叙述雅书在各朝各代的流传推广~~~~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08-07浏览:1收藏

叙述雅书在各朝各代的流传推广~~~~,第1张

分类: 文化/艺术 >> 文学 >> 小说

问题描述:

所谓雅书即是类似《尔雅》一类的古代字典词典的著作,想知道《尔雅》以后还有哪些雅书,在各朝各代比较出名的有代表性的雅书分别有哪些,简介其朝代、作者、体例、特点、缺陷等。谢谢诸位大师们!!!

解析:

《尔雅》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解释词义的专著,也是第一部按照词义系统和事物分类来编纂的词典。作为书名,“尔”是“近”的意思(后来写作“迩”),“雅”是“正”的意思,在这里专指“雅言”,即在语音、词汇和语法等方面都合乎规范的标准语。《尔雅》的意思是接近、符合雅言,即以雅正之言解释古语词、方言词,使之近于规范。

《尔雅》最早著录于《汉书·艺文志》,但未载作者姓名。

对于《尔雅》的写作年代及作者,历来说法不一。有人认为是西周初年周公旦所作,后来孔子及其弟子作过增补,有人认为是孔子弟子编写的。这种种说法都不可信。《尔雅》成书的上限不会早于战国,因为书中所用的资料,有的来自《楚辞》、《庄子》、《吕氏春秋》等书,而这些书是战国时代的作品。书中谈到的一些动物,如狻麑(suān,即狮子),据研究,不是战国以前所能见到的。《尔雅》成书的下限不会晚于西汉初年,因为在汉文帝时已经设置了《尔雅》博士,到汉武帝时已经出现了犍为文学的《尔雅注》。

从《尔雅》的性质来看,它本是一部以解释五经的训诂为主,通释群书语义的训诂汇编,而训诂萌芽于春秋战国,到西汉时才有较大的发展。因为从春秋战国到西汉,几百年间,语言文字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一般人已经不大看得懂古书,需要有专门的学者来讲解。而汉代的统治者力图用儒家的经典来巩固自己的统治,于是尊《诗》、《书》、《礼》、《易》、《春秋》为五经,并设立五经博士,在官学里讲授经义。这就促进了训诂的繁荣。经学家们纷纷给先秦流传下来的儒家经典作注解,并随后把这些随文而释的各种典籍的注解汇集到一起,按照一定的体例分类编排起来。《尔雅》就是这样一部训诂汇编。它并非是一人一时之作,最初成书当在战国末年,是由当时一些儒生汇集各种资料而成。历经秦火、战乱之后,这部书在汉代初年重新问世,又经过经师儒生的陆续增补,才成为今天所见到的《尔雅》。

《尔雅》之后,有汉代的孔鲋所撰的《小尔雅》,是仿《尔雅》之作,其体例完全模仿《尔雅》,目的是补充《尔雅》所未收的词语,它是最早的补充和模仿《尔雅》之作,其补充的词语对认识古义解释古书有很大帮助。缺陷是篇幅规模较小,全书不足万言,所收词语仍然不全,而且词语分类不够科学。

《小尔雅》之后有三国魏人张揖的《广雅》。《广雅》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词典,《广雅》是仿照《尔雅》体裁编纂的一部训诂汇编,相当于《尔雅》的续篇,篇目也分为19类,各篇的名称、顺序,说解的方式,以致全书的体例,都和《尔雅》相同,甚至有些条目的顺序也与《尔雅》相同。所不同的是,《广雅》取材的范围要比《尔雅》广泛。书取名为《广雅》,就是增广《尔雅》的意思。《广雅》是在《尔雅》后出现的“雅”书中最有价值的一部训诂词典。《广雅》书中收录了不见于《尔雅》的许多词语,其中包括汉魏以前经传子史的笺注,以及《三苍》、《方言》、《说文》等字书当中的训诂,为后人考证周秦两汉的古词古义提供了非常宝贵的资料。

《广雅》之后,补充模仿《尔雅》的著作有宋代陆佃《埤雅》,该书是一部不完整的著作,体例与《尔雅》相同,陆氏独辟蹊径,开训诂一途,但是他对名物的解释往往牵强附会,动摇了该书的科学价值。

