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古籍里记载有人们观察到的与流行病有关的事实有哪些?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08-08浏览:1收藏

我国古籍里记载有人们观察到的与流行病有关的事实有哪些?,第1张

其实,“种痘”技术是我国医学注重防疫学的悠久传统的必然结果,古代的贤哲和医学先驱们都曾经阐述了防疫思想观念。我国古代文物书籍里,记载有人们观察到的与流行病有关的一些事实:《周易·下经》记载:“君子以思患而预防之。”意思是说,君子要注意疾病而加强预防。

《淮南子·卷十六》记载:“良医者,常治无病之病,故无病。”意思是说,优秀的医生,常常治疗无病之病,所以疾病极少发生。

《素问·四气调神大论》记载:“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意思是说,病已形成而后给以医药,不是太晚了吗?晋代医药学家葛洪的《肘后备急方》中记有治疗狂犬病的医方:“取脑傅之,后不复发。”他提出打死疯狗,取出其脑浆敷在病人伤口上的治疗方法,初步体现了近代免疫学的思想。

隋代医学家巢元方的《诸病源候论》里记载用携带斑疹伤寒病原体的羔螨研成粉末来治疗“射工候”即恙虫病。这虽然是治疗,但与免疫原理是相通的。

唐代医学家孙思邈则把生疮病人的血汁、脓汁以小刀接种于健康人的皮下以防治疮疖。

这些记载表明,古代人们对天然免疫和获得性免疫的现象已经有了一定的认识。在此以后,我国免疫思想更有了进一步的发展,这就是对天花的防治。

早在上古时期,人类就饱受天花危害。公元前1000多年,无情的天花就席卷了古埃及,尼罗河畔的居民难逃厄运,就连法老拉美西斯五世也不能幸免,在他的木乃伊面部,就有着点点天花瘢痕。

据《世本》等古籍的记载推测,谢国立国较早,地域比较广阔,但国力较弱,所以经历夏、商两朝及周初而不见史书记载,至西周后期,周宣王徙封其舅以加强对南方的统治时,谢国才首次在《诗经》中出现,谢国灭亡于周宣王即位初期,周宣王派召伯(即召穆公,名虎)等大臣灭掉了谢国之后,周宣王移封申伯于谢,谢国疆土被申国占领,并在谢国的旧都上修建谢邑,作为申国的新首都。

《东京梦华录》卷七“驾登宝津楼诸军呈百戏”条,按照演出的顺序记载了百戏表演的全过程,是我们了解宋代百戏伎艺实际表演的极为珍贵的资料。在那一次演出里,在各种伎艺表演之后,有“合曲,舞旋迄,诸班直常入祗侯子弟所呈马骑”等描述。对此,周贻白在《中国戏曲发展史纲》一书中指出:“至于《舞旋》之为舞蹈,《马骑》实为马戏,则各为专技”。要把“合曲”与舞旋连用,说明《舞旋》基本上是一种有音乐伴奏的表演,其具体动作形态和表演内容,一方面可能具有一定的伎艺性质,所以在列在百戏之内;同时,《舞旋》在表演内容上又可能具有一定的抽象性和技巧性,所以可以作为整个百戏表演结束时的“压轴节目”。在《舞旋》之后,皇帝参加的马球、马戏表演就开始了。

同书之“六月二十四日神保观神生日”条,记载说:“作乐迎至庙,于殿前露台上设乐棚,教坊、军容直作乐,更互杂剧、舞旋。”同书“下赦”条中还说:“军容直作杂剧、舞旋;御龙直装神鬼、斫真刀、倬刀。”在这些记载中,《舞旋》都是和杂剧表演更替出现,可能正是因为它在表演内容上没有确定性,所以才能和杂剧互相补充,发挥艺术的感染力。

当然,《舞旋》也并非总是与杂剧作伴。《梦粱录》“宰执亲王南班百官入内上寿赐宴”条说,当御赐第八盏酒时,“百官酒,舞三台,众乐作,合曲破,舞旋”。这里的《舞旋》已经和宫廷大曲一起演出了。

