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古代门口镇宅要放石狮子,却不放石老虎呢?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08-08浏览:1收藏

为何古代门口镇宅要放石狮子,却不放石老虎呢?,第1张

晋代干宝的《搜神记》记载:“扶南王范寻养虎于山,有犯罪者,投于虎,不噬,乃宥之;故虎名大虫。”老虎作为中国本土的动物,早在晋代就有人进行了圈养。而狮子是非洲才有的动物,可是古代人却在门口放石狮,而不是放石虎。同时猫科动物,待遇却如此的不一样,这其中的历史渊源十分有趣。

上图_ 家宅门前的 石狮子

上图_ 家宅门前的 石狮子

狮子与佛教

在古代历史上,狮子最早是以贡物的身份进入中国。东汉历史学家班固编撰的《汉书西域传》中记载,西域诸国献给大汉的贡品之中,除了汗血宝马、巨象、大雀及各类珍宝之外,还有狮子。另外我国最早的一部解释词义的古籍《尔雅》中记载,汉顺帝时期,疏勒王曾派遣使者以犀牛和狮子为贡品献于大汉。

作为外来物的狮子,早期在民众的心中基本没有地位,狮子离镇宅神兽的目标还差得很远。在唐代之前,舞狮这项传统民俗活动渐渐流行了起来。南北朝时期,人们在过节日的时候,都能在大街小巷看见舞狮的身影。狮子以娱乐杂玩的身份步入百姓的生活,这种局面在唐代慢慢发生了改变。

上图_ 唐代 孔雀石雕狮子摆件

武则天执政时期,她把唐太宗定的“道先佛后”改为“僧道并重”。另一方面,武则天下达明令:“自今以后,释教宜在道法之上,缁服处黄冠之前。”缁服就是和尚的衣服,黄冠就是道士的服装。

武则天除了在行政法令方面提高佛教的地位以外,还通过种种措施,加强佛教对社会的影响。武则天曾率领百官礼拜神秀大师,并封其为国师。同时她还请法藏、慧安、仁俭等佛教高僧入宫参禅,待以师礼。武则天还将许多僧人封为县官,并赐紫袈裟,极大地提高了佛教在民间的影响力。

佛教在武则天执政时期兴盛了起来,又经过唐宪宗李纯、唐懿宗李漼等时期的发展,佛教思想彻底走入了千家万户之中。佛学教义中的一些故事,对百姓的生活产生了直接的影响。

《佛说太子瑞应本起经》中记载:“佛初生时,有五百狮子从雪山来,待列门侧。”狮子在此是佛的守护者,更是佛教的祥瑞之物。此外,《传灯录》记载:“释迦生时一手指天,一手指地作狮子吼:天上地下,唯我独尊。”这是关于狮子吼的最早记载,可能河东狮吼的故事就从中取材。释迦佛祖的狮子吼,更加表明了狮子在佛教中的崇高地位。

上图_ 唐代精美石狮子

上图_ 唐代精美石狮子

唐代的佛教信徒们因此将狮子的守护者形象寄托于石狮之上,达到镇宅辟邪的目的。由于唐代佛教信徒众多,石狮因此在南北各地广为流行,间接地带动了原本不信佛教的百姓也加入了门前放石狮的行列之中。狮子就这样逐渐成为了大众心中统一的镇宅神兽,寄托着千家万户祈求平安的心。

唐代的石狮大多都是走狮,意思就是站立的狮子。它们目视前方、四肢欲动、威风凛凛,足以让一切邪物望而丧胆。宋代的时候,基本就是坐狮,并成为了石狮的固定形象。当时流行将狮子与绣球、铃铛进行配合,增添了纳祥的意味。另外还有许多母狮与小狮玩闹的雕塑形象,这寄托着人们共享天伦之乐的愿望。

宋代的坐狮形象影响了之后的历朝历代,它们都以宋代石狮为标准进行雕塑。那么老虎为何不能代替石狮成为镇宅神兽呢?毕竟石狮在唐宋才发展起来。

上图_ 宋代汉白玉石狮

老虎的印象

老虎作为我国的本土动物,一直以来深受人们的喜爱。民间经常将虎画挂在室内,起到一个驱邪的作用。小孩的帽子等衣物,剪纸的构图上也都有老虎的身影。人名地名也都喜欢以虎为名如老虎滩、虎跑泉等等,蜀汉的五虎上将等等。

可是人们除了对老虎的崇拜和喜爱之外,还有畏惧之心。《搜神记》等文学作品就记载了老虎吃人的事件,另外古代确实也经常发生虎患。史料记载,四川四面环山,山林众多,有一段时间,老虎接连吃了两百多人。因为老虎吃人,所以民间才没有将老虎做成石雕放在宅门前。

中国风水上讲狮子是阴物,老虎是阳物。一般来说阴物是不能放在室内,但是放门口却有驱鬼辟邪的作用。而老虎作为阳物,恰恰与狮子相反,“虎踞龙蟠”、“虎踞中堂”这些词也间接说明老虎只能放在室内,决不能放在门口。

