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的大火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08-08浏览:2收藏

历史上的大火,第1张

1903年12月30日,芝加哥易洛魁剧院的大火使578人丧生,惊魂未定的芝加哥市民在悲痛中迎接新年的到来。

芝加哥市长要求人们暂不欢庆这个传统节日。

梁大同三年,同泰寺浮图因雷击起火,酿成寺内大火,这座庞大的寺院只有瑞仪和柏堂两个大殿幸存,其余皆化为灰烬。

乾隆十五年,地方官为了迎接皇帝和太后南巡,又重建了凭虚阁,作为驻跸行宫,乾隆也为这座古寺题写了匾额和楹联。

1666年9月2日,伦敦发生了该市历史上最严重的火灾,火势持续了4天

人类历史上城市发生的火灾肯定很多,但有文字记载的是近2000年的火灾,其中最大的一般认为有9次:

罗马大火

公元64年7月18日罗马发生大火。

火势持续了5天。

罗马城的47万栋房屋有四分之三被大火烧毁,其中包括罗马皇帝尼禄的行宫、灶神庙、朱庇特神庙、凯旋门等重要建筑。

关于大火的起因,官方记载是意外失火,但民间一直传闻大火是残暴的尼禄的阴谋。

很多人认为尼禄放火的原因是想扩建皇宫,但当时的罗马城满是平民搭建的小屋,拆迁成本太高,于是干脆放火烧掉。

江户大火

1657年3月2日,日本的江户,即今天的东京发生大火,火势持续了两天。

当时江户本妙寺为一名得重病去世的少女做法事火化遗体时,突然刮起了强风,遗体上一只燃烧的衣袖引燃了建筑物。

这场大火烧毁了江户城三分之二的房屋,烧死三分之一人口,约107万人。

关于这场大火的起因,也有传说是德川幕府要搞扩建城市而放火烧城,但缺乏决定性证据。

伦敦大火

1666年9月2日,伦敦发生了该市历史上最严重的火灾,火势持续了4天。

这场大火烧毁了伦敦城六分之一的建筑物,约13万间民房、87座教堂被毁。

火灾的起因是一家面包店老板忘记熄灭燃烧的面包炉,引燃了房屋。

万幸的是这场大火中只有8人丧生。

伦敦大火没有造成重大人员伤亡的原因是,在火灾前一年这里爆发了大规模鼠疫,夺走了6万人的生命,人口减员10%以上,加上许多人出逃,火灾爆发时伦敦城内人员很少。

伦敦大火有一个意外结果:大火几乎烧死了伦敦市内所有的老鼠,伦敦因祸得福,从此再也没有爆发过大规模鼠疫。

哥本哈根大火

1728年10月20日发生的丹麦哥本哈根大火,火势持续4天,28%的建筑被烧毁,14万居民无家可归。

大火造成了无法估量的文化损失。

哥本哈根大学图书馆被完全烧毁,损失图书35万册,其中有大量的中世纪留存下来的珍本和孤本。

哥本哈根大学天文台的观测设备和观测记录也被烧毁。

当时有市民感叹:“一把火将哥本哈根烧回了中世纪。”

其余的大火是:1788年3月7日发生的日本京都大火,80%建筑物被烧毁;

1827年9月4日发生的芬兰图尔库大火,烧毁了图尔库75%的建筑物,烧死27人,烧伤数百人,11万人无家可归;

1835年12月16日发生的美国纽约大火,烧毁了700栋建筑物,烧死2人;

1849年5月17日美国圣路易斯大火,烧毁了430栋建筑、23艘大型汽船和不计其数的小型船只,烧死3人;

