湛江古代最大的官是谁?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08-07浏览:1收藏

湛江古代最大的官是谁?,第1张

没法比,一个是封建政府,一个是旧政府。

从官职上讲,陈瑸历任古田知县、台湾知县、刑部主事、刑部员外郎、台湾厦门道以及偏沅福建巡抚。按现在的体制讲,福建巡抚最多也就是二品官员,也就是现在说的正部级官员。

陈兰彬是外交部驻外大使,最多也就是副部级,所以从这点上说,陈瑸的官职要大半级。

其实湛江最大的官是李汉魂。军政都是领导,在军方他是最高层领导之一,参谋长是作战部门最高领导;内政部部长在原来的政府里非常重要,所有内务事务均由内政部管理,是数一数二的部门。

雷州市,建市前称海康县,是广东省湛江市辖县级市,位于雷州半岛中部。属热带季风气候。雷州市东濒雷州湾、南隔琼州海峡与国际旅游岛海南相望、西濒北部湾、北接湛江城区。雷州市境内交通有粤海铁路、国道207、湛徐高速公路贯通全境。

雷州市户籍人口170万(2010年),雷州市总面积3532平方公里。辖街道办有(雷城、西湖、新城)等,18个乡镇,市区常住人口32万(2010年)。全市耕地面积162万亩,海岸线长达406公里。

雷州半岛、海南岛和北部湾的城镇群经济圈,自然条件优越,适宜发展。具有南亚热带特色的农、林、牧、副、渔生产。雷城(古雷州府治)是广东七大、粤西地区唯一且广东省唯一一个县级的"国家历史文化名城"。雷州文化是独特的广东四大区域文化之一。

北宋一代名相寇准,曾得到了宋太宗、宋真宗两代君主的信任,可谓是位极人臣,权倾朝野。特别是在辽国南侵,北宋危机之时,寇准力劝想迁都逃跑的宋真宗御驾亲征,迫使辽国在澶州城外定立了“澶渊之盟”,挽救了危机中的北宋,换来了此后一个多世纪的宋辽和平,可谓是居功至伟。

但,就是这样一位社稷重臣,晚年却被贬雷州(现广东湛江雷州),最终在忧病中客死他乡,结局确实有点凄惨。

如果要究其原因,寇准贬死雷州,其实就是性格决定命运的典型。寇准为人刚正不阿,令人敬佩,但性格缺陷实在太多,最终害死了他。

寇准刚正,得罪人太多

有句话叫做“木秀于林风必摧之”,做人太优秀,而根基和茎干却不够强大,是会被风折断的。寇准就犯了这个忌讳。当然,这并不是寇准的错,而是社会太现实,太复杂。如果想过好日子,还是要适应这个社会,改变社会需要的能量太大。

寇准促成了“澶渊之盟”,引起了妥协派宰相王钦若的不满,就乘机挑拨离间,说澶渊之盟是什么城下之盟,说这个盟约签订的非常可耻。糊涂的真宗一听,还真有点生气了,开始对寇准不满。寇准被排挤、贬官。

这时候,另外一个关键人物出现,他就是深得刘皇后信赖的丁谓。这个刘皇后,就是仁宗朝的太后刘娥,历史上大名鼎鼎的人物。其历史地位,仅次于女皇武则天,这个后面再说。

丁谓深受刘皇后器重,但是他觉得以自己的资历做宰相还不够,就主动邀请寇准回朝。寇准回京做了宰相,丁谓自己做了副宰相。原本丁谓是想拉寇准入伙的。甚至在一次宴会上,寇准胡须上沾染了菜汤,坐在旁边的丁谓看到了,主动为寇准擦须。这原本是拍马屁、示好的举动,却被寇准当众羞辱了一番。这放谁身上都受不了呀。

寇准满可以打个哈哈,表示感谢。既然知道丁谓是小人,又何必公开得罪呢。况且,以寇准的势力,远远没有达到大明首辅张居正的地步,根本就斗不过这些小人。寇准得罪人太多,好日子也就到头了。

