斑秃患者头皮痒是在长新头发吗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08-08浏览:1收藏

斑秃患者头皮痒是在长新头发吗,第1张

斑秃是头发呈斑片状突发性脱落的一种慢性皮肤病,患处皮肤薄而光泽透亮,多无自觉症状,少数伴有刺痛、瘦痒感,临床表现为突然发生头发斑块状的脱落, 甚者可迅速脱光形成"全秃" 更严重者全身毛发脱落,形成"普秃" 。斑秃可发生于任何年龄, 但以青壮年多见, 发病无明显性别差异,中医古籍中曾有"油风"、"毛拔' 、"发霄'、"发坠"及"鬼剃头"的称谓。

斑秃病因较为复杂,总因为七情所伤、饮食不节、久病重病、劳倦过度及产后,或因先天不足等造成脏腑气血亏虚,毛根空虚, 毛发失于濡养而落。病机多为虚和实。虚者,一则气血亏虚,二则肝肾亏虚, 实者多为过食肥甘厚味,或情志所伤, 气郁而化火,血热生风,而致风盛血燥, 或

因费远阻毛窍。不论虚实, 褐老认为尤以肝肾不足为本病的最基本病机。赵炳南回则认为斑秃多为肝肾虚亏,气血不荣,阴血不足, 牍理疏松,血燥风盛等导致发根失养, 进而脱落。

斑秃是皮肤科一种常见病、多发病,其治疗的方法及药物很多,但至今尚未见到较理想的治疗方案。目前国内中西医多根据各自对本病的认识,采用不同的方法和药物进行治疗。中医认为"有诸内,必形诸于外"头发的生长荣弱和脏腑、气血的胜衰关系密切。中医视人体为一个有机整体, 斑秃虽为头皮部的毛发疾病,但其发病原因与全身的生理功能及病理变化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中医认为斑秃其根本原因为发失生长之源,故而脱发。脱发与心、肝、牌、肺、肾五脏及气血虚弱、血热、湿热、脉络血痕联系密切。其中斑秃发病主要因于气滞血痕、肝肾精血不足、风盛血虚、血热生风、气血两虚等原因,而常见病因为肝肾不足。中医多采用内服、外捺、针灸等进行综合治疗, 效果颇佳。由于西医对斑秃的发病机制尚不确定, 治疗多采用糖皮质激素、免疫调节剂等全身治疗,或用局部接触剌激物、生物学反应调节剂、光化合作用、药物注射等局部治疗。西医治疗斑秃虽有一定效,但仅以治标为主, 其副作用及复发率更是临床难以解决的问题。中医治疗斑秃运用辨证论治的方法, 随证加减,内外合治, 标本兼顾,针对患者个体体质差异进行治疗, 可减少长期使用西药的副作用,并且中医药在巩固疗效、防止斑秃复发方面更具优势。

南昌县地区古秀堂有一祖传留方“古秀青丝”系列产品,在本地口碑传播销售,治愈率非常高。目前在淘宝免费试用装产品惠赠病友。其采用纯中药祖传留方,可能是斑秃病友防脱发止脱发最安全经济可靠的方式。但这种药方只针对斑秃类型,普秃全秃类型无效,不是那种网络上包治各种秃顶的万能药。病友要分清自己的病症类型,对症下药。

元明粉,学名为硫酸钠,无水的称为元明粉,有1 0个分

子结晶水的称为芒硝。元明粉外形为白色粉末,无臭,味咸

而带苦,能经得住强热;在温度88 8℃以下,保持固态,高于

8 88℃时则变为液体,是一种很稳定的盐。易溶于水,当溶液

温度从0℃提高到324℃时,其在水中溶解度浙增,但继续

升高温度,其溶解度下降。

元明粉主要用途有:

1、作染料填充剂。生产染料和部分助剂时,作调整

至标准浓度的填充剂,这类元明粉对其中的钙、镁,铁的含

量及细度等都有特别要求,否则会影响染料及助剂的质量。

2、作染棉促染剂。用直接、硫化、活性、不溶性偶

氮染料及部分还原染料染棉时,加入元明粉可减小染料在

水中的溶解度,因而增加染料的上染率,使染成的色泽加

深。

3、作酸性染料的缓染剂。用酸性染料染毛、绦时,

如果单加硫酸或醋酸,会使酸性染料上色速度太快,染料不

容易渗入纤维内部,而造成色花o加入元明粉,能减慢染料

上染速率,起到良好的缓染作用。

目录 1 拼音 2 英文参考 3 概述 4 阴痒的病因病机 5 阴痒的症状 6 阴痒的治疗 61 辨证治疗 611 肝经湿热 612 阴虚血燥 62 外治法 63 方论 64 针灸治疗 641 体针 6411 方一 6412 方二 642 耳针 7 参见风瘙痒 8 参考资料 附: 1 治疗阴痒病的穴位 2 治疗阴痒病的方剂 3 治疗阴痒病的中成药 4 阴痒病相关药物 5 古籍中的阴痒病 这是一个重定向条目,共享了阴痒的内容。为方便阅读,下文中的 阴痒 已经自动替换为 阴痒病 ,可 点此恢复原貌 ,或 使用备注方式展现 1 拼音

yīn yǎng bìng

2 英文参考

pruritus vulvae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

3 概述

阴痒病(pruritus vulvae[1][2])为病名[3]。是指以女性外阴及 瘙痒,甚则痒痛难忍,或伴带下增多为主要表现的疾病[1][2]。甚则波及 周围,痒痛难忍,坐卧不宁。出《肘后备急方》卷五。阴痒病又称阴门瘙痒[4]、阴门痒[3]。

4 阴痒病的病因病机

阴痒病多因肝郁化热,脾虚聚湿,湿热蕴结,流注于下;或因外阴不洁,久坐湿地,病虫乘虚侵袭;也有因阴虚血燥而致者[3]。

阴痒病多因脾虚湿盛,郁久化热,湿热蕴结,注于下焦;或忧思郁怒,肝郁生热,挟湿下注;或因外阴不洁,久坐湿地,病虫乘虚侵袭所致;或年老体弱,肝肾阴虚,精血亏耗,血虚生风化燥,而致外阴干涩作痒[4]。临床以湿热为患为多见[4]。现代医学认为本病症主要与 的滴虫、霉菌感染,外 的干燥、皮炎、湿疹、白斑,某些化学性 及精神因素等有关[4]。

《妇人良方大全》:“夫妇人阴痒病者,是虫蚀所为。三虫在于肠胃之间,因脏虚,三虫动作,蚀于阴内。其虫作热,微则为痒,重者乃痛也。”

5 阴痒病的症状

症见外 或 内瘙痒,甚则奇痒难忍,坐立不安[3]。不断的搔抓可引起溃破、红肿、渗液,甚至生疮溃烂,称为“阴蚀”[4]。转为慢性后外阴皮肤可增厚变硬[4]。

湿热下注者常伴见带下量多,色黄味臭[4]。

阴虚血燥者多为老年妇女[4]。

6 阴痒病的治疗 61 辨证治疗 611 肝经湿热

阴痒病·肝经湿热证(pruritus vulvae with syndrome of dampheat in Liver Channel[1])是指肝气犯脾,脾虚湿盛,湿热互结,损伤任带,以 瘙痒难忍,坐卧不安,或灼痛,带下量多,色黄如脓样,或呈泡沫米泔样,质稠秽臭,烦躁易怒,胸胁胀痛,大便干结,小便黄赤,舌红,苔黄腻,脉弦数为常见症的阴痒病证候[5]。

治宜清热利湿。方用萆薢渗湿汤(见阴蚀条),或用龙胆泻肝汤[3]。

612 阴虚血燥

阴痒病·阴虚血燥证(pruritus vulvae with syndrome of yin deficiency and blood dryness[1])是指精血不足,外阴失养,化燥生风,以 干灼瘙痒,日久不愈,夜间尤甚,白带少,色黄,甚则呈血样,自觉 干燥,甚至外阴萎缩或局部皮肤变折皲裂,口干咽燥,头晕眼花,心悸不寐,舌红,苔少,脉细数无力为常见症的阴痒病证候[5]。

