肾气虚简介
目录 1 拼音 2 英文参考 3 概述 4 肾阴肾阳之气俱虚·肾气虚 5 肾阳虚·肾气虚 6 参考资料 附: 1 治疗肾气虚的穴位 2 治疗肾气虚的方剂 3 治疗肾气虚的中成药 4 肾气虚相关药物 5 古籍中的肾气虚 1 拼音
shèn qì xū
2 英文参考kidney Qi deficiency [21世纪双语科技词典]
deficiency of kidney qi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
3 概述肾气虚为病机[1] 。出《黄帝内经素问·方盛衰论》。指肾气虚弱,功能减退,封藏固摄功能失职,进一步可致阴阳失调的病理变化[2] 。多由肾阳素亏,劳累过度,房事不节或久病失养所致[1]。
包括:1肾阴肾阳之气俱虚;2肾阳虚。
4 肾阴肾阳之气俱虚·肾气虚
肾气虚指肾阴肾阳之气俱虚[3] 。多由肾阳素亏、劳累过度、房事不节或久病失养所致。症见滑精早泄、尿后余沥、小便频数而清,甚则不禁、腰脊酸软、听力减退、短气、四肢不温、面色少华、舌淡苔白、脉细弱。治以补肾为主[3]。
5 肾阳虚·肾气虚肾气虚指肾阳虚[1]。因气为阳,即肾之阳气虚[1]。肾阳虚又称命门火衰[4],为素体阳虚或久病不愈,亏损过度,老年体弱所致肾中阳气不足的病机[1] 。肾阳为一身阳气之根本,有温煦形体,蒸化水液,促进生殖发育等功能[4]。肾阳虚衰,则温煦失职,气化无权,可导致形寒肢冷,精神不振,气短而喘,腰膝酸软,阳痿,滑精,夜多小便,舌淡胖,苔白厚,脉沉迟,两尺脉弱等[4][1]。治宜补肾阳[1]。临床上根据肾阳虚的不同病理变化及其症候特点,常分别归纳为肾阳不足和肾虚水泛两个症候[4]。
6中医·水肿水肿(edema)为病名。出《黄帝内经素问·水热穴论》。又称水气。古代称水、水气,水病、水胀。是以肌肤浮肿为主要表现的疾病的统称。患者体内水液潴留,泛滥肌肤,引起眼睑、头面、四肢、腹背甚至全身浮肿,严重者还可伴有胸水、腹水等。水肿一证,是全身气化功能障碍的一种表现,主要病变在肺、脾、肾三脏功能失调,膀胱气化不利,发生水肿。根据临床表现可分为阳水、阴水两类。感受外邪而发,发病较急,多从头面部先肿,肿势以腰部以上为著,病位多在肺脾,多属实证,为阳水;内虚者发病较缓,多从足跗先肿,肿势以腰部以下为剧,病位在脾肾,多为虚证,为阴水。水肿的治疗方法有发汗、利尿、攻逐、健脾、温肾、降浊、化瘀等。如经一般常法治疗不应,或有瘀血征象者,可参合应用活血化瘀法。以上诸法,或单用,或合用,均视病情需要而选择。针灸治疗本证有一定效果,在改善症状、增强体质、减少反复发作等方面有较好的疗效。中医内科的水肿可见于西医学的心源性(如充血性心力衰竭)水肿、肾病性(如急慢性肾小球肾炎)水肿、肝病性(如肝硬化)水肿、内分泌失调、以及营养不良性水肿等疾患。水肿的定义《中医药学名词》(2004):水肿是以水肿为主要表现的疾病的统称。《中医药学名词》(2010):水肿是以肌肤浮肿为主要表现的疾病的统称。古人论述水肿在《黄帝内经素问》中称为“水”。并根据不同症状分为风水、石水、涌水。《黄帝内经灵枢·水胀》篇对其症状作了详细的描述,如“水始起也,目窠上微肿,如新卧起之状,其颈脉动,时咳,阴股间寒,足胫肿,腹乃大,其水已成矣。以手按其腹,随手而起,如裹水之状,此其候也”。至其发病原因,《黄帝内经素问·水热穴论篇》指出:“故其本在肾,其末在肺,”《黄帝内经素问·至真要大论篇》又指出“诸湿肿满,皆属于脾”。可见在《黄帝内经素问》时代,对水肿病已有了明确的认识。《金匮要略方论》对水肿称为“水气”。以表里上下为纲,分为风
