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籍中的鳖甲丸简介
《外台秘要》卷七引《广济方》:鳖甲丸处方鳖甲(炙)芍药枳实(炙)人参槟榔各60克诃黎勒大黄各45克桂心30克橘皮30克制法上药九味,捣细过筛,蜜和为丸,如梧桐子大。功能主治主鼓胀气急,冲心硬痛。用法用量每次20丸,空腹时用酒送下,一日二次,渐加至30丸。微利为度。注意服药期间,忌生葱、苋莱、炙肉、蒜、面等。摘录《外台秘要》卷七引《广济方》《太平圣惠方》卷四十八:鳖甲丸处方鳖甲45克(涂醋,炙微黄,去裙襕)甘草15克(炙微赤,锉)桂心15克甜葶苈15克(微炒令香)川大黄15克(锉碎,微炒)芎藭15克赤芍药15克川乌头15克(炮裂,去皮、脐)槟榔15克制法上药捣细罗为末,炼蜜和捣三二百杵,丸如梧桐子大。功能主治主寒疝积聚,结固不通,绕脐切痛,腹中胀满,劳伤羸瘦,不能饮食。用法用量每于食前以生姜、橘皮汤下20丸。摘录《太平圣惠方》卷四十八《圣济总录》卷八十九:鳖甲丸处方鳖甲1两半(醋炙令黄,去裙襕),柴胡(去苗)1两半,人参1两,白术1两,诃黎勒皮1两,黄耆(锉)1两,五味子1两,沉香1两,麦门冬(去心,焙)1两,赤芍药1两,茯神(去木)1两,生干地黄(焙)1两,木香1两,枳实(去瓤,麸炒)1两。制法上为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功能主治虚劳。肌体羸瘦,发热减食,四肢少力。用法用量每服2030丸,空心人参汤或粥饮送下,1日3服。摘录《圣济总录》卷八十九《圣惠》卷七十一:鳖甲丸处方鳖甲1两(涂醋,炙令黄,去裙襕),木香半两,川大黄1两半(锉碎,微炒),当归3分(锉,微炒),安息香半两,桂心半两,附子半两(炮裂,去皮脐),阿魏半两(面裹煨,以面熟为度)。制法上为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功能主治妇人症痞冷气,或时攻心腹痛,不能食,四肢瘦弱。用法用量每服20丸,食前以暖酒送下。摘录《圣惠》卷七十一《圣惠》卷八十八:鳖甲丸处方鳖甲半两(涂醋,炙令黄,去裙襕),川大黄1两(锉碎,微炒),
详见百科词条:鳖甲丸 [ 最后修订于2009/12/11 12:54:48 共13252字 ] 以下结果自动匹配而成,不排除出现与主题不相关的内容,请自行区分。
目录 1 拼音 2 概述 3 方名 4 万病紫菀丸的别名 5 组成 6 制法 7 万病紫菀丸的用法用量 8 主治 9 用药禁忌 10 万病紫菀丸的临床应用 11 附注 12 参考资料 附: 1 古籍中的万病紫菀丸 1 拼音
wàn bìng zǐ wǎn wán
2 概述万病紫菀丸为方剂名,出自《医垒元戎》方。[1]
3 方名万病紫菀丸
4 万病紫菀丸的别名厚朴丸[1]
5 组成紫菀、菖蒲、吴茱萸(汤洗七次,焙干)、柴胡,厚朴(姜制)一两,炒桔梗、茯苓(去皮)、皂角(去皮弦子,炙)、桂枝、炮姜、黄连、炮川乌(去皮)各八钱,川椒(去目及闭口者,微炒出汗)、巴豆(去皮膜、油、研)、人参、羌活、独活、防风各五钱[1]。
紫菀(去苗土)1两,吴茱萸(汤洗7次,焙干)1两,菖蒲1两,柴胡(去须)1两,厚朴(姜制)1两,桔梗(去芦)、茯苓(去皮)、皂荚(去皮弦子等,炙)、桂枝、干姜(炮),黄连(去须)8钱,蜀椒(去目及闭口,微炒)半两,巴豆(去皮膜,出油、研)半两,人参(去芦)半两,川乌(炮,去皮脐)3钱,羌活半两,独活半两,防风半两。
6 制法为末,入巴豆研末,炼蜜为丸,梧桐子大[1]。
7 万病紫菀丸的用法用量每服三至七丸,食后,临卧生姜煎汤送下[1]。
8 主治主治脐腹久患痃癖如碗大,及诸黄病,每地气起时,上气冲心,绕脐绞痛,一切虫咬,水病,蛊病,反胃吐食,呕逆恶心,饮食不消,天行时病,妇人多年月露不通,或腹如怀子多血,天阴即发;又治风疾,顽痹不知年岁,昼夜不安,梦与鬼交,头白多屑,或哭或笑,如鬼魅所著,腹部生疮;痔漏肠风(酒送下),赤白痢(诃子煎汤送下),脓血痢(米饮送下),堕伤血闷、四肢不收(酒送下),蛔虫咬心(槟榔煎汤送下),气噎、忧噎(荷叶煎汤送下),打扑伤损(酒送下),中毒(帚灰、甘草煎汤送下),一切风(升麻煎汤送下),寸白虫(槟榔煎汤送下),霍乱(干姜煎汤送下),咳嗽(杏仁煎汤送下),腰肾痛(豆淋汤送下),阴毒伤寒(温酒送下),吐逆(生姜煎汤送下),食饮气块(面汤送下),时气病(井华水送下),脾风(陈皮煎汤送下),头痛(白开水送下),心痛(温酒送下),大小便不通(灯心煎汤送下),吐水(梨汤送下),小儿天风吊搐(防风或防己煎汤送下),小儿疳痢(葱白煎汤送下),小儿乳食所伤(白开水送下),妇人月经不通(酒煎红花送下),妇人腹痛(川芎煎汤送下),怀孕半年后胎漏(艾叶煎汤送下),有子气冲心(酒送下),产后血晕痛(酒送下),血气痛(酒煎当归送下),产后心腹胀满(豆淋汤送下),难产(益智仁煎汤送下),产后血痢(当归煎汤送下),赤白带下(艾叶煎汤送下),内外伤寒(粥饮送下),室女血气不通(酒送下),子死腹中(莱菔子煎汤送下);并治小儿惊厥,大人癫狂,妇人身上顽麻,状如虫行,四肢俱肿, 等疾[1]。
