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国为什么会由盛转衰?与楚怀王有什么关系?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08-08浏览:1收藏

楚国为什么会由盛转衰?与楚怀王有什么关系?,第1张

楚威王后期, 徐州 (山东滕县)之战打败齐国后,楚国国力达到顶峰,秦、齐、楚三强并列。但是很遗憾,楚威王仅仅在位十一年就去世,楚怀王即位。

楚怀王是战国时代楚国在位时间较长对战国中晚期楚国 历史 影响较大的王,从公元前329年继位,到公元前296年客死秦国,统治楚国长达35年。

由于楚国由盛到衰的转折点就在楚怀王统治时期,所以后世都把楚国的衰弱归结于楚怀王。长久以来,楚怀王给人的印象总是片面的,甚至带贬义的,很多影视剧也习惯把他塑造成丑角。这也是有 历史 原因的,主要有三个方面:

一、屈原形象的映衬

人们看人待事习惯用对比,屈原的形象太过正直遭致楚怀王的形象被大大丑化。

事实上楚怀王是慧眼识才的,据《史记·屈原列传》记载,屈原擅长辞令,得到楚怀王的重用,甚至支持屈原变法图强。受到宠幸的人务必会遭到妒忌,楚怀王身边自然也不止只有一个擅长辞令的屈原,所以屈原经常遭到同僚的诬陷,楚怀王作为王,面对下面那么多巴结讨好的人,有时头脑一热自然也会偏听偏信。

这样一来难免冷落屈原,偏偏屈原性格刚烈正直,不懂得圆滑,凡事都要从显微镜内看世界,连老板的缺点也不放过,还自以为自己是最懂老板的那个人。可是老板的那些缺点谁又不知道呢?老板当然自己也知道,何必要扒人家底裤呢。

屈原的性格决定了他的命运。他怀才不遇的人生遭际都在漫长的孤寂中寄托给了诗歌,人生抱负未能实现,倒成全了战国史上唯一的一个爱国诗人。这个名号使屈原的身价倍增,却大大贬损了楚怀王的形象。

二、贪娈被张仪戏弄

张仪是秦国著名的外交操盘手,其外交特点是尝试不按常规出牌,即不用尊重 游戏 规则。很不幸,楚怀王成了他的第一个试验品,而且大获成功。

《战国策》记载,公元前312年,秦惠文王派张仪到楚国游说,旨在破坏齐楚盟约。张仪对楚怀王说,只要楚国与齐国断交,秦国立即奉上商於六百里之地给楚国。

楚王心动,不顾大臣的劝谏,迅速与张仪达成交易。等楚王派人到齐国宣布与齐国绝交,然后再派使者去秦国交割城池,六百里却变成了六十里。

楚王受此耻辱,发兵攻打秦国,秦楚 丹阳 (河南西峡、淅川一带)之战爆发。楚国大败,损失八万,楚将屈匄被俘,还丢失了汉中六百里地楚地。

楚怀王不甘心,再次不顾劝谏发动倾巢之战,即 蓝田 (陕西蓝田以西)之战,结果再次大败,丢失了 上蔡 (河南上蔡县),最后不得不向秦国求和。

丹阳、蓝田的惨败是楚国由盛转衰的转折点,其中楚怀王的意气用事确实要负很大责任。

三、入武关客死秦国

公元前299年,这是楚怀王继位以来的第30个年头,进入人生暮年的楚怀王又做了秦国新式 游戏 玩法的试验品。

据《史记·楚世家》记载,由于在秦国做质子的楚太子横在秦国国内杀了人,怕严苛的秦法治罪,私自逃回楚国,秦楚关系恶化,两国多次交战,大片城池被秦国掳去,楚怀王忧惧,希望秦楚关系能重新和好。

这一年,秦王写信约楚王在 武关 (陕西丹凤县东武关河北岸)会晤。尽管昭雎认为秦王不可信,但楚怀王还是毫不犹豫地答应了秦王。

结果楚怀王进武关后,秦军关闭了大门,秦王开始羞辱楚王,勒索土地不成后,干脆将楚王软禁起来,最终客死他乡。

说在最后:

后人之所以认为楚怀王昏庸无能大多因为以上三桩事件,纵观整个战国,接二连三上当受骗的诸侯王确实少见,容易给人以“楚王好骗”的定性。

从 历史 的发展趋势看,楚国的衰落跟秦国的不断壮大有着不可分割的地缘因素,自巴蜀落入秦国后,楚国的衰败势在必然。从公元前313年秦楚丹阳、蓝田之战,到公元前303年秦、魏、韩、齐联合攻楚的 垂沙之战 ,短短十年间,楚国的军事力量呈直线下滑,大片国土沦陷落下秦国囊中,最后在楚国内部爆发的庄蹻之乱中彻底崩溃。《荀子·议兵篇》称:“ 唐蔑死,庄蹻起。楚分而为三四。 ”楚国的强国之路正式落下帷幕。

很不幸,楚怀王做了楚国的“背锅侠”,他可悲可笑的结局似乎映衬着楚国从盛到衰的缩影。但楚人似乎并不将楚国的衰落归结于楚怀王,可能也因为他可悲的结局吧,楚怀王之所以“怀”,应该寄予着人们对他的怀念。

当然,楚国的衰败除了 历史 因素,肯定也会有人为因素,总体来说,楚怀王确实算不上有多精明,但他并不昏庸,只是生不逢时。以上那些例子只不过双方玩 游戏 时遇到了破坏 游戏 规则的流氓,这个是人力所不能预料的。

不管怎么说,楚国确实在楚怀王的手里衰落了下去,无论他之前有过多少功绩,在楚国衰败的现实跟前无疑都成了“狡辩”。就像魏惠王,魏国鼎盛时期接手,长长五十余年统治生涯,从战国的巨无霸到蜗居大梁沦为三流, 历史 自然要将魏国的衰弱归结到魏惠王的头上。

文/堰风

熟悉春秋战国历史的朋友都知道,秦楚两国曾为商於之地大打出手,丹阳之战楚国损失惨重,楚国为了复仇,蓝田之战精锐尽出,势不可挡,差点灭亡秦国。商於之地为何如此重要?

让我们先来简单回顾一下这段历史,秦国在商鞅变法后,国力日强,秦王志在争霸中原,遂用司马错先巴蜀后中原之战略。公元前316年,秦军南下攻灭巴蜀,之后就面临和楚国之间的对决,而楚齐联盟是秦国十分忌惮的。为打破楚齐联盟,公元前312年,秦国丞相张仪使楚,向楚王许下600里“商於之地”,以换取楚国和齐国断交。楚王心动,遂与张仪达成协议,和齐国断交,等到派人前去接收商於之地时,张仪只承认说是6里,楚王大怒,楚秦之间大战爆发,史称“张仪欺楚”。楚王为什么会为了商於之地而与齐国断交,因此着了秦国的道呢?因为商於之地对楚国非常重要。

“商於之地”在哪里?得先说一下武关。武关位于今陕西省商洛市丹凤县东武关河的北面,同函谷关(东汉后被潼关取代)、萧关、大散关并称“关中四塞”。武关地势险要,扼守秦楚咽喉要道,易守难攻,是兵家必争之地。

秦楚和睦时,武关的作用不是那么明显,一旦两国翻脸,武关就成了双方争夺的焦点。

因为此关对秦楚来说,都是足以致命的,谁握有武关就掌握了卡对方脖子的主动权。在顾祖禹的《读史方舆纪要》中是这么描述的:“扼秦楚之交,据山川之险,道南阳而东方动,入蓝田而关右危。武关巨防,一举而轻重分焉。”

而武关扼守的这条依托丹水河谷的通道叫武关道(也叫商於道、丹水道),北起关中平原,途径陕西蓝田、商洛、丹凤、商南及河南南阳市西部的西峡、淅川、内乡等县地,可达南阳盆地。