宋代还有一部《尔雅翼》,是罗愿编撰的。该书体例一依《尔雅》,惟解释的对象只有动植物的名称,解释较谨严,但牵强附会的地方仍有很多。

明代有朱谋玮的《骈雅》,它是一部专门解释连绵词的著作,其体例与《尔雅》同,该书搜罗广播,解释精核,是早期研究连绵词的最重要的著作,但是该书在实际取舍上有失误,有些明显的连绵词没有收入,而有许多不是连绵词的却被误收了。

明代又有方以智的《通雅》,是一部解释词语考证名物探求语源意义的训诂之作。该书内容丰富,解释精当,考证祥明。

此外,还有其他雅学著作,但主要是以上几部,故不一一缀述。

《尔雅》

第一部词典

《尔雅》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解释词义的专著,也是第一部按照词义系统和事物分类来编纂的词典。作为书名,“尔”是“近”的意思(后来写作“迩”),“雅”是“正”的意思,在这里专指“雅言”,即在语音、词汇和语法等方面都合乎规范的标准语。《尔雅》的意思是接近、符合雅言,即以雅正之言解释古语词、方言词,使之近于规范。

《尔雅》最早著录于《汉书·艺文志》,但未载作者姓名。

对于《尔雅》的写作年代及作者,历来说法不一。有人认为是西周初年周公旦所作,后来孔子及其弟子作过增补,有人认为是孔子弟子编写的。这种种说法都不可信。《尔雅》成书的上限不会早于战国,因为书中所用的资料,有的来自《楚辞》、《庄子》、《吕氏春秋》等书,而这些书是战国时代的作品。书中谈到的一些动物,如狻麑(suān,即狮子),据研究,不是战国以前所能见到的。《尔雅》成书的下限不会晚于西汉初年,因为在汉文帝时已经设置了《尔雅》博士,到汉武帝时已经出现了犍为文学的《尔雅注》。

从《尔雅》的性质来看,它本是一部以解释五经的训诂为主,通释群书语义的训诂汇编,而训诂萌芽于春秋战国,到西汉时才有较大的发展。因为从春秋战国到西汉,几百年间,语言文字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一般人已经不大看得懂古书,需要有专门的学者来讲解。而汉代的统治者力图用儒家的经典来巩固自己的统治,于是尊《诗》、《书》、《礼》、《易》、《春秋》为五经,并设立五经博士,在官学里讲授经义。这就促进了训诂的繁荣。经学家们纷纷给先秦流传下来的儒家经典作注解,并随后把这些随文而释的各种典籍的注解汇集到一起,按照一定的体例分类编排起来。《尔雅》就是这样一部训诂汇编。它并非是一人一时之作,最初成书当在战国末年,是由当时一些儒生汇集各种资料而成。历经秦火、战乱之后,这部书在汉代初年重新问世,又经过经师儒生的陆续增补,才成为今天所见到的《尔雅》。

《尔雅》全书收词语4300多个,分为2091个条目。这些条目按类别分为“释诂”、“释言”、“释训”、“释亲”、“释宫”、“释器”、“释乐(yuè)”、“释天”、“释地”、“释丘”、“释山”、“释水”、“释草”、“释木”、“释虫”、“释鱼”、“释鸟”、“释兽”、“释畜(chù)”等19篇。

这19篇的前3篇与后16篇有显著的区别,可以分成两大类。前3篇,即“释诂”、“释言”、“释训”解释的是一般语词,类似后世的语文词典。例如:

如、适、之、嫁、徂(cú)、逝,往也。(释诂)

克,能也。(释言)

明明,斤斤,察也。(释训)

其中“释诂”是解释古代的词,它把古已有之的若干个词类聚在一起,作为被训释词,用一个当时通行的词去解释它们。“释言”是以字作为解释对象,被训释词大多只有一两个。“释训”专门解释描写事物情貌的叠音词或联绵词。尽管作为语文词典来说,它的注释过于笼统,许多条目仅仅是同义词表,但是远在公元前2世纪就能产生出这样的著作,就是在世界词书编纂历史上也堪称第一了。

《尔雅》后16篇是根据事物的类别来分篇解释各种事物的名称,类似后世的百科名词词典。其中“释亲”、“释宫”、“释器”、“释乐”等4篇解释的是亲属称谓和宫室器物的名称。

例如:

谓我舅者,吾谓之甥也。(释亲)