上图_ 古代的石老虎

除了老虎吃人和风水两个原因决定老虎不能被做成石雕放在宅门前之外,还有一个原因是因为老虎的习性。老虎作为万兽之王,不容易被人们驯服,但是狮子就更容易驯服。人们当然更喜欢容易驯服的狮子了,作为镇宅神兽当然听话是第一点。

因为上述的原因,老虎并不能像狮子一般守护千家万户的大门。但是老虎作为中华文明的象征之一,一定会永远活在世人的心中。

相传东汉汉章帝时,西域大月氏国把一头金毛狮子作为礼物进贡给中国的皇帝。后来狮子随着佛教的传入,而成为一种赋予了神力的灵兽。在中国的文化中,狮子更多地是作为一种神话中的动物,而不是现实生活中的动物,和麒麟一起成为中国的灵兽。唐代高僧慧琳说:“狻猊即狮子也,出西域。”

不知从何时起,狮子就成为了看守门户的吉祥物了。并且逐渐和中国文化相融合。狮子的造型在不同的朝代有不同的特征,汉唐时通常强悍威猛,元朝时,身躯瘦长有力,明清时,较为温顺。清代,狮子的雕刻已基本定型,《扬州画舫录》(1795年作)中规定:“狮子分头、脸、身、腿、牙、胯、绣带、铃铛、旋螺纹、滚凿绣珠、出凿崽子。”

看门的石狮子的摆放是有规矩的。一般来说,都是一雄一雌,成双成对的,而且一般都是左雄右雌,符合中国传统男左女右的阴阳哲学。放在门口左侧的雄狮一般都雕成右前爪玩弄绣球或者两前爪之间方一个绣球;门口右侧雌狮则雕成左前爪抚摸幼狮或者两前爪之间卧一幼狮。

石狮子在文化上的含义历来没有统一的说法。一种观点认为,狮子是吉祥的动物,可以驱除邪恶。而在《北京形势大略》一书中则认为:“石者实也,狮者思也,言思前人创业后人守成之不易也。”

石狮子作为一种建筑的装饰,大多用于宫殿、庙观、衙署(古代的政府机关)以及高级官员、贵族和富商的住宅门口。而在现代,一般石狮子则多放在一些商店的门口。

石狮子就是用石头雕刻出来的狮子,是在中国传统建筑中经常使用的一种装饰物。在中国的宫殿,寺庙,佛塔,桥梁,府邸,园林,陵墓,以及印钮上都会看到它。但是更多的时候,“石狮”是专门指放在大门左右两侧的一对狮子。在漫长的历史年代中,这些石狮子陪伴着沧桑巨变,目睹着朝代的兴衰更替,已成为中国古建筑中不可缺少的一种装饰物。但是中国古代没有野生的狮子,那么这些石狮子雕刻艺术起源于何地、何时?又如何来到中国,成为中国的艺术的一部分的呢?

狮子的故乡在非洲、印度、南美等地。不过狮子的形象却早为我们祖先熟知:从宋清两代搜集的周代铜器的精绘印本中,已有狮子的立体形象。据说狮子是从西域传来的。相传东汉年间,狮子被作为礼物送给中国的皇帝。随着佛教的传入中国,被佛教推崇的狮子在人们心目中成了高贵尊严的灵兽,中国很快从印度等地学到了石狮子的雕刻艺术,并且出现陈列墓前的现象。如四川雅安县高颐墓前的石狮子,就是中国现存最古老的石狮子,是东汉时期的遗物。所以狮子在中国更多地是作为一种神话中的动物出现的,和麒麟一起成为中国的灵兽。唐代高僧慧琳说:“狻猊即狮子也,出西域。”

到唐代时,石狮子雕刻艺术达到了顶峰。由于采用传神的创作方法,石狮子完全中国化了。中国的雕刻艺术大师将石狮子雕刻得异常壮丽,而且逼真:头披卷毛,张嘴扬颈,四爪强劲有力,神态盛气凌人……

明代后,石狮子雕刻艺术不仅比唐代更高,而且人们生活中使用的范围也更加广泛。宫殿、府第、陵寝、甚至一般市民住宅,都用石狮子守门;在门楣檐角、石栏杆等建筑上也雕上石狮作为装饰。如闻名中外的卢沟桥,其两边140个柱头上,都雕刻着玲珑活泼的石狮子。姿态多样,神情丰富,大小不一,雕刻得活灵活现。清代,狮子的雕刻已基本定型,《扬州画舫录》中规定:“狮子分头、脸、身、腿、牙、胯、绣带、铃铛、旋螺纹、滚凿绣珠、出凿崽子。”石狮子通常以须弥座为基座,基座上有锦铺。狮子的造型各异,在中国又经过了美化修饰,基本的形态都是满头卷发,威武雄壮。狮子的造型在不同的朝代有不同的特征:汉唐时通常强悍威猛;元朝时身躯瘦长有力;明清时较为温顺。

