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金梁的吉林大学古籍研究所教授张金梁
张金梁教授个人简介
长期从事书画创作以及教学工作,书法擅长魏碑、隶、行、草书,古朴儒雅功力浓厚,独具风貌。数十次参加美国、日本、韩国国际及全国名家邀请展,作品倍多家博物馆、纪念馆收藏并刻碑。被团中央《中国青年》邀请书写百幅名人名言长期连载。
、
张金梁教授著述之专著
张明整理
01《〈续书史会要〉补证》,河南美术出版社,1998年5月第1版;
02《明代书法史探微》(荣获第二届中国书法兰亭奖·理论奖三等奖),时代文艺出版社,2003年6月第1版;
03《张金梁书法集》,中国文化出版社,2006年7月第1版;
04《明代书学铨选制度研究》(荣获第三届中国书法兰亭奖·理论奖一等奖),上海书画出版社,2008年1月第1版;
05《〈书史会要〉校正》,吉林文史出版社,2008年12月第1版
张金梁教授著述之论文
张明整理
01《浅议书法的电化教学》 载《书法报》1987年8月12日第32期第2版
02《唯不能同斯大雄——王蘧常书法浅探》(浙江近现代书法史论研讨会论文·1991年9月·浙江杭州)
03《“二石”比较论》(王铎国际书法研讨会交流论文·1993年6月·河南洛阳) 载中国书协学术委员会等编《王铎论集——王铎国际书法研讨会论文》,第275—285页;亦载张金梁《〈续书史会要〉补证·附录》,河南美术出版社,1998年5月第1版,第237—248页
04《艰难的美——黄道周书法研究》(中国书画节研讨会入选论文·1994年·天津)
05《从文化现象看明朝的书法发展》(’95国际书法史学术研讨会交流论文·1995年·北京) 载张金梁《〈续书史会要〉补证·附录》,河南美术出版社,1998年5月第1版,第203—215页
06《谈〈书史会要〉和〈续书史会要〉》 载《书法报》1996年7月31日第31期(总第629期)第3版
07《论刘墉》 载《书法研究》1996年第6期(总第74辑),第90—103页
08《朝代书法风尚辨——与〈中国书法文化大观〉编者商榷及其它》(’96中国书法批评年会论文·1996年9月·湖南张家界) 载《书法研究》1997年第1期(总第75辑),第58—64页
09《六朝神韵在斯翁——浅论康有为的书法艺术》(康有为书法国际研讨会论文·1997年·广东广州) 载《书法之友》1997年第4期,第21—24页;亦载《康有为书学国际研讨会论文集》,书艺出版社,2002年12月第1版,第26—30页
10《明朝书“家”知多少》 载《书法报》1997年4月23日第17期第3版
11《博学才能发展 兼蓄才能创新——与李文采先生商榷》 载《书法》1997年第3期,第2—3页
12《庄㫤评书的启示》 载《书法报》1997年7月9日第28期第3版
13《高山仰止 丰碑并立——陆维钊、沙孟海书法艺术比较研究》 载《’97沙孟海书学研讨会文集》,杭州大学出版社,1997年9月第1版,第169—174页;又《书法报》1997年8月27日第35期第3版、9月3日第36期第3版连载;亦载《陆维钊研究》,西泠印社出版社,2008年6月第1版,第168—175页
14《明朝“状元”书法一瞥》 载《中国书画报》第70期
15《现代草书“三圣”散论》(全国第二届近现代书法研讨会交流论文·1997年·浙江宁波) 载《近现代书法研究——全国第二届近现代书法研讨会论文集》,安徽美术出版社,1997年10月第1版,第192—203页
16《从“阁体”谈到书法的评选》 载《中国书画报》1997年
17《在“全国青年书法理论家座谈会”上的发言》 载《中国书法》1998年第3期,第6页
18《访章祖安先生》 载《书法报》1998年5月4日第18期第1版
19《从楚王好细腰谈起》 载《书法报》1998年5月18日第20期第1版
20《也论“正”、“大”》 载《书法报》1998年8月17日第33期第1版
21《书法史刍议》 载《书法报》1998年11月9日第45期第3版
22《释“展览”》 载《书法报》1998年11月23日第47期第1版
23《释“协会”》 载《书法报》1998年12月7日第49期第1版
24《论书法的“中和”美和“冲和”美》 载《书法》1998年第6期,第45—46页;亦载《美的沉思——美学篇》,上海书画出版社,2008年1月第1版,第273—276页
25《谈“中书舍人”和“台阁体”》 载《书法报》1999年3月29日第13期第3版
26《论丰坊》 载《书法研究》1999年第2期(总第88辑),第50—66页
27《〈续书史会要〉研究》 载《中国书法》1999年第4期,第33—35页
28《非“吴门书派”》 载《书法报》1999年4月26日第17期第3版