寇准好声誉,交友不慎

寇准虽然刚正,但行为却有些轻佻,而且生活奢靡,嗜酒,还跟大多数人一样,喜欢听奉承的话。这就让一些隐藏的小人,也可以说是能力不足,不那么凸显的小人,有了可趁之机。其中,就有两个关键人物周怀正和朱能。

周怀正谋反牵连寇准

周怀正原本是宋真宗的亲信太监,但在刘娥被封为皇后之后,周怀正的地位直线下降。周怀正不甘心宠信旁落,就策划让太子赵祯监国,让好友寇准辅政。赵祯即后来的仁宗,民间传说中被皇后刘娥狸猫换太子的那位,生母为李宸妃。

周怀正鼓动寇准上书,向真宗谏言太子监国一事。此时,真宗已病,时而清醒,时而糊涂,奏折主要由刘皇后代为处理。刘皇后一看,自然不会批准,直接把寇准的宰相也给免了。寇准自此也得罪了刘皇后。

太子监国的事情没办成,周怀正的日子就越来越难过。他就开始策划废掉皇后,让太子做皇帝,让真宗做太上皇。结果,行动不慎,被人告密,周怀正被抓捕处死。寇准虽然没有参与谋反,还是被牵连,贬出了京城。

朱能造反牵连寇准

原本周怀正造反,寇准被贬,等真宗清醒了,还是会起复寇准的。不幸的是,寇准又遇到了朱能,成了朱能的上司。朱能没什么政治才能,但是很会拍马屁,把寇准拍的很舒服,而且天天就想着投机钻营,升官发财。

当时,真宗喜爱假借天书,彰显自己的功德,还搞了什么泰山封禅。

朱能就想,自己能不能也编一本天书,拍拍皇帝的马屁,不就升官发财了。朱能就借寇准之手,向真宗献了天书。天书的真假,真宗自然知道,但是有人拍马屁,真宗当然乐意了。特别是寇准竟然也肯逢迎自己了,真宗更高兴,准备将寇准调回京城。

但是,寇准因为请立太子监国的事情,得罪了皇后刘娥。刘娥就想借这件事继续打击寇准。刘娥就派人去抓朱能,想从朱能这里获取一些寇准“欺君”的材料。

朱能一听,什么,来抓我了,难道天书之事被揭穿了?这浑人竟然直接杀了使者,起兵造反。朱能名字中有个能字,但能力却很是稀松,很快就被官军打败了。朱能无奈,上吊自尽了。

朱能死了,寇准自然也脱不了干系,再次被牵连贬官。

寇准的性格,让他看不清局势

寇准其实就是一个有点才华,敢于直谏的人,性格上大大咧咧,喜欢参与权力斗争,却不能看清斗争的形势。说直白点,就是能力有限,性格也有缺憾,结局自然不会太好。

再看看寇准的对手刘娥刘皇后,一个长的很漂亮的川妹子呀。辣妹子辣,辣妹子从小辣不怕,辣妹子嫁人怕不辣。得罪了刘娥,会辣死人的。寇准就被呛了一嘴的辣椒面,直接给呛到了西方极乐。

刘娥年幼时嫁给了银匠龚美。龚美带着刘娥到开封谋生,可是生意不好做,难以为继,他就把妻子,年仅15岁的刘娥卖到了襄王府当丫鬟。结果,小襄王一眼就看上了漂亮的刘娥。刘娥便成了襄王的情人。襄王是谁?就是后来的真宗赵恒。

真宗原配潘氏(北宋开国名将潘美的女儿)去世较早,继室郭氏在赵恒继位后,被封为了皇后。刘娥把赵恒迷的神魂颠倒,等郭氏一去世,赵恒就力排众议,将刘娥封为了皇后。

刘娥虽然出身很低,却在认识赵恒后,博览群书,通晓古今,精于政事。真宗宠爱刘娥,也有这方面的原因,很多事情都会让刘娥帮助处理。特别是在真宗病倒后,政务都是刘娥帮助料理。而刘娥也不负真宗所托,将国事处理的井井有条。