以上所记,多为北宋年间《舞旋》表演的情形,而《梦粱录》的记载则说明南宋虽然经过了巨大的社会振荡,文化变迁,但是《舞旋》却依然流传下来。《武林旧事》中追忆了北宋年间的著名“舞旋色”雷中庆,又记载了南宋的范崇茂、豪俊迈、刘良佐、杜士康、于庆等人。舞蹈史家费秉勋认为,《舞旋》不是指某一特定内容的具体节目,也不是一切舞蹈节目的泛称,而是指除队舞、舞队之外,穿插于广场艺术或宴会排当乐次中单人或双人表演的大曲舞蹈和较短小的徒手舞蹈节目。孟元老形容“一裹无脚小幞子锦袄辽人,踏开弩子,舞旋搭箭”(见《东京梦华录·元旦朝会》)的时候,舞旋一词似乎是动作的泛称。当吴自牧形容“街市有乐人三五为队,擎一二女童舞旋”(见《梦粱录·妓乐》)的时候,《舞旋》一词强调的是动作的过程,并使人联想到“旋转”的特点。

在我国的《尚书》、《史记》等古籍中,都有关于舜命益(即伯益)为“虞”掌管草木鸟兽虫鱼的记载。《孟子》中说,益曾放火将一些山林烧毁,以赶走毒蛇猛兽。而《禹贡》则记载了大禹在治理洪水时,也曾大规模砍伐树木。《诗·大雅·皇点》中还记载周人在古公亶父时代,百姓砍除树木,营建居住点和毁林开荒的情况。

  您好

  班固著《汉书》,除设《高后纪》和《外戚传》外,独列《元后传》,所记女性比《史记》要多。《汉书》还受《列女传》编撰主旨影响,增加了劝诫教化的色彩。

  其后陈寿《三国志》仍为后妃立传。

  到了南朝宋时,范晔著《后汉书》,除了立《皇后纪》(附皇女),又仿刘向《列女传》,在书中为皇族妇女之外的各阶层妇女设《列女传》,“搜次才行尤高秀者,不必专在一操”,但又重“贞女亮明白之节”,立传原则、编撰形式几与刘向相合。

  《后汉书》设《列女传》,后史因之,成为定则,《晋书》、《魏书》、《北史》、《隋书》、《旧唐书》、《新唐书》、《宋史》、《辽史》、《金史》、《元史》、《明史》以及《新元史》、《清史稿》等,都设有《列女传》。

  望采纳,谢谢了。

关于小人的故事,在中外民间都有流传,如外国的《白雪公主》、《大拇指汤姆》和《尼尔斯骑鹅旅行记》等作品。在中国的古籍中也有关于小人的记载,在此列举几例。

 1树孔中居住的七八寸长小人

清代笔记《夜雨秋灯录》二集卷三——树孔中小人一文记载: 广东澳门岛,有姓仇名端贸易商人,经常去各国做买卖。

一日,遇台风,幸避一岛湾,风息后,船老大因力惫看船,仇端登岛散步。

仇见岛中枯树甚多,大可十围,树多孔,孔中有小人居之,人长仅七八寸,有老幼男妇,肤色如栗子皮。每人身上系小腰刀、弓矢等物,大小与人相称。见仇来看,齐声说:「口渠三伊利!」 

仇此时要出恭,便解裤蹲地上,后吸烟继续观看。

忽听人声嘈杂,见枯树最高处,有小城高可及膝,皆黑石砌就。

城门大启,小人约千余,联臂而出,摇旗一呼,各树孔中皆有小人出迎,拱听号令。其中有年轻者,面目端正,束发紫金冠做小人总指挥;口喃喃不知做何语。旋闻众应曰:「希利」,执坚拥来。