9 用药禁忌初有孕者不宜服。
10 万病紫菀丸的临床应用1风气冲心:杨驸马患风气冲心,饮食吐逆,遍身枯瘦,日服五丸至七丸,服至二十日,泻出肉块如虾蟆五六枚,白脓二升,愈。
2呕吐:赵侍郎先食后吐,目无所见,耳无所闻,服五十日,泻出青蛇五七条,长四寸许,恶脓三升,愈。
3麻风:王氏患大风病,眉发堕落,掌内生疮,服之半月,泻出癞虫二升,如马尾,长寸许,后愈。
4肥气:李灵患肥气病,日服五丸,经一月,泻出肉鳖二枚,愈。
5中风:黄门卒中风,病发时服药,泄出恶脓四升,赤黄水一升,一肉虫如乱发,愈。
6血崩:李知府妻梅氏,带下病七年,血崩不止,骨痿着床,日服五丸至十丸、十五丸,取下脓血五升,黄水一升,肉块如鸡子大,愈。
11 附注目录 1 拼音 2 《医学心悟》卷三:通经丸 21 处方 22 制法 23 功能主治 24 通经丸的用法用量 25 摘录 3 《古今医鉴》卷十一 31 方名 32 组成 33 主治 34 通经丸的用法用量 35 制备方法 4 《竹林女科》卷一 41 方名 42 组成 43 主治 44 通经丸的用法用量 45 制备方法 46 附注 5 《女科证治约旨》卷二 51 方名 52 组成 53 主治 54 通经丸的用法用量 55 制备方法 6 《医方类聚》卷二一○引《医林方》 61 方名 62 组成 63 主治 64 通经丸的用法用量 65 制备方法 7 《眼科锦囊》卷四 71 方名 72 组成 73 主治 74 通经丸的用法用量 75 制备方法 8 《本事》卷十 81 方名 82 通经丸的别名 83 组成 84 功效 85 主治 86 通经丸的用法用量 87 制备方法 88 通经丸的临床应用 89 各家论述 810 附注 9 《杂病源流犀烛》卷二十四 91 方名 92 组成 93 主治 10 年氏《集验良方》卷五 101 方名 102 组成 103 主治 104 通经丸的用法用量 105 制备方法 11 《宋氏女科》 111 方名 112 组成 113 主治 114 通经丸的用法用量 115 制备方法 12 《准绳·类方》卷三 121 方名 122 组成 123 主治 124 制备方法 125 用药禁忌 13 《回春》卷六 131 方名 132 组成 133 主治 134 通经丸的用法用量 135 制备方法 14 《医统》卷八十四 141 方名 142 组成 143 主治 144 通经丸的用法用量 145 制备方法 15 《济生》卷六 151 方名 152 组成 153 主治 154 通经丸的用法用量 155 制备方法 156 附注 16 《增辑验方新编》卷九 161 方名 162 组成 163 主治 164 通经丸的用法用量 165 制备方法 附: 1 古籍中的通经丸 1 拼音
tōng jīng wán
2 《医学心悟》卷三:通经丸21 处方
当归尾 赤芍药 生地黄 川芎 牛膝 五灵脂各30克 红花 桃仁各15克 香附60克 琥珀22克
22 制法用苏木屑60克,以酒煎,和砂糖熬化为丸,如梧桐子大。
23 功能主治活血通经。治妇人经水先断,以后周身浮肿者。
24 通经丸的用法用量
每服9克,酒下。
血寒,加肉桂9克。
25 摘录《医学心悟》卷三
3 《古今医鉴》卷十一 31 方名
通经丸
32 组成归尾1两,桃仁(去皮尖)1两,大黄(煨)1两,丹皮1两,干漆(炒烟尽)1两,肉桂1两,三棱5钱,莪术(醋炒)1两,牛膝1两,麝香8分。
33 主治经闭不通及血块疼痛。
34 通经丸的用法用量每服50丸,米汤送下。
35 制备方法上为末,皂角5钱,芫花2钱,水煮糊为丸,如梧桐子大。
4 《竹林女科》卷一 41 方名通经丸
42 组成三棱(醋炒)、莪术(醋炒)、当归(酒洗)、川芎、赤芍、芫花、穿山甲(炒)、刘寄奴。
43 主治室女月经初来,不知保养,误饮冷水或用冷水洗衣、洗手,血见冷而凝,以致经闭,面色青黄,遍身浮肿。
44 通经丸的用法用量酒送下。
45 制备方法粳米糊为丸。
46 附注《女科秘要》本方用三棱、莪术各五钱,川归、川芎、赤芍各一两,穿山甲六钱,芫花四钱,刘寄奴三钱。
5 《女科证治约旨》卷二 51 方名通经丸
52 组成桂心、川乌、桃仁、当归、附子、干姜、川椒、大黄、青皮各等分。
53 主治蓄血,月水不调,疼痛,或成血瘕。
54 通经丸的用法用量淡醋汤送下;温酒亦得。
55 制备方法上为末,准1两,以4钱用米醋熬成膏,和余药末6钱为丸。
6 《医方类聚》卷二一○引《医林方》 61 方名通经丸
62 组成木香半两,当归半两,芍药1两,干漆半两(炒令烟尽为度),五灵脂半两,桂半两,广茂1两,水蛭2钱半(微炒),大黄半两,蠓虫30个(去头足翅,微炒),桃仁27枚(汤浸,去皮尖)。
