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书的成语古书的成语是什么
1、古籍成语就是出自古籍,例如狐假虎威出于《战国策楚策》,鹬蚌相争出于《燕策》,画蛇添足出于《齐策》,刻舟求剑出于《吕氏春秋、察今》,自相矛盾出于《韩非子、难势》,都是古代的寓言。如完璧归赵出于《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破釜沉舟出于《史记、项羽本纪》,草木皆兵出于《晋书、苻坚载记》,一箭双雕出于《北史、长孙晟传》,口蜜腹剑出于《唐书、李林甫传》,都是历史上的故事。
2、至于截取古书的文句用为四字成语的更为普遍。如有条不紊取自《尚书、盘庚》若纲在纲,有条而不紊,举一反三取自《论语、述而》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痛心疾首取自《左传》成公十三年斯是用痛心疾首,昵就寡人,分庭抗礼取自《庄子、渔父》万乘之主,千乘之君,未尝不分庭抗礼,奴颜婢膝取自晋代葛洪《抱朴子、交际》以岳峙独立者为涩吝疏拙,以奴颜婢膝者为晓解当世, 胸有成竹取自宋代苏轼《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画竹必先得成竹于胸中。
3、诸如此类,不胜枚举。其他采用古人文章成句的也为数很多。如忧心忡忡出自《诗经、召南、草虫》,外强中干出自《左传》僖公十五年,以逸待劳出自《孙子、军争》,水落石出出自苏轼《后赤壁赋》,萍水相逢出自唐代王勃《滕王阁序》,牢不可破出自唐代韩愈《平淮西碑》。古籍成语就是出自古籍,例如狐假虎威出于《战国策、楚策》,鹬蚌相争出于《燕策》,画蛇添足出于《齐策》,刻舟求剑出于《吕氏春秋、察今》,自相矛盾出于《韩非子、难势》,都是古代的寓言。如完璧归赵出于《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破釜沉舟出于《史记、项羽本纪》,草木皆兵出于《晋书、苻坚载记》,一箭双雕出于《北史、长孙晟传》,口蜜腹剑出于《唐书、李林甫传》,都是历史上的故事。
4、关于古籍的概念大致有以下四种看法:
(1)一般认为,凡是线装都是古籍。
(2)凡是用文言文写作的书都是古籍。
(3)凡是古代人写的书都是古籍。
(4)以成书年代为标准来确定古籍。
应该当属三国演义吧!我给你例举一些吧!1、髀肉复生(刘备):形容长期清闲,事业毫无成就。
2、后患无穷(刘备):指给将来留下的祸患无穷无尽。
3、如鱼得水(刘备与诸葛亮):比喻得到了与自己十分投合的人或对自己非常合适的环境。
4、三顾茅庐(刘备与诸葛亮):形容求才若渴,后用来比喻多次专诚拜访。
5、初出茅庐(诸葛亮):形容刚出来做事,缺乏实际经验,比较幼稚。
6、虎踞龙盘(诸葛亮):形容南京地势的雄伟。
7、集思广益(诸葛亮):指集中众人的意见,扩大工作的效果。
8、鞠躬尽瘁(诸葛亮):形容贡献自己的全部力量,死了方休。
9、空城计(诸葛亮):指一种作战方法。
10、望梅止渴(曹操):比喻以空想安慰自己。
11、捉刀(曹操和手下的名将崔琰):指代人写文章。
12、才占八斗(曹植):形容学问高,文采好。
13、七步之才(曹植):形容才学高超,文思敏捷。
14、超群绝伦(关羽):形容高出众人之上,没有人能与其相比。
15、一身是胆(赵云):形容胆量极大。
16、顾曲周郎(吴国都督周瑜):形容欣赏音乐或听歌、听戏很内行。
17、巢毁卵破(孔融的两个儿子):比喻国家或集体遭到不幸,其人民或成员当然不能幸免。
18、坚壁清野(曹操的谋士荀彧)指饿死、困死敌人的一种作战方法。
19、如嚼鸡肋(杨修)比喻很乏味。
20、老牛舐犊(杨修的父亲杨彪):比喻父母爱抚子女。
21、势如破竹(杜预):比喻军队一路连打胜仗,形势好比用刀劈竹竿一样的顺利。
22、车载斗量(吴国的中大夫赵咨):形容数量很多并不稀罕。
23、断头将军(巴郡太守严颜):形容壮士英勇不屈,宁死不降。
24、吴下阿蒙(吴国名将吕蒙):形容没有学识的粗人。
25、想当然(孔融):形容没有事实根据的主观臆断。
26、兵贵神速(魏国谋士郭嘉):指用兵贵在神奇而快速。
27、出言不逊(张郃):形容说话不客气,没有礼貌。
28、大器晚成(崔琰):形容卓越的人才需要经过长时间的锻炼才能成器。
29、负重致远(人称“凤雏”的庞统,陆绩,顾邵):背着沉重的东西送到远方。
30、乐不思蜀(刘禅):比喻乐而忘本。
韩愈的《进学解》,短短千字文章,其中包含的为后世所用的成语竟能找出几十条之多
第一类是被后人直接用作成语的,如:
“业经于勤”、“形成于思”、“爬罗剔抉”、“刮垢磨光”、“贪多务得”、“细大不捐”、“含英咀华”、“佶屈聱牙”、“同工异曲”、“动辄得咎”、“牛溲马勃”、“败鼓之皮”、“投闲置散”。
第二类是经过后人浓缩和提炼,演化而成的成语,如:
“提要钩玄/钩玄提要”:记事者必提其要,纂言者必钩其玄
“焚膏继晷”:焚膏油以继晷,恒兀兀以穷年
“力挽狂澜”:障百川而东之,回狂澜于既倒
“闳中肆外”:先生之于文,可谓闳其中而肆其外矣
“号寒啼饥”:冬暖而儿号寒,年丰而妻啼饥
“兼收并蓄”:玉札丹砂,赤箭青芝,牛溲马勃,败鼓之皮,待用无遗者,医师之良也
第三类则是韩愈化用古代典故而形成的成语,如:
“跋前踬后”:语本于 《易经·系辞下》:“交易而退,各得其所”原指每个人都得到满足韩愈巧妙地将“所”字变成“宜”字,指每一事物都得到适当的安置
第四类是还有一些四字结构的词语,今天人们仍然在使用,作用已经接近成语,如:
“左右具宜”、“较短量长”、“绝类离伦”、“安坐而食”、“动而得谤”、“人之瑕疵”,诸如此类四字短语,在《进学解》中,比比皆是,不可遍举
本文2023-08-08 01:19:15发表“古籍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yizhai.net/article/4683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