29《时代的呼唤——雅俗共赏》 载《书法》1999年第5期,第6—8页;亦载《美的沉思——批评篇》,上海书画出版社,2008年1月第1版,第269—272页
30《释“评委”》 载《书法报》1999年7月19日第29期第1版
31《从〈书学史〉谈到书法史的研究》(祝嘉书学研讨会论文·1999年·江苏苏州)
32《涤浊呈清——新世纪书法瞻望》 载《书法报》2000年1月24日第4期第1版
33《世纪书坛点将录》 载《书法报》2000年1月10日第2期第3版、1月17日第3期第3版
34《〈孙仲隐墓志〉研究》(全国隶书学术讨论会入选论文) 载《书法导报》2000年11月29日第48期第3版;亦载山东省高密市政协文史委员会编《高密文史选粹》,2002年10月,第478—488页
35《浅谈明代书法教育》 载于植元、栾传益主编《书法教育研究文集》,大连出版社,2000年6月第1版,第115—120页
36《谦谦君子 卑以自牧》 载《青少年书法报》
37《明代书法“尚理”论——兼论书史的研究方法》(荣获全国第五届书学讨论会二等奖) 载《全国第五届书学讨论会论文集》,河北教育出版社,2000年10月第1版,第295—305页
38《明朝书法分期管见》 载《书法报》2000年10月16日第17期第3版
39《论明代书法对社会的影响》(国际书法史论研讨会论文·2000年·浙江杭州) 载《中国书法史学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西冷印社,2000年12月第1版,第257—266页;又《中国书法》2001年第2期,第22—24页(节选);亦载《书法研究》2001年第5期(总第103辑),第84—98页
40《论解缙书法的两面性》 载《书法报》2000年12月11日第25期第3版
41《技道两进 挥翰写心——评徐州市青年书家十人展》 载《青少年书法报》(2001年)
42.《贵哉“东北风”》 载《书法报》2001年1月22日第4期第2版
43.《丛文俊书学体系蠡探》 载《书法导报》2001年7月11日第28期第3版、7月18日第29期第3版
44《健全书法高等教育 促进书法学科建设——丛文俊教授谈吉林大学招收书法硕士生、博士生、博士后及相关问题》 载《书法报》2001年7月23日第30期第1版;亦载《书法导报》2001年7月18日第29期第8版
45《论“错误”借鉴与书法的发展》 载《书法研究》2001年第4期(总第102辑),第79—92页
46《汇集众美 蔚为大观——〈中国国家图书馆碑帖精华〉评介》 载《书法》2002年第1期,第30—31页
47《〈唐二娘子家书〉言辞没受倭语影响》 载《书法》2002年第3期,第41页
48《广采博取 鉴古铸今——论丛文俊先生的书法艺术》 载《书法之友》2002年第4期,第22—24页
49《从“作品限制出境”说起》 载《书法报》2002年3月25日第12期《兰亭》副刊第6版
50《浅议章草》 载《书法报》2002年6月3日第22期第2版
51《关于评论明初“三宋”书法的两个问题》 载《书法评论》第1期(2002年7月),第5—9页
52《〈佩文斋书画谱〉署录〈续书史会要〉正误》 载《古籍整理研究学刊》2002年9月第5期,第78—82页
53《论流行书风》 载《二十一世纪书法·天津论坛学术论文集》,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2002年9月第1版,第66—69页
54《四库本〈续书史会要〉阙漏考》 载《金景芳诞辰一百周年纪念文集》,吉林大学出版社,2002年10月第1版,第229—237页;亦载《书法研究》2003年第3期(总第113辑),第98—105页
55《说“清”》 载《书法》2002年第12期,第13—15页
56《子昂荐雪庵》 载《书法报》2003年1月27日第4期(总第943期)第3版
57《亲近“二赋”》 载《书法报》2003年2月24日第8期《兰亭》副刊第2版
58《谈草书》 载《书法》2003年第2期《众人说草书》(下),第29—32页
59《高密历史文明之光“高密戈”》 载《高密日报》2003年5月16日第95期第8版
60《凿穿混沌 开辟鸿蒙——丛文俊〈中国书法史·先秦秦代卷〉评介》 载《书法报》2003年5月26日第21期第3版
61《逸园影印洪武本〈书史会要〉考》 载《文献》2003年7月第3期,第220—230页;亦载《陶宗仪研究论文集》,浙江人民出版社,2006年8月第1版,第465—475页
62《张天骏婢善书考》 载《书法丛刊》2003年第4期,第95—96页
63《明永乐初期朝廷书事考辨》 载《吉林大学古籍所建所二十周年纪念文集》,吉林文史出版社,2003年12月第1版,第395—403页
