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七支供要念什么经文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08-08浏览:1收藏

修七支供要念什么经文,第1张

  七支供不是藏传佛教的专利,它来源于《华严经》里的“普贤菩萨行愿品”,这是汉传佛教信众都要常常念诵的经文。

  七支供养偈

  所有十方世界中,三世一切人师子,我以清净身语意,一切遍礼尽无余。

  普贤行愿威神力,普现一切如来前,一身复现刹尘身,一一遍礼刹尘佛。

  于一尘中尘数佛,各处菩萨众会中,无尽法界尘亦然,深信诸佛皆充满。

  各以一切音声海,普出无尽妙言辞,尽诵诸佛之功德,一切善逝我皆赞。

  以诸最胜妙华鬘,妓乐涂香及伞盖,末香烧香与灯烛,我以供养诸如来。

  最胜衣服最胜香,一一皆如妙高聚,如是最胜庄严具,我悉供养诸如来。

  我以广大胜解心,深信一切三世佛,悉以普贤行愿力,普遍供养诸如来。

  我昔所造诸恶业,皆由无始贪嗔痴,从身语意之所生,一切我今皆忏悔。

  十方一切诸众生,二乘有学及无学,一切如来与菩萨,所有功德皆随喜。

  十方所有世间灯,最初成就菩提者,我今一切皆劝请,转于无上妙法(仑)。

  诸佛若欲示涅槃,利乐一切众生故。唯愿久住刹尘劫,我悉至诚而劝请,

  所有礼赞供养佛,请佛住世转法(仑),随喜忏悔诸善根,回向众生及佛道。

敦煌藏经洞出土的楷书《诗歌残篇》,《金刚经》《甘肃大辞典》,罗振玉等辑《敦煌石室遗书》,王重民先生编辑的《敦煌古籍叙录》,广泛收取国内外汉文经卷为主的敦煌遗书目录编

辑而成的《敦煌遗书总目索引》,则共收22500卷的目录,又分之为总目与索引两大部分,总

目包括《北京图书馆藏敦煌遗书简目》、《斯坦因劫经录》、《伯希与劫经录》、《敦煌遗书散录》等。

                     

                                   

敦煌遗书又称敦煌文书。1900年,人们在敦煌莫高窟藏经洞中发现了4万余件古代写本与刻本

文书, 此外在莫高窟其他洞窟与土地庙、成城湾花塔中也出土了一些古文书,被统称为敦煌遗书。

1900年,随敦煌藏经洞的发掘,发现大量的唐代纸本墨迹、拓本,其中就有一卷保存相当完好的小楷《金刚经》。

该卷《金刚经》全文5000多字,一字不少,字字精妙,笔势恍如飞鸿戏海,极生动之致,根据落款时间,应该是武则天时期的作品。

《金刚经》是佛家的经典著作,是众生消除业障、增长福慧,避免的苦难和折磨,帮助我们到达彼岸的经典经书,为历代书法家所喜,尤其唐代皇家更有抄经的习俗

“《五公经》是一部专门讲劫难的书,向来被异端教派和明清以来的秘密教门所利用,作为他们宣扬劫变思想的重要依据。该书借五公,即唐公、郎公、宝公、化公、及志公之口,宣扬末劫来临时的种种征兆。经文称:若逢末劫之时,东南天上有“孛星”出现,长数仗,形状如龙,后有二星相随,东出西入,昼夜奔驰,放光红赤。前一星红光闪灼,后二星其光黄白,天下万民见到,即知是“末劫”来到。对于“末劫”来临之时的景象,该经写道:有红水飘荡,狂风猛鱼,红白不现,高山崩颓,坡塘尽行打破,人无所依,鸟无宿处。天下大乱,人民饥谨,十日无食。刀兵竞起,斗战相争,干戈不停。而且“乾坤星宿不定,日月星辰流移,江山河海黑黑昏暗,草野龙蛇不分。六国不顺,白骨堆山。”到那时,“善者又遭恶人害,天使魔王下界来,合家加忧愁。鼠尾牛头,男儿尽杀卧荒丘,女子作军俦。黄斑恶虎如家犬,昼夜寻门专咬人并猪羊。天下尽损伤人命,畜命乱纵横,不疏是亲情。造恶之人都尽死,住宅归邻近。万里行程无一家,目击起黄沙。良田万顷将何用,永无人耕种。”“可惜抛荒田与土,房屋无人住。可惜厅馆与橱房,长人尽抛荒。姑娘姐妹守空房,流泪哭爹娘,人与畜生都死了,难见圣明君。”在这一劫难过后,将出现一个太平盛世。“后出明王清帝君,山河光彩换朝廷。”可见,《五公经》的宗旨,是为了向人们预言,在劫难过后,将要改朝换代。因此,“末劫说”实际上是一种鼓动人们起来造反的说教,因此遭受到统治阶级的禁止。”

太上老君说五谷妙经:

