刺绣的历史起源是怎样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08-08浏览:1收藏

刺绣的历史起源是怎样,第1张

刺绣起源很早。黼黻絺绣

对凤对龙纹绣浅绢面衾

之文,见于尚书。虞舜之时,已有刺绣。东周已设官专司其职,至汉已有宫廷刺绣。三国吴孙权使赵夫人绣山川地势军阵图,唐永贞元年(公元805年)卢眉娘以法华经七卷,绣于尺绢之上,因刺绣闻名,见于前者著录。自汉以来,刺绣逐渐成为闺中绝艺,有名刺绣家在美术史上也占了一席之地。

在原始社会,人们用纹身、纹面来进行装饰。自从有了麻布、毛纺织品、丝织品,有了衣服,人们就开始在衣服上刺绣图腾等各式纹样。据《尚书》记载,早在四千多年前的章服制度就规定"衣画而裳绣"。在先秦文献中有用朱砂涂染丝线,在素白的衣服上刺绣朱红的花纹的记载及所谓"素衣朱绣"、"衮衣绣裳"、"黻衣绣裳"之说。在当时既有绣画并用,也有先绣纹形后填

刺绣艺术

彩做法。

这些绣品在图案的结构上非常严谨,有明确的几何布局,大量运用了花草纹、鸟纹、龙纹、兽纹,并且浪漫地将动植物形象结合在一起,手法上写实与抽象并用,穿插蟠叠,刺绣形象细长清晰,留白较多,体现了春秋战国时期刺绣纹样的重要特征。

目前传世最早的刺绣,为战国时期湖南长沙楚墓中出土的两件绣品。观其针法,完全用辫子股针法(即锁绣)绣成于帛和罗上,针脚整齐,配色清雅,线条流畅,将图案龙游凤舞,猛虎瑞兽,表现得自然生动,活泼有力,充分显示出楚国刺绣艺术之成就。汉代绣品,在敦煌千佛洞、河北五鹿充墓、内蒙古北部地方、新疆的吐鲁番阿斯塔那北古墓中皆有出土,尤其1972年在长沙马王堆出土的大批种类繁多而完整的绣品,更有助于了解汉代刺绣风格。从这些绣品看,汉绣图案主题,多为波状之云纹,翱翔之凤鸟、奔驰之神兽,以及汉镜纹饰中常见之带状花纹、几何图案等。刺绣新采用的底本质材,则为当时流行的织品,如织成“延年益寿大宜子孙”、“长乐光明”等吉祥文字之丝绸锦绢。其技法以锁绣为主,将图案填满,构图紧密,针法整齐,线条极为流畅。

刺绣佛像供养人

东晋到北朝的丝织物,出土于甘肃敦煌以及新疆和田、巴楚、吐鲁番等地,所见残片绣品无论图案或留白,整幅都用细密的锁绣全部绣出,成为满地施绣的特色。传世及出土的唐代刺绣,与唐代宗教艺术有着密切的关系,其中有不少唐绣佛像,如大英博物馆藏有东方敦煌千佛洞发现之绣帐灵鹫山释迦说经图,日本奈良国立博物馆所藏释迦说法图等,都与当对佛敦隆盛的信仰,有直接关联。此时刺绣技法仍沿袭汉代锁绣,但针法已开始转变运用平绣为主,并采用多种不同针法,多种色线。所用绣底质料亦不限于锦帛和平绢。刺绣所用图案,与绘画有密切关系,唐代绘画除了佛像人物,山水花鸟也渐兴盛。因此佛像人物,山水楼阁,花卉禽鸟,也成为刺绣图样,构图活泼,设色明亮。使用微细平绣之绣法,以各种色线和针法之运用,替代颜料描写之绘画形成一门特殊的艺术,也是唐绣独特的风格。至于运用金银线盘绕图案的轮廓,加强实物之立体感,更可视为唐代刺绣的一项创新。

唐以前之绣品,多为实用及装饰之用,刺绣内容与生活上的需要和风俗有关。宋代刺绣之作,除为实用品外,尤致力于绣画。自晋唐以来,文人士大夫嗜爱书法并及于绘画,书画乃当时最高的艺术表现,至宋更及于丝绣,书画风格直接影响到刺绣之作风。历代迄清各时代之绣画与绘画应有不可分离之关系。

宋代刺绣之发达,由于当时朝廷奖励提倡之故。为使作品达到书画之传神意境,绣前需先有计划,绣时需度其形势,乃趋于精巧。构图必须简单化,纹样的取舍留白非常重要,与唐代无论有无图案之满地施绣截然不同,明代董其昌《筠清轩秘录》载:“宋人之绣,针线细密,用绒止一二丝,用针如发细者,为之设色精妙光彩射目。山水分远近之趣,楼阁待深邃之体,人物具瞻眺生动之情,花鸟极绰约谗唼之态。佳者较画更胜,望之三趣悉备,十指春风,盖至此乎”。此段描述,大致说明了宋绣之特色。