治宜养血祛风,方用当归饮(当归、白芍、川芎、生地、白蒺藜、防风、荆芥穗、何首乌、黄芪、甘草)[3]。

62 外治法

虫疾感染及瘙痒重症可配合药物及中药煎水局部熏洗[4]。

局部可用蛇床子、川椒、枯矾、苦参、百部、生艾叶、杏仁,水煎熏洗[3]。

《妇人良方大全》主张内服龙胆泻肝丸、逍遥散,外以桃仁研膏和雄黄末,或鸡肝纳阴中,以杀其虫[3]。

63 方论

《妇人良方大全》(妇人阴痒病方论第十六)治妇人阴痒病,大黄散:

大黄(微炒) 黄芩 黄 (炙,各一两) 赤芍药 玄参 丹参 山茱萸 蛇床子(各半两)上为细末。食前,温酒调二钱服。

《广济方》疗妇人阴痒病不止:

蚺蛇胆 雄黄 硫黄 朱砂 硝石 芜荑(各半两) 藜芦(二钱半),上为细末研停,以腊月猪脂和如膏,用故布作缠子,如指长一寸半,以药涂上,内阴中。日一易之,易时宜用猪椒根三、五两,水煮稍热,洗干拭内之效。

又方∶小蓟不拘多少,水煮作汤热洗,日三用之。

崔氏方疗阴痒病不可忍∶

杏仁烧作灰,承热绵裹内阴中,日二易之。

又方∶蒜煮汤洗之。一方用枸杞根。

又方∶野狼牙(二两,细锉) 蛇床子(三两),上以水三升,煮十沸,热洗。

又方∶取鸡肝,承热内阴中。如有虫,虫当尽下。

《古今录验》疗妇人阴痒病,如有虫状:

上取牛肝,切取三寸,内阴中。其虫尽入肝内,出之效。猪肝亦得。

《千金翼方》治妇人阴痒病脱,矾石散:

矾石为末,空心,酒服方寸匕,日三服。

64 针灸治疗 641 体针 6411 方一

取中极、下髎、血海、三阴交、蠡沟等穴为主。湿热下注者加阴陵泉、百虫窠;奇痒难忍加曲骨、大敦;心烦少寐加少府[4]。

6412 方二

可针刺阴廉、曲骨、三阴交[3]。

642 耳针

取神门、肺、脾、肝、外生殖器、卵巢等穴,每次酌选2~3穴,强 [4]。

7 参见风瘙痒

风瘙痒(wind itching;pruritus cutanea)为病名[6]。出《诸病源候论》卷二。又称之为风痒、血风疮、痒风、谷道痒、阴痒病等。是指以遍身瘙痒,并无疮疥,搔之不止为主要表现的感觉异常性皮肤疾病[7]。无原发性皮肤损害。以自觉皮肤阵发性瘙痒,搔抓后常出现抓痕、血痂、色素沉着和苔藓样变等继发性皮损为临床特征。临床上可分为局限性和泛发性两种。局限性者,以 、 周围瘙痒最多;泛发性者,则多泛发全身。本病多见于老年及青壮年,好发于冬季,少数也可夏季发病。

《诸病源候论》:“风瘙痒者,是体虚受风,风人腠理,与气血相搏,而俱往来于皮肤之间。邪气微,不能冲击为痛,故但瘙痒也。”