63 主治妇人经血凝滞不行,脐腹腰背疼痛,渐成血瘕。
64 通经丸的用法用量每服20丸,食前温醋汤或温酒送下,日进1服。
65 制备方法上为细末,醋面糊为丸,如梧桐子大。
7 《眼科锦囊》卷四 71 方名通经丸
72 组成刚铁50钱,大黄30钱,没药25钱,冰糖适宜。
73 主治妇人月经不利,男子劳瘵,或诸般内障及属于虚证之病。
74 通经丸的用法用量每服50粒,白汤送下。
75 制备方法上为末,糊为丸,如梧桐子大。
8 《本事》卷十 81 方名通经丸
82 通经丸的别名椒姜通经丸
83 组成桂心(不见火)、青皮(去白)、大黄(炮)、干姜(炮)、川椒(去目并合口,微炒,地上出汗)、蓬莪术、川乌(炮,去皮尖)、干漆(炒令烟出)、当归(洗,去芦,薄切,焙干)、桃仁(去皮尖,炒)各等分。
84 功效去故生新,调理经闭。
85 主治经闭腹痛,血瘕,妊娠腹痛,吐血。妇人室女月候不通,疼痛,或成血瘕。怀妊34个月,头晕腹痛,不能饮食,日渐羸瘦。
86 通经丸的用法用量每服20丸,加至30丸,用淡醋汤送下,温酒亦得,空心食前服。
87 制备方法上为细末,将4分用米醋熬成膏,和余6分末为丸,如梧桐子大,阴干。
88 通经丸的临床应用《普济方》引《医学类正方》:经闭腹痛尝有一妇人经水不行,腹中疼痛,诸医皆进温中治寒气药剂,其痛尤甚。告之亲族曰:痛不能忍,欲求自尽。举家无主。因看《本事方》通经丸论说,遂合,数服顿愈。妊娠腹痛一妇人怀妊34个月,头晕腹痛,不能饮食,日渐羸瘦,沉重危困,医治不效,已办后事。偶得通经丸服之,痛止,进食如故。月数满足,遂生一女,子母皆安。
89 各家论述《医略六书》:经寒血闭,结成症瘕,故冲脉不行,月经不通焉。当归养血活血以荣经脉,桂心暖血温经以通经闭;川椒补火散寒,干姜温中开结;桃仁破积血以通经,干漆消除垢以化积;青皮平肝破瘕,蓬术削积溃症;川乌振发生阳之气,大黄荡涤陈积之结也。醋以丸之,酒以行之,使经寒解散,则血闭自行而症瘕无不退、月经无不通矣。
810 附注椒姜通经丸(《医略六书》卷二十六)。《永类钤方》:入鸡子清同丸,畏漆入肠胃生疮也。
9 《杂病源流犀烛》卷二十四 91 方名通经丸
92 组成桂心、青皮、大黄、姜炭、蓬术、干漆、当归、桃仁、延胡索。
93 主治妇人因经团而火升,致喉症肿痛者。
10 年氏《集验良方》卷五 101 方名通经丸
102 组成黑牵牛、神曲各等分。
103 主治妇人干血经闭。
104 通经丸的用法用量每服2钱,空心好黄酒送下。
105 制备方法上为细末,面为丸,如梧桐子大。
11 《宋氏女科》 111 方名通经丸
112 组成川椒(炒去目)7钱,蓬术(煨)7钱,干漆(炒烟尽)7钱,干姜(炮)7钱,大黄(酒蒸)7钱,桂心7钱,桃仁7钱,川乌7钱,当归1两,青皮1两(炒),红花7钱,紫葳7钱,牛膝7钱,刘寄奴7钱。
113 主治室女妇人,经脉不通,脐腹疼痛,潮热,或成瘕症。
114 通经丸的用法用量每服50丸,空心温酒酣汤送下。
115 制备方法上为末,将一半药用米醋熬成膏,和前余药末一半为丸,如梧桐子大,阴干。
12 《准绳·类方》卷三 121 方名通经丸
122 组成仲景抵当丸加穿山甲、广荗、桃仁、桂。
123 主治蓄血。
124 制备方法蜜为丸。
125 用药禁忌妇人伤寒妊娠不可以此丸下。
13 《回春》卷六 131 方名通经丸
132 组成斑蝥20个(糯米炒),大黄5钱,桃仁49个。
133 主治经闭并干血气属血实气滞者。
134 通经丸的用法用量每服57丸,甚者15丸,空心酒送下。
135 制备方法上为末,酒糊为丸,如梧桐子大。
14 《医统》卷八十四 141 方名通经丸
142 组成熟地黄3两,虻虫(去头翅,炒)50个,水蛭(糯米炒)50个,桃仁(去皮尖)50个。
143 主治经闭不通,结积成块。
144 通经丸的用法用量每服5丸,渐加至7丸,空心酒送下,以通为度。
145 制备方法上为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
15 《济生》卷六 151 方名通经丸
152 组成当归(去芦,酒浸)1钱半,蓬术(炮)1钱,桂心(不见火)1钱,青皮(去白)1钱,大黄(炮)1钱,干姜(炮)1钱,桃仁(去皮尖,炒)1钱,干漆(炒令烟尽)1钱,红花1钱,川椒(去目及闭口者,微炒,放地上密盖出汗)1钱。
153 主治室女血瘕,月经不通,脐下坚结大如杯,发则寒热往来。瘀血停留,腹中疼痛,属气实者。
154 通经丸的用法用量每服20丸,空心淡醋汤送下。
155 制备方法上为末,将一半用醋煮,熬成膏,一半入鸡子清同捣匀为丸,如梧桐子大。
156 附注《杏苑》有川芎。
16 《增辑验方新编》卷九 161 方名通经丸
162 组成三棱8分,莪术8分,赤芍8分,川芎8分,当归8分,紫菀8分,刘寄奴8分,穿山甲1片。
163 主治遍身浮肿。月经不通,或成血瘕。
164 通经丸的用法用量酒送下。
165 制备方法上为末,米糊为丸。