元代绣品传世极少,台湾雇故宫博物院仅有一幅作品,由作品观之,仍承继宋代遗风。元人用绒稍粗,落针不密,不如宋绣之精工。元代统治者信奉喇嘛教,刺绣除了作一般的服饰点缀外,更多的则带有浓厚的宗教色彩,被用于制作佛像,经卷,幡幢,僧帽,以西藏布达拉宫保存的元代《刺绣密集金刚像》为其代表,具有强烈的装饰风格。山东元代李裕庵墓出土的刺绣,除各种针法外,还发现了贴绫的作法。它是在一条裙带

刺绣(图2)

上绣出梅花,花瓣是采用加贴绸料并加以缀绣的做法,富有立体感。

明代刺绣始于嘉靖年间上海顾氏露香园,以绣传家,名媛辈出。至顾名世次孙顾寿潜及其妻韩希孟,深通六法,远绍唐宋发绣之真传。摹绣古今名人书画,劈丝配色,别有秘传,故能

刺绣

点染成文,所绣山水人物花鸟,无不精妙,世称露香园顾氏绣,盖所谓画绣也。此即传世闻名之顾绣。

顾绣针法,最主要继承了宋代最完备之已成绣法,更加以变化而运用之,可谓集针法之大成。用线主要仍多数用平线,有时亦用捻线,丝细如发,针脚平整,而所用色线种类之多,则非宋绣所能比拟。同时又使用中间色线,借色与补色,绣绘并用,力求逼真原稿。又视图案所需,可以随意取材,不拘成法,真草、暹罗斗鸡尾毛,薄金、头发均可入绣别创新意,尤其利用发绣完成绘画之制作,于世界染织史上从未一见,即此可知顾绣有极其巧妙精微之刺绣技术。

清代刺绣,多为宫廷御用的刺绣品,大部分均由宫中造办处如意馆的画人绘制花样,经批核后再发送江南织造管辖的三个织绣作坊,照样绣制,绣品极工整精美。除了御用的宫廷刺绣,同时在民间先后出现了许多地方绣,著名的有鲁绣、粤绣、湘绣等、京绣、苏绣、蜀绣等,各具地方特色。苏、蜀、粤、湘四种地方绣,后又称为“四大名绣”,其中苏绣最负盛名。苏绣全盛时期,流派繁衍,名手竞秀,刺绣运用普及于日常生活,造成刺绣针法的多种变化,绣工更为精细,绣线配色更具巧思。所作图案多为喜庆、长寿、吉祥之意,尤其花鸟绣品,深受人们喜爱,享盛名的刺绣大家相继而出,如丁佩、沈寿等。

清代福禄寿(高260cm 宽110cm)

清末民初,西学东渐,苏绣出现了创新作品。光绪年间,余觉之妻沈云芝绣技精湛,闻名苏州绣坛。沈氏30岁时,逢慈禧太后70寿辰,沈氏绣了“八仙庆寿”的八帧作品祝寿,获赐赠“福”“寿”两字,因而改名沈寿。沈绣以新意运旧法,显光弄色,参用写实,将西画肖神仿真的特点表现于刺绣之中,新创“仿真绣”,或称“艺术绣”,针法多变,富立体感。

刺绣保存难度较大,正因如此,古代刺绣的价值远超过其它收藏品。清代刺绣保存至今的大多数颜色脱落,变色,或者已经开始腐烂,现存的保存较好的刺绣为甘肃民间藏品《福禄寿》,市面上常见的清代刺绣大部分变色,绣工较粗,构图简单,但是《福禄寿》长260cm 宽110cm 至今保存完好,颜色鲜艳 ,绣工精细,人物栩栩如生,属名家绣品,此藏品曾用于民国总统府过节或寿辰时的中堂。此类绣品极其少见,市场上仅此一件,其价值远超过千万,除了有较高收藏价值,还有很深的文化底蕴,是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近代刺绣艺术家沈寿,不但绣艺高超,还分类整理历代刺绣针法,继承顾绣、苏绣传统技艺,并引用西方素描、油画、摄影的表现方法,创造散针、旋针、以表现物体的明暗虚实。她绣制的意大利帝王肖像,在意大利都朗世界博览会中国工艺美术会展出,获世界荣誉最高级之卓越奖。

1911她在年天津开设自立女工传习所,传授绣艺,组办女子师范学校传习所,培养专业人才,晚年病中写成《雪宧绣谱》,总结中国自唐宋画绣、明代顾绣以及她的美术绣所刺绣针法,为中国刺绣艺术作出了卓越贡献。

随着苏绣的发达与创新,延至今日,又形成许多新的刺绣,如乱针绣、束绣、双面绣、双面异色绣、精微绣、彩锦绣等。另外还有许多边疆少数民族的织绣,亦充分表现原始风格的自然美与拙朴

刺绣

之美。刺绣最早多为实用,及至宋元广及书画之制作,渐乃成为艺术珍赏之用。故宫所藏之刺绣,多属此类。时代最早者为五代,而用品最多者为清代。经历代的创新发展,各具特色,皆有高度的成就。台湾故宫博物院藏品几乎皆为精品,绣工匀整,针线细密,设色精妙,深得书法精髓,且均裱装成册轴卷,使观赏者往往误以为书画,欣赏珍藏艺术价值极高。

1958年,在中国长沙楚墓中出土了龙凤图案的刺绣品,这是二千多年前中国古代战国时期的刺绣品,是现在已经发现的中国最早的刺绣实物之一。到了汉代,刺绣品的应用更加广泛,出土的实物也较多。