尔时盘古灭度之后 从复有人民未有五谷 食草木为生活 炎帝王复位 天地世界三千七百年 所为出处往七十二山寻觅五谷 口尝百草恶毒唇舌焦烂 然后炎帝王往一样山 寻得一粟子一粒计在枣树中 八种得成粟谷 大梁山中寻得稻谷一粒计在柳树中 七种得成稻谷 朱石山寻得小豆一颗 计在李树中 六种得成小豆 维石山寻得大豆一粒计在槐树中 五种得大豆 长石山得大小麦二粒 计在桃树中 四种终成大小麦 武石山寻得芝麻一粒 计在荆树中 后种终成芝麻 初种五谷 皆因六树而生炎帝王菩萨 往七十二山寻觅五谷 就土遍满天下救度人民 衣食父母神农皇帝登位 置立天下江河 社稷五谷大王 田公田母掌管苗稼 初分天地之时 人民慈善忠良孝顺 昼夜雨五谷大收 风调雨顺国泰民安 不生盗贼 五谷一粒重三两 见得众生抛撒作贱五谷不收 炎帝王心生烦恼 连年遭横欲晴不晴和雨不雨 虫蝗旱涝五谷不收 饥荒饿死皆因作贱 世间人民不知当来受苦 三千七百年 万死生始得五谷满天下 衣食王菩萨流传此经 不可思议善哉善哉 善男子善女人每逢出种下子之时 需备香灯 请僧善友于家看诵此经 神圣欢喜苗稼长旺 五谷成收获福无量 佛说此经已 天人阿修罗闻 佛所说皆天欢喜信受奉行作礼而退

卜(bǔ)商(前507年—):字子夏,尊称“卜子”或“卜子夏”。汉族,中国春秋末年晋国温地(今河南温县)人,一说卫国人,“孔门十哲”之一,七十二贤之一,受儒教祭祀。现在,山东省巨野县有其嫡系后裔。宋人疑之,《诗》、《春秋》等书,均是由他所授。在孔门弟子中,子夏并不象颜回、曾参辈那样恪守孔子之道。他是一位具有独创性因而颇具有异端倾向的思想家。他关注的问题已不是“克己复礼”(复兴周礼),而是与时俱进的当世之政。因此,子夏发展出一套偏离儒家正统政治观点的政治及历史理论。 卜商 贡献

子夏易传

史载孔子弟子卜子夏传《易》并有著作《子夏易传》传世。

对子夏易学的一些问题学者存有争议。《子夏易传》作者是卜子夏还是汉人韩婴,本文对古籍所记载初步考察《子夏易传》确有古《易》面貌确为卜子夏韩婴不是的。

另一方面子夏既熟知《易》之中的“象数”、“卦气”等仲尼古义,又能秉承仲尼古义所创发的“观其德”,并以哲学“新义”深入的契会,显现的反映出子夏易学秉承“古义”,兼容“新义”的思想特色.子夏于诸经也皆有钻研各有所侧重。

他尤善于《诗》《乐》曾作《诗大序》;他也研习《尚书》但不如他经;他擅长《易》理今传孔子《易传》很可能出于子夏的传述;他于礼学则长于丧服研究撰有《丧服传》;于《春秋》学发挥《春秋》微言大义的《公》《谷》二传都出于子夏的传授。子夏修习儒经擅长发掘经文的微言大义。孔子“述而不作”他整理编订六经寄寓了自己的思想主张子夏所传经学对弘扬孔子学说起了关键作用。

全面继承孔子

生平

子夏(前507-):姓卜,名商,字子夏,后亦称“卜子夏”、“卜先生”,春秋末晋国温人(今河南温县)(另有魏人、卫人二说,近人钱穆考定,温为魏所灭,卫为魏之误,故生二说),孔子的著名弟子,“孔门十哲”之一。 子夏少孔子四十四岁,是孔子后期学生中之佼佼者,才思敏捷,以文学著称,被孔子许为其“文学”科的高才生。

子夏为学时,因常有独到见解而得到孔子的赞许,如其问《诗经》中“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一句,孔子答以“绘事后素”,他立即得出“礼后乎”(即礼乐产生在仁义之后)的结论,孔子赞曰:“起予者,商也!始可以言《诗》已矣。” (《论语·八佾》)

但孔子认为子夏在遵循仁和礼的方面有所“不及”,曾告诫子夏曰:“女为君子儒,无为小人儒”。(《论语·雍也》)

子夏才气过人,《论语》中保留了他的许多著名的格言,如:

“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百工居其肆以成其言,君子学以致其道”;“日知其所亡,月无忘其所能,可谓好学也已矣”;

“虽小道,必有可观者焉”;“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等等。

孔子去世后,子夏至魏国西河(济水、黄河间)讲学,如:

“田子方、段干木、吴起、禽滑厘之属,皆受业于子夏之伦” (《史记·儒林列传》)。

还做过崇尚儒学的魏文侯的老师。

近人有以为子夏思想中具有“法家精神”,韩非子称“儒分为八”不及子夏之儒,是因为将之视为法家(见郭沫若《十批判书》子夏像)。

子夏晚年,因丧子而哭之失明,离群索居。

后人评价

活了一百多岁的卜商先哲,是孔子的著名弟子,在传播儒家学说上,独立形成子夏氏一派,成为孔门弟子中有深远影响的重要人物。他一生中博学笃志,传授五经,后世治五经的学者,大都认为他们的学说托之于卜商的传授;他不但学识渊博,整理和传播古代文献有着杰出的贡献,他更重视躬行实践,讲究道德修养,为人师表,以身作则,为后人留下良好的形象;他晚年西河讲学,离群索居,继承孔子的未竟事业,活到老,学到老。