古籍中的通经丸 《普济方》:[卷三百三十四妇人诸疾门]月水不利两)上粗捣筛。每服三钱。水一盏。入生姜五片。薄通经丸(出医学类正方)尝有一妇人经水不行。腹中疼痛。
《普济方》:[卷三百三十三妇人诸疾门]月水不通末。以白蜜丸如梧桐子大。酒下三丸。日三服。和血通经丸(出卫生宝鉴)治妇人经水凝滞不行。脐腹背痛。渐
《寿世保元》:[卷七]经闭四分)生地黄(一钱)上锉一剂。水煎。空心。热服。通经调气汤治症同前。当归(酒洗)川芎白芍(酒炒)生地
《证治准绳·女科》:[卷之一调经门]经闭,内热晡热,自汗盗汗,饮食少思,月事不行。或用通经丸,虚证大具。余曰∶此因虚而致疟,因疟以闭经也。
《妇科玉尺》:[卷一]月经目录 1 拼音 2 英文参考 3 概述 4 阴之陵泉的别名 5 出处 6 特异性 7 穴名解 8 所属部位 9 阴陵泉穴的定位 10 取法 11 穴位解剖 111 层次解剖 112 穴区神经、血管 12 阴陵泉穴的功效与作用 13 主治病症 14 刺灸法 141 刺法 142 灸法 15 配伍 16 文献摘要 17 研究进展 171 对膀胱的影响 172 治疗骨性膝关节炎 173 对神经系统的影响 174 治疗菌痢 18 参考资料 附: 1 古籍中的阴之陵泉 1 拼音
yīn zhī líng quán
2 英文参考Yīnlíngquán SP9 [中国针灸学词典]
3 概述阴之陵泉为穴名。出《黄帝内经灵枢·本输》。即阴陵泉[1]。
穴位 阴陵泉 汉语拼音 Yinlingquan 罗马拼音 Yinlingchuan 美国英译名 Spring in Shady Mound 各
国
代
号 中国 SP9 日本 9 法
国 莫兰特氏 RP9 富耶氏 RP9 德国 MP9 英国 Sp9 美国 Sp9
阴陵泉为经穴名(Yīnlíngquán SP9)[2]。出《黄帝内经灵枢·本输》。属足太阴脾经[2]。别名阴之陵泉。阴陵泉是足太阴脾经五输穴的合穴,五行属水[2][3][4]。阴为阳之对,陵指山陵,泉即水泉,内为阴,穴在胫骨内侧髁下缘陷中,如山陵下之水泉,故名阴陵泉[2]。主治腹胀,水肿,小便不利或失禁, 痛,妇人阴痛,遗精,阳痿,膝痛,黄疸,腹痛,食欲不振,消化不良,霍乱吐泻,泄泻,急性肠炎,慢性肠炎,细菌性痢疾,遗尿,尿失禁,尿潴留,月经不调,痛经, 炎,赤白带下,疝瘕,脚气,腹膜炎,尿路感染,肠疝痛,膝关节及其周围软组织疾患,膝关节炎,下肢麻痹,膝胫酸痛,痢疾,便秘,肾炎,腹水,失眠等。
4 阴之陵泉的别名阴之陵泉(《黄帝内经灵枢·本输》)。
5 出处《黄帝内经灵枢·本输》:脾出于隐白……入于阴之陵泉,阴之陵泉,辅骨之下陷者之中也,伸而得之,为合。
6 特异性阴陵泉为足太阴脾经五输穴之合穴,五行属水。
7 穴名解阴为阳之对,陵指山陵,泉即水泉,内为阴,穴在胫骨内侧髁下缘陷中,如山陵下之水泉,故名阴陵泉[2]。
阴,《素问金匮真言论》:“夫言人之阴阳,则外为阳,内为阴。”;陵,大阜也;泉,《说文》:“水源也,象水流出、成川形,凡泉之属皆从泉。”《灵枢经·九针十二原》:“疾高而内者,取阴之陵泉。”《黄帝内经灵枢·本输》载:“膝下为陵。”《神应经》有:“在膝内侧辅骨下陷中。”又为脾经腧穴,以脾为阴中之阴,内为阴,膝高突起似陵,穴属合水,犹阴侧陵下之深泉也,水出于泉,因名阴陵泉,与阳陵泉相对。[5]
8 所属部位小腿[6]
9 阴陵泉穴的定位标准定位:阴陵泉在小腿内侧,当胫骨内侧髁后下方凹陷处[4][7]。
阴陵泉在小腿内侧,胫骨内侧髁下缘与胫骨内侧缘之间的凹陷中。正坐或仰卧取穴[2]。
阴陵泉位于小腿内侧,胫骨内侧髁下缘,当胫骨后缘和腓肠肌之间凹陷处[3]。一法“取曲膝之横纹尖头处”(《扁鹊神应针灸玉龙经》)[3]。
阴陵泉穴在足太阴脾经中的位置
阴陵泉穴的位置
阴陵泉穴的位置(足太阴脾经)
阴陵泉穴的位置(肌肉)
阴陵泉穴的位置(骨骼)
10 取法正坐屈膝或仰卧位,在胫骨内侧髁后下方约胫骨粗隆下缘平齐处取穴。
阴陵泉在小腿内侧,胫骨内侧髁下缘与胫骨内侧缘之间的凹陷中。正坐或仰卧取穴[2]。
正坐屈膝或仰卧位,胫骨内侧髁下缘,与胫骨粗隆下缘平齐处取穴;或用拇指沿胫骨内缘由下往上推,至拇指抵膝关节下时,胫骨向内上弯曲的凹陷中即是本穴[8]。
11 穴位解剖阴陵泉穴下为皮肤、皮下组织、缝匠肌(腱)、半膜肌及半腱肌(腱)、肌。前方有大隐静脉,膝最上动脉,深层有胫后动、静脉。分布著小腿内侧皮神经,深层有胫神经。皮肤由隐神经分布。皮下组织内除隐神经之外,还有与神经伴行的大隐静脉。该静脉正行于该穴的皮下,针刺应注意避开。针穿小腿深筋膜,经胫骨粗隆内侧的缝匠肌、半膜肌及半腱肌等各肌附着处的肌腱,向后经胫骨内侧缘进入膕肌。以上诸肌由股神经、坐骨神经等支配。膝下内动脉,发自膕动脉,向内下方,经胫侧副韧带和胫骨内侧髁之间,参加膝关节网,并发支营养胫骨及附近肌腱。
111 层次解剖皮肤→皮下组织→半腱肌腱→腓肠肌内侧头[2]。
皮肤→皮下组织→半腱肌腱→腓肠肌内侧头[7]。