刺绣

明代刺绣已成为一种极具表现力的艺术品,先后产生号称"四大名绣"的苏绣、粤绣、湘绣、蜀绣。上海的露香园顾绣,就是当时最出名的刺绣。顾氏家族世袭相传,善于刺绣的声誉名扬大江南北,并得到朝廷的赏识。到了清代顾绣不仅震海内,而且蜚声海外,吸引了不少国外商人来上海,大量订购顾派刺绣品,一时顾绣成为刺绣的通称了。

中国古代的刺绣,很长一段时间内在国际艺术品市场[1]  上不走俏,价格平平。直至1993年起在香港、新加坡等地,才开始有人专门收集。据市场分析家推论,要使刺绣品成为国际市场上的新宠儿,还需收藏家们10年时间的努力。近两年国内的一些艺术品拍卖会上,刺绣拍品,价格竞现高攀,非常吸引买家竞争。

刺绣在国外也享有很高的声誉。在外国人眼里,刺绣是中国文化

刺绣

艺术的代表之一。

2006年,扬州刺绣技艺被省政府批准为首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保护名录。

中国的刺绣究竟源于那个朝代?由于刺绣作品不易保存,因此极难说清这个问题。我们现在所能见到的最早的刺绣恐怕要算殷商和西周的了,从那个时期的出土文物来看,粘附在泥土上的丝织物的纹路和刺绣的花纹依稀可见。特别是在1982年从湖北江陵马山一号楚墓中,出土了绣衾(被)和禅(单)衣,上面绣着龙、凤、虎和花卉等,形神兼备,绮丽多变。证明刺绣在中国经过较长时间的发展,已经形成了较高的工艺水平和独特的工艺门类。

人们一定会想,为什么会出现刺绣呢?其实,最主要的因素是由两个方面决定的:

第一、说到刺绣不能不说丝织,可以这么说,是丝织的产生和完美造就了剌绣的诞生。春秋战国时期,农业比之以前更发达,男耕女织成了这一时期的重要经济特征,几乎家家种植桑麻,从事纺织。由于当时的养蚕方法已经十分讲究,因此所缫出的蚕丝质量很高。其纤维之细之均,可与近代相媲美。发展到西汉时,从1972年湖南长沙马王堆西汉墓出土的织锦来看,每根纱由4-5根丝线组成,而每根丝线又有14-15根丝纤维组成,也就是说每根纱竟由54根丝纤维捻成。如此高的丝纺水平,同时也推动着染、绣的发展,使它的成品更加美观和更富表现力。

第二、社会等级制度的强化和人类审美感的提高、商品制的形成也是一个重要因素。早在原始社会向奴隶社会过渡期间,华夏民族的部族联盟首领在举行重大庆典、祭祀等礼仪活动时,必须穿着绘绣有日、月、星辰、山、龙、华虫(雉鸡)图纹的上衣和有宗彝、水藻、火、米粉、黼、黻图形的下裳(裙)礼服,后世称为“十二章服”并形成定制。进入春秋战国时期,刺绣工艺渐趋成熟,这可从近百年来的大量出土文物中得到印证。这一时期的刺绣有经过夸张变形的龙、凤、虎等动物图案,有的则间以花草或几何图形,虎跃龙蟠,龙飞凤舞,刻画精妙,神情兼备;布局结构错落有致,穿插得体,用色丰富,对比和谐,画面极富韵律感。

进入秦汉时期后,刺绣工艺已相当发达。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东汉王充在《论衡·程材篇》中所描述的:“齐郡世刺绣,恒女无不能;襄邑俗织锦,钝妇无不巧。日见之,日为之,手狎也”。齐郡临淄(今山东临淄)为汉王室设官服三所,织工数千人,每年耗资万万。在前汉武昭之世,不但帝王之家是“木土衣绮绣,狗马被缋(毛织品)”,就连一般的富人也服用“五色绣衣,缛绣罗纨、素绨冰锦”,而且坐卧的席子也要“绣茵”,床上帐幔也是“黼绣帷幄”、“锦绨高张”,甚至死后殉葬的口袋也是“缯囊缇橐”。民间如此,朝庭贵族更不待言,他们的宫室以丝织藻绣装饰,以至“屋不呈材、墙不露形”,甚至“柱槛衣以绨锦”,其奢侈程度可见一般。汉代剌绣的空前繁荣,使刺绣的艺术处理又前进了一大步,在马王堆一号汉墓里的竹简“遗册”中记载着三种刺绣名称:“信期绣、乘云绣、长寿绣”。

到了汉末、六朝时期,中国便开始进入“像教弥增”(佛教因造像众多,故也称之为“像教”)的时代,因而兴盛了绣制佛像之风。1965年在敦煌莫高窟发现了北魏的一佛两菩萨说法图刺绣残片一件,用几种彩色丝线绣出佛像、菩萨、供养人和相应的文字,供养人的长衫上绣有忍冬纹和卷草纹,示意着以佛教为代表的外来文化与本土文化的相互交融贯通,并在刺绣中得到反映。说到这一时期的刺绣,不得不说说三国时期吴王赵夫人的“三绝”――机绝、针绝、丝绝。据张彦远的《历代名画记》中记载:“吴王赵夫人,丞相赵达之妹。善书画,巧妙无双,能于指间以彩丝织为龙凤之锦,宫中号为“机绝”。孙权尝叹,蜀魏未平,思得善画者图山川地形,夫人乃进所写江湖九州山岳之势。夫人又于方帛之上,绣作五岳列国地形,时人号为“针绝”。又以胶续丝发作轻幔,号为“丝绝”(见壬子年《拾遗记》)。汉末、六朝剌绣的另一个显著特点是开始出现了人物形象,为今后的人物绣品开了先河,具有十分重要的艺术意义。