风瘙痒相当于西医的皮肤瘙痒症[7]。

详见风瘙痒条。

8

目录 1 拼音 2 英文参考 3 中医·蛲虫病 31 蛲虫病的病因病机 32 蛲虫病的症状 33 蛲虫病的辨证治疗 331 证候分析 332 治法 333 蛲虫病的方药治疗 4 西医·蛲虫病 41 病原学 42 病理改变 43 流行病学 44 临床表现 441 肠道寄生 442 异位寄生 4421 蛲虫性阑尾炎 4422 蛲虫性尿道炎 4423 蛲虫性生殖道炎 45 并发症 46 实验室检查 461 虫卵检查 4611 胶带纸肛拭法 4612 棉签肛拭法 462 成虫检查 47 诊断 471 诊断依据 4711 流行病学史 4712 临床表现 4713 实验室检查 472 诊断 4721 蛲虫感染 4722 蛲虫病 47221 疑似病例 47222 确诊病例 48 鉴别诊断 481 肛周神经性皮炎 482 外阴炎 483 滴虫性 炎 484 霉菌性 炎 485 阿米巴 炎 486 肛周湿疹 49 治疗措施 410 预防 411 治愈标准 412 预后 5 参考资料 附: 1 治疗蛲虫病的方剂 2 治疗蛲虫病的中成药 3 蛲虫病相关药物 4 古籍中的蛲虫病 1 拼音

náo chóng bìng

2 英文参考

oxyuriasis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

enterobiasis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

oxyuriasis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10)]

enterobiasis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10)]

enterobiasis [WS 469—2015 蛲虫病的诊断]

oxyuriasis [21世纪双语科技词典]

oxyuriosis [朗道汉英字典]

oxyuria [湘雅医学专业词典]

Pinworm disease [湘雅医学专业词典]

3 中医·蛲虫病

蛲虫病(oxyuriasis[1][2]、enterobiasis[1][2])病名[3]。是指感染蛲虫所致的寄生虫病[1][2]。

蛲虫,九虫之一[3]。蛲虫古今同名,虫体细小,呈乳白色,长几分[4]。《诸病源候论·蛲虫候》:“蛲虫犹是九虫内之一虫也。形甚小,如今之蜗虫状。”《三虫候》:“蛲虫至细微,形如菜虫也,居胴肠间,多则为痔。”《太平圣惠方》卷第九十二:“夫小儿蛲虫者,此是九虫内之一虫也。形甚细小,如今之蜗虫状,亦因脏腑虚弱而致发。”蛲虫寄生于肠下,晚间爬出 产卵,而致 奇痒[3]。病久长期抓痒而致 周围炎症、湿疹,并有面色萎黄,易怒,嗜食指甲等[3]。

治以杀虫止痒为主[3]。内服可用苦楝根皮、百部、榧子煎剂;外治可用韭菜煎汤每晚洗肛,或用大蒜打烂成泥状,加菜油涂拭 周围[3]。 湿疹,可用青黛散调黄连油膏外敷[3]。

蛲虫病流行相当广泛,尤以儿童发病为多[4]。

31 蛲虫病的病因病机

蛲虫病是由于吞入蛲虫卵而引起的。成熟的雌虫在夜间由肠道移行至 附近产卵。虫卵经过不洁的手、食物等,直接或间接地经口进入胃肠,在肠内发育为成虫而引起蛲虫病。其病机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蛲虫寄生在肠内,影响脾胃的运化功能;二是雌虫移行产卵时,使 发痒,影响睡眠,甚或产生其他症状。[4]

32 蛲虫病的症状

发痒,夜间尤甚,睡眠不安。晚间 发痒时,可在 周围见到细小蠕动的白色小虫。久病则出现纳减、腹痛、腹泻、消瘦等症。[4]

蛲虫寄生于肠下,晚间爬出 产卵,而致 奇痒[3]。病久长期抓痒而致 周围炎症、湿疹,并有面色萎黄,易怒,嗜食指甲等[3]。

33 蛲虫病的辨证治疗 331 证候分析

蛲虫夜间移行至 产卵,以致蠕动作痒,影响睡眠,甚至烦躁不安。蛲虫久居肠间,使脾胃运化功能失调,以致纳减,腹泻。胃肠气机郁滞则致腹痛。日久水谷精微不能充养肌肤,则致身体消瘦。[4]