门侧之堂谓之塾。(释宫)

肉倍好谓之璧,好倍肉谓之瑗,肉好若一谓之环。

(释器)

大鼓谓之鼖(fén),小者谓之应(yìng)。(释乐)

“释天”、“释地”、“释丘”、“释山”、“释水”等5篇解释的是关于天文地理方面的词语。例如:

载,岁也。夏曰岁,商曰祀,周曰年,唐虞曰载。

(释天)

坟莫大于河坟。(释地)

绝高为之,京;非人为之,丘。(释丘)

泰山为东岳,华山为西岳,霍山为南岳,恒山为北岳,嵩山为中岳。(释山)

水注川曰溪,注溪曰谷,注谷曰沟,注沟曰浍,注浍曰渎。(释水)

“释草”、“释木”以下7篇解释的是关于植物动物方面的词语。

例如:

木谓之华,草谓之荣,不荣而实者谓之秀,荣而不实者谓之英。(释草)

枞,松叶柏身。桧,柏叶松身。(释木)

有足谓之虫,无足谓之豸。(释虫)

鲲,鱼子。(释鱼)

舒雁,鹅。舒凫(fú),鹜(wù)。(释鸟)

罴,如熊,黄白文。(释兽)

狗四尺为獒。(释畜)

《尔雅》后16篇相当于百科词典。在汉代,儿童在完成识字阶段的教育后,要读《论语》、《孝经》和《尔雅》这3部书。学习《尔雅》可以“博物不惑”,多识鸟兽草木虫鱼之名,增长各种知识。尽管用今天的标准来看,《尔雅》的知识容量相当有限,但是在古代已经非常可观了。所以有人说,《尔雅》是我国古代的百科全书。

在历史上,《尔雅》备受推崇。这是由于《尔雅》汇总、解释了先秦古籍中的许多古词古义,成为儒生们读经、通经的重要工具书。在汉代《尔雅》就被视为儒家经典,到宋代被列为十三经之一。事实上,《尔雅》并不是经,也不是某一部经书的附庸,它是一本独立的词典。人们借助于这部词典的帮助,可以阅读古籍,进行古代词汇的研究;可以了解古代社会,增长各种知识。

《尔雅》在中国语言学史和词书史上都占有显著的地位。

《尔雅》首创的按意义分类编排的体例和多种释词方法,对后代词书、类书的发展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后人模仿《尔雅》,写作了一系列以“雅”为书名的词书,如《小尔雅》、《广雅》、《埤雅》、《骈雅》、《通雅》、《别雅》等等,而研究雅书又成为一门学问,被称为“雅学”。

从汉唐到清代,为《尔雅》作注的人很多。现存的最早最完整的注本是晋代郭璞的《尔雅注》。《十三经注疏》中的《尔雅注疏》采用的是郭璞的《尔雅注》和北宋邢昺的《尔雅疏》。清人研究《尔雅》的著作不下20种,其中最著名的是邵晋涵的《尔雅正义》和郝懿行的《尔雅义疏》。今人注有徐朝华的《尔雅今注》,文字深入浅出、简明扼要,并附有笔画索引,最利于翻检、学习。

从汉唐到清代,为《尔雅》作注的人很多。现存的最早最完整的注本是晋代郭璞的《尔雅注》。郭璞花18年的时间研究和注解《尔雅》,以当时通行的方言名称,解释了古老的动、植物名称,并为它注音、作图,使《尔雅》成为历代研究本草的重要参考书。《十三经注疏》中的《尔雅注疏》采用的是郭璞的《尔雅注》和北宋邢昺的《尔雅疏》。

清人研究《尔雅》的著作不下20种,其中最著名的是邵晋涵的《尔雅正义》和郝懿行的《尔雅义疏》。今人注有徐朝华的《尔雅今注》,文字深入浅出、简明扼要,并附有笔画索引,最利于翻检、学习。

由于尔雅解释非常简单,它所涉及的许多语言知识不容易被人理解,因此后代又出现了许多注释、考证它的著作,如:

清朝马国翰《尔雅古注》

晋朝郭璞《尔雅注》

清邵晋涵《尔雅正义》

清郝懿行《尔雅义疏》

近人周祖谟《尔雅校笺》

扩展资料

历史定位

在历史上,《尔雅》备受推崇,这是由于《尔雅》汇总、解释了先秦古籍中的许多古词古义,成为儒生们读经、通经的重要工具书。学习《尔雅》可以“博物不惑”,多识鸟兽草木虫鱼之名,增长各种知识。

在汉代《尔雅》就被视为儒家经典。唐文宗开成年间刻开成石经时,列入经部。到宋代被列为十三经之一。事实上,《尔雅》并不是经,也不是某一部经书的附庸,它是一本独立的词典。人们借助于这部词典的帮助,可以阅读古籍,进行古代词汇的研究;可以了解古代社会,增长各种知识。

欧阳修《诗本义》说:“考其文理,乃是秦汉之间学《诗》者纂集说诗博士解诂。”朱熹则说:“《尔雅》是取传注以作,后人却以《尔雅》证传注。” 

而李学勤先生认为:《尔雅》作为“经”,不是偶然的,并不是凑在经部里的。古代的“经”,有的如《诗》、《书》、《易》的经文、《春秋》的经文等,是自古流传的基本文献,当时教育所必需的,有的则是解说引申上述文献的,如《易》的十翼、《礼》的《礼记》,《春秋》的三传等。《尔雅》是周代以至汉初历世学者解经的一种汇编,号称解经的钥匙。

《尔雅》在中国语言学史和词书史上都占有显著的地位。《尔雅》首创的按意义分类编排的体例和多种释词方法,对后代词书、类书的发展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后人模仿《尔雅》,写作了一系列以“雅”为书名的词书,如《小尔雅》、《广雅》、《埤雅》、《骈雅》、《通雅》、《别雅》等等,而研究雅书又成为一门学问,被称为“雅学”。

《尔雅》确实是世界上第一部成体系的词典,作为我国第一部按义类编排的综合性辞书,是疏通包括五经在内的上古文献中词语古文的重要工具书。

汉代《尔雅》就被视为儒家经典,唐文宗开成年间刻开成石经时,列入经部。到宋代被列为十三经之一。

《尔雅》并不是经,也不是某一部经书的附庸,它是一本独立的词典。借助于这部词典的帮助,可以阅读古籍,进行古代词汇的研究,《尔雅》被认为是中国训诂的开山之作,在训诂学、音韵学、词源学、方言学、古文字学方面都有着重要影响。

扩展资料:

《尔雅》全书收词语4300多个,分为2091个条目。本20篇,现存19篇。它大约是秦汉间的学者缀缉先秦各地的诸书旧文,递相增益而成的。

条目按类别分为“释诂”、“释言”、“释训”、“释亲”、“释宫”、“释器”、“释乐(yuè)”、“释天”、“释地”、“释丘”、“释山”、“释水”、“释草”、“释木”、“释虫”、“释鱼”、“释鸟”、“释兽”、“释畜(chù)”等19篇。

参考资料:

-尔雅

  梁启超在他的《欧游心踪录》中说:“学术者,天下公器也。”或许,作为体现个人权力话语的学术特质决定了它是一个时代文明进程中的参与者,而这种参与者就是一个具有公共意义的文明的怀疑者和建构者。换句话说,它扮演了一个公器者的文化角色。对于一个当代雕塑艺术家来说,一个具有时代特征的、具有人文情结的个人化的艺术表达,同样可以成为一个公器者的文化角色。但是,作为一个雕塑家要担当起一个公器者的文化角色,让自己成为具有公共意义的文明的怀疑者和建构者,必须具有器与道的两种文化的整合能力。

器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古籍中的《尔雅》,已经把器视为具有衣食住行意义物质形态。以至于《易经,系辞》中强调的“形而上为道,形而下为器”的理念,试图把器的文化角色定位在非生命的可视、可触、可用的物质概念上。而道则相反,其文化角色被定位在了具有生命的理性意义的不可视、不可触的抽象概念上。与道相比,器的文化角色的历史地位不高。孔子的一句“君子不器”,道出了器的文化角色的尴尬。曾经生活在西北地区的雕塑家王志刚早在1980年,利用了非生命物质媒介的大漠沙砾,做了一组《沙器》的作品,旨探讨道和器的关系。显然,非生命物质媒介的沙砾,作为可塑的物质形态从属于器的范畴,但是从作品中呈现出的半抽象的生命体征和具有西北沙漠地区民宅特征可以看出,作者把大漠沙砾流动中的聚散特征,赋予了作品以生命意义的形而上的思考,恰恰体现出了作品中道的文化指向。当作者把大漠沙砾的非物质媒介赋予一种生命形态的肌理,实际上是扮演了一个“道”“器”融合的文化角色。这种道器融合的理念,展示了一个地域性的大漠文化中的生命的特质:既脆弱也顽强。