仇大惊,知为驱己,然藐其小,并不害怕。蹲如故。

年轻者又喃喃多时,仇不应,即挥戈与战。小箭、小枪、小刀、小戈矛,钻剌两股颇痛。恶之,戏以手中烟筒击年轻者。一击,遂翻落鸡背上毙矣。众抬尸回,城坚闭。其余皆窜入树孔中。仇也回船。

夜静,闻岸上小人大至,掷泥沙而大呼曰:「黎二师四咿利!」鸡鸣始寂。仇船上自思:若抓回一二头,回故里,转可炫耀。

第二天早上,托言采薪,拿布袋与斧子至故处,砍破一树,小人挺多,还有没睡醒的,大概是一门眷属,无一漏而装布袋中。回到船上,给饭喂也吃,特别好吃松子果。仇正打算回走,岸上小人如蚂蚁无数。口喃喃像是恶骂,且小箭如雨,船人怨恐,解缆而去。

 一个月左右,仇回广东,访其知者,说是僬侥国人。问洋人,说该物当肉吃,味甘甜,唯此物一人不敢独行,恐为海鹄衔去。仇喜,把小人放在嵌水芯片的盒子里,拿到市上让人观看,为此得了很多钱。

故事后来,该小人转与他人,并用紫檀做小屋宇,该小人知礼仪,懂廉耻,灵性与生活习性与现代人没有什么区别,只是小而已。

2《阅微草堂笔记》中记载的小人 

中国清朝干、嘉时期位高望重的学者、官至礼部尚书的纪晓岚,在其所著《阅微草堂笔记》一书中,有二则关于小人的记载。该书是综述平生见闻而成。因当时纪晓岚以学问文章名重天下,曾主纂《四库全书》,故其记事具可信度。

其中一则关于小人的记载编在该书卷三《滦阳消夏录三》。书中描述了在乌鲁木齐(今迪化县),经常看到身高只有尺许的小人,男女老幼都有。每到红榴树开花时,这些小人便折下榴枝,编成小圈戴在头上,成群结队唱歌跳舞。他们的声音细如鹿鸣,悠扬婉转。

有的小人会偷偷走到朝廷驻军的帐篷内偷窃食物,如不小心被抓到,就跪在地上哭泣。若把他们捆绑起来,就绝食而死。假如把他们放了,他们也不敢马上跑开,先慢慢的走数尺远,回过头来看看。若有人追骂他们,马上又跪在地上哭泣。否则便慢慢走远,到了差不多追不上的距离时,就迅速遁入深山中。

清军始终找不到这些小人的居处,也不知他们如何称呼,因为小人喜欢戴红榴,便称之为「红榴娃」。当时丘县(今河南省辉县)丞天锦,奉派巡视牧场,曾抓到一个小人,将他带回去,仔细端详,他们的胡须和毛发都和我们平常人一样,可见不是木魅或山魈之类的妖怪。 3西北海鹤民国 宋代编的《太平广记》第四百八十卷和第四百八十二卷都记述了一些关于小人的故事: 西北海戌亥那地方,有个鹤民国,人身高三寸,但日行千里,步履迅急如飞,却常被海鹤吞食。

他们当中也有君子和小人。如果是君子,天性聪慧机变灵巧,每每因为防备海鹤这种祸患,而经常用木头刻成自身的样子,有时数量达到数百,把它们放置在荒郊野外的水边上。海鹤以为是鹤民,就吞了下去,结果被木人卡死,海鹤就这样上当千百次,以后见到了真鹤民也不敢吞食了。 鹤民大多数都在山涧溪岸的旁边,凿洞建筑城池,有的三十步到五十步长就是一座城,像这样的城不止千万。春天和夏天的时候,鹤民就吃路上的草籽,秋天和冬天就吃草根。到了夏天就裸露着身体,遇到冬天就用小草编衣服穿,也懂得养生之法。

这与中国古老的典籍《山海经》中描述的生活场景恰好有着相似之处。《山海经》中写道:「小人国在东方,其人小,身长九寸。海鸥鸟吞之,不敢独行。」 鹤民国的小人能想出刻木人以躲避海鹤猎食的「障眼法」,看来他们的智慧并不比现在人差呢。

在我国的古书《史记》《梦溪笔谈》中都有关于海市蜃楼的记载,宋代大诗人苏轼在《登州海市》的诗中也描述过海市蜃楼的奇观,还有哪些古籍记载了海市蜃楼?