112 穴区神经、血管浅层有隐神经和大隐静脉分布;深层有膝下内动脉分支和胫神经肌支分布;再深层有胫神经本干和腘动脉本干经过[7]。
布有小腿内侧皮神经,深层有胫神经;前方有大隐静脉,膝最上动脉,深层有胫后动、静脉通过[3]。
12 阴陵泉穴的功效与作用阴陵泉有清利温热,健脾理气,益肾调经,通经活络的作用。
阴陵泉有益肾利湿、行气消肿的作用[2]。
阴陵泉穴有温运中焦、清利下焦之功,主治脾、肾二经病,凡由中焦虚寒、下焦湿热所致的病症多选用此穴施治。
阴陵泉穴为足太阴经五输穴之合穴,配五行属水,应于肾,因此具有健脾益气、利湿消肿的作用,可用于治疗腹胀、暴泄、水肿、黄疸等[8]。
遗精和小便失禁或由于肾虚精关不固,膀胱失于约束,或由于气虚下陷,气不摄精而致,取阴陵泉穴健脾益气、补肾固摄而治之[8]。
足太阴经筋结膝内辅骨,上循阴股,结于髀,聚于阴器,阴陵泉穴又位于膝关节部,故取之可治疗膝痛、 痛、妇人阴痛等[8]。
阴陵泉为足太阴脾经之合穴,有健脾利湿、调补肝肾之功,大凡涉及内脏水湿之疾,如腹满水肿,小便不利,取之有消源导流利水之妙,亦治腹坚、喘逆、疝气、症瘕,遗精、遗尿、暴泄、飧泄,俱阴证也[5]。
13 主治病症阴陵泉穴主治腹胀,水肿,小便不利或失禁, 痛,妇人阴痛,遗精,阳痿,膝痛,黄疸,腹痛,食欲不振,消化不良,霍乱吐泻,泄泻,急性肠炎,慢性肠炎,细菌性痢疾,遗尿,尿失禁,尿潴留,月经不调,痛经, 炎,赤白带下,疝瘕,脚气,腹膜炎,尿路感染,肠疝痛,膝关节及其周围软组织疾患,膝关节炎,下肢麻痹,膝胫酸痛,痢疾,便秘,肾炎,腹水,失眠等。
阴陵泉穴主治腹胀、水肿,小便不利或失禁、 痛、妇人阴痛、遗精,膝痛、黄疸[7]。
阴陵泉主治脾胃、肝肾及少腹等疾患:如腹痛、腹胀、食欲不振、水肿、黄疸、霍乱吐泻、小便不利或失禁、遗尿、月经不调、痛经、遗精、阳痿、疝瘕、膝痛、脚气等[2]。
现代又多用阴陵泉治疗急慢性肠炎、细菌性痢疾、腹膜炎、尿失禁、尿潴留、尿路感染、 炎、肠疝痛、膝关节及其周围软组织疾患等[2]。
阴陵泉主治腹胀,水肿,黄疸,泄泻,小便不利或失禁,遗精,月经不调,赤白带下,膝胫酸痛等[3]。
阴陵泉穴主治腹痛,腹胀,泄泻,痢疾,便秘,水肿,黄疸;小便不利或失禁;妇人阴痛,带下; 痛,遗精;膝痛[8]。
泌尿生殖系统疾病:遗尿,尿潴留,尿失禁,尿路感染,肾炎,遗精,阳萎;
消化系统疾病:腹膜炎,消化不良,腹水,肠炎,痢疾;
妇产科系统疾病: 炎,月经不调;
其它:失眠,膝关节炎,下肢麻痹。
14 刺灸法 141 刺法一般直刺10~15寸[2][3]。
直刺10~20寸[7][8],局部有酸、麻、胀感并沿着小腿内侧向下扩散[8]。
消肿利水可用子午捣臼法。
142 灸法可灸[2][8]。
艾炷灸3~5壮;或艾条灸5~15分钟[3]。
艾炷灸或温针灸5~9壮,艾条灸10~20分钟。
15 配伍阴陵泉配三阴交,有温中运脾的作用,主治腹寒。
阴陵泉配水分,有利尿行消肿的作用,主治水肿。
阴陵泉配三阴交、日月、至阳、胆俞、阳纲,有清热利湿的作用,主治黄疸。
阴陵泉配足三里、上巨虚,治腹胀、腹泻[8]。
阴陵泉配中极、膀胱俞、三阴交,治小便不利[8]。
阴陵泉配水道、中极、复溜,治水肿[8]。
16 文献摘要《黄帝内经灵枢·四时气》:飧泄,补三阴之上,补阴陵泉,皆久留之,热行乃止。
《黄帝内经灵枢·热病》:热病挟脐急痛,胸胁满,取之涌泉与阴陵泉。
《针灸甲乙经》:腹中气盛,腹胀逆,不得卧,阴陵泉主之。肾腰痛不可俯仰,阴陵泉主之。溏,不化食,寒热不节,阴陵泉主之。妇人阴中痛,少腹坚急痛,阴陵泉主之。
《针灸大成》:霍乱,阴陵泉、承山、解溪、太白。
《备急千金要方》:阴陵泉、关元,主寒热不节,肾病不可俯仰,气癃尿黄;阴陵泉、阳陵泉,主失禁遗尿不自知;阴陵泉、隐白,主胸中热,暴泄。
《千金翼方》:水肿不得卧,灸阴陵泉百壮。
《杂病穴法歌》:心胸痞满阴陵泉。小便不通阴陵泉。
《百症赋》:阴陵泉、水分,去水肿之脐盈。
17 研究进展 171 对膀胱的影响针刺阴陵泉有调整膀胱张力的作用,松弛者使张力增加,扩张者紧张。取双侧阴陵泉,进针1~15寸,行提插泻法,以针感向上传导为佳,施手法1~3 min,留针15~30 min,可治疗尿潴留。[8]
172 治疗骨性膝关节炎选取阴陵泉、阳陵泉、内膝眼、犊鼻、髋骨(梁丘两侧各旁开15寸)及阿是穴。用28号15寸毫针,快速刺入腧穴,通过提插捻转产生针感后,在每根针上套上事先准备好的中间带有孔的小硬纸片,把2 cm长的艾条插在针柄上,然后点燃艾条,待艾条燃完后,将针取出。每日1次,15次为一疗程。总有效率达967%。[8]
173 对神经系统的影响针刺阴陵泉对中枢神经系统功能有一定影响。实验表剪,强 多引起从属时值增大,即大脑皮质运动区内发展抑制过程,但健康人抑制过程较慢较弱;给予轻 时,半数患者皮质引起兴奋过程,半数患者引起抑制过程,但健康人多数为兴奋过程,只有少数人引起抑制过程,说明因功能状态不同,针刺轻重不同,其效应也不同。[8]