在中国的历史上,道器融合的雕刻艺术生产的理念,一直贯穿着整个封建社会,基本上是为帝王服务的私器者的文化角色。中国封建社会私器者文化角色,实际上也是一种文明悖论的承担者。周代的青铜器,把一个等级森严的封建礼器的艺术生产,视为维护封建政治制度的仪式化的过程。秦代的兵马俑,把一个帝王的万乘之国的野心,变成守卫自己亡灵一个个威武雄壮的偶人。汉代的雕刻的艺术想象中的异兽,把儒家的谶言变成了一种守护帝王陵墓的辟邪物。唐代石刻艺术中的石狮塑造的饱满与雄浑,把一个异域文化变成一个大唐帝国皇权至上制造的辉煌盛世的历史,视为自我彰显与守望的文化符号。作为一种文明悖论的承担者的周秦汉唐的雕刻艺术,在成为中国古典雕刻的美学集大成者的同时,也成为了一个为死人(帝王)服务的私器者。与私器者使命不同的是公器者文化角色。

最早出现公器概念是在庄子的文章里。庄子说:“名,公器也。”此时,器的概念已经由它的物质意义开始向精神意义过度。公器概念的出现,凸显了公共意义的特征。针对封建社会私器者为帝王专用的特征,一个公器者的出现,就是让自己成为一个具有公共意义的文明的怀疑者和建构者。处在诸侯混战的春秋时代的老子,在他的《道德经》中提出了“反者道之动”的理念,意思为事物的运动朝着它相反的方向发展。这个具有着强烈地思辨哲学意味的“反动”的理念,成为了老子的《道德经》的精髓,同时也让老子成为中国古典社会的一个文明的怀疑者和建构者。老子有一个著名论点“绝圣弃知”,就是针对他所处的封建统治一种反动。一个具有公共意义的文明的怀疑者和建构者,恰恰是面对并且服务于一个时代文明进程中的公器者的文化角色所具备的精神特质。对于一个处在工业信息化时代的中国雕塑家来说,要让自己成为一个公器者的文化角色,就是要把一个文明进程中的社会政治文化遭遇的尴尬,变成自己的一种艺术的反动与发现。

从某种意义上讲,艺术的反动是艺术发现的开始,而艺术发现的确立也是艺术反动的结果。一个雕塑家的艺术的反动与发现,体现出在与传统的艺术经验的背离中,将文化资源植入当代社会的语境中,在器与道的文化整合之后,建构个性化艺术语言。雕塑家王志刚在他创作的《吾狮如是》系列作品中,利用大唐石狮的文化资源与精神资源,把中国封建社会的一种私器者的功能,转化为一个当代社会公器者的文化再造的资源,让自己成为一个艺术的反动与发现者。如果说把艺术的反动与发现视为一个公器者,那么,当代雕塑家的艺术使命,就是将当代文明切开一个口子,看到一个社会文明进程中精神被消解的根源。王志刚的作品《吾狮如是06》,来自唐乾陵的石材的蹲狮造像的资源借用,但是却被置换为具有工业文明特征的不锈钢材质的蹲狮造像。并且是一个正在融化的不锈钢材质的蹲狮造像。金属材质的不锈钢既是工业文明的产物,同时也是代表着工业文明中一种人际关系所呈现的生命状态:硬、冷。雕塑家王志刚说,“被抛光之后的不锈钢造型像眼泪”。在雕塑家王志刚身上,有一种浓重的人文情结的大悲剧意识。这种大悲剧意识转化为一个正在融化的不锈钢材质的蹲狮造像是别有意味的。用王志刚的话说:“这种‘融化’也可以说是东西文化的融合,可能是有意识的,也可能是无可奈何的,融会贯通或许是中国传统文化再创辉煌的前提,但是价值观的地域性和普世性已经是我们无法逾越的思考题。”在全球经济一体化中,不同文化的遭遇的结果,是一次又一次的文化的消解与整合的过程。特别是今天的中国当代社会,在强势的外来文化的介入下,还能保留自己文化价值观的自信么自己是否成为了文化的弱势而被消解所以,价值观的地域性和普世性两种文化的博弈,不仅是当今世界的文明冲突的根源,而且也是文明建构的基础。