1871年10月8日美国芝加哥大火烧毁了18万栋建筑,死亡人数在200到300人之间。

天明大火发生于公元1788年3月7日。

大火持续了天时间。

天明大火发生在京都,是京都历史上最严重的火灾。

图尔库大火发生于公元1827年9月4日,持续了1天时间。

图尔库大火是芬兰历史上最大的火灾。

图尔库是芬兰最古老的城市,1812年之前该城一直是芬兰的首都。

图尔库还拥有芬兰历史上第一所大学图尔库皇家学院。

1812年芬兰 将首都移到现在的赫尔辛基后,图尔库依然是芬兰最重要的城市。

但1827年的图尔库大火一夜间烧毁了图尔库75%的建筑物,并导致11000人无家可归,烧死27人,数百人受伤。

明历大火,又名振袖大火,发生于日本明历三年正月十八(1657年3月2日)到正月二十(3月4日)之间,是日本史上仅次于东京大空袭、关东大地震外最惨重的灾变。

同时与伦敦大火、罗马大火并称世界三大火灾。

古代历史的建筑,多以木材为主,在发生火灾时,整个建筑犹如架满了干柴的炉膛,而屋顶严实紧密,内部的烟热不易散发,温度容易积聚,迅速导致“轰燃”。历史上,成都城被烧也常有记载,比如史书记载,宋代就有一场火灾烧了万户人家的房子,这可是有史以来最大火灾,后果不可想象。

纵火

因为在古代灭火基本靠人工,灭火工具落也后,在火灾面前,人是很渺小的,大多数情况只能眼睁睁看着大火肆虐。从古到今,放火都是一项重罪,“杀人放火”,放火的性质和杀人一样恶劣,都会受到重罪处罚。辛辛苦苦一辈子修建一栋房子,大火无情眨眼的功夫就烧没了,在古代,对于纵火的行为,惩罚是很严厉的。在商代就有法律规定于遗弃在道路上的灰烬中可能有火,可以复燃而酿成火灾,因此谁要是这么干就要处以砍手的刑罚。只要把柴火燃烧后的灰烬倒路上或街上导,就要把手砍了,这个消防法律,可谓史上最严。这也是对人民财产安全带最有效的保障。

消防

由于引发火灾原因很多,所以中国古代城市里基本都有宵禁的规矩,就是到了晚上不但不能出门,还不能点灯、点火,晚上还会有专门的人打更,提醒居民小心火烛。汉代的法律就有“百鼓之后燃火者鞭一百”,除了一些重大节日,古代中国的城市夜晚是很单调的。以上这些都是预防,如果酿成火灾了呢?如果是不小心失火造成隔壁房屋损毁,在唐宋是要被流放两千里的,而且在火灾中有人受伤或者死亡,是要算成故意伤害或者杀人罪的。而如果有人故意放火生事的就会判死刑,会被拉到菜市口斩立决,来警示百姓。

消防法

仔细想来,古代无论城里还是城外,所有的房子几乎都是木头,大火燃起必然蔓延,靠着街边太平缸里的那点水

古代很多漂亮的建筑,最终都没有留下来。我们现在只能在古人留下的文字记载中,想想那时候的美景。比如秦始皇修建的“三百里”的阿旁宫,我们现在都很难想象那是一种怎样的规模。秦始皇举全国之力修造的万里长城留下来了,让我们现在看起来,依然惊叹不已。

如果他发动70万人修了10年的宏伟壮阔的阿旁宫,也能留下来,那对于我们现代的人来说,又将是一笔怎样的巨大财富啊。可惜的是,阿旁宫最终毁在一场战火之中。现在去西安看秦始皇兵马俑,依然可以从土坑旁边的那些木头炭迹中,想象大火在阿旁宫、秦皇陵这些地方四处燃烧肆虐的情景。

但是在古代,发生火灾的情况几乎又是无法避免的。为什么说无法避免呢?一是古代需要保存火种。古代要用火烧水做饭,用火照明。火几乎是古人全部的能源来源。要是没有火,古代人一下就回到了茹毛饮血的时代,文明一下就全部坍塌了。但是,火又是最不好保管的。虽说古人发明了钻木取火,后来又发明了火石与火镰,可以用这个生火。

但是使用起来总是不方便。因此,把火放在火塘里或者放在炕里保管,总是一种很好的办法。但是,这样却又很容易失火。实际上,古代的很多失火,都是因为在保存或者使用火种的过程中造成的。二是古代大都是木结构房屋。古代虽然也有砖,也在用砖石砌房子。但是因为没有混凝土,因此用砖石比较少,主要还是用竹木。

而竹木都是易燃品,越是老旧的房屋,越干燥,越容易着火。三是古代经常发生战火。“战火”这个词,其实已经十分形象地描述了古代战争的情形。也就是说,只要打仗,就会放火。“火攻”是古代战争一种重要的战术选择。放火烧粮,放火烧船,放火烧城,只要能够消耗对方,让自己壮大,古人无所不用其极。这样一来,再有什么好的建筑,也都被烧得干干净净了。

既然古代那么容易失火,那么,古代是用什么办法解决火灾问题的呢?