332 治法

驱虫止痒[4]。

333 蛲虫病的方药治疗

治以杀虫止痒为主[3]。内服可用苦楝根皮、百部、榧子煎剂;外治可用韭菜煎汤每晚洗肛,或用大蒜打烂成泥状,加菜油涂拭 周围[3]。 湿疹,可用青黛散调黄连油膏外敷[3]。

可用追虫丸[备注]追虫丸(《证治准绳》):槟榔、雷丸、南木香、苦楝根、皂荚、黑丑、茵陈。本方具有驱虫、除湿、理气通腑的作用,对多种肠道虫证均有较好的疗效。亦可选用使君子、鹤虱、榧子、槟榔等对蛲虫有较好驱除作用的药物二至三种治疗。除内服药物外,尚可外用百部煎剂 。[4]

防止重复感染,对彻底治疗蛲虫病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应注意个人卫生,勤洗 ,勤换衣裤、被褥,勤剪指甲,保持双手清洁。[4]

4 西医·蛲虫病

蛲虫病(enterobiasis)是指蛲虫感染者出现相应临床表现[5]。蛲虫感染者是指在 周围或粪便及其他组织样本中检获蛲虫卵或成虫,而感染者未见相应临床表现者。主要表现为 及会 皮肤瘙痒,尤以夜间为甚[5]。抓破后皮肤出现充血、皮疹、湿疹、脱屑等,严重者可诱发细菌感染。可伴有夜惊、噩梦、夜间磨牙、咬指甲、注意力不集中、烦躁不安、食欲不振等,少数患者出现恶心、呕吐、腹痛、异嗜症等[5]。

蛲虫即蠕形住肠线虫(Enterobius vermicularis),成虫形体细小如棉线头,呈乳白色。雌雄异体,雌虫体长8mm~13mm,雄虫体长2mm~5mm[5]。虫卵大小为(50μm~60μm)×(20μm~30μm),两侧不对称,一侧较扁平,一侧稍隆起,呈柿核状[5]。卵自虫体排出时,卵内的胚胎已发育至多细胞期,部分卵已发育至蝌蚪期[5]。

成虫寄生于人体的盲肠、阑尾、结肠、直肠及回肠下段,重度感染时,也可在小肠上段甚至胃及食管等部位寄生。虫体借助头翼、唇瓣的作用,附着在肠粘膜上,或在肠腔内呈游离状态。成虫以肠内容物、组织或血液为食。雌、雄虫交配后,雌虫子宫内充满虫卵,并向肠腔下段移行。当人睡眠后,部分雌虫移行到 外,因受温度和湿度的改变及氧的 ,开始大量排卵,虫卵被粘附在肛周皮肤上。排卵后的雌虫多因干枯死亡,但少数雌虫可由 蠕动移行返回肠腔。若进入 、子宫、输卵管、尿道或腹腔、盆腔等部位,可导致异位寄生。

41 病原学

蠕形住肠线虫(Enterobius vermicularis)简称蛲虫,成虫形体细小如棉线头,呈乳白色[5]。雌雄异体,雌虫体长8mm~13mm,雄虫体长2mm~5mm[5]。虫卵大小为(50μm~60μm)×(20μm~30μm),两侧不对称,一侧较扁平,一侧稍隆起,呈柿核状[5]。卵自虫体排出时,卵内的胚胎已发育至多细胞期,部分卵已发育至蝌蚪期[5]。

成虫寄生于人体的盲肠、阑尾、结肠及回肠下段,严重感染时也可寄生于小肠上段甚至胃及食管等部位[5]。虫体吸附于肠黏膜上,或在肠腔中游离,以肠内容物、组织或血液为食[5]。蛲虫雌雄交配后,雄虫很快死亡随粪便排出,受精后雌虫子宫内充满虫卵,并向宿主肠腔下段移行至直肠[5]。在宿主入睡后, 括约肌松弛,部分雌虫移行至 外,在 周围的皮肤上产卵,每条雌虫可以产卵5000~17000个[5]。产卵后的雌虫大多干瘪死亡,有少数可爬回 或进入 、尿道、膀胱等处,引起异位损害[5]。黏附在 附近的虫卵,在适宜温度(34℃~36℃)、湿度(90%~100%)情况下,经约6h发育成感染期卵[5]。当患者用手搔抓 周围皮肤,虫卵污染手指,再经口食入造成自身感染[5]。感染期卵也可脱落并黏附在衣裤、被褥、玩具或食物上,经口进入人体内使自身或他人感染[5]。虫卵可随灰尘飞扬,经空气被人吸入,黏附在咽部而进入消化道,人因此而感染[5]。