64《白沙论》 载《书法研究》2004年第1期(总第117辑),第70—84页;亦载《岭南书学研究论文集》,广东人民出版社,2004年1月第1版,第146—154页
65《明代殿房书办研究》(荣获全国第六届书学讨论会二等奖) 载《全国第六届书学讨论会论文集》,河南美术出版社,2004年4月第1版,第155—172页;亦载《书法研究》2004年第3期(总第119辑),第94—119页
66《从浮云与树林谈起——〈明代书法史探微〉自序》 载《书法报》2004年3月1日第9期第3版
67《明代华亭书家》 载《书法评论》2004年第1期,第14—22页
68《永乐初朝廷书事考》 载《书法丛刊》2004年第4期,第35—41页
69《吴门长者——文征明》 载《中国书法》2004年第6期,第27—28页
70《“名”、“贵”:明代书法评论的两大范畴》 载《书画世界》2005年第1期,第80—82页
71《“南安体”、“南路体”、“梅花体”研究》 载《中国书法》2005年第2期,第43—45页;亦载《北方书法论丛》,中国社会出版社,2006年10月第1版,第1—18页
72《论张海》 载《创造力的实现——张海书法艺术评论集》,河南美术出版社,2005年4月第1版,第34—47页;又张海《张海书法·代序》
73《胸罗万象 健笔凌云——丛文俊先生书法艺术浅探》 载《书与画》2005年第5期,第8—11页
74《明沈度〈敬斋箴〉考》 载《中国历史文物》2005年第6期,第80—85页;亦载《中国书画》2006年第3期,第37—38页
75《论好太王碑书法——兼与爨宝子碑比较研究》 载《好太王碑暨十六国北朝刻石书法研究》,吉林文史出版社,2006年3月第1版,第101—113页
76《文征明书法领袖吴门成因研究》 载《北方书法论丛》,中国社会出版社,2006年10月第1版,第19—36页
77《当代书法应成为现代文明的标志》 载《2005年当代文艺论坛论文集》,中国文联出版社,2006年12月第1版,第396—400页
78《“真宰相”刘统勋之书》 载《高密人文自然遗产》2007年第3期(总第5期),第11—14页
79《康里子山名字考》 载《古籍整理研究学刊》2007年7月第4期,第3—6页
80《论明拓〈兰亭序〉》 载《兰亭雅集·首届中国书坛兰亭雅集兰亭论坛文集》,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2007年10月第1版,第16—38页
81《异彩纷呈的东北书法》 载《吉林日报》2007年12月6日第13版《东北风周刊》
82《朱复戡书法现象研究》 载《朱复戡艺术研究文集》,上海书画出版社,2007年12月第1版,第44—50页
83《郑文焯其人其书》 载《高密人文自然遗产》2008年第1期(总第6期),第47—50页
84《明代朝廷玺印研究》 载《中国历史文物》2008年第5期,第26—37页
85《明代宫廷书法研究》 载《明清书法史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7月第1版,第15—32页
86《明代“中书体”研究》 载《中国书法》2008年第11期,第43—46页
87《海上升明月——论王蘧常章草的历史地位和现实意义》 载《海派书法国际研讨会论文集》,上海书画出版社,2008年12月第1版,第333—339页
88《张改琴书法浅论》 载《中国美术馆当代名家系列作品集·书法卷·张改琴》,河北教育出版社,2008年12月第1版,第78—79页
89《论当代草书》 载《书画艺术》2009年第1期,第29—32页
90《〈永乐大典〉纂修人研究》 载《文献》2009年1月第1期,第128—138页
91《殷商金文章法蠡探》 载《中国书法》2009年第1期,第42—49页
92《“桓夫人善书”考》 载《古籍整理研究学刊》2009年9月第5期,第72—75页
93《“善鉴者不写,善写者不鉴”新论》 载《书画艺术》2009年第5期,第41—45页
94《书异其人——论黄庭坚其人其书》 载《书法丛刊》2009年第3期,第69—77页;亦载《纪念黄庭坚诞辰960周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华艺出版社,2009年8月第1版,第538—550页
95《三论雪堂》 载《书画艺术》2010年第3期,第62—69页
96《向传统索取新意 在时尚中把握自我》 载《吉林日报》2010年4月19日第8版
97《明代以“疏”论书研究》(“请循其本”——古代书法创作研究国际学术讨论会论文·2009年12月·江苏南京) 载《书法报》2010年5月19日第19期第21版