《史记·孔子世家》:“至于为《春秋》,笔则笔,削则削,子夏之徒不能赞一辞。”肯定其文学能力。

子夏的生活较为清寒。《说苑·杂言》称他为人“甚短于财”;《荀子·大略》则说“子夏家贫,衣若悬鹑”。但这也造就了他的孤独傲慢和坚强勇敢的性格特征,他说:“君子渐于饥寒,而志不僻;銙于五兵,而辞不慑;临大事,不忘昔席之言。”

别人劝他出仕以改变处境,他表示不愿去争蝇头小利,以免“争利如蚤甲而丧其掌”,子夏表示:“诸侯之骄我者,吾不为臣;大夫之骄我者,吾不复见”

孔门弟子的不同特征,连齐国的晏婴都有耳闻,《晏子春秋·内篇问上》记晏婴曰:“臣闻仲尼居处情倦,廉隅不正,则季次、原宪侍;气郁而疾,意志不通,则仲由、卜商侍;德不盛,行不厚,则颜回、骞、雍侍。”与颜回等人在一起可以积德行善,而与子路、子夏在一起,则可以免于“气郁而疾,意志不通”。在这里子夏为人爽直,无所畏惧的特征被突出地体现出来。

子夏还有一个特点,就是在交友时有一定的选择,所以孔子预言自己去世后子夏会更进步。《说苑·杂言》记孔子曰:“丘死之后,商也日益,赐也日损。商也好与贤己者处,赐也还说(悦)不如己者。”子夏与子贡(端木赐)不同,子夏与比自己强的人交往,可以学到更多的东西,这正是自己不断进步的前提。《说苑》这里的说法应当是可信的,《论语》中的一段记载正可以作为佐证。

《子张》记曰:

子夏之门人问交于子张。子张曰:“子夏云何?”对曰:“子夏曰‘可者与之,其不可者拒之。’”子张曰:“异于吾所闻:君子尊贤而容众,嘉善而矜不能。我之大贤与,于人何所不容?我之不贤与,人将拒我,如之何拒人也?”

《论衡·知实》引《孟子》曰:“子夏、子游、子张,得圣人之一体;冉牛、闵子骞、颜渊,具体而微。”然后评论说:“六子在其世,皆有圣人之才,或颇有而不具,或备有而不明,然皆称圣人,圣人可勉成也。”子夏有圣人一体而不具,与颜渊等人还有一些区别。《大戴礼记·卫将军文子》记有子贡对子夏的评论:“学以深,厉以断,送迎必敬,上友下交,银手如断,是卜商之行也。”这基本概括了子夏的为人性格特征。

子夏曾经收徒授学,所收门徒可能为数不少。《后汉书》卷四十四《徐防传》注引《史记》曰:“孔子没,子夏居西河,教弟子三百人,为魏文侯师。”《论语·子张》中记有“子夏之门人”与子张的对话,《墨子·耕柱》也有关于“子夏之徒”的记载。子夏在魏时所收弟子可能为数不少,《世本》之《秦本·姓氏篇》称“魏有子伯先,子夏门人,居西河”;《史记·儒林列传》则记曰:“自孔子卒后……子路居卫,子张居陈,澹台子羽居楚,子夏居西河,子贡终于齐。如田子方、段干木、吴起、禽滑厘之属,皆受业于子夏之伦,为王者师。是时,独魏文侯好学。”这里是说田子方、段干木、吴起、禽滑厘都跟从子夏等人学习。《吕氏春秋·尊师》则具体指出了“段干木学于子夏”。有学者误解《史记·儒林列传》的记载,称田子方、吴起、禽猾厘皆为子夏弟子,不妥。

子夏的晚年是孤独的,他因丧子而双目失明,《礼记·檀弓上》等说他过著“离群而索居”的生活。

子夏墓

释迦牟尼佛:一切吃肉者都不是我的弟子!!我也不是他的师父!!!「转载」

 ◎佛陀允许弟子吃肉吗?佛陀衪自己也在吃肉吗?

    

 有网友举示某法师关于出家人吃肉的开示:

 释迦牟尼佛在世时的饮食是吃肉,而全世界学佛人不吃肉的只有中国人。中国素食是梁武帝提倡的,梁武帝之前,中国佛教也是吃三净肉。梁武帝发心吃长素是读《楞伽经》时,佛讲:‘菩萨大慈大悲,不忍心吃众生肉’,梁武帝非常感动,所以就自动素食。他是佛门的大护法,他吃素食,当然出家人就响应,以后在家人也响应,这是中国佛教素食之始。 佛教人不杀生,戒律上没有说不吃肉。佛陀在世是托钵,佛家是‘慈悲为本,方便为门’,托钵时人家给什么吃什么,这是方便、慈悲。如果你素食,去托钵还要让人一定给你做素食供养你,这不是找人麻烦吗?所以,佛与弟子没有分别心,人家给什么就吃什么。现在泰国、缅甸小乘国家还是托钵,这个道理要懂

敬答:

此乃某空法师受到南传佛教的邪见所影向。其实阿含经就已经开示诸佛不食肉。这已证明如来在阿含时期就已经开始破除弟子对肉食的执着。只是南传佛教的诸邪师魔比丘,为了要继续贪着众生肉,但最重要的目的是要破坏比丘律仪,提倡「大乘非佛说」令佛法尽早消灭,故附佛外道要提倡*欲(*),南传提倡杀生食肉(杀),然后各自成就即身成佛丶成就阿罗汉果,大妄语也。

看看佛怎么说:

《大乘入楞伽经》佛言:

大慧!罗刹恶鬼常食肉者,闻我所说尚发慈心、舍肉不食,况我弟子行善法者,当听食肉?若食肉者,当知即是众生大怨,断我圣种。大慧!若我弟子闻我所说,不谛观察而食肉者,当知即是旃陀罗种,非我弟子,我非其师。是故大慧!若欲与我作眷属者,一切诸肉悉不应食。

(释迦牟尼佛:一切吃肉者都不是我的弟子!!我也不是他的师父!!!)

即然诸佛不食肉,当然就是吃素,甚至无所食。然若佛不食肉,十大弟子又怎敢背着佛陀吃肉耶?既然佛陀已於阿含时期就已公开说诸佛不食众生肉,那又怎会允许弟子吃众生肉耶?

证据如下:

《央掘魔罗经》卷4:

「文殊师利白佛言:世尊!因如来藏故,诸佛不食肉耶?

佛言如是!一切众生无始生死生生轮转,无非父母兄弟姊妹,犹如伎儿变易无常,自肉他肉则是一肉,是故诸佛悉不食肉。

复次!文殊师利!一切众生界丶我界即是一界,所宅之肉即是一肉,是故诸佛悉不食肉!」

也有人会引经四分律说声闻律中佛陀允许「吃种种鱼丶种种肉」啊!话是没错!但是佛陀最早所允许弟子吃的是「三净肉」,这个三净肉「本无命根」,并不是取自杀生而得的「众生肉」喔。三净肉是如来以大神力(定果色)所化现的无情假肉!但或许有人会问:「为什麽如来要化现三净肉给弟子食用呢?」 如来有大智慧丶大方便力,并不是没事找事做,只是凡夫众生顿根障重,不能知如来大慈大悲, 因为当时的环境因素使然,食物缺乏的缘故。此楞严经中早有说明,又楞严经云:「奈何如来灭度之後,食众生肉名为释子?」这又明说如来灭度之後,一切声闻丶菩萨僧丶菩萨戒子们不得食肉! 

证据如下:

《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卷6:

「「阿难!我令比丘食五净肉,此肉皆我神力化生本无命根,汝婆罗门地多蒸湿,加以沙石草菜不生,我以大悲神力所加,因大慈悲假名为肉,汝得其味,奈何如来灭度之後,食众生肉名为释子?汝等当知,是食肉人纵得心开似三摩地,皆大罗刹,报终必沈生死苦海,非佛弟子,如是之人相杀相吞相食未已,云何是人得出三界?汝教世人,修三摩地次断杀生,是名如来先佛世尊第二决定清净明诲。」

所以接着《大般涅盘经》对三净肉该不该吃的问题开示如下:

「迦叶又言:『如来何故先听比丘食三种净肉?』

(略释:迦叶尊者言:如来为什麽以前准许比丘食三净肉而现在不准许呢?)

 (佛云:)『迦叶!是三种净肉随事渐制。』

(略释:如来说:迦叶啊!三净肉是随顺当时的事相所需,而逐渐施设的方便制度。)

迦叶菩萨复白佛言:『世尊!何因缘故,十种不净乃至九种清净而复不听?』

(略释:迦叶又向佛禀白言:世尊!是什麽缘故,十种不净肉及至九种净肉又不准许食用?)(注:十种净肉及九种净肉请看[名相解释])

佛告迦叶:『亦是因事渐次而制,当知即是现断肉义。』

(略释:佛告迦叶:这也是因事渐次而制定的戒律,当知现在就是要断除一切肉食,一切肉皆不准食!)

————(中略)————

(佛云:)『迦叶!我从今日制诸弟子,不得复食一切肉也。』」

(略释:迦叶!我从今日开始制定所有弟子,不得再食一切肉也。)

所以佛陀一旦入灭後,则一切三净肉五净肉悉皆不能受用。如是佛陀於大般涅盘经中的最後告诫,凡所有声闻弟子及菩萨们皆应尊守,不能再依旧制戒律死抓着不放。

但会有人说:出家人托钵,受限於人,施主供什麽吃什麽,哪里能挑剔呢?关于这个问题,佛陀早已开示如下:

「尔时迦叶复白佛言:世尊!诸比丘丶比丘尼丶优婆塞丶优婆夷,因他而活。若乞食时,得杂肉食,云何得食应清净法。佛言迦叶:当以水洗,令与肉别,然後乃食。若其食器,为肉所污,但使无味,听用无罪。若见食中,多有肉者,则不应受。一切现肉,悉不应食,食者得罪,我今唱是断肉之制。若广说者,则不可尽。涅盘时到,是故略说。」

以上是世尊於将般涅盘时,最终正式制定禁止弟子食一切肉。此段经文看起来是没有任何商量的余地。

以戒律为师

《梵网经》若佛子,故食肉。一切肉不得食,夫食肉者,断大慈悲佛性种子,一切众生见而舍去。是故一切菩萨不得食一切众生肉,食肉得无量罪。若故食者,犯轻垢罪。

屠宰前被钩穿下巴,强行注水

《楞严经》上说:“食肉之人,死堕恶道,受无量苦。”恶道指的就是地狱道、饿鬼道、畜生道。因此,我们知道一个吃肉的人,总有一天会无法转生为人的。

我们再看看八指头陀的话──“池鱼忽泣作人语,曰客曰客吾语汝,我亦曾作富家子,汝曾为鱼登我俎,今我为鱼填汝肚。”说明了吃肉的人,堕入地狱道、饿鬼道之外,还要转生为各类畜牲,以偿还血肉债。

自己不杀生,买别人杀好的来吃可以吗?

