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节痛是痹症,要分行痹、痛痹、着痹、热痹,辨证论治处方用药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08-08浏览:1收藏

关节痛是痹症,要分行痹、痛痹、着痹、热痹,辨证论治处方用药,第1张

关节疼痛,是困扰很多人,尤其是中老年人的常见病、多发病。很多人吃了药就不疼,不吃药就接着疼,更有很多所谓的民间名医,打包票说自己能几服药就治好,其实是所谓的秘方中参加了激素等药物,短时间内确实止疼,但过一段时间会疼的更厉害,而且由于用了激素,还有可能引发骨质疏松、股骨头坏死等严重副作用,得不偿失!其实中医将关节疼痛,称呼为痹证,并分风寒湿热四个类型,分别称之为行痹、痛痹、着痹和热痹证,辨证论治,才能够从根本上祛除病痛。

所谓行痹,其实用现代医学说的游走性关节疼痛来说可能大家就比较明白了。

就是疼痛的关节不固定,呈现游走性,可能在发病初期会有怕冷、怕风、发烧等症状,肌肉酸痛,关节屈伸不利,影响肢体的运动功能。

其游走性关节疼痛,与中医认为风主动的特点相似,所以中医认为这是风寒湿邪入侵关节,尤其是以风邪为主的痹证。

治疗原则:祛风通络,散寒除湿,除痹止痛。

处方用药:防风汤加减治疗。使用药物如麻黄、桂枝、防风、葛根、当归、茯苓、生姜、大枣、甘草等。

痛痹的特点,是关节剧烈疼痛,疼痛的关节固定,遇寒加重。冬天甚至疼的丧失行走运动功能,只能卧床不起。用热水袋、暖宝宝、艾灸等,温热热敷之后,疼痛能够减轻,关节互动不灵便,皮肤甚至会发凉。

这是寒邪入侵为主,凝滞经脉,气血流通不畅,关节经络不通所致。

治疗原则:散寒通络,祛风除湿,除痹止痛

处方用药:乌头汤加减治疗。使用药物如制川乌、麻黄、芍药、甘草、蜂蜜、黄芪等。

需要注意的是,川乌有大毒,所以千万不要自己自行尝试抓药服用,中毒就会要命!

湿气盛所致,关节沉重,酸痛,肿胀,疼痛不是太剧烈,但是会有麻木不仁,关节活动不利,酸胀的感觉。

湿气盛,所以关节肢体会有很沉重的感觉,而且湿气停留在关节,所以关节肿胀。湿气阻塞经络,所以肌肤麻木不仁。

治疗原则:除湿通络,祛风散寒,除痹止痛

处方用药:薏苡仁汤加减,使用薏苡仁、苍术、甘草、羌活、独活、防风、麻黄、桂枝、制川乌等来进行治疗。

风湿热邪入侵,导致关节红肿热痛明显,也可具有游走性,但是关节发热、发红、肿胀、疼痛。甚至有红斑、皮下结节。冷敷后疼痛可以得到缓解。

会伴随有口渴、怕风、出汗、烦躁不安、发烧等症状。

治疗原则:清热通络,祛风除湿,除痹止痛

处方用药:白虎加桂枝汤,使用药物生石膏、知母、黄柏、连翘、桂枝、防己、杏仁、薏苡仁、滑石、赤小豆等治疗。

当然,上述只是举的比较典型的四种痹证的治疗,临床上,风寒湿热四种邪气的轻重多寡会有所不同,还需要具体根据症状,加减用药,才会有更好的效果。

#哆咖医生超能团##谣零零计划#

一、散风宣痹法

即用疏散风邪的方药来治疗由于风邪外袭,邪留肌表、经络所致痹证的方法。主要用来治疗行痹。临床表现以肢体关节、肌肉筋骨窜痛为特点,可伴有恶风发热等表证。脉象多浮,舌苔正常。常用方剂有防风汤,独活寄生汤。常用中药如虎骨、白花蛇、独活、羌活、防风。

二、祛寒通痹法

即用药性温热,能祛除寒邪的方药来治疗由于寒邪外袭,或素体阳虚、寒邪乘虚深入所致痹证的方法。主要用来治疗痛痹。临床表现以肢体关节、肌肉筋骨剧痛,痛处固定为特点自觉局部发凉或触之冰冷,得温痛减,遇寒痛增。脉象多弦或紧或迟,舌体胖大,舌苔薄白或白润。常用方剂有乌头汤,麻附子细辛汤,当归四逆汤。常用中药如桂枝、麻黄、附子乌头、细辛。