98《简论书法史研究法中容易忽视的几个问题》 载《中国书法》2010年第8期,第97页
99《〈砥柱铭〉长卷非黄庭坚真迹》 载《书法报》2010年7月14日第22版,亦载《书法》2010年第10期,第33—35页
张金梁教授著述之序跋
张明整理
01《赵生泉〈金石探幽〉序》 中国文联出版社,2008年12月第1版
02《陈国成〈吾衍〈三十五举〉研究〉序》 吉林文史出版社,2008年12月第1版
03《梁继〈张照年谱〉序》 吉林文史出版社,2008年12月第1版
04《赵彦辉〈寒山帚谈研究〉序》 吉林文史出版社,2008年12月第1版
05《张明〈赵孟頫书法研究发微〉序》 吉林文史出版社,2008年12月第1版
06《张函〈明末遗民书法研究〉序》 吉林文史出版社,2008年12月第1版
07《徐文平〈处州历代书法〉序》 浙江古籍出版社,2008年5月第1版
08《〈书法史图鉴〉序》 山东美术出版社,2009年11月第1版
09《〈孙初画集〉序》
10《书中龙也——〈十七帖〉》 吉林文史出版社
马端临治史的方法主要有综合分析法、比较法等。综合分析法是综合诸家认识,层层剖析,追根溯源,既有批驳之论,又有独立的见解。他用综合分析法解决了五服之制与封禅等久悬不决的问题。比较法,是从文献典籍入手比较同一事物的不同记载,或者以历史事件为纲,比较其演变过程中不同时期的特征。从比较异同中,发掘历史的底蕴和脉络。在比较中他发现了“官品”与“人品”的区别,将“孝廉”产生、演变、名存实亡的过程展示了出来,别开生面。通过比较他发现唐宋十六卫虽名称有异,职责则是一致。
马端临治学不信怪力乱神,反对道听途说。因为他敢于破除迷信,包括对鬼神的迷信,包括对前辈学者的迷信,所以在纠谬正误方面能够屡建奇功。在纠谬正误过程中,他围绕主题,由点及面,对相关问题一一进行清理。对于自己有疑惑的地方,不随便下判断,而是指出可疑点,注明“当考”。
《文献通考》时间断限从远古一直写到南宋宁宗嘉定五年(1212年)。对宋以前的历史做了全面的总结,把历史分成三个时期。第一时期是太古时期,是指三代以前;第二个时期是夏商周三代;第三个时期是秦汉以后。他还对三个时期的特点做了总结,认为,第一、第二时期的社会“有公天下心”;第三时期“无公天下心”,所谓“秦既灭六国,举宇内而郡县之,尺土一民,皆视为己有”。虽然这种“公”、“私”分期方法不太妥当,但是这种宏观的观察分析历史的方法在当时还是显示了其进步性。
对于历史的发展, 马端临认为是受“势” 的支配, “不容不然”,“不容不如此”。而“势”又是受“利”的支配。所以他认为像井田制封建制等已经成为过去,要想返回去是很困难的,后世不能幻想靠照搬古代的某种“良法”来解决现实政治问题和当前的社会危机。在这个认识基础上,他赞同变法。对于两税法,他认为是“乱离之后,版籍既已隳废,故不容不为权时施宜之举”。他破除了那种理财之臣都是聚敛之臣的偏见。对王安石变法,他虽有批评,但基本还是肯定的。
他极力赞赏汉文帝、隋文帝躬履俭约,轻徭薄赋。而且对隋文帝为完成统一,建新都、平陈、平叛花费大量钱财,毫不吝惜也做了充分的肯定。并且认为汉文帝的黄老无为之治与隋文帝重视法律,赏信罚必,是暗合孔孟之道的。
马端临编撰《通考》始于元世祖至元二十二年(1285年),成书于成宗大德十一年(1307年),历时22年。元仁宗延祐六年(1319年),道官王寿衍访得此书进呈。此书得以流传。自刊刻以来一直得到好评。元人评价他:“行履端纯,词章雅丽,家传鼎鼐之谱,幼馆阁之储,知前代之典章,识当世之体要。” “凡于治道有关者,无不彪分汇列,井井有条,治国安民,特举而措之耳,此可谓济世之儒,有用之学。”《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虽对《文献通考》颇多指责也还是肯定它:“然其条分缕析,使稽古者可以按类而考;又其所载宋制最详,多《宋史》各志所未备;按语亦多能贯穿古今,折衷至当。虽稍逊《通典》之简严,而详赡实为过之,非郑樵《通志》所及也。”
后人对马端临在南宋灭亡后独善其身的做法也有所批评。特别是他为了不触及元宋交兵,而把《文献通考》截断在嘉定五年(1212年),使宋代典章制度不能成为一个完整的体系。
《文献通考》问世后,代有续作,形成了一套前后连贯自成系统的《文献通考》系列。
《续文献通考》有两种。
明代王圻所撰。比《文献通考》增加了节义、谥法、六书、道统、氏族、方外等门,发展成30 门。共254卷。年代上与《文献通考》相衔接,上起南宋宁宗嘉定,下至明万历初年,辑宋末、辽、金、元、明史事议论,明代部分最为丰富。但因记载议论有关对金和后金(满洲)之事,触犯清的禁忌。《四库全书》没有收录,也不在“十通”之列。