唐宋时期的刺绣已向着精致化的方向发展。这主要由它的社会环境所决定的,在男耕女织的封建社会里,女孩子都要学习"女红",都要掌握刺绣,正因如此,那些深宅大院的**们,刺绣便成了她们消遣、养性和从事精神创造活动的唯一活动。"闺绣"的产生并不是偶然的,明代屠隆在《考磐余事》中写道:"宋之闺绣画,山水人物楼台花鸟,针线细密,不露边缝,其用绒止一、二丝,用针如发细者为之,故眉目毕具,绒彩夺目,而丰神宛然,设色开染,较画更佳。女红之巧,十指春风,迥不可及"。由于参加刺绣对象的进一步扩大、作者的文化修养和物质条件不同,加上文人们开始参与,剌绣到了唐、宋期间获得了长足的发展,某种程度上可以这么说,它由日用与观赏两者兼容并蓄,发展到日用与观赏分而治之,特别在观赏方面成就最大,由于文人们的积极参与,使书法和绘画艺术结合得更为紧密,形成了画师供稿、艺人绣制,画绣结合精品倍增的新趋势。

明、清时期,全国城乡出现了众多的商品性生产的专业作坊。尤其是明代,官府手工业的衰落,却促进了民间手工业的发展,从缺乏竞争力的官府院落手工艺品,到商业性作坊的专业化生产,加上唐宋期间文人艺人结合刺绣工艺品的巨大影响,刺绣技术和生产获得了全所未有幕盍Γ 锏搅丝涨暗姆比伲 肓酥泄 炒绦宓牡叻迨逼凇3鱿至硕院笫烙跋旆浅V 蟮募父鲆帐趿髋桑 缟虾5墓诵濉⒈本┑木┬濉⒖ 獾你晷濉⑸蕉 穆承宓龋 约昂笕擞 四大名绣"即苏绣、粤绣、湘绣和蜀绣。

从唐宋到明清,刺绣工艺的发展很具代表性,无论是色彩的搭配运用上,还是针法的多样性和组合运用上,都达到了空前的水平。文人画师的加入,对仿画的刺绣技艺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由于竭力追求与书画原作惟妙惟肖的效果,从而极大地推进了针法的发展与创新。如对色线的处理上出现了把丝线劈成更细的丝缕,使线条的表现更为柔弱和逼真;如在针法上出现了乱针、钉线、圈金、掺针、滚针、接针绣等大量新型的针法,把被绣对象的纹理和结构提练为一种专门的普适性技艺和针法;甚至采用补笔加绘等技法,使画面的主次结构和轻重表现更加符合人们的审美习惯。

如果觉得好请评上最佳答案噢^_^

希望被采纳,谢谢 

刺绣工具

  一、布的种类

  不同的底布,对用线、针工和图案都各有要求。这样绣出的绣品才美丽漂亮。 

  首先从布的种类上分,大致有三类:植物纤维布;动物纤维布;化纤布。 

  (一)植物纤维布

  植物纤维布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各种纯棉、麻和棉麻交织布。一般比较细软、轻薄的棉布,适合做各种小面巾、手帕、面包巾、小餐巾等。而较厚实、挺括的棉布则适合做大的台布、床罩、冰箱布、枕袋等。

  (二)动物纤维布 动物纤维布包括丝绸、软缎、乔其纱、羊绒、法兰绒、纯毛呢料等。一般丝绸软缎多用来做高档睡衣、婚纱帐幔等床上用品,用纯丝线刺绣

  (三)化纤布 化纤布由于其熔点低,不像棉麻毛质材料那样耐高温,因此化纤布最好不用棉线、丝线来刺绣。化纤布较适合做机绣或丝带绣、珠绣、亮片绣等。

  二、各色绣线

  绣线的种类也和布的种类一样,有纯棉细绣线、纯棉粗绣线、合股线、麻线、真丝线、机绣线、毛线、金银线、化纤线等。其中以纯棉绣线为主流绣线,用途也最为广泛。

  (一)纯棉细绣线

  纯棉细绣线是由单根纱合股捻成,约有40个色系,且每个色系从浅到深约有6~9个色阶。它可合股使用。纯棉细线在较粗糙的底布上刺绣时应该注意用合股绣,否则绣出的图案容易发泡而露底布,不平整。