在真宗去世后,仁宗继位,刘娥垂帘听政十余载,甚至穿上了皇袍。刘娥跟武则天所差的,仅仅是没有登基称帝,私生活也没那么乱而已。

看到这里,自然就明白了,寇准能不被整死么?寇准根本就不是皇后刘娥的对手。丁谓、王钦若之流,也仅仅是喽啰而已。

寇准斗不过刘娥,也不投靠刘娥,反而得罪了刘娥。寇准先是反对立刘娥为皇后;后来又策划太子监国,想架空刘娥;再后来,刘娥娘家人仗势犯法,寇准又不知好歹,坚决反对真宗下诏赦免,造成了彻底跟刘娥决裂的局面。

正是在皇后刘娥的支持下,丁谓才变得有恃无恐,一次又一次的陷害寇准,篡改真宗的旨意,将寇准越贬越远,从本来的江淮富庶地区,一路贬到了偏远的雷州。如果再跨过一个海峡,寇准就被贬到宋朝最远的流放地,海南岛了。

大多数大臣,虽然看的明了,却是敢怒而不敢言。真宗清醒时,忽然想起了寇准,都没人敢告诉真宗寇准到底去了哪里。

真宗去世的第二年,即仁宗天圣元年(1023年)九月,寇准病故在雷州。十年之后,明道二年(1033年),皇太后刘娥去世,仁宗才敢为寇准平反昭雪,敕令恢复寇准太子太傅的官阶和莱国公的爵位,并赠中书令,谥号“忠愍”。皇祐元年(1049年),仁宗又命人撰写了《莱国寇忠愍公旌忠之碑》,并亲笔为碑首篆书了“旌忠”二字,算是彻底肯定了寇准对大宋做出的功绩。

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干,必要的时候,做出适当的妥协,也总比大业未靖身先死要强。人生确实不易呀!

  古代的雷州半岛是蛮荒瘴疫之地,赤地千里之乡。为了生存,雷州先民天天求雷、盼雷,因为有雷才有雨,响雷兆丰年。雷声是雷州半岛解难救困的福音。“雷州换鼓”便源自于雷州先民的求雷、盼雷、敬雷、祭雷活动。为使天鼓长鸣,为使雷雨有致,先民们便抱着一个良好的愿望,将人间最好的鼓送给天神,将新鼓换旧鼓,以人类的虔诚换来天神的垂注,换来人间的风调雨顺、国泰民安。于是他们每年便挑选最好的材料,选择最好的技师,使用最好的方法,铸造最好的鼓,通过某种仪式送给天神,慢慢地便形成了大型的祭雷活动或祭雷仪式。

  天下四绝:“雷州换鼓”、“钱塘江潮”、“广德埋藏”、“登州海市” 先民们认为打雷是天神打鼓,天鼓之声传至人间便成响雷。大家知道,在一年四季当中,立春过后便会慢慢听到雷声,雷声由疏到密,由短到长,由弱到强,至夏秋季节最响最烈,自晚秋至冬季后雷声又慢慢从密到疏,从长到短,从强到弱,冬至之后便完全消失了。第二年立春以后又复始。雷声年年都经历“产生——低沉——强烈——低沉——消失”的过程。因此先民们便认为天鼓也同人鼓一样,有新有旧,不会永远不坏。新鼓一开始时因打不开,声音又小、又短、又沉、又闷,慢慢的随着越打越开便越打越响,完全打开后就最为响亮,达到最响亮之后也达到了极点,声音也慢慢低沉了,最后鼓打坏了,声音便完全消失了。由此看来,天鼓寿命只有一年,每年须重新更换。早期的祭雷活动只是一种简单的、分散的、自发的和不定时的,一般是以村落或部落为单位,由族老主持祭祀仪式。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文化的进步,后来成了固定的、有组织的、由法师或道士主持的、甚至有官府参与的大型祭雷仪式。 据史籍记载和民间传说,古代雷州居着俚、僚、侗、僮、苗等少数民族,其中俚人最善于铸鼓。各民族虽然风俗各异,但都共同崇拜“雷公(雷神)”,每年定期向雷公庙献雷鼓雷车(雷车用于载鼓),举行祭雷活动。祭雷时打雷,“雷州换鼓”其妙就妙在这里,其绝也就绝在这里。如果“雷州换鼓”仅仅是一种人文景观或自然景观,它就难以称得上奇绝了。古代的雷州由于在祭雷活动中引来电闪雷鸣,因此便名声大噪,影响深远。不仅雷州半岛所有部落都参加共同祭雷,还吸引了高州、钦州、琼州、儋州、郴州、漳州等州郡的人来参加。一到元宵节,雷公庙前便人山人海,载歌载舞,场面之热烈壮观难以形容。