一是清三通馆在乾隆十二年(1747年)编撰。后经纪昀等校定。体例基本与《文献通考》同,只是从郊社、宗庙两门中分出群社、群庙。合计26门。记载从宋宁宗嘉定年间至明末四百多年政治经济制度的沿革。对《文献通考》所未详的地方也有所补正。食货部分占到了33卷,比重大大超过了《文献通考》。
《清文献通考》,《续文献通考》的续编。乾隆时官修。成于乾隆五十二年。记事上起清初,下断于乾隆五十年。体例与《续文献通考》同,分26 门,共300卷。增加了前代所无的八旗田制等。
《清续文献通考》, 《清文献通考》的续编,近人刘锦藻纂。从1894年开始编,完成于1921年,首尾28年。共400卷。体例在《清文献通考》基础上又增加了外交、邮传、实业、宪政四门,共三十门。年代与《清文献通考》相衔接,包括乾隆五十一年(1786年)以后到清末。其书还记载了很多清末新疆石油史料。
《文献通考》最初刻于元泰定元年(1324年),有西湖书院刊本,现已不存。现存的有元后至元五年(1339年) 余谦补修本, 明正德十六年(1521年)慎独斋刘洪刊本,嘉靖四年(1525年)冯天驭刊本,清乾隆十三年(1748年)武英殿刊“三通”合刻本,光绪二十二年(1896年)浙江书局刊本。比较易见的是商务印书馆1936年的万有文库“十通”本。其中以晚出的浙江书局本错误较少。中华书局、浙江古籍出版社都有影印本出版。2011年9月,中华书局以清乾隆十二年校刊的武英殿本为底本出版点校本。
1、《〈晋书〉校点志疑》,《江海学刊》1999年第1期、1999年第2期。
2、《传国学之真谛——〈嘉定钱大昕全集〉评介》,《文教资料》1999年第2期;又载《江苏古籍序跋与书评》,江苏古籍出版社2000年9月版。
3、《敦煌学史上一项重要的基础工程》,《光明日报》1999年7月2日;又载《江苏古籍序跋与书评》。
4、《〈全汉赋〉疑误辨证》,《语言研究集刊》(第六辑),江苏教育出版社1999年12月版。
5、《汉魏六朝语词研究考论》,《南京师大学报》1999年第4期。
6、《〈搜神记〉校勘札记》,《古籍整理研究学刊》2000年第2期。
7、《耄耋之年创辉煌—-记三礼学家钱玄先生》,《书与人》2000年第1期。
8、《通学术之变 成专精之业——徐复先生主要著作述评》,载《当代江苏学人丛书》之《朴学之光——语言文字学家徐复》卷,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3月版。
9、《创新的精神 实证的方法》,中华书局《书品》2000年第4期;又载《江苏古籍序跋与书评》。
10、《此生原为读书来——记周勋初教授》,《书与人》2000年第5期。
11、《旷世之作 历久弥新——〈洪诚文集〉简介》,《新华日报》2000年10月10日。
12、《徐复先生对古文献学的贡献》,《古籍整理研究学刊》2000年第6期。又收入《朴学之路——徐复教授九十寿辰学术讨论会论文集》。
13、《庄子》文论选注,3万余字,收入郭丹主编《先秦两汉文论全编》,江苏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
14、《读书之门径 治学之津梁——读〈清人别集总目〉献言》(与徐复先生合撰),《古籍研究》2001年第3期。又收入《徐复语言文字学晚稿》,江苏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
15、《〈汉书·五行志〉考论》,《南京师大学报》2001年第5期。又载中国历史文献研究会主编《历史文献研究》第21辑,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16、《〈史记〉新整理本刍议》(二人署名),《淮阴师范学院学报》2002年第6期。又载《史记论丛》第一辑(华文出版社2004年8月版),单独署名。
17、《挖掘历史资源 开拓发展空间——由〈老苏州·百年历程〉说起》,《出版参考》2002年第18期。
18、《南京图书馆所藏〈三国志〉版本简论》,“首届《三国志》国际学术研讨会”会议论文(2002年11月,复旦大学),后发表于《古籍研究》2003年第1期。
19、《〈史记〉三家注音切疑误辨正》,《中国典籍与文化》2003年第1期。
20、《史记·司马相如列传校读札记》,“第五届文选学国际学术研讨会”会议论文(2002年11月),后部分发表于《中国典籍与文化》2003年第4期。
21、《〈史记〉校点本讹误辨正》,《古籍整理研究学刊》2003年第3期。
22、《〈史记〉整理平议》,《南京师大学报》2003年第5期。
23、《〈史记·八书〉校读札记》(二人署名),收入马景仑、薛正兴主编《朴学之路——徐复教授九十寿辰学术讨论会论文集》,江苏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