  (二)纯棉粗绣线

  纯棉粗绣线由3根纱合股捻成,色系较少,且每个色系的色阶也就3~5个,一般不合股使用,最多也就是两根合股使用。适合在麻底布、绒底布上刺绣。 

  (三)合股线

  合股线多为国外进口绣线,由6股合成。线的本身有光泽,颜色也很典雅,每个色系都含有灰的成分,如灰绿、灰粉、灰蓝等等。合股进口线最适合做纳纱画、绒绣画等。

  (四)机绣线

  机绣线顾名思义是在缝纫机上使用的线,质地极有韧劲,很结实,不容易断股,在缝纫机上使用效果很好。这种线不适合手工刺绣,因为它含有滑石粉和浆的成分,手工刺绣容易打死结,绣线和布的亲和力差,刺绣时绣线不易摆平。

  (五)真丝线

  真丝线是我国南方特有的一种绣线,就像我们的水墨画一样,只有中国才有。真丝线适合在软缎、丝绸等柔软的底布上刺绣,也可在玻璃丝纱上做双面绣。用真丝线绣动物,其特有的光泽表现动物的皮毛效果极佳。

  (六)毛线 毛线一般适合做纳纱绣,有细毛线、中粗线、粗捻线、合股线之分。注意在厚实的布料上刺绣应该使用粗捻线或合股线。 

  (七)金银线 金银线一般适合做盘金绣、菱绣。由于金银线的质地较脆,因此不适合用较复杂的针法刺绣。 

  (八)丝带

  丝带是一种机器织的很细密的彩色带子。适合在较粗质厚实的底布上使用,也可以和粗绣线相混和使用,效果都非常好。如果再配上串珠绣、亮片绣,画面效果会更加丰富多彩。

  三、针

  和线一样,针的选择也不可忽视。挑选绣花针时要特别注意针的两头,即“针鼻”和“针尖”。针鼻应为椭圆形,这样的针鼻不咬线。如果针鼻呈长方形或尖圆形都很容易咬线,也就是易把线割断。针尖则越细越长越好。

  纳纱绣的针尖应短而圆钝,针鼻应宽大。因为纳纱要用合股线或粗捻线、毛线。针鼻细小,穿线是很费劲的。 此外,还应掌握好针、线与底布三者的关系

  四、剪刀

  刺绣用的剪刀也有分类。如剪线头的剪子,剪子尖应往上翘,这样的剪子避免剪针头时剪尖挑到绣花上。而用来雕绣和抽丝的剪刀,剪尖则应细尖锋利,最好选用钢口好的剪刀,因为这样的剪刀可反复使用,并且越磨越锋利。这是单纯剪线的剪刀,钢口锋利使用方便。

  五、花绷子

  花绷子从形状上分有方形和圆形。从材质上分有木制、竹制和塑料三种。一般圆形花绷子有竹制的和塑料的两种,分大、中、小号。大号直径30厘米、中号直径20厘米,小号直径12厘米。上圆形刺绣绷子首先应注意根据图案的大小来选择花绷子,如果图案过大,那就应分成几部分来做。一般图案面积占花绷子面积的1/2强即可,要把绷子上紧、上平,这样绣出的花才能平整不走型。上图形花绷子时应注意按如下步骤操作:

  第一步,松外圈螺丝,把里圈绷子平放,把布平铺放在里圈绷子上,然后在把外圈绷子重合在里圈绷子上 第二步,把布的褶抽平后拧紧螺丝

  第三步,然后把步抽平不能有一点褶,并注意布的经线与纬线都成垂直和水平状态,布纹不能斜,最后在紧螺丝

  第四步,然后检查花绷子是否上得够紧。检查办法是把一根带线的针从布面上穿过,拔线时布面发出嘭嘭的响声,这样才算合适。

  上方型刺绣绷子和圆形刺绣绷子的要求是一样的,上方型刺绣绷子的刺绣一般是比大的绣品。所以可以调节线的松紧程度保证布的经线与纬线都成垂直和水平状态,布纹不能斜。特别要注意拉线的地方要考虑布的坚固程度,防止脱线和损坏布的完整。

  六、绣架

  为方便刺绣者在不同场合和地点刺绣,还有不同规格绣架,这种绣架使用和组装非常的方便,还可以根据刺绣图案调节刺绣棚子的大小。

  ----------------------------------

  刺绣的发展

  我国刺绣的起源,历史久远,文献记载创於虞舜,考古出土遗物目前发现仅到商周。原始刺绣用途,本为装饰衣服以表徵地位尊卑,具有政治辅助工具的作用;後来始逐渐扩充为美化生活的装饰物,并且普及民间。至於刺绣具备的艺术性,随着发展阶段变化,呈现不同的特色。

  早期的刺绣遗物显示:周代尚属简单粗糙;战国渐趋工致;汉代开始展露艺术之美。因为经济繁荣,百业兴盛,丝织造业尤称发达;又当社会富豪崛起,形成新消费阶层,刺绣供需应运而兴,不仅已成民间崇尚广用的服饰,制作也迈向专业化,尤其技艺突飞猛进。从出土实物看,绣工精巧,图案多样,呈现繁美缛丽的景象,堪称为这项民族工艺奠定优秀的传统。

  此後,刺绣继续发展,在提供衣饰器用方面,不断扩张生活使用范围和层面。此外,其间刺绣还曾担负过服务宗教的任务,时在魏晋至隋唐。此一期间,佛教鼎盛,信徒为示虔诚,选择代表尊荣与费时耗工的刺绣,作为绘制供养佛像方式,谓为绣佛,至唐盛极一时。这类绣佛钜幅伟构,至今犹有流存英国、日本博物馆中,作品绣法严整精工,色彩瑰丽雄奇,动人心魄,诚为古绣特殊成就之一。

