茵陈蒿酒简介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08-07浏览:1收藏

茵陈蒿酒简介,第1张

目录 1 拼音 2 《杂病源流犀烛》卷十六 21 方名 22 组成 23 主治 24 茵陈蒿酒的用法用量 附: 1 古籍中的茵陈蒿酒 1 拼音

yīn chén hāo jiǔ

2 《杂病源流犀烛》卷十六 21 方名

茵陈蒿酒

22 组成

茵陈蒿4根,山栀7枚,大田螺1个(连壳打烂)。

23 主治

酒疸。

24 茵陈蒿酒的用法用量

百沸白酒1大盏,冲汁饮之。

古籍中的茵陈蒿酒 《儿科萃精》:[卷六黄胆门]阳黄

汗者,古法主茵陈麻黄汤,外发其汗(如茵陈蒿、麻黄二味,水煎加黄酒少许服之,使黄从表解也)。里实二便秘

《幼科心法要诀》:[卷五黄胆门]阳黄

黄从水道利之则愈。茵陈麻黄汤茵陈蒿麻黄水煎,加黄酒少许服之。方歌儿发阳黄身无汗,茵陈麻黄汤极便

《医宗金鉴》:[卷五黄疸门]阳黄

水道利之则愈。(茵陈麻黄汤)茵陈蒿麻黄水煎,加黄酒少许服之。(方歌)儿发阳黄身无汗,茵陈麻黄汤极便

《验方新编》:[卷二十四外科主治汇方]当归拈痛汤

背沉重,遍身烦疼,脉沉实紧数动滑者。茵陈蒿、条芩苦参、知母(俱酒炒)、炙苍术、焦白术、羌活、防风、升

《医心方》:[卷第十四]治伤寒后黄胆方第五十二

目录 1 拼音 2 英文参考 3 概述 4 《金匮要略方论》卷中方之茵陈五苓散 41 方名 42 茵陈五苓散的别名 43 处方 44 制法 45 功能主治 46 茵陈五苓散的用法用量 47 茵陈五苓散的临床应用 48 茵陈五苓散的药理作用 49 各家论述 5 《医便》卷二方之茵陈五苓散 51 方名 52 组成 53 主治 54 茵陈五苓散的用法用量 6 《杏苑》卷三方之茵陈五苓散 61 方名 62 组成 63 主治 64 茵陈五苓散的用法用量 7 《便览》卷二方之茵陈五苓散 71 方名 72 组成 73 主治 74 茵陈五苓散的用法用量 75 加减 8 《普济方》卷一三二方之茵陈五苓散 81 方名 82 组成 83 主治 84 茵陈五苓散的用法用量 85 加减 9 《保婴撮要》卷十方之茵陈五苓散 91 方名 92 茵陈五苓散的别名 93 组成 94 主治 95 茵陈五苓散的用法用量 96 附注 10 《内科摘要》卷下方之茵陈五苓散 101 方名 102 组成 103 功效 104 主治 105 茵陈五苓散的用法用量 11 《幼科金针》卷下方之茵陈五苓散 111 方名 112 组成 113 主治 114 茵陈五苓散的用法用量 12 参考资料 附: 1 古籍中的茵陈五苓散 1 拼音

yīn chén wǔ líng sǎn

2 英文参考

yinchen wuling powder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

Artenisiae Scopariae and Poriae Powder [湘雅医学专业词典]

3 概述

茵陈五苓散为方名,同名方剂约8首。其中,《金匮要略》方为常用方,组成为茵陈蒿末十分,五苓散(茯苓、猪苓、泽泻、白术、桂心)五分[1],具有润气分燥热,清热祛湿的功效,治湿热黄疸,小便不利,偏湿重者。

4 《金匮要略方论》卷中方之茵陈五苓散 41 方名

茵陈五苓散

42 茵陈五苓散的别名

茵陈散(《圣济总录》卷六十)、五苓茵陈散(《证治准绳·伤寒》卷四)、五苓散(《伤寒大白》卷三)、茵陈五苓汤(《中国医学大辞典》)。

本方方名,《外台秘要》引作“茵陈蒿五苓散”。

43 处方

茵陈蒿末十分,五苓散(茯苓、猪苓、泽泻、白术、桂心)五分[1]

茵陈蒿末十分,五苓散五分(泽泻一两一分,猪苓、茯苓、白术各三分,桂枝二分)[2]。

茵陈蒿末10分,五苓散5分。

茵陈蒿末30克 五苓散15克

44 制法

上二味,和匀。

为末[2]。

45 功能主治

茵陈五苓散治湿热黄疸,小便不利,偏湿重者[2]。

茵陈五苓散具有润气分燥热,清热祛湿的功效。治湿热黄疸,湿重于热,小便不利,烦渴。黄疸病。伤寒或伏暑发黄,小便不利,烦渴。因病未除,忽然一身面目悉黄,如橘子色,由瘀血在里,或因大热,以冷水洗之,湿热相搏,熏蒸肌肉,谓之黄疸。酒积黄疸,小便不利。阴黄,小便不利。

茵陈五苓散治湿热黄疸,湿重于热,小便不利者。

46 茵陈五苓散的用法用量

每服一方寸匕,日三次[2]。

先食饮方寸匕,日3次。

每次6克,空腹时用米饮送服,一日三次。

47 茵陈五苓散的临床应用

茵陈五苓散治黄疸:有一家病伤寒78日,身体洞黄,鼻目皆痛,两髀及项颈腰脊强急,大便涩,小便如金。予曰:脉紧且数,脾元受湿,暑热蕴蓄于太阳之经,宿谷相搏,郁蒸而不得散,故使头面有汗,至颈以下无之;若鼻中气冷,寸口近掌,无脉则不疗。急用茵陈汤调五苓散与之,数服愈。