看门的石狮子的摆放是有规矩的。一般来说,都是一雄一雌,成双成对的,而且一般都是左雄右雌,符合中国传统男左女右的阴阳哲学。放在门口左侧的雄狮一般都雕成右前爪玩弄绣球或者两前爪之间方一个绣球;门口右侧雌狮则雕成左前爪抚摸幼狮或者两前爪之间卧一幼狮。

比较有名的狮子包括天安门前的狮子,中山公园社稷坛门外的狮子,北京大学门前的狮子,沧州铁狮和卢沟桥望柱上的四百多只狮子,俗话说“卢沟桥的石狮子——数不清”。北京天安门金水桥前后,各有一对点缀性的大石狮子,左雄右雌,雕刻得极为精美。右侧石狮子的腹部有一块伤痕。关于这道伤痕有两个传说:一是说,明代时的将领李国祯被著名的农民起义军领袖李自成追击,躲藏在石狮子的后面,李自成发现了,举剑狠狠刺去,结果使石狮子受到误伤;另一说,八国联军入侵北京,石狮子被侵略军所破坏。

除了石狮子,狮子对我国文化的影响是多方面的,大家熟知的狮子舞,即“舞狮”最迟在唐代已风靡各地,至今不衰。

狮子在民间有辟邪的作用,常用来守门。狮子又是兽中之王,有显示尊贵和威严的作用,按照传统习俗,成对的狮子是左雄右雌,还可以从狮子所踩之物来辨别,蹄下为球,象征统一寰宇和无上权利,必为雄狮。蹄下踩着幼狮,象征子孙绵延,是雌狮。如果狮子所蹲之石刻着凤凰和牡丹,鸟中之王,花中之王,就称“三王之狮”。还有南狮北狮之分,北狮威严雄壮,南狮活泼有趣。

在故宫的庭园里,有许多独具风格的陈设,制做精美的铜狮子就是十分引人注目的一种。 据古籍记载,狮子又名“狻猊”。《后汉书》和《东观汉记》载,汉章帝和汉顺帝时,安息国和疏勒国曾派遣使者献狮子。唐朝有名的大书法家虞世南所作的《狮子赋》中有“镇目电暇,发声雷响”等句,形容狮子的灵活与凶猛。我国古代很早就把狮子的形象用在陵墓、石窟寺艺术和各种生活用品上,如汉、唐的石雕狮子,丝绸之路上发现的对·狮纹锦,石窟寺中的文殊菩萨骑狮和各种狮子座,唐代铜镜上的狮子纹,南北朝时期印章上的狮子纽,瓷器中的狮子枕和玩具等等。我国民间广泛流行狮子舞,同样表明狮子早已是人们喜闻乐见的一种动物形象。

明清两代在故宫陈设铜狮子,不仅显耀宫廷的豪华,而且用以显示封建君主的“尊贵”和“威严”。这些铜狮分散在六处,每处都是一对。在中路,“前朝”的正门—太和门和“内廷”的正门、乾清门前各一对;在西六宫,皇帝日常办公和居住的养心殿大门—养心门前有一对、后妃居住的长春宫前有一对;在外东路,乾隆皇帝做“太上皇”( 1796-1799年)住处的正门—宁寿门(现绘画馆正门)和养性门(现珍宝馆正门)前各有一对。

这些铜狮都是明清时铸造的。养心门、宁寿门、养性门前的鎏金铜狮是清代造的,在铜狮的胸前或铜座上都刻有“大清乾隆年造”的字样。清代宫廷造办处的“活计档”中详细记载了乾隆三十六年(1772年)皇帝命令造办处将两座旧天文仪毁掉,铸造一对铜狮,以及乾隆四十年(1776年)将一对重七千六百六十四斤的铜狮安放在宁寿门前的情况。乾清门前的鎏金铜狮,挺立威武,造型别致,但没有年款。据明末《酌中志》、《明宫史》记载:当时“乾清门外左右金狮各一”。

因此可以认为它是明代的。六对铜狮以太和门前的一对最大,而且造型精美,装饰更为华丽,配置在宏伟高大的太和门前十分协调相称,但它没有鎏金,且无款式。据其造型及铸制方面推测,可能是明代的。

这六对铜狮造型生动,形态逼真,栩栩如生,它们都是蹲踞在铜座或石座上,其中五对是鎏金的。鎏金就是铜器的表面涂上金和水银的合金,经烘烤后,水银蒸发,金就附着在器物的表面。鎏金铜狮在阳光照耀下,更加绚丽,光彩夺目。铜狮都作张口露齿状,似乎正在咆哮怒吼;颈上有髦,颈下系铃和缨络;肢爪强劲有力,显示性格凶猛。每对狮子,在右边的,是雌狮,正伸出左腿戏逗小狮子。小狮子作仰卧状,口含大狮爪,充分体现母爱的温暖;在左边的,是雄狮,伸出右腿,正在玩耍绣球,使人联想到我国传说的狮子舞蹈动作,这些都充分反映了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创造才能。