  唐代刺绣发展另一成就,便是绣法上的推陈出新。唐前一直流行唯一「锁绣」法,至此发明了「平针绣」,也就是通行至今的绣法。这种绣法因为针法多变化,刺绣者更能发挥创作自由与艺术表现,很快取代「锁绣」而风行,於是带来刺绣发展史上的另一崭新时代。

  宋代是我国刺绣发达臻至高峰的时期,无论产品质量均属空前,特别是在开创纯审美的艺术绣方面,更堪称绝後。宋绣能发展出如此成就,原因有:一、「平针绣」法富变化,钻研发明出许多新针法;二、改良工具和材料,使用精制钢针和发细丝线;叁、结合书画艺术,以名人作品为题材,追求绘画趣致和境界。这种纯艺术性的刺绣作品,针法紧密工巧,线色丰富调和,形象写真生动,赢得後世广泛赞美颂扬。

  明代是我国手工艺极度发达的时代,承继宋代优良基础的刺绣,顺应时代热烈风气,继续蓬勃昌盛,而且更上层楼。明代刺绣也表现了多项特色:一是用途方面,广用流行社会各阶层,制作无所不有,与後来的清代,成为我国历史上刺绣流行风气最盛的时期;二是绣艺方面,一般实用绣作,品质普遍提高,材料改进精良,技巧娴熟洗练,而且趋向迥异宋代的繁缛华丽的风尚;艺术绣作,承袭宋绣优秀传统下,能够推陈出新有新发明,特别是明代已经出现以刺绣专业鸣世的家族和个人,如有名的「露香园」绣,为上海顾家所创,发明绘画刺绣结合的「绣画」,作品风靡至清不歇;这种刺绣家纷然崛起广受社会推崇的风气,也以明末清初最盛。叁是衍生其它绣类方面,刺绣原本仅以丝线为材料,明代开始有人尝试利用别的素材,於是有透绣、发绣、纸绣、贴绒绣、戳纱绣、平金绣等出现,大大扩张了刺绣艺术的范畴。

  清代刺绣的发展,大致上承续着上述明绣的情形,整个二百馀年间,维持兴盛不坠而外,也有两点值得视为突出成就的:一是地方性绣派如雨後春笋般兴起,着名的有苏绣、粤绣、蜀绣、湘绣、京绣、鲁绣等,各自树立自我特色,形成争奇斗妍的局面;二是晚清吸收外国日本刺绣长处,甚至融和西洋绘画观点入绣,前者为沈寿首创的「美术绣」,後者则有江苏杨守玉发明的「乱针绣」,为传统绣注入新血和新面目。

中国 - 刺绣 作为手工艺的刺绣,是在一般缝纫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穿针引线缝制衣服,是人类文明的一大进步。

中国刺绣历史源远流长。中国新石器时代,距今七千多年前的河姆渡人,不但使用骨针,而且有了纺织。中国的刺绣,数千年来大体上是沿著这样一条线发展的:先是刺绣衣裳,又扩展到刺绣起居的日用品,以後才上升到刺绣观赏品。直到现在,依然是分作两类,即刺绣生活用品和刺绣书画。

刺绣是一种原发性的艺术,是为了自己生活的美好而创造出来的。刺绣质朴纯真,表现出刺绣艺人内在的深情。

丝绸 丝是蚕在结茧时所吐出的一种液体,由丝蛋白和丝胶经过空气凝固而成。丝的性能优良,韧性大而且弹性好。一条蚕可吐丝1000米长左右。养蚕缫丝,丝织刺绣,成为中国古代妇女的主要劳动。一条小小的虫儿竟在中国人的生活中起了那麼大的作用,并引起全世界的震动。

中国的丝织物是什麼时候出现的呢?根据考古发掘的资料证明,中国的丝织物开始于东南地区新石器时代的良渚文化,年代约在西元前2735-2175年。

中国汉代(西元前206年-西元220年)和唐代(西元618年-907年)是两个鼎盛期。在丝织方面也是空前发展,达到了一个高峰,并有许多实物流传下来。长期以来,中国不但是发明丝绸的国家,并且是有这种手工业的唯一国家。由於高级丝织品的向外输出,中国被世界各国誉为"丝国"。

中国丝织物的图案花纹,一开始就呈现出丰富多采的景象。不论小花、大花、单色、彩色,也不论几何自然形,都适应著丝物结构和实际用途,并且且又与同时代的艺术装饰相映照。中国传统的工艺装饰图案,在题材和内容上不仅讲究形式的美感,更强调吉祥的含义。那些辟邪驱恶的命题也是为了平安纳福。