  据传,雷州古时的祭雷活动一年分为三次,第一次称为“开雷”,于元宵节(也是雷祖陈文玉的得道升天日)举行;第二次称为“酬雷”,于上元节(农历六月廿四日)举行;第三次称为“封雷”,于冬至节举行。在三次祭雷活动中最为隆重、神奇和富有意义的就是元宵日举行的“开雷”仪式。由锣鼓队、旌旗队、僧尼、族老、歌手、大众等按八卦图型排列成八卦阵。场中央置一个大铜鼓,鼓面为太极图,法师站在鼓上主祭。第一列阵为鼓阵,每方置108面铜鼓,每鼓饰以云雷纹;第二列阵为锣阵;第三列阵为旗阵;第四列阵为僧尼;第五列阵为族老;第六列阵为歌舞手;第七列阵为远方来宾;第八列阵为本地宾客;第九列阵便为游人及观众。官员、贵宾及司祭人员在正面就座。 法师宣布祭雷仪式开始后,百姓官员一律伏地叩拜,向雷公祈祷“风调雨顺,国泰民安”,接着由僧尼大众出场颂经,然后便是各族老颂唱铜鼓歌;之后由歌舞手出场唱雷歌、演雷剧、奏雷乐、跳傩舞。其歌朴素悠扬,感人心肺;其舞古朴粗犷,原始迷人。随着演出不断推向高潮,旌旗招展,锣鼓齐鸣,响声如雷,震荡百里。整个活动感天地、泣鬼神、震人心。击鼓是非常讲究的,慢打一轮紧打一轮,一轮轻点一轮重擂,每轮击鼓必须是十八槌。当击鼓至第六轮最后一槌即第一百零八槌时最为响亮。顷刻间千鼓竞发,百里可闻,祭雷活动进入最高潮。法师在这一槌落鼓的同时迅速将预先选好的新鼓换去雷坛上的旧鼓,旋即“轰隆隆”一声,晴天霹雳,电闪雷鸣,风雨接踵而至。 新鼓一经换上就引来雷声,证明天神已收到雷鼓了。每年的新鼓是事先从各部落敬献上最好的铜鼓中挑选出来的,其神圣不可侵犯。而换下的旧鼓即交回原部落埋于地下珍藏起来,以示酬雷及养地气。 祭雷仪式结束前,由各部落相互交换赠送铜鼓,互相祝愿,最后由各族老列队行至“雷坛”前,按顺序击鼓三槌,以图吉祥,期望在新的一年里风调雨顺,五谷丰登。仪式结束后,凡求雨的、求财的、求功名的、求子嗣的、求平安的,经允许可登坛一击。 这样,“雷州换鼓”实质上是包含了三层意思,一是帮天神换掉雷鼓;二是将“雷坛”上的旧鼓换上新鼓;三是部落之间或主客之间将自己生产出最好的鼓互相交换。“鼓”不但象征雷,也成为了雷州古代少数民族权力至高无上的象征。“雷州换鼓”仪式唐代以前在古雷公庙举行,于唐贞观16年建成雷祖祠后便定在雷祖祠举行。