狻猊,又写作狻麑,是中国古代文献中记录的一种兽类。最初指狮子,后来又传为龙生九子之一。其形象常常出现在佛教法座、铜镜、香炉和脊兽上。

历史

关于狻猊的记录最早见于《尔雅》和《穆天子传》。其中《穆天子传》只说狻猊是一种脚力超凡的走兽,《尔雅》则记录得更为细致,称狻猊长得像虦猫(老虎),以虎、豹作为食物。

晋朝郭璞为《尔雅》和《穆天子传》作注,表示狻猊指的就是狮子后世习用“狮子”一词,“狻猊”只用作一种存有古意的别称。

明朝流传龙生九子之说,具体说法不一,而狻猊常常被列入其中。

造型艺术

汉字文化圈的艺术品上常常出现狻猊的形象。例如狻猊葡萄镜(俗称海兽葡萄镜),镜背用棱脊划分内外两区,内区以狻猊和葡萄为主纹,纹饰皆作高浮雕。狻猊葡萄镜数量众多,分布广泛,是唐朝很有特色的青铜镜。

明李东阳《怀麓堂集》“记龙生九子”称,狻猊“平生好坐,今佛座狮子是其遗像”。佛教以狮子作为佛陀的象征,常在佛陀法座上刻画狮子形象,称为“狮子座”、“狻猊座”或“猊座”。日语又仿照“陛下”、“殿下”等说法,从“猊座”中引申出“猊下”一词,作为对高僧或佛教宗派领袖的尊称。

明杨慎《升庵集》“龙生九子”称,金猊“性好烟,故立于香炉”。中国古代盛行焚香文化,唐宋的香炉盖常常做成狻猊的样子,其形象固定为张着嘴,烟从口中冒出。元明则出现了一种大型金猊炉,整体制作成狮子的形象。

尽管一般将狻猊视同为狮子,但在中式传统建筑的脊兽中,狻猊与狮子也会同时出现。如紫禁城太和殿屋脊上的仙人走兽,第三个为狮子,脑后的毛发为螺发;第七个为狻猊,脑后的毛发为披肩的鬃毛,因而又称“披头”。

1 关于狮子的诗句

以下两首词 词牌名 都为雪狮儿。但与狮子无关。我想古代人 集中在平原地区,见不到非洲的狮子吧,现在貌似也只有在动物园能见到吧。(有一点,我不清楚,为什么有舞狮子)古诗中的意象有老虎,熊之类,但狮子我确实没见过古代人爱打猎,也没见过打狮子的啊。武林春早,

乘兴试问,

孤山枝南枝北。

见说椒红,

初破芳苞犹绿。

罗浮梦熟。

记曾有、幽禽同宿。

依稀似、缟衣楚楚,

佳人空谷。

娇小春意未足。

甚娇羞,

怕入玉堂金屋。

误学宫妆,

粉额蜂黄轻扑。

江空岁晚,

最难是、旧交松竹。

忒幽独。

笛倚画楼西曲。

断云低晚,

轻烟带暝,

风惊罗幕。

数点梅花,

香倚雪窗摇落。

红炉对谑。

正酒面、琼酥初削。

云屏暖,

不知门外,

月寒风恶。

迤逦慵云半掠。

笑盈盈、闲弄宝筝弦索。

暖极生春,

已向横波先觉。

花娇柳弱。

渐倚醉、要人搂著。

低告讠乇。

早把被香熏却。

2 描写“狮子”的诗句有哪些

1、《南歌子·解舞清平乐》

年代: 宋 作者: 仲殊

解舞清平乐,如今说向谁。红炉片雪上钳锤。打就金毛狮子、也堪疑。木女明开眼,泥人暗皱眉。蟠桃已是著花迟。不向春风一笑、待何时。

2、《蓦山溪·瑶田银海》

年代: 宋 作者: 向子諲

瑶田银海。浩色难为对。琪树照人间,晓然是、华严境界。万年松径,一带旧峰峦,深掩覆,密遮藏,三昧光无碍。

金毛狮子,打就休惊怪。片片上红炉,且不可、将情作解。有无不道,泯绝去来今,明即暗,暗还明,只个长不昧。

3、《贺新郎·俯仰天粘水》

年代: 宋 作者: 葛长庚

俯仰天粘水。尽□□、山河大地,光涵表里。一夜春风搜万象,檐外雨声不已。到晓来、六花靡靡。瑶树琪林寒彻骨,知谁家、娇女慵梳洗。且捏个,小狮子。琼楼架就东皇喜。□□使、玉龙战罢,柳绵飞起。千古佳人诗句在,一任如盐似米。君试看、岩头溪底。刹刹尘尘银世界,记当年、曾赴瑶池会。玉清境,还如此。