丝绸锦缎,以其华美高贵的品质赢得了全人类的珍爱,又以各种不同的织造技艺使其繁杂多样,加之风格独异的艺术匠心,因而造就了三千年的辉煌。

刺绣历史久远,特别是在我国,无论是在日用品的装饰上还是服饰上一直占有瞩目的位置,在欣赏价值上刺绣与绘画、瓷器、玉器等齐名。随著社会的发展,人们审美观念的提高,逐渐对刺绣有了重新的认识,加之电脑刺绣的引进发展,使其进入了机械化、数字化,加快了制作过程,使刺绣得到了广泛的推广。但电脑刺绣终究代替不了传统的手工刺绣,因为刺绣的精髓是肌理感极强的针法,它的变化是机器所不能的。解读中国传统、民间刺绣作品,分析研究刺绣的表现技法,结合现代装饰图案,配合各种针法表现出作品的空间、肌理效果,了解和掌握刺绣针法在现代装饰图案的应用,做到图案具有装饰效果并与针法相互融合,做工精细

刺绣 ,古代称之为针绣,是用绣针引彩线,将设计的花纹在纺织品上刺绣运针,以绣迹构成花纹图案的一种工艺。古代称“黹”、“针黹”。因刺绣多为妇女所作,故属于"女红"的一个重要部分。刺绣是中国古老的手工技艺之一,中国的手工刺绣工艺,已经有2000多年历史了。据《尚书》载,远在4000多年前的章服制度,就规定“衣画而裳绣”。

刺绣起源很早。黼黻絺绣之文,见于尚书。虞舜之时,已有刺绣。东周已设官专司其职,至汉已有宫廷刺绣。三国吴孙权使赵夫人绣山川地势军阵图,唐永贞元年(公元805年)卢眉娘以法华经七卷,绣于尺绢之上,因刺绣闻名,见于前者著录。自汉以来,刺绣逐渐成为闺中绝艺,有名刺绣家在美术史上也占了一席之地。

至周代,有“绣缋共职”的记载。湖北和湖南出土的战国、两汉的绣品,水平都很高。唐宋刺绣施针匀细,设色丰富,盛行用刺绣作书画,饰件等。明清时封建王朝的宫廷绣工规模很大,民间刺绣也得到进一步发展,先后产了苏绣、粤绣、湘绣、蜀绣,号称“四大名绣”。此外尚有顾绣,京绣、瓯绣、鲁绣、闽绣、汴绣、汉绣和苗绣等,都各具风格,沿传迄今,历久不衰。刺绣的针法有:齐针、套针、扎针、长短针、打子针、平金、戳沙等几十种,丰富多彩,各有特色。绣品的用途包括:生活服装,歌舞或戏曲服饰,台布、枕套、靠垫等生活日用品及屏风、壁挂等陈设品。 刺绣是针线在织物上绣制的各种装饰图案的总称。就是用针将丝线或其他纤维、纱线以一定图案和色彩在绣料上穿刺,以缝迹构成花纹的装饰织物。它是用针和线把人的设计和制作添加在任何存在的织物上的一种艺术。刺绣是中国民间传统手工艺之一,在中国至少有二三千年历史。中国刺绣主要有苏绣、湘绣、蜀绣和粤绣四大门类。刺绣的技法有:错针绣、乱针绣、网绣、满地绣、锁丝、纳丝、纳锦、平金、影金、盘金、铺绒、刮绒、戳纱、洒线、挑花等等,刺绣的用途主要包括生活和艺术装饰,如服装、床上用品、台布、舞台、艺术品装饰。

刺绣艺术历史悠久,它始于(远古时代),发展于(唐代和宋代),盛于(明代),到了(清)代,传播到世界各地,深受世界人民喜爱。

刺绣起源于缘故人类的纹身,在纺织业兴起之后,人们就开始在衣服上秀出各种的花纹,来进行身份的标识。

大概到了战国时期左右,刺绣已经完全在平民中普及,成为了一种日常的手工制作方法。刺绣是中国的一个古老的艺术,在17世纪左右,日渐成熟的中国刺绣技术传入法国,极大的带动了当地刺绣业的发展,并且成为了一种时尚。

刺绣的主要特点

手工刺绣的主要艺术特点是图案工整绢秀,色彩清新高雅,针法丰富,雅艳相宜,绣工精巧细腻绝伦。就刺绣的针法而言,极其丰富而变化无穷,共有9大类43种,主要有齐针、抡针、套针、施针、乱针、滚针、切针、平金、打点、打子、结子、网绣、冰纹针、挑花、纳锦、刻鳞针、施毛针、穿珠针等等,采用不同的针法可以生产不同的线条组织和独特的手工刺绣艺术表现效果。

例如,运用施针、滚针绣的珍禽异兽,毛丝颂顺,活灵活现,栩栩如生;采用散套针绣的花卉,活色生香,香味朴鼻,尽态尽妍;使用乱针绣的人像和风景,绒条组织多变,装饰味浓,艺术效果强,富有浓郁的民间、民族特色;

刺绣是中国优秀的传统工艺,有着悠久的历史。刺绣是一种在织物上用各种线料织出种种不同图案的工艺。根据各种古墓出土的帛画和刺绣等实物可知,远在3000多年前的殷周时代,中国就已有华美的暗花绸和多彩刺绣。在河南发现的商代刺绣实物,是中国最早的刺绣工艺品。

这种刺绣花纹为菱形纹和折角波浪纹,在花纹线条的边缘使用加绞拈的丝线,工艺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西周(公元前1100—前771年)的刺绣印痕发现于陕西省宝鸡茹家庄的西周墓中。这种刺绣采用今天还在使用的辫子股绣的针法,运用了双线条,线条舒卷自如,针脚也相当均匀齐整,说明刺绣技巧是很熟练的。

