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桓晋文之事孟子引用诗经说明什么?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08-07浏览:1收藏

齐桓晋文之事孟子引用诗经说明什么?,第1张

说明了做大事,不光是仅仅靠能力,其天时、地利、人和一样都不能少的。有的人,即便能力不太强,但碰上了好机会、好机缘同样能够做出大事;而另有人,即便能力很强,但不能被君主们所接受、采纳,不被大多数人所认同,同样做不出什么大事。看人不应以成败而论,譬如:齐恒公,这样的中主,有了管仲的辅佐,就强大,就高明;可没了管仲,就一塌糊涂,最后死了都没人管。

可见,孟子对这个事理已经看得相当清楚了的~~

《孟子》

齐宣王问曰:“齐桓、晋文之事,可得闻乎?”

孟子对曰:“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者,是以后世无传焉,臣未之闻也。无以,则王乎?”

曰:“德何如,则可以王矣?”

曰:“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

曰:“若寡人者,可以保民乎哉?”

曰:“可。”

曰:“何由知吾可也?”

曰:“臣闻之胡龁曰:‘王坐于堂上,有牵牛而过堂下者。王见之,曰:“牛何之?”对曰:“将以衅钟。”王曰:“舍之!吾不忍其觳觫,若无罪而就死地。”对曰:“然则废衅钟与?”曰:“何可废也?以羊易之。”’不识有诸?”

曰:“有之。”

曰:“是心足以王矣。百姓皆以王为爱也,臣固知王之不忍也。”

王曰:“然,诚有百姓者。齐国虽褊小,吾何爱一牛?即不忍其觳觫,若无罪而就死地,故以羊易之也。”

曰:“王无异于百姓之以王为爱也。以小易大,彼恶知之?王若隐其无罪而就死地,则牛羊何择焉?”

王笑曰:“是诚何心哉?我非爱其财而易之以羊也,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

曰:“无伤也,是乃仁术也,见牛未见羊也。君子之于禽兽也:见其生,不忍见其死;闻其声,不忍食其肉。是以君子远庖厨也。”

王说,曰:“诗云:‘他人有心,予忖度之。’——夫子之谓也。夫我乃行之,反而求之,不得吾心;夫子言之,于我心有戚戚焉。此心之所以合于王者,何也?”

曰:“有复于王者曰:‘吾力足以举百钧,而不足以举一羽;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见舆薪。’则王许之乎?”

曰:“否。”

“今恩足以及禽兽,而功不至于百姓者,独何与?然则一羽之不举,为不用力焉;舆薪之不见,为不用明焉;百姓之不见保,为不用恩焉。故王之不王,不为也,非不能也。”

曰:“不为者与不能者之形,何以异?”

曰:“挟太山以超北海,语人曰:‘我不能。’是诚不能也。为长者折枝,语人曰:‘我不能。’是不为也,非不能也。故王之不王,非挟太山以超北海之类也;王之不王,是折枝之类也。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运于掌。诗云:‘刑于寡妻,至于兄弟,以御于家邦。’——言举斯心加诸彼而已。故推恩足以保四海,不推恩无以保妻子;古之人所以大过人者无他焉,善推其所为而已矣。今恩足以及禽兽,而功不至于百姓者,独何与?权,然后知轻重;度,然后知长短;物皆然,心为甚。王请度之!

“抑王兴甲兵,危士臣,构怨于诸侯,然而快于心与?”

王曰:“否,吾何快于是,将以求吾所大欲也。”

曰:“王之所大欲,可得闻与?”

王笑而不言。

曰:“为肥甘不足于口与?轻暖不足于体与?抑为采色不足视于目与?声音不足听于耳与?便嬖不足使令于前与?王之诸臣皆足以供之,而王岂为是哉?”

曰:“否,吾不为是也。”

曰:“然则王之所大欲可知已:欲辟土地,朝秦楚,莅中国而抚四夷也。以若所为,求若所欲,犹缘木而求鱼也。”

王曰:“若是其甚与?”

曰:“殆有甚焉。缘木求鱼,虽不得鱼,无后灾;以若所为,求若所欲,尽心力而为之,后必有灾。”

曰:“可得闻与?”

曰:“邹人与楚人战,则王以为孰胜?”

曰:“楚人胜。”

曰:“然则小固不可以敌大,寡固不可以敌众,弱固不可以敌强。海内之地,方千里者九,齐集有其一;以一服八,何以异于邹敌楚哉?盖亦反其本矣。今王发政施仁,使天下仕者皆欲立于王之朝,耕者皆欲耕于王之野,商贾皆欲藏于王之市,行旅皆欲出于王之涂,天下之欲疾其君者,皆欲赴愬于王;其若是,孰能御之?”