文明的冲突与文明的建构始终是王志刚创作的母题,这种母题通过材料的转换或者对峙,传递出了当代社会一个公器者的文化质疑与再造的信息。王志刚的作品《吾狮01》和《吾狮02》,在同一空间置放了不锈钢材质的蹲狮造像的同时,还有沙砾材质的蹲狮造像。王志刚的作品中的沙砾材质的蹲狮造像,延续了早期的“沙器”作品的特质,赋予蹲狮造像以沙砾生命聚合的精神内涵。与此同时,沙砾材质相对的柔和与温暖和不锈钢材质的蹲狮造像的冷与硬,形成了强烈的对比。如果说,沙砾材质的蹲狮造像代表着中国的传统文化价值观,而不锈钢材质的蹲狮造像代表着当代社会的价值观,相同的资源借用的物象与不同的材质表现,不仅制造了材料物理特性的冲突,而且制造了材料政治特性冲突,然而,更是两种文化价值观的冲突。但是,在王志刚的作品中,让两种文化的代码都具有一种浓重的人文情结的大悲剧意识。因为,无论是沙砾材质的蹲狮造像,还是不锈钢材质的蹲狮造像,都在“融化”。作品《吾狮——守望》,在自然环境中的融化的沙砾材质的蹲狮造像,只剩下一个头了。或者说传统文化的价值观正在逐渐地远离我们。

《尔雅》是辞书类文学作品。

《尔雅》是辞书类文学作品,最早收录于《汉书·艺文志》,但未载作者姓名。作品中收集了比较丰富的古汉语词汇。它不仅是辞书之祖,还是典籍——经,被列入《十三经》中。是汉族传统文化的核心组成部分。

《尔雅》是第一部词典,“尔”是“近”的意思(后来写作“迩”),“雅”是“正”的意思,在这里专指“雅言”,即在语音、词汇和语法等方面都合乎规范的标准语。《尔雅》的意思是接近、符合雅言,即以雅正之言解释古汉语词、方言词,使之近于规范。

《尔雅》成书于战国或两汉之间,上限不会早于战国,因为书中所用的资料,有的来自《楚辞》、《庄子》、《吕氏春秋》等书,而这些书是战国后的作品。书中谈到的一些动物,如狻猊(suān ní,即龙九子之一,形如狮子)。

据研究,不是战国以前所能见到的。也有认为《尔雅》成书的下限不会晚于西汉,因为在汉文帝时已经设置了《尔雅》博士,到汉武帝时已经出现了犍为文学的《尔雅注》。

      最有智慧的古书排名

      《周易》是儒家重要经典之一,是我国最古老、最有权威、最著名的一部经典,是中华民族聪明智慧的结晶一名《易》,又称《易经》,包括经和传两部分经本是占筮

      《菜根谭》、《幽梦影》、《小窗幽记》、《围炉夜话》《颜氏家训》、《朱氏家训》,到后来的《曾国藩家书》、《左宗棠家书》,再到解放前鲁迅许广平的《两地书》、《闻一多家书》;解放后的《傅雷家书》、《沈从文家书》等 国外的如英国培根《人生论》,

      NO10 锏 锏,(铁)鞭类,长而无刃,有四棱,长为四尺(宋制四尺为一米二), 后来才有了杨家枪和杨家将的故事NO3 矛 有古书上也说矛=枪, 但从一些小说和文

中国最神秘的一部古书

      很多,例如:《黄帝内经》包括《素问》和《灵枢》两大部分,各有文章81篇,内容非常广泛《黄帝外经》37卷,据说内容也很丰富,可惜失传了 《连山》、《归藏》 周易的分支 《明心宝鉴》大约成书于元末明初,辑录者或整理者是范立本国家图书馆普通古籍阅览室收藏有1368年刊印的《校正删补明心宝鉴》,其善本室则藏有1553年刊印的《重刊明心宝鉴》(二卷)和1621年刊刻的标明“范立本集”《新刻音释明心宝鉴正文》(二卷),普通古籍室还收藏有《新镌校正明心宝鉴正文》,扉页上题“官板正字明心宝鉴”,“桥村庄三圣堂行”国家图书馆同时收藏有明万历皇帝《御制重辑明心宝鉴》二卷(根据美国哈佛大学燕京图书馆藏中文善本影印),成书于1585年