  雷州先民的祭雷活动可以追溯至四、五千年前,而“雷州换鼓”奇观的产生当在秦汉之后隋唐之前。“雷州换鼓”名称的出现则在唐代以后,其消失应在明代以前。因为秦汉时期我国道家文化最为兴盛,道士、法师做法事最为盛行,隋唐时期雷州祭雷活动又最为盛大隆重,而宋元时代以后就渐渐消亡了,以致在清代古籍上就再也难以考查到“雷州换鼓”的踪迹,而雷州的清史是最为翔实和完整的。 关于“雷州换鼓”的失传,有人说是因为后来的法师法术不灵了,有人说是因为后来人心不诚了,也有人说是因为善于铸鼓的俚僚人被逼远走他乡了,还有人说是因为兵荒马乱不能按时举行所致。

湛江—— 一个景色美丽而又文化独特的地方。

湛江位于中国大陆的最南端。它是沿海地区,它有优良的港口,它是中国三大半岛之一 ——雷州半岛。

在湛江雷州文化的特色之一是石狗。它布片于雷州的每一个角落,如在古城门、古通、门口……往往会有一尊尊或坐、或蹲、或伏,用雕刻成的石狗,在是原,这一角色一般由石子来扮演,而雷州,切是狗儿居上,可知一种独特的民族文化。

关于对石狗的崇拜传说有两种说法。其一是某年代,有一支少数民族从黄河中下游迁移到雷州后,就受尽大旱之灾,于是人们想到天狗吃日,想引起天狗,借天狗射过此难,就这们人们出现了狗崇拜。

另一个关于石狗的著名传说是:唐代时,雷州人陈文玉被任任剌吏。他精察吏冶,爱抚百姓,稳定雷州。后人为他立庙塑像纪念,尊具为“雷祖”。而据说“雷祖”的出生与一只九耳朵有关,托这位德政昭彰的地方官的福,狗也随之神化为“呈祥灵物”,受到崇拜。

自那以后,雷州区域的历朝能工巧匠打造了上万只石狗,摆放各处,为家族,为先祖充当“守护神”。每逢初一,十五,雷州人还早晚烧香奉祀石狗,以镇邪去魔,保境安民。

这些石乃无价之宝,它们是雷州人的艺术精华。其造型千姿百态,形神各异,栩栩如生。这雕刻风格体现了时代性,民族性与地域性,有研究社会文明,历史沿革的价值。

雷州石狗不仅数量多,而且类别多,地域形、时代形、象形、人格形等。各个造型类别的石狗特征鲜明,独具特色,充分反映了当时的社会风情。

比如秦汉的雏形石狗,线条单调,艺术粗糙;精代的石狗,其头部留着辫子;在海边的石狗,石狗背穿叶网纹,脚踏渔网,这些是以打鱼为生的生活的反映;雷州城北大的大石狗、座高约25米,以其高大威猛来保卫城镇;雷公庙前的石狗则是镇海用的,它的尾巴似锚,当地渔民希望自己遇到大风大浪时有这根锚的保护……

2004年,蕴含厚重民俗文化的湛江雷州石狗被列入中国民族民间文化遗产保护工程项目中,我省唯一入选的。

若你有闲时,不妨也到雷州一游,看看这群憨态可掬的石狗,领略这一独特的民族文化妙趣吧!

湛江这个美丽而文化又独特的地方欢迎你的到来。

今湛江辖地远在新石器时代晚期(约4000年前夏、商之间)便有了人烟。秦皇统一中国后,今湛江辖地归属象郡。汉元鼎六年(前111年),南部徐闻、海康、遂溪三县属交趾部徐闻县;北部吴川、廉江两县分属交趾部高凉县和合浦县。   

    以后,南部三县先后属交州、合州、南合州、东合州,至唐贞观八年(634年),改东合州为雷州,统管雷州半岛三县,直至清代;北部两县先后属广州、罗州、化州,至明清属高州。     1899年,晚清政府与法国签署《广州湾租借专条》,“神州后门上的一把铁锁”-广州湾,被强租法国。我国现代著名诗人、学者闻一多先生写下了名篇《七子之歌》(澳门、香港、台湾、威海卫 广州湾 九龙 旅顺大连等七处“失地”),其中第五章便是“广州湾”湛江。