三、除湿蠲痹法

即用具有除湿作用的方药来治疗以湿邪为主所致之痹证的方法。主要用来治疗著痹。临床表现以肢体关节、肌肉筋骨疼痛重着,痛有定处为特点。脉象濡缓或滑,舌胖有齿痕,苔白或白腻或水滑。常用方剂有薏苡仁汤,麻黄杏仁薏苡甘草汤。常用中药如薏苡仁、防已、苍术、威灵仙、萆解、蚕砂。

四、清热散痹法

即用除热燥湿、清热利湿、清热凉血方药来治疗热邪为主所致痹证的方法。主要用来治疗热痹,当其它诸痹在邪郁化热时也可配合使用。临床表现以肢体关节烦痛,局部红肿灼热为特点。痛处游走,痛不可及,尤如刀割,不能屈伸,得冷则舒。脉多滑数,舌质或红,舌苔黄或黄厚腻。常用方剂有白虎加桂枝汤,二妙散,三妙丸,宣痹汤。常用中药如生石膏、知母、苍术、黄柏、防已、薏苡仁、金银藤、生地、亦芍、丹皮。

五、化痰散结法

即用具有祛痰或消痰作用的方药来治疗痹证病人因痰湿流注经络、关节、四肢而出现的结节、囊肿及瘰块的方法,是一种辅助疗法。凡痹证病人出现皮下结节、事前肿及瘰块时均可配合应用此法。临床表现为肢体关节疼痛、关节周围或肢体伸侧出现皮下结节,或见关节周围囊肿或关节肿大畸形而成瘰块。脉象多滑,舌质或暗,舌苔白、白腻、水滑或黄。常用方剂有二陈汤。常用中药如半夏、茯苓、陈皮、南星、白芥子、白附子、贝母、僵蚕。

六、活血祛淤法

即用活血祛淤药来以治定痹证兼有血淤痰的结的方法。病人素有淤证,又罹患痹证,现久痹缠绵,气滞血淤,或痹证痰结,痰淤互阻者,皆可配合此法治疗。亦可用于淤血征象不明显,但痛痛较剧者。临床多见于病久不愈,关节肢体有明显疼痛,状若针刺,且部位固定,夜间痛甚。或夜间定时痛者。脉象沉涩,舌质暗、有淤斑或淤点,苔薄。常用方剂有桃红四物汤,活络妙灵丹。常用中药如红花、桃仁、乳香、没药、地龙、牛膝、赤芍、穿山甲。

七、健脾益气法

即用具有健脾益气作用的药物来扶助正气,强壮身体以治疗痹证的一种方法。凡病痹证,脾虚气亏、肢体麻木者,即应辅此法;蓍痹患者,也应适当配合此法以治其本。久痹肌肉萎缩废用,伴脾虚气弱症状。脉象软弱,舌胖质淡,有齿痕,舌苔薄、白、白腻或水滑。常用方剂有四君子汤,参苓白术散。常用中药如黄芪、党参、白术、甘草、茯苓。

八、补肾壮骨法

即用具有温补肾阳,滋养肾阴,强壮筋骨作用的药来治疗痹证的一种方法。主要治疗素体肾虚,罹患痹证,缠绵不愈者,或久病伤肾,形体虚衰,筋骨失养者。临床表现为体质柔弱,病程较长,筋骨关节疼痛、变形、伴有肾阳虚或肾阴虚见证。肾阳虚者,舌淡苔白,脉沉细无力,两尺尤弱。肾阴虚者,舌红苔少而干,脉沉细数。常用方剂有肾气丸、右归丸,六味地黄丸,右归丸,知柏地黄丸。常用中药如地黄、山萸、补肾脂、骨碎补、*羊藿、肉苁蓉、狗脊、川断、桑寄生。

九、养肝补血法

即用具有养肝补血作用的药物来养血濡筋,以治疗痹证的一种方法,用于平素血虚,复又感邪而患痹证者,或久痹不已,日久气虚血亏而肝血不足者,临床表现为肢体麻木,经脉挛急,伴肝血虚症状。脉细,舌质淡。常用方剂有四物汤,当归补血汤。常用中药如熟地、当归、白芍、川芎、何首乌。

十、通经活络法

即用具有通经活络作用的药物来治疗痹证的一种方法。不论何种痹证,除针对病因施治外,均应辅以通经活络法。临床表现以肢体关节、肌肉筋骨疼痛、麻木为特点。常用中药:风湿热痹用秦艽、稀签草、络石藤、金银藤;风寒湿痹用松节。另外,根据疼痛、麻木部位可选用适宜引经药。上肢用羌活、川芎、姜黄、桂枝、桑枝、下肢用牛膝、木瓜、防已、木通;颈项用葛根;腰脊用寄生、狗脊、杜仲;全身用鸡血藤、金银藤。

