远古人类的生活无疑起了极为重大的作用,引起后人极大的重视……这样的传说固然夹杂着后代的生活内容,蒙上了神秘的外衣,但它依然反映着朴素的远古人类生活的史实背景。” 恩格斯说:“就世界的解放作用而言,摩擦生火还是超过了蒸汽机。因为摩擦生火第一次使得人支配了一种自然力,从而最后与动物界分开。” 赵朴初:“燧人取火非常业,世界从此日日新”。 燧皇陵墓 燧皇陵位于商丘市商丘古城西南3里处,始建于何时已经无从知晓。其冢高约10米,身围松柏环绕。冢前有中国历史博物馆馆长俞伟超先生的手书碑刻及后世刻的石像生,是人们为纪念燧人氏而立的。 1961年河南省考古队拍摄的燧人氏陵 商丘市 对燧人氏陵近些年来不但进行了整修,而且还扩建了陵园,树立了各种各样的石雕,栽种了花草树木,使陵园成了有游览价值的景观。 每年正月初一到二月二,这里都有一个盛大的古庙会,从全国各地前来朝拜者数百万人,纪念华夏民族始祖燧人氏。 1992年4月16日,国家旅游局在燧皇陵举行“黄河之旅首游式取火种仪式”。2005年7月15日,中国第十届运动会在燧皇陵用钻木取火的方法取得了“华夏文明”之火。 拜谒火祖 由商丘市炎黄文化研究会、商丘市国学文化促进会主办的拜谒中华火祖燧人氏典礼在燧皇陵隆重举行。商丘市炎黄文化研究会会长田启义致辞到:商丘有着深厚历史文化底蕴,理应秉承历史文化之根,绽放现代文明之花。 拜谒致辞: 三皇之首,吾祖燧皇。钻木取火,功德无量。改天换地,文明开张。熟食壮体, 揖让。结绳纪历,共尊天皇。首命风姓,民族兴旺。诞生华夏,建都睢阳。万姓之祖,各族景仰。根在商丘,人心向往。同根同宗,源远流长。 慎终追远,孝思难忘。全球华人,共尊燧皇。海峡两岸,骨肉情长。华夏同胞,念祖怀乡。寻根谒祖,欢聚一堂。同心同德,惠吾家邦。 古城巍巍,南湖汤汤。祖地商丘,物阜民康。高铁新贵,惠及八方。欣逢盛世,以德振纲。鼓乐齐鸣,沐浴馨香。尊先敬祖,美德传扬。昭告火祖,祈福无疆。佑我华夏,福祚绵长。大礼既成,伏惟尚飨! 艺术形象 中央电视台中文国际频道《国宝档案》栏目《华夏火神 燧人氏》节目。 文献记载 燧人氏是传说中第一个发明人工取火的人,这在先秦的古籍中已有记载。 三皇之首燧人氏 《尸子》云::“ 燧人上观星辰,下察五木以为火。” 《拾遗记》云:“燧明国有大树名燧,屈盘万顷。后有圣人,游至其国,有鸟啄树,粲然火出,圣人感焉,因用小枝钻火,号燧人氏。” 《古史考》云:“太古之初,人吮露精,食草木实,山居则食鸟兽,衣其羽皮,近水则食鱼鳖蚌蛤,未有火化,腥臊多,害肠胃。于使(是)有圣人出,以火德王,造作钻燧出火,教人熟食,铸金作刃,民人大悦,号日燧人。” 《三坟》云:“燧人氏教人炮食,钻木取火,有传教之台,有结绳之政。” 《汉书》亦有“教民熟食,养人利性,避臭去毒”的记载。清末著名学者尚秉和先生说:“火自无而有者也,其发明至为难能。燧皇感森林自焚,知木实藏火,不知几经攻治,几经试验,始钻木得之。其功又进于有巢,而即以是为帝号,可见当时之诧为神圣,而利赖之深矣。”又说: “或谓火化而食始于庖羲,故以为号,岂知燧人既发明出火,其智慧岂尚不知炮食?况炮者裹肉而烧之,燎其毛使熟耳。在熟食中,燧人氏不仅发明了人工取火,而且最早教人熟食。 尚秉和在《历代社会风俗事物考》中还说:“由今追想未有火之先,凡肉皆生食,其有害于人而夭折者,不知凡几,且不知味。及得熟食,肉之腥臊者忽馨香矣,草木实之淡泊寡味者忽甘腴脆关矣,水之冰者可燠饮,居之寒者可取温矣。至黑夜燔柴以御虎豹,犹后也。当夫登台传教,广播为用之时,万民之感为至粗之法。燧人去伏羲近,伏羲益发达美备耳。其创于燧人,无疑也。”尚秉和先生认为,戴庆幸为何如,真惊天动地之伟业矣。既有火则可冶金作刃及他器用。未有火之先,凡器皆以石为之,今所谓石器时代也。” 《太平御览》卷八六九引《王子年拾遗记》:“申弥国去都万里,有燧明国,不识四时昼夜。其人不死,厌世则升天。国有火树,名燧木,屈盘万顷,云雾出于中间。折枝相钻,则火出矣。后世圣人变腥臊之味,游日月之外,以食救万物;乃至南垂。目此树表,有鸟若(号鸟),以口啄树,粲然火出。圣人感焉,因取小枝以钻火,号燧人氏。”同书卷七八引《礼古文嘉》云:“燧人始钻木取火……遂天之意,故为燧人。”又有“燧人氏夏取枣杏之火”的传说(见《艺文类聚》卷八七引《九州论》)。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