4、《渔歌/渔父》

年代: 作者: 李彭

南院嫡孙唯此个。西河狮子当门坐。

绢扇清凉随手簸。君知么。无端吃棒休寻过。

5、《沁园春 呜鹤余音卷三》

年代: 元 作者: 冯尊师

旷劫威音,顿悟之时,不假外缘。任腾腾兀兀,天涯海角,闲云野鹤,岂管流年。月下风前,逍遥自在,兴则高歌困则眠。回头处,落花飞絮,远水轻烟。本来无说无传,道乃□强名岂有禅。这桃红柳绿,自然消息,何须扭捍,击竹拈莲。大相无形,真空非有,论甚纤毫与大千。石狮子,敢胡言貉语,说地谈天。

6、《喜迁莺·厌离尘垢》

年代: 宋 作者: 无名氏

厌离尘垢。便志乐虚闲,清净为友。剑挂寒光,兵安云将,战胜五行之寇。收得洞玄灵宝,跳出阴阳之壳。大丹就。炼摘骑日月,摩挲星斗。英秀。超前后。随应万机,明显神通手。铁板门庭,金针玉线,到处七穿八透。引出锦麒狮子,振水禽山兽。速回首。向碧霞堆里,高眠清昼。

7、《偈颂四十一首》

年代: 宋 作者: 释普宁

披野干皮,作狮子吼。

指东为西,将无作有,

惊起法身藏北斗。

8、《偈颂一百零二首》

年代: 宋 作者: 释绍昙

觉城东际,小小丛林。

旃檀围绕,狮子嚬呻。

萝月四窗云万壑,见成一片祖师心。

眼里无筋一世贫。

9、《偈倾一百六十九首》

年代: 宋 作者: 释智朋

旃檀林,狮子窟。

蹲坐不得处,正好翻身,

片片烟消时,方堪拈出。

不是心,不是佛,

明眼衲僧莫轻忽。

10、《宫词》

年代: 明 作者: 朱权

一夜瑶花满禁阶,晓来旭日映西斋。

宫人团雪作狮子,笑把冰簪当玉钗。

3 赞美狮子的诗句有哪些

1有朝一日狮入林,我要气吼山河震。有朝一日游地府,我让地府底朝天。有朝一日游天边,众神跪在我身边。有朝一日凤翔天,我要天下尽我鸣。

2马新跨白玉鞍,战罢沙场月色寒。——王昌龄出塞二首

译文:将军刚跨上配了白玉鞍的宝马出战,战斗结束后战场上只剩下凄凉的月色。

3一树寒梅白玉条,迥临村路傍溪桥。——张谓早梅

译文:有一树梅花凌寒早开,枝条洁白如玉条。

4天上白玉京,十二楼五城。仙人抚我顶,结发受长生。 ——李白赠江夏韦太守良宰

译文:天上宫阙,白玉京城,有十二楼阁,五座城池。仙人为我抚顶,结受长生命符。

5黄金错刀白玉装,夜穿窗扉出光芒。——陆游金错刀行

译文:用黄金镀饰、白玉镶嵌的宝刀,到夜间,它耀眼的光芒,穿透窗户,直冲云霄。

6黄金狮子乘高座,白玉麈尾谈重玄。——李白峨眉山月歌送蜀僧晏入中京

译文:皇帝与达官贵人们登上席次乘坐高座,手执麈尾,高谈重玄之道。我像浮云一样在吴越游荡,而您却能遭逢圣主,一游丹阙。

7金眸玉爪目悬星,群兽闻知尽骇惊。怒慑熊罴威凛凛,雄驱虎豹气英英。——夏言《狮》

8纷纷百兽俱驯伏,檐卜春风到处香。——宋岩《狮子峰》

9蛟龙跃,狮子吼,头角峥嵘精神抖。若问破天荒,还我霹雳手。——黄梦攸《狮子岩》

10镇浮须假重,刻石作狻猊。偶以形模好,儿童竞见知。——刘子翠《书斋十咏·压纸狮子》

11岩形若狻猊,不能千里走。岂无鸟兽群,当假风雷吼。——梅尧臣《和昊颖师四明十题·狮子岩》

12天花娉婷下如雨,狻猊座上师子语。——贯休《送颢雅禅师》

13文殊心死冷如灰,何日乘骑下宝台。自得雄名威万古,更无一兽下山来。——钱闻诗《狮子峰》

14举首朝天据洞扉,怪形蹲踞类狻猊。山中弹压无豺虎,留得孤猿半夜啼。——徐几《狮子峰》

15狻猊日走二百里,於菟闻之望风靡。——朱翌《观弄狮子》

狮子(学名:Panthera leo)雄性体长达260厘米,体重180~250千克,颈部有鬃毛,雌兽体形较小,一般只及雄兽的三分之二,是唯一雌雄两态和群居的猫科动物。