目录 1 拼音 2 英文参考 3 概述 4 寒痹·痛痹 41 痛痹的病因病机 42 痛痹的症状 43 痛痹的分型治疗 5 痛风·痛痹 51 痛风的病因病机 52 痛风的症状及治疗 6 参考资料 附: 1 治疗痛痹的方剂 2 治疗痛痹的穴位 3 治疗痛痹的中成药 4 痛痹相关药物 5 古籍中的痛痹 1 拼音

tòng bì

2 英文参考

arthralgia aggravated by cold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

painful bi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10)]

arthralgia caused by cold pathogen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10)]

3 概述

痛痹:1寒痹;2痛风。

4 寒痹·痛痹

痛痹(arthralgia aggravated by cold[1]、painful bi[2]、arthralgia caused by cold pathogen[2])为病名[3]。又称寒痹,是指以肢体关节疼痛较剧,遇寒加重,得热痛减,昼轻夜重,关节不能屈伸,痛处不红,触之不热为主要表现的痹病[2][1]。又称骨痹[4]。

41 痛痹的病因病机

《黄帝内经灵枢·贼风》:“此皆尝有所伤于湿气,藏于血脉之中……腠理闭而不通,其开而遇风寒,则血气凝结,与故邪相袭,则为寒痹。”

《金匮翼·痹症统论》:“痛痹者,寒气偏胜,阳气少,阴气多也。夫宜通而塞则为痛,痹之有痛,以寒气入经而稽迟,注而不行也。”

《黄帝内经素问·痹论》:“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也。其风气胜者为行痹,寒气胜者为痛痹,湿气胜者为著痹也。”

42 痛痹的症状

以关节疼痛为主证。

《证治准绳·杂病》:“寒痹者,四肢挛痛,关节浮肿。”

43 痛痹的分型治疗

《症因脉治》卷三:“寒痹之症,疼痛苦楚,手足拘紧,得热稍减,得寒愈甚,名曰痛痹……寒痹之治,寒伤太阳,在营分无汗,麻黄续命汤;伤卫有汗,桂枝续命汤;寒伤阳明,干葛续命汤;在少阳,柴胡续命汤。今家秘立十味羌活汤通治之。”亦可用茯苓汤、五积散等方。痛甚者,可用五灵散[4]。

5 痛风·痛痹

痛痹即痛风[3]。《医学正传·痛风》:“夫古之所谓痛痹者,即今之痛风也。”痛风亦称历节、白虎历节、风痹、白虎风[3]。

51 痛风的病因病机

《格致余论·痛风论》:“彼痛风者,大率因血受热,已自沸腾,其后或涉冷水,或立湿地,或扇取凉,或卧当风,寒凉外搏,热血得寒,汗浊凝涩,所以作痛,夜则痛甚,行于阴也。”

《医学准绳六要》:“痛风,即《内经》痛痹……古云三气合而为痹。今人多内伤,气血亏损,湿痰阴火,流滞经络,或在四肢,或客腰背,痛不可当,一名白虎历节风是也。”

《张氏医通·痛风》:“痛风一证,《黄帝内经灵枢》谓之贼风,《黄帝内经素问》谓之痹,《金匮要略方论》名曰历节,后世更名白虎历节。多因风寒湿气,乘虚袭于经络,气血凝滞所致。”

52 痛风的症状及治疗

《医略六书·痛风》:“轻则骨节疼痛,走注四肢,难以转侧,肢节或红或肿;甚则遍体瘰块,或肿如匏,或痛如掣,昼静夜剧……主以四物汤加秦艽、威灵仙,在上加桂枝、羌活;在下加牛膝、防己;湿痰加南星、半夏;血瘀加桃仁、红花;湿热加苍术、黄柏;气虚加人参、黄芪;血虚加阿胶、黄明胶;阴虚加生地、龟甲;阳虚加虎骨、鹿茸。”

因于寒者,亦可用乌头汤、仓公当归汤等方;化热者,可用桂枝芍药知母汤或《备急千金要方》犀角汤等方[3]。又因疼痛走注不定,亦有以为即风痹[3]。《景岳全书·杂证谟》:“风痹一证,即今人所谓痛风也。”