174 治疗菌痢目录 1 拼音 2 注解 附: 1 治疗试水的方剂 2 古籍中的试水 试水药品说明书 1 拼音
shì shuǐ
2 注解
试水 病证名。出《妇人大全良方》卷十七产难论第一。指妊娠末期或临产,胎水早破者,或胎水破而未生者。亦称试月,包括试水症。周登庸《续广达生篇》:“胎未足月,先破水衣而腰不痛,名曰试水,又名试月,非正产也。”刘斋甫《妇科三字经》:“试痛或破水者,名试水,可与八珍汤加杜仲、故脂,以安其胎。”《高淑濂胎产方案》:“浆水点滴微来,名曰试水。此时儿方转身,切莫仓皇,并禁稳婆将手入探腹上揣摩。直至腹痛如折,眼中火出,水破淋沥,儿逼产门,方可坐草,用力送之,小孩自来。”《张氏医通》卷十:“胞水破,儿未下,谓之试水。”
治疗试水的方剂 济生饮1钱5分,紫苏1钱5分。功能主治:将产试月,弄胎试水腰痛。用法用量:水煎,即刻热服。摘录:《玉案》卷
乌龙德生膏半两火炒),研末,下前膏内化开,搅千余遍和匀,又试水中得所,成膏药可摊为度。如坚,少加小油;如软,加
加味当归膏
滤去滓,再将油复入锅内,熬至滴水成珠,再下黄蜡,试水中不散为度,倾盖碗内,坐水中出火3日。功能主治:
百部膏八两,入药熬枯去渣,复熬至滴水成珠,下黄蜡二两,试水不散为度,再入雄黄末少许和匀。先将百部等七味入油
调荣汤主产后两胯连臀俱酸痛者,由坐草久,劳伤筋脉,稳婆试水太早,或风冷乘于下焦,恶血停滞所致。各家论述:产
更多治疗试水的方剂古籍中的试水 《重庆堂随笔》:卷上
。既作底,更加细石子浓一、二尺,能令水清而味美。试水美恶,辨水高下,其法有五。凡江、河、井、泉、雨、
《医学正传》:[卷之七]妇人科中·胎前见腹痛才作,便谓生产。坐婆疏狂者,不候时至,便言试水,试水并胞浆先破,风入产户,以致肿胀,门户狭小,
《妇人大全良方》:[卷之十七产难门]产难论第一腹痛或作或止,名曰弄痛。坐婆疏率,不候时至,便令试水;试水频并,胞浆先破,风飒产门,产道干涩。及其儿
《世医得效方》:[卷第十四产科兼妇人杂病科]济阴论若腹中痛,且令扶行,或痛或止,名曰弄痛,不可便行试水手探,听产母坐卧,切须熟忍。或服催生符药,却不可
《普济方》:[卷三百十三膏药门]总论目录 1 拼音 2 概述 3 《备急千金要方》卷二十五方之五香散 31 组成 32 制备方法 33 功能主治 34 五香散的用法用量 35 各家论述 4 《外科正宗》卷四方之五香散 41 组成 42 制备方法 43 主治 44 五香散的用法用量 5 《宋·太平惠民和剂局方》之五香散 51 处方 52 炮制 53 功能主治 54 五香散的用法用量 55 摘录 6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卷七方之五香散 61 处方 62 制法 63 功能主治 64 五香散的用法用量 65 摘录 7 《妇人良方》卷八方之五香散 71 组成 72 功效 73 主治 74 五香散的用法用量 75 制备方法 8 《太平圣惠方》卷六十方之五香散 81 五香散的别名 82 组成 83 主治 84 五香散的用法用量 85 制备方法 86 附注 9 《外科方外奇方》卷三方之五香散 91 组成 92 主治 93 五香散的用法用量 94 制备方法 10 《赤水玄珠》卷八方之五香散 101 组成 102 主治 103 五香散的用法用量 104 制备方法 11 《太平圣惠方》卷六十六方之五香散 111 组成 112 主治 113 五香散的用法用量 114 制备方法 12 《圣济总录》卷一○○方之五香散 121 组成 122 主治 123 五香散的用法用量 124 制备方法 13 《圣济总录》卷一三○方之五香散 131 组成 132 功效 133 主治 134 五香散的用法用量 135 制备方法 136 用药禁忌 14 《仁斋直指方论》卷二十二方之五香散 141 组成 142 功效 143 主治 144 五香散的用法用量 145 加减 146 制备方法 15 《备急千金要方》卷六方之五香散 151 组成 152 功效 153 主治 154 五香散的用法用量 155 制备方法 156 各家论述 16 《魏氏家藏方》卷五方之五香散 161 组成 162 主治 163 五香散的用法用量 164 制备方法 17 《鸡峰普济方》卷二十二方之五香散 171 组成 172 功效 173 主治 174 五香散的用法用量 175 制备方法 18 《外台秘要》卷三十一引《崔氏方》之五香散 181 组成 182 主治 183 五香散的用法用量 184 制备方法 19 《胎产秘书》卷下 191 组成 192 主治 193 五香散的用法用量 20 《普济方》卷一八一引《医学切问》 201 组成 202 主治 203 五香散的用法用量 204 制备方法 21 参考资料 附: 1 古籍中的五香散 1 拼音
wǔ xiāng sǎn