王曰:“吾惛,不能进于是矣。愿夫子辅吾志,明以教我;我虽不敏,请尝试之。”

曰:“无恒产而有恒心者,惟士为能;若民,则无恒产,因无恒心。苟无恒心,放辟邪侈,无不为已。及陷于罪,然后从而刑之,是罔民也。焉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为也?是故明君制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然后驱而之善,故民之从之也轻。今也制民之产,仰不足以事父母,俯不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苦,凶年不免于死亡。此惟救死而恐不赡,奚暇治礼义哉!王欲行之,则盍反其本矣。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八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本文选自《孟子·梁惠王上》。文中系统地阐述了孟子关于王道的理论和具体主张。作者认为“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孟子·公孙丑》),也就是仁爱之心。本文从这一观点出发,指出人君只要善于扩充其不忍人之心,就可以施行仁政,就能够“保民而王”(使老百姓生活安定,从而成就王业)。相反,如果不实行仁政与王道,而企图以武力求霸,其结果则必定失败。

全文可分五段。

从开头至“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为第一段,提出“保民而王”这个中心论点。

文章一开始,齐宣王首先发问:“齐桓、晋文之事,可得闻乎?”齐桓公、晋文公是春秋时期两个有名的霸主。齐宣王发问的用意十分明显,即他想效法齐桓、晋文,成为当今的霸主。不料孟子回答说:“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者,是以后世无传焉,臣未之闻也。”孟子之所以这样回答齐宣王,是因为看穿了他问话的用心,所以开口就将齐桓、晋文一笔抹倒,表示不屑一谈,在精神上先压倒对方。然后,他堂而皇之地推出“王道”来代替齐宣王所追求的霸道:“无已,则王乎?”(如果一定要谈,那就谈谈行王道吧。)高屋建瓴,气概不凡。

关于典籍里的中国诗经如下:

五经一般指儒家典籍《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的合称,为历代儒客学子核心研习书经。《诗》温柔宽厚,《书》疏通知远,《礼》恭俭庄敬,《易》洁静精微,《春秋》属词比事。

中医学中指肝、心、脾、肺、肾五脏的经脉。“五经”指的是《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这五部书是我国保存至今的最古老的文献,也是我国古代儒家的主要经典。

《诗》又称《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集,现存305篇,由风、雅、颂三部分组成。风包括十五国风,共160篇;雅分大雅和小雅,共105篇;

颂分周颂、鲁颂、商颂,共40篇。各篇的创作年代,大部分已不可确知。根据部分诗篇考查,最早的约作成于西周初年,最晚的约作成于春秋中期。全书是经过五、六百年时间的积累、并经过搜集者的加工和润色而成的。

汉朝儒经《白虎通义·五经》曰:“以为孔子居周之末世,王道陵迟,礼乐废坏,强凌弱,众暴寡,天子不敢诛,方伯不敢伐。闵道德之不行,故周流应聘,冀行其圣德。

自卫反鲁,自知不用,故追定五经以行其道。”也就是说,孔子祖述尧舜、宪章文武,编订五经宗周以成王道。

在乐经散失之前,其实有六经:诗书礼乐易春秋。《礼记·王制》:“顺先王诗书礼乐以造士。春、秋教以礼乐,冬、夏教以诗书。”

诗书礼乐是周朝的贵族教科书。虽然诗书礼乐是儒家递相传习的典籍。但儒家之外,战国各家也多传习。孔子“治《诗》《书》《礼》《乐》《易》《春秋》六经”。后《乐经》失传(一说没有此书),成为五经。

曹操《短歌行》引用《诗经》“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释义:青青的是你的衣领,悠悠的是我的思念。纵然我不曾去会你,难道你不把音信传?

出自:出自先秦的《子衿》。

短歌行全文:

两汉:曹操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为君故,沉吟至今。

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

明明如月,何时可掇?忧从中来,不可断绝。

越陌度阡,枉用相存。契阔谈讌,心念旧恩。(谈讌 一作:谈宴)

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

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在公元前636年,一位在外流亡的公子重耳,为了争取到秦国的支持,能够返回自己的国家掌握国家大权,就与秦穆公展开了一轮在历史上可以说是教科书一般的谈判。在这一次的谈判中,双方都引用了一些非常经典的名言,就很完美的将自己的意思表达了出来,这样高超的说话艺术,真可谓是不得不学习呢,下面就让我们来看一看吧。

在重耳第一天到来的时候,其实因为秦宫中有人想要给重耳使绊子,所以故意设了一计,但是反倒让秦穆公丢了颜面,没有大国之风,所以这一次的谈判真正来说是在第二天举行的。

在一开始秦穆公就赋了一首《采菽》,引用其中几句“君子来朝,何赐予之?虽无予之,路车乘马。”这一句诗从字面上来看,其实是说秦穆公,因为体贴重耳舟车劳顿,所以赠送给了他一些马车,但是深层意思就比较耐人寻味了,暗地里讽刺了重耳来找秦穆公其实是为了寻求大诸侯国的庇护,也算是暗戳戳的狠狠踩了重耳一脚。

这时候重耳的属下就让重耳赋了一首《小雅·黍苗》,“芃芃黍苗,阴雨膏之!”意思就是说,希望秦穆公能够体谅重耳迫切归国的心情,就像禾苗需要雨水浇灌一样。

经过一番谈判,重耳表示愿意退避三舍以换取秦穆公对他的庇护,对于这个结果,秦穆公当然是特别满意,表态说:“是子将有焉,岂专在寡人乎!”意思就是说这晋君的位置本来就是你的,哪儿能全是我的功劳呢。看起来十分谦虚,其实是一种大国骄横的态度。不得不说这一场谈判是非常的精彩,我们平时与别人说话也应该多注意语言的艺术。

引用诗经中的话作用:证明其文章有深度,是遵照历史,而不是信口胡言,为了让自己的文章,自己的观点更有说服力,更具有文采。议论文中引用名人的话通常用来证明作者观点的,而记叙文则不同,记叙文引用名人的话一般用来丰富文章的内容,使作者的描写更加详实,景物的描写更加具体。如果对你有帮助

请点好评

谢谢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