42 病理改变

虫体附着局部肠粘膜的轻度损伤,可致消化功能紊乱或慢性炎症,一般不表现明显症状。若有异位寄生时,则可导致严重后果。较为常见的是由于雌虫侵入 后而引起的 炎、子宫内膜炎和输卵管炎等。如在腹腔、腹膜、盆腔、肠壁组织、输卵管等部位寄生,也可引起以虫体或虫卵为中心的肉芽肿病变。此外,在肝、肺、膀胱、输尿管、前列腺等处,也曾有异位性损害的报道。

43 流行病学

蛲虫病是一种常见的人体寄生虫病,国内各地人体感染较为普遍。一般存在城市高于农村、儿童高于成人、在集体机构(如幼儿园等)生活的儿童感染率更高的特点。儿童感染率在40%以上,但近年由于广泛开展儿童保健工作,儿童的感染率及感染率均普遍下降。

蛲虫感染呈世界性分布[5]。据估计全世界蛲虫感染者不低于5亿,寒带和温带地区较热带地区感染更为普遍[5]。2001年~2004年全国人体重要寄生虫病现状调查资料显示,儿童蛲虫平均感染率为1028%,感染率居前五位的省份分别为海南省(4264%)、甘肃省(3327%)、广东省(3038%)、广西壮族自治区(2046%)和河北省(2000%)[5]。年龄以6岁~9岁组感染率(1252%)最高,民族以黎族(4782%)、土家族(2209%)、侗族(1944%)和壮族(1585%)儿童感染率为高[5]。

蛲虫感染者和蛲虫病患者是本病传染源,肛手口的直接感染是本病的主要传播途径[5]。患者搔抓肛周皮肤后手被蛲虫卵污染,当用不洁的手抓取食物或吸吮手指时虫卵经口食入引起自身重复感染;另外,可通过间接接触途径感染,人体接触被感染期虫卵污染的衣裤、床单、玩具、食物等后经口食入而感染;再者,散落在被褥及衣裤上的虫卵可借风力或尘土漂浮于空气中,被吸入并黏附于人口、鼻腔随吞咽进入消化道而使人感染;也可经自身逆行感染,少数肛周虫卵在 外皮肤上可自行孵化出幼虫,幼虫经 逆行进入肠内发育为成虫并产卵[5]。各种人群对蛲虫普遍易感,但以儿童多见[5]。

蛲虫雌虫排卵量大,散布到外界易附着于玩具、衣服、被褥等物品中且生存能力强[5]。在托儿所、幼儿园及中小学校等人群密集地,特别是在一些卫生条件较差的场所,易发生聚集性蛲虫感染[5]。

44 临床表现

雌虫的产卵活动所引起的 及会 皮肤搔痒及继发性炎症,是蛲虫病的主要症状。

441 肠道寄生

最突出症状是肛周及会 皮肤瘙痒,尤以夜间为甚,皮肤抓破后可造成破损、充血、皮疹、湿疹,甚而诱发细菌感染[5]。多伴有遗尿、噩梦、夜间磨牙、夜惊、失眠、烦躁不安、食欲不振等临床表现[5]。

蛲虫寄生肠道可引起胃肠功能紊乱,感染程度较重可 局部肠黏膜引起炎症或溃疡,出现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粪便中黏液增多等[5]。少数患者可出现嗜酸性粒细胞性小肠结肠炎,可伴有发热、急性腹痛、水样腹泻症状,粪便中可有大量蛲虫幼虫[5]。虫体侵入肠壁组织,可致肉芽肿产生,引起腹痛、腹泻等,影响幼儿生长发育[5]。严重感染患者可出现神经功能和心理行为的异常,如烦躁、焦虑、易激动、多动、咬指甲、夜惊、夜间磨牙、注意力不集中和不合群等,幼儿还可能出现异嗜症等[5]。