人生不如意事十常八九,这是每一个人都能体会得到的。至于这些“不如意”的原因在哪?就很少人去探索了。

《楞严经》上说:“食肉之人,所求功德,悉不成就。”

《华严经》上说:“忘失菩提心,修诸善法,是名魔业。”

动物和我们都是血肉之躯,由于我们的购买便有人为我们杀好,这种借刀杀人的间接杀生,使我想求的功德求不到,而造成家庭不平安、身体不健康、儿女不孝顺、事业不顺利……等,种种的不如意。从另一方面说:吃肉对修学佛法,也会产生很大的障碍。

《入楞伽经》上也说:“夫血肉者,众仙所弃,群圣不食……夫食肉者,诸天远离,口气常臭……肉非美好,肉不清净,生诸罪恶,败诸功德,诸仙圣人之所弃舍!”

《楞严经》上也说:“食肉之人,诸天远离,众生怖畏!”因此,一个吃肉的人,是得不到天龙八部的护持的,所以他的道业很难有所成就,人生的不如意事,也自然的增多了!

三净肉可以吃吗?

前面已经说到杀生食肉的果报,其中当然包括“三净肉”。为了让大家有个具体的了解,我们还是从经典上,去追寻三净肉的本末原委吧!

《涅盘经》肉迦叶问佛:“何故先听食三种净肉,乃至九种净肉?”佛说:“是因事渐次而制,当知即是先断肉义。”以声闻乘来说,佛涅盘前听许吃三净肉,佛涅盘后,便是一切肉不可食。以菩萨乘而言,佛涅盘前后,一切肉皆不可食用。

如今释迦牟尼已涅盘二千多年了,哪有允许他的弟子吃三净肉的道理?这可以《楞伽经》中的一段经文,得到强而有力的证明──佛说:“未来之世,有愚痴之人,妄说尼(戒律),坏乱正法,诽谤于我,言听食肉,亦自曾食。”又说:“大慧!我于诸处,说遮十种,许三种者,是渐禁断,令其修学。”这种情形,是佛还在世的时候,为引度众生,而采用“渐进”的方式,让众生修学佛法,当他要离开这娑婆世界的时候,又把三净肉的事情交代的非常明确,他说:“今此经中,自死他杀,凡是肉者,一切悉断。”告诉修学佛法的弟子“凡是肉者,一切悉断”。

假如还有人不明白佛陀的旨意,而说三净肉可以吃,那他要背什么样的因果呢?佛说:“若有痴人,谤言如来,听人食肉,当知是人,恶业所缠,必当永堕不饶益处。”因此,不但我们不能吃三净肉,也要告诉别人三净肉不能吃。

肉边菜能不能吃?

既然一切肉都不能吃,那么在交际应酬中,不吃肉,只吃肉边的菜--肉边菜,行吗?

涅盘经内迦叶问佛说:“若乞食时,很杂肉食,云何得食?应清净法。”佛说:“当以水洗,令与肉别,然后乃食。”

由这段开示可知,肉边菜是需要将肉和菜分开,再把菜洗得干干净净,才能食用。但这是僧人在乞食的时候,在客观环境上,一点变更的方法都没有情况下如此。

于楞伽经最后一段有描述为何要素食的理由,以下简单节录让同修参考

楞伽经

“一切众生,从本以来,辗转因缘,尝为六亲,以亲想故,不应食肉。”

“是故修行者,慈心不食肉,食肉无慈慧,永背正解脱。”

梵网经菩萨戒本

“若佛弟子,故食肉,一切肉不得食。断大慈悲性种子,一切众生见而舍去,是故一切菩萨,不得食一切众生肉,食肉得无量罪。若故食者,犯轻垢罪。”

楞严经“贪爱同滋,贪不能止,则诸世间卵化湿胎,随力强弱,递相吞啖,以人食羊,人死为羊,羊死为人,如是乃至十生之类,死死生生,互相来,恶业俱生,穷未来际,以是因缘,经千百劫,常在生死。”