分布于非洲的大部分地区和亚洲的印度等地,生活于开阔的草原疏林地区或半荒漠地带,习性与虎、豹等其他猛兽有很多显著的不同之处,是猫科动物中进化程度最高的。雌兽的怀孕期为105—116天,每胎产2—5仔,也有多达7仔的,多生于草丛或岩洞中。狮子的寿命为20—25年。

赞狮人文化水平高,社会知识面广,口才流利,应变能力强,“见什么人说什么话,见什么菩萨打什么卦”,现场发挥,出口成章。

其赞词内容诙谐、幽默、夸张、健康、向上,语言精练、生动易懂,便于记忆,其格式每段四句,第一句一般围绕狮子、罗汉、猴子进行描述,作为狮子赞词的起句。四句各不受字数的限制,按照13辙规律或地方方言习惯押韵。

4 古文中狮子是什么动物

中国古人造“狮”字,原义不是指今天的狮子。《广韵》:狮,犬生二子。

汉顺帝时,西域疎勒王来献犎牛及狮子。《东观记》记载:“疎勒王遣使文时诣阙,献狮子,似虎,正黄有髥耏,尾端茸毛大如斗。”这就是现在说的狮子。当时,按照月氏语读音同“师”,后汉书顺帝纪作“师”,称为“师子”,后又改为“狮”。另,根据梵语音译为“狻麑”。《正字通》解:狮,牡者有耏髥,尾大如斗。怒则威在齿,喜则威在尾。毎一吼,百兽辟易。一名白兽。

原产非洲的狮子,大约是汉代传入中国。汉代以后,古文的“狮”,就是现代人说的狮子。

5 关于雄师的诗句

威武 雄狮 宽大 浑圆 犀利 吼声 狂吼 鬃毛 尾巴 四肢

炯炯有神 一声长吼 威风凛凛 惊天动地 狰狞可怕

张开嘴巴 闭息凝神

威严 沉重 低沉 爪子 神气 奔跑

憨态可掬 摇摇晃晃 粗重悲壮 震动天地 怒目圆睁仰天啸啸

狮子是很威武的,尤其是雄狮,它的头宽大而浑圆,炯炯有神的眼睛射出犀利而威严的光芒。

雄狮一头长毛,像金**的鬈发;一声长吼,四面回响;迈开步子,威风凛凛。

只见那铁笼子里有一只威武的雄狮,头上一簇簇乱麻似的长毛不住地抖动着,身后那钢鞭似的长尾巴不断地挥舞,好不威风。

那一只只幼狮憨态可掬,走起路来,像喝醉了

6 为什么古文里很少出现狮子

游览我国的古建筑, 人们常常可以在宫/庙/墓/桥头/门口或栏杆/立柱上看到石狮子的形象。 在漫长的历史年代中, 这些石狮子陪伴着沧桑巨变,目睹着朝代的兴衰更替, 已成为我国古建筑中不可缺少的一种装饰物。 这些石狮子雕刻艺术起源于何地,何时? 又如何来到我国的建筑物中落户? 颇值得追溯一番。

先从真石狮子说起, 它的故乡在非洲, 印度, 南美等地。 我国古代没有野生的狮子。 不过狮子的形象却早为我们祖先熟知。 从宋清两代搜集的周代铜器的精绘印本中, 已见有狮子的立体形象。 东汉时,章帝(刘恒)章和元年, 亚州西部的一个古国(伊朗高原东北部)——安息国王阿萨息斯一世, 就曾把是狮子作为贡品献给章帝刘恒。

随着佛教的传入和盛行, 狮子便在人们心目中成了高贵尊严的灵兽, 这是由于佛教很推崇狮子并大加宣扬狮子。 我国亦很快从印度等地传进雕刻石狮子艺术, 并且出现陈列墓前的现象。 如四川雅安县高颐墓前的石狮子, 就是属于我国现存最古老的石狮子, 是东汉时期的遗物。

到唐代时, 石狮子雕刻艺术达到了顶峰, 由于采用传神的创作方法, 使石狮子完全中国化了。 可举一实例, 如陕西咸阳市东的唐顺陵的石狮子, 雕刻艺术大师将石狮子雕刻得异常壮丽, 而且逼真:头披卷毛, 张嘴扬颈, 四爪强劲有力, 神态显得盛气凌人……

明代后, 石狮子雕刻艺术, 不仅是比唐代更加提高, 而且人们生活中, 对于石狮子雕刻这种精神艺术美的享受, 其范围亦比以前广泛了。 不仅宫殿。府第。陵寝, 甚至一些住宅, 都用石狮子守门。 在门楣檐角。石栏杆等建筑上也雕上石狮, 作为装饰。 如闻名中外的卢沟桥, 其两边140个柱头上, 都雕刻着玲珑活泼的石狮子。 其姿态有各种各样,或坐或卧, 最小的仅有几厘米, 但却雕刻得活灵活现。

