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有哪些知音的故事~?
1、满汉友谊之绝唱。
纳兰性德最看重的知音毫无疑问是顾贞观。
康熙年间,顾贞观的好友诗人吴兆骞曾被清初冤案牵累流放塞外二十多年,纳兰性德得知此事后,毅然挺身而出用他的智慧和真诚历尽艰难营救了吴兆骞回京,不仅维护了正义,也为挚友顾贞观完成了极力想实现但无力实现的心愿,一时传为美谈。
《金缕曲·赠梁汾》中写道:“德也狂生耳。偶然间、缁尘京国,乌衣门第。……青眼高歌俱未老,向樽前、拭尽英雄泪。……然诺重,君须记。”,词中率真地表露了纳兰性德对荣华利禄的冷眼蔑视、对黑暗现实的清醒认识的和对高尚情操的执着追求,同时披肝沥胆地表达了对朋友生死不渝的真挚友情。
2、诗僧茶圣忘年之交
知音的最高境界,生相知、死相随,生死不谕。
陆羽与皎然的“缁素忘年之交”,就达到了的这个高度。在安史之乱后,陆羽避难途径湖州,借宿于妙喜寺,有缘结识皎然,两人相见恨晚。当时皎然已四十多岁,茶道顶尖高手,他以佛道如茶道,提出“饮茶之道,饮茶修道,饮茶即道”,他将年轻的陆羽引见给江南名士,带他实地考察各地茶叶,后来还帮助他完成了巨著《茶经》。
大历四年,皎然为陆羽建成苕溪草堂,亲自远赴苏南把他请回湖州;建中年间,陆羽远赴江西上饶开山种茶,皎然不顾自己已70高龄,亲自到上饶邀请他重回湖州。不久,皎然就在妙喜寺圆寂了,后来陆羽病逝后也葬于此,其坆茔与皎然的砖塔隔山相望,长叙友情。
3、不平则鸣,感慨悲歌
孟郊一生穷困潦倒,早年曾经在嵩山游学,学成后游历京城为韩愈所赏识。孟郊四十岁后进入仕途,到江苏任职,韩愈作诗相送,写下了“物不平则鸣”的诗句,在孟郊的孩子不幸夭折的时候,韩愈写诗安慰他,充分表达了对孟郊的理解和关心,孟郊有许多诗都表示对韩愈知遇之情的感激与敬意。孟郊亡故后,韩愈为他撰写了墓志铭。
4、“蛤蟆”与“蛇”
苏轼和黄庭坚在京城当官的时候就经常诗酒唱和,苏轼写《送杨孟容》一诗时,自称仿效黄庭坚,黄庭坚用原韵和诗一首,在诗的末尾幽默地开起了玩笑,说自己的才华不及苏轼,如果自己的小儿子能到苏家当女婿实在是件幸事。黄庭坚老家盛产双井名茶,他得到后马上分送给苏东坡,并写诗相赠。苏东坡作画黄庭坚也有题画诗赠送,苏轼病逝后黄庭坚十分怀念,写了悼念苏轼的诗。
苏轼的《寒食贴》为天下行书第三,而《寒食贴》的后序就是黄庭坚写的
5、天造地设,金石奇缘
李清照和赵明诚,一个是吏部员外郎的女儿,一个是吏部侍郎的儿子,称得上天造地设的一对。夫妻俩也“志趣相投”,都好读书,诗词唱和,共同收集金石古玩,校勘题签,赵明诚编著的《金石录》,便是由两人长期共同搜集整理古籍器皿精心考证而完成的。
我们为什么会称自己是龙的传人?
女娲造人的传说是真的吗?
龙和凤最初代表了什么?
为什么伏羲和女娲是人头蛇身?
为什么古人用鱼来象征爱情?
······
如果说希腊神话是西方神话故事的源泉,那么中国神话便是东方神话故事的基石。神话之所以称之为神话,是因为其带有神秘色彩。中国古代有十大著名神话故事:盘古开天、女娲造人、夸父逐日、精卫填海、后羿射日、嫦娥奔月、女娲补天、炎帝击石生火、神农尝百草刑天舞干戈,这些神话故事经过几千年的流传,对人类神话学的研究具有非凡的意义。或许在现代人的眼中这些神话中蕴含着一定的幻想成份,但这种意象系统更多的是借用民俗学、历史学进行文学神话学的研究。
《闻一多中国神话十五讲》是闻一多先生在清华大学开设的神话学课程讲义,他以深入浅出的语言和生动的描述风格,将中国古代神话传说的形成、发展、演变、流传作出了深刻地解析,旨在让喜欢中国神话故事的读者能够真正地了解神话的由来、众神的形象以及他们之间发生的故事。
我们常称自己是龙的传人,但是你知道龙的传人如何而来吗?作者在书中写道:有一个以大蛇为图腾的团族兼并吸收了许多别的形形色色的图腾团族,大蛇这才接受了兽类的四脚,马的头,鬣的尾,鹿的角,狗的爪,鱼的鳞和须······于是便成为我们现在所知道的龙了。由于古代人常认为同一图腾的分子是这图腾的子孙,所以这个以龙为图腾的部落在不变的壮大后,便成为了中国人的祖先,而中国人也就变成了“龙的传人”。而这也从根本意义上确定了图腾对古代人的重要影响。
凡图腾,都是那一图腾团族的老祖宗,也是他们的监护神和防卫者。作为中国最古老的图腾形象,伏羲与女娲为何能以人首蛇身的形象成为造人的原神?其实这与远古时期的“洪水神话”有关,据传伏羲和女娲正是在洪水事件后造就了人类。而这位中国古籍中记载的最早的王,与女娲成婚,生儿育女,繁衍了华夏民族千千万万人,成为人类的始祖。
作者运用图腾学说作为研究中国古代神话中伏羲文化的主要研究视角,以图腾学与图腾信仰的知识引证神话学研究理论,让伏羲女娲成为龙的变相,在龙的演变中对中国神话作出深入的分析。而这种整体、系统的文化研究,也让这些神秘的神话传说得到了更新、更全、更系统的诠释。
翻开清华百年经典讲义,真正读懂伏羲、女娲、龙凤、司命……
本文2023-08-08 01:22:10发表“古籍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yizhai.net/article/46848.html