手工刺绣,又名“针绣”,俗称“绣花”。以绣针引彩线(丝、绒、线),按设计的花样,在织物(丝绸、布帛)上刺缀运针,以绣迹构成纹样或文字,是我国优秀的民族传统工艺之一。古代称“黹”、“针黹”。后因手工刺绣多为妇女所作,故又名“女红”。据《尚书》载,远在4000多年前的章服制度,就规定“衣画而裳绣”。至周代,有“绣缋共职”的记载。湖北和湖南出土的战国、两汉的绣品,水平都很高。唐宋手工刺绣施针匀细,设色丰富,盛行用手工刺绣作书画,饰件等。明清时封建王朝的宫廷绣工规模很大,民间手工刺绣也得到进一步发展,先后产了苏绣、粤绣、湘绣、蜀绣、缂丝、,号称“四大名绣”。此外尚有顾绣,京绣、瓯绣、鲁绣、闽绣、汴绣、汉绣和苗绣等,都各具风格,沿传迄今,历久不衰。手工刺绣的针法有:齐针、套针、扎针、长短针、打子针、平金、戳沙等几十种,丰富多彩,各有特色。绣品的用途包括:生活服装,歌舞或戏曲服饰,台布、枕套、靠垫等生活日用品及屏风、壁挂等陈设品。

唐以前之绣品,多为实用及装饰之用,手工刺绣内容与生活上的需要和风俗有关。宋代手工刺绣之作,除为实用品外,尤致力于绣画。自晋唐以来,文人士大夫嗜爱书法并及于绘画,书画乃当时最高的艺术表现,至宋更及于丝绣,书画风格直接影响到手工刺绣之作风。历代迄清各时代之绣画与绘画应有不可分离之关系。 宋代手工刺绣之发达,由于当时朝廷奖励提倡之故。据《宋史·职官志》载,宫中文绣院掌纂绣。徽宗年间又设绣画专科,使绣画分类为山水、楼阁,人物、花鸟,因而名绣工相继辈出,使绘画发展至最高境界,并由实用进而为艺术欣赏,将书画带入手工刺绣之中,形成独特之观赏性绣作。 明代的染织工艺品,至宣德间始变发达。手工刺绣始于嘉靖年间上海顾氏露香园,以绣传家,名媛辈出。至顾名世次孙顾寿潜及其妻韩希孟,深通六法,远绍唐宋发绣之真传。摹绣古今名人书画,劈丝配色,别有秘传,故能点染成文,所绣山水人物花鸟,无不精妙,世称露香园顾氏绣,盖所谓画绣也。此即传世闻名之顾绣。 顾绣针法,最主要继承了宋代最完备之已成绣法,更加以变化而运用之,可谓集针法之大成。用线主要仍多数用平线,有时亦用捻线,丝细如发,针脚平整,而所用色线种类之多,则非宋绣所能比拟。同时又使用中间色线,借色与补色,绣绘并用,力求逼真原稿。又视图案所需,可以随意取材,不拘成法,真草、暹罗斗鸡尾毛,薄金、头发均可入绣别创新意,尤其利用发绣完成绘画之制作,于世界染织史上从未一见,即此可知顾绣有极其巧妙精微之手工刺绣技术。 清代手工刺绣,宫廷御用的手工刺绣品,大部分均由宫中造办处如意馆的画人绘制花样,经批核后再发送江南织造管辖的三个织绣作坊,照样绣制,绣品极工整精美

  中国是世界文明古国,也是世界上最早生产纺织品的国家之一。被世人誉为"衣冠王朝"。中华文明古国创造了辉煌灿烂的服饰文化。人们常常利用刺绣来装饰衣、裙、衾、枕等成活用品,美化生活,创造美的世界。

  中国的刺绣源远流长,在世界服饰文化宝库中占有重要的位置,在中国传统工艺美术行业中颇有影响,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是百花园中瑰丽多姿的一朵越开越艳丽的奇葩。在刺绣行业中,苏绣、湘绣、蜀绣、粤绣是中国的四大名绣,享誉国内外。此外,还有京绣、瓯绣、顾绣、苗绣、卡绣、榕绣、汉绣、发绣、机绣、绒绣、剪绒绣、抽纱刺绣等等,都自成一派,使中国古老的刺绣业繁荣似锦,大放异彩。

  中国刺绣的起源

  中国刺绣起源于3000多年前,传说古代苏州有一位聪颖漂亮的姑娘,在结婚前正在赶制一件新嫁妆,在制作过程中不小心在衣襟上戳了一个洞。她急中生智用彩绒绣了一朵小花,不仅将破洞掩盖住,而且还显得格外漂亮,起到了锦上添花的效果。首次启发,聪明的苏州人从此就开始喜欢穿绣花衣服了。根据西汉刘向所撰的《说苑》记载,早在春秋时期,吴人就开始把刺绣工艺应用于美化生活。到了三国时期,苏绣已发展到较高水平,据说三国时期的赵夫人利用自己既能画又能绣的特长,为孙权作的一幅"画绣",被时人堪称"针绝",从而赵夫人便成为"画绣"的鼻祖。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