其一,水缸。古代只要是大户人家,家里都会储备很多口大水缸。这些水缸,当然也有解决饮用水问题的作用。但是最重要的作用,还是为了在发生火灾的时候,及时用这些水缸里的水灭火。比如故宫里,就有许多口大水缸。冬天的时候,为了防备水缸结冰,甚至还要给水缸包上棉被。

我们都知道“司马光砸缸”的故事,司马光所砸的那口水缸,因为在院子里,很有可能就是用来放火的。一般的贫困人家,虽然不会准备那么多大水缸,但是用来喝水的缸子还是有的,而且都会特别大。除了灶房后面的缸子外,屋檐下也会准备缸子。这种缸子不需要专门储水,因为只要下雨,屋檐水就会流在里面。当然了,这样的水缸里,如果水不流动,也特别容易长蚊虫。但这也没办法。要想确保火灾发生时有水,这些就顾不得了。

其二,封火墙。在古代乡下,一般是不需要封火墙的。因为乡下基本上是独门独户,即便烧,也只是把一家人的房屋烧了,不可能殃及别的人家。但是在城镇里,这个问题就非常严重。如果没有封火墙,基本上一家房屋烧起来了,就可能整条街迅速就烧光了。所以封火墙是必须有的。封火墙也就是在相邻的两座房屋之间,修造一座厚厚的高高的墙。这种墙,一般都要高过房屋很多。如果一座房屋烧起来了,可以直接把封火墙对面的房梁锯断,封火墙这边就烧不起来了。

其三,预警。预警就是火警预防。预警在古代是经常采用的方式。古代的时间工具不多,虽然说有沙漏等等这样提示时间的工具,但一般只有大户人家才有。普通的人家,只能靠更夫打更来掌握时间。更夫打更的时候,除了报时外,就是预警。“小心火烛,注意安全”,这都是我们耳熟能详的预警方式。这个预警的话中,除了有对防盗防贼的预警外,最重要的预警,就是火警。

而且更夫是要打锣的,锣的声音是非常大的。为什么要用这么大的声音?难道不怕打扰瞌睡吗?还别说,真的就是为了打扰瞌睡,把人惊醒过来。让你醒过来后,去看看保存的火种,或者看看烛台,会不会引发火灾。不过,就算古代想到了很多防火的方式。但失火的时候,依然是很多的。因因此很难有历史久远的木建筑能够保存下来。

  南海神叫祝融,也有史书称其为祝赤,是祝融和赤帝的简称。其实祝融和赤帝是同一人,祝融本是火神,今天一旦发生火灾,人们仍然认为祝融君光临。祝融究竟是谁呢?他又怎样合水火为一神的呢?这有许多传说。

  传说一:祝融是中国帝王。他以火施化,号为赤帝。相传,祝融还是一个音乐家,他经常在高山上奏起悠扬动听,感人肺腑的乐曲,使黎民百姓精神振奋,情绪高昂,对生活充满热爱。祝融死后,葬在南岳衡山之阳,后人为了纪念他,就把南岳最高峰称为祝融峰。

  传说二:上古帝喾(ku音酷)在位时,有一个叫重黎的人,是颛顼的儿子,他的官职是“火正”,即火官。重黎忠于职守,努力为帝喾和广大黎民服务,当火官有功,帝喾于是赐以“祝融”的封号。“祝”是永远、继续的意思,“融’是光明的象征,就是希望重黎继续用火来照耀大地,永远给人带来光明。祝融死后,葬在南岳衡山舜庙的南峰,即今之祝融峰下。