“阿难,又诸世界六道众生,其心不杀,则不随其生死相续。汝修三昧,本出尘劳。杀心不除,尘不可出。纵有多智,禅定现前。如不断杀,必落神道。上品之人,为大力鬼。中品则为飞行夜诸鬼帅等。下品为行地罗刹。彼诸鬼神亦有徒众。各各自谓成无上道。我灭度后末法之中,多此鬼神,炽盛世间,自言食肉得菩提路。阿难。我令比丘食五净肉。此肉皆我神力化生,本无命根。汝婆罗门,地多蒸湿,加以砂石,草菜不生。我以大悲神力所加,因慈悲假名为肉,汝得其味。奈何如来灭度之后,食众生肉,名为释子。汝等当知。是食肉人,纵得心开似三摩地,皆大罗刹,报终必沉生死苦海,非佛弟子。如是之人,相杀相吞,相食未已,云可是人得出三界。汝教世人修三摩地,次断杀生。是名如来先佛世尊,第二决定清净明诲。是故阿难。若不断杀修禅定者,譬如有人自塞其耳,高声大叫,求人不闻,此等为名欲隐弥露。清净比丘及诸菩萨,于歧路行,不蹋生草,况以手拔。云何大悲,取诸众生血肉充食。若诸比丘,不服东方丝棉绢帛,及是此土鞋履裘毳,乳酷醍醐。如是比丘,于世真脱,酬偿宿债,不游三界,何以故?服其身分,皆为彼缘。如人食其地中百谷,足不离地。必使身心,于诸众生若身身分,身心二涂,不服不食,我说是人真解脱者。如我此说,名为佛说。不如此说,即波旬说。”

《大方广佛华严经》

若诸菩萨。住冢间时。于诸众生。恒住慈心及利益心。坚持净戒。摄护威仪。澡洁其身。不应食肉。

《愣伽阿跋多罗宝经》

佛告大慧。有无量因缘不应食肉。然我今当为汝略说。谓一切众生从本已来。展转因缘常为六亲。以亲想故不应食肉。驴骡骆驼狐狗牛马人兽等肉。屠者杂卖故不应食肉。不净气分所生长故不应食肉。众生闻气悉生恐怖。如旃陀罗及谭婆等。狗见憎恶惊怖群吠故不应食肉。又令修行者慈心不生故不应食肉。凡愚所嗜臭秽不净无善名称故不应食肉。令诸咒术不成就故不应食肉。以杀生者见形起识深味着故不应食肉。彼食肉者诸天所弃故不应食肉。令口气臭故不应食肉。多恶梦故不应食肉。空闲林中虎狼闻香故不应食肉。令饮食无节量故不应食肉。令修行者不生厌离故不应食肉。我常说言。凡所饮食作食子肉想作服药想故不应食肉。听食肉者无有是处。复次大慧。过去有王名师子苏陀娑。食种种肉遂至食人。臣民不堪即便谋反断其奉禄。以食肉者有如是过故不应食肉。

《佛说佛医经》

人食肉譬如食其子,诸畜生皆为我作父母、兄弟、妻子,不可数。亦有六因缘不得食肉:一者,莫自杀;二者,莫教杀;三者,莫与杀同心;四者,见杀;五者,闻杀:六者,疑为我故杀。无是人意得食肉,不食者有六疑。人能不食肉者,得不惊怖福。

《菩萨善戒经》

菩萨摩诃萨发菩提心不失正念,放诸众生不起害心,不食肉,不欺诳,常以善法教化众生。众生不受、不废、不愁,能自调伏,亦能调他。随其所化众生之处,皆悉能令滋长福业。若以客尘烦恼因缘,堕三恶道,能速得出,虽同受苦,不生楚毒。见受苦者,心生悲愍。菩萨初发菩提心者,成就如是无量功德。

菩萨摩诃萨为破众生种种恶故,受持神咒,读诵通利,利益众生。为咒术故受持五法:一者,不食肉。二者,不饮酒。三者,不食五辛。四者,不婬;五者,不净之家不在中食。菩萨具足如是五法,能大利益无量众生,诸恶鬼神、诸毒、诸病无不能治。

《分别善恶报应经》

复云何业获报人间?有十种业。何等十业:一离杀生。二离不与取。三离非梵行。四离虚诳语。五离杂秽语。六无离间语。七离麁恶语。八离饮酒食肉。九离痴闇。十离邪见谛信三宝。修如是等十种耎业。获报人间。

《大般涅盘经》

佛赞迦叶。善哉善哉。汝今乃能善知我意。护法菩萨应当如是。善男子!从今曰始,不听声闻弟子食肉!若受檀越信施之时。应观是食如子肉想。

《央掘魔罗经》

上座迦叶,弃舍种种甘饍之食,舍肉味食,受持修行不食肉法,家家乞食,不恶恶想,始终常一,苦乐无变。其所乞处,有种种人,或言无者,或骂辱者,答言安乐,然后舍去,心不倾动。若言有者,不生贪喜,答言安乐,受之而去,心不倾动。

《佛说佛名经》

宝达顷前更入一地狱,名曰飞刀地狱,其地狱纵广十五由旬,铁壁周匝,铁网覆上,其城四角,火风勐利,来吹铁山。其山相磨则成利刀,其刀两刃亦如锋鋩。虚空銝銝镟镟亦如雷声,刀刀相钹亦如霹雳。从空而来,刺罪人头,从头而入,足下而出;从背上入,胸前而出,左出右入,烟火俱然。一日一夜受罪万端,千生千死,万生万死。若得为人,身生恶疮,遍体周匝。

宝达问曰:“此诸沙门作何等行受如是苦?”