    新中国成立后,人民解放军陆续解放湛江全境。此后,五县先后属广东省南路区行政督察专员公署、高雷区专员公署、粤西区行政公署、湛江专区专员公署、湛江地区行政专员公署。1983年9月,湛江地区与湛江市合并,五县划归湛江市。   湛江市区历史上属遂溪、吴川两县。隋至唐初,郊区湖光镇旧县村曾先后为铁耙县、遂溪县县治;南宋景炎三年(1278年),宋帝昺即位于市区硇洲岛,升硇洲为翔龙县;明洪武年间至清雍正年间,曾先后在市郊旧县村和东海岛设置椹川巡检司。

不是。雷州古城和茂德公古城是两个不同的地方。

雷州古城位于广东省湛江市雷州市,是一座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的古城,有着数百年的历史。雷州古城建筑格局严谨,规模宏大,保存较为完整,融合了汉、唐、宋、明、清等历代建筑风格,是中国一座罕见的保存完好的古城。

茂德公古城位于广东省茂名市电白区,是一座有着1000多年历史的古城,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和国家级文化遗产保护单位。茂德公古城文化底蕴深厚,城区内保存了大量明清时期建筑和文化遗址,是广东省著名的文化旅游胜地之一。

提到湛江,你想到什么?是《隐秘的角落》里的老街?是让人回味无穷的海鲜大餐?是旖旎迷人的海景?还是历史悠久的建筑物呢?

到湛江旅游,雷州是一定要去的,雷州有座雷祖祠,里面供奉的先人并不是当地雷氏祖先,更不是神话传说中的雷公,他究竟是谁呢?

雷祖祠位于雷州市白官公路旁,始建于唐朝贞观十六年,已有1300多年,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走近雷祖祠,最先看到的是大牌坊,之后要穿过风水池,走路五分钟才到达正殿,可见前广场和风水池规模之大。

雷祖祠供奉的并不是道教传说中的神仙,而是雷州第一任刺史陈文玉。

问题来了,既然是纪念陈文玉的祠堂,为什么不叫“陈家祠”或“陈祖祠”,偏偏要叫雷祖祠呢?而且建筑风格和一般的祠堂完全不同,倒像是大型庙宇。

事情还得从头说起。

在唐代贞观年间,朝廷启用陈文炎为刺史。

陈文玉是个好官,在任期间精察吏治、体恤民情,为当地人民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赢得百姓的爱戴。因现在的雷州半岛所处的位置非常重要,恐成必争之地,陈文玉率众大修城池,公款不足的时候并没有惊动百姓,而是自捐薪俸,并把当地的名称改名为“雷州”。

为什么叫雷州呢?据说当地过去每天打雷,因此得名。

走到雷祖祠主殿之前,会经过一段路,路在中间有“英山胜境”牌坊,因为雷祖祠就在英山。

雷祖祠前有数棵古榕,张开的枝叶宽度相当于近二十个人并排站。

雷祖祠依山而建,前面是万顷洋田,主祠分三进,由山门、正殿、后殿、钟鼓楼等建筑组成。古祠内绿树成荫,即使在盛夏时节,也没有闷热之感。

雷祖祠除了供奉陈文玉,还供奉汉朝的李广和英山石神,其中陈文玉供于中殿,其他两位供于左右侧殿。

对于本地人来说,陈文玉就是神一样的存在,访雷祖祠,除了缅怀先人,也带着自己的某些疑问和期望而来。

陈文玉被称为“雷祖”,其实就是雷州人的启蒙祖师的意思,他在雷州的地位有点像韩愈在潮州的地位,都是一地之导师,划时代的人物。

关于陈文玉,雷州民间流传着多个传说,其中有一个传说是这样讲的。

传说当年陈父来到英山打猎,得一巨卵抱回家,没想到巨卵在一声巨震之后,震出了一个小男孩,这个小男孩就是陈文玉。后来,陈文玉成为刺史,筑城完工之际,竟生出两翅,白日升天,成为神仙。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