442 异位寄生 4421 蛲虫性阑尾炎

蛲虫可寄生于阑尾腔,也可侵入阑尾组织,引起蛲虫性阑尾炎[5]。患者以阵发性腹痛、右下腹压痛为主,可伴有恶心、呕吐、发热等,穿孔可导致腹膜炎[5]。血常规检查中性粒细胞和嗜酸粒细胞增多[5]。

4422 蛲虫性尿道炎

蛲虫逆行鉆入尿道可引起尿道炎,出现尿频、尿急、尿痛等 症状,儿童夜间可发生遗尿[5]。

4423 蛲虫性生殖道炎

雌虫侵入女性外阴,经 进入生殖系统各脏器,可引起外阴炎、 炎、子宫颈炎、子宫内膜炎和输卵管炎等,患者表现为外阴瘙痒、红肿、分泌物增多、下腹部隐痛等临床表现[5]。

45 并发症

异位性损害

46 实验室检查

因蛲虫一般不在人体肠道内产卵,所以粪便检查虫卵的阳性率极低,故诊断蛲虫病常采用透明胶纸拭子法或棉签拭子法,于清晨解便前或洗澡前检查肛周。此法操作简便,检出率高。若首次检查阴性,可连续检查2~3天。此外,如发现患儿睡后用手抓挠 时,即可查看肛周有无成虫。

461 虫卵检查 4611 胶带纸肛拭法

将市售透明胶带纸(宽≤25 cm)剪成与载玻片等长或稍长的片段,粘贴于载玻片上备用[5]。检查时将胶带纸一端揭开,将含胶面粘贴 周围皮肤,背面用棉签或手指压迫,使胶面与皮肤充分粘贴[5]。将胶纸重新贴回载玻片上,镜检虫卵[5]。本检查应在清晨受检者大便前进行[5]。

4612 棉签肛拭法

将消毒棉签在生理盐水中浸湿,挤去多余的盐水,在受检者 周围皮肤上擦拭[5]。将棉签上黏附物涂于滴加有生理盐水的载玻片上,加盖玻片镜检[5]。一般在清晨便前采样,采样前不要清洗肛周或外 [5]。

462 成虫检查

儿童入睡后1h~3h,将其侧卧使 暴露在灯光下,仔细检查 周围,若发现白色小虫,用镊子挟住放入盛有70%乙醇的小瓶内,镜检成虫[5]。因蛲虫未必每晚都爬出产卵,若为阴性应连续观察3d~5d[5]。

47 诊断 471 诊断依据

根据流行病学史、临床表现及实验室检查结果等予以诊断[5]。

4711 流行病学史

有与蛲虫感染者共同生活或工作史。

4712 临床表现

主要表现为 及会 皮肤瘙痒,尤以夜间为甚。抓破后皮肤出现充血、皮疹、湿疹、脱屑等,严重者可诱发细菌感染。可伴有夜惊、噩梦、夜间磨牙、咬指甲、注意力不集中、烦躁不安、食欲不振等,少数患者出现恶心、呕吐、腹痛、异嗜症等。