马头罗刹答曰:“此诸沙门受佛净戒而不净持,心无慈心,饮酒食肉言无罪报。食肉之罪,理不可恕,以是因缘故受此罪。”

《大方广华严十恶品经》

叶菩萨白佛言:“世尊!食肉者得何等罪?

佛告迦叶:“善哉,善哉!一切众生不食肉者,是吾遗腹之子,则非凡夫。善男子!一切众生若受大乘大般涅盘。善男子!一切众生若住一劫不听食肉。”

“世尊!食肉者堕何处地狱?”

佛告迦叶:“食肉者堕阿鼻地狱,纵广正等八万出旬,四方有门,一一门外各有勐火,东西南北交通彻地,周匝铁墙、铁网弥覆。其地赤铁,上火彻下,下火彻上,铁枷、铁钮、铁衔、铁□,持火烧之,驱食肉之人入此地狱受其大苦,心生重悔而怀惭愧,又莫更食。犹如浊水置之明珠,以珠威力水即为清;如烟云除月则清明,作恶能悔亦复如是。”

佛告迦叶:“一切众生食肉者断大慈种,不食肉者有大功德,百千万分不如其一。”

迦叶菩萨白佛言:“世尊!煮肉、炙肉、斩肉杀生之人分别几处?”

佛告迦叶:“煮肉者堕镬汤地狱,纵广五百由旬,其中有水,其下有火,持火烧之,溃溃乃沸,驱煮肉之人入此地狱受其大苦;炙肉之人堕炙床地狱,纵广八万出旬,其上铁床,其下有火,持火烧之,驱炙肉之人卧之在上,肉乾燋烂,受其大苦;斩肉之人堕到碓地狱,其中力士其数五百,斩令万段,吹令微尘,还复受其大苦。”

迦叶菩萨白佛言:“世尊!食肉者非如来弟子,即是外道眷属也”。

佛告迦叶:“食肉者不觉、不知、不闻、不见当食肉,或君食臣肉,或臣食君肉,或子食父肉,或父食子肉,或弟食兄肉,或兄食弟肉,或妹食姊肉,或姊食妹肉,或妻食夫肉,或夫食妻肉。”

佛告迦叶:“食肉之人即食父母眷属肉。”

迦叶菩萨白佛言:“世尊!食肉者堕何处地狱?”

佛告迦叶:“食肉者堕粪秽地狱,纵广正等八万由旬,其中有粪乃深万丈,驱食肉之人入此地狱受其大苦,五百万世无有出期。善男子!食肉者犹如群狗争骨,各各贪多,食肉之人亦复如是。善男子!斩肉者即斩其父,割肉者即割父肉、割害其母。譬如父死必作牛羊,持刀害之即是其父。一切众生心则颠倒,食肉者即食父肉,啮骨者即啮父骨,若饮肉汁者即饮父血。善男子!一切众生若有惭愧不应食肉,虽先食肉又能发露心生重悔,亦发阿褥多罗三藐三菩提心。”

迦叶菩萨白佛言:“世尊!唯愿如来为我解说,破斋者堕何处地狱?”

佛言:“食鸡肉者,当堕地狱。三人共偿,倍半相迎,同入地狱。”

迦叶菩萨白佛言:“世尊!实如圣教、实如圣教!”