武关道所经过的这片区域即为商於之地,除了武关的极端重要性外,商於之地对于楚国来说也具有更深的意义。

楚威王后期,徐州(山东滕县)之战打败齐国后,楚国国力达到顶峰,秦、齐、楚三强并列。但是很遗憾,楚威王仅仅在位十一年就去世,楚怀王即位。

楚怀王是战国时代楚国在位时间较长对战国中晚期楚国历史影响较大的王,从公元前329年继位,到公元前296年客死秦国,统治楚国长达35年。

由于楚国由盛到衰的转折点就在楚怀王统治时期,所以后世都把楚国的衰弱归结于楚怀王。长久以来,楚怀王给人的印象总是片面的,甚至带贬义的,很多影视剧也习惯把他塑造成丑角。这也是有历史原因的,主要有三个方面:

一、屈原形象的映衬

人们看人待事习惯用对比,屈原的形象太过正直遭致楚怀王的形象被大大丑化。

事实上楚怀王是慧眼识才的,据《史记·屈原列传》记载,屈原擅长辞令,得到楚怀王的重用,甚至支持屈原变法图强。受到宠幸的人务必会遭到妒忌,楚怀王身边自然也不止只有一个擅长辞令的屈原,所以屈原经常遭到同僚的诬陷,楚怀王作为王,面对下面那么多巴结讨好的人,有时头脑一热自然也会偏听偏信。

这样一来难免冷落屈原,偏偏屈原性格刚烈正直,不懂得圆滑,凡事都要从显微镜内看世界,连老板的缺点也不放过,还自以为自己是最懂老板的那个人。可是老板的那些缺点谁又不知道呢?老板当然自己也知道,何必要扒人家底裤呢。

屈原的性格决定了他的命运。他怀才不遇的人生遭际都在漫长的孤寂中寄托给了诗歌,人生抱负未能实现,倒成全了战国史上唯一的一个爱国诗人。这个名号使屈原的身价倍增,却大大贬损了楚怀王的形象。

二、贪娈被张仪戏弄

张仪是秦国著名的外交操盘手,其外交特点是尝试不按常规出牌,即不用尊重游戏规则。很不幸,楚怀王成了他的第一个试验品,而且大获成功。

《战国策》记载,公元前312年,秦惠文王派张仪到楚国游说,旨在破坏齐楚盟约。张仪对楚怀王说,只要楚国与齐国断交,秦国立即奉上商於六百里之地给楚国。

楚王心动,不顾大臣的劝谏,迅速与张仪达成交易。等楚王派人到齐国宣布与齐国绝交,然后再派使者去秦国交割城池,六百里却变成了六十里。

楚王受此耻辱,发兵攻打秦国,秦楚丹阳(河南西峡、淅川一带)之战爆发。楚国大败,损失八万,楚将屈匄被俘,还丢失了汉中六百里地楚地。

楚怀王不甘心,再次不顾劝谏发动倾巢之战,即蓝田(陕西蓝田以西)之战,结果再次大败,丢失了上蔡(河南上蔡县),最后不得不向秦国求和。

丹阳、蓝田的惨败是楚国由盛转衰的转折点,其中楚怀王的意气用事确实要负很大责任。

三、入武关客死秦国

公元前299年,这是楚怀王继位以来的第30个年头,进入人生暮年的楚怀王又做了秦国新式游戏玩法的试验品。

据《史记·楚世家》记载,由于在秦国做质子的楚太子横在秦国国内杀了人,怕严苛的秦法治罪,私自逃回楚国,秦楚关系恶化,两国多次交战,大片城池被秦国掳去,楚怀王忧惧,希望秦楚关系能重新和好。

这一年,秦王写信约楚王在武关(陕西丹凤县东武关河北岸)会晤。尽管昭雎认为秦王不可信,但楚怀王还是毫不犹豫地答应了秦王。

结果楚怀王进武关后,秦军关闭了大门,秦王开始羞辱楚王,勒索土地不成后,干脆将楚王软禁起来,最终客死他乡。

说在最后:后人之所以认为楚怀王昏庸无能大多因为以上三桩事件,纵观整个战国,接二连三上当受骗的诸侯王确实少见,容易给人以“楚王好骗”的定性。

从历史的发展趋势看,楚国的衰落跟秦国的不断壮大有着不可分割的地缘因素,自巴蜀落入秦国后,楚国的衰败势在必然。从公元前313年秦楚丹阳、蓝田之战,到公元前303年秦、魏、韩、齐联合攻楚的垂沙之战,短短十年间,楚国的军事力量呈直线下滑,大片国土沦陷落下秦国囊中,最后在楚国内部爆发的庄蹻之乱中彻底崩溃。《荀子·议兵篇》称:“唐蔑死,庄蹻起。楚分而为三四。”楚国的强国之路正式落下帷幕。