2 概述五香散为方剂名,其同名方剂约有十八首。
3 《备急千金要方》卷二十五方之五香散 31 组成海螺、犀角、鳖甲、熏陆香、升麻、射干、丁香、青木香、沉香、黄连、甘草、牡蛎、羚羊角、黄芩各四分,吴茱萸三分,黄柏六分[1]。
甲香4分,犀角4分,鳖甲4分,熏陆香4分,升麻4分,乌翣4分,丁香4分,青木香4分,沉香4分,黄连4分,甘草4分,壮蛎4分,羚羊角4分,黄芩4分,吴茱萸3分,黄柏6分。
32 制备方法上药为细末[1]。
上药治下筛。
33 功能主治《备急千金要方》卷二十五方之五香散主治感受山岚毒气,暴肿恶疮[1]。
江南毒气恶核,射工暴肿生疮。
34 五香散的用法用量每服一方寸匕,白开水送下,日三次;外用鸡子清和散敷疮上[1]。
中射工毒及诸毒,每服方寸匕,水送下,1日3次。以鸡子白和涂肿上,干易之,并以水和少许洗之。
35 各家论述《千金方衍义》:五香通窍散血,三黄分解毒热,升麻吐蛊毒诸邪,乌翣散咽喉结气,吴茱萸逐风痹止痛,甘草解中外邪毒,鳖甲除坚积寒热,牡蛎软坚消肿,犀角散血解毒,羚羊角散恶血蛊毒,辟一切不祥,乃射工之专方。
4 《外科正宗》卷四方之五香散 41 组成沉香、檀香、木香、零陵香各三钱,麝香三分[1]。
沉香3钱,檀香3钱,木香3钱,零陵香3钱,麝香3分。
42 制备方法上药为细末[1]。
43 主治《外科正宗》卷四方之五香散主治狐臭[1]。
44 五香散的用法用量每次五厘,水调擦腋下,三日一次;或将药末二钱盛绢袋内,挂腋下[1]。
每用5厘,津调搽擦两腋下,3日1次,或用香末2钱,绢袋盛贮、挂于腋下亦效。
5 《宋·太平惠民和剂局方》之五香散 51 处方木香、丁香、沉香、乳香、藿香,各等分。
52 炮制上为粗末。
53 功能主治《宋·太平惠民和剂局方》之五香散功在升降诸气,宣利三焦,疏导壅滞,发散邪热。治阴阳之气郁结不消,诸热蕴毒,肿痛结核,或似痈疖而非,使人头痛恶心,寒热气急。
54 五香散的用法用量每服三钱,水一盏半,煎至八分,去滓,食后温服。
55 摘录《宋·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6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卷七方之五香散 61 处方木香 沉香 鸡舌香 熏陆香各30克 麝香(别研)22克
62 制法上药捣罗为末,入麝香研令匀。
63 功能主治《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卷七方之五香散主治感受秽恶之气,咽喉肿痛者。
64 五香散的用法用量每服6克,用水300毫升,煎至180毫升,温服,不拘时候。
65 摘录《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卷七
7 《妇人良方》卷八方之五香散 71 组成乌药、白芷(炒)、枳壳、白术(炒)、良姜(炒)、甘草、莪术(有孕者减半)各等分。
72 功效安胎。
73 主治食鱼伤,泄泻不止,气刺奔冲,及妇人产前、产后腹痛,产后败血冲心,孕妇脾泄泻痢。
74 五香散的用法用量每服2钱,食鱼伤,泄泻不止,气刺奔冲,及妇人产前、产后腹痛,血气,用温酒调下;产后败血冲心,用败蒲煎汤调下;安胎,以糯米饮调下;孕妇脾泄泻痢,煎陈米饮调下,食前服。
75 制备方法上为细末。
8 《太平圣惠方》卷六十方之五香散 81 五香散的别名五香圣散
82 组成沉香1两,麝香半两(细研),木香3分,藿香3分,乳香1分,黄耆1两(锉),槟榔3分,当归3分(锉,微炒),积壳1两(麸炒微黄,去瓤),白茯苓3分,白蒺藜3分(微炒,去刺),川大黄3分(锉碎,微炒),白芍药3分,卷柏3分(微炒),芎3分,熟干地黄1两。
83 主治肠风气滞,流注下部,致生肿结,牵引脏腑不和,时发疼痛,经久下血,大肠虚乏,羸瘦。
84 五香散的用法用量每服2钱,食前以粥饮调下。
85 制备方法上为细散。
86 附注五香圣散(《普济方》卷三十七)。
9 《外科方外奇方》卷三方之五香散 91 组成丁香4分,木香4分,乳香4分,沉香4分,麝香5厘,腰黄6分。
92 主治疔疮赤黄危急。
93 五香散的用法用量用针挑破疮头,将醋一点,用药少许,按膏药上贴之。
94 制备方法上为末,好醋调,须于端午日午时合之。
10 《赤水玄珠》卷八方之五香散 101 组成五倍子(炒焦存性)、香白芷(炒)各等分。
102 主治血痢,脉滑。
103 五香散的用法用量每服2钱,白汤调服,1日3次。
104 制备方法上为末。
11 《太平圣惠方》卷六十六方之五香散 111 组成沉香、丁香、木香、熏陆香、川升麻、连翘、麝香。
112 主治蜂瘘发于颈项,累累相连,肿痛。
113 五香散的用法用量每服2钱,以水1中盏,煎至6分,每日空心及晚食前温服。
114 制备方法上为细散,同研令匀。