      《山海经》是中国一部记述古代志怪的古籍,内容包括一些传说中的地理知识,和一些远古神话和传说

      十三经 《易》、《书》、《诗》、《周礼》、《仪礼》、《礼记》 、《春秋左传》、《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论语》、《孝经》、《尔雅》、《孟子》

中国十大旷世古书

      按古籍影响 周易、论语、诗经、史记、资治通鉴、本草纲目、伤寒论、四库全书、六艺十三经、孙子兵法 以下是按古籍年代 唐咸通九年刻本《金刚经》唐成都府BIAN家刻本《陀罗尼经咒》宋杭州猫儿桥刻本《文选五臣注》宋刻本《昌黎先生集》,《河东先生集》宋黄善夫家塾刻本《史记集解索引正义》金刻本《刘知远诸宫调》元至正五年刻本《金史》元大德三年《稼轩长短句》按古籍类别:经学、子学、玄学、佛学、理学、 总之门类繁多,不可细数

      很多,例如:《黄帝内经》包括《素问》和《灵枢》两大部分,各有文章81篇,内容非常广泛《黄帝外经》37卷,据说内容也很丰富,可惜失传了 《连山》、《归藏》 周易的分支 《明心宝鉴》大约成书于元末明初,辑录者或整理者是范立本国家图书馆普通古籍阅览室收藏有1368年刊印的《校正删补明心宝鉴》,其善本室则藏有1553年刊印的《重刊明心宝鉴》(二卷)和1621年刊刻的标明“范立本集”《新刻音释明心宝鉴正文》(二卷),普通古籍室还收藏有《新镌校正明心宝鉴正文》,扉页上题“官板正字明心宝鉴”,“桥村庄三圣堂行”国家图书馆同时收藏有明万历皇帝《御制重辑明心宝鉴》二卷(根据美国哈佛大学燕京图书馆藏中文善本影印),成书于1585年

      中国古书:《三字经》、《黄帝内经》、《山海经》、《资治通鉴》、《道德经》、《奇门遁甲》、《孙子兵法》《易经》、《增广贤文》、《论语》、《史记》、《汉书

中国人十大必读古书

      1、中国先秦时期的百科全书 《诗经》 孔子 2、兵家韬略之首 《孙子兵法》 孔武 3、垂范千古的儒家经典 《论语》 孔子及其弟子 4、中国道家学说的开山之作 《老子》 老子5、最爱中国人推崇的英雄传奇 《水浒》 施耐庵 6、包含处世权谋与人生智慧的杰作 《三国演义》 罗贯中 7、东方世界的《堂吉诃德》 《西游记》 吴承恩 8、成就人生事业的大学问 《菜根谭》 洪应明9、不会做诗也会吟 《唐诗三百首》 孙洙,徐兰英 10、中国最伟大的文学作品 《红楼梦》 曹雪芹,高鹗

      如下:《西游记》,《三国演义》,《红楼梦》,《水浒传》,《史记》,《论语》,《孟子》,《孙子兵法》,《道德经》,《诗经》

      《太平广记》 全书按题材分为92类,又分150余细目神怪故事所占比重最大,如 明代拟话本有的据古书记载敷演成篇,如《王安石三难苏学士》中,咏菊花事,出自《

中国十大经典古籍

      1、《论语》:《论语》是孔子及其弟子的语录结集,由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编写而 是中国古代儒家经典之一,原是《礼记》第三十一篇,相传为战国时期子思所作其

      如下:《西游记》,《三国演义》,《红楼梦》,《水浒传》,《史记》,《论语》,《孟子》,《孙子兵法》,《道德经》,《诗经》

      我国古籍目录数量多、种类多,内容极其丰富如果从目录编制的体例看,大致可分如下三种:第一种,部类前后有小序,书名之下有解题解题又叫叙录或提要它的作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