狮子对我国文化的影响是多方面的。 为读者熟知的狮子舞至迟在唐代已风靡各地, 至今不衰。 **<少林小子>电视剧<陈真传>等影片中的舞狮表演, 给人们留下了深刻印象。

北京天安门金水桥前后, 各有一对点缀性的大石狮子, 左雄右雌,雕刻得极为精美, 威武雄健, 使人无不感到它真是活灵活现栩栩如生。金水桥头右侧石狮子的腹部, 有一块伤痕。 关于这道伤痕, 有这样两个传说。 一是说, 明代时的将领李国祯被著名的农民起义军领袖李自成追击, 躲藏在石狮子的后面。 李自成发现了, 举剑狠狠刺去, 结果使石狮子受到误伤。 另一说, 八国联军入侵北京, 石狮子被侵略军所破坏。

中国古代神兽,麒麟。

麒麟的地位仅次于龙。

中国历来有麒麟送子之说,皇室建筑上也多采用麒麟作为吉祥物,人们也会把麒麟图案刻在玉佩等饰物上保平安和辟邪,部分地位较高的官员的朝服上也会绣上麒麟图案。

  狮子原产地不在中国而是非洲、印度、南美等地。汉武帝时,张骞出使西域,打通了中国与西域各国的交往,狮子才得以进入中国。《后汉书•西域传》:“章帝章和元年(公元87年),(安息国)遣使献师(狮)子、符拔。”是说远在西亚的安息国(相当于今伊朗)派使臣给当时的汉章帝刘送来罕见的礼品:狮子和符拔(一种形麟而无角的动物)。这在当时的国都洛阳引起了不小的轰动。从此,狮子这远道而来的客人开始走入中国人的民俗生活,不仅受到礼遇,而且国人对它厚爱有加,尊称之为“瑞兽”,抬到了与老虎不相上下的兽中之王的地位。李时珍《本草纲目》称“狮子出西域诸国,为百兽长。”狮子在中国交了如此好运,也得益于汉代时佛教传入中国。《灯下录》云:佛祖释迦牟尼降生时,“一手指天,一手指地”,作狮子吼曰:“天上地下,惟我独尊”。所以佛教徒将狮子视为庄严吉祥的神灵之兽而倍加崇拜。以后就把佛家说法音声震动世界、群兽慑服称之为“狮子吼”。在我国佛教圣地五台山的许多寺庙,都供奉着骑狮子的文殊菩萨像。传说这位专司人间聪明智慧的文殊菩萨是骑着狮子首先来到五台山显灵说法的,五台山也就成了文殊菩萨说法的道场。狮子有了这等威严,在汉唐时的帝王陵墓、贵胄坟宅前开始出现了石狮的踪迹。但当时只限于在陵墓坟宅前摆放,作为神道上的神兽,常与石马、石羊等石像生排放在一起,用以震慑,使人产生敬畏的心理。这时的石狮子还没有进入民间百姓之中,在形制上也与后来守卫大门的石狮子有明显不同的特点,就是石狮子雕像下面没有高大的石头台座,这在汉唐古石狮遗物中可以明见。

  石狮子何时走向民间,成为守卫大门的神兽,这种习俗大约形成于唐宋之后。据程张先生《元代石狮趣谈》考证:唐朝京城的居民多居住于“坊”中,这是一种由政府划定的有围墙、有坊门便于防火防盗的住宅区,其坊门多制成牌楼式,上面写着坊的名字。在每根坊柱的柱脚上都夹放着一对大石块,以防风抗震。工匠们在大石块上雕刻出狮子、麒麟、海兽等动物,既美观又取其纳福招瑞吉祥寓意,这是用石狮子等瑞兽来护卫大门的雏形

  石狮子通常以须弥座为基座,基座上有锦铺。狮子的造型各异,在中国又经过了美化修饰,基本的形态都是满头卷发,威武雄壮。狮子的造型在不同的朝代有不同的特征:汉唐时通常强悍威猛;元朝时身躯瘦长有力;明清时较为温顺。

  看门的石狮子的摆放是有规矩的。一般来说,都是一雄一雌,成双成对的,而且一般都是左雄右雌,符合中国传统男左女右的阴阳哲学。放在门口左侧的雄狮一般都雕成右前爪玩弄绣球或者两前爪之间方一个绣球;门口右侧雌狮则雕成左前爪抚摸幼狮或者两前爪之间卧一幼狮。