12 《圣济总录》卷一○○方之五香散 121 组成沉香(锉)1两,丁香1两,木香1两,麝香(研)1两,熏陆香(研)1两,鬼箭羽1两,当归(切,焙)1两,没药(研)1两,肉豆蔻仁1两,牛黄(研)3分,桂(去粗皮)3分,鬼臼3分,陈橘皮(汤浸去白,焙)3分,金牙3分,犀角(镑)1两1分,羚羊角(镑)1两1分,大黄(煨)1两1分,人参1两1分,升麻1两1分,桔梗1两1分,桃仁(去皮尖双仁,麸炒)1两1分,丹砂(研)1两1分,安息香(研)1两1分,附子(炮裂,去皮脐)1枚(正者)。
122 主治五尸鬼邪,走注疼痛及风气。
123 五香散的用法用量每服1钱匕,汤饮或酒调下,1日2次。
124 制备方法上为细散。
13 《圣济总录》卷一三○方之五香散 131 组成沉香(锉)1两,乳香(研)1两,丁香1两,木香1两,藿香1两。
132 功效排毒托里。
133 主治痈疽内攻五脏,烦闷不安。
134 五香散的用法用量先以清酒5升,黄耆5两(寸截),瓶内封闭,浸1宿,旋取1盏,每服1钱匕,微温调下,日3夜2。
135 制备方法上药以4味捣罗为细散,入乳香和匀。
136 用药禁忌不可犯铁器。
14 《仁斋直指方论》卷二十二方之五香散 141 组成木香1分,丁香1分,藿香叶1分,沉香半分,乳香半分,连翘半分,木通半分,续断半分,桑寄生半分,甘草(微炙)半分。
142 功效透达经络。
143 主治痈疽五发证,令人头痛恶心,寒热气急,拘挛。
144 五香散的用法用量每服3钱,井水1碗,煎7分,加麝少许,患在上,食后服;患在下,食前服。
145 加减有热,加灯心、桑白皮。
146 制备方法上锉细。
15 《备急千金要方》卷六方之五香散 151 组成毕豆4两,黄耆2两,白茯苓2两,萎蕤2两,杜若2两,商陆2两,大豆黄卷2两,白芷3两,当归3两,白附子3两,冬瓜仁3两,杜蘅3两,白僵蚕3两,辛夷仁3两,香附子3两,丁子香3两,蜀水花3两,旋覆花3两,防风3两,木兰3两,芎3两,藁本3两,皂荚3两,白胶3两,杏仁3两,梅肉3两,酸浆3两,水萍3两,天门冬3两,白术3两,土瓜根3两,猪胰2具(晒干)。
152 功效令人白光润。
153 主治(黑干)疱黡(黑曾),黑运赤气。
154 五香散的用法用量以洗面。14日白,1年与众别。
155 制备方法上药治下筛。
156 各家论述《千金方衍义》:方中白附专除(黑干)黑,皂荚专祛毒风。水萍开腠发汗去风甚于皂荚,冬瓜仁悦泽颜色,木兰皮去面热疱(查包)毕豆善去瘢(黑干),蜀水花灭瘢悦泽颜色,猪胰善涤垢腻,白梅能去恶肉,其余为祛风逐湿,和血调气,及芳香之药。
16 《魏氏家藏方》卷五方之五香散 161 组成乌药1两,益智仁半两,香附子(去毛)1两半,苍术(米泔浸1宿)半两,青橘皮半两(去瓤),陈橘皮半两(去白),甘草3钱(炙)。
162 主治男子、妇人一切气痛。
163 五香散的用法用量每服2钱,水1盏,加生姜3片,白艾3叶,煎至7分,食前服。
164 制备方法上先用前5味同炒香熟,次入陈皮、甘草炒赤色,并为细末。
17 《鸡峰普济方》卷二十二方之五香散 171 组成木香、丁香、藿香、沉香各等分。
172 功效消散。
173 主治一切疮肿,欲作痈毒,发背。
174 五香散的用法用量每服1大钱,水1盏,煎23沸,稍热服,先嚼好麝香少许,以前药送下,胸膈食稍空服之。
175 制备方法上为粗末。
18 《外台秘要》卷三十一引《崔氏方》之五香散 181 组成沉香4分,丁香4分,麝香4分,熏陆香4分,鬼箭羽4分,当归4分,豆蔻仁4分,牛黄3分(烧),鬼臼3分(烧),橘皮3分(烧),金牙3分(烧),犀角屑6分,羚羊角屑6分,大黄6分,升麻2分(研),桔梗2分(研),桃仁(去尖皮,熬)2分(研),光明砂2分(研),安息香2分(研)。
182 主治疰忤邪气,或热或寒,时气在骨节间,似瘥似剧,兼主百病。
183 五香散的用法用量以汤饮酒随病服1方寸匕,1日2次,病愈即停;亦可蜜丸,如梧桐子大,每服10丸。
184 制备方法上为散。
19 《胎产秘书》卷下 191 组成丁香、木香、沉香、肉桂、麝香各等分。
192 主治产后流注,乳疽,阴毒、肿毒、风毒。
193 五香散的用法用量麝一半为末,再加白芷、苏叶、姜黄、血竭同和饼。再用大蒜糊薄,铺初起之处,以上五香饼放好,用艾灸在饼上,其痛者,灸至不痛发痒方止,痒者痛方止,如不痛不痒,灸至皮肉融和为度,多灸为贵,毒自散矣。
20 《普济方》卷一八一引《医学切问》 201 组成香附子1两,乌药1两,陈皮1两,羌活2钱,莪术半两。
202 主治男子、妇人一切气,心腹满痛,牵引腰背。
203 五香散的用法用量每服2钱,空心热酒调下。
204 制备方法本文2023-08-08 00:35:29发表“古籍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yizhai.net/article/4667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