茵陈五苓散治传染性肝炎:用茵陈五苓散治疗传染性肝炎3例,肝功能均转为正常,黄疸指数迅速下降。其中一例肝功能损坏较严重,故恢复时间较长。治疗过程无副作用,肝脏肿大及消化系统症状逐步消失,精神恢复迅速。

48 药理作用

实验研究显示,茵陈五苓散具有利尿和保护酒精肝损伤的作用[2]。

49 各家论述

1《医方考》:茵陈,黄家神良之品也,故诸方多用之;猪苓、泽泻、茯苓、白术味淡,故可以导利小水;官桂之加,取有辛热,能引诸药直达热邪蓄积之处。

2《古今名医方论》:罗东逸曰,治酒积黄疸,盖土虚则受湿,湿热乘脾,**乃见。茵陈专理湿热,发黄者所必用也;佐以五苓,旺中州,利膀胱;桂为向导,直达热所,无不克矣。

5 《医便》卷二方之茵陈五苓散 51 方名

茵陈五苓散

52 组成

茵陈3钱,白术1钱半,赤茯苓1钱半,猪苓1钱,桂2分,泽泻1钱,苍术1钱2分,山栀1钱2分,滑石1钱2分,甘草(炙)5分。

53 主治

湿热黄疸。

54 茵陈五苓散的用法用量

加灯心1握,水煎,食远服。

6 《杏苑》卷三方之茵陈五苓散 61 方名

茵陈五苓散

62 组成

茵陈1钱5分,泽泻1钱2分,茯苓1钱,猪苓1钱,白术1钱,官桂3分,枳实6分。

63 主治

热蓄发疸。

64 茵陈五苓散的用法用量

水煎,食前服。

7 《便览》卷二方之茵陈五苓散 71 方名

茵陈五苓散

72 组成

黄芩、黄连、山栀仁、茵陈、猪苓、泽泻、苍术、青皮、龙胆草各等分。

73 主治

黄疸。

74 茵陈五苓散的用法用量

水2盏煎服。

75 加减

有积,加莪术、三棱、砂仁、陈皮、神曲。

8 《普济方》卷一三二方之茵陈五苓散 81 方名

茵陈五苓散

82 组成

生料五苓散1两加茵陈半两,车前子1钱,木通1钱,柴胡1钱半。

83 主治

伤寒、湿温、热病感冒后发为黄疸,小便赤,烦渴发热,不得安宁。此盖汗下太早,服药不对证,因感湿热病,以致偏身发黄。

84 茵陈五苓散的用法用量

上(口父)咀,分作2服。每服水1碗,加灯草50茎,同煎8分,去滓,食前服,滓再煎,连进数服。小便清利为愈。

85 加减

酒后得证,加干葛2钱。

9 《保婴撮要》卷十方之茵陈五苓散 91 方名

茵陈五苓散

92 茵陈五苓散的别名

茵陈四苓散

93 组成

赤苓3分,猪苓3分,泽泻3分,白术3分,茵陈3分。

94 主治

伏暑发黄,烦渴,小便不利。湿热黄疸。

95 茵陈五苓散的用法用量

水煎服。

96 附注

茵陈四苓散(《罗氏会约医镜》卷十一)。

10 《内科摘要》卷下方之茵陈五苓散 101 方名

茵陈五苓散

102 组成

茵陈1钱,白术1钱,猪苓1钱,桂3分,泽泻1钱5分。

103 功效

利湿。

104 主治

酒积。

105 茵陈五苓散的用法用量

水煎服。

11 《幼科金针》卷下方之茵陈五苓散 111 方名

茵陈五苓散

112 组成

粉猪苓、泽泻、焦白术、茯苓、川连、黑山栀、茵陈、大黄。

113 主治

湿热黄疸。

114 茵陈五苓散的用法用量

目录 1 拼音 2 《伤寒微旨论》卷下 21 方名 22 茵陈橘皮汤的别名 23 组成 24 主治 25 茵陈橘皮汤的用法用量 26 制备方法 27 附注 附: 1 古籍中的茵陈橘皮汤 1 拼音

yīn chén jú pí tāng

2 《伤寒微旨论》卷下 21 方名

茵陈橘皮汤

22 茵陈橘皮汤的别名

茵陈陈皮汤

23 组成

橘皮1两,生姜1两,茵陈蒿1两,白术1分,半夏半两,茯苓半两。

24 主治

身黄,脉沉细数,身热手足寒,喘呕烦躁不渴者。

25 茵陈橘皮汤的用法用量

水4升,煮取2升,放温,分作4服。

26 制备方法

上为末。

27 附注

茵陈陈皮汤(《类证治裁》卷四)。

古籍中的茵陈橘皮汤 《伤寒论纲目》:[卷十三·太阴经症]发黄

陈汤加陈皮、白术、生姜、半夏、茯苓。此韩氏名茵陈橘皮汤。三则发黄四肢遍身冷者。茵陈汤加附子、甘草。

《症因脉治》:[卷三黄胆论]内伤黄胆

或见微弱,或见空大。阴黄之治茵陈四逆汤、茵陈橘皮汤、八味丸,余推展理中汤,治大便滑,饮食不茵陈

《金匮翼》:[卷四黄疸]阴黄

欲坐卧泥水中,遍身发黄,小便赤少,皆阴候也。茵陈橘皮汤(韩氏)治身黄,脉沉细数,热而手足寒,喘呕烦

《玉机微义》:[卷四十五黄胆治法]温中之剂

夏(汤泡七次)上咀每服三五钱水煎入姜十片韩氏茵陈橘皮汤治身黄脉沉细数热而手足寒喘呕烦躁不渴者茵陈橘

《医学纲目》:[卷之三十一·伤寒部太阴病]黄续法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