百岁修行经

我吃长斋慢六亲 亲朋来到冷净清

只有茶来没有酒 只有素菜没有荤

诸位亲朋休怪我 只为天堂地狱分

全吃素饭同来往 同到灵山见释迦

光阴急急快如梭 大众频频念弥陀

了得这场生死事 归家且唱太平歌

阎王世界光阴短 廻轮日月快如梭

不知不觉容颜改 男做公公女做婆

暂放阳间来一转 恰似一梦在南柯

今日不知明日事 劝君急早念弥陀

好好一条明亮路 堂堂大路少人行

天堂有路尔不去 地狱牢门便向行

披毛带角从心造 成佛作祖总随心

早知六根修正果 休将真性永埋沈

吃斋吃荤一样人 田中禾稗一样青

有朝有日花结蕊 花开结子见分明

山崩不怕千年树 船开那管岸头人

肉字内里两个人 里面照见外面人

众生还吃众生肉 仔细思量人食人

一把尖刀白如霜 刺头取血痛难当

去毛割肉身未冷 这等冤仇怎肯休

奉劝人家大小娘 早向佛前好烧香

不信但看王氏女 年登十六念金刚

男女修来前世修 种子尽是隔年留

世人只说天无眼 只恐来早与来迟

西方路上三座桥 金桥银桥奈河桥

金桥上面天子座 银桥下面地藏王

念佛之人桥上过 奈何桥下恶人多

西方路上一丘田 祖师耕种几多年

不种红花并紫草 广种菩提结善缘

西方路上一只鹅 口衔青草念弥陀

畜生都晓修行路 人不修行怎奈何

劝人莫吃耕田牛 牛食青草度春秋

食他四两还半斤 冤冤相报几时休

奉劝世人莫杀牲 杀牲害命罪非轻

虽然不得多滋味 阴司有罪你承担

小小孩童好修行 小心念佛有原因

龙女七岁方成道 至今南海拜观音

莫道孩童不成道 善财童子是何人

二十修行正当时 六月莲花第一枝

九月菊花怕霜雪 劝你修早莫修迟

三十年来好修行 不曾开口念弥陀

有朝一日无常到 事到头来悔也难

四十时光有几秋 终日奔波在心头

不信但看天边月 正好团圆又落西

五十岁上白了头 劝你莫去结冤仇

阳间世上容易遇 阴司难免见阎君

六十时光心不明 不愁生死只愁贫

可怜世上痴迷汉 不到无常不了心

七十岁上古来稀 灯盏无油渐渐微

早知生死原有路 思量当初念佛迟

八十修行身子亏 要念弥陀力又微

半夜来时三更去 有钱难买到天明

九十岁上忙又忙 髻边头发白如霜

人生难有一百岁 十二时中怕无常

百岁修行终有期 不肯回头等几时

山中也有千年树 世上难逢百岁人

水打沙子浪荡转 千个善人共一家

千山万水来念佛 总是菩提一树花

西方路上八千程 三藏原来共取经

取得观音经一卷 传与世间善人听

借问西方路几多 九重山岭九条河

十万八千来借问 且到此处念弥陀

男好修来女好修 修得观音及泗洲

泗洲本是男人做 观音菩萨女人修

观音原是庄王女 不招驸马可荣华

西方路上水滔滔 万朵莲花结做桥

念佛之人桥上遇 造恶之人水上漂

世人笑我念佛痴 人不修行等几时

阎王钩人无老少 泰山门外结冤仇

三十三天天外天 九霄云外有神仙

神仙本是凡人做 只怕凡人心不坚

钩尽世间英雄汉 只怕修行悟道人

无常好似点法兵 火牌来到不容情

半夜来时三更去 有钱难买到天明

积得几多积几多 人生何为苦奔波

财堆北斗有何用 天边日月快如梭

天大家业带不去 一双空手见阎君

二八佳人体似酥 腰间仗剑斩凡夫

虽然不见人头落 暗里催人骨肉枯

奉劝郎君色莫贪 此是阎王第一关

红罗帐内真地狱 鸳鸯枕上活刀山

眉来眼去招魂鬼 八幅罗裙引路旛

一点灵光消散去 万两黄金买不还

色做船头气做梢 中间财酒两相交

劝君莫下船头去 四面分明两把刀

酒色财气四堵墻 多少贤人在中央

劝君跳出墙围外 便是长生不老方

奉劝君子早修行 红尘里面少游行

遇着一个迷魂鬼 意马一去不回头

倘若失去三般宝 六道轮回几时休

分明一句古弥陀 神仙不识问达摩

少林传得西来意 漕溪一脉透天河

漕溪清水不断流 流到天涯海角洲

有人吃着漕溪水 不怕阎王出帖勾

说与知音君子听 看经须要看分明

看经不识经是路 终日看经枉劳心

昔日唐僧去取经 西天十万八千程

一路许多诸妖怪 六年辛苦到雷音

西天东土是虚名 都在人身一念心

若说有时皆虚妄 做成功果化迷人

高高山上有黄金 只怕凡人心不坚

行尽世间天下路 惟有修行不悞人

修行不论贫与富 只要原人发善心

不信但看五六祖 当初也是卖柴人

劝人莫吃鹅鸡鸭 一盆滚水去毛羽

虽然不得多滋味 泰山门外结冤仇

目莲劝母不肯修 终日思想吃黄鳅

吃过口咙三寸味 久后受苦自承当

劝人莫吃田中螺 绣针挑出肉无多

九十九个亲生子 连娘并子下油锅

劝人莫吃田中鸡 先斩头来后剥皮

远看恰似人形样 近看好似小孩儿

劝人莫吃满天飞 一箭射来受孤凄

伤他母命由自可 子在巢中望母回

若还一日无食可 死在窠中怎样休

劝人莫吃河边鸭 一枪打来一百沙

打鸟之人得钱用 阴司有罪你承当

男女为人孝双亲 不敬父母敬何人

在生之时不恭敬 死后何劳哭鬼神

劝尔修来不肯修 莫学船身水上游

船如损坏易修整 人身损坏不堪修

为人莫学目莲母 不信神佛不烧香

死后地狱身受苦 阴司受罪哭断肠

早知生死原有路 惟有念佛上西天

红尘世事都别了 一心佛前念弥陀

尔念弥陀无好处 我念弥陀度我们

我劝修心念佛人 念佛之人要认真

念来念去念得着 一句弥陀胜万金

弥陀一句最真言 不费工夫不费钱

念得一句超生死 只是众生少根源

一卷经卷诵完成 宣扬宝卷众人听

闻者个个心欢喜 听者人人要修行

此卷行行说不尽 祖师句句开路经

今世有缘今生度 无缘永劫不能闻

再劝大众早修行 各人自己办前程

三子九孙皆得度 九品莲花定往生

劝人要报父母恩 父母恩如大海深

十月怀胎娘辛苦 三年乳哺母辛勤

长大成人须孝顺 自然天地不亏人

孝顺感动天和地 龙天不悞善心人

劝尔上船不上舡 莫等今年与来年

来了一个度一个 不度无缘度有缘

有朝一日法船开 一搞撑到天外天

请问法舡几时回 又要十万八千年

借问法舡多少大 头似沧海尾似天

观音菩萨为船主 把舵梢公是普贤

文殊菩萨来摇浆 十殿阎君把揽牵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