在中国,狮子与老虎不同,它不是土生土长而是进口的。狮子原来生长在非洲与亚洲的伊朗、印度一带,传说在一千九百多年前的东汉时期,安息国(今伊朗)国王赠献狮子给汉章帝,从此狮子由异国他乡来到中国。狮子在异国为珍兽,古波斯就以崇狮为时尚,王者戴着金花冠,坐在金狮座上。 佛教也将狮子尊为兽中王,传说佛初生时,有五百狮子从白雪中走来,侍列门前迎接佛的诞生。狮子在原产地和在佛教中是有地位的,是被神化和被艺术化了的形象。也许正是这种原因,到了中国以后赋予它以特殊的使命,让它突出地起到一个护卫者的作用。 自古以来,在我国留下了众多的石狮、铁狮和铜狮子,从历史的发展来考察,各个时期的狮子雕刻具有不同的风格。 早期的狮子雕刻,造型比真实的狮子简练,工匠们善于用概括和夸张的手法,用浑厚有力的线条表现出狮子作为兽中之王的神态。而晚期作品,在狮子的整体和细部上都更接近于真实,但在造型上却只注意细部的刻画而不注意整体的把握,反而失去了这种猛兽雄威壮实的特征。这种风格的变化不是偶然的,它和那个时代总的艺术风格和建筑风格相符合。 唐代统一中国,维持了一个政治上相对稳定,经济上繁荣昌盛的时期,所以在建筑发展史中,唐代可以说是一个鼎盛时期。在当时的皇宫大明宫的含元殿、麟德殿等宫殿建筑中,在佛光寺等宗教建筑中,在众多的唐代佛塔以及大量的唐代装饰雕刻中,都可以看到这一点。这个时期建筑风格上的特点是:规模宏大,气魄雄伟,突出建筑艺术上的大效果,壮丽而不纤巧。我们从唐代留下来的石狮子上也看到了这种风格。宋代建筑,从技术上看,比前代更趋成熟,总结出一套建筑形制、施工和用料的规范,但就其建筑艺术风格来看,宋代建筑逐渐走向秀丽的方向,在总体气势上大不如以前了。这个特点在石狮子上也很明显地反映出来了。清代尤其到了清末期,政治上保守腐朽,在建筑和其他艺术上都表现出一种追求繁琐绮丽的风气,工艺品上堆砌玉石珍宝、金银珐琅,连建筑装修上也镶嵌上珐琅玉石,艺术之高低仿佛与金银财宝的多少成了简单的正比。 以上是历史纵向上的比较,如果从横向去比较,中外狮子形象也有风格上的差异。最明显的区别就是一个讲究神似,一个追求形似。中国狮子不求形态的真实,可以不符合解剖地将狮子身上或者四腰的肌肉任意起凸。印度和西方的一些狮子却十分讲究造型的形似,狮子整体和狮子头部及四肢都要与原形相符,狮子的身上、腿上的肌肉起伏也要符合骨骼与肌肉的解剖学,它们的总体特征是形象很真实但神韵不够。这种风格上的差异自然与中、西方在艺术创作上不同的追求、不同的传统有关,在绘画、雕刻等多种艺术门类的创作上都表现了这种差异。 狮子作为门前的守护神兽,它的形象多被塑造成一副凶煞威武的神态。但这并不代表狮子的全部,在清代所留下来的众多狮子雕刻中,我们发现有许多狮子并无凶相,有的略显温顺,有的面露笑容还带一点顽皮,有的显出一副无赖之相,这是狮性的“人化”。 狮子一经人化,它的性格和形象都变得丰富多彩了。人们还赋予这些狮子以各种有趣的神奇传说。北京宛平县的卢沟桥,两边石栏杆的每一根望柱头上都雕有石头狮子,自古以来就传说:卢沟桥的石狮子数不清,并说如果数清了,石狮子就全跑了。这是因为栏杆柱头上许多大狮带着小狮,这些小狮在大狮的脚下、胸前、背后,姿态各异,工匠们还有意把小狮刻在隐蔽处,让人不易发现 麒麟,亦作“骐麟”,简称“麟”,俗称“四不像”,古代传说中的仁兽、瑞兽,是中国古代传说中的一种动物,与凤、龟、龙共称为“四灵”。 被称为圣兽王。且是神的坐骑。 麒麟,是按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复合构思所产生、创造的动物。从其外部形状上看,麋身,牛尾,马蹄(史籍中有说为“狼蹄”),鱼鳞皮,一角,角端有肉,**。这种造型是将许多实有动物肢解后的新合拼体,它把那些备受人们珍爱的动物所具备的优点全部集中在麒麟这一幻想中的神兽的建构上,充分体现了中国人的"集美"思想。 “麒麟”以“鹿”为偏旁,古人造这个词的时候,便明白无误地告诉人们,麒麟由鹿演化而来,但它又决不是鹿,比鹿多了一些零件和装备。据说它的身子像麕,也可以写成麇,古籍中指獐子;有牛的尾巴,圆的头顶,却只有一只角。有的说麒是雄的,麟是雌的,形状被描绘得略有不同。但据说麒的开头大略像鹿。它被古人视为神兽、仁兽,长寿,能活两千年。能吐火,声音如雷。“有毛之虫三百六十,而麒麟为之长”。

求采纳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