24、《皇皇巨著 巍巍范公——评〈范仲淹全集〉》,《苏州大学学报》2005年第2期。
25、《试论〈史记〉校勘的原则》,《古籍研究》2005年上卷,安徽大学出版社版。又收入《古文献研究集刊》(第一辑),凤凰出版社2006年版。
26、《中国书院志及其学术价值》,《南京晓庄学院学报》2005年第6期。又收入卞孝萱、徐雁平编《书院与文化传承》,中华书局2009年版。
27、《赋学文献与〈历代赋汇〉》,《古籍整理出版情况简报》2006年1期。又收入《古文献问学丛稿》,中华书局2009年版。
28、《〈史记〉正文校议》(第一作者。二人署名),中华书局《文史》2006第3期。
29、《一代宗师徐复先生》,《江苏文史研究》2006年第6期。又修改后发表于《南京师大文学院学报》2007年第3期。
30、《试论黄宗羲的创新精神》,收入《从民本走向民主——黄宗羲民本思想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浙江古籍出版社2006年出版。
31、《校点本〈史记〉标点问题举隅》,收入《史记论丛》(第四集),甘肃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
32、《〈阳明后学文献丛书〉的出版及其意义》,收入《王阳明的世界——王阳明故居开放典礼暨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浙江古籍出版社2008年版。
33、《论章黄之学对国学研究的贡献》,“第五届海协两岸传统文化与现代化”会议论文,收入《中华传统文化研究与评论》第二辑,人民教育出版社2008年版。
34、《史记校点补遗》,《古文献研究集刊》(第二辑),凤凰出版社2008年版。
35、《乐把金针度与人——试论叶圣陶先生的出版思想》,江苏省叶圣陶研究会会议论文(2007年11月,南京),《江苏民进》2008年第1期。民进中央网站全文转载。
36、《评〈王念孙王引之评传〉》,中华书局《书品》2009年第4期。
37、《海峡两岸〈史记〉整理研究的现状与展望》,“第六届海协两岸传统文化与现代化”会议论文,收入《中华传统文化研究与评论》第三辑,人民教育出版社2009年版。
38、《道德文章、山高水长—记钱玄先生》,《经学研究论丛》第十六辑,台湾学生书局2009年版。
39、《〈汉书〉校读拾遗》,载王华宝《古文献问学丛稿》,中华书局2009年版。
40、《〈水经注校证〉校读札记》(与王勇博士合撰),载王华宝《古文献问学丛稿》,中华书局2009年版。
41、《〈史记〉整理研究与辞书编纂》,“《康熙字典》暨词典学国际学术研讨会”会议论文(2009年7月,山西),收入《中华字典研究》(第二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年版。
42、《四史学》3万多字,收入卞孝萱、胡阿祥、刘进宝主编《新国学三十讲》,凤凰出版社2010版。
43、《段玉裁著述及其版本考略》,“段玉裁与清代学术国际研讨会”会议论文,收入江苏宏德文化出版基金会主办、赖永海主编的《宏德学刊》第一辑,江苏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
44、《试论张文虎〈史记札记〉的文献价值》,《史记论丛》(第六集),华文出版社2011年版。
45、《〈项羽本纪〉校释汇证》,《项羽研究》(第一辑),凤凰出版社2011年版。
46、《百衲本史记前言》,载广陵书社2011年版《百衲本史记》卷首。
47、《〈陕西神德寺塔出土文献〉的出版及其意义》,中华书局《书品》2012年第5期。
48、《怀念“学者编辑”薛正兴先生》,《古籍整理出版情况简报》2012年第5期。
49、《〈史记〉局本吸收王念孙〈史记杂志〉成果之研究》,中国训诂学研究会2012年年会提交论文。(浙江大学)
50、《〈水经注校证〉校读续记》(与王勇博士合撰),2012年西华师范大学等主办“地方档案与文献研究”学术研讨会论文,收入会议论文集。
51、《王念孙〈史记杂志〉平议》,《中国训诂学报》第二辑,商务印书馆2013年版。
52、《徐复先生对中国训诂学的贡献》,“训诂学与民族民俗学术研讨会暨中国训诂学研究会第九届二次理事会”提交论文,2013年8月。
53、《论段玉裁校勘学之特色》,南京大学等举办的“经学与中国文献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提交论文,2013年8月。
中国古代文学专业参考书:
《中国文学史》游国恩主编,人民文学出版社;《中国文学史》中国社会科学院编,人民文学出版社。
《唐宋词通论》吴熊和著,浙江古籍出版社;《徐朔方集》徐朔方著,浙江古籍出版社;《中国文学批评史》郭绍虞著,上海古籍出版社;《乐府诗述论》王运熙,上海古籍出版社。
考试科目:①101政治②201英或203日③706中外文学史④808文学评论与写作
706、808二门考试科目均有四组考试题目,考生可根据报考专业任选一组。
宋靖康年间(1126--1127)官至太常少卿,兵部尚书,端明殿学士、签书枢密院事,同知枢密院事,建炎元年(1127年五月,使河北军前通问使。建元三年公拜为两浙荆湖等路宣抚使总兵,守平江。是年十月郭仲威来降,诏加公同知枢密院事,仍守平江。建炎四年二月,金兵游骑至平江,公奔太湖,知府汤东野弃城而遁,乌珠人入城纵火焚掠,死者五十万人,得脱者十之一二。望属力抵和金派,因此事大书周望有罚,五月罢衡州居住,六月再贬昭化军节度副使,连州安置。'上为侍御史沈与求之论。累及宗族熊公兄弟八人四散各地。周望有四子:周进、周通、周达、周道兄弟四人,前三人因父坐贬削籍而害殁,惟周道躲隐婆党邱家幸免于难。后人有洗紫阳书院左手望公坟棺(巳山亥向),观铁索拘挛。又载:由于当时望公力抵黄潜善和金,党派斗争,奸臣当权,处罚明轻暗重。
建炎元年五月戊午(1127),遣太常少卿周望使河北军前通问二帝。
建炎三年元月己丑,趣大金通问使李邺、周望、宋彦通、吴德休等往军前。
四月癸亥,以给事中周望为江、浙制置使。丁卯,帝发杭州,留郑瑴卫皇太后,以韩世忠为江、浙制置使,及刘光世追讨傅、正彦。
五月己亥,苗傅裨将江池杀苗翊,降于周望。傅走建阳县,土豪詹标执之以献。
七月戊寅,己丑,以资政殿大学士王綯参知政事,兵部尚书周望同签书枢密院事。
九月壬子,金人陷单州、兴仁府,遂陷南京,执守臣凌唐佐,降之。癸丑,以周望为两浙、荆湖等路宣抚使,总兵守平江。
十月癸未,帝至杭州,复如浙东。庚寅,渡浙江。郭仲威诣周望降,望以仲威为本司统制。
十一月庚午,(帝)复还越州。以周望同知枢密院事,仍兼两浙宣抚使守平江,殿前都指挥使郭仲荀为副使守越州,右军都统制张俊为浙东制置使从行。
建炎四年二月乙未,金兵游骑至平江,望奔太湖,知府汤东野弃城而遁,戊戌,金人入平江,纵兵焚掠。死者五十万人,得脱者十之一二。
五月甲子,周望罢,寻分司、衡州居住。
六月癸酉,再贬周望昭化军节度副使、连州安置。
————————《宋史,高宗本纪》
建炎三年,杜充以建康降,金人夺马家渡。御营统制王<王燮>、王<王民>素不相能,至是,拥溃兵砦城外索斗。光亲至营,谕以先国家后私雠之义,皆感悟解去。时奔将、散卒至者,光悉厚赀给遗。有水军叛于繁昌,逼宣境,即遣兵援击,出贼不意,遂宵遁。进右文殿修撰。光奏:“金人虽深入江、浙,然违天时地利,臣已移文刘光世领大兵赴州,并力攻讨。乞速委宣抚使周望,约日水陆并进。”
———————《宋史,列传第一百二十二。李光》
四年正旦,忽西风起,金人乘之,果复攻明州。俊与刘洪道坐城楼上,遣兵掩击,杀伤大当。金人奔北,死于江者无数,夜拔砦去,屯余姚,且请济师于兀术。后七日,敌再至,俊引兵趋入台州,明州居民去者十七八。
未几,江浙群盗蜂起,授俊两浙西路、江南东路制置使,以所部招收群盗,命后军统制陈思恭隶之,且令两浙宣抚使周望以兵属俊,刘光世、韩世忠之外,诸将皆受节度。六月,改御前五军为神武军,俊即本军为神武右军都统制,除检校少保、定江昭庆军节度使。十月,浙西群盗悉平,改江南招讨使。
———————《宋史,列传第一百二十八。张俊》
杭州出版社地址:曙光路133号
浙江文艺音像出版社地址:湖墅南路146号
文丹出版社地址:浙江省杭州下城区屏风街29号(中大广场6号楼)
西泠印社出版社地址:马坡巷39号金衙庄商务楼
杭州宇华出版社地址:杭州市临安市城中街天阳大厦
卓越科学文化出版社地址:浙江省杭州市体育场路347(出版社大厦)
浙江工商大学出版社地址:保俶北路92号
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地址:体育场路347号
浙江文艺出版社地址:体育场路347号浙江电子音像出版社地址:体育场路347号
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地址:体育场路347号
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地址:浙江省杭州市南山路214号
浙江大学出版社地址:浙江省杭州市 天目山路148号浙江大学西溪校区
浙江古籍出版社地址:体育场路347号浙江摄影出版社地址:体育场路347号
浙江音像出版社地址:武林巷5号
浙江少年儿童出版社地址:浙江省杭州市 体育场路347号