6

桂枝为樟科植物肉桂的干燥嫩枝。

桂枝以嫩为佳,也就是比较细的桂枝,有桂枝的香气,棕红色的,这样的桂枝饮片,就是质地上乘的饮片。

根据中医理论,嫩枝取其生发之意,因其嫩,刚生长不久。可以沟通内外,勾连身体与外在的联系,使人体与外在的环境沟通,使身体表面的疾病,得以祛除。

桂枝因为其嫩,处于生长比较快的过程之时,本身携带的阳性物质比较多,可以帮助人体的阳气,使人体的阳气得以补充,从而治疗各种因为人体阳气不足,引起的疾病。

桂枝因为是嫩枝,是春天的时候生长的,春为肝木主治。桂枝是木属性的,可以通肝木之气,治疗一些肝木,也就是肝所引起的疾病。

桂枝因为是嫩枝,具有生长之力,可以通经脉,治疗一些筋脉不通的疾病。

因为桂枝的温通、助阳作用,温热病、阳盛、血证、孕妇,不能应用。

桂枝味辛、甘,性温。归心、肺、膀胱经。

辛以开通,可以具有通的作用,治疗一些痹阻疾病。

甘以缓中,可以治疗一些脾胃因为各种原因,引起的脾胃不适症状。

归心、肺、膀胱经,就是说桂枝具有治疗心、肺、膀胱经,经络疾病的作用。治疗心、肺、膀胱经,经络所经部位的疾病。

桂枝的功效:发汗解肌,温通经脉,助阳化气,平冲降逆

桂枝常和其他药物一起, 治疗以下8种疾病

1、 外感风寒。 桂枝适用于各种外感风寒,表虚和表实皆可应用。只是治疗风寒表虚和风寒表实,配伍的药物不一样。

风寒表虚证,头痛发热,汗出恶风,脉浮缓,这个时候使用的桂枝汤,就是由桂枝和白芍、甘草、生姜、大枣组成的,用来治疗风寒表虚症的。

风寒表实症,就是怕冷多于发热,发热不是很重,不出汗、头痛,这个时候就要使用的麻黄汤,就是由桂枝和麻黄、杏仁、甘草组成的,流传已久的,治疗风寒表实症的名方。

2、 心悸胸痹。 桂枝因为是嫩枝,具有生长之力,处于生长比较快的过程之时,本身携带的阳性物质比较多,可以治疗一些因为阳气不足,引起的心悸胸痹。

胸阳不足,心脉痹阻,引起的胸痹疼痛,累及肩背的情况,就是用桂枝和薤白、厚朴、枳实等同用,用来温通经脉,治疗痹阻的。比如《金匮要略》里的枳实薤白桂枝汤。

3、 胃脘部、腹部冷痛。 桂枝是木属性的,可以通肝木之气,治疗一些肝木,也就是肝所引起的疾病。

桂枝甘以缓中,可以治疗一些脾胃因为各种原因,引起的脾胃不适症状。

脾胃虚寒,腹泻比较严重,汗出身冷,腹部疼痛比较严重的情况,就要用桂枝与白芍、生姜等同用,用以温阳、缓急以止痛。比如桂枝芍药汤。

疝气就是中医的寒凝肝脉,治疗要温阳散寒,一般桂枝与蜘蛛同用,比如《金匮要略》的蜘蛛散。

4、 经闭症瘕。 桂枝以其辛温,可以温通经脉,与其他药物一起,可以治疗腹部的瘀血疼痛。

桂枝与其他药物一起,治疗妇女因为各种原因,引起的腹部瘀血引起的疾病,或者腹部症瘕。常与丹皮、桃仁、赤芍等同用,比如《金匮要略》的桂枝茯苓丸。

5、 痹症。 临床上治疗各种原因引起的痹症,常用到桂枝。因为不同的原因引起的痹症不同,治疗时根据不同的病症,配伍不同的药物。

气血虚弱,各种外邪乘虚而入,引起的气血不通的病症,就是桂枝与黄芪、芍药等同用,比如黄芪桂枝五物汤。

6、 寒痰、咳喘、水肿。 桂枝以其辛温,可以助阳化气,治疗寒痰停饮,比如咳喘、水肿等症状。

比如小青龙汤,就是桂枝和麻黄、半夏、细辛等同用,治疗痰饮停留于肺的疾病。

桂枝常与猪苓、白术等同用,治疗膀胱的气化不力,引起的水湿内停,小便不利的症状。比如五苓散。

7、 平冲降逆, 治疗胃气上逆引起的症状。胃气上逆,恶心呕吐的症状,常与竹叶、石膏等同用,比如《金匮要略》的竹皮大丸。

8、 治疗因为肝气郁结、肝风内动引起的症状。 桂枝常与郁金、合欢皮、茯神等同用,治疗因为肝气郁结引起的疾病。

桂枝常与人参、当归、黄芪等一起应用,治疗因为气虚引起的中风,半身不遂的症状。

桂枝治疗各种疾病时,要根据患者的不同病因,常与其他不同的药物一起应用。

要按照中医的辨证,进行药物的加减,必使药物与病人的病症相符,才能取得较好的疗效。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