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一篇关于中医儿科学的心得体会或读书笔记
这位朋友,您好!
推荐给您一篇:中医儿科学学习心得
中医儿科学是一门运用中医理论体系研究小儿时期生理病理、生长发育、疾病预防、医疗和护理的临床学科。中医儿科学起源较早,早在隋唐就有专门教授中医儿科的少小科,中医儿科学专著及中医儿科医家为数亦多,使中医儿科学逐步发展壮大,对保障儿童的健康、中华民族的繁衍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进入现代科技高度发展的信息社会,如何把传承了几千年的中医儿科学顺利发扬继承下去成为迫在眉睫的问题。在这一学期的中医儿科学的学习中,老师首先把中医儿科知识、技能高效地教授给我们。同时,老师结合临床教学的经验,让我们对中医儿科学产生浓厚的兴趣,对基本的中医儿科学的知识有了初步了解,如惊风包括了急惊风与慢惊风两种情况,急惊风主要有痰、热、惊、风四大特点,临床以高热、抽风、昏迷为主要表现;多见于高热惊厥及中毒性痢疾的发病过程中,昏迷、抽搐时间短暂,多为一过性发作;慢惊风是继发于其他疾病之后,临床常见于小脑共济失调症等。 在教学中,适当穿插医学典故,并突出中医儿科学与《内经》、《伤寒论》、《温病》等中医经典的渊源。中医典籍中有很多对儿科的精辟理论,如内经中的“骨弱肉脆”,温病条辨中
把儿童的特点概括为“稚阴稚阳”等,这些经典医著,无疑是中医之本。对于学习中医的我们来说,在学习期间多读一些中医儿科的经典典籍,对于传承中医的血脉,将来走向工作岗位具有重要的引领作用。
通过一个学期的学习我深刻体会到,学好中医儿科学仅仅依靠一本中医儿科学教材是远远不够的。而中医古籍浩如烟海,作为初学者的我们常常感到茫然,通过老师的介绍和自己学习的心得,我对部分以前阅读过的典籍、教材进行了总结,如讲到食积时,我们会想到毕可恩的《食湿与小儿疾病》;讲到时行疾病时,我们会想到《温病》的具体实例;讲到脾胃系统疾病时,我们会想到江育仁的“脾健不再补而贵在运”的经典理论。
综上,中医儿科学的发展继承需要我们的努力,经过一个学期老师深入、细致、生动的讲解,我们在学习知识的同时,也学习到了重要的学习方法,引领我们步入中医博大精深的殿堂,为以后的学习深造打下坚实的基础。
希望以上回答能够帮助到您,祝好~!
某学校中医7年制本科的主要课程:中国古代哲学、古代汉语、中医文献学、医用生物学、中医基础理论、中药学、方剂学、中医内科学、中医外科学、中医妇科学、中医儿科学、中医眼科学、中医耳鼻喉科学、针灸学、黄帝内经、伤寒论、温病学、金匮要略、各家学说、正常人体解剖学、组织与胚胎学、生理学、生物化学、病理学、诊断学基础、内科学、外科学、妇科学、儿科学等。从课程设置来说,还是要学习相当数量的中医古籍,但也不是一直看古文,现代医学也有不少课程。仅供参考!
1、《难经》
《难经》原名《黄帝八十一难经》,又称《八十一难》,是中医现存较早的经典著作。关于《难经》的作者与成书年代历来有不同的看法,一般认为其成书不晚于东汉,内容可能与秦越人(扁鹊)有一定关系。
《难经》之“难”字,有“问难”或“疑难”之义。全书共八十一难,采用问答方式,探讨和论述了中医的一些理论问题,内容包括脉诊、经络、脏腑、阴阳、病因、病机、营卫、腧穴、针刺、病证等方面。
2、《本草纲目》
《本草纲目》,本草著作,52卷。明代李时珍(东璧)撰于嘉靖三十一年(1552年)至万历六年(1578年),稿凡三易。此书采用“目随纲举”编写体例,故以“纲目”名书。以《证类本草》为蓝本加以变革。序例相当于总论,述本草要籍与药性理论。
卷“历代诸家本草”,介绍明以前主要本草41种。次辑录明代以前有关药物气味阴阳、五味宜忌、标本阴阳、升降浮沉、补泻、引经报使、各种用药禁忌等论述,其中又以金元诸家之论居多。
卷3~4为“百病主治药”,沿用《证类本草》“诸病通用药”旧例,以病原为纲罗列主治药名及主要功效,相当于一部临证用药手册。
3、《黄帝内经》
《黄帝内经》分《灵枢》、《素问》两部分,是中国最早的医学典籍,传统医学四大经典著作之一,其余三者为《难经》、《伤寒杂病论》、《神农本草经》。
《黄帝内经》奠定了人体生理、病理、诊断以及治疗的认识基础,是中国影响极大的一部医学著作,被称为医之始祖。
4、《伤寒杂病论》
《伤寒杂病论》是中国传统医学著作之一,作者是张仲景,至今是中国中医院校开设的主要基础课程之一。2003年非典期间,该书和张仲景便再次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
《伤寒杂病论》系统地分析了伤寒的原因、症状、发展阶段和处理方法,创造性地确立了对伤寒病的“六经分类”的辨证施治原则,奠定了理、法、方、药的理论基础。
公元3世纪初,张仲景博览群书,广采众方,凝聚毕生心血,写就《伤寒杂病论》一书。中医所说的伤寒实际上是一切外感病的总称,它包括瘟疫这种传染病。该书成书约在公元200年~210年左右。在纸张尚未大量使用,印刷术还没有发明的年代,这本书很可能写在竹简上。
5、《神农本草经》
《神农本草经》又称《本草经》或《本经》,中医四大经典著作之一,作为现存最早的中药学著作,约起源于神农氏,代代口耳相传,于东汉时期集结整理成书,成书非一时,作者亦非一人。
秦汉时期众多医学家搜集、总结、整理当时药物学经验成果的专著,是对中国中医药的第一次系统总结。其中规定的大部分中药学理论和配伍规则以及提出的“七情和合”原则在几千年的用药实践中发挥了巨大作用,是中医药药物学理论发展的源头。
-难经
-本草纲目
-黄帝内经
-伤寒杂病论
-神农本草经
自学中医应该看《医学三字经》、《药性赋》、《李时珍医学全书》。
对于比较喜欢中医的人来讲,可以从医学三字经开始学起,这是属于中医方面启蒙类的书籍。可以通过这本书去了解关于中医的文化和背景,这样才能够进一步地去了解。
还有一本《药性赋》,这本书将248种常用的药物都进行了分类,而且人们在读的时候更便于记忆更便于记忆,每一种药性都概括的比较精辟可以,也记在心中,可以说是能够终生受用,一直以来都受到了读者们的喜欢,一直沿用至今。
如果经济条件允许的话可以购买《李时珍医学全书》这里面所涵盖的是所有它的著作包装也很精美,在质量这方面也是能够得到保障的。
自学中医的技巧:
1、了解人体结构。要学中医首先就要了解人体结构,只有对人体结构很熟悉才能对人体进行治疗。
2、熟记各种中药。学中医要把各种中药熟记在心里,需要熟记的内容包括中药的名称、药效、禁忌等。
3、学习诊断。学习中医要学会诊断病人的病因,只有对各种病症和病因都熟悉,才能对症下药。
本文2023-08-08 00:31:21发表“古籍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yizhai.net/article/4666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