异位寄生可导致蛲虫性阑尾炎、尿道炎等。女性患者可出现蛲虫性 炎、子宫颈炎、子宫内膜炎、输卵管炎等表现。

4713 实验室检查

肛周采样查见蛲虫卵,肛周检获蛲虫成虫或幼虫。

472 诊断 4721 蛲虫感染

符合下列一项即可诊断为蛲虫感染[5]:

a) 未见相应临床表现,且同时肛周采样查见蛲虫卵;

b) 未见相应临床表现,且同时肛周检获蛲虫成虫或幼虫。

4722 蛲虫病 47221 疑似病例

符合下列一项即可诊断为蛲虫病疑似病例[5]:

a) 有与蛲虫感染者共同生活或工作史并且主要表现为 及会 皮肤瘙痒,尤以夜间为甚。抓破后皮肤出现充血、皮疹、湿疹、脱屑等,严重者可诱发细菌感染。可伴有夜惊、噩梦、夜间磨牙、咬指甲、注意力不集中、烦躁不安、食欲不振等,少数患者出现恶心、呕吐、腹痛、异嗜症等;

b) 有与蛲虫感染者共同生活或工作史并且异位寄生可导致蛲虫性阑尾炎、尿道炎等。女性患者可出现蛲虫性 炎、子宫颈炎、子宫内膜炎、输卵管炎等表现。

47222 确诊病例

符合下列一项即可诊断为蛲虫病确诊病例[5]:

a) 疑似病例且同时肛周采样查见蛲虫卵;

b) 疑似病例且同时肛周检获蛲虫成虫或幼虫。

48 鉴别诊断 481 肛周神经性皮炎

周围瘙痒,夜间加剧,搔抓后皮肤损害呈扁平的圆形或多角形丘疹、密集成群,表面覆有一层很薄的糠皮样鳞屑[5]。随病情进展,丘疹渐渐融合,病灶增大,色暗褐,皮肤肥厚,形成苔藓样硬化,外形粗糙,表皮及周围有抓痕、出血点或结痂[5]。

482 外阴炎

外阴炎常表现为外 瘙痒,伴有湿疹或尿布疹,但无明显日轻夜重现象[5]。

483 滴虫性 炎

滴虫性 炎主要临床表现为稀薄的泡沫状白带增多及外阴瘙痒,若有其他细菌混合感染则排出物呈脓性,可有臭味[5]。瘙痒部位主要为 口及外阴,间或有灼热、疼痛等[5]。若尿道口有感染,可有尿频、尿痛、尿急[5]。

484 霉菌性 炎

霉菌性 炎主要临床表现为白带增多,外阴或 瘙痒、灼烧感,小便疼痛,外阴周围红肿,表皮变化多样,水样白带直至凝乳状白带均可出现[5]。

485 阿米巴 炎

阿米巴 炎多继发于肠道感染, 分泌物呈浆液性或黏液性,可找到阿米巴滋养体[5]。

486 肛周湿疹

肛周湿疹主要临床表现为 瘙痒,浆液渗出明显,搔抓后出现抓痕、血痂、合并细菌感染可出现脓性渗出和结痂,呈现湿疹特有外观[5]。可扩展及会阴、阴囊、臀部皮肤。慢性期局部皮肤增厚,苔藓变化,皱襞皲裂明显[5]。

49 治疗措施

驱除蛲虫可将几种药物合用效果更好,并减少副作用。甲苯咪唑与噻乙哟啶或噻嘧啶与甲苯咪唑一次服用,治愈率可达98%左右。另外,复方甲苯咪唑、丙硫咪唑等药也具有用量少,效果好和副作用轻等优点。除药物驱虫外,也可用生理盐水(08%) 驱虫,效果也很好。但要注意生理盐水用量,以防发生意外。使用蛲虫膏、2%白降汞膏或龙胆紫等涂于肛周,有止痒杀虫作用。

广谱驱虫药阿苯达唑为肠道寄生虫病的首选治疗药物,成人400mg,顿服,儿童100~200mg,顿服[6]。

410 预防

根据蛲虫的流行特点,宜采取综合措施,以防止相互感染和自身反复感染。讲究公共卫生,家庭卫生和个人卫生,做到饭前便后洗手,勤剪指甲,定期烫洗被褥和清洗玩具,或用005%的碘液处理玩具,1小时后虫卵可被全部杀死。这些都是预防感染的好办法。

411 治愈标准

蛲虫病经彻底治疗后,1个月内不发生临床症状或体征,以及粪便检查无虫卵即为治愈。

412 预后

蛲虫病预后较好,无后遗症。

5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