浙江教育出版社地址:浙江省杭州市 天目山40号浙江出版大厦7楼
中国文和出版社地址:浙江省杭州市萧山区市心南路588号
浙江出版集团数字传媒有限公司地址:杭州市体育场路347号20楼
《第一批国家珍贵古籍名录》2392部,2008年3月1日公布;国务院批准文化部确定的第一批国家珍贵古籍(2392部)名录和第一批全国古籍重点保护单位(51个)名单,现予公布。
我国是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拥有卷帙浩繁的文献典籍。这些文献典籍是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财富,是人类文明的瑰宝,保护和利用好珍贵文献典籍,对于继承和发扬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增进民族团结和维护国家统一,增强民族自信心和凝聚力,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都具有重要意义。
各地区、各部门要进一步贯彻“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指导方针,以第一批国家珍贵古籍名录和第一批全国古籍重点保护单位的公布为契机,加强科学规划,加大工作力度,切实做好珍贵古籍的保护、管理和合理利用工作,使中华民族珍贵的文献典籍永泽后世。 第一批全国古籍重点保护单位名单(51个) 国家图书馆 首都图书馆 天津图书馆 山西省图书馆 内蒙古自治区图书馆 辽宁省图书馆 辽宁省大连图书馆 黑龙江省图书馆 上海图书馆 南京图书馆 江苏省苏州图书馆 江苏省常熟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安徽省图书馆 福建省图书馆 山东省图书馆 湖北省武汉图书馆 湖南图书馆 广东省立中山图书馆 重庆图书馆 云南省图书馆 山东省青岛市图书馆 河南省图书馆 湖北省图书馆 贵州省图书馆 陕西省图书馆 甘肃省图书馆 中国艺术研究院图书馆 贵州省荔波县档案馆 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 中国中医科学院图书馆 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所图书馆 中国社会科学院图书馆 中国科学院国家科学图书馆 浙江省宁波市天一阁博物馆 南京博物院 上海博物馆 山西博物院 故宫博物院 河南大学图书馆 河南大学图书馆 苏州大学图书馆 南京中医药大学图书馆 南京师范大学图书馆 南京大学图书馆 复旦大学图书馆 东北师范大学图书馆 中央民族大学图书馆 北京师范大学图书馆 清华大学图书馆 北京大学图书馆 《第四批国家珍贵古籍名录》1516部,2013年3月8日公布。
国务院正式公布第四批《国家珍贵古籍名录》和“全国古籍重点保护单位”名单。上海图书馆藏北宋拓本《三藏圣教序》、徐州市图书馆藏南宋刻本《四书章句集注》、青岛市博物馆藏清蒲松龄《鹤轩笔札》稿本等1516部古籍入选该名录,中国人民大学图书馆、浙江省西泠印社、西藏自治区布达拉宫等16家单位成为第四批“全国古籍重点保护单位”。
第四批《国家珍贵古籍名录》收录汉文古籍1218部,少数民族文字古籍286部,其他文字古籍9部,3种甲骨文。这是甲骨文首次进入《名录》。《名录》收录宋元拓本71种,明清稿本76部、抄本177部;收录舆图43种,其中,甘肃天水放马滩出土的西汉地图是目前世界上已知最早的纸质地图,也是世界上最早用于书写的纸张实物,还是西汉初即已发明造纸术的有力证明;收录的民族文字古籍,涵盖藏文、回鹘文、西夏文、蒙古文、察合台文、彝文、满文、东巴文、傣文、水文、古壮字、布依文等12种民族文字。
其中,西藏博物馆藏元刻本《释量论》,是继元刻《因明正解藏论》之后发现的第二部元刻本藏文古籍。这两部元刻本的发现,推翻了元代无刊印藏文文献和明代以前无藏文印刷实物的旧说。
在此次公布的16家“全国古籍重点保护单位”中,中国嵩山少林寺、西藏博物馆、西藏自治区布达拉宫、西藏自治区罗布林卡、西藏自治区档案馆等5家为宗教、少数民族单位。
截至目前,共有11375部古籍入选《国家珍贵古籍名录》,166家单位成为“全国古籍重点保护单位”。
本文2023-08-04 00:44:41发表“古籍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yizhai.net/article/465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