  传说三:黄帝时期,黄帝南巡,分不清方向,于是请“祝融辨乎南方”,也就是应该说,衡阳的南岳,最先是由祝融辨出来的,他因此担任了司徒的职务。后来,祝融被封楚地,成为楚国人的始祖。

  今衡阳南岳祝融峰顶还有一座祝融殿,殿后岩石上建有石栏杆,可以凭栏望北山的风光。

  这个火神,楚人的始祖祝融又怎样兼任海神的呢?古人认为,南方属火,火又是光明的象征,火之本在水,故祝融合水火为一神,且符合周文王八卦中离“≡”属火,方位在南方的卦象。

  传说四:尧帝时期,洪水滔天,浸山灭陵,黎民百姓生活于水深火热之中。尧帝下令鲧(人名)去治理洪水,可是九年过去了,毫无成效。后来,鲧知道天上有一种称为“息壤”的宝物,只要用一点投向大地,马上就会生长起来,积成山,堆成堤,于是鲧想办法到天上偷了息壤到人间。用它堵塞洪水,大地终于渐渐看不见洪水踪迹了。但是,上帝知道息壤被窃,就派火神祝融下凡,在羽山地方把鲧杀死,并夺回余下的息壤。上帝还命祝融监视人间治水,命他掌管一方水的大权。由于祝融属南方之神,所以就合水火为一神,兼任南海之神了。

  http://wwwgznetcom/gzcity/2006/2006-3-10/723770html

本文来自:日报

看新闻报道,有时读到有关“火”的报道,间中都会以“祝融”代之。这一个在语文上使用了借代修辞法。那“祝融”与“火”到底有什么关系?

明代蒋应镐版本《山海经》的祝融

据历史记载,“祝融”本名重黎,是中国上古帝王,以火施化,后尊为火神、水火之神、南海神。据先秦古籍《山海经》记载,祝融的居所是南方的尽头衡山,是他传下火种,教人类使用火的方法;常在高山上奏起悠扬动听、感人肺腑的乐曲,相传名为《九天》,使黎民百姓精神振奋,情绪高昂,热爱生活。而另一说法就是“祝融”为颛顼帝孙重黎,高辛氏火正之官,黄帝赐他姓“祝融氏”。

清代汪绂版本《山海经》的祝融

《山海经·海内经》载有关于他的出生叙述:“炎帝之妻,赤水之子听沃,生炎居,炎居生节并,节并生戏器,戏器生祝融”可见祝融是炎帝的第五代玄玄孙。但典籍中也提及“黄帝生昌意,昌意生韩流,韩流生颛顼。”再补叙指:“颛顼生老童,老童生祝融”这样一转,祝融又成了黄帝之后。不过,上古时期黄帝、炎帝本是同根同族,所以传说中的祝融时又炎帝之孙,时而又是黄帝的后代,也就不为奇。

据《山海经·海外南经》中载:“南方祝融,兽身人面,乘两龙。”从中了解到祝融的特征,并非完人。另一先秦著作《左传·昭公二十九年》中曰:“火正曰祝融”,火正,就是掌管火的官员,神话中的火神祝融,到了春秋战国时期已经逐步演化成了司火的官职。

《墨子》中使用“祝融”来说“火”

至于以“祝融”代替“火灾”一词,起源也相当早,东汉班固《汉书·五行志上》载:“古之火正,谓火官也,掌祭火星,行火政。”正因为祝融是火神,他的威力也被应用到两军对垒的战争中,先秦著作《墨子》载:“天命融隆火于夏之城闲,西北之隅。”早在春秋战国时期,也有军队使用火,记载中的“融”,就是“祝融”。

影视中的“祝融夫人”

我们耳熟能详的《三国演义》的南蛮人物“祝融夫人”,在正史没有记载。在罗贯中小说笔下,“祝融夫人”是传说中火神祝融氏后裔,是南蛮王孟获之妻。她在《演义》第九十回《驱巨兽六破蛮兵,烧藤甲七擒孟获》中登场,武艺高强,善用飞刀:“夫人世居南蛮,乃祝融氏之后;善使飞刀,百发百中。”是《演义》中写到的唯一真正上过战场的女性,也很美艳。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