很不幸,楚怀王做了楚国的“背锅侠”,他可悲可笑的结局似乎映衬着楚国从盛到衰的缩影。但楚人似乎并不将楚国的衰落归结于楚怀王,可能也因为他可悲的结局吧,楚怀王之所以“怀”,应该寄予着人们对他的怀念。

商於古道,狭义为起“商”止“於”。广义又为“武关道”、“商山道”、“商州道”相同段的路径。秦汉时称武关道,唐以后称蓝商道、商山道、商州道。 因朝代和区域建制的变迁,其路径区域大部在今陕西商洛市。由于该古道位于春秋战国时期秦楚之争的军事要地商、於;即起于楚、秦北南通商中心和关口的“商邑”;止于河南省内乡县柒於镇“柒於”,因战国时期张仪欺楚事件而得名。

古道由丹水(丹江)水路和旱路组成,穿越多个城池驿站地域,全长六百余里。

商於古道,开辟于商末周初。荆楚部族首领鬻熊受封为楚子,在率领族人自关中移居江汉的民族迁徙过程中开拓此道。“周公奔楚”亦自商於道(武关道)经蓝田去丹阳(今商洛市)。

商於古道在商於上游是“武关道”的路径。主要利用秦岭北侧灞水河谷和秦岭南侧丹水河谷连接开辟而成。因唐代时其起止点有所变化。由长安东出,溯灞河西侧南行,经今蓝田县城,过灞河至坡底村,上七盘岭,绕芦山北侧,经六郎关、大坡垴过蓝桥镇,溯蓝桥水而上至新店子,经牧护关翻越秦岭,进入商地。顺丹水(丹江)支流七盘河而下至黑龙口,经麻街抵商州城;又东南经现丹凤县、穿越丹江北侧丘陵,过桃花铺、铁峪铺到达武关下南阳、邓州、荆襄以至江南和岭南。

秦汉魏晋时期为朝廷的军事生命线路备受重视。所以唐德宗时明令规定:“从上都至汴州为大路驿,从上都至荆南为次路驿”,即其地位在诸驿路中仅次于“大路驿”潼关道。唐代以后,武关道虽失去国道地位,但作为西北与东南地区间联系的捷径,仍发挥重要作用。

商於古道是从《史记》记载的春秋战国时期谋略家张仪穿梭于该古道周旋于秦楚,以商於六百里欺楚的经典事件开始被世人广泛关注。并以秦《商君》商鞅变法革新,以军功被封地商於十五邑于商邑的传奇人生,使该古道有了第一个军事、商贸、管制的文化中心。以及四皓躲避焚书坑儒隐居商山,助太子承皇位被文人墨客广为推崇,此地也成为重要的是文化通道。

《史记正义》所载的“王陵故城”之谜;王陵在刘邦、项羽楚汉相争时屯兵于上洛南三十一里的古道旁襄王沟内,建城号称襄侯王;其母劝王陵效忠刘邦被项羽烹煮,与岳母一同被颂为教子的典范,王陵助刘邦往返商於成就大业。汉张良用计驷马高车赴上洛建高桥接四皓于高车岭;四皓助太子承皇位埋名隐身于商山;到唐代国师释无业从上洛走出成名天下;韩愈以“雪拥蓝关马不前”惊世名句入关;留在清代商州县令《商州赋》的笔下。李自成、李先念屯兵商州,一代文豪贾平凹的出现等等,成为当今文化的名片。

由于历史的原因,商於的归属和古道商邑、商县(陕西省丹凤县)、古上洛、上洛侯国(商洛市商州区佛诞寒川公园下孝义古城),古商州(商洛市府所在地)所形成的商於古道三个文化中心变迁和交接,行成了商於古道不同时期历史灿烂文化的传延和拓展。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