详见百科词条:水肿病 [ 最后修订于2018/9/4 12:01:26 共16068字 ] 以下结果自动匹配而成,不排除出现与主题不相关的内容,请自行区分。
1、白腰,拼音是bái yāo,意思是睾丸。羊白腰是羊的睾丸,也叫羊蛋、羊外腰。
2、羊睾丸是雄性羊生殖系统的重要器官,担负着传宗接代、繁衍后代的功能,还具有补肾壮阳、滋阴益精、抗疲劳等功效。
3、虽然有一字之差,但意思不同,羊内腰是羊的肾脏,又称内肾。
4、羊肾有一定药用价值和食疗价值。中医古籍《名医别录》、《纲目》、《千金》、《外台》中均有记载。主治:治肾虚劳损,腰肌疼痛,足膝痿弱,耳聋,消渴,阳痿,尿频,遗溺。
目录 1 拼音 2 英文参考 3 概述 4 肾痿的病因病机 5 肾痿的症状 6 肾痿的治疗 7 参考资料 附: 1 治疗肾痿的穴位 2 治疗肾痿的方剂 3 治疗肾痿的中成药 4 肾痿相关药物 5 古籍中的肾痿 1 拼音
shèn wěi
2 英文参考kidney flaccidity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10)]
3 概述肾痿(kidney flaccidity[1])为病证名[2]。是指以腰脊酸软,不能伸举,下肢痿弱,不能行动,伴面色暗黑,牙齿干枯等为主要表现的痿病[1]。即骨痿[2]。痿证之一[3]。《医宗必读·痿》:“肾痿者,骨痿也。”
4 肾痿的病因病机由于肾热内盛,或邪热伤肾, 耗损,骨枯髓虚所致[3]。
《黄帝内经素问·痿论》:“肾主身之骨髓,……肾气热,则腰脊不举,骨枯而髓减,发为骨痿。”又:“有所远行劳倦,逢大热而渴,渴则阳气内伐,内伐则热舍于肾。肾者水藏也,今水不胜火,则骨枯而髓虚,故足不任身,发为骨痿。”
5 肾痿的症状
症见腰脊酸软,不能伸举,下肢痿弱,不能行动,伴有面色暗黑,牙齿干枯等[3]。
6 肾痿的治疗治宜滋阴清热,补肾益精[3]。选用虎潜丸、地黄饮子、滋阴补髓汤、金刚丸、牛膝丸等方[3]。
71,羊外腰
羊的睾丸,另称羊蛋。
羊外腰具有补肾壮阳、滋阴益精、抗疲劳等功效,可以提高动物的性能力、增强机体免疫力、抗疲劳、强壮身体的作用。
羊外腰的特点:
(1)属原始蛋白牛羊睾丸是一种高蛋白的营养物质,它不同于动物体内的其他组织,具有原始性,它是从母体中未出生之前就有的,不是后天形成的,故称其为原始蛋白,是动物机体的一种特有组织。
(2)免疫原性牛羊睾丸含有丰富的免疫活性物质(氨基肽),它可以刺激机体的网状内皮系统和淋巴系统产生免疫活性细胞一T淋巴细胞和B淋巴细胞,能提高机体的免疫功能。
2,羊内腰
羊的肾脏。又称内肾,也有叫羊内腰的。
羊肾有一定药用价值和食疗价值。中医古籍《名医别录》、《纲目》、《千金》、《外台》中均有记载。
主 治:治肾虚劳损,腰脊疼痛,足膝痿弱,耳聋,消渴,阳痿,尿频,遗溺。
性味归经:甘,温。①《本草图经》:“温,平。”②《纲目》:“甘,温,无毒。”
《原机启微》:“入肝经。”
别 名:羊肾子(《鸡峰普济方》)、羊腰子(《本草述》)
本文2023-08-08 00:11:29发表“古籍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yizhai.net/article/4659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