史书记载《史记·封禅书》:“自威、宣、燕昭,使人入海求蓬莱、方丈、瀛洲。此三神山者,其传在勃海中,去人不远,患且至,则船风引而去。盖尝有至者,诸仙人及不死之药在焉,其物禽兽尽白,而黄金白银为宫阙。未至,望之如云;及到,三神山反居水下;临之,风辄引去,终莫能至。”

《海市蜃楼》——选自《梦溪笔谈》(沈括)

登州海中,时有云气,如宫室、台观、城堞、人物、车马、冠盖,历历可见,谓之海市。或曰:“蛟蜃之气所为”,疑不然也。欧阳文忠曾出使河朔,过高唐县,驿舍中夜有鬼神自空中过,车马人畜之声一一可辨,其说甚详,此不具纪。问本处父老,云:二十年前尝昼过县,亦历历见人物。土人亦谓之海市,与登州所见大略相类也。

南宋遗民林景熙的《蜃说》,全文一百多字,是描写海市蜃楼最好的一篇散文之一。

明朝陆容《菽园杂记》:“蜃气楼台之说,出天官书,其来远矣。或以蜃为大蛤,月令所谓雉入大海为蜃是也。或以为蛇所化。海中此物固多有之。然海滨之地,未尝见有楼台之状。惟登州海市,世传道之,疑以为蜃气所致。苏长公海市诗序谓其尝出于春夏,岁晚不复见,公祷于海神之庙,明日见焉。是又以为可祷,则非蜃气矣。”

明朝方以智《物理小识》:“睢阳袁可立为抚军,时饮楼上。忽艨艟数十扬帆来,各立介士,甲光耀目,朱旗蔽天,相顾错愕。急罢酒料理城守,而船将抵岸,忽然不见,乃知是海市。”遂诗兴大发,在蓬莱阁上留下千古名篇《观海市诗》。

袁可立《观海市》诗并序(《蓬莱阁诗》中记述海市最真实得体的文章)

刘献廷《广阳杂记》

莱阳董樵云:登州海市,不止幻楼台殿阁之形,一日见战舰百余,旌仗森然,且有金鼓声。顷之,脱入水。又云,崇祯三年,樵赴登州,知府肖鱼小试,适门吏报海市。盖其俗,遇海市必击鼓报官也。肖率诸童子往观,见北门外长山忽穴其中,如城门然。水自内出,顷之上沸,断山为二。自辰至午始复故。又云,涉海者云,尝从海中望岸上,亦有楼观人物,如岸上所见者。

《山市》 (蒲松龄)

奂山山市,邑八景之一也,然数年恒不一见。孙公子禹年与同人饮楼上,忽见山头有孤塔耸起,高插青冥,相顾惊疑,念近中无此禅院。无何,见宫殿数十所,碧瓦飞甍,始悟为山市。未几,高垣睥睨,连亘六七里,居然城郭矣。中有楼若者,堂若者,坊若者,历历在目,以亿万计。忽大风起,尘气莽莽然,城市依稀而已。既而风定天清,一切乌有,惟危楼一座,直接霄汉。楼五架,窗扉皆洞开;一行有五点明处,楼外天也。

层层指数,楼愈高,则明渐少。数至八层,裁如星点。又其上,则黯然缥缈,不可计其层次矣。而楼上人往来屑屑,或凭或立,不一状。逾时,楼渐低,可见其顶;又渐如常楼;又渐如高舍;倏忽如拳如豆,遂不可见。

又闻有早行者,见山上人烟市肆,